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百戰百勝的戰國名將,一生從無敗績,被稱為“兵家亞聖”。他集儒、法、兵為一身,曆仕魯、魏、楚三國,功勳卓著卻因變法而死。他殺妻自信,母死不歸,是一個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小人。後人提起他,一半把他當作能人稱道,一半把他當作惡人鞭撻。


    他就是集才華與狠毒於一身的:吳起。


    在中國曆史上,有一種全能型人才,他們出可以為將,征戰一方,入可以為相,治理天下。


    吳起,便是這樣的人。


    吳起一生堪稱是一個傳奇,他通曉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魯、魏、楚三國任過職,輔佐過魯穆公、魏文侯和魏武侯、楚悼王四位君主,他在哪個國家,這個國家都會因為吳起的存在而光彩奪目。


    作為政治家,他與商鞅齊名,作為兵學家,他與孫武並稱。


    但這樣的一個人物,卻是臭名昭著,最後被追殺而亡。


    吳起是衛國人,出生在一個非常富裕的家庭,從小就錦衣玉食。但在那個等級森嚴的時期,一個人的社會地位,與財富沒有直接關係,而是與身份有關。


    吳起是平民出身,想要受到尊敬,躋身到上層階級,唯一的途徑就是做官,但是吳起又沒有人脈,無奈之下,吳起隻好外出遊曆,四處砸錢,希望能用錢鋪出一條當官的道路。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吳起這條路走得很不順,最後傾家蕩產也沒能求得一官半職。


    《史記·孫武吳起列傳》記載:“其少時,家累千金,遊仕不遂,遂破其家。”


    就這樣,吳起成了別人眼中的敗家子,遭到周圍人的嘲笑和鄙視。


    要不說吳起狠呢,他自尊心受辱,一氣之下便殺了三十多個嘲笑他的同鄉,然後從衛國的東門跑了。


    吳起逃跑之前和母親告別,他咬破胳膊發下毒誓:“我若不能當上大官,絕不迴衛國見您。”


    《史記·孫武吳起列傳》記載:“鄉黨笑之,吳起殺其謗己者三十餘人,而東出衛郭門。與其母訣,齧臂而盟曰:“起不為卿相,不複入衛。”遂事曾子。”


    吳起逃到了魯國,投身在曾申門下學習。


    曾申是一代大儒,他是曾參的兒子,是孔子的徒孫。


    從吳起後來的言論和著作來看,他受儒家的影響很大,所以吳起跟隨曾申的學習時間應該很長,而且吳起在這期間的學習態度也應該很好。


    後來,吳起的母親去世,吳起沒有按照儒家忠孝的思想迴家奔喪守孝,曾申認為吳起不孝,不配做儒家的門徒,就跟吳起斷絕了師生關係。


    此地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吳起被趕出師門後,轉而學習兵法,成為了魯國的一名武將。


    因為好學,又有實踐的地方,吳起展現出了自己出色的軍事才能,在魯國的軍隊中嶄露頭角。


    公元前412年,齊國攻打魯國,魯國屢戰屢敗,魯國的丞相公孫儀便舉薦了吳起。


    但魯穆公猶豫不決,因為吳起的老婆是齊國人,他擔心吳起出賣魯國。為了打消魯穆公的疑慮,吳起將自己的結發妻子殺了,幹脆就殺掉妻子。


    《史記·孫武吳起列傳》記載:“魯君疑之,起殺妻以求將。”


    這件事情在魯國,造成了不小的轟動。


    吳起殺妻之後,就被魯穆公任命為帥。吳起狠毒是真的,有能力也是真的,他采取“先示弱,後出擊”的戰術,用兩萬人馬就擊敗了齊國的八萬大軍。


    吳起獲勝後,被升任為上卿。


    可是,讓吳起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遭到了很多人的嫉妒,這些人對魯穆公說他的壞話,把他的各種黑曆史都翻了出來,在種種原因的影響下,魯穆公不僅辭退了吳起,還把他趕出了魯國。


    吳起離開魯國後,投奔到了魏國。


    魏國的國君魏文侯以賢明著稱,吳起認為在魏文侯麾下,能更好的發揮出自己的才能。


    《史記·孫武吳起列傳》記載:“吳起於是聞魏文侯賢,欲事之。”


    用不用吳起,魏文侯也很糾結。一方麵吳起確實很有才能,另一方麵吳起的名聲不好,甚至被貼上了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惡名。


    恰好此時魏國正在施行“李悝變法”,急需軍事人才,在大臣李克的勸說下,魏文侯不再糾結,也不計較吳起的缺點,當即便任命吳起為主將,率軍攻打秦國。


    吳起沒有辜負魏文侯信任,他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軍事才能,幾十次大戰下來,吳起沒有一次戰敗,打得秦國節節敗退,更是創下了以五萬打敗秦軍五十萬的輝煌戰績,逐步吞並了秦國的河東之地。


    隨後,魏文侯任命吳起為西河守,吳起任西河守期間,再次向儒家學習,安撫民心,輕徭薄賦,他還創立了“魏武卒”製度,建立了一支能夠在戰國初期橫掃諸國的軍事力量,靠著這支“魏武卒”,魏國的軍事實力有了質的飛躍。


    吳起又根據自己的作戰經驗,寫了《吳子兵法》這本兵書,成為中國古代軍事典籍中的重要著作,也讓他成為和“兵聖”孫武並駕齊驅的存在。


    公元前396年,魏文侯去世,魏武侯繼位。


    魏武侯與吳起政見不合,兩人經常爭論的麵紅耳赤,魏武侯逐漸疏遠了吳起。後來魏武侯又任命公孫痤為相,公孫痤既嫉妒吳起又忌憚吳起,在公叔痤的讒言陷害下,吳起隻好逃離魏國,投奔了楚國。


    此時吳起早已聲名在外,他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才能,得到了列國的公認。他逃到楚國後,被楚悼王任命為上卿,兩人一拍即合,開始了改革,而且是從政治、軍事、文化三方麵進行徹底的改革。


    改革的具體措施有四個:


    一是縮小貴族封地製,將舊貴族遷徙到廣大的荒涼地區;


    二是減削官吏祿秩,從而增加軍政開支;


    三是改變軍製,選練優質士兵組成精兵;


    四是整頓吏治,破除官場惡風。


    吳起的改革很有成效,他使楚國的國力迅速增強,楚國的疆域,向南拓展到了洞庭湖、廣西一帶,向北更是拓展到了黃河沿岸。


    但是,吳起的改革嚴重損害了貴族的利益,引發他們的極度怨恨,因此,楚國的貴族們極其的痛恨吳起。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國的貴族立即發動叛亂,包圍了王宮,捉拿吳起。吳起跑進楚悼王的靈堂,伏在悼王的屍體上,被亂箭射死,時年六十三歲。


    後來,殺害吳起的人,也因為傷害了楚悼王的屍體,統統都被處死了,受牽連被滅族的有七十多家,吳起也算是通過這種方式為自己報了仇。


    吳起的一生,跌宕起伏,成績斐然,他的軍事思想,改革思維,在整個戰國時期無疑是最耀眼的。


    他著作的《吳子兵法》是中國古代軍事典籍中的重要著作,他配得起兵家亞聖這個稱號。


    但他的狠毒和冷酷,自私和不擇手段,也是他在品德上無法抹去的汙點。


    他是一個能人,但不是一個好人。論成敗可以,論英雄不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曆史的參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田布衣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田布衣並收藏曆史的參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