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稟父皇,兒臣確實已召秦夫人入京,兒。。。”朱慈烺頓了一下,還是鏗鏘說道:“兒臣準備封侯,封賞其為大明立下的汗馬功勞,以為天下表率。”
“嗯。。。”崇禎雖然極其喜愛此良將,但大明對封爵向來謹慎,特別是中後期,伯爵都難博,嘉靖朝戚繼光、俞大猷等戰功赫赫的都未封爵,可見一般。
但國家現在急需振奮,且朱慈烺已經下旨削了全國大半的爵位,現在封爵,也不會給國家造成溢出的負擔。
“好,朕準了,封號你們琢磨一下,要有代表性。”
“是,臣等遵旨。”其實三位閣臣想反駁的,認為封侯太過了,非要封爵,給一伯爵也就是了,不過想想好像爵位被削了大半,而且兩位君上都同意了,他們也就不再多言惹人厭了。
“給孫督師的旨意說明,孤會安排石柱等土司從東南進攻重慶府,黔國公率四川行都司從西南進攻成都西南。”
“命孫督師遣部,從岷州、鬆潘南下進攻成都北部,三路合圍成都府。具體日期,讓他統籌即可,朝廷不做幹預。”
“臣遵旨。”
“父皇可還有什麽要安排的?”朱慈烺問詢崇禎。
“朕沒什麽要安排的了,近日朕會微服私訪,讓楊千戶安排好,一切和揚州一樣照舊,不必聲張,內閣有事就找太子匯報決策即可,朝會朕自會參加,你們忙你們的,不必管朕。”
“父皇放心,兒臣會調撥最新研製的武器給鸞儀司,護衛父皇周全。”
在揚州玩嗨了的崇禎,還真是有點想念這種日子,在宮中第二天,他就渾身不舒服了,冰冷且無趣,還不如江南園林住著舒服。
想聽曲兒就叫人來園子唱曲兒,想出去就出去,聽聽戲,聽聽百姓對時局的點評,對太子摟錢的口誅筆伐,聽聽說書的博士吹那孫猴子如何了得。
嗯。。。愜意啊,以前咋就沒發現呢,白白受了十幾年的苦啊,當了十幾年的苦行僧,結果盡不如人意,罷了,躺平了。
迴到東宮,宣寧氏她們三個過來,說了會話,告訴他們大婚的進度,就問了下她們現在過得如何?
“殿下,大婚之前一直就待在宮中嗎?我還想迴去看看娘親呢。”沈碧瑤撅著紅唇,不太情願的說道。
“嗬,你急什麽?宮裏以前什麽規矩我不知道,你們三個啊,等陪我過完元宵了,就迴家待著,準備大婚,到時等著上花轎就成了。”
四人混得很熟了,快兩個月了一直待在一起,朱慈烺可是一路帶在身邊的。
寧氏圓潤、開放些,對朱慈烺平日裏單獨相處時的一些動手動腳的早已免疫,而且還在有意無意的誘惑,可見還是很有心機的,知道早些討夫君的歡喜。
高氏不愧是冷美人,高冷的一塌糊塗,拉拉小手都會被掙脫,末了還要冷笑一聲,說句‘殿下請自重’,嗨,這小暴脾氣,氣的朱慈烺差點兒沒將她就地正法。
雖然高氏的警告沒其他什麽實質性的後果,但依然不會輕易讓朱慈烺得手,但朱慈烺卻樂此不疲,動不動就找機會占便宜。
沈氏最聽話,但也最不好弄,讓她幹嘛她就幹嘛,羞的受不了或者一些難以接受的要求,就邊哭邊受著,差點讓朱慈烺擦槍走火,真是個聽話、單純的小妖精。
“為什麽非要在明年大婚呀?”寧氏不解?
“怎麽?迫不及待的想讓夫君疼你了?”朱慈烺一把將寧氏從旁邊的椅子上拉過來坐在自己腿上,寧氏掙紮一番不得,嗔道:“呀,你壞死了,兩個妹妹還在呢。”
“那你說,是不是急著嫁給夫君我?”朱慈烺不依不饒,但也就抱著,沒做其他過分的事。
“哼、才不是呢。人家隻是想著,我們三個都進宮快兩年了,為何不早選日子完婚,非要定在明年,那我們進宮那麽早幹嘛?”
“當然是因為國事耽擱了,你們又不是不知道,國事艱難啊。”
這邊說著話,坐在右下手的沈氏早就臉色緋紅,低頭數自己裙子上有幾個針眼了,感情她比坐在朱慈烺腿上的寧氏還難為情。
高氏倒是清冷,瞥了兩人一眼,轉迴頭自顧自的喝著茶,欣賞著對麵的鴕鳥妹妹,嘴角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弧度。
“那你可要注意身體啊,別太累了,我們在慈寧宮離得遠,皇伯母又不許我們經常往你這兒跑,沒人照顧可怎麽成。”寧氏說著說著,又成了心疼愛人的模樣,一臉不忍的摸著朱慈烺的臉說道。
沈氏自顧自的點了兩下頭,看的對麵的高氏不由得翻了個白眼,不知道是無語寧氏的做作,還是無語沈氏的白癡。
“是啊,這陣子事兒不少,是挺累的,寧兒怎麽犒勞夫君呢?”朱慈烺打蛇隨棍上,死皮賴臉道。
“你想怎樣,奴家依著你便是了。”寧氏害羞低頭,說完又抬起明眸,眼中含著水汪汪的春意,看朱慈烺想怎樣。
“唿。。。”感覺衣下已經腫脹如鐵的抵在寧氏的嬌臀上,寧氏想必也早已察覺,狠狠的向上伸了一下腰,又飛快的在寧氏的櫻桃般的小嘴上淺啄一口,拍拍她的翹臀,寧氏早已輕車熟路的起身整理比甲長裙,麵無異色。
高氏瞄了一眼朱慈烺衣下頂起老高的帳篷,又看了眼若無其事整理衣服的寧氏,撇了撇嘴,扭頭看向外麵的屏風。
不知道小嘴無聲的在說些什麽,一張一合,淡紅透白,如果肉果凍一般,q彈,可惜,朱慈烺至今還沒品嚐過呢。
喝口茶壓壓驚,平複一下躁動的心情,待睜開眼時,下方的沈氏奇怪的望著自己,高氏似在欣賞屏風畫作,而寧氏則狹促的笑著向自己眨了眨眼。
朱慈烺迴瞪一眼,低聲道:“越來越沒規矩了,再敢放肆,小心我家法伺候,哼。”
曖昧的假斥一句,四人又聊了許久,最後在朱慈烺答應明天帶她們出去踏青,這才放過了他,不再煩他。
三女離去後,朱慈烺暗歎一聲,“高伴伴,你去看看司禮監的奏章送來沒,趁著上午還有時間,先批點,中午就能多睡一會兒了。”
“是,奴婢這就去瞧瞧。”高起潛答應一聲就退出去了。
高起潛昨天迴來後,就接了丘致中和李繼周的班,伺候在左右。
而丘致中和李繼周兩人,則跟著王承恩和曹化淳正在司禮監學習呢,他們以後要入駐司禮監,雖然學識都有,但裏麵門道可不少。
況且朱慈烺也不是工作狂人,每一本奏章都會自己看。
現在奏章一般會分類,緊急的一大早就會直接送到東宮案頭。
不緊急的會在內閣先分類,然後票擬完了再送司禮監。
不重要的,諸如什麽問安啊,匯報本職工作啊,請調啊,讚譽啊,地方奇聞軼事啊,總之是千奇百怪的這種不重要的,司禮監按照分類直接照著票擬。
一些重要的,地方政策型請示,撥銀申請,請辭,彈劾,舉報等等,要是小事,一般也由司禮監批紅。
這種就有些權限了,隻要和內閣意見相差不是太大,或者理由充分的,不采取內閣意見的情況,隻要內閣不申訴,也就執行下去了。
比如十六年新科進士觀政結束,吏部擬奏分配的名單,內閣公式化準奏或稍作變動,到了司禮監,可能會照著票擬批紅,有可能也會做一些小變動。
七品官的調動,吏部本就可以做主,上奏也隻是做備案、備份,皇帝一般是不會看的,照著內閣票擬批紅即可。
當然,朱慈烺也不會看的,這些人的能力,吏部肯定比自己更了解,這時候,內閣和司禮監的權利就稍做顯示了。
內閣是堂而皇之、名正言順的改,理由很簡單,諸如,這後輩我了解過,如何優秀雲雲,理由還不簡單?
司禮監就是暗戳戳的改了,一,這類奏章朱慈烺根本不會看,二是無傷大雅的修改,內閣也不會不給麵子,非要到朱慈烺麵前申訴核實。
兩邊心照不宣,相互合作而已,要是司禮監給內閣使絆子,那也是讓人難受不已,所以大明一般不會有水火不容的內閣和司禮監,更多時候,兩邊關係融洽,還很不錯呢。
但有些不該擅自做主的,司禮監要是私自更改或者批閱,那就是大忌了,要是極度不符合內閣意見,且緣由站不住腳,內閣就會到朱慈烺這邊麵呈再議,這就露餡了。
或者朝會議事或內閣奏事提出的一些重要事情,奏章沒給朱慈烺過目過,司禮監擅自已經批示下發了,朱慈烺被問起,不知道這件事,那也就露餡了。
所以這種極易露餡的壞規矩的事兒,司禮監一般是不敢做的,除非是正德那種,完全不看奏章的,那就是司禮監怎麽批就是什麽了。
什麽?你想找皇帝求證核對?對不起,陛下不見,那這就沒法了。
不過,這種情況畢竟非常少見,也就正德一個,才成就了八虎威名,最後被戳破,照樣被收拾。
就連幾十年不上朝的萬曆,司禮監都不敢胡來,萬曆雖然不上朝,但還是看奏章的。
而且他雖然不見其他人,但首輔求見他還是會見的,要是被首輔點上一炮,司禮監被查確有欺上瞞下,那就完了。
當然不排除皇帝是有意放縱,傾軋文臣勢力,像其他朝的大宦官,基本就都是這種情況,比如魏忠賢就是天啟放出來壓製東林黨的,但正德朝就不好說了。
劉瑾有欺上瞞下的條件,也有正德放縱打壓內閣的條件,具體可能就是兩種情況參半。
劉瑾摟錢是狠,但改革也是衝著文臣去的,所以,最有可能的就是,正德授意改革打壓文臣集團,劉瑾在執行的時候順手狠撈銀子。
嗨,你還別說,大明的大宦官,各個都是他娘的人才啊。
你可能不知道,高拱、張居正的隆慶、萬曆改革,很大一部分,是借鑒劉瑾改革內容的,而改革是大宦官馮保大力支持的。
雍正的攤丁入畝是實打實的正向改革吧?可誰又知道,最開始施行這個政策的,會是明末的大宦官魏忠賢呢?
想不到吧?說不得真實的曆史上,劉瑾和魏忠賢都才是改革派的好人呢,誰知道呢。
。。。
“嗯。。。”崇禎雖然極其喜愛此良將,但大明對封爵向來謹慎,特別是中後期,伯爵都難博,嘉靖朝戚繼光、俞大猷等戰功赫赫的都未封爵,可見一般。
但國家現在急需振奮,且朱慈烺已經下旨削了全國大半的爵位,現在封爵,也不會給國家造成溢出的負擔。
“好,朕準了,封號你們琢磨一下,要有代表性。”
“是,臣等遵旨。”其實三位閣臣想反駁的,認為封侯太過了,非要封爵,給一伯爵也就是了,不過想想好像爵位被削了大半,而且兩位君上都同意了,他們也就不再多言惹人厭了。
“給孫督師的旨意說明,孤會安排石柱等土司從東南進攻重慶府,黔國公率四川行都司從西南進攻成都西南。”
“命孫督師遣部,從岷州、鬆潘南下進攻成都北部,三路合圍成都府。具體日期,讓他統籌即可,朝廷不做幹預。”
“臣遵旨。”
“父皇可還有什麽要安排的?”朱慈烺問詢崇禎。
“朕沒什麽要安排的了,近日朕會微服私訪,讓楊千戶安排好,一切和揚州一樣照舊,不必聲張,內閣有事就找太子匯報決策即可,朝會朕自會參加,你們忙你們的,不必管朕。”
“父皇放心,兒臣會調撥最新研製的武器給鸞儀司,護衛父皇周全。”
在揚州玩嗨了的崇禎,還真是有點想念這種日子,在宮中第二天,他就渾身不舒服了,冰冷且無趣,還不如江南園林住著舒服。
想聽曲兒就叫人來園子唱曲兒,想出去就出去,聽聽戲,聽聽百姓對時局的點評,對太子摟錢的口誅筆伐,聽聽說書的博士吹那孫猴子如何了得。
嗯。。。愜意啊,以前咋就沒發現呢,白白受了十幾年的苦啊,當了十幾年的苦行僧,結果盡不如人意,罷了,躺平了。
迴到東宮,宣寧氏她們三個過來,說了會話,告訴他們大婚的進度,就問了下她們現在過得如何?
“殿下,大婚之前一直就待在宮中嗎?我還想迴去看看娘親呢。”沈碧瑤撅著紅唇,不太情願的說道。
“嗬,你急什麽?宮裏以前什麽規矩我不知道,你們三個啊,等陪我過完元宵了,就迴家待著,準備大婚,到時等著上花轎就成了。”
四人混得很熟了,快兩個月了一直待在一起,朱慈烺可是一路帶在身邊的。
寧氏圓潤、開放些,對朱慈烺平日裏單獨相處時的一些動手動腳的早已免疫,而且還在有意無意的誘惑,可見還是很有心機的,知道早些討夫君的歡喜。
高氏不愧是冷美人,高冷的一塌糊塗,拉拉小手都會被掙脫,末了還要冷笑一聲,說句‘殿下請自重’,嗨,這小暴脾氣,氣的朱慈烺差點兒沒將她就地正法。
雖然高氏的警告沒其他什麽實質性的後果,但依然不會輕易讓朱慈烺得手,但朱慈烺卻樂此不疲,動不動就找機會占便宜。
沈氏最聽話,但也最不好弄,讓她幹嘛她就幹嘛,羞的受不了或者一些難以接受的要求,就邊哭邊受著,差點讓朱慈烺擦槍走火,真是個聽話、單純的小妖精。
“為什麽非要在明年大婚呀?”寧氏不解?
“怎麽?迫不及待的想讓夫君疼你了?”朱慈烺一把將寧氏從旁邊的椅子上拉過來坐在自己腿上,寧氏掙紮一番不得,嗔道:“呀,你壞死了,兩個妹妹還在呢。”
“那你說,是不是急著嫁給夫君我?”朱慈烺不依不饒,但也就抱著,沒做其他過分的事。
“哼、才不是呢。人家隻是想著,我們三個都進宮快兩年了,為何不早選日子完婚,非要定在明年,那我們進宮那麽早幹嘛?”
“當然是因為國事耽擱了,你們又不是不知道,國事艱難啊。”
這邊說著話,坐在右下手的沈氏早就臉色緋紅,低頭數自己裙子上有幾個針眼了,感情她比坐在朱慈烺腿上的寧氏還難為情。
高氏倒是清冷,瞥了兩人一眼,轉迴頭自顧自的喝著茶,欣賞著對麵的鴕鳥妹妹,嘴角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弧度。
“那你可要注意身體啊,別太累了,我們在慈寧宮離得遠,皇伯母又不許我們經常往你這兒跑,沒人照顧可怎麽成。”寧氏說著說著,又成了心疼愛人的模樣,一臉不忍的摸著朱慈烺的臉說道。
沈氏自顧自的點了兩下頭,看的對麵的高氏不由得翻了個白眼,不知道是無語寧氏的做作,還是無語沈氏的白癡。
“是啊,這陣子事兒不少,是挺累的,寧兒怎麽犒勞夫君呢?”朱慈烺打蛇隨棍上,死皮賴臉道。
“你想怎樣,奴家依著你便是了。”寧氏害羞低頭,說完又抬起明眸,眼中含著水汪汪的春意,看朱慈烺想怎樣。
“唿。。。”感覺衣下已經腫脹如鐵的抵在寧氏的嬌臀上,寧氏想必也早已察覺,狠狠的向上伸了一下腰,又飛快的在寧氏的櫻桃般的小嘴上淺啄一口,拍拍她的翹臀,寧氏早已輕車熟路的起身整理比甲長裙,麵無異色。
高氏瞄了一眼朱慈烺衣下頂起老高的帳篷,又看了眼若無其事整理衣服的寧氏,撇了撇嘴,扭頭看向外麵的屏風。
不知道小嘴無聲的在說些什麽,一張一合,淡紅透白,如果肉果凍一般,q彈,可惜,朱慈烺至今還沒品嚐過呢。
喝口茶壓壓驚,平複一下躁動的心情,待睜開眼時,下方的沈氏奇怪的望著自己,高氏似在欣賞屏風畫作,而寧氏則狹促的笑著向自己眨了眨眼。
朱慈烺迴瞪一眼,低聲道:“越來越沒規矩了,再敢放肆,小心我家法伺候,哼。”
曖昧的假斥一句,四人又聊了許久,最後在朱慈烺答應明天帶她們出去踏青,這才放過了他,不再煩他。
三女離去後,朱慈烺暗歎一聲,“高伴伴,你去看看司禮監的奏章送來沒,趁著上午還有時間,先批點,中午就能多睡一會兒了。”
“是,奴婢這就去瞧瞧。”高起潛答應一聲就退出去了。
高起潛昨天迴來後,就接了丘致中和李繼周的班,伺候在左右。
而丘致中和李繼周兩人,則跟著王承恩和曹化淳正在司禮監學習呢,他們以後要入駐司禮監,雖然學識都有,但裏麵門道可不少。
況且朱慈烺也不是工作狂人,每一本奏章都會自己看。
現在奏章一般會分類,緊急的一大早就會直接送到東宮案頭。
不緊急的會在內閣先分類,然後票擬完了再送司禮監。
不重要的,諸如什麽問安啊,匯報本職工作啊,請調啊,讚譽啊,地方奇聞軼事啊,總之是千奇百怪的這種不重要的,司禮監按照分類直接照著票擬。
一些重要的,地方政策型請示,撥銀申請,請辭,彈劾,舉報等等,要是小事,一般也由司禮監批紅。
這種就有些權限了,隻要和內閣意見相差不是太大,或者理由充分的,不采取內閣意見的情況,隻要內閣不申訴,也就執行下去了。
比如十六年新科進士觀政結束,吏部擬奏分配的名單,內閣公式化準奏或稍作變動,到了司禮監,可能會照著票擬批紅,有可能也會做一些小變動。
七品官的調動,吏部本就可以做主,上奏也隻是做備案、備份,皇帝一般是不會看的,照著內閣票擬批紅即可。
當然,朱慈烺也不會看的,這些人的能力,吏部肯定比自己更了解,這時候,內閣和司禮監的權利就稍做顯示了。
內閣是堂而皇之、名正言順的改,理由很簡單,諸如,這後輩我了解過,如何優秀雲雲,理由還不簡單?
司禮監就是暗戳戳的改了,一,這類奏章朱慈烺根本不會看,二是無傷大雅的修改,內閣也不會不給麵子,非要到朱慈烺麵前申訴核實。
兩邊心照不宣,相互合作而已,要是司禮監給內閣使絆子,那也是讓人難受不已,所以大明一般不會有水火不容的內閣和司禮監,更多時候,兩邊關係融洽,還很不錯呢。
但有些不該擅自做主的,司禮監要是私自更改或者批閱,那就是大忌了,要是極度不符合內閣意見,且緣由站不住腳,內閣就會到朱慈烺這邊麵呈再議,這就露餡了。
或者朝會議事或內閣奏事提出的一些重要事情,奏章沒給朱慈烺過目過,司禮監擅自已經批示下發了,朱慈烺被問起,不知道這件事,那也就露餡了。
所以這種極易露餡的壞規矩的事兒,司禮監一般是不敢做的,除非是正德那種,完全不看奏章的,那就是司禮監怎麽批就是什麽了。
什麽?你想找皇帝求證核對?對不起,陛下不見,那這就沒法了。
不過,這種情況畢竟非常少見,也就正德一個,才成就了八虎威名,最後被戳破,照樣被收拾。
就連幾十年不上朝的萬曆,司禮監都不敢胡來,萬曆雖然不上朝,但還是看奏章的。
而且他雖然不見其他人,但首輔求見他還是會見的,要是被首輔點上一炮,司禮監被查確有欺上瞞下,那就完了。
當然不排除皇帝是有意放縱,傾軋文臣勢力,像其他朝的大宦官,基本就都是這種情況,比如魏忠賢就是天啟放出來壓製東林黨的,但正德朝就不好說了。
劉瑾有欺上瞞下的條件,也有正德放縱打壓內閣的條件,具體可能就是兩種情況參半。
劉瑾摟錢是狠,但改革也是衝著文臣去的,所以,最有可能的就是,正德授意改革打壓文臣集團,劉瑾在執行的時候順手狠撈銀子。
嗨,你還別說,大明的大宦官,各個都是他娘的人才啊。
你可能不知道,高拱、張居正的隆慶、萬曆改革,很大一部分,是借鑒劉瑾改革內容的,而改革是大宦官馮保大力支持的。
雍正的攤丁入畝是實打實的正向改革吧?可誰又知道,最開始施行這個政策的,會是明末的大宦官魏忠賢呢?
想不到吧?說不得真實的曆史上,劉瑾和魏忠賢都才是改革派的好人呢,誰知道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