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無人再奏事,朱慈烺開口道:“既然如此,孤就通報下北地情況吧。駱都司,你說下吧。”
“臣遵旨,根據錦衣衛奏報,李自成已率領大軍進駐北京,在北京拷餉兩千萬兩有餘,富紳、大臣無一幸免,連尋常百姓也無幸免,被流寇搜刮一空。”
“奸淫擄掠,殺人放火無所不用其極,整個北京已是屍橫遍野,如人間煉獄。”駱養性的話令所有人倒吸一口涼氣。
以他們的理解,李自成已成氣候,按說應該收攏民心,大施仁政,治理北地,但這所作所為,簡直如土匪進城,搶掠為主,根本就沒有治理的跡象。
這實在讓人難以置信,但事實就是如此,讓人不得不罵一聲,豎子難成氣候,北京慘劇傳出,李自成再難成事,看來抱緊大明的大腿還是非常明智的,好歹還是跟你講道理的。
誰也不想成為下一個被拷響的大臣,這一刻,都不由達成了一致的想法,一定不能讓李自成奪取天下,他的眼裏,根本沒有文臣士大夫的生存空間。
駱養性不顧眾人略顯難看的臉色,接著道:“據密報,闖賊內部已經派係林立,李自成難以把控,各部反賊隻顧享樂,不尊李自成調令。”
“李自成目前正在積極籌備討伐吳總兵,想要通過攻取山海關來凝聚聲望,下一步有可能和建奴直麵衝突,也可能攻取山海關後繼續南下,暫無再多的情報。”
眾人聽到這兒,不由都冷笑出聲,農民起義就是農民起義,才攻下北京就已經不思進取了,這種玩意兒,注定失敗。
而且闖軍內部竟然派係林立,內部矛盾突出,這還真是他們以前所不知道的,以前一直以為李自成作為流寇的首領,都稱帝了,應該和大明的體製差不多了。
沒想到,各路反賊頭子也是各立山頭,跟朝廷相比,確實差遠了,大明雖然已經有軍閥自立的傾向,但是誰也不敢明麵上不聽朝廷調遣,指揮不動的軍隊,再多也枉然。
“那山海關如何?朝廷是否要妥善安排?”李邦華當先問道。
“李閣老不必憂心,吳三桂比你我安全多了,嗬嗬。”朱慈烺解釋一聲。
。。。李邦華頓時眉頭緊皺,不知道在想什麽。
“莫不是吳三桂準備投建奴?”吳牲聲音低沉的問道。他從朱慈烺的稱唿和語氣中推斷出了點東西。
“丘伴伴,說說吧。”
“奴婢遵命,各位大人,我從北京離開時,受殿下委任,前往山海關麵見吳三桂,命他放棄山海關,率關寧鐵騎南下天津衛匯合。”
“不料吳三桂開口要價白銀兩百萬兩,糧食二十萬石,紅夷大炮五十門,火藥十萬斤,兵器、盔甲五萬副,說是要作為關寧軍家屬的安家費。”
“我迴到天津後稟報殿下,殿下不允,修書吳三桂,願發帑幣五十萬兩安家,讓吳三桂南下,但吳三桂再無迴信。”
“各位聽到了?不是孤丟棄吳三桂不顧,是他根本就沒打算跟著朝廷走了,竟還想詐朝廷三百萬兩的錢糧物資,他真是拿孤當小孩子哄啊。”
“所以,諸位不用想啦,吳三桂不是投建奴就是投李自成,他是舍不得離開遼東的,他還做著他的春秋大夢呢,想著以後不管誰奪取天下,還是要用他關寧軍鎮守遼東,鎮守山海關。”
“真是可笑至極,他當別人都是大明這麽好說話?不管誰奪取天下,會放心他這麽一個軍閥待在地方?馬前卒的命罷了,還不自知。”
“好了,依著眼下的情形,朝廷當如何施政?元輔有何看法?”
“老臣猜想,吳三桂聽聞北京慘狀,很可能會投了建奴,若是如此的話,李自成攻取山海關,可能就是一個鷸蚌相爭的局麵,到時兩敗俱傷,朝廷可趁機派遣海軍從海陸奪取山海關。”
“但也困難重重,陸路可以命第一軍為主力,第二軍輔助,收複北京,但山海關不在控製的話,北京暴露在建奴兵峰之下,還不如不取,否則就是個無底洞啊。”
“所以,還是要更多的情報,看看山海關是否有機會拿下,拿下山海關,北京就是甕中捉鱉,朝廷慢慢合圍亦可,急急硬攻也不是不行,選擇權就到了朝廷的手中,大大有利。”
“老臣拙見,請殿下斧正。”不得不說,陳演能做到首輔,還是很有兩把刷子的,就這局勢分析,還真就沒話說,這讓朱慈烺不禁懷疑,是以前的內閣輔臣在劃水?還是崇禎聽不進。
“元輔說的不錯,但山海關局勢,臣以為,若吳三桂投奴,便斷無短期收複的可能了,建奴覬覦山海關久矣,若有機會奪取,斷然會全力防守穩固,以圖關外整個遼東土地。”
“所以,現在隻能寄望於李自成攻下山海關,或者以北京為址,持續和山海關的建奴死磕,以達到兩敗俱傷,但有心算無效,李自成若無準備,臣持悲觀狀態。”李邦華再次開口補充道。
“那是否要給李自成提醒一下,注意吳三桂設伏,與建奴合圍呢?”吳牲問詢朱慈烺。
“三位閣老不負內閣輔臣之名。”朱慈烺點評道。
“殿下謬讚。”三輔臣謙虛一句,但心裏還是非常受用的。
特別是陳演,他深有體會,現在是他給邊軍鎮守總兵定性,他真怕朱慈烺也來一句‘無憑無據,怎可隨意猜測邊軍重臣。’
那樣不僅駁他麵子,也是能力否認,對於輔臣威望打擊頗大,他是被崇禎的奇葩腦迴路弄怕了。
“誰還有不同見解,可以暢所欲言。”
見無人再反駁三閣臣的見解,朱慈烺接著道:“既然都認為閣老分析的沒問題,孤來解答一下吧,接下來的發展,和閣老們推算的,應該八九不離十。”
“至於吳閣老所提,是否通知一下李自成,孤看來,其實李自成和建奴的危害都一樣巨大,甚至,李自成的危害更甚。”
看著眾人皺眉沉思的樣子,朱慈烺也不賣關子,“其實完全可以預見,建奴入關,會按照在遼東的治理,繼續治理北地。”
“可能手段毒辣一些,但他們終究已經有成熟的體係,治理北地,休養生息,然後南下統一,這就是建奴後續的大致徑向。”
“然後我們呢,再分析分析李自成的行徑,若其擊潰吳三桂,奪取山海關或不奪取山海關,他很大可能,都是下一步南下就食。”
“那麽,北地赤地千裏的結局,不久就會降臨南方,禍害完北京的李自成,很可能會帶領兩三百萬的流民,南下就食。”
“說句不中聽的話,就算現在北京慘劇傳出,對李自成的民心威望有些影響,但李自成蠱惑人心的口號,仍能俘獲大量無知小民的民心。”
“他民心在手,幾百萬流民軍隊在後,對南方,對大明,不啻於一場毀滅性災難,攻下一地,便毀一地的平衡,那攻下之地,就又成了流民。”
“不斷壯大,惡性循環,最終禍害完整個大明,然後還是便宜建奴,不費吹灰之力奪取天下,簡直就是建奴的先鋒大將,等李自成霍霍一遍大明,建奴就可牽著馬南下,一統天下了。”
“李自成在河南、湖廣、陝西、山西各地的所作所為,就是南方遭遇的證明,凡他所過之地,已經沒有自給自足的生產,所以,此賊之害,甚為嚴重,不知諸位可認同否?”
“殿下所言極是,臣所慮不周,請殿下責罰。”吳牲滿臉慚愧的躬身請罪。
“次輔這時做什麽,可是在擠兌孤氣量狹小,容不得他人發表看法?”朱慈烺佯裝生氣。
“臣不敢,臣絕無此意,隻是覺得臣差點誤國,罪孽深重,自請責罰。”
“行了,不必如此,既然是議事,當然是各抒己見,要是說的不對就要處罰,那以後誰還議事?孤豈不是成了獨夫?孤自己的分析,也隻是理論而已,說不定李自成就突然醒悟,大治天下了也不一定。”
“既是推斷,誰的也當不得真,隻是你我君臣要選擇一種可能性最大、最合理、最有利於國家的推斷去做預防措施罷了,吳閣老以為呢?”
“殿下雄才大略,聖明寬仁,將來必是一代明君,臣有幸佐之,榮幸之至,臣定當為殿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好了,別奉承孤,不然孤等會可就飄飄然啦,哈哈。。。”說笑一句,調節一下氣氛,朱慈烺接著說道:“次輔以為,朝廷下一步當如何?”
“臣拙見,以為若李自成大敗,建奴也會元氣大傷,畢竟李自成號稱百萬大軍,最不濟也能拉出幾十萬人馬,建奴若要吃下,想必要付出些代價。”
“趁他們鷸蚌相爭之際,朝廷應在山東一帶加大布防力度,同時趁李自成在北京難顧其尾,朝廷應命江北四鎮全麵出擊,攻擊闖賊在河南、湖廣一帶的聚點,令其首尾難顧,哪怕後麵建奴入關,朝廷周旋之地大增,優勢也能大一些。”
“不錯,殿下,朝廷還可以發令西北總督,命孫總督率軍反攻西安府,斷其後路,然後守住黃河沿岸,將李自成困於山西境內,讓他和建奴拚命,消耗建奴。”
“就算最終被滅,有黃河天險,守住陝西也是有很大可能的,到時朝廷從山東、河南、陝西三麵包圍進攻山西、北直隸一帶,建奴多線作戰,有被圍殲之勢。”
“到時,隻需遣海軍一部,或登陸山海關,或登陸蓋州衛、或登陸廣寧衛,建奴必然大亂,擔心退路被擋,自然全力迴救關外。”
“那時,退出關外是建奴最後的選擇,朝廷乘勝追擊,從西麵攻取山海關,難度不大,想來建奴是難以守住的。”要不說人陳演能做到首輔呢,人家的眼界一直很高,確有放眼全局的戰略思維。
“臣遵旨,根據錦衣衛奏報,李自成已率領大軍進駐北京,在北京拷餉兩千萬兩有餘,富紳、大臣無一幸免,連尋常百姓也無幸免,被流寇搜刮一空。”
“奸淫擄掠,殺人放火無所不用其極,整個北京已是屍橫遍野,如人間煉獄。”駱養性的話令所有人倒吸一口涼氣。
以他們的理解,李自成已成氣候,按說應該收攏民心,大施仁政,治理北地,但這所作所為,簡直如土匪進城,搶掠為主,根本就沒有治理的跡象。
這實在讓人難以置信,但事實就是如此,讓人不得不罵一聲,豎子難成氣候,北京慘劇傳出,李自成再難成事,看來抱緊大明的大腿還是非常明智的,好歹還是跟你講道理的。
誰也不想成為下一個被拷響的大臣,這一刻,都不由達成了一致的想法,一定不能讓李自成奪取天下,他的眼裏,根本沒有文臣士大夫的生存空間。
駱養性不顧眾人略顯難看的臉色,接著道:“據密報,闖賊內部已經派係林立,李自成難以把控,各部反賊隻顧享樂,不尊李自成調令。”
“李自成目前正在積極籌備討伐吳總兵,想要通過攻取山海關來凝聚聲望,下一步有可能和建奴直麵衝突,也可能攻取山海關後繼續南下,暫無再多的情報。”
眾人聽到這兒,不由都冷笑出聲,農民起義就是農民起義,才攻下北京就已經不思進取了,這種玩意兒,注定失敗。
而且闖軍內部竟然派係林立,內部矛盾突出,這還真是他們以前所不知道的,以前一直以為李自成作為流寇的首領,都稱帝了,應該和大明的體製差不多了。
沒想到,各路反賊頭子也是各立山頭,跟朝廷相比,確實差遠了,大明雖然已經有軍閥自立的傾向,但是誰也不敢明麵上不聽朝廷調遣,指揮不動的軍隊,再多也枉然。
“那山海關如何?朝廷是否要妥善安排?”李邦華當先問道。
“李閣老不必憂心,吳三桂比你我安全多了,嗬嗬。”朱慈烺解釋一聲。
。。。李邦華頓時眉頭緊皺,不知道在想什麽。
“莫不是吳三桂準備投建奴?”吳牲聲音低沉的問道。他從朱慈烺的稱唿和語氣中推斷出了點東西。
“丘伴伴,說說吧。”
“奴婢遵命,各位大人,我從北京離開時,受殿下委任,前往山海關麵見吳三桂,命他放棄山海關,率關寧鐵騎南下天津衛匯合。”
“不料吳三桂開口要價白銀兩百萬兩,糧食二十萬石,紅夷大炮五十門,火藥十萬斤,兵器、盔甲五萬副,說是要作為關寧軍家屬的安家費。”
“我迴到天津後稟報殿下,殿下不允,修書吳三桂,願發帑幣五十萬兩安家,讓吳三桂南下,但吳三桂再無迴信。”
“各位聽到了?不是孤丟棄吳三桂不顧,是他根本就沒打算跟著朝廷走了,竟還想詐朝廷三百萬兩的錢糧物資,他真是拿孤當小孩子哄啊。”
“所以,諸位不用想啦,吳三桂不是投建奴就是投李自成,他是舍不得離開遼東的,他還做著他的春秋大夢呢,想著以後不管誰奪取天下,還是要用他關寧軍鎮守遼東,鎮守山海關。”
“真是可笑至極,他當別人都是大明這麽好說話?不管誰奪取天下,會放心他這麽一個軍閥待在地方?馬前卒的命罷了,還不自知。”
“好了,依著眼下的情形,朝廷當如何施政?元輔有何看法?”
“老臣猜想,吳三桂聽聞北京慘狀,很可能會投了建奴,若是如此的話,李自成攻取山海關,可能就是一個鷸蚌相爭的局麵,到時兩敗俱傷,朝廷可趁機派遣海軍從海陸奪取山海關。”
“但也困難重重,陸路可以命第一軍為主力,第二軍輔助,收複北京,但山海關不在控製的話,北京暴露在建奴兵峰之下,還不如不取,否則就是個無底洞啊。”
“所以,還是要更多的情報,看看山海關是否有機會拿下,拿下山海關,北京就是甕中捉鱉,朝廷慢慢合圍亦可,急急硬攻也不是不行,選擇權就到了朝廷的手中,大大有利。”
“老臣拙見,請殿下斧正。”不得不說,陳演能做到首輔,還是很有兩把刷子的,就這局勢分析,還真就沒話說,這讓朱慈烺不禁懷疑,是以前的內閣輔臣在劃水?還是崇禎聽不進。
“元輔說的不錯,但山海關局勢,臣以為,若吳三桂投奴,便斷無短期收複的可能了,建奴覬覦山海關久矣,若有機會奪取,斷然會全力防守穩固,以圖關外整個遼東土地。”
“所以,現在隻能寄望於李自成攻下山海關,或者以北京為址,持續和山海關的建奴死磕,以達到兩敗俱傷,但有心算無效,李自成若無準備,臣持悲觀狀態。”李邦華再次開口補充道。
“那是否要給李自成提醒一下,注意吳三桂設伏,與建奴合圍呢?”吳牲問詢朱慈烺。
“三位閣老不負內閣輔臣之名。”朱慈烺點評道。
“殿下謬讚。”三輔臣謙虛一句,但心裏還是非常受用的。
特別是陳演,他深有體會,現在是他給邊軍鎮守總兵定性,他真怕朱慈烺也來一句‘無憑無據,怎可隨意猜測邊軍重臣。’
那樣不僅駁他麵子,也是能力否認,對於輔臣威望打擊頗大,他是被崇禎的奇葩腦迴路弄怕了。
“誰還有不同見解,可以暢所欲言。”
見無人再反駁三閣臣的見解,朱慈烺接著道:“既然都認為閣老分析的沒問題,孤來解答一下吧,接下來的發展,和閣老們推算的,應該八九不離十。”
“至於吳閣老所提,是否通知一下李自成,孤看來,其實李自成和建奴的危害都一樣巨大,甚至,李自成的危害更甚。”
看著眾人皺眉沉思的樣子,朱慈烺也不賣關子,“其實完全可以預見,建奴入關,會按照在遼東的治理,繼續治理北地。”
“可能手段毒辣一些,但他們終究已經有成熟的體係,治理北地,休養生息,然後南下統一,這就是建奴後續的大致徑向。”
“然後我們呢,再分析分析李自成的行徑,若其擊潰吳三桂,奪取山海關或不奪取山海關,他很大可能,都是下一步南下就食。”
“那麽,北地赤地千裏的結局,不久就會降臨南方,禍害完北京的李自成,很可能會帶領兩三百萬的流民,南下就食。”
“說句不中聽的話,就算現在北京慘劇傳出,對李自成的民心威望有些影響,但李自成蠱惑人心的口號,仍能俘獲大量無知小民的民心。”
“他民心在手,幾百萬流民軍隊在後,對南方,對大明,不啻於一場毀滅性災難,攻下一地,便毀一地的平衡,那攻下之地,就又成了流民。”
“不斷壯大,惡性循環,最終禍害完整個大明,然後還是便宜建奴,不費吹灰之力奪取天下,簡直就是建奴的先鋒大將,等李自成霍霍一遍大明,建奴就可牽著馬南下,一統天下了。”
“李自成在河南、湖廣、陝西、山西各地的所作所為,就是南方遭遇的證明,凡他所過之地,已經沒有自給自足的生產,所以,此賊之害,甚為嚴重,不知諸位可認同否?”
“殿下所言極是,臣所慮不周,請殿下責罰。”吳牲滿臉慚愧的躬身請罪。
“次輔這時做什麽,可是在擠兌孤氣量狹小,容不得他人發表看法?”朱慈烺佯裝生氣。
“臣不敢,臣絕無此意,隻是覺得臣差點誤國,罪孽深重,自請責罰。”
“行了,不必如此,既然是議事,當然是各抒己見,要是說的不對就要處罰,那以後誰還議事?孤豈不是成了獨夫?孤自己的分析,也隻是理論而已,說不定李自成就突然醒悟,大治天下了也不一定。”
“既是推斷,誰的也當不得真,隻是你我君臣要選擇一種可能性最大、最合理、最有利於國家的推斷去做預防措施罷了,吳閣老以為呢?”
“殿下雄才大略,聖明寬仁,將來必是一代明君,臣有幸佐之,榮幸之至,臣定當為殿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好了,別奉承孤,不然孤等會可就飄飄然啦,哈哈。。。”說笑一句,調節一下氣氛,朱慈烺接著說道:“次輔以為,朝廷下一步當如何?”
“臣拙見,以為若李自成大敗,建奴也會元氣大傷,畢竟李自成號稱百萬大軍,最不濟也能拉出幾十萬人馬,建奴若要吃下,想必要付出些代價。”
“趁他們鷸蚌相爭之際,朝廷應在山東一帶加大布防力度,同時趁李自成在北京難顧其尾,朝廷應命江北四鎮全麵出擊,攻擊闖賊在河南、湖廣一帶的聚點,令其首尾難顧,哪怕後麵建奴入關,朝廷周旋之地大增,優勢也能大一些。”
“不錯,殿下,朝廷還可以發令西北總督,命孫總督率軍反攻西安府,斷其後路,然後守住黃河沿岸,將李自成困於山西境內,讓他和建奴拚命,消耗建奴。”
“就算最終被滅,有黃河天險,守住陝西也是有很大可能的,到時朝廷從山東、河南、陝西三麵包圍進攻山西、北直隸一帶,建奴多線作戰,有被圍殲之勢。”
“到時,隻需遣海軍一部,或登陸山海關,或登陸蓋州衛、或登陸廣寧衛,建奴必然大亂,擔心退路被擋,自然全力迴救關外。”
“那時,退出關外是建奴最後的選擇,朝廷乘勝追擊,從西麵攻取山海關,難度不大,想來建奴是難以守住的。”要不說人陳演能做到首輔呢,人家的眼界一直很高,確有放眼全局的戰略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