他是明末頂級名將,也是清初傑出謀士。他在明清兩朝均有卓越的功績,同時也是明清之際爭議最大的人物。在明朝時他采取 “以剿堅撫,先剿後撫” 策略,集中兵力鎮壓起義軍,一度成效顯著,擊敗李自成等部 ,穩定了明朝在北方的統治秩序。在清朝時他提出 “以撫為主,以剿為輔” 策略,南下總督軍務,招撫江南,經略五省,為清朝的統一大業提供了重要的戰略規劃。有人認為他是開清功臣,也有人認為他在大是大非麵前經不起考驗,挺不起脊梁,是一個可悲可歎的人物。


    他就是立下汗馬功勞卻被天下人唾棄的薊遼總督——洪承疇。


    洪承疇,字彥演,號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今英都鎮良山村霞美)人。明末清初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


    公元1593年,明萬曆二十一年。洪承疇出生在福建泉州南安英都的一個普通家庭。他的父親洪啟熙是一位樸實的讀書人,性格莊重,以至孝聞名鄉裏。洪啟熙雖是秀才,卻未能在仕途上有所建樹,隻能憑借微薄的收入維持家庭生計。他的母親傅氏不僅讀過書,知書達理,而且教子有方。


    童年時,洪承疇進入溪益館讀書,然而,好景不長,由於家境貧寒,洪承疇十一歲輟學迴家,幫母親做豆幹,以貼補家用。每日清晨,洪承疇挑起裝滿豆幹的擔子,走街串巷地叫賣。當時西軒長房的才子洪啟胤在水溝館辦村學,洪承疇叫賣豆幹之餘,常在學館外聽課,偶爾也幫學生做對子。


    洪啟胤發現洪承疇極有天份且抱負不凡,免費收洪承疇為徒,洪承疇重新入學。洪承疇學習用功,博覽群書。洪啟胤的《史記》、《資治通鑒》、《三國誌》、《孫子兵法》等書都被他借來認真研讀,從小就表現了治國平天下的願望,甚得洪啟胤賞識。洪啟胤曾在洪承疇的一篇文中批下“家駒千裏,國石萬鈞”的評語,預言他將來必成大器。


    洪承疇在水溝館讀了五年書後,又到泉州城北學館讀書。


    公元1615年,明萬曆四十三年。二十三歲的洪承疇參加本省鄉試,為乙卯科中式第十九名舉人。次年,他赴京參加會試,連捷登科,為丙辰科殿試二甲第十四名,賜進士出身。這一成績在當時極為優異,福建地區文風昌盛,讀書人眾多,競爭激烈,能在鄉試中脫穎而出已屬不易,而洪承疇又在會試中取得如此佳績,更是展現出他卓越的才華。


    洪承疇考中進士後,開始了他的官場生涯。最初,他在刑部擔任江西清吏司主事,這是一個負責處理司法事務的官職,雖然職位不高,但洪承疇卻十分珍惜這個機會。在刑部的六年時間裏,洪承疇先後擔任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刑部貴州清吏司署員外郎主事、刑部雲南清吏司署郎中事主事,官職雖有變動,但始終在刑部任職,這段經曆讓他積累了豐富的司法經驗,也培養了他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


    公元1622年,明天啟二年。洪承疇擢升浙江提學僉事,以才高識士,所選人才皆俊奇,為朝廷所器重,兩年後升遷兩浙承宣布政左參議。


    公元1627年,明天啟七年。洪承疇升陝西督糧參政。同年,“木匠皇帝”朱由校逝世,朱由校膝下無子,皇位隻能傳於他的弟弟信王朱由檢,也就是崇禎帝。崇禎帝即位後,不知道是該高興還是該憂愁,因為此時的明朝,內憂外患,風雨飄搖。內部,宦官當道,黨同伐異,政治腐敗嚴重,財政狀況已經非常糟糕?。再加上自然災害頻發?,導致百姓生活困苦,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李自成、張獻忠等義軍勢力不斷壯大,攻城略地,嚴重威脅著明朝的統治根基。外部,後金(清)政權虎視眈眈,多次侵擾邊境,企圖入主中原。


    公元1629年,明崇禎二年。農民起義軍王左掛、苗美率兵圍攻韓城,韓城告急。陝西總督楊鶴手中無將,情急之下,令當時還是參政的洪承疇領兵出戰。戰鬥打響後,洪承疇身先士卒,衝鋒在前,鼓舞著士兵們的士氣。在他的指揮下,明軍與起義軍展開了激烈的廝殺,經過一番苦戰,斬殺三百餘人,成功解了韓城之圍,洪承疇也因此名聲大噪。


    此後,洪承疇在鎮壓農民起義的過程中屢立戰功。


    公元1630年,明崇禎三年。洪承疇因功升任為延綏巡撫,上任伊始,洪承疇便展現出了非凡的軍事才能。當時,王嘉胤攻陷黃莆川、清水二營,據守府穀,洪承疇與杜文煥合兵圍攻,大敗王嘉胤;八月,他們又於孤山堡大破王嘉胤,給起義軍以沉重打擊。洪承疇對待起義軍態度堅決,手段強硬,他認為起義軍是明朝的心腹大患,必須予以徹底剿滅。李自成、張獻忠曾多次詐降,養精蓄銳一段時間後再反。明朝多次對“賊軍”剿而不死,就是因為這種詐降。所以洪承疇不僅圍剿,還殺降,當時被洪承疇殺掉的投降農民軍多達數萬。由此可見,洪承疇在這方麵是頗有先見之明的。


    不久,洪承疇與總兵杜文煥擊敗張獻忠於清澗縣。


    公元1631年,明崇禎四年。洪承疇再次斬殺降將王子順等三百餘人,得到了崇禎帝的認可和支持,崇禎帝稱“賊勢猖獗,招撫為非,殺之良是”。隨著農民起義的不斷發展,起義軍的勢力逐漸蔓延至山西、河南、湖廣、四川等地,活動區域不斷擴大。明朝廷也不斷改變應對方略,企圖阻止義軍蔓延。


    同年,陝西三邊總督楊鶴被罷官入獄,洪承疇接替楊鶴,擔任陝西三邊總督,兼兵部右侍郎及右僉都禦史。他吸取楊鶴剿撫失策的教訓,轉主剿為主,采取了一係列果斷而有效的軍事行動。他親自率軍出征,奔波於各個戰場,與起義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在他的指揮下,明軍多次取得勝利,有效地遏製了起義軍的發展勢頭。


    公元1632年,明崇禎五年。一股農民軍由於頂不住官軍的壓力,向慶陽突圍。洪承疇親赴慶陽,指揮會戰,與總兵曹文詔、賀虎臣一起圍剿農民軍。雙方在西澳激戰數十次,農民軍損失慘重,首領可天飛被斬殺,部將白廣恩投降。曹文詔又圍剿農民軍於耀州錐子山,農民軍首領獨行狼等後投降,洪承疇命令屠殺四百人,剩下的皆遣散。


    公元1633年,明崇禎六年。農民軍轉進至明軍力量薄弱的豫西楚北,以鄖陽為中心,分部來往穿插於豫楚川陝之間,進行遊擊性質的流動作戰。洪承疇為改變被動局麵,以重兵包圍起義中心地區,實施重點進攻,高迎祥義軍接連敗於確山、朱仙鎮(今河南開封市西南)等地,被迫轉入西部山區。明朝廷為改變“事權不一、相互觀望”被動局麵,改用“集中兵力,全麵圍剿”方針。


    公元1634年,明崇禎七年。崇禎帝撤掉圍剿失敗的陳奇瑜,洪承疇仍任三邊總督,以功加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銜,總督河南、山西、陝西、湖廣、四川五省軍務,成為明朝廷鎮壓農民起義的主要軍事統帥。當洪承疇調動官軍入陝,重新組織圍攻時,當時農民軍聚集在陝西的有二十餘萬人,其中以闖王高迎祥,及其部屬李自成的力量最為強大。洪承疇命總兵賀人龍、左光先出兵夾擊,義軍突圍東走,轉進靈寶、汜水(均在河南)。


    公元1635年,明崇禎八年。洪承疇率主力出潼關,在河南信陽大會諸將,準備對起義軍實行大規模的軍事圍剿。農民軍見勢不妙,分三路分進,一部西返陝西,一部北進山西,一部東入鳳陽,焚毀皇陵。


    三月,洪承疇軍至河南時,起義軍大部又集中於陝西。洪承疇匆匆迴軍關內,與起義軍展開了殊死搏鬥。李自成在寧州、真寧兩殲官軍,破鹹陽,逼西安;高迎祥、張獻忠等乘官軍被牽製於陝之機,三度進入河南。明朝廷認識到在起義軍流動作戰情況下,全麵圍剿勢難成功,又改用分區負責、重點進攻的方針。


    明朝廷以盧象升為五省總督,專治中原;洪承疇專治西北,各自負責,相互協同。當年冬及九年春,高迎祥、張獻忠在河南連續失敗,兵力損失過半,殘部再返陝西。此時,李自成在興平等地亦多次失利。明朝廷為加強陝西攻勢,令孫傳庭全力進攻漢中的高、張各部,令洪承疇專力進攻陝北的李自成等部。


    公元1636年,明崇禎九年。洪承疇迎來了一場關鍵戰役。他率軍在臨潼與農民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經過一番苦戰,大敗農民軍,將起義軍圍困在叢山之中長達三個月。高迎祥率部從陝西漢中突圍,遭陝西巡撫孫傳庭埋伏,在盩厔(今陝西周至)被洪承疇俘虜,並將其解京磔死。高迎祥是農民起義軍的重要領袖,他的被俘和被殺,對起義軍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極大地削弱了起義軍的士氣和實力。高迎祥餘部走歸李自成,起義軍推戴李自成為闖王。


    公元1637年,明崇禎十年。崇禎帝再命熊文燦為六省總理,增派禁軍1200人,組織新的圍剿。李自成進軍四川,一度破城十餘座,並攻克寧羌州,入七盤關。


    公元1638年,明崇禎十一年。李自成在返陝時,在洮河一帶遭洪承疇襲擊,敗走岷州。與此同時,張獻忠在南陽亦為左良玉軍擊敗,負傷退穀城。熊文燦遂改圍剿為招撫。劉國能、張天琳、張獻忠、羅汝才先後降明或就撫,李自成率殘部活動於川陝邊境山區。農民起義陷入低潮。


    在多年的圍剿行動中,洪承疇治軍有方,他善於製定戰略戰術,能夠根據不同的戰場形勢和敵人特點,靈活調整作戰計劃。他注重軍隊的訓練和紀律,所率領的軍隊戰鬥力極強,被統治階級內部稱為 “洪軍” 。在取得一定戰果之後,洪承疇還向崇禎皇帝上書,請求留餉銀二十萬兩,一部分作軍費,一部分賑濟貧民,展現出了他的政治遠見和對民生的關注。


    然而,就在洪承疇在鎮壓農民起義方麵取得顯著成效時,明朝的邊疆局勢卻日益緊張。後金(清)政權在皇太極的領導下,不斷發展壯大,對明朝的威脅越來越大。


    同年九月,發生戊寅之變,清軍兩路南下,京師戒嚴。明朝廷不得不從西線把主帥洪承疇調來,與孫傳庭率軍入衛。洪承疇獲準入京覲見崇禎帝。


    公元1639年,明崇禎十二年。崇禎帝任命洪承疇為兵部尚書兼副都禦史、調任為薊遼總督,負責薊州和遼東地區的軍事指揮和防務,肩負起了抵禦清軍的重任。


    薊遼地區是明朝的邊防重鎮,直接關係到明朝的國防安全。洪承疇到任後,積極整軍備戰,加強邊防建設。他視察了各個關隘和防線,了解了明軍的部署和裝備情況,針對存在的問題,采取了一係列措施加以改進。他加強了對士兵的訓練,提高了他們的戰鬥技能和軍事素質;同時,他還積極籌措軍餉,改善了士兵的待遇,增強了軍隊的凝聚力和戰鬥力。此外,他還與山海關馬科、寧遠吳三桂兩鎮合兵,共同抵禦清軍的進攻。


    公元1640年,明崇禎十三年。皇太極確定了在義州修築城池,並在當地開展屯田,以此來圍困錦州的策略,並且在三月的時候將這一策略付諸行動。到了四月,崇禎皇帝聽聞此事後,下令讓洪承疇陳述應對之策。洪承疇認為敵軍在錦州和義州之間屯田,這是打算打持久戰,所以如今謀劃遼東事務,不隻是單純地說防守,必須是防守與作戰兼顧,這樣之後才能實現有效的防守;而作戰也不是盲目地打仗,一定要以正規的作戰方式為主,同時輔以奇兵突襲,這樣之後才能確保作戰的成效。並且計劃安排吳三桂、劉肇基率領一萬官兵分別駐紮在鬆山和杏山之內,讓他自己統領的一萬五千四百官兵出軍鎮守在前屯衛和中後所之間,讓駐防薊州的一萬六千官兵仍然分布在中協四路、東協建昌、冷口以及兩協的城牆沿線區域。讓山海、永平的巡撫朱國棟駐紮在山海關,讓總兵馬科出兵到中後所和前屯衛。兵部對這個策略極為讚賞,將洪承疇比作韓琦和範仲淹。經過稍微調整後,崇禎皇帝批準了這個策略。五月,洪承疇出兵山海關,與圍困錦州的清軍形成對峙局麵,在多次出擊交戰中,雙方各有勝負。


    公元1641年,明崇禎十四年。駐紮寧遠的洪承疇前往前線鬆山一帶巡視,發現兵力單薄,不足防禦,便奏請調宣府總兵楊國柱、大同總兵王樸、山海關總兵馬科、密雲總兵唐通各率所部來援,加上其麾下本來就有的寧遠總兵吳三桂、遼東總兵王廷臣、東協總兵曹變蛟、援剿總兵白廣恩,共計八總兵。


    三月下旬,錦州外城陷落,形勢岌岌可危。


    四月下旬,洪承疇揮軍進至鬆山與杏山之間,再移軍至鬆山城附近的石門,與圍城的清兵遭遇。雙方展開激戰,洪承疇擊退清軍。此後幾個月,明軍也屢次出擊,取得小勝。


    洪承疇主張徐徐逼近錦州,步步立營,且戰且守,勿輕浪戰。但兵部尚書陳新甲促戰,他認為洪承疇的計劃過於保守,會耗費大量的時間和錢糧,主張速戰速決。崇禎帝在陳新甲的影響下,也急於解錦州之圍,於是下令洪承疇迅速進軍。洪承疇無奈之下,隻得遵從聖旨,放棄了自己的戰略計劃,率領大軍倉促前進。


    七月,洪承疇在寧遠城誓師,率大軍疾行一百二十裏,來到錦州城南的乳峰山駐紮。乳峰山在錦州和鬆山之間,形成唿應之勢。圍困錦州的清軍見明軍增援部隊到來,立刻發動攻擊。明軍將士們在洪承疇的指揮下,奮勇抵抗,尤其是吳三桂部作戰最為勇猛,差點將清軍打得全線崩潰,明軍士氣大振。


    皇太極得知明軍增援後,親自率領大軍趕來。他登高遠望,一眼就看出了明軍的薄弱環節,當即下達了一道命令:挖溝。清軍從錦州西邊開始挖壕塹,穿過鬆山和杏山之間,一直挖到海邊,一共挖了三道。這些壕塹上闊下窄,開口三四米,底部放不下一隻腳,塹深三米多,人掉進去上不來,馬又不能越過。清軍在毫無幹擾的情況下,用一天時間挖成了這三條五十裏長的壕塹,切斷了明軍的糧草補給線。洪承疇發現大事不妙後,指揮部隊試圖衝過壕塹,打通運輸糧道,但皇太極早有防備,明軍闖關計劃失利。


    緊接著,清軍將領阿濟格奉命悄悄地潛入塔山,趁海水落潮時機,劫掠走了明軍在筆架山的十二座糧庫。明軍僅剩下三天的糧食,瞬間陷入了恐慌之中,怯戰、逃跑的思想和言論喧囂塵上,全軍彌漫著必敗的悲觀主義色彩。


    在這種情況下,洪承疇被迫做出了決戰的決定。他認為此時明軍雖然麵臨困境,但仍有十三萬人馬,在人數上占有優勢,裝備也不差,如果讓錦州城內的祖大壽軍衝出來夾擊清軍,未必沒有勝算。然而,監軍張若麒卻成為了逃跑論的領導者,手握生殺大權的他,幾乎架空了洪承疇,軍中人隻知有張,不知有洪。各懷鬼胎的八總兵根本不跟洪承疇一條心,很多人一心想逃離戰場。大同總兵王樸動作最迅速,他不等戰鬥打響,前一天夜裏就撒丫子跑了。他這一跑如同推倒了多米諾骨牌,各大總兵被迫提前行動,四處逃竄。明軍頓時陷入了混亂,清軍趁機發動攻擊,明軍全線潰敗。


    洪承疇率領殘部退守鬆山,被清軍圍困。在鬆山被圍的半年時間裏,洪承疇率領明軍將士們頑強抵抗,多次擊退清軍的進攻。但由於城內糧草斷絕,外援無望,最終鬆山還是被清軍攻破,洪承疇被俘。


    洪承疇被俘後,被押解到了盛京,開始了他人生中最為艱難的抉擇。


    起初,洪承疇寧死不屈,決心以死明誌,為明朝盡忠。他在獄中絕食多日,對前來勸降的人破口大罵,表現出了堅定的氣節。然而,皇太極深知洪承疇的才能和價值,他對洪承疇極為重視,一心想要將其招降,為清朝所用。皇太極先是派範文程前去勸降,範文程是皇太極的重要謀士,他深知洪承疇的性格和心理。範文程來到獄中,並沒有直接提及勸降之事,而是與洪承疇談古論今,從曆史典故到人生哲理,無所不談。在交談過程中,範文程敏銳地觀察到,房梁上掉下的灰塵落在洪承疇的衣服上,洪承疇下意識地輕輕撣去。這個細微的動作讓範文程看到了希望,他迴去後向皇太極報告說:“洪承疇必定不會求死,他連衣服都如此愛惜,更何況自己的性命呢?” 皇太極聽後,心中大喜,更加堅定了招降洪承疇的決心。


    隨後,皇太極親自前往獄中探望洪承疇。他看到洪承疇衣服單薄,便立刻脫下自己身上的貂裘,披在洪承疇的身上,關切地問道:“先生是否感到寒冷?” 這一舉動讓洪承疇深受感動,他望著皇太極,心中的防線開始動搖。皇太極的真誠和禮遇,與崇禎帝的猜忌和剛愎自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明朝,洪承疇雖然為朝廷立下了赫赫戰功,但卻始終得不到崇禎帝的充分信任和支持,他的許多戰略建議都被忽視,最終導致了鬆錦之戰的失敗。而皇太極卻對他如此重視,讓他感受到了被尊重和被需要的溫暖。


    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洪承疇最終決定投降清朝。但洪承疇降清後,皇太極表麵上對他恩禮有加,實際上並未放鬆對他的防範,使其在家,不得隨意出入。終皇太極一朝,除諮詢外,洪承疇沒有擔任任何官職。


    公元1644年,清順治元年。李自成率領大順軍攻破北京,崇禎皇帝自縊身亡,明朝滅亡。此時,清軍在多爾袞的率領下,正準備南下入關。洪承疇向多爾袞獻策,建議清軍改變以往掠奪財物、人口和屠城的惡習,打著 “為爾等複君父仇” 的旗號,以正義之師的形象出現在中原百姓麵前。他還提出了具體的行軍戰略,建議清軍 “計道裏,限時日,輜重在後,精兵在前,出其不意,出薊州、密雲近京處,疾行而前。賊走則即行追剿” 。多爾袞采納了洪承疇的建議,清軍這次進軍十分順利,一路上幾乎兵不血刃,迅速占領了北京。


    占領北京後,清朝廷麵臨著如何治理天下的問題。洪承疇對此提出了許多重要的舉措,他建議清廷采納明朝的典章製度,如恢複明代的內閣票擬製度,以便大學士對用人行政等要務能有所指陳,六科也可以據以摘參,從而達到杜漸防微的目的;他還建議九卿科道會推督撫提鎮官員實行保舉連坐法,慎重用人行政 。此外,他還倡導滿人學習中原文化,建議滿洲統治集團 “習漢文,曉漢語”,了解漢人禮俗,淡化滿漢之間的差異,為滿漢的合流打下了基礎。洪承疇的這些建議,大多被清廷信納,並加以推行,對於迅速鞏固清朝的統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公元1645年,清順治二年。多鐸率師接連攻占揚州、南京,改南京為江寧。此時,滿清認為天下已經盡入其手,攝政王多爾袞下達了 “剃頭令”,這在江南引發了廣泛的激烈反抗。多爾袞再次派出洪承疇,命他取代多鐸為招撫南方總督軍務大學士,命其便宜行事。洪承疇深知不能用純粹的暴戾手段強行壓製江南民眾的抗清浪潮,他對鬥爭意誌堅決的民眾和可以拉攏利用的士紳階層加以區別對待,采取剿撫並用、分化瓦解的策略。


    他首先著力約束清軍遇到抵抗後報複性屠戮平民的野蠻行徑,明確 “以撫為主,剿撫並用” 的策略,對民眾特別是漢族精英階層收心為先,對官吏以安為上,最大限度地減少漢族士紳精英階層的抵抗。但對頑抗的反清分子則予以大力血腥鎮壓,在他的胡蘿卜加大棒政策下,江南地區的反清浪潮漸漸平息。


    在招撫江南的過程中,洪承疇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來穩定社會秩序。他招撫、舉薦了大批明朝降官,充實了清朝的官僚隊伍,這些降官熟悉當地情況,能夠更好地協助清朝進行統治。他還請求清政府蠲免錢糧、停征漕運稅等,減輕了百姓的負擔,緩和了滿漢之間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促進了社會的安定。他以 “原官、司留任,不念舊故” 為條件,用和平方式招撫寧國、徽州、九江、南昌、袁州、南康、吉安、廣信等十三府,使這些地方免遭兵火洗劫。


    公元1653年,清順治十年。洪承疇奉命經略湖南、廣東、廣西、雲南、貴州五省,授賜 “經略大學士” 印,後又主持進攻南明永曆政權。在經略五省期間,洪承疇繼續推行他的 “以撫為主,剿撫並用” 策略,積極招撫南明的官員和將領,分化瓦解南明的抵抗力量。同時,他也加強了對軍隊的管理和訓練,提高了清軍的戰鬥力。在他的努力下,清軍逐漸控製了五省的局勢,為清朝統一全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公元1658年,清順治十五年。洪承疇被任命為武英殿大學士,次年以眼睛疾病請求解任迴京。在他離開南方之際,當地的局勢已經基本穩定,清朝的統治得到了有效的鞏固。


    公元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順治帝駕崩,子玄燁(康熙)嗣位。這時洪承疇已經69歲,仍任大學士,卻感孤獨,於是疏乞休致。朝廷幾經爭論,議政王大臣會議才授以三等阿達哈哈番(輕車都尉)世職,世襲四世。


    公元1665年,清康熙四年。洪承疇卒於京師私邸,享年七十三歲,清朝廷恩賜祭奠如製,諡文襄。


    洪承疇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的身後之名也因此褒貶不一,成為了曆史學界和民間爭議的焦點。他的一生跨越了明清兩個朝代,在明朝時,他是備受重用的朝廷重臣,為維護明朝的統治立下了赫赫戰功。鬆錦之戰被俘後,他投降了清朝。在清朝,洪承疇最初被視為功臣,皇太極對他極為重視,為他提供了優厚的待遇。多爾袞、順治帝等清朝統治者也對他委以重任,讓他在政治、軍事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為清朝的穩定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清朝的統治逐漸穩固,統治者開始更加注重維護綱常名教和清朝的正統性。在這種背景下,洪承疇的投降行為被視為不忠不義,他被列入了《貳臣傳》。


    公元1776年,清乾隆四十一年。乾隆皇帝正式提出編纂《貳臣傳》,對在明清戰爭中投靠清政府的明朝官員進行了正式的定性。乾隆認為,像洪承疇這種人雖然降清有功,但是這種行為是不值得表彰的,反而要進行貶低。他指出,這些人 “遭際時艱,不能為其主臨危授命”,實在是大節有虧。雖然他們為清朝作出了貢獻,其子孫甚至還在清朝做官,但以 “忠君” 的標準衡量,他們是不完美的。乾隆將洪承疇等人列入《貳臣傳》,旨在通過這種方式強化清朝正統性和自己的統治地位,提醒清朝的官員們要時刻保持忠誠,不得有絲毫的背叛之心。


    在民間,洪承疇也一直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在明朝遺民和許多漢族百姓的心中,洪承疇是一個不折不扣的 “漢奸”,他的投降行為被視為背叛國家和民族的可恥行徑。他的名字成為了恥辱的象征,遭到了人們的唾棄和譴責。許多文人墨客在詩詞文章中對他進行了批判和諷刺,表達了對他的不滿和厭惡之情。例如,明朝遺民張煌言在《建夷宮詞》中寫道:“上壽稱為合巹尊,慈寧宮裏爛盈門。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後婚。” 這首詩通過對洪承疇投降清朝的諷刺,表達了對他的背叛行為的憤怒和譴責 。


    然而,也有一些人對洪承疇持有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洪承疇的投降是出於對時局的判斷和對個人前途的考慮,是為了順應曆史潮流,避免更多的生靈塗炭。在當時的曆史背景下,明朝已經腐朽不堪,滅亡隻是時間問題,而清朝則崛起於東北,朝氣蓬勃,展現出了強大的實力和潛力。洪承疇投降清朝,為清朝的統一和穩定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他的功績應該得到肯定。此外,他們還認為,洪承疇在清朝推行的一係列政策,如采用明朝的典章製度、倡導滿人學習中原文化等,促進了滿漢文化的融合和交流,對中國曆史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


    在現代,隨著曆史研究的深入和人們觀念的變化,對洪承疇的評價也更加多元化和客觀,不再是簡單地用 “忠臣” 或 “叛徒” 來定義,他的一生是在時代的洪流中掙紮與抉擇的過程,其行為既受到個人利益的驅使,也受到曆史大勢的影響。既要肯定他在促進國家統一和民族融合方麵的積極作用,也要認識到他投降行為所帶來的負麵影響。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曆史的參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田布衣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田布衣並收藏曆史的參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