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關隴集團最後的奇才,也是後梁太祖朱溫的重要謀士。他出身於官宦世家,是唐朝中興功臣之後,最後卻選擇叛變,將唐朝推向了深淵。他手段狠辣,對唐朝舊臣大肆殺戮,為朱溫篡唐稱帝掃清障礙。他足智多謀,在權力漩渦中精於算計,為朱溫穩固統治立下汗馬功勞。但他晚年選擇妥協以求保全,最終因失節而死。
他就是與敬翔並稱為朱溫左膀右臂的後梁戶部尚書 —— 李振。
李振,出生年月不詳,字興緒,中亞安國人。後梁開國功臣?之一,政治家,謀略家,朱溫賬下的重要謀士。
李振家族淵源深厚,他是唐朝中興功臣李抱真的曾孫。李抱真在唐朝曆史上赫赫有名,擔任潞州節度使時,曾以非凡的勇氣和謀略,冒著生命危險深入王武俊軍營,曉以國家大義,成功說服與叛賊朱滔有交情的王武俊與其聯合,共同擊敗了朱滔,為穩定唐朝局勢立下了汗馬功勞。李振的祖父和父親都做到了郡太守。《舊五代史·梁書》記載:“唐潞州節度使抱真之曾孫也。祖、父,皆至郡守。”
生長在這樣一個具有深厚底蘊和榮耀傳統的家族中,李振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謀略,絲毫不亞於他的曾祖李抱真,而且李振胸懷壯誌,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樹,以延續家族的輝煌。
在唐朝,科舉考試是文人進入仕途、實現理想抱負的主要途徑。李振也投身於科舉的浪潮之中。然而,命運卻似乎對他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初次參加科舉考試,李振便名落孫山。李振不服氣,又連著考了幾次,仍是榜上無名。這使他對科舉考試尤其是其中的一些腐敗現象深惡痛絕,對官僚們更是極為怨恨。《舊五代史·梁書》記載:“時振自以鹹通、乾符中嚐應進士舉,累上不第,尤憤憤。”在這種怨恨情緒的不斷積累下,李振心中對唐朝官場的不滿日益增長,也為他日後的行為埋下了伏筆。
報國無門的李振在經曆了多次科舉失敗的沉重打擊後,深感在唐朝通過科舉入仕已無希望,於是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投身軍旅,試圖在軍隊中闖出一片天地,以實現自己的抱負。李振憑借自己的謀略智慧以及不懈努力,逐漸在軍隊中逐漸嶄露頭角,一步步晉升到了金吾將軍。然而,命運似乎再次捉弄了他,當他被調任為台州(今浙江臨海)刺史時,在上任的路上,遭遇了浙江東部發生的董昌造反稱帝事件。道路受阻,使得他無法順利上任,無奈之下,李振隻好返迴。
在返程途中,李振路過汴州,機緣巧合之下,他求見了朱溫。此時朱溫已經在亂世中崛起,占據著汴州等地,勢力日漸強大,並且以善於招攬人才而聞名。李振與朱溫會麵時,憑借著自己的智謀和過人才華,展現出了對天下局勢的深刻洞察和獨到見解,贏得了朱溫的高度器重。朱溫視李振為奇人,認為他是難得的人才,便盛情邀請他留下來輔佐自己。此時的李振,四處碰壁,正處於人生的迷茫之際,朱溫的賞識和邀請讓他看到了新的希望和方向,於是,他欣然接受了朱溫的邀請,從此成為了朱溫的幕僚。《舊五代史·梁書》記載:“會盜據浙東,不克之任,因西歸過汴,以策略幹太祖,太祖奇之,辟為從事。”
朱溫對李振極為信任,在兼任鄆州節度使時,便任命李振為節度副使,將重要的職責交付於他。此後,李振憑借著出色的才幹,開始作為朱溫的使者四處奔走,為朱溫辦了許多大事,在朱溫的勢力擴張和政治謀劃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逐漸成為了朱溫身邊不可或缺的核心人物之一,也為自己在這個亂世中找到了施展才華的舞台,盡管這個舞台充滿了血腥與紛爭。
當時,占據湖南的馬殷勢力強大,他雄心勃勃地想要擴張自己的地盤,於是舉兵攻打朗州的雷滿。這一場爭鬥使得當地局勢變得極為緊張,百姓生活也受到了嚴重的影響,戰火紛飛,生靈塗炭。朱溫得知此事後,意識到這是一個插手地方事務、擴大自己影響力的好機會,便派遣李振前往調解雙方的矛盾。
李振深知此次任務的艱巨性和重要性,他不敢有絲毫懈怠,立即踏上了前往湖南的征程。一路上,他仔細研究了馬殷和雷滿的背景、性格特點以及雙方爭鬥的根源,精心謀劃著調解的策略。李振到達湖南後,憑借著自己出眾的口才以及自己敏銳的洞察力和卓越的智慧,迅速找到了雙方矛盾的關鍵所在,並展開了一場艱難的調解工作。
他先是分別與馬殷和雷滿進行了深入的交談,傾聽他們的訴求和不滿,對他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詳細闡述了戰爭給雙方帶來的巨大損失和危害,以及和解對於雙方共同發展的好處。李振言辭懇切,態度真誠,他的話語如同一股清泉,緩緩流淌進馬殷和雷滿的心中,逐漸化解了他們心中的敵意和怨恨。在李振的不懈努力下,馬殷和雷滿終於聽從了朱溫的和解建議,罷兵講和,握手言歡,一場即將進一步升級的戰爭就這樣被李振巧妙地化解了。
李振不費一兵一卒,便成功調解了馬殷與雷滿的爭鬥,使得當地局勢恢複了平靜,百姓也得以安居樂業。李振憑借著他的才幹,在朱溫手下幹得極為出色,朱溫越來越滿意他盛情留下的這個難得的幕僚,不久,又將出使長安的重任交給了李振。
朱溫將發展的重心放在中原一帶,但當時的唐朝廷還在西麵的長安,為和長安城中一些與他關係不錯的大臣聯係緊密些,朱溫便派李振這個心腹謀士前去長安,在汴州和長安之間溝通兩方麵的聯係,以便及時掌握朝中的動向,為以後掌握唐朝廷的大權做準備,更遠的打算則是為他以後稱帝掃清障礙。
此時控製唐朝政權的仍是宦官,即神策軍中尉劉季述,他正準備廢掉唐昭宗,換成一個小皇帝,以便於控製,方便自己專權。但他又害怕一些大的地方勢力出兵討伐他,為尋求支持,便將目光投向了在當時勢力最大的朱溫。恰好朱溫也派李振到了長安,劉季述便派同黨程岩和自己的侄子劉希貞去試探,想和朱溫聯合共廢唐昭宗。
程岩先去見李振,他對李振說:“劉中尉讓他的侄子來商議大計,想拜見朱將軍,請您轉告,促成此事。” 等他們一同見到李振時,程岩又搶先說道:“皇上性情嚴厲又很急躁,宦官們害怕他和大臣們聯合起來,那時就要災難臨頭了。所以大家想和劉中尉一道廢黜皇上,程岩等人想協力和你們合作,共同安定天下大局。現在先將實情告訴你,請和我們一同謀劃辦成此事。”
李振聽了,並沒有答應他們,對這些擾亂朝政、敗壞綱紀的宦官他早就恨之入骨,正由於他們的專權,才使政治更加腐敗,也才導致像他這樣有報國之誌的人無法通過科舉考試,為國效力。李振對他們厲聲說道:“以百歲之奴侍奉三歲主,你們竟然要做這種禍亂國家的不義之事。廢黜君主乃是不祥之舉,我不敢參與其事。況且我梁王以百萬之師行匡輔天子之義事,尊崇聖上還猶恐不及,怎敢做這種大逆不道的事情。你們還是再好好考慮考慮吧。” 劉希貞聽了李振這一番訓斥,說不出話來,沮喪而去。
李振之所以敢這樣大膽斥責,是因為他知道劉季述他們害怕朱溫手中的重兵,不敢對他怎麽樣。劉季述既然找他來商議,就說明他們害怕以後朱溫借此事討伐他,所以才先來試探他和朱溫的口氣。李振看透了他們的心思,所以才敢毫無顧忌地斥責他們廢黜皇帝是不義之舉。不久,李振便離開長安,迴到汴州向朱溫述職複命去了。
李振離開沒多久,劉季述果然發動了宮廷政變,廢黜了唐昭宗,將他關進了一座房子裏,又將房子的門用磚堵死,隻留一個小洞送飯用,對外卻說尊為太上皇。然後將皇太子李裕捧出來做了皇帝。李振這時剛到陝州(今河南三門峽市),聽到消息後兼程趕迴汴州去見朱溫。朱溫從外地也剛迴來,麵對這種形勢有些猶豫不決。
這時,劉季述又派他的養子劉希度趕到了汴州繼續遊說朱溫和他們聯合,劉季述讓劉希度轉告朱溫,願將唐朝江山社稷全部轉交給朱溫,同時,又加派親信供奉官李奉本等人拿著偽造的太上皇詔書給朱溫看,以此表示是太上皇的旨意,並非他們私下謀劃的。朱溫見到後,更加猶豫了,本來他就有了廢唐而代之的想法,但沒想到來得這麽快。如果這時伸手過去,也許真的如願以償了,但狡猾的朱溫又害怕其他軍閥借機討伐他,到時勝負又難以預料了。可這次的機會如果輕易錯過,不知以後的良機又要等多長時間。
李振看出了朱溫的猶豫,在眾人都勸說順應天下大勢登基做皇上時,他站出來堅決反對,說道:“行正道則大功勳可立!” 朱溫幡然醒悟,此時還不到登基的時候,一旦登基是錯上加錯,會招來所有藩鎮的攻擊,自己成了他們共同的敵人。朱溫下令逮捕劉季述等人,擁立昭宗複位,自己變成了正義的化身,挾天子以令諸侯,獲得了政治優勢。李振這次做得相當果斷,充分展現了他出色的政治謀略,朱溫對他也刮目相看。《舊五代史·梁書》記載:“未幾,劉季述伏誅,昭宗複帝位,太祖聞之喜,召振,執其手謂之曰:‘卿所謀是吾本誌,穹蒼其知之矣!’自是益重之。”
從此,朱溫對李振更加器重,李振和敬翔一樣成了朱溫的左右手,是朱溫政治集團中的核心智囊之一,為朱溫在後續的政治鬥爭和勢力擴張中發揮著更為重要的作用,也進一步推動了唐朝末年政治格局的演變,使得朱溫在與各方勢力的角逐中逐漸占據上風,為日後後梁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經過長安政變這一事件,朱溫深刻認識到了宦官在唐朝政權體係中所帶來的嚴重危害。宦官們憑借著與皇帝的親近關係,掌握了宮廷內外的重要權力,不僅操縱著皇帝的廢立,還在朝廷的政治、軍事、經濟等各個方麵肆意插手,使得國家政治腐敗不堪,政令不通,嚴重阻礙了朱溫掌控朝廷大權的步伐,也成為了他實現政治野心的巨大障礙。
李振也同樣清楚地看到了這一點,他對宦官的專權深惡痛絕,不僅僅是因為宦官的存在破壞了國家的政治秩序,更因為在他心中,這些宦官是導致唐朝政治黑暗、自己科舉之路受阻的罪魁禍首之一。於是,李振私下向朱溫進言,提出了一個極為激進的建議——殺掉全部的宦官,以絕後患。他認為,盡管可能存在個別為官清正的宦官,但在當前的局勢下,已經無法去逐一甄別,唯有采取這種果斷而決絕的手段,才能徹底清除宦官勢力,為朱溫掌控朝廷創造有利條件。
朱溫經過深思熟慮,最終采納了李振的建議。
公元903年,唐天複三年。朱溫下令展開了一場對宦官的大屠殺,凡是沒有胡須的男子,一概被認定為宦官而遭到殺害。這場屠殺極為慘烈,總共殺掉了700餘名宦官。《唐會要》記載:“收中官第五可範以下七百餘人。”一時間,宮廷內外人人自危,那些沒有胡須的人想盡各種辦法來證明自己並非宦官,以保全性命。但朱溫的手段堅決而果斷,毫不留情地執行著這一命令。
通過這次行動,唐朝長期以來的宦官之禍終於暫時得到了消除,朱溫在朝廷中的勢力也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為他日後更加全麵地掌控政權奠定了基礎。而李振也憑借著這一建議的實施,在朱溫的政治集團中進一步提升了自己的影響力和地位,他的狠辣和果斷也讓朱溫更加倚重他,使得他在朱溫的政治決策中扮演著更為關鍵的角色,成為了朱溫實現其政治目標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也推動著唐朝末年的政治局勢朝著更為複雜和激烈的方向發展。
唐朝末年,盡管政治腐敗、戰亂頻繁,但士大夫階層依然秉持著儒家傳統的忠君觀念和道德準則,在他們的心中,朱溫作為臣子,理應恪守本分,忠誠地輔佐唐朝皇帝,維護李唐王朝的統治秩序。他們認為,朱溫種種野心勃勃的行為,是對君臣大義的嚴重違背,是不被道德和倫理所容忍的。
這些士大夫們在朝廷中堅守著自己的立場,他們通過各種方式表達對朱溫的不滿和抵製,或是在朝堂上直言進諫,或是在私下裏相互聯絡,試圖形成一股力量來對抗朱溫的專權。他們的言辭犀利,態度堅決,毫不畏懼朱溫的權勢,以維護唐朝的正統和尊嚴為己任。在朱溫試圖進一步掌控朝廷、為稱帝做準備的過程中,士大夫們成為了他前進道路上的重要阻礙,他們的存在和抗爭使得朱溫的稱帝計劃麵臨著諸多的困難和挑戰,也引發了朱溫及其謀士李振的強烈不滿和怨恨。
李振深知這些士大夫對朱溫稱帝構成的威脅,同時,他內心深處對這些曾經在科舉中排斥他、在官場中占據高位的官僚們懷有深深的怨恨。在這種情況下,李振向朱溫提出了一個極端而殘忍的建議,將這些所謂的 “清流” 士大夫全部誅殺,並將他們的屍體投入黃河之中,讓他們永遠成為 “濁流”,以此來掃除朱溫稱帝道路上的障礙,同時也發泄自己多年來的積怨。
朱溫聽後,采納了李振的建議,一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再次拉開帷幕。
公元 905年,唐天佑二年。朱溫的得力助手蔣玄暉在九曲池大擺宴席,邀請唐昭宗諸子德王李裕、棣王李祤、虔王李禊、沂王李禋、遂王李禕、景王李秘、祁王李祺、雅王李禛、瓊王李祥等人參加。待諸王飲酒至酣醉之際,蔣玄暉等人趁機將他們全部勒死,並將屍體投到池中。
隨後,朱溫又矯詔將集中於滑州白馬驛的尚書裴樞、靜海軍節度使獨孤損、右仆射崔遠、吏部尚書陸扆、工部尚書王溥、守太保致仕趙崇、兵部侍郎王讚等三十餘位大臣逼殺,手段極其殘忍,史稱“白馬驛之禍”。這些士大夫們大多都是飽學之士,秉持著儒家的道德和理想,他們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遭受了如此殘酷的命運,成為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這場屠殺過後,朱溫將他們的屍體全部投入黃河,滾滾黃河水瞬間被鮮血染紅,“白馬驛之禍”成為了唐朝末年曆史上最為黑暗和血腥的一頁,也標誌著唐朝統治階層內部的徹底分裂和崩潰。李振的這一建議和朱溫的血腥行動,不僅使得唐朝的政治格局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也讓整個社會陷入了更深的動蕩和混亂之中,為後梁的建立清除了最後的障礙,但同時也給曆史留下了一道深深的傷疤,成為了後世對五代十國亂世中人性泯滅、道德淪喪的深刻見證,也讓李振這個名字永遠地刻在了曆史的恥辱柱上,被後人所唾棄和批判。
隨著朱溫勢力的不斷壯大,唐朝的統治已經搖搖欲墜,朱溫篡唐稱帝的時機逐漸成熟。
公元907年,唐天佑四年。朱溫正式廢掉唐哀帝,建立了後梁政權,開啟了五代十國的曆史新篇章。在這個過程中,李振作為朱溫的重要謀士,為其出謀劃策,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在後梁建立後,李振也得到了朱溫的豐厚迴報,被任命為崇政院使,成為了後梁朝廷中的核心官員之一,位極人臣,榮耀一時。
在朱溫執政的初期,李振憑借著自己的才幹和與朱溫的深厚關係,繼續在政治舞台上發揮著重要作用。他積極參與後梁的政治決策,為朱溫穩定政權、鞏固統治出謀劃策,在軍事戰略、行政管理、人才選拔等方麵都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並且憑借著朱溫的信任,得以將這些想法付諸實踐,使得後梁在建立初期能夠保持相對的穩定和繁榮,他也因此成為了後梁朝廷中炙手可熱的人物,權勢和地位達到了人生的巔峰。
然而,好景不長,朱溫在晚年逐漸變得昏庸無道,猜忌多疑,對曾經的功臣們也開始心生疑慮,大肆誅殺大臣,使得朝廷內部人心惶惶,政治局勢變得動蕩不安。李振也未能幸免,逐漸失去了朱溫的信任和重用,他的政治影響力開始逐漸下降。
但李振並沒有坐以待斃,他試圖通過各種方式來挽迴局麵,重新贏得朱溫的信任。他積極參與朝廷的政治鬥爭,與其他大臣相互勾結、明爭暗鬥,試圖在混亂的局勢中尋找新的政治盟友和支持力量。然而,他的這些努力並沒有取得明顯的成效,反而使得自己陷入了更加複雜的政治漩渦之中,難以自拔。
公元912 年,後梁乾化二年。朱溫被其子朱友珪弑殺,後梁政權陷入了更加混亂的局麵。朱友珪篡位後,麵臨著來自各方的反對和挑戰,後梁內部的政治鬥爭愈演愈烈,軍事衝突也不斷爆發,國家陷入了內憂外患的困境之中。李振在這個過程中,雖然試圖在新的政治格局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但由於局勢的複雜性和他自身地位的下降,他已經無法像以前那樣對政治局勢產生重大的影響,隻能在混亂的局勢中隨波逐流,艱難地維持著自己的地位和權力。
不久之後,朱友貞又發動政變,推翻了朱友珪的統治,登上了皇位。但朱友貞同樣麵臨著諸多棘手的問題,如外部的軍事壓力、內部的政治腐敗、經濟凋敝等,後梁政權在他的統治下依然沒有擺脫衰落的命運。李振在朱友貞時期,雖然仍然擔任著一定的官職,但已經逐漸遠離了權力的核心,成為了一個邊緣人物,他的政治抱負和理想也徹底破滅,隻能在無奈和歎息中度過餘生。
公元923年,後梁龍德三年。後唐李存勖率領大軍攻破後梁的都城,後梁政權宣告滅亡。李存勖宣布赦免後梁的舊官僚。李振找到敬翔,讓他跟自己一起去投降李存勖,結果李振被敬翔說得無地自容、啞口無言。盡管如此,李振心裏已經決定去朝見李存勖了,而敬翔以身獻國,自縊而死,用自己的生命為後梁王朝的落幕,留下了一幕悲壯的色彩。
李振見了李存勖,數說自己的罪過,屈膝低頭,沒有了當初被視為鴟梟時的威風和骨氣。後唐重臣郭崇韜見到如此場景,不禁唏噓道,人們都說李振是一代奇才,我今天看他也不過是一個普通人而已。《舊五代史·梁書》記載:“龍德末,閑居私第將期矣,晉主入汴,振謁見首罪,郭崇韜指振謂人曰:「人言李振乃一代奇才,吾今見之,乃常人耳」。”李存勖對李振這個人深感厭惡,認為他是一個不忠不義、禍國殃民的奸臣,於是下令將他和他的族人處死了。
李振作為五代十國時期的重要人物,其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對曆史的發展產生了複雜而深遠的影響。
從積極的方麵來看,李振在朱溫崛起的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展現出了卓越的智謀和政治才能,他協助朱溫解決了諸多棘手的問題。可以說,李振的謀略和決策在朱溫成就霸業的道路上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他的政治才能和智慧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在五代亂世的政治舞台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然而,李振的負麵行為和影響同樣不可忽視。白馬驛之變是他人生中的一大汙點,也是中國曆史上的一次慘痛事件。這一行為不僅導致了大量無辜生命的消逝,使得唐朝的政治精英遭受重創,而且嚴重違背了儒家的道德倫理和政治理念,加劇了社會的動蕩和混亂,為五代時期的政治黑暗和道德淪喪開了惡劣的先例,遭到了後世的嚴厲批判和唾棄。
李振的一生,可謂是成於權謀,卻敗於失節。其行為警示後人,在追求個人利益與成就時,應堅守道德的底線和忠義之道,更不能喪失人性的良知,否則將遺臭萬年,為曆史所不齒。
他就是與敬翔並稱為朱溫左膀右臂的後梁戶部尚書 —— 李振。
李振,出生年月不詳,字興緒,中亞安國人。後梁開國功臣?之一,政治家,謀略家,朱溫賬下的重要謀士。
李振家族淵源深厚,他是唐朝中興功臣李抱真的曾孫。李抱真在唐朝曆史上赫赫有名,擔任潞州節度使時,曾以非凡的勇氣和謀略,冒著生命危險深入王武俊軍營,曉以國家大義,成功說服與叛賊朱滔有交情的王武俊與其聯合,共同擊敗了朱滔,為穩定唐朝局勢立下了汗馬功勞。李振的祖父和父親都做到了郡太守。《舊五代史·梁書》記載:“唐潞州節度使抱真之曾孫也。祖、父,皆至郡守。”
生長在這樣一個具有深厚底蘊和榮耀傳統的家族中,李振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謀略,絲毫不亞於他的曾祖李抱真,而且李振胸懷壯誌,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樹,以延續家族的輝煌。
在唐朝,科舉考試是文人進入仕途、實現理想抱負的主要途徑。李振也投身於科舉的浪潮之中。然而,命運卻似乎對他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初次參加科舉考試,李振便名落孫山。李振不服氣,又連著考了幾次,仍是榜上無名。這使他對科舉考試尤其是其中的一些腐敗現象深惡痛絕,對官僚們更是極為怨恨。《舊五代史·梁書》記載:“時振自以鹹通、乾符中嚐應進士舉,累上不第,尤憤憤。”在這種怨恨情緒的不斷積累下,李振心中對唐朝官場的不滿日益增長,也為他日後的行為埋下了伏筆。
報國無門的李振在經曆了多次科舉失敗的沉重打擊後,深感在唐朝通過科舉入仕已無希望,於是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投身軍旅,試圖在軍隊中闖出一片天地,以實現自己的抱負。李振憑借自己的謀略智慧以及不懈努力,逐漸在軍隊中逐漸嶄露頭角,一步步晉升到了金吾將軍。然而,命運似乎再次捉弄了他,當他被調任為台州(今浙江臨海)刺史時,在上任的路上,遭遇了浙江東部發生的董昌造反稱帝事件。道路受阻,使得他無法順利上任,無奈之下,李振隻好返迴。
在返程途中,李振路過汴州,機緣巧合之下,他求見了朱溫。此時朱溫已經在亂世中崛起,占據著汴州等地,勢力日漸強大,並且以善於招攬人才而聞名。李振與朱溫會麵時,憑借著自己的智謀和過人才華,展現出了對天下局勢的深刻洞察和獨到見解,贏得了朱溫的高度器重。朱溫視李振為奇人,認為他是難得的人才,便盛情邀請他留下來輔佐自己。此時的李振,四處碰壁,正處於人生的迷茫之際,朱溫的賞識和邀請讓他看到了新的希望和方向,於是,他欣然接受了朱溫的邀請,從此成為了朱溫的幕僚。《舊五代史·梁書》記載:“會盜據浙東,不克之任,因西歸過汴,以策略幹太祖,太祖奇之,辟為從事。”
朱溫對李振極為信任,在兼任鄆州節度使時,便任命李振為節度副使,將重要的職責交付於他。此後,李振憑借著出色的才幹,開始作為朱溫的使者四處奔走,為朱溫辦了許多大事,在朱溫的勢力擴張和政治謀劃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逐漸成為了朱溫身邊不可或缺的核心人物之一,也為自己在這個亂世中找到了施展才華的舞台,盡管這個舞台充滿了血腥與紛爭。
當時,占據湖南的馬殷勢力強大,他雄心勃勃地想要擴張自己的地盤,於是舉兵攻打朗州的雷滿。這一場爭鬥使得當地局勢變得極為緊張,百姓生活也受到了嚴重的影響,戰火紛飛,生靈塗炭。朱溫得知此事後,意識到這是一個插手地方事務、擴大自己影響力的好機會,便派遣李振前往調解雙方的矛盾。
李振深知此次任務的艱巨性和重要性,他不敢有絲毫懈怠,立即踏上了前往湖南的征程。一路上,他仔細研究了馬殷和雷滿的背景、性格特點以及雙方爭鬥的根源,精心謀劃著調解的策略。李振到達湖南後,憑借著自己出眾的口才以及自己敏銳的洞察力和卓越的智慧,迅速找到了雙方矛盾的關鍵所在,並展開了一場艱難的調解工作。
他先是分別與馬殷和雷滿進行了深入的交談,傾聽他們的訴求和不滿,對他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詳細闡述了戰爭給雙方帶來的巨大損失和危害,以及和解對於雙方共同發展的好處。李振言辭懇切,態度真誠,他的話語如同一股清泉,緩緩流淌進馬殷和雷滿的心中,逐漸化解了他們心中的敵意和怨恨。在李振的不懈努力下,馬殷和雷滿終於聽從了朱溫的和解建議,罷兵講和,握手言歡,一場即將進一步升級的戰爭就這樣被李振巧妙地化解了。
李振不費一兵一卒,便成功調解了馬殷與雷滿的爭鬥,使得當地局勢恢複了平靜,百姓也得以安居樂業。李振憑借著他的才幹,在朱溫手下幹得極為出色,朱溫越來越滿意他盛情留下的這個難得的幕僚,不久,又將出使長安的重任交給了李振。
朱溫將發展的重心放在中原一帶,但當時的唐朝廷還在西麵的長安,為和長安城中一些與他關係不錯的大臣聯係緊密些,朱溫便派李振這個心腹謀士前去長安,在汴州和長安之間溝通兩方麵的聯係,以便及時掌握朝中的動向,為以後掌握唐朝廷的大權做準備,更遠的打算則是為他以後稱帝掃清障礙。
此時控製唐朝政權的仍是宦官,即神策軍中尉劉季述,他正準備廢掉唐昭宗,換成一個小皇帝,以便於控製,方便自己專權。但他又害怕一些大的地方勢力出兵討伐他,為尋求支持,便將目光投向了在當時勢力最大的朱溫。恰好朱溫也派李振到了長安,劉季述便派同黨程岩和自己的侄子劉希貞去試探,想和朱溫聯合共廢唐昭宗。
程岩先去見李振,他對李振說:“劉中尉讓他的侄子來商議大計,想拜見朱將軍,請您轉告,促成此事。” 等他們一同見到李振時,程岩又搶先說道:“皇上性情嚴厲又很急躁,宦官們害怕他和大臣們聯合起來,那時就要災難臨頭了。所以大家想和劉中尉一道廢黜皇上,程岩等人想協力和你們合作,共同安定天下大局。現在先將實情告訴你,請和我們一同謀劃辦成此事。”
李振聽了,並沒有答應他們,對這些擾亂朝政、敗壞綱紀的宦官他早就恨之入骨,正由於他們的專權,才使政治更加腐敗,也才導致像他這樣有報國之誌的人無法通過科舉考試,為國效力。李振對他們厲聲說道:“以百歲之奴侍奉三歲主,你們竟然要做這種禍亂國家的不義之事。廢黜君主乃是不祥之舉,我不敢參與其事。況且我梁王以百萬之師行匡輔天子之義事,尊崇聖上還猶恐不及,怎敢做這種大逆不道的事情。你們還是再好好考慮考慮吧。” 劉希貞聽了李振這一番訓斥,說不出話來,沮喪而去。
李振之所以敢這樣大膽斥責,是因為他知道劉季述他們害怕朱溫手中的重兵,不敢對他怎麽樣。劉季述既然找他來商議,就說明他們害怕以後朱溫借此事討伐他,所以才先來試探他和朱溫的口氣。李振看透了他們的心思,所以才敢毫無顧忌地斥責他們廢黜皇帝是不義之舉。不久,李振便離開長安,迴到汴州向朱溫述職複命去了。
李振離開沒多久,劉季述果然發動了宮廷政變,廢黜了唐昭宗,將他關進了一座房子裏,又將房子的門用磚堵死,隻留一個小洞送飯用,對外卻說尊為太上皇。然後將皇太子李裕捧出來做了皇帝。李振這時剛到陝州(今河南三門峽市),聽到消息後兼程趕迴汴州去見朱溫。朱溫從外地也剛迴來,麵對這種形勢有些猶豫不決。
這時,劉季述又派他的養子劉希度趕到了汴州繼續遊說朱溫和他們聯合,劉季述讓劉希度轉告朱溫,願將唐朝江山社稷全部轉交給朱溫,同時,又加派親信供奉官李奉本等人拿著偽造的太上皇詔書給朱溫看,以此表示是太上皇的旨意,並非他們私下謀劃的。朱溫見到後,更加猶豫了,本來他就有了廢唐而代之的想法,但沒想到來得這麽快。如果這時伸手過去,也許真的如願以償了,但狡猾的朱溫又害怕其他軍閥借機討伐他,到時勝負又難以預料了。可這次的機會如果輕易錯過,不知以後的良機又要等多長時間。
李振看出了朱溫的猶豫,在眾人都勸說順應天下大勢登基做皇上時,他站出來堅決反對,說道:“行正道則大功勳可立!” 朱溫幡然醒悟,此時還不到登基的時候,一旦登基是錯上加錯,會招來所有藩鎮的攻擊,自己成了他們共同的敵人。朱溫下令逮捕劉季述等人,擁立昭宗複位,自己變成了正義的化身,挾天子以令諸侯,獲得了政治優勢。李振這次做得相當果斷,充分展現了他出色的政治謀略,朱溫對他也刮目相看。《舊五代史·梁書》記載:“未幾,劉季述伏誅,昭宗複帝位,太祖聞之喜,召振,執其手謂之曰:‘卿所謀是吾本誌,穹蒼其知之矣!’自是益重之。”
從此,朱溫對李振更加器重,李振和敬翔一樣成了朱溫的左右手,是朱溫政治集團中的核心智囊之一,為朱溫在後續的政治鬥爭和勢力擴張中發揮著更為重要的作用,也進一步推動了唐朝末年政治格局的演變,使得朱溫在與各方勢力的角逐中逐漸占據上風,為日後後梁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經過長安政變這一事件,朱溫深刻認識到了宦官在唐朝政權體係中所帶來的嚴重危害。宦官們憑借著與皇帝的親近關係,掌握了宮廷內外的重要權力,不僅操縱著皇帝的廢立,還在朝廷的政治、軍事、經濟等各個方麵肆意插手,使得國家政治腐敗不堪,政令不通,嚴重阻礙了朱溫掌控朝廷大權的步伐,也成為了他實現政治野心的巨大障礙。
李振也同樣清楚地看到了這一點,他對宦官的專權深惡痛絕,不僅僅是因為宦官的存在破壞了國家的政治秩序,更因為在他心中,這些宦官是導致唐朝政治黑暗、自己科舉之路受阻的罪魁禍首之一。於是,李振私下向朱溫進言,提出了一個極為激進的建議——殺掉全部的宦官,以絕後患。他認為,盡管可能存在個別為官清正的宦官,但在當前的局勢下,已經無法去逐一甄別,唯有采取這種果斷而決絕的手段,才能徹底清除宦官勢力,為朱溫掌控朝廷創造有利條件。
朱溫經過深思熟慮,最終采納了李振的建議。
公元903年,唐天複三年。朱溫下令展開了一場對宦官的大屠殺,凡是沒有胡須的男子,一概被認定為宦官而遭到殺害。這場屠殺極為慘烈,總共殺掉了700餘名宦官。《唐會要》記載:“收中官第五可範以下七百餘人。”一時間,宮廷內外人人自危,那些沒有胡須的人想盡各種辦法來證明自己並非宦官,以保全性命。但朱溫的手段堅決而果斷,毫不留情地執行著這一命令。
通過這次行動,唐朝長期以來的宦官之禍終於暫時得到了消除,朱溫在朝廷中的勢力也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為他日後更加全麵地掌控政權奠定了基礎。而李振也憑借著這一建議的實施,在朱溫的政治集團中進一步提升了自己的影響力和地位,他的狠辣和果斷也讓朱溫更加倚重他,使得他在朱溫的政治決策中扮演著更為關鍵的角色,成為了朱溫實現其政治目標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也推動著唐朝末年的政治局勢朝著更為複雜和激烈的方向發展。
唐朝末年,盡管政治腐敗、戰亂頻繁,但士大夫階層依然秉持著儒家傳統的忠君觀念和道德準則,在他們的心中,朱溫作為臣子,理應恪守本分,忠誠地輔佐唐朝皇帝,維護李唐王朝的統治秩序。他們認為,朱溫種種野心勃勃的行為,是對君臣大義的嚴重違背,是不被道德和倫理所容忍的。
這些士大夫們在朝廷中堅守著自己的立場,他們通過各種方式表達對朱溫的不滿和抵製,或是在朝堂上直言進諫,或是在私下裏相互聯絡,試圖形成一股力量來對抗朱溫的專權。他們的言辭犀利,態度堅決,毫不畏懼朱溫的權勢,以維護唐朝的正統和尊嚴為己任。在朱溫試圖進一步掌控朝廷、為稱帝做準備的過程中,士大夫們成為了他前進道路上的重要阻礙,他們的存在和抗爭使得朱溫的稱帝計劃麵臨著諸多的困難和挑戰,也引發了朱溫及其謀士李振的強烈不滿和怨恨。
李振深知這些士大夫對朱溫稱帝構成的威脅,同時,他內心深處對這些曾經在科舉中排斥他、在官場中占據高位的官僚們懷有深深的怨恨。在這種情況下,李振向朱溫提出了一個極端而殘忍的建議,將這些所謂的 “清流” 士大夫全部誅殺,並將他們的屍體投入黃河之中,讓他們永遠成為 “濁流”,以此來掃除朱溫稱帝道路上的障礙,同時也發泄自己多年來的積怨。
朱溫聽後,采納了李振的建議,一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再次拉開帷幕。
公元 905年,唐天佑二年。朱溫的得力助手蔣玄暉在九曲池大擺宴席,邀請唐昭宗諸子德王李裕、棣王李祤、虔王李禊、沂王李禋、遂王李禕、景王李秘、祁王李祺、雅王李禛、瓊王李祥等人參加。待諸王飲酒至酣醉之際,蔣玄暉等人趁機將他們全部勒死,並將屍體投到池中。
隨後,朱溫又矯詔將集中於滑州白馬驛的尚書裴樞、靜海軍節度使獨孤損、右仆射崔遠、吏部尚書陸扆、工部尚書王溥、守太保致仕趙崇、兵部侍郎王讚等三十餘位大臣逼殺,手段極其殘忍,史稱“白馬驛之禍”。這些士大夫們大多都是飽學之士,秉持著儒家的道德和理想,他們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遭受了如此殘酷的命運,成為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這場屠殺過後,朱溫將他們的屍體全部投入黃河,滾滾黃河水瞬間被鮮血染紅,“白馬驛之禍”成為了唐朝末年曆史上最為黑暗和血腥的一頁,也標誌著唐朝統治階層內部的徹底分裂和崩潰。李振的這一建議和朱溫的血腥行動,不僅使得唐朝的政治格局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也讓整個社會陷入了更深的動蕩和混亂之中,為後梁的建立清除了最後的障礙,但同時也給曆史留下了一道深深的傷疤,成為了後世對五代十國亂世中人性泯滅、道德淪喪的深刻見證,也讓李振這個名字永遠地刻在了曆史的恥辱柱上,被後人所唾棄和批判。
隨著朱溫勢力的不斷壯大,唐朝的統治已經搖搖欲墜,朱溫篡唐稱帝的時機逐漸成熟。
公元907年,唐天佑四年。朱溫正式廢掉唐哀帝,建立了後梁政權,開啟了五代十國的曆史新篇章。在這個過程中,李振作為朱溫的重要謀士,為其出謀劃策,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在後梁建立後,李振也得到了朱溫的豐厚迴報,被任命為崇政院使,成為了後梁朝廷中的核心官員之一,位極人臣,榮耀一時。
在朱溫執政的初期,李振憑借著自己的才幹和與朱溫的深厚關係,繼續在政治舞台上發揮著重要作用。他積極參與後梁的政治決策,為朱溫穩定政權、鞏固統治出謀劃策,在軍事戰略、行政管理、人才選拔等方麵都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並且憑借著朱溫的信任,得以將這些想法付諸實踐,使得後梁在建立初期能夠保持相對的穩定和繁榮,他也因此成為了後梁朝廷中炙手可熱的人物,權勢和地位達到了人生的巔峰。
然而,好景不長,朱溫在晚年逐漸變得昏庸無道,猜忌多疑,對曾經的功臣們也開始心生疑慮,大肆誅殺大臣,使得朝廷內部人心惶惶,政治局勢變得動蕩不安。李振也未能幸免,逐漸失去了朱溫的信任和重用,他的政治影響力開始逐漸下降。
但李振並沒有坐以待斃,他試圖通過各種方式來挽迴局麵,重新贏得朱溫的信任。他積極參與朝廷的政治鬥爭,與其他大臣相互勾結、明爭暗鬥,試圖在混亂的局勢中尋找新的政治盟友和支持力量。然而,他的這些努力並沒有取得明顯的成效,反而使得自己陷入了更加複雜的政治漩渦之中,難以自拔。
公元912 年,後梁乾化二年。朱溫被其子朱友珪弑殺,後梁政權陷入了更加混亂的局麵。朱友珪篡位後,麵臨著來自各方的反對和挑戰,後梁內部的政治鬥爭愈演愈烈,軍事衝突也不斷爆發,國家陷入了內憂外患的困境之中。李振在這個過程中,雖然試圖在新的政治格局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但由於局勢的複雜性和他自身地位的下降,他已經無法像以前那樣對政治局勢產生重大的影響,隻能在混亂的局勢中隨波逐流,艱難地維持著自己的地位和權力。
不久之後,朱友貞又發動政變,推翻了朱友珪的統治,登上了皇位。但朱友貞同樣麵臨著諸多棘手的問題,如外部的軍事壓力、內部的政治腐敗、經濟凋敝等,後梁政權在他的統治下依然沒有擺脫衰落的命運。李振在朱友貞時期,雖然仍然擔任著一定的官職,但已經逐漸遠離了權力的核心,成為了一個邊緣人物,他的政治抱負和理想也徹底破滅,隻能在無奈和歎息中度過餘生。
公元923年,後梁龍德三年。後唐李存勖率領大軍攻破後梁的都城,後梁政權宣告滅亡。李存勖宣布赦免後梁的舊官僚。李振找到敬翔,讓他跟自己一起去投降李存勖,結果李振被敬翔說得無地自容、啞口無言。盡管如此,李振心裏已經決定去朝見李存勖了,而敬翔以身獻國,自縊而死,用自己的生命為後梁王朝的落幕,留下了一幕悲壯的色彩。
李振見了李存勖,數說自己的罪過,屈膝低頭,沒有了當初被視為鴟梟時的威風和骨氣。後唐重臣郭崇韜見到如此場景,不禁唏噓道,人們都說李振是一代奇才,我今天看他也不過是一個普通人而已。《舊五代史·梁書》記載:“龍德末,閑居私第將期矣,晉主入汴,振謁見首罪,郭崇韜指振謂人曰:「人言李振乃一代奇才,吾今見之,乃常人耳」。”李存勖對李振這個人深感厭惡,認為他是一個不忠不義、禍國殃民的奸臣,於是下令將他和他的族人處死了。
李振作為五代十國時期的重要人物,其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對曆史的發展產生了複雜而深遠的影響。
從積極的方麵來看,李振在朱溫崛起的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展現出了卓越的智謀和政治才能,他協助朱溫解決了諸多棘手的問題。可以說,李振的謀略和決策在朱溫成就霸業的道路上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他的政治才能和智慧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在五代亂世的政治舞台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然而,李振的負麵行為和影響同樣不可忽視。白馬驛之變是他人生中的一大汙點,也是中國曆史上的一次慘痛事件。這一行為不僅導致了大量無辜生命的消逝,使得唐朝的政治精英遭受重創,而且嚴重違背了儒家的道德倫理和政治理念,加劇了社會的動蕩和混亂,為五代時期的政治黑暗和道德淪喪開了惡劣的先例,遭到了後世的嚴厲批判和唾棄。
李振的一生,可謂是成於權謀,卻敗於失節。其行為警示後人,在追求個人利益與成就時,應堅守道德的底線和忠義之道,更不能喪失人性的良知,否則將遺臭萬年,為曆史所不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