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五代十國第一賢相,也是周世宗柴榮的首席謀士。他足智多謀,以《平邊策》為後周指明統一之路;他精明幹練,把京城開封治理得煥然一新;他才華橫溢,校定曆法、考證雅樂,是文化領域卓越的革新先驅。他用經天緯地之才,成就了柴榮英明神武的一生,也用定國安邦之策,使後來的趙匡胤統一天下。


    他就是五代十國為臣者第一人,王樸。


    王樸,字文伯。東平人。五代十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周世宗柴榮的謀主。


    公元906年,唐天佑三年。王樸出生於東平。王樸自幼聰慧機警,好學擅文,展現出了非凡的才智。《舊五代史·周書》記載:“樸幼警慧,好學善屬文。”然而,在那個動亂的時期,想要出人頭地並非易事,王樸早年並未得到太多的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華。


    公元950年,後漢乾佑三年。四十餘歲的王樸才考取進士,授校書郎,負責典籍校勘、整理等事務,正式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舊五代史·周書》記載:“漢乾佑中,擢進士第,解褐授校書郎。”可以說,王樸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代表。


    王樸最初依附於後漢樞密使楊邠,不久,在楊邠手下工作的王樸便發現,樞密使楊邠身為顧命大臣,雖大權在握,卻與王章、史弘肇等將相之間矛盾激烈,爭鬥不休,政令不通,朝堂之上烏煙瘴氣,國家治理陷入僵局。王樸敏銳洞察到局勢嚴峻,預感大亂將至。他深知在此動蕩朝堂難有作為,而且容易陷入政治漩渦,危及自身性命,於是王樸借故脫離楊邠,離開這是非之地,東歸故鄉避難。


    果不其然,不久之後,外戚李業等人在隱帝劉承佑耳邊煽風點火,教唆他誅殺權臣以獨攬大權。隱帝劉承佑年少輕狂,缺乏主見,輕易被蠱惑,悍然對權臣們舉起屠刀,楊邠與王章、史弘肇皆慘死於這場血腥的權力清洗,三家的賓客、幕僚等眾多從屬之人也受到牽連,多數慘遭殺害,一時間京城血雨腥風,人人自危。而王樸因早已離開,幸運地躲過這場滅頂之災。《舊五代史·周書》記載:“未幾,李業輩作亂,害邠等三族,凡遊其門下者,多被其禍,而樸獨免。”王樸的這一決定,體現了他的政治敏銳性和對時局準確的把握能力,也為他日後的崛起埋下了伏筆。


    公元951年,後漢乾佑四年。郭威在開封稱帝,建國號大周,改元廣順,史稱後周,即後周太祖。郭威稱帝後,郭威的養子柴榮拜澶州刺史、鎮寧軍節度使、檢校太保,封太原郡侯。


    柴榮胸懷大誌,心係蒼生,且為人睿智果敢,禮賢下士,善於用人,在澶州地區政績斐然,頗受百姓愛戴,聲名遠揚。王樸慧眼識珠,認為柴榮是一位明主,於是前去投奔了柴榮。二人一見如故,惺惺相惜,王樸被授為節度掌書記,成為柴榮的幕僚,負責掌管軍中文書、機要事務,參與軍事謀劃、政務決策。兩年後,柴榮入朝任開封府尹,獲封晉王。隨著柴榮的升遷,王樸的官職也逐步提升,先後被授為右拾遺、開封府推官,協助柴榮處理諸多繁雜事務。王樸憑借著出色的理政才能,將各項事務安排得井井有條,無論是民政的安撫、刑獄的決斷,還是賦稅的統籌,都處理得恰到好處,為柴榮分擔了諸多壓力,也讓柴榮愈發倚重他。


    公元954年,後周顯德元年。郭威病逝,柴榮即位為帝,即後周世宗。柴榮即位後,升王樸為比部郎中。此時,柴榮銳意進取,決意征伐,有誌統一天下,多次向大臣們詢問良策,並選徐台符等二十名文學之士出謀劃策。當時,這些文人大多不主張用武,認為應以文治為先。隻有王樸等少數人主張用兵之策,王樸更是站在“久亂思治,久分必合”的高度,提出了被柴榮視為“議論偉然,蓋以為奇”的《平邊策》。


    王樸的《平邊策》開篇便點明“攻取之道,從易者始”,這是《平邊策》的戰略核心之一。在當時的局勢下,南唐雖地域廣袤,實力在南方割據政權中較為強大,但江北諸州與後周接壤,且防禦相對薄弱。王樸敏銳地洞察到這一關鍵,認為先取南唐江北之地,不僅可拓展後周領土,獲取豐富的資源,增強自身實力,還能對南方其他割據政權產生強大的威懾效應。一旦南唐受挫,其他政權必然人心惶惶,後周便可憑借此威懾,通過政治手段分化瓦解或逐個擊破南方諸國。待南方平定,後周國力大增,再集中力量對付北方的契丹和北漢,統一北方便更具勝算。這種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戰略布局,充分體現了王樸對當時各方勢力強弱態勢的精準判斷以及對統一進程的長遠規劃。


    為實現先取南唐的目標,王樸提出了“不必大舉,但以輕兵擾之”的擾敵疲敵策略。後周派遣小股精銳部隊頻繁侵擾南唐邊境,這一策略有諸多妙處。一方麵,敵方為應對頻繁的侵擾,不得不分散兵力,疲於奔命,從而消耗其軍事力量和經濟資源。另一方麵,後周軍隊在頻繁的侵擾行動中,能夠不斷熟悉敵方的軍事部署和地理環境,同時密切關注敵方內部矛盾的變化。待敵方在長期的疲於應對中出現破綻,內部矛盾激化之時,便是後周發動大規模進攻的絕佳時機。這一策略既避免了後周在實力未足時與強敵進行大規模決戰,減少了不必要的損失,又能逐步削弱敵方的有生力量,為最終的統一戰爭創造有利條件,充分展現了王樸軍事戰略的靈活性與智謀。


    在注重軍事戰略的同時,王樸深知統一大業的根基在於穩固的社會基礎,因此他在《平邊策》中強調以民為本。他認識到,戰爭不僅僅是軍事力量的較量,更是綜合國力的比拚,而百姓是國家經濟和軍事力量的源泉。在戰爭過程中,注重安撫百姓,減輕百姓負擔,恢複和發展經濟至關重要。例如,當後周軍隊占領新的地區後,應及時推行有效的治理政策,讓百姓盡快融入後周的統治體係。通過輕徭薄賦、鼓勵生產等措施,使百姓能夠安居樂業,這樣國家才能有充足的人力和物力支持戰爭。隻有穩固了百姓這一根本,統一大業才能有堅實的後方保障,這體現了王樸戰略思想中對政治與軍事關係的深刻理解。


    柴榮對《平邊策》大為讚賞,並將其作為後周統一戰爭的戰略指導。從後周顯德二年開始,柴榮依據《平邊策》的規劃,開始對南唐展開進攻。這場戰爭持續數年,後周軍隊憑借著正確的戰略指導和頑強的戰鬥意誌,成功奪取了南唐江北十四州六十縣。這一輝煌戰果極大地拓展了後周的疆域,使後周獲得了大量的土地、人口和資源,國力得到了顯著增強。同時,後周在南方割據政權中的威望也大幅提升,其他政權對後周產生了敬畏之心。此後,後周對其他割據政權的軍事行動更加順利,統一的步伐不斷加快,充分證明了《平邊策》的正確性與有效性。


    宋朝建立後,在統一全國的進程中,基本繼承了王樸《平邊策》的戰略思想。宋太祖趙匡胤同樣采取了先南後北的策略,先後消滅了荊南、湖南、後蜀、南漢、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通過這一係列軍事行動,宋朝占據了江南的富庶之地,積累了雄厚的經濟和軍事力量。盡管在對北方燕雲十六州的收複上,宋朝未能取得理想成果,但先南後北的戰略布局為宋朝的穩定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可以說,《平邊策》為宋朝的統一提供了重要的戰略藍本,影響了宋朝初期的政治軍事走向,其對後世王朝統一進程的啟示作用不可忽視。


    然而,《平邊策》也並非完美無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先南後北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北方契丹和北漢聯合對後周及宋朝構成的長期威脅。在宋朝統一南方後,北方的契丹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強大的政權,具備了與宋朝抗衡的實力。宋朝在收複燕雲十六州的過程中,遭遇了契丹的頑強抵抗,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卻未能實現目標。此外,《平邊策》中對戰爭的預估相對樂觀,忽視了戰爭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諸多變數。例如,敵方在麵臨生死存亡之際,往往會爆發出超乎尋常的抵抗意誌,使得戰爭的進程變得更加複雜。同時,自然災害等不可控因素也可能對戰爭產生重大影響,而《平邊策》對此考慮相對不足。


    盡管《平邊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不可否認其對後周及宋朝統一進程產生的深遠影響。


    王樸因獻《平邊策》,被升任為左諫議大夫,知開封府事。同年改任左散騎常侍、端明殿學士。柴榮常與王樸商議天下大事,感到很滿意,便下決心重用王樸,王樸成為了柴榮身邊重要的謀臣。《舊五代史·周書》記載:“初,世宗以英武自任,喜言天下事,常憤廣明之後,中土日蹙,值累朝多事,尚未克複,慨然有包舉天下之誌。而居常計事者多不喻其旨,唯樸神氣勁峻,性剛決有斷,凡所謀畫,動愜世宗之意,由是急於登用。尋拜左散騎常侍,充端明殿學士,知府如故。”


    公元955年,後周顯德二年。後周征伐後蜀,王樸奉命參與軍事謀劃。後蜀據守險要之地,憑借山川之固,於邊境陳兵設防,妄圖阻擋後周大軍。王樸深入研究戰場地形與後蜀軍隊部署,向柴榮建言:“蜀道雖險,然其兵力分散,可擇其薄弱環節,以奇兵突襲,破其防線。” 柴榮依計而行,派遣精銳部隊,避開正麵強攻,迂迴穿插至後蜀防禦薄弱之處,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連克秦州、鳳州等數州之地,令後蜀軍隊陣腳大亂,被迫收縮防線,大大削弱後蜀在北方的勢力,為後周後續西進拓展戰略空間,初戰告捷,王樸軍事謀略之精妙初顯端倪。


    同年,柴榮任命王樸知開封府事,命其對京城進行全麵規劃與治理。開封曆經戰亂,雖為都城,卻街道狹窄、布局混亂,難以承載都城之重任,更不利於軍事防禦與物資調配。王樸深知開封作為後周核心的關鍵意義,他匠心獨運,精心規劃每一寸土地,對開封城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拓廣與整治。


    無論是通衢大道,還是曲折小巷,在王樸的精心擘畫之下煥然一新。施工過程中,王樸雷厲風行,嚴格督工,力求每一項工程都保質保量。其剛直果敢的作風盡顯無疑,即便是權勢熏天的大臣、擁兵自重的藩鎮,麵對王樸的公正嚴明與鐵腕手段,也心懷忌憚,不敢肆意妄為。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開封城舊貌換新顏,街道寬闊平坦,交通暢行無阻,城市布局規整合理,盡顯宏偉壯闊之氣魄。《舊五代史·周書》記載:“是時,初廣京城,樸奉命經度,凡通衢委巷,廣袤之間,靡不由其心匠。”這一番改造,不僅為百姓生活提供了極大便利,更提升了開封城的軍事戰略地位,為後周的穩定發展築牢根基。此後多年,開封城的規製多遵循王樸當年的規劃,其影響深遠,澤被後世。


    為強化京城治安管理,王樸製定嚴格法規,打擊違法犯罪。對盜賊、惡霸嚴懲不貸,毫不手軟;組建專業治安巡邏隊伍,日夜巡查,確保街巷安全;加強戶籍管理,規範人口流動,有效遏製犯罪滋生,京城秩序煥然一新,百姓安居樂業,開封逐漸重現繁華昌盛之象,成為後周穩固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為國家發展築牢根基。


    公元956年,後周顯德三年。柴榮親征南唐,任命王樸為東京副留守,坐鎮後方,肩負起穩固京城、保障後勤補給之重任。王樸深知責任重大,精心調度,組織人力、物力,確保前線軍需物資供應源源不斷;同時,整肅京城治安,加強城防建設,嚴防敵軍奸細滲透、破壞,使柴榮無後顧之憂,得以全身心投入前線戰事。


    前線戰場上,柴榮大軍與南唐軍隊陷入膠著。南唐憑借長江天險,調集重兵,拚死抵抗,戰事一度陷入僵局。關鍵時刻,王樸洞察戰局,急遣信使向柴榮獻上破敵妙計:“敵軍重兵布防江岸,其後方必空虛,可遣水師精銳,暗渡長江,突襲其腹地,擾敵後方,使其首尾難顧。” 柴榮依策行事,派出水師,趁夜黑風高,突破南唐水軍防線,登陸南岸,突襲多處軍事據點與補給倉庫,一時間,南唐後方大亂,軍心惶惶,前線軍隊亦陣腳鬆動。後周大軍乘勢猛攻,接連攻克淮南諸州,南唐被迫求和,割讓江北十四州之地,後周疆域大幅拓展,國勢蒸蒸日上。柴榮迴師後,提拔王樸為戶部侍郎、樞密副使。不久,升為樞密使,加檢校太保。


    同年,王樸奉詔考正曆法。


    此時,天下曆法紊亂,舊曆誤差累積,節氣、農時推算謬以千裏,農事活動無所依憑,百姓常因誤判時節,播種、收割失時,致糧食歉收,苦不堪言。柴榮深感曆法修訂迫在眉睫,遂詔令王樸主持校定曆法事宜。


    王樸受命後,一頭紮進浩瀚古籍,遍覽曆代天文曆法典籍,上溯《顓頊曆》《太初曆》,下至唐《崇玄曆》等,於古人智慧結晶中探尋曆法精要;同時,他親率司天監官員,日夜觀測天象,記錄日月星辰運行軌跡、位置變化,積累海量一手數據。經嚴謹推算、反複核驗,王樸終成《顯德欽天曆》十五卷。此曆集前代曆法之長,大膽革新,摒棄舊曆諸多繁蕪不經之說,創設通、經、統三法,以歲軌離交朔望周變率策之數,精準步算日月五星運行。其對節氣、農時預測之精準,令人驚歎,如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節氣時刻,誤差極小,為農業生產提供可靠指南,百姓依此安排農事,五穀豐登漸有保障,農業經濟得以穩步複蘇,後周國力亦隨之增強。


    《顯德欽天曆》問世,?不僅在學術和技術層麵上具有重要意義,?從政治和文化層麵來看,?它也是五代時期一項重要的文化成就,?對於推動當時的天文學和曆法學的發展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也對後世的天文學研究和時間計算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公元957年,顯德四年。柴榮再征南唐,任命王樸為東京留守,授以“便宜從事”。在此期間,王樸管治有方,使都城秩序井然。


    王樸性格剛直,行事果敢,在朝堂之上,麵對不公、不法之事,從不畏懼權貴,敢於直言正色,力陳己見,其犀利言辭、凜然正氣,常令滿朝文武噤若寒蟬,無人敢觸其鋒芒。


    趙匡胤時任殿前都點檢,負責統領禁軍,位高權重,頗受柴榮倚重。出行之際,趙匡胤的儀仗隊伍浩浩蕩蕩,威風凜凜,路人為之側目。恰有一名殿直,負責宮廷侍衛之職,騎著高頭大馬,匆忙趕路,不慎衝撞了趙匡胤的隊伍。趙匡胤頓覺顏麵掃地,怒不可遏,當下直奔樞密院,欲向宰相魏仁浦告狀,嚴懲這不知天高地厚的殿直,以儆效尤。


    王樸正在樞密院處理公務,聞聽此事,心中暗自思忖:趙匡胤此舉,未免小題大做,仗勢欺人。待趙匡胤氣衝衝闖入,詳述事情經過,要求嚴懲殿直時,王樸不慌不忙,從容起身,直視趙匡胤雙眼,義正言辭道:“太尉名位雖高,然未加使相之銜。殿直身為廷臣,與太尉同朝為官,比肩事主,且太尉身負軍職,更應顧全大局,寬宏大量,如此咄咄逼人,恐不妥當。” 言罷,王樸目光如炬,緊緊盯著趙匡胤,不容置疑。趙匡胤本以為憑借自己身份地位,眾人定會附和,未曾想被王樸這番話懟得啞口無言,氣焰頓消。他深知王樸所言在理,且王樸深得柴榮信任,自己若執意追究,恐落得個心胸狹隘、恃強淩弱之名,於己不利。於是,趙匡胤唯唯諾諾,躬身行禮,灰溜溜地離開了樞密院,此事不了了之。經此一事,趙匡胤對王樸的剛直與睿智更是忌憚三分,深知此人不可輕易招惹。


    此後,無論是朝中大臣,還是地方藩鎮,皆知王樸剛正不阿、執法嚴明,做事雷厲風行,對其敬畏有加,無人敢在王樸管轄之地肆意妄為,京城治安為之一新,社會秩序井然。


    公元959年,顯德六年。鑒於五代樂製已亂、雅音廢墜的情況,柴榮詔命王樸考證雅樂。


    王樸肩負重任,開啟艱難考證之旅,他深入研究古代音律理論,從《周禮》《呂氏春秋》等典籍中挖掘音律本源,探尋 “三分損益法”“十二律呂” 等核心要義;又親赴民間,尋覓散落各地的樂師、藝人,收集瀕於失傳的古曲、演奏技法,博采眾長。


    經過不懈努力,王樸於音律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他以古累黍之法,審定黃鍾律管標準,精準確定 “長九寸、直徑三分” 為黃鍾律管規製,以此為基,推算出十二音律精確數值;為解決律管吹奏不便、音準難控難題,他匠心獨運,造 “律準”,以九尺之弦十三,依管長短寸分設柱,製成狀如巨琴之音準器,可精準調出林鍾、太簇等十一音律及黃鍾清聲。


    憑借此 “律準”,王樸得八十一調,詔有司依調製曲,定七聲立新法,使七均、十二律、八十四調等失傳已久的雅樂規製再現人間,宮廷奏響和諧優美、莊嚴肅穆之雅樂,文化傳承重煥生機,禮儀之邦風範得以彰顯。王樸此舉,不僅為後周重塑文化自信,更為華夏音樂文化傳承發展築牢根基,其音律成就如黃鍾大呂,響徹曆史長河。


    同年三月,王樸奉旨視察汴口,歸朝後拜訪前任宰相李穀,兩人正在交談時,王樸突然昏倒,猝然離世,享年五十四歲。


    王樸的離世對柴榮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他親臨祭奠,以王鉞叩地大哭多次,並追贈王樸為侍中,將其畫像與李穀、鄭仁誨等功臣同祀於宮中的功臣閣。《舊五代史·周書》記載:“世宗聞之駭愕,即時幸其第,及柩前,以所執玉鉞卓地而慟者數四。贈賻之類,率有加等,優詔贈侍中。”同年六月,柴榮也抱憾病逝,距離王樸去世隻有三個月。柴榮與王樸,二人相知相得,被後世推為五代君臣之首。


    王樸憑借高超的才能和認真的處事風格,不但得到柴榮的賞識,就連同僚趙匡胤對他也是敬畏有加。《舊五代史·周書》引用了王銍的筆記文集《默記》中的一段故事,說趙匡胤登基後,路過功臣閣的時候,他恭敬地向王樸的畫像鞠了一躬,並說出了他心裏埋藏已久的那句話:“此人在,朕不得此袍著。”言辭間滿是敬畏。


    後世對王樸也讚譽有加,諸多史學家、文人墨客皆對其推崇備至。


    薛居正讚其有 “上輔之器”,認為他具備輔佐君王成就霸業的非凡才能;歐陽修感慨 “王樸之材,誠可謂能矣。不遇世宗,何所施哉?” 強調王樸幸得柴榮這一明主,方能充分施展才華,成就不世之功;曾鞏則稱 “周世宗初即位,亦延群臣,使陳當世之務,而能知王樸之可用,故顯德之政,亦獨能變五代之因循”,高度肯定王樸助力柴榮革新政治,一改五代以來的因循守舊之風,為後周的昌盛繁榮奠定根基。


    這些評價,恰如曆史的迴音壁,不斷迴響著王樸的卓越與偉大。他猶如煙花般開在後周一朝,雖然時間短暫,但卻留下了無比燦爛的光芒。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曆史的參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田布衣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田布衣並收藏曆史的參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