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五代十國時期南楚的謀臣,也是五代十國時期最傑出的經濟學家。他足智多謀,為馬殷謀定立足之策,使南楚根基穩固。他遠見卓識,興茶貿之業,鑄鉛鐵之錢,令南楚經濟繁榮,富盛一方。然而,如此賢能之士,最終被一帝三王合力構陷身亡,令人扼腕歎息。
他就是因功高震主而四麵楚歌的南楚行軍司馬——高鬱。
高鬱,生年不詳,揚州(今屬江蘇)人,五代十國時期南楚謀臣,政治家,經濟學家。南楚創建者馬殷最為信任的謀士。
五代十國,華夏大地陷入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分裂混戰,恰似曆史長河中一段波濤洶湧、暗礁叢生的險灘。短短五十三年間,中原地區先後曆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五個朝代的更迭,你方唱罷我登場,恰似走馬燈般頻繁交替;南方則呈現出諸侯割據的局麵,吳、南唐、吳越、楚、閩、前蜀、後蜀、南漢、南平、北漢等十餘個政權各自為政,劃地稱王,相互之間或攻伐兼並,或聯盟對峙,局勢錯綜複雜。
馬殷,這位出身平凡的木匠,憑借著自身的勇猛與謀略,投身軍旅,逐漸嶄露頭角。然而,初為武安軍節度使的馬殷,雖手握一定兵權,卻身處四戰之地,四周強敵環伺,荊南節度使成汭、南吳國楊行密、南漢國劉?等勢力皆對其虎視眈眈,稍有不慎,便有覆滅之危。
此時,來自揚州的高鬱,猶如一顆啟明星,為馬殷指明了前行的道路。
關於高鬱的出身和早年經曆,史書沒有記載,他是如何成為馬殷下屬的,史書也沒有記載,但馬殷早期是孫儒的下屬,大概可以推斷高鬱是在孫儒與楊行密交戰時投奔馬殷的。
公元895年,唐乾寧二年。唐昭宗任命劉建鋒為檢校尚書左仆射、武安軍節度使,馬殷為內外馬步軍都指揮使。劉建鋒胸無大誌,嗜酒不理事務,常與部曲酗酒為樂。劉建鋒私通部下陳贍之妻,被陳贍所殺。眾將殺死陳贍,推張佶為留後,張佶認為馬殷有勇有謀,為人寬厚,比自己更適合當主帥。於是,張佶將留後的位子讓給馬殷。
公元896年,唐乾寧三年。馬殷接任武安軍留後,以高鬱為謀主,任命他為都軍判官,主要負責掌管軍事和行政事務。《十國春秋》記載:“乾寧初,馬殷據湖南,以鬱為謀主,署都軍判官。”
這一年,馬殷想送禮結好相鄰軍閥荊南節度使成汭和淮南節度使楊行密及廣南的劉?。高鬱目光如炬,一眼看穿周邊勢力的虛實。高鬱指出成汭地盤小軍隊少缺乏能力不足為懼,劉?目光短淺,僅在五管之地。而楊行密和馬殷曾在與孫儒爭奪淮南控製權時結下仇怨,試圖和楊行密結盟恐怕是徒勞無功。然後,高鬱力勸馬殷應反其道而行之,結好中原政權,尊奉其正朔,尋求庇護與支持,同時對內安撫百姓,使之安居樂業,以穩固根基;操練軍馬,提升軍隊戰鬥力,方可在亂世中謀得一席之地,成就霸業宏圖。《十國春秋》記載:“鬱勸武穆王對中原政權修藩鎮之禮,訓卒厲兵,以圖霸業。”
馬殷聽後,猶如醍醐灌頂,毅然采納了高鬱的建議,自此開啟了楚國崛起之路。
馬殷向中原霸主朱溫俯首稱臣,朱溫見馬殷態度恭順,且勢力尚不足以構成威脅,樂得順水推舟,封其為楚王。有了中原王朝的撐腰,馬殷免去了北方的後顧之憂,得以安心經營南方。他以湖南為根基,厲兵秣馬,發展生產,勢力範圍逐漸擴大。而南方的南漢國主劉?,見馬殷與中原交好,勢力蒸蒸日上,心中權衡利弊,主動修書聯姻,試圖睦鄰友好。至此,南楚南北皆無敵患,在這亂世之中奇跡般地站穩了腳跟。高鬱的這一謀略,猶如為南楚大廈奠定了堅實基石,使馬殷得以在荊棘叢中踏出一條通往霸業的康莊大道。
高鬱不僅足智多謀,洞察時勢,還是一位傑出的經濟學家。南楚地處南方,氣候溫潤,山巒起伏,茶園遍布,茶葉產量頗豐。高鬱敏銳地捕捉到這一商機,他向馬殷建言,楚地茶葉產量豐富,而北方地區對茶葉的需求量非常大。我們如果允許楚地百姓把茶葉賣給後梁,這樣的話,我們從中征收稅款,軍隊的費用自然而然就充足起來了。
馬殷聽後,深以為然,遂與後梁太祖朱溫商議。朱溫思量一番,覺得此舉於己無害,還能拉攏馬殷,便欣然應允。
於是,在後梁的東都汴州及荊、襄、唐、郢、複各州,紛紛設立了處理茶葉貿易的官邸。這些官邸宛如一扇扇敞開的大門,讓南楚的茶葉如潮水般湧入北方市場。一時間,茶商雲集,舟車絡繹不絕,茶葉貿易呈現出一片繁榮昌盛之景。《資治通鑒?後梁紀》記載:“湖南判官高鬱請聽民自采茶賣於北客,收其征以贍軍,楚王殷從之。秋,七月,殷奏於汴、荊、襄、唐、郢、複州置迴圖務,運茶於河南、北,賣之以易繒纊、戰馬而歸,仍歲貢茶二十五萬斤,詔許之。湖南由是富贍。”
南楚通過茶葉貿易,每年獲利百萬計,不僅充實了國庫,還能以茶易馬,組建起一支精銳的騎兵部隊,為南楚的軍事力量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茶葉貿易的繁榮,還帶動了南楚其他產業的發展。為了滿足茶葉運輸的需求,造船業蓬勃興起,一艘艘堅固的商船穿梭於江河湖海之間;沿途的客棧、酒館應運而生,為往來的商旅提供休憩之所,煙火氣息彌漫在南楚的大地之上。
南楚的經濟,在茶葉貿易的帶動下,如騰飛的巨龍,扶搖直上。
在茶葉貿易取得豐碩成果之後,高鬱並未滿足於此,他的目光又投向了貨幣領域。
當時,各國通用銅錢,而南楚境內鉛鐵資源豐富。高鬱向馬殷大膽提議,咱們可以鑄造鉛鐵材質的錢幣,並且規定好它和銅錢之間的兌換比例。一旦這樣做了,其他國家的商人到楚地來做生意,他們賺得的鉛鐵錢,一旦出了楚地就毫無用處。所以,他們就隻能在楚地用這些鉛鐵錢購買貨物。如此,楚地的貨物根本不用擔心沒有銷路,咱們楚國的財富就會會滾滾而來。
馬殷思量再三,覺得此計雖險,但頗具吸引力,最終決定放手一搏。南楚開始大規模鑄造鉛鐵錢,規定一枚銅錢可兌換十枚鉛鐵錢。起初,商人們對鉛鐵錢心存疑慮,但無奈於南楚的貿易規則,隻得接受。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發現,在南楚境內,鉛鐵錢確實能夠暢行無阻地購買到所需的一切商品。於是,南楚的商業愈發繁榮,市場上人頭攢動,吆喝聲、議價聲此起彼伏,各類商品琳琅滿目,應有盡有。
然而,鉛鐵錢的大量發行,也引發了一些問題。一方麵,由於鉛鐵錢的價值相對較低,且易於鑄造,一些不法之徒開始私自鑄錢,導致市場上貨幣泛濫,物價逐漸上漲。百姓們手中的錢財看似增多,實則購買力下降,生活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另一方麵,南楚的這一貨幣政策,引起了周邊國家的警惕與不滿。他們擔心南楚憑借此手段掠奪他國財富,壯大自身實力,於是紛紛采取措施,限製與南楚的貿易往來,甚至暗中謀劃,試圖破壞南楚的經濟秩序。
但不可否認的是,在短期內,鉛鐵錢政策為南楚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十國春秋》記載:“鬱又勸武穆王自鑄鉛鐵錢,凡天下商賈所齎寶貨入其境者,隻以土產鉛鐵博易之無餘,遂致一方富盛,窮極奢侈”。南楚憑借這一隱性的金融掠奪手段,在五代十國的經濟中脫穎而出,成為富甲一方的強國。高鬱的這一金融創新之舉,雖有弊端,但在當時的曆史背景下,無疑是一次大膽而富有開創性的嚐試。高鬱的經濟謀略再次展現出驚人的威力。
南楚在高鬱的輔佐下日益昌盛,逐漸成為南方諸國中的翹楚,這引發了周邊國家的忌憚與不安。《資治通鑒》記載:“楚王殷用都軍判官高鬱為謀主,國賴以富強,鄰國皆疾之。”於是,一場場針對高鬱的陰謀風暴悄然醞釀。
公元923年,後唐同光元年。後梁被後唐所滅,馬殷附庸於後唐。後唐莊宗李存勖,雖然表麵上對馬殷以禮相待,實則暗藏心機。李存勖深知高鬱之才,猶如芒刺在背,他擔心若南楚繼續在高鬱的輔佐下發展壯大,日後必成後唐的心腹大患。於是,李存勖施展離間計,試圖挑起南楚內亂。
馬殷派兒子馬希範入朝進貢。李存勖見到馬希範後,故意裝作驚訝地說道:“我曾多次聽聞,楚王的權柄遲早會落入高鬱之手;今日得見馬公子這般機敏聰慧,我才知曉,此前的傳言實在不足為信。楚王有子如此,高鬱又怎能得逞?”馬希範並未深思李存勖的深意,隻當是皇帝的隨口誇讚,迴來後便將此事如實稟報給了馬殷。馬殷久經沙場,政治經驗豐富,一聽便識破了李存勖的離間之意,笑著對兒子說道:“這是唐主的離間計,切莫上當。”
與此同時,南平王高季興,南楚北方緊鄰南平國的君主,同樣對高鬱心懷忌憚。南平國地狹人少,在強鄰環伺下艱難求存,南楚的崛起讓高季興如坐針氈。他深知,隻要高鬱在楚,南楚必將持續發展,對南平的威脅便會與日俱增。於是,高季興也效仿李存勖,展開了一場針對高鬱的陰謀。
高季興先是派人攜帶重金,暗中勾結南楚部分心懷叵測的大臣,在南楚境內散布流言蜚語,造謠高鬱心懷不軌,意圖篡權奪位。然而,馬殷對高鬱信任有加,並未輕信這些謠言。
見此計不成,高季興又生一計。他修書一封,派人送給馬殷的次子馬希聲,信中對高鬱的功績大肆誇讚,言辭間滿是仰慕之情,並委婉地表示願與高鬱結為兄弟。使者在麵見馬希聲時,又故意添油加醋地說道:“高王時常提及,馬氏的國事皆由高鬱決斷,這般情形,實在令人憂心呐。” 馬希聲本就心胸狹隘,對高鬱在南楚的威望心生嫉妒,聽了使者這番話,心中的猜忌愈發濃烈。
馬希聲身為南楚世子,自幼在馬殷的寵溺下長大,養成了驕縱任性的性格。他眼見高鬱在朝堂之上威望日盛,所出謀略皆被父王采納,南楚在其輔佐下蒸蒸日上,心中的嫉妒如同野草般瘋狂生長。加之楊昭遂身為馬希聲的妻舅,久有取代高鬱之心,他常在馬希聲耳邊吹風,數落高鬱的不是,稱其擁兵自重,與外邦暗通款曲,圖謀不軌。在這內外因素的雙重影響下,馬希聲對高鬱的不滿與日俱增。
馬希聲多次向馬殷進諫:“父王,高鬱與高季興同姓,關係匪淺,二人往來密切,形跡可疑至極。兒臣聽聞,民間已有諸多關於高鬱謀反的傳言,若不早日鏟除,恐生大亂啊!” 馬殷聽後,不禁怒從心頭起,斥責道:“糊塗!我馬家能有今日之成就,高鬱功不可沒。從唐天子到周邊藩王,誰人不知他的能耐?你莫要輕信這些無稽之談,休得再提此事!”
然而,馬希聲並未就此罷休,他愈發堅定了除掉高鬱的決心。隨著馬殷年事已高,他逐漸將一些政務交由馬希聲處理。馬希聲趁機大權在握,開始著手實施他的計劃。他先是不斷向馬殷施壓,要求罷免高鬱的兵權。馬殷雖心有不願,但無奈兒子的執拗,加之自己精力漸衰,無力與兒子長久爭執,最終隻好妥協,將高鬱降為行軍司馬。
高鬱被貶為行軍司馬後,楚國朝堂上下一片嘩然。許多正直之士深知高鬱之冤,卻在馬希聲的權勢威壓下,敢怒而不敢言。高鬱心中自是憤懣不平,多年來為楚國殫精竭慮,嘔心瀝血,卻落得如此下場,怎能不令人心寒。他對親信感慨道:“罷了罷了,看來我得早日在西山營建居所,準備歸老林泉了。如今馬家的這些晚輩,猶如惡犬長大,開始咬人咯!” 這話傳入了馬希聲耳中,更是火上澆油,他對高鬱的恨意達到了頂點。
隨著猜忌與矛盾的不斷升級,高鬱的命運被推向了深淵。馬希聲和馬希範這兩個兄弟聯手,也可以說是南平王高季興和後唐莊宗李存勖不謀而合的離間計,在此時合二為一產生了疊加效果。馬希聲和馬希範這兄弟倆假傳馬殷的詔命,以謀反的罪名將高鬱誅殺,為了斬草除根,又下令誅殺了高鬱全家。《舊五代史·世襲列傳二》記載:“希範以武穆不決,禍在朝夕,因聯兄馬希聲使誣告鬱謀反而族滅之。”
可憐高鬱,一生智謀超群,為南楚鞠躬盡瘁,卻在這權力的旋渦中慘遭滅頂之災。而此時的馬殷,年逾古稀,早已退居深宮,不理政事。高鬱被殺數日之後,馬殷偶然翻閱奏章,才驚覺此事。馬殷聽到高鬱的死訊後,並沒有處罰自己的兩個兒子,隻是捶胸哭泣,大唿“想不到我老了,你們就要殺我的故舊”,一會兒又說道:“我也將不久於人世了”。《十國春秋》記載:“武穆王聞鬱死,武穆王道:‘吾荒耄如此,而殺吾勳舊。’,又道:‘吾亦不久於此矣。’”其絕望與無奈之情,可見一斑。
高鬱之死,猶如一記沉重的喪鍾,為南楚的繁榮敲響了尾聲。南楚自此失去了一位中流砥柱,政治陷入混亂,經濟發展也逐漸停滯。馬殷晚年目睹國家變故,痛心疾首,卻無力迴天。而馬希聲的這一暴行,不僅讓他背負了千古罵名,也為南楚的衰敗埋下了禍根。馬殷死後,南楚陷入了諸子爭權的內亂之中,曾經輝煌一時的楚國,在風雨飄搖中逐漸走向衰落,消失在曆史的長河之中,徒留後人對高鬱的無盡歎息。
縱觀高鬱的一生,他猶如一顆流星劃過五代十國的夜空,雖然短暫卻無比耀眼。他以非凡的智謀,為南楚政權的奠基、興盛立下了不世之功。無論是早期定戰略、穩根基,使南楚在強鄰環伺中脫穎而出;還是中期興茶貿、促繁榮,以商業帶動經濟騰飛;亦或是後期鑄錢幣、掠財富,巧用金融手段富國強兵,皆展現出了他超越時代的卓識。
他就像一位絕世棋手,在亂世棋局中縱橫捭闔,每一步棋都精準落子,助力南楚從一個弱小藩鎮逐步發展成為一方強國,讓百姓得以在亂世中暫享安寧,免受戰火的屠戮。他的故事不僅是個人命運的沉浮,更折射出亂世之中權謀、利益、人性的複雜糾葛,為後世留下了無盡的思考。
他就是因功高震主而四麵楚歌的南楚行軍司馬——高鬱。
高鬱,生年不詳,揚州(今屬江蘇)人,五代十國時期南楚謀臣,政治家,經濟學家。南楚創建者馬殷最為信任的謀士。
五代十國,華夏大地陷入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分裂混戰,恰似曆史長河中一段波濤洶湧、暗礁叢生的險灘。短短五十三年間,中原地區先後曆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五個朝代的更迭,你方唱罷我登場,恰似走馬燈般頻繁交替;南方則呈現出諸侯割據的局麵,吳、南唐、吳越、楚、閩、前蜀、後蜀、南漢、南平、北漢等十餘個政權各自為政,劃地稱王,相互之間或攻伐兼並,或聯盟對峙,局勢錯綜複雜。
馬殷,這位出身平凡的木匠,憑借著自身的勇猛與謀略,投身軍旅,逐漸嶄露頭角。然而,初為武安軍節度使的馬殷,雖手握一定兵權,卻身處四戰之地,四周強敵環伺,荊南節度使成汭、南吳國楊行密、南漢國劉?等勢力皆對其虎視眈眈,稍有不慎,便有覆滅之危。
此時,來自揚州的高鬱,猶如一顆啟明星,為馬殷指明了前行的道路。
關於高鬱的出身和早年經曆,史書沒有記載,他是如何成為馬殷下屬的,史書也沒有記載,但馬殷早期是孫儒的下屬,大概可以推斷高鬱是在孫儒與楊行密交戰時投奔馬殷的。
公元895年,唐乾寧二年。唐昭宗任命劉建鋒為檢校尚書左仆射、武安軍節度使,馬殷為內外馬步軍都指揮使。劉建鋒胸無大誌,嗜酒不理事務,常與部曲酗酒為樂。劉建鋒私通部下陳贍之妻,被陳贍所殺。眾將殺死陳贍,推張佶為留後,張佶認為馬殷有勇有謀,為人寬厚,比自己更適合當主帥。於是,張佶將留後的位子讓給馬殷。
公元896年,唐乾寧三年。馬殷接任武安軍留後,以高鬱為謀主,任命他為都軍判官,主要負責掌管軍事和行政事務。《十國春秋》記載:“乾寧初,馬殷據湖南,以鬱為謀主,署都軍判官。”
這一年,馬殷想送禮結好相鄰軍閥荊南節度使成汭和淮南節度使楊行密及廣南的劉?。高鬱目光如炬,一眼看穿周邊勢力的虛實。高鬱指出成汭地盤小軍隊少缺乏能力不足為懼,劉?目光短淺,僅在五管之地。而楊行密和馬殷曾在與孫儒爭奪淮南控製權時結下仇怨,試圖和楊行密結盟恐怕是徒勞無功。然後,高鬱力勸馬殷應反其道而行之,結好中原政權,尊奉其正朔,尋求庇護與支持,同時對內安撫百姓,使之安居樂業,以穩固根基;操練軍馬,提升軍隊戰鬥力,方可在亂世中謀得一席之地,成就霸業宏圖。《十國春秋》記載:“鬱勸武穆王對中原政權修藩鎮之禮,訓卒厲兵,以圖霸業。”
馬殷聽後,猶如醍醐灌頂,毅然采納了高鬱的建議,自此開啟了楚國崛起之路。
馬殷向中原霸主朱溫俯首稱臣,朱溫見馬殷態度恭順,且勢力尚不足以構成威脅,樂得順水推舟,封其為楚王。有了中原王朝的撐腰,馬殷免去了北方的後顧之憂,得以安心經營南方。他以湖南為根基,厲兵秣馬,發展生產,勢力範圍逐漸擴大。而南方的南漢國主劉?,見馬殷與中原交好,勢力蒸蒸日上,心中權衡利弊,主動修書聯姻,試圖睦鄰友好。至此,南楚南北皆無敵患,在這亂世之中奇跡般地站穩了腳跟。高鬱的這一謀略,猶如為南楚大廈奠定了堅實基石,使馬殷得以在荊棘叢中踏出一條通往霸業的康莊大道。
高鬱不僅足智多謀,洞察時勢,還是一位傑出的經濟學家。南楚地處南方,氣候溫潤,山巒起伏,茶園遍布,茶葉產量頗豐。高鬱敏銳地捕捉到這一商機,他向馬殷建言,楚地茶葉產量豐富,而北方地區對茶葉的需求量非常大。我們如果允許楚地百姓把茶葉賣給後梁,這樣的話,我們從中征收稅款,軍隊的費用自然而然就充足起來了。
馬殷聽後,深以為然,遂與後梁太祖朱溫商議。朱溫思量一番,覺得此舉於己無害,還能拉攏馬殷,便欣然應允。
於是,在後梁的東都汴州及荊、襄、唐、郢、複各州,紛紛設立了處理茶葉貿易的官邸。這些官邸宛如一扇扇敞開的大門,讓南楚的茶葉如潮水般湧入北方市場。一時間,茶商雲集,舟車絡繹不絕,茶葉貿易呈現出一片繁榮昌盛之景。《資治通鑒?後梁紀》記載:“湖南判官高鬱請聽民自采茶賣於北客,收其征以贍軍,楚王殷從之。秋,七月,殷奏於汴、荊、襄、唐、郢、複州置迴圖務,運茶於河南、北,賣之以易繒纊、戰馬而歸,仍歲貢茶二十五萬斤,詔許之。湖南由是富贍。”
南楚通過茶葉貿易,每年獲利百萬計,不僅充實了國庫,還能以茶易馬,組建起一支精銳的騎兵部隊,為南楚的軍事力量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茶葉貿易的繁榮,還帶動了南楚其他產業的發展。為了滿足茶葉運輸的需求,造船業蓬勃興起,一艘艘堅固的商船穿梭於江河湖海之間;沿途的客棧、酒館應運而生,為往來的商旅提供休憩之所,煙火氣息彌漫在南楚的大地之上。
南楚的經濟,在茶葉貿易的帶動下,如騰飛的巨龍,扶搖直上。
在茶葉貿易取得豐碩成果之後,高鬱並未滿足於此,他的目光又投向了貨幣領域。
當時,各國通用銅錢,而南楚境內鉛鐵資源豐富。高鬱向馬殷大膽提議,咱們可以鑄造鉛鐵材質的錢幣,並且規定好它和銅錢之間的兌換比例。一旦這樣做了,其他國家的商人到楚地來做生意,他們賺得的鉛鐵錢,一旦出了楚地就毫無用處。所以,他們就隻能在楚地用這些鉛鐵錢購買貨物。如此,楚地的貨物根本不用擔心沒有銷路,咱們楚國的財富就會會滾滾而來。
馬殷思量再三,覺得此計雖險,但頗具吸引力,最終決定放手一搏。南楚開始大規模鑄造鉛鐵錢,規定一枚銅錢可兌換十枚鉛鐵錢。起初,商人們對鉛鐵錢心存疑慮,但無奈於南楚的貿易規則,隻得接受。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發現,在南楚境內,鉛鐵錢確實能夠暢行無阻地購買到所需的一切商品。於是,南楚的商業愈發繁榮,市場上人頭攢動,吆喝聲、議價聲此起彼伏,各類商品琳琅滿目,應有盡有。
然而,鉛鐵錢的大量發行,也引發了一些問題。一方麵,由於鉛鐵錢的價值相對較低,且易於鑄造,一些不法之徒開始私自鑄錢,導致市場上貨幣泛濫,物價逐漸上漲。百姓們手中的錢財看似增多,實則購買力下降,生活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另一方麵,南楚的這一貨幣政策,引起了周邊國家的警惕與不滿。他們擔心南楚憑借此手段掠奪他國財富,壯大自身實力,於是紛紛采取措施,限製與南楚的貿易往來,甚至暗中謀劃,試圖破壞南楚的經濟秩序。
但不可否認的是,在短期內,鉛鐵錢政策為南楚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十國春秋》記載:“鬱又勸武穆王自鑄鉛鐵錢,凡天下商賈所齎寶貨入其境者,隻以土產鉛鐵博易之無餘,遂致一方富盛,窮極奢侈”。南楚憑借這一隱性的金融掠奪手段,在五代十國的經濟中脫穎而出,成為富甲一方的強國。高鬱的這一金融創新之舉,雖有弊端,但在當時的曆史背景下,無疑是一次大膽而富有開創性的嚐試。高鬱的經濟謀略再次展現出驚人的威力。
南楚在高鬱的輔佐下日益昌盛,逐漸成為南方諸國中的翹楚,這引發了周邊國家的忌憚與不安。《資治通鑒》記載:“楚王殷用都軍判官高鬱為謀主,國賴以富強,鄰國皆疾之。”於是,一場場針對高鬱的陰謀風暴悄然醞釀。
公元923年,後唐同光元年。後梁被後唐所滅,馬殷附庸於後唐。後唐莊宗李存勖,雖然表麵上對馬殷以禮相待,實則暗藏心機。李存勖深知高鬱之才,猶如芒刺在背,他擔心若南楚繼續在高鬱的輔佐下發展壯大,日後必成後唐的心腹大患。於是,李存勖施展離間計,試圖挑起南楚內亂。
馬殷派兒子馬希範入朝進貢。李存勖見到馬希範後,故意裝作驚訝地說道:“我曾多次聽聞,楚王的權柄遲早會落入高鬱之手;今日得見馬公子這般機敏聰慧,我才知曉,此前的傳言實在不足為信。楚王有子如此,高鬱又怎能得逞?”馬希範並未深思李存勖的深意,隻當是皇帝的隨口誇讚,迴來後便將此事如實稟報給了馬殷。馬殷久經沙場,政治經驗豐富,一聽便識破了李存勖的離間之意,笑著對兒子說道:“這是唐主的離間計,切莫上當。”
與此同時,南平王高季興,南楚北方緊鄰南平國的君主,同樣對高鬱心懷忌憚。南平國地狹人少,在強鄰環伺下艱難求存,南楚的崛起讓高季興如坐針氈。他深知,隻要高鬱在楚,南楚必將持續發展,對南平的威脅便會與日俱增。於是,高季興也效仿李存勖,展開了一場針對高鬱的陰謀。
高季興先是派人攜帶重金,暗中勾結南楚部分心懷叵測的大臣,在南楚境內散布流言蜚語,造謠高鬱心懷不軌,意圖篡權奪位。然而,馬殷對高鬱信任有加,並未輕信這些謠言。
見此計不成,高季興又生一計。他修書一封,派人送給馬殷的次子馬希聲,信中對高鬱的功績大肆誇讚,言辭間滿是仰慕之情,並委婉地表示願與高鬱結為兄弟。使者在麵見馬希聲時,又故意添油加醋地說道:“高王時常提及,馬氏的國事皆由高鬱決斷,這般情形,實在令人憂心呐。” 馬希聲本就心胸狹隘,對高鬱在南楚的威望心生嫉妒,聽了使者這番話,心中的猜忌愈發濃烈。
馬希聲身為南楚世子,自幼在馬殷的寵溺下長大,養成了驕縱任性的性格。他眼見高鬱在朝堂之上威望日盛,所出謀略皆被父王采納,南楚在其輔佐下蒸蒸日上,心中的嫉妒如同野草般瘋狂生長。加之楊昭遂身為馬希聲的妻舅,久有取代高鬱之心,他常在馬希聲耳邊吹風,數落高鬱的不是,稱其擁兵自重,與外邦暗通款曲,圖謀不軌。在這內外因素的雙重影響下,馬希聲對高鬱的不滿與日俱增。
馬希聲多次向馬殷進諫:“父王,高鬱與高季興同姓,關係匪淺,二人往來密切,形跡可疑至極。兒臣聽聞,民間已有諸多關於高鬱謀反的傳言,若不早日鏟除,恐生大亂啊!” 馬殷聽後,不禁怒從心頭起,斥責道:“糊塗!我馬家能有今日之成就,高鬱功不可沒。從唐天子到周邊藩王,誰人不知他的能耐?你莫要輕信這些無稽之談,休得再提此事!”
然而,馬希聲並未就此罷休,他愈發堅定了除掉高鬱的決心。隨著馬殷年事已高,他逐漸將一些政務交由馬希聲處理。馬希聲趁機大權在握,開始著手實施他的計劃。他先是不斷向馬殷施壓,要求罷免高鬱的兵權。馬殷雖心有不願,但無奈兒子的執拗,加之自己精力漸衰,無力與兒子長久爭執,最終隻好妥協,將高鬱降為行軍司馬。
高鬱被貶為行軍司馬後,楚國朝堂上下一片嘩然。許多正直之士深知高鬱之冤,卻在馬希聲的權勢威壓下,敢怒而不敢言。高鬱心中自是憤懣不平,多年來為楚國殫精竭慮,嘔心瀝血,卻落得如此下場,怎能不令人心寒。他對親信感慨道:“罷了罷了,看來我得早日在西山營建居所,準備歸老林泉了。如今馬家的這些晚輩,猶如惡犬長大,開始咬人咯!” 這話傳入了馬希聲耳中,更是火上澆油,他對高鬱的恨意達到了頂點。
隨著猜忌與矛盾的不斷升級,高鬱的命運被推向了深淵。馬希聲和馬希範這兩個兄弟聯手,也可以說是南平王高季興和後唐莊宗李存勖不謀而合的離間計,在此時合二為一產生了疊加效果。馬希聲和馬希範這兄弟倆假傳馬殷的詔命,以謀反的罪名將高鬱誅殺,為了斬草除根,又下令誅殺了高鬱全家。《舊五代史·世襲列傳二》記載:“希範以武穆不決,禍在朝夕,因聯兄馬希聲使誣告鬱謀反而族滅之。”
可憐高鬱,一生智謀超群,為南楚鞠躬盡瘁,卻在這權力的旋渦中慘遭滅頂之災。而此時的馬殷,年逾古稀,早已退居深宮,不理政事。高鬱被殺數日之後,馬殷偶然翻閱奏章,才驚覺此事。馬殷聽到高鬱的死訊後,並沒有處罰自己的兩個兒子,隻是捶胸哭泣,大唿“想不到我老了,你們就要殺我的故舊”,一會兒又說道:“我也將不久於人世了”。《十國春秋》記載:“武穆王聞鬱死,武穆王道:‘吾荒耄如此,而殺吾勳舊。’,又道:‘吾亦不久於此矣。’”其絕望與無奈之情,可見一斑。
高鬱之死,猶如一記沉重的喪鍾,為南楚的繁榮敲響了尾聲。南楚自此失去了一位中流砥柱,政治陷入混亂,經濟發展也逐漸停滯。馬殷晚年目睹國家變故,痛心疾首,卻無力迴天。而馬希聲的這一暴行,不僅讓他背負了千古罵名,也為南楚的衰敗埋下了禍根。馬殷死後,南楚陷入了諸子爭權的內亂之中,曾經輝煌一時的楚國,在風雨飄搖中逐漸走向衰落,消失在曆史的長河之中,徒留後人對高鬱的無盡歎息。
縱觀高鬱的一生,他猶如一顆流星劃過五代十國的夜空,雖然短暫卻無比耀眼。他以非凡的智謀,為南楚政權的奠基、興盛立下了不世之功。無論是早期定戰略、穩根基,使南楚在強鄰環伺中脫穎而出;還是中期興茶貿、促繁榮,以商業帶動經濟騰飛;亦或是後期鑄錢幣、掠財富,巧用金融手段富國強兵,皆展現出了他超越時代的卓識。
他就像一位絕世棋手,在亂世棋局中縱橫捭闔,每一步棋都精準落子,助力南楚從一個弱小藩鎮逐步發展成為一方強國,讓百姓得以在亂世中暫享安寧,免受戰火的屠戮。他的故事不僅是個人命運的沉浮,更折射出亂世之中權謀、利益、人性的複雜糾葛,為後世留下了無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