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在這兒等著呢,項煜這個人朱慈烺不是太了解,但劉理順他還是知道的,崇禎七年的狀元,才華橫溢。
“現在原南京翰林院掌院學士管紹寧。”
“這不是有掌院嘛,何故還要在升。”朱慈烺疑惑。
“殿下有所不知,南京品秩雖同,但資曆不可同日而語,管學士乃崇禎元年探花,然而崇禎元年的榜眼何瑞征原是北京翰林院的侍讀學士,若是掌院,何學士更為適合。”劉理順解釋了一下原因。
朱慈烺沉思片刻,還是拒絕道:“這不是理由,敢問劉先生,你是崇禎七年狀元,何以崇禎四年的榜眼吳偉業還是侍讀,而你已經是少詹事了?”
“再比如,晚你們那麽多科的崇禎十三年狀元魏藻德,今年都已經入閣了,又怎麽說?此事不可開先例,資曆固然重要,但能力同樣重要。”
朱慈烺看著兩人臉色尬然,又語氣放緩道:“本宮沒有影射兩位的能力,魏政委的升遷確實不合情理,本宮也是不讚同的,所以才調任軍中磨礪,這樣吧,擢授翰林院侍讀學士何瑞征為翰林學士。”
“臣謝殿下。”兩人聽出了朱慈烺話中之意,升品級,但掌院事不變,還是管紹寧掌院事,他們也沒法多求了。
“丘伴伴去擬旨發往內閣任命吧,兩位先生暫且安心,你們先在翰林院安心做學問,不久,自有你們任事之時。”
詹事府算是個晉升的官職體係,在詹事府任職的,基本在翰林院還有一套職務,比如項煜在翰林院也是掛翰林侍讀學士,隻是兼任詹事府詹事並掌府事,劉理順這個少詹事在翰林院也是侍講學士。
出現這奇葩情況就是因為翰林院升級困難,職務層級少,一個蘿卜一個坑,就隻能通過兼任詹事府職務晉升了,有小太子要教的時候是個香餑餑職務,沒有的時候就單純的隻是個晉升渠道而已。
“臣謝殿下恩典,臣等已無事,臣告退。”
“本宮送二位先生。”二人推辭不過,由朱慈烺送出書房,這才返迴。
沒法啊,這些人,在不出現體製重大改革前,必然都是日後的宰輔或者六部大佬,該有的禮賢下士還是要做的。
第二天的早朝,波瀾不驚,都是南方一些事物的匯報和山東各地的情況,自從朝廷派遣十萬大軍進入山東,並且全麵放權允許山東、河南、北直等地府州縣衙,自主組建民團抗擊敵軍。
朝廷不再追究失土之責,可遊擊周旋或抱團阻擊,一句話,沒規矩,隻要能抗擊敵人,你隨意,和第二軍的政策基本相同。
這道政策簡直就是猛虎,一般隻會出現在中央政權衰敗之時,後患簡直無窮,因為地方坐大,中央朝廷無力收拾殘局震懾,到最後就是漢末、唐末群雄割據的情況,這是任何一個朝廷都不想看到的。
所以,一般不會走這步,就連曆史上的明末,朝廷都不敢發出這等命令,因為就算平了流寇,趕走建奴,大明江山也就沒了。
但南明後期走投無路之時,還是用上了這種玉石俱焚的方法,隻要有兵權的,南明朝廷一概承認,並且加封爵位,隻要能抗擊建奴,什麽辦法朝廷都認,你能拉起多大的隊伍,朝廷就給你多大的官職爵位。
所以南明光異姓王都出了不少,但那時候其實已經剩少半江山了,為時已晚,北方投降的漢人高官同樣為了爵位官位,大肆聚攏手下兵力,漢軍旗勢力空前膨脹。
清廷感受到了危機,隨即立即成立專門劃出的綠營建製,將入關招收的超出漢軍全部劃入綠營,由朝廷直接管轄。
雖然後患巨大,但效果同樣明顯,清廷在南方舉步維艱,從1652年清軍攻占浙江,南明放手一搏到1662年緬甸兵敗,小半個南方,聲勢浩大的清軍,愣是打了十年,可見效果還是有的。
現在朱慈烺這麽決定,是因為他相信自己的軍隊,在戰後能再次收繳地方兵權,所以才大膽使用。
北方各地已經得知朝廷政策,別說衙門了,民間大神也是繁多,牛鬼蛇神全都跳了出來,造反專業戶白蓮教在山東、直隸、山西、河南四起,形勢如潮。
著名的山東響馬,山西響馬也是紛紛拉山頭據兵權,整個北地簡直八方雲動,民間大戶宗族一時也是進山的進山,築堡的築堡,拉起幾千的族人聚住,開始訓練青壯,以為自保。
眾大臣說起這些,真是擔心不已,朱慈烺卻是笑的開心,現在他沒什麽欲望,有欲望的應該是建奴了,到時頭疼的,就是多爾袞了,哈哈。
最後朱慈烺一錘定音,就按現在這麽發展,但讓內閣下旨,駐紮在江北的四鎮官軍,嚴守防線,亂局不可向南蔓延,江北四鎮號稱合計五十萬大軍,朱慈烺姑且信之,不求你們阻擋敵軍,你把亂民也要阻擋住吧。
崇禎現在就是當看客,看著朱慈烺也是被說的頭大,莫名的還有點幸災樂禍呢,他也不發表言論,就這麽看著,不帶責任,你別說,還挺享受。
“三位閣老留下,其他愛卿退朝吧。”朱慈烺被他們七嘴八舌的主意說的頭疼,揮揮手趕緊退朝。
“臣等告退。”眾大臣離坐行禮,三三兩兩的結伴退出謹身殿。
“三位閣老昨日收到通知了吧,稍作片刻,隨孤一同前往碼頭。”
“是,臣等已安排妥當。”
“太子去碼頭何為?”崇禎準備走了,聽到這兒,突然又停下問了一嘴。
“迴父皇,兒臣與三位閣老去江邊迎接秦夫人。”
“哦?秦夫人到了?要不朕也一同前去吧。”崇禎興致勃勃的說道,看來是真喜愛秦良玉這員忠貞猛將啊。
收到朱慈烺的眼神,陳演當即說道:“陛下還是在宮中靜候覲見吧,陛下若去,於理不合啊,恐為人所非議,對秦夫人有害無益啊。”
“嗯,元輔說的是,朕確實不宜前去,那你們就代朕迎接吧,太子,記得讓秦夫人來見朕。”崇禎立即就被勸服,叮囑朱慈烺一聲,就起身離去了。
“是,父皇,恭送父皇。”
送走崇禎,閑聊一番,待得丘致中進來稟報,說是已安排妥當,朱慈烺這才帶著三人起行,前往江邊行去,朱慈烺老規矩,出行乃馬車,今日用的,是太子儀駕齊整的車駕,其他三位閣臣,坐的卻是轎子。
接人的車駕自是準備齊全,一行五百餘人,不算浩蕩的到達了碼頭,碼頭此時已被錦衣衛戒嚴,碼頭運貨的船隻也被清理停靠,商賈已輕車熟路,進茶樓喝茶等待去了,這個月,來了幾次了,他們習慣了都。
這一等直等了一個多時辰,早已過了午飯時刻,才在江麵上看到了兩艘中型船隻,打著‘馬’字的旗號順江而下。
隨著船隻慢慢靠近碼頭,隔水而望,朱慈烺已經看到了站在甲板上的秦良玉和兩個中年將領、兩個青年將領,朱慈烺站在江邊揮手示意,甲板上的五人,全都著甲。
秦良玉一身精美布甲,兩個中年將領確實著大明高階將領的魚鱗甲,兩個年輕人也是一身鐵甲,英姿颯爽,見朱慈烺示意,全都隔江插手單膝下拜見禮,無他,朱慈烺一身明黃色太子朝服太過亮眼,一眼就能認出。
朱慈烺暗道自己莽撞,急忙虛扶示意平身,這才帶笑看著船慢慢靠岸,待船徹底靠岸,朱慈烺帶著三人向前迎了幾步,船上的兩個青年也是跳下船,要扶秦良玉登岸,但是被秦良玉無視,動作敏捷的跨上岸邊。
秦良玉整了整衣冠,向後麵的四人沉聲吩咐道:“整理好儀容,隨我去拜見太子殿下,切記,不可多言,衝撞了太子殿下。”
後麵四人迎了一聲,跟著秦良玉來到朱慈烺麵前,“臣秦良玉攜子侄拜見太子殿下,請殿下恕罪,甲胄在身,不能全禮,見過諸位大人。”
根據冠服判斷,朱慈烺太子之身自不必多說,剩下三個緋紅官袍,胸前補得都是一二品補子,隻能是朝中重臣,具體職務,暫時就不便猜測了。
“秦老夫人快快請起,應該是慈烺給你見禮才是,請受小王一拜。”朱慈烺扶起秦良玉後,說著就插手一揖。
“殿下萬萬不可,您乃是君,豈有君拜臣之理,殿下折煞臣了。”朱慈烺終是沒有拜下去,被秦良玉強行攙扶住了,朱慈烺也沒有強求,這個時代就是這樣,有些規則,他也是要遵守的。
“秦老夫人此言差矣,我這一拜,不是君臣之禮,隻為個人的崇敬之意。”解釋一下,不待秦良玉再說,朱慈烺緊接著抓著秦良玉胳膊護臂的身子一側,看向秦良玉身後說道:“還請老夫人為我引薦。”
朱慈烺動作神態自然,語氣謙遜真誠,臉上掛著和煦的笑容,這親切、親近之意,秦良玉切實的感受得到,心裏略微詫異,為何太子對她如此敬重,但聽到問話,一時也就顧不得那麽多了。
“還不見過殿下。”秦良玉也露出笑容,有些慈祥的說道,聲音算不上嚴厲,但也沉穩且有威嚴。
四人逐個插手見禮,“臣石柱宣慰司參將秦佐明見過殿下。”朱慈烺點頭示意不必多禮。“臣石柱宣慰司參將秦祚明見過殿下。”朱慈烺點頭示意不必多禮。
兩個四十歲左右的見完禮,剩下的兩不青年,年長的約莫25歲左右的青年插手道:“臣石柱宣慰司千總馬萬年見過殿下。”最後一個和朱慈烺年歲相當的年輕人插手見禮道:“臣石柱宣慰司把總馬萬春見過殿下。”
“好,英姿勃發,不愧是我大明的好兒郎。幾位都是老夫人的子侄?”朱慈烺轉頭問詢秦良玉。
“殿下明鑒,臣此次麵聖,留下侄兒秦翼明鎮守石柱,兩個侄兒秦佐明、秦祚明及兩個孫子馬萬年、馬萬春隨行,聽從朝廷調遣。”秦良玉笑著解釋道。
“現在原南京翰林院掌院學士管紹寧。”
“這不是有掌院嘛,何故還要在升。”朱慈烺疑惑。
“殿下有所不知,南京品秩雖同,但資曆不可同日而語,管學士乃崇禎元年探花,然而崇禎元年的榜眼何瑞征原是北京翰林院的侍讀學士,若是掌院,何學士更為適合。”劉理順解釋了一下原因。
朱慈烺沉思片刻,還是拒絕道:“這不是理由,敢問劉先生,你是崇禎七年狀元,何以崇禎四年的榜眼吳偉業還是侍讀,而你已經是少詹事了?”
“再比如,晚你們那麽多科的崇禎十三年狀元魏藻德,今年都已經入閣了,又怎麽說?此事不可開先例,資曆固然重要,但能力同樣重要。”
朱慈烺看著兩人臉色尬然,又語氣放緩道:“本宮沒有影射兩位的能力,魏政委的升遷確實不合情理,本宮也是不讚同的,所以才調任軍中磨礪,這樣吧,擢授翰林院侍讀學士何瑞征為翰林學士。”
“臣謝殿下。”兩人聽出了朱慈烺話中之意,升品級,但掌院事不變,還是管紹寧掌院事,他們也沒法多求了。
“丘伴伴去擬旨發往內閣任命吧,兩位先生暫且安心,你們先在翰林院安心做學問,不久,自有你們任事之時。”
詹事府算是個晉升的官職體係,在詹事府任職的,基本在翰林院還有一套職務,比如項煜在翰林院也是掛翰林侍讀學士,隻是兼任詹事府詹事並掌府事,劉理順這個少詹事在翰林院也是侍講學士。
出現這奇葩情況就是因為翰林院升級困難,職務層級少,一個蘿卜一個坑,就隻能通過兼任詹事府職務晉升了,有小太子要教的時候是個香餑餑職務,沒有的時候就單純的隻是個晉升渠道而已。
“臣謝殿下恩典,臣等已無事,臣告退。”
“本宮送二位先生。”二人推辭不過,由朱慈烺送出書房,這才返迴。
沒法啊,這些人,在不出現體製重大改革前,必然都是日後的宰輔或者六部大佬,該有的禮賢下士還是要做的。
第二天的早朝,波瀾不驚,都是南方一些事物的匯報和山東各地的情況,自從朝廷派遣十萬大軍進入山東,並且全麵放權允許山東、河南、北直等地府州縣衙,自主組建民團抗擊敵軍。
朝廷不再追究失土之責,可遊擊周旋或抱團阻擊,一句話,沒規矩,隻要能抗擊敵人,你隨意,和第二軍的政策基本相同。
這道政策簡直就是猛虎,一般隻會出現在中央政權衰敗之時,後患簡直無窮,因為地方坐大,中央朝廷無力收拾殘局震懾,到最後就是漢末、唐末群雄割據的情況,這是任何一個朝廷都不想看到的。
所以,一般不會走這步,就連曆史上的明末,朝廷都不敢發出這等命令,因為就算平了流寇,趕走建奴,大明江山也就沒了。
但南明後期走投無路之時,還是用上了這種玉石俱焚的方法,隻要有兵權的,南明朝廷一概承認,並且加封爵位,隻要能抗擊建奴,什麽辦法朝廷都認,你能拉起多大的隊伍,朝廷就給你多大的官職爵位。
所以南明光異姓王都出了不少,但那時候其實已經剩少半江山了,為時已晚,北方投降的漢人高官同樣為了爵位官位,大肆聚攏手下兵力,漢軍旗勢力空前膨脹。
清廷感受到了危機,隨即立即成立專門劃出的綠營建製,將入關招收的超出漢軍全部劃入綠營,由朝廷直接管轄。
雖然後患巨大,但效果同樣明顯,清廷在南方舉步維艱,從1652年清軍攻占浙江,南明放手一搏到1662年緬甸兵敗,小半個南方,聲勢浩大的清軍,愣是打了十年,可見效果還是有的。
現在朱慈烺這麽決定,是因為他相信自己的軍隊,在戰後能再次收繳地方兵權,所以才大膽使用。
北方各地已經得知朝廷政策,別說衙門了,民間大神也是繁多,牛鬼蛇神全都跳了出來,造反專業戶白蓮教在山東、直隸、山西、河南四起,形勢如潮。
著名的山東響馬,山西響馬也是紛紛拉山頭據兵權,整個北地簡直八方雲動,民間大戶宗族一時也是進山的進山,築堡的築堡,拉起幾千的族人聚住,開始訓練青壯,以為自保。
眾大臣說起這些,真是擔心不已,朱慈烺卻是笑的開心,現在他沒什麽欲望,有欲望的應該是建奴了,到時頭疼的,就是多爾袞了,哈哈。
最後朱慈烺一錘定音,就按現在這麽發展,但讓內閣下旨,駐紮在江北的四鎮官軍,嚴守防線,亂局不可向南蔓延,江北四鎮號稱合計五十萬大軍,朱慈烺姑且信之,不求你們阻擋敵軍,你把亂民也要阻擋住吧。
崇禎現在就是當看客,看著朱慈烺也是被說的頭大,莫名的還有點幸災樂禍呢,他也不發表言論,就這麽看著,不帶責任,你別說,還挺享受。
“三位閣老留下,其他愛卿退朝吧。”朱慈烺被他們七嘴八舌的主意說的頭疼,揮揮手趕緊退朝。
“臣等告退。”眾大臣離坐行禮,三三兩兩的結伴退出謹身殿。
“三位閣老昨日收到通知了吧,稍作片刻,隨孤一同前往碼頭。”
“是,臣等已安排妥當。”
“太子去碼頭何為?”崇禎準備走了,聽到這兒,突然又停下問了一嘴。
“迴父皇,兒臣與三位閣老去江邊迎接秦夫人。”
“哦?秦夫人到了?要不朕也一同前去吧。”崇禎興致勃勃的說道,看來是真喜愛秦良玉這員忠貞猛將啊。
收到朱慈烺的眼神,陳演當即說道:“陛下還是在宮中靜候覲見吧,陛下若去,於理不合啊,恐為人所非議,對秦夫人有害無益啊。”
“嗯,元輔說的是,朕確實不宜前去,那你們就代朕迎接吧,太子,記得讓秦夫人來見朕。”崇禎立即就被勸服,叮囑朱慈烺一聲,就起身離去了。
“是,父皇,恭送父皇。”
送走崇禎,閑聊一番,待得丘致中進來稟報,說是已安排妥當,朱慈烺這才帶著三人起行,前往江邊行去,朱慈烺老規矩,出行乃馬車,今日用的,是太子儀駕齊整的車駕,其他三位閣臣,坐的卻是轎子。
接人的車駕自是準備齊全,一行五百餘人,不算浩蕩的到達了碼頭,碼頭此時已被錦衣衛戒嚴,碼頭運貨的船隻也被清理停靠,商賈已輕車熟路,進茶樓喝茶等待去了,這個月,來了幾次了,他們習慣了都。
這一等直等了一個多時辰,早已過了午飯時刻,才在江麵上看到了兩艘中型船隻,打著‘馬’字的旗號順江而下。
隨著船隻慢慢靠近碼頭,隔水而望,朱慈烺已經看到了站在甲板上的秦良玉和兩個中年將領、兩個青年將領,朱慈烺站在江邊揮手示意,甲板上的五人,全都著甲。
秦良玉一身精美布甲,兩個中年將領確實著大明高階將領的魚鱗甲,兩個年輕人也是一身鐵甲,英姿颯爽,見朱慈烺示意,全都隔江插手單膝下拜見禮,無他,朱慈烺一身明黃色太子朝服太過亮眼,一眼就能認出。
朱慈烺暗道自己莽撞,急忙虛扶示意平身,這才帶笑看著船慢慢靠岸,待船徹底靠岸,朱慈烺帶著三人向前迎了幾步,船上的兩個青年也是跳下船,要扶秦良玉登岸,但是被秦良玉無視,動作敏捷的跨上岸邊。
秦良玉整了整衣冠,向後麵的四人沉聲吩咐道:“整理好儀容,隨我去拜見太子殿下,切記,不可多言,衝撞了太子殿下。”
後麵四人迎了一聲,跟著秦良玉來到朱慈烺麵前,“臣秦良玉攜子侄拜見太子殿下,請殿下恕罪,甲胄在身,不能全禮,見過諸位大人。”
根據冠服判斷,朱慈烺太子之身自不必多說,剩下三個緋紅官袍,胸前補得都是一二品補子,隻能是朝中重臣,具體職務,暫時就不便猜測了。
“秦老夫人快快請起,應該是慈烺給你見禮才是,請受小王一拜。”朱慈烺扶起秦良玉後,說著就插手一揖。
“殿下萬萬不可,您乃是君,豈有君拜臣之理,殿下折煞臣了。”朱慈烺終是沒有拜下去,被秦良玉強行攙扶住了,朱慈烺也沒有強求,這個時代就是這樣,有些規則,他也是要遵守的。
“秦老夫人此言差矣,我這一拜,不是君臣之禮,隻為個人的崇敬之意。”解釋一下,不待秦良玉再說,朱慈烺緊接著抓著秦良玉胳膊護臂的身子一側,看向秦良玉身後說道:“還請老夫人為我引薦。”
朱慈烺動作神態自然,語氣謙遜真誠,臉上掛著和煦的笑容,這親切、親近之意,秦良玉切實的感受得到,心裏略微詫異,為何太子對她如此敬重,但聽到問話,一時也就顧不得那麽多了。
“還不見過殿下。”秦良玉也露出笑容,有些慈祥的說道,聲音算不上嚴厲,但也沉穩且有威嚴。
四人逐個插手見禮,“臣石柱宣慰司參將秦佐明見過殿下。”朱慈烺點頭示意不必多禮。“臣石柱宣慰司參將秦祚明見過殿下。”朱慈烺點頭示意不必多禮。
兩個四十歲左右的見完禮,剩下的兩不青年,年長的約莫25歲左右的青年插手道:“臣石柱宣慰司千總馬萬年見過殿下。”最後一個和朱慈烺年歲相當的年輕人插手見禮道:“臣石柱宣慰司把總馬萬春見過殿下。”
“好,英姿勃發,不愧是我大明的好兒郎。幾位都是老夫人的子侄?”朱慈烺轉頭問詢秦良玉。
“殿下明鑒,臣此次麵聖,留下侄兒秦翼明鎮守石柱,兩個侄兒秦佐明、秦祚明及兩個孫子馬萬年、馬萬春隨行,聽從朝廷調遣。”秦良玉笑著解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