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恩,去東宮傳旨,命太子前來見駕。”
“奴婢遵旨。”
聽到消息的周皇後不一會就到了,一進來就淚眼婆娑,跪在榻前:“陛下開恩,皇兒他還小,不懂事,要責罰陛下就責罰臣妾吧,都是臣妾管教無方,可是皇兒年幼,求陛下網開一麵。”
“額...這...皇後,你先起來,朕什麽時候說過要責罰慈烺了。”崇禎被搞得無語了,我這還沒咋呢,再怎麽說,那不光是你兒子啊,可也是朕的嫡長子啊。
“求陛下,罰皇兒禁足也就罷了,臣妾定著人好好教導,陛下萬不可廢了太子啊。”周皇後了解崇禎,氣量不大,被辜負了就更甚了,想想當年袁總督,看看這些年的督師、首輔,開始能有多愛你,後麵被辜負了就有多恨你,圓嘟嘟可是被剮了三千多刀,首級傳閱九邊。
“荒唐,你風言風語些什麽,誰告訴你朕要廢太子了?太子乃是國本,豈可輕言廢立,難道太子不是朕的兒子?需要你來袒護,難道你以為朕氣量就如此狹小?起來吧,下不為例。”崇禎感覺莫名其妙。
“臣妾不敢,臣妾知罪。”周皇後起身坐到榻前,給崇禎遞了一塊點心,這才問道:“既然不是問罪,那不知陛下召皇兒來所為何事啊。”先探探口風。
“沒什麽,就是想和慈烺聊聊,這些年國事艱難,朕很少關心到他,不知怎麽會讓他產生如此理念,朕要和他好好談談,糾正他的觀念,不然怎麽放心將國家交到他的手上呢。”崇禎歎了口氣,有些愧疚的說道。
周皇後也是沉默不語了,國朝艱難,即使後宮不參政,但是消息還是能聽到的,國家政局潰敗,連年天災,宮中用度也是一減再減,自己都在織布做衣,何嚐不知呢。
“太子殿下到。”這時聽到門口小黃門唱道。
“兒臣參見父皇,母後。”懷著忐忑的心情,朱慈烺來到坤寧宮,見完禮後,規規矩矩的。
“起來吧,你這個小滑頭,現在怎麽這麽乖巧了?剛才那股子敢批評朕的勁呢?”崇禎朕笑罵道。
“父皇息怒,兒臣怎麽批評父皇呢,隻是實話實說而已,父皇動怒也是在所難免,畢竟父皇已經久未聽實話了。”朱慈烺笑嘻嘻的作死道。
“你。。。你的意思是朕的身邊全是些蒙蔽聖聽的佞臣?”崇禎的眉毛又擰在了一起。這是發火的前兆。
“皇兒,不可胡說,還不向你父皇認錯。”周皇後急得不行,這咋兩句話沒說完,又要吵起來了,這個兒子可真是不讓人省心啊。
“父皇,兒臣不是這個意思。”說著他也學著電視上看的知識,左右看了看宮女太監等,卻是不再接話。
崇禎當然能看懂這是什麽意思,剛好他也正有此意,本來就是想和兒子單獨辯論一番,教導一番,可能會說些機密之事,怎可讓外人聽去。隻是這逆子進來一句話就將崇禎氣的想要打他屁股。
“皇後,你們先退下吧,王承恩留下伺候就行了。”崇禎臉色恢複,揮手吩咐道。
“陛下...”周皇後不放心,萬一爺倆又吵起來怎麽辦。
“接下來所談涉及軍國大事,怎麽?皇後要聽政嗎?”崇禎隻得正色說道,以祖製要挾皇後離去。
“臣妾不敢,臣妾告退。”施禮離開,經過朱慈烺的時候低聲叮囑道:“皇兒萬不可再惹你父皇生氣了,知道嗎?”
“母後,放心,兒臣省得。”朱慈烺無奈,隻好答應。
待所有人都退下後,崇禎命王承恩搬了個凳子,放在榻前,朱慈烺就坐,父子兩個麵對麵,大眼瞪小眼的瞅著。
“怎麽,現在啞巴了,說吧。”崇禎口氣不善的說道。
“父皇讓兒臣說什麽?”朱慈烺裝作無辜的裝瘋賣傻起來。
“哼,說說朕的無能,昏聵,不能治國,任用佞臣。”看著朱慈烺清澈不沾染一絲雜塵的眸子,崇禎都不得不懷疑,兒子是真的單純?可是憑他所言所行,又讓人不得不懷疑,他是裝的。
“那兒臣可說了啊,父皇你可不能動氣啊。”朱慈烺小心翼翼的試探道。
“說。”崇禎氣唿唿的悶聲說道。
“父皇讓兒臣說,兒臣一時也不知從何說起,那就先說說臣子吧,兒臣現在若說當朝都是一些佞臣,想必父皇可不會認同,而且兒臣也一時拿不出直接證據,但是我們不妨看看國朝已經發生的曆史吧,李世民說過,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本朝自太祖開國,短短十幾年,文臣就開始結黨營私,以權謀利,丞相蒙蔽聖聽,妄想一手遮天,太祖這才廢除丞相製度,大肆打壓文臣,所以,太祖一朝,驅逐北元,民生興榮,文治武功皆是曆史罕見,到了建文一朝,建文帝就被文臣腐朽儒家理念忽悠瘸了,所以...”朱慈烺正侃侃而談,卻不料崇禎直接反駁。
“放肆,儒家治國近兩千年了,到你這孺子口中就成了腐朽之流?誰教你這些離經叛道的理念的,曆朝曆代,哪個不是靠儒家治理天下的。”
“父皇說的沒錯,自漢以來,曆朝曆代確實是用儒家理念治國,因為儒家最初的理念是忠君愛國,這符合統治階層所需要的條件,用以鞏固統治的穩定,想來這個父皇能夠理解吧?”
“這個朕當然清楚。”
“所以,漢唐以來,雖有司馬家亂政,引發八王之亂,導致五胡亂華,但除此之外,中華大地的儒學理念,從來不是什麽遏人欲,存天理,教人看重物質,清靜無為,順其自然,這也是佛教、道教存在幾千年,卻不能成為治國理念和主流信仰的原因。”
“元朝滅亡,很大的原因就是佛教傳播過剩,讓蒙人沒了爭鬥之心,要知道,孔聖人當年傳道,那可是挎著腰刀傳道的,不然早都不知道死多少次了。”
“不得胡言亂語。聖人豈是你可以妄議的。”崇禎隨口訓斥道。但也沒有反駁,崇禎從來沒有聽過這樣的角度去分析曆史,去看待儒學,所以,漸漸也非常有興趣聽聽,雖然說得沒什麽依據,但聽著好像還是蠻有道理的。
“扯遠了,說迴漢唐以來的儒家理念,和前宋朱夫子的理念,想必父皇已經有所理解,簡單來說就是,漢唐以來,是拿著刀架在異族的脖子上,逼著異族王化,聽話的吸收,不聽話的砍了或者驅逐。”
“而從宋開始,理念就成了要靠嘴說服異族王化,不服王化,那就譴責,而且重文抑武,不思進取,安於現狀,嘴上無法說服異族,那就這樣吧,反正自己能及時行樂就好,放縱異族不斷做大,最後隻能花錢買平安。”
“但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到最後,花錢也保不住了,就隻能等死,這些就是前宋三百多年被壓著打的原因,不是人不行,不是裝備不行,是主流思想出了問題。”朱慈烺喝了口王承恩倒得茶,緩口氣。
而罕見的,崇禎也沒有急於反駁,而是陷入了思考當中,從秦皇開始,有記載的外族匈奴開始,北方遊牧民族從來沒有斷絕過,中原大地除了偶爾讓胡人入關,從來都是壓著北方遊牧打,三國大亂,小嘍囉都能去北方刷個副本。
直到宋朝開始,大量鐵器和技術流入北方草原,最後一發不可收拾。崇禎也是飽學之士,這些曆史他當然知道,但從來沒有去深入思考過,是為什麽?難道真的像兒子說的,是從宋朝的思想開始出問題了?
細細迴想本朝對外族的手段,好像還真是,不聽話了給點甜頭好好聽話,隻要臣服國朝,好處多多呀。瓦剌如此、建奴如此、朵顏三衛如此,朝鮮如此,東瀛如此,整個南洋也是如此,國朝對外族總是那麽仁慈,但凡朝貢,就給好處,那要不給好處,是不是都不聽話了?想到這裏,崇禎已經有那麽一絲的認同了。
“父皇?”
“嗯,你接著說,朕聽著呢。”
“好,說完前朝曆代,再迴到本朝,話說建文帝被文臣忽悠瘸了,”崇禎又忍不住的瞪了一眼,朱慈烺當作沒看見,繼續說道:“文臣又想一手遮天,但是太祖分封的各塞王藩國可都是有兵權的,不可能任由他們拿捏,所以建文帝被忽悠著開始削藩,結果就是成祖靖難,建文帝玩完,成祖因為靖難,所以也是對藩王掌兵有所忌憚,所以也削藩了,但是勳貴還掌控著大量兵權啊,怎麽辦?”
“文臣想忽悠成祖限製勳貴,成祖當然不會讓他們得逞,暫時得以平衡,宣宗從小跟著成祖,自然也得了一些真傳,文臣還是沒有得逞,但是北方及南方還在不時征戰,勳貴武將還需掌兵”
“於是就開始忽悠,與民生息,不應該打仗,於是國朝就基本放棄了奴兒幹都司大片大片的土地控製,北方關外都司衛所也全部放棄,導致北元殘部得以喘息,現在的林丹汗再次有一統草原之勢,成為禍端。”
“遼東的奴兒幹都司部的女真得到發展,統一奴兒幹都司,現在已成大患,再說南方,停止下西洋,放棄舊港宣慰司,南洋屬國現在聽話的還有幾個?放棄西南,致使底兀剌宣慰司、底馬撒宣慰司、大古剌宣慰司、南甸宣撫司、幹崖宣撫司、隴川宣撫司、車裏宣慰司、緬甸宣慰司、木邦宣慰司、八百大甸宣慰司、孟養宣慰司、老撾宣慰司全部脫離掌控。”
“雲南承宣布政使司整整縮小了四五倍不止,整個中南半島基本脫離掌控,而放棄交趾承宣布政使司,使得整個南方半島,再也和我們沒有半點關係了,我們在西南影響力弱了,就有別的勢力崛起,東籲王朝、安南國等等,導致廣西、貴州、雲南、甚至四川南部的土司都有樣學樣,想叛亂自立或者轉投他國,這些,都是國朝的好文臣,為了享受安穩,不想打仗,撤兵所致,不知父皇以為如何?”朱慈烺說的氣憤難當,扭頭問崇禎。
“奴婢遵旨。”
聽到消息的周皇後不一會就到了,一進來就淚眼婆娑,跪在榻前:“陛下開恩,皇兒他還小,不懂事,要責罰陛下就責罰臣妾吧,都是臣妾管教無方,可是皇兒年幼,求陛下網開一麵。”
“額...這...皇後,你先起來,朕什麽時候說過要責罰慈烺了。”崇禎被搞得無語了,我這還沒咋呢,再怎麽說,那不光是你兒子啊,可也是朕的嫡長子啊。
“求陛下,罰皇兒禁足也就罷了,臣妾定著人好好教導,陛下萬不可廢了太子啊。”周皇後了解崇禎,氣量不大,被辜負了就更甚了,想想當年袁總督,看看這些年的督師、首輔,開始能有多愛你,後麵被辜負了就有多恨你,圓嘟嘟可是被剮了三千多刀,首級傳閱九邊。
“荒唐,你風言風語些什麽,誰告訴你朕要廢太子了?太子乃是國本,豈可輕言廢立,難道太子不是朕的兒子?需要你來袒護,難道你以為朕氣量就如此狹小?起來吧,下不為例。”崇禎感覺莫名其妙。
“臣妾不敢,臣妾知罪。”周皇後起身坐到榻前,給崇禎遞了一塊點心,這才問道:“既然不是問罪,那不知陛下召皇兒來所為何事啊。”先探探口風。
“沒什麽,就是想和慈烺聊聊,這些年國事艱難,朕很少關心到他,不知怎麽會讓他產生如此理念,朕要和他好好談談,糾正他的觀念,不然怎麽放心將國家交到他的手上呢。”崇禎歎了口氣,有些愧疚的說道。
周皇後也是沉默不語了,國朝艱難,即使後宮不參政,但是消息還是能聽到的,國家政局潰敗,連年天災,宮中用度也是一減再減,自己都在織布做衣,何嚐不知呢。
“太子殿下到。”這時聽到門口小黃門唱道。
“兒臣參見父皇,母後。”懷著忐忑的心情,朱慈烺來到坤寧宮,見完禮後,規規矩矩的。
“起來吧,你這個小滑頭,現在怎麽這麽乖巧了?剛才那股子敢批評朕的勁呢?”崇禎朕笑罵道。
“父皇息怒,兒臣怎麽批評父皇呢,隻是實話實說而已,父皇動怒也是在所難免,畢竟父皇已經久未聽實話了。”朱慈烺笑嘻嘻的作死道。
“你。。。你的意思是朕的身邊全是些蒙蔽聖聽的佞臣?”崇禎的眉毛又擰在了一起。這是發火的前兆。
“皇兒,不可胡說,還不向你父皇認錯。”周皇後急得不行,這咋兩句話沒說完,又要吵起來了,這個兒子可真是不讓人省心啊。
“父皇,兒臣不是這個意思。”說著他也學著電視上看的知識,左右看了看宮女太監等,卻是不再接話。
崇禎當然能看懂這是什麽意思,剛好他也正有此意,本來就是想和兒子單獨辯論一番,教導一番,可能會說些機密之事,怎可讓外人聽去。隻是這逆子進來一句話就將崇禎氣的想要打他屁股。
“皇後,你們先退下吧,王承恩留下伺候就行了。”崇禎臉色恢複,揮手吩咐道。
“陛下...”周皇後不放心,萬一爺倆又吵起來怎麽辦。
“接下來所談涉及軍國大事,怎麽?皇後要聽政嗎?”崇禎隻得正色說道,以祖製要挾皇後離去。
“臣妾不敢,臣妾告退。”施禮離開,經過朱慈烺的時候低聲叮囑道:“皇兒萬不可再惹你父皇生氣了,知道嗎?”
“母後,放心,兒臣省得。”朱慈烺無奈,隻好答應。
待所有人都退下後,崇禎命王承恩搬了個凳子,放在榻前,朱慈烺就坐,父子兩個麵對麵,大眼瞪小眼的瞅著。
“怎麽,現在啞巴了,說吧。”崇禎口氣不善的說道。
“父皇讓兒臣說什麽?”朱慈烺裝作無辜的裝瘋賣傻起來。
“哼,說說朕的無能,昏聵,不能治國,任用佞臣。”看著朱慈烺清澈不沾染一絲雜塵的眸子,崇禎都不得不懷疑,兒子是真的單純?可是憑他所言所行,又讓人不得不懷疑,他是裝的。
“那兒臣可說了啊,父皇你可不能動氣啊。”朱慈烺小心翼翼的試探道。
“說。”崇禎氣唿唿的悶聲說道。
“父皇讓兒臣說,兒臣一時也不知從何說起,那就先說說臣子吧,兒臣現在若說當朝都是一些佞臣,想必父皇可不會認同,而且兒臣也一時拿不出直接證據,但是我們不妨看看國朝已經發生的曆史吧,李世民說過,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本朝自太祖開國,短短十幾年,文臣就開始結黨營私,以權謀利,丞相蒙蔽聖聽,妄想一手遮天,太祖這才廢除丞相製度,大肆打壓文臣,所以,太祖一朝,驅逐北元,民生興榮,文治武功皆是曆史罕見,到了建文一朝,建文帝就被文臣腐朽儒家理念忽悠瘸了,所以...”朱慈烺正侃侃而談,卻不料崇禎直接反駁。
“放肆,儒家治國近兩千年了,到你這孺子口中就成了腐朽之流?誰教你這些離經叛道的理念的,曆朝曆代,哪個不是靠儒家治理天下的。”
“父皇說的沒錯,自漢以來,曆朝曆代確實是用儒家理念治國,因為儒家最初的理念是忠君愛國,這符合統治階層所需要的條件,用以鞏固統治的穩定,想來這個父皇能夠理解吧?”
“這個朕當然清楚。”
“所以,漢唐以來,雖有司馬家亂政,引發八王之亂,導致五胡亂華,但除此之外,中華大地的儒學理念,從來不是什麽遏人欲,存天理,教人看重物質,清靜無為,順其自然,這也是佛教、道教存在幾千年,卻不能成為治國理念和主流信仰的原因。”
“元朝滅亡,很大的原因就是佛教傳播過剩,讓蒙人沒了爭鬥之心,要知道,孔聖人當年傳道,那可是挎著腰刀傳道的,不然早都不知道死多少次了。”
“不得胡言亂語。聖人豈是你可以妄議的。”崇禎隨口訓斥道。但也沒有反駁,崇禎從來沒有聽過這樣的角度去分析曆史,去看待儒學,所以,漸漸也非常有興趣聽聽,雖然說得沒什麽依據,但聽著好像還是蠻有道理的。
“扯遠了,說迴漢唐以來的儒家理念,和前宋朱夫子的理念,想必父皇已經有所理解,簡單來說就是,漢唐以來,是拿著刀架在異族的脖子上,逼著異族王化,聽話的吸收,不聽話的砍了或者驅逐。”
“而從宋開始,理念就成了要靠嘴說服異族王化,不服王化,那就譴責,而且重文抑武,不思進取,安於現狀,嘴上無法說服異族,那就這樣吧,反正自己能及時行樂就好,放縱異族不斷做大,最後隻能花錢買平安。”
“但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到最後,花錢也保不住了,就隻能等死,這些就是前宋三百多年被壓著打的原因,不是人不行,不是裝備不行,是主流思想出了問題。”朱慈烺喝了口王承恩倒得茶,緩口氣。
而罕見的,崇禎也沒有急於反駁,而是陷入了思考當中,從秦皇開始,有記載的外族匈奴開始,北方遊牧民族從來沒有斷絕過,中原大地除了偶爾讓胡人入關,從來都是壓著北方遊牧打,三國大亂,小嘍囉都能去北方刷個副本。
直到宋朝開始,大量鐵器和技術流入北方草原,最後一發不可收拾。崇禎也是飽學之士,這些曆史他當然知道,但從來沒有去深入思考過,是為什麽?難道真的像兒子說的,是從宋朝的思想開始出問題了?
細細迴想本朝對外族的手段,好像還真是,不聽話了給點甜頭好好聽話,隻要臣服國朝,好處多多呀。瓦剌如此、建奴如此、朵顏三衛如此,朝鮮如此,東瀛如此,整個南洋也是如此,國朝對外族總是那麽仁慈,但凡朝貢,就給好處,那要不給好處,是不是都不聽話了?想到這裏,崇禎已經有那麽一絲的認同了。
“父皇?”
“嗯,你接著說,朕聽著呢。”
“好,說完前朝曆代,再迴到本朝,話說建文帝被文臣忽悠瘸了,”崇禎又忍不住的瞪了一眼,朱慈烺當作沒看見,繼續說道:“文臣又想一手遮天,但是太祖分封的各塞王藩國可都是有兵權的,不可能任由他們拿捏,所以建文帝被忽悠著開始削藩,結果就是成祖靖難,建文帝玩完,成祖因為靖難,所以也是對藩王掌兵有所忌憚,所以也削藩了,但是勳貴還掌控著大量兵權啊,怎麽辦?”
“文臣想忽悠成祖限製勳貴,成祖當然不會讓他們得逞,暫時得以平衡,宣宗從小跟著成祖,自然也得了一些真傳,文臣還是沒有得逞,但是北方及南方還在不時征戰,勳貴武將還需掌兵”
“於是就開始忽悠,與民生息,不應該打仗,於是國朝就基本放棄了奴兒幹都司大片大片的土地控製,北方關外都司衛所也全部放棄,導致北元殘部得以喘息,現在的林丹汗再次有一統草原之勢,成為禍端。”
“遼東的奴兒幹都司部的女真得到發展,統一奴兒幹都司,現在已成大患,再說南方,停止下西洋,放棄舊港宣慰司,南洋屬國現在聽話的還有幾個?放棄西南,致使底兀剌宣慰司、底馬撒宣慰司、大古剌宣慰司、南甸宣撫司、幹崖宣撫司、隴川宣撫司、車裏宣慰司、緬甸宣慰司、木邦宣慰司、八百大甸宣慰司、孟養宣慰司、老撾宣慰司全部脫離掌控。”
“雲南承宣布政使司整整縮小了四五倍不止,整個中南半島基本脫離掌控,而放棄交趾承宣布政使司,使得整個南方半島,再也和我們沒有半點關係了,我們在西南影響力弱了,就有別的勢力崛起,東籲王朝、安南國等等,導致廣西、貴州、雲南、甚至四川南部的土司都有樣學樣,想叛亂自立或者轉投他國,這些,都是國朝的好文臣,為了享受安穩,不想打仗,撤兵所致,不知父皇以為如何?”朱慈烺說的氣憤難當,扭頭問崇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