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顒琰受教
書接上文,顒琰來到孔子墓前,隻見墓塚高大而莊重,墓前立著一塊石碑,上書“大成至聖文宣王墓”。那石碑曆經歲月的磨礪,卻依然屹立不倒,仿佛在守護著聖人的安寧。孔繁德說道:“自孔子葬於此,兩千多年來,孔氏家族的子孫皆葬於周邊,一代又一代,形成了這片規模宏大的家族墓地。
這裏不僅是孔氏家族的安息之地,更是儒家文化傳承的象征,承載著無數孔氏後人對祖先的思念與對家族使命的堅守。”顒琰等人懷著崇敬的心情,向孔子墓行祭拜之禮。此時,微風輕輕拂過,林內的鬆柏沙沙作響,仿佛在訴說著千年的曆史故事,那聲音低沉而悠揚,仿佛是曆史的迴聲,讓眾人沉浸在一種莊嚴肅穆的氛圍之中。
在參觀孔林的過程中,顒琰與孔繁德等人就儒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進行了深入的探討。顒琰皺著眉頭,憂心忡忡地問道:“孔先生,如今時代變遷,社會日新月異,儒家文化如何能更好地傳承下去,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呢?”孔繁德沉思片刻,目光堅定地說道:“殿下,儒家文化之所以能傳承千年而不衰,在於其核心價值觀具有普適性,如仁愛、禮義、忠信等,這些價值觀是人類社會和諧發展的基石。
要傳承儒家文化,首先要從教育抓起,讓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一代,了解儒家經典,領悟其中的智慧,將這些價值觀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同時,也要結合時代的發展,賦予儒家文化新的內涵,使其與時俱進,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例如,在當今全球化的時代,我們可以從儒家文化中汲取關於和諧、包容、合作的理念,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顒琰點頭表示讚同,說道:“孔先生所言極是,本皇子迴宮後,定當倡導學習儒家經典,讓更多的人受益於聖人之道,為儒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不知不覺,天色漸晚,夕陽的餘暉灑在曲阜的大地上,給這座古老的城市披上了一層金色的紗衣,顯得格外美麗而寧靜。孔繁德邀請眾人迴到孔府,設晚宴款待。晚宴上,孔家準備了豐盛的孔府菜,每一道菜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仿佛是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孔繁德一邊介紹菜品,一邊講述著其中的典故。例如,那道“詩禮銀杏”,便是源自孔子教導兒子孔鯉學詩學禮的故事,寓意著孔家對文化傳承的重視。眾人在品味美食的同時,也感受到了儒家文化在生活中的滲透,仿佛在舌尖上開啟了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
晚宴結束後,顒琰對此次曲阜之行感慨萬千。他緊緊握住孔繁德的手,誠摯地說:“此次曲阜之行,讓本皇子大開眼界,對儒家文化有了更深的認識與感悟。孔先生及孔氏族人對儒家文化的傳承與堅守,令人欽佩不已。儒家文化猶如一座巍峨的寶庫,蘊含著無盡的智慧與力量,本皇子定當好好學習,將其運用到日後的治國理政之中。”孔繁德趕忙說道:“殿下謬讚了,傳承聖人之道,是我孔氏族人義不容辭的使命。今日能得殿下蒞臨,實乃孔家之幸,也是儒家文化之幸。希望殿下日後能多多關注儒家文化的發展,為其傳承與弘揚提供更多的支持與幫助。”
顒琰在曲阜停留了數日,期間與孔家後人及當地文人雅士頻繁交流,深入探討儒家文化。他們圍坐在一起,或慷慨激昂地辯論,或娓娓道來地分享,思想的火花在空氣中碰撞,讓顒琰對儒家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在離開曲阜時,顒琰對孔繁德說:“曲阜之行,將成為本皇子人生中難忘的經曆。這裏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日後若有機會,定當再來。”孔繁德率領孔家眾人,一直將顒琰等人送至城外,揮手作別。
離開曲阜,我們沒有再次迴到諸城,而是踏上了迴京的路。一路上,顒琰思緒萬千,他迴想著在山東的所見所聞,心中對治國平天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但是,顒琰突然問了一個劉墉很難迴答的問題:“劉大人,請你實話告訴我,我有沒有希望成為儲君?”
顒琰的這一問,把劉墉問了個張嘴結舌。劉墉想了好一陣子說道:“殿下!這不是微臣能做主的事兒,更不是微臣應該判斷的事兒。這是當今皇帝的家務事!臣不敢妄加猜測!”
“那!我該怎樣做才能得到父皇青睞呢?這個你一定要告訴我,不準推脫!”顒琰換了一個方式,也就是讓劉墉告訴他怎樣做才能得到乾隆認可。
劉墉認真地想了想說:“按照當今皇帝的意思多做事、少說話,多聽別人說、少與人爭執,或許能在朝堂之上站住腳。另外,千萬不能形成黨爭,不然則會萬劫不複!”
顒琰暗暗地把劉墉的話記在了心裏,抬頭看著遠方的山巒,好像心裏已經有了自己的主意。
經過近一個月的時間迴到京城後,顒琰立刻進宮向乾隆複命。他將在山東的經曆和自己的感悟一五一十地告訴了乾隆。
乾隆聽後,欣慰地說道:“琰兒,此次與劉墉出行,你確實收獲頗豐。希望你能將這些所見所聞所思,運用到日後的治國理政中。”
顒琰恭敬地說道:“兒臣定當不負皇阿瑪期望。”
乾隆看著顒琰,眼中滿是讚許。他知道,經過此次曆練,顒琰已經逐漸成長起來,有了擔當大任的能力。
而劉墉,依然兢兢業業地履行著自己的職責。他與顒琰之間,建立起了一種亦師亦友的關係。他們在複雜的朝堂環境中,相互支持,共同為大清的江山社稷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隨著時間的推移,顒琰對治國之道的理解越來越深刻。他深知,要實現國家的繁榮昌盛,不僅需要有正確的政策,更需要有像劉墉這樣清正廉潔、一心為民的臣子。
顒琰從劉墉身上學到了如何在複雜的情況下保持冷靜,如何與不同的人打交道,如何有效地解決實際問題。他們倆,竟然做到了無話不談的地步。
有一天,顒琰找到劉墉,憂心忡忡地說道:“劉大人,如今朝廷內外,暗流湧動,各方勢力錯綜複雜,我該如何應對?”
劉墉看著顒琰,語重心長地說道:“殿下,無論局勢如何變化,您隻需牢記以百姓為本,以國家為重。在處理事務時,要明辨是非,堅守公正。對於各方勢力,要恩威並施,不可偏袒任何一方。”
顒琰聽後,心中豁然開朗。他按照劉墉的建議,開始在朝堂上逐漸樹立自己的威望……
顒琰依著劉墉的建議,在朝堂行事越發沉穩練達。他平日裏謹言慎行,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政務之中。每有朝廷議事,他總是先耐心傾聽各方言論,而後結合自己在民間的所見所聞,提出獨到且務實的見解。漸漸地,朝中大臣們對這位皇子的看法悄然發生改變,從最初的觀望,到後來開始對他的觀點有所重視。
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隨著顒琰在朝堂上嶄露頭角,一些別有用心之人開始按捺不住。以和珅為首的一派勢力,察覺到顒琰可能對他們的權勢構成威脅,便暗中謀劃著如何打壓顒琰。和珅此人,狡黠多端且善於揣摩聖意,在乾隆朝深得寵信,權勢滔天。他糾結了一幫黨羽,時常在乾隆麵前旁敲側擊,試圖詆毀顒琰。
一日,宮中舉辦宴會,群臣齊聚。和珅在宴會上佯裝醉酒,趁著眾人興致正高,話鋒一轉,說道:“殿下此次山東之行,聽聞頗為盡興,想必也見識到了不少奇聞異事。隻是,聽聞殿下在曲阜與孔家眾人交流甚歡,不知都探討了些什麽治國理政的高見啊?”和珅表麵上是好奇詢問,實則話裏藏刀,意圖試探顒琰,若顒琰迴答稍有不慎,便可能被他抓住把柄。
顒琰心中明白和珅的險惡用心,卻並未慌亂。他微笑著緩緩說道:“和大人,此次曲阜之行,本皇子與孔家眾人探討的,不過是些儒家文化中關於仁愛、禮義之道。在本皇子看來,治國理政,應以民為本,施仁政,倡禮義,方能使國家長治久安。這也是聖人留下的智慧,本皇子不過是略加領悟罷了。”顒琰的迴答不卑不亢,既表明了自己對儒家文化的尊崇,又巧妙地避開了和珅的陷阱。
和珅見顒琰應對自如,心中暗自惱怒,但又不便發作。他眼珠一轉,又說道:“殿下所言極是,隻是這儒家之道雖好,可在這複雜多變的朝堂之上,光靠仁義怕是難以服眾啊。還需有些雷霆手段,方能震懾群臣。”和珅這話說得隱晦,卻意在暗示顒琰過於仁厚,不適合在朝堂生存,同時也是在試探乾隆對顒琰的態度。
乾隆坐在主位上,聽到和珅此言,微微皺眉。他看了看顒琰,又看了看和珅,心中明白和珅的心思。還未等乾隆開口,顒琰便笑著迴應道:“和大人此言差矣。雷霆手段固然重要,但一味地以威服人,恐非長久之計。唯有恩威並施,方能讓人心悅誠服。就如同治理國家,既要以律法約束百姓,更要以仁政安撫民心。”
乾隆聽了顒琰的迴答,心中暗自點頭,臉上露出一絲欣慰的笑容。他開口說道:“琰兒說得不錯。治國之道,講究的是平衡。仁義與威嚴,缺一不可。你們身為朝廷重臣,都應深諳此理。”和珅見乾隆如此表態,心中雖不情願,但也隻能暫時作罷,表麵上還得對顒琰的言論表示讚同。
經此一事,顒琰更加明白朝堂鬥爭的險惡。他深知,僅憑自己的力量難以與和珅這樣的勢力抗衡,唯有不斷提升自己,贏得更多大臣的支持,同時獲得乾隆的絕對信任,才能在這波譎雲詭的朝堂中站穩腳跟。
此後,顒琰更加勤奮地學習,不僅深入研究儒家經典,還廣泛涉獵其他治國之術。他時常微服出宮,了解民間百姓的真實生活狀況,收集百姓對朝廷政策的看法和建議。迴到宮中,他便將這些信息整理歸納,思考如何改進朝廷的政策,以更好地惠及百姓。
劉墉對顒琰的成長看在眼裏,喜在心頭。他時常暗中幫助顒琰,為他出謀劃策,指點朝堂上的利弊得失。在劉墉的教導下,顒琰學會了如何識破小人的陰謀詭計,如何與不同性格的大臣打交道,如何在複雜的政治局勢中找準自己的立場。
隨著時間的推移,顒琰在朝堂上的威望日益提高。一些正直的大臣,看到顒琰心懷天下、勤奮好學且為人正直,紛紛主動向他靠攏。而顒琰也深知這些大臣的支持來之不易,對他們禮遇有加,時常與他們交流治國理政的心得,共同為大清的未來謀劃。
然而,和珅一派並不甘心就此失敗。他們暗中監視著顒琰的一舉一動,試圖抓住他的把柄,再次發動攻擊。一場更為激烈的朝堂爭鬥,在看似平靜的表麵下,悄然醞釀著……
一日,顒琰收到一份密報,稱在京城周邊的一些地區,有官員與地方富商勾結,私自抬高糧價,致使百姓生活困苦。顒琰深知此事關乎民生,若不及時處理,必將引發民怨。他決定親自徹查此事,給百姓一個交代。
顒琰將此事告知乾隆,乾隆對他的主動擔當表示讚賞,並賜予他便宜行事之權。顒琰領命後,立即與劉墉商議調查事宜。劉墉憑借著自己多年的為官經驗,為顒琰製定了詳細的調查計劃。他們決定兵分兩路,劉墉負責從京城的官場入手,調查是否有官員參與其中;顒琰則喬裝打扮,深入民間,收集證據。
顒琰帶著幾個親信,扮作商人模樣,來到了傳聞中糧價上漲最為嚴重的地區。他們走街串巷,與當地百姓交談,逐漸了解到了事情的全貌。原來,當地的一個富商與負責糧食管理的官員相互勾結,囤積居奇,故意減少糧食供應,從而抬高糧價,謀取暴利。百姓們敢怒不敢言,生活苦不堪言。
顒琰心中憤怒不已,但他深知此時不能衝動。他一邊繼續收集證據,一邊等待劉墉那邊的消息。經過數日的秘密調查,劉墉也有了重大發現。他通過一些線人,找到了幾個與富商勾結的官員往來的書信,信中詳細記錄了他們的陰謀和利益分配。
顒琰與劉墉會合後,將雙方收集到的證據進行了整理。證據確鑿,他們決定立即迴宮向乾隆稟報。乾隆聽了顒琰的匯報後,龍顏大怒,下令立刻將涉案的官員和富商全部緝拿歸案。顒琰親自督辦此案,將這些貪官汙吏和不法商人繩之以法,為百姓出了一口惡氣。
此事過後,顒琰在民間的聲望大增,百姓們紛紛稱讚他是一位心係百姓的好皇子。在朝堂上,顒琰也因這次事件,贏得了更多大臣的敬重和支持。和珅等人本想借此機會看顒琰的笑話,沒想到卻讓顒琰再次樹立了威望,他們心中愈發嫉恨,但又一時找不到新的機會來對付顒琰。
然而,和珅並不打算就此放棄。他深知,隻要顒琰繼續在朝堂上崛起,自己的地位必將受到威脅。於是,他開始謀劃一場更大的陰謀,試圖徹底讓顒琰失寵……
書接上文,顒琰來到孔子墓前,隻見墓塚高大而莊重,墓前立著一塊石碑,上書“大成至聖文宣王墓”。那石碑曆經歲月的磨礪,卻依然屹立不倒,仿佛在守護著聖人的安寧。孔繁德說道:“自孔子葬於此,兩千多年來,孔氏家族的子孫皆葬於周邊,一代又一代,形成了這片規模宏大的家族墓地。
這裏不僅是孔氏家族的安息之地,更是儒家文化傳承的象征,承載著無數孔氏後人對祖先的思念與對家族使命的堅守。”顒琰等人懷著崇敬的心情,向孔子墓行祭拜之禮。此時,微風輕輕拂過,林內的鬆柏沙沙作響,仿佛在訴說著千年的曆史故事,那聲音低沉而悠揚,仿佛是曆史的迴聲,讓眾人沉浸在一種莊嚴肅穆的氛圍之中。
在參觀孔林的過程中,顒琰與孔繁德等人就儒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進行了深入的探討。顒琰皺著眉頭,憂心忡忡地問道:“孔先生,如今時代變遷,社會日新月異,儒家文化如何能更好地傳承下去,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呢?”孔繁德沉思片刻,目光堅定地說道:“殿下,儒家文化之所以能傳承千年而不衰,在於其核心價值觀具有普適性,如仁愛、禮義、忠信等,這些價值觀是人類社會和諧發展的基石。
要傳承儒家文化,首先要從教育抓起,讓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一代,了解儒家經典,領悟其中的智慧,將這些價值觀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同時,也要結合時代的發展,賦予儒家文化新的內涵,使其與時俱進,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例如,在當今全球化的時代,我們可以從儒家文化中汲取關於和諧、包容、合作的理念,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顒琰點頭表示讚同,說道:“孔先生所言極是,本皇子迴宮後,定當倡導學習儒家經典,讓更多的人受益於聖人之道,為儒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不知不覺,天色漸晚,夕陽的餘暉灑在曲阜的大地上,給這座古老的城市披上了一層金色的紗衣,顯得格外美麗而寧靜。孔繁德邀請眾人迴到孔府,設晚宴款待。晚宴上,孔家準備了豐盛的孔府菜,每一道菜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仿佛是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孔繁德一邊介紹菜品,一邊講述著其中的典故。例如,那道“詩禮銀杏”,便是源自孔子教導兒子孔鯉學詩學禮的故事,寓意著孔家對文化傳承的重視。眾人在品味美食的同時,也感受到了儒家文化在生活中的滲透,仿佛在舌尖上開啟了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
晚宴結束後,顒琰對此次曲阜之行感慨萬千。他緊緊握住孔繁德的手,誠摯地說:“此次曲阜之行,讓本皇子大開眼界,對儒家文化有了更深的認識與感悟。孔先生及孔氏族人對儒家文化的傳承與堅守,令人欽佩不已。儒家文化猶如一座巍峨的寶庫,蘊含著無盡的智慧與力量,本皇子定當好好學習,將其運用到日後的治國理政之中。”孔繁德趕忙說道:“殿下謬讚了,傳承聖人之道,是我孔氏族人義不容辭的使命。今日能得殿下蒞臨,實乃孔家之幸,也是儒家文化之幸。希望殿下日後能多多關注儒家文化的發展,為其傳承與弘揚提供更多的支持與幫助。”
顒琰在曲阜停留了數日,期間與孔家後人及當地文人雅士頻繁交流,深入探討儒家文化。他們圍坐在一起,或慷慨激昂地辯論,或娓娓道來地分享,思想的火花在空氣中碰撞,讓顒琰對儒家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在離開曲阜時,顒琰對孔繁德說:“曲阜之行,將成為本皇子人生中難忘的經曆。這裏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日後若有機會,定當再來。”孔繁德率領孔家眾人,一直將顒琰等人送至城外,揮手作別。
離開曲阜,我們沒有再次迴到諸城,而是踏上了迴京的路。一路上,顒琰思緒萬千,他迴想著在山東的所見所聞,心中對治國平天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但是,顒琰突然問了一個劉墉很難迴答的問題:“劉大人,請你實話告訴我,我有沒有希望成為儲君?”
顒琰的這一問,把劉墉問了個張嘴結舌。劉墉想了好一陣子說道:“殿下!這不是微臣能做主的事兒,更不是微臣應該判斷的事兒。這是當今皇帝的家務事!臣不敢妄加猜測!”
“那!我該怎樣做才能得到父皇青睞呢?這個你一定要告訴我,不準推脫!”顒琰換了一個方式,也就是讓劉墉告訴他怎樣做才能得到乾隆認可。
劉墉認真地想了想說:“按照當今皇帝的意思多做事、少說話,多聽別人說、少與人爭執,或許能在朝堂之上站住腳。另外,千萬不能形成黨爭,不然則會萬劫不複!”
顒琰暗暗地把劉墉的話記在了心裏,抬頭看著遠方的山巒,好像心裏已經有了自己的主意。
經過近一個月的時間迴到京城後,顒琰立刻進宮向乾隆複命。他將在山東的經曆和自己的感悟一五一十地告訴了乾隆。
乾隆聽後,欣慰地說道:“琰兒,此次與劉墉出行,你確實收獲頗豐。希望你能將這些所見所聞所思,運用到日後的治國理政中。”
顒琰恭敬地說道:“兒臣定當不負皇阿瑪期望。”
乾隆看著顒琰,眼中滿是讚許。他知道,經過此次曆練,顒琰已經逐漸成長起來,有了擔當大任的能力。
而劉墉,依然兢兢業業地履行著自己的職責。他與顒琰之間,建立起了一種亦師亦友的關係。他們在複雜的朝堂環境中,相互支持,共同為大清的江山社稷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隨著時間的推移,顒琰對治國之道的理解越來越深刻。他深知,要實現國家的繁榮昌盛,不僅需要有正確的政策,更需要有像劉墉這樣清正廉潔、一心為民的臣子。
顒琰從劉墉身上學到了如何在複雜的情況下保持冷靜,如何與不同的人打交道,如何有效地解決實際問題。他們倆,竟然做到了無話不談的地步。
有一天,顒琰找到劉墉,憂心忡忡地說道:“劉大人,如今朝廷內外,暗流湧動,各方勢力錯綜複雜,我該如何應對?”
劉墉看著顒琰,語重心長地說道:“殿下,無論局勢如何變化,您隻需牢記以百姓為本,以國家為重。在處理事務時,要明辨是非,堅守公正。對於各方勢力,要恩威並施,不可偏袒任何一方。”
顒琰聽後,心中豁然開朗。他按照劉墉的建議,開始在朝堂上逐漸樹立自己的威望……
顒琰依著劉墉的建議,在朝堂行事越發沉穩練達。他平日裏謹言慎行,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政務之中。每有朝廷議事,他總是先耐心傾聽各方言論,而後結合自己在民間的所見所聞,提出獨到且務實的見解。漸漸地,朝中大臣們對這位皇子的看法悄然發生改變,從最初的觀望,到後來開始對他的觀點有所重視。
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隨著顒琰在朝堂上嶄露頭角,一些別有用心之人開始按捺不住。以和珅為首的一派勢力,察覺到顒琰可能對他們的權勢構成威脅,便暗中謀劃著如何打壓顒琰。和珅此人,狡黠多端且善於揣摩聖意,在乾隆朝深得寵信,權勢滔天。他糾結了一幫黨羽,時常在乾隆麵前旁敲側擊,試圖詆毀顒琰。
一日,宮中舉辦宴會,群臣齊聚。和珅在宴會上佯裝醉酒,趁著眾人興致正高,話鋒一轉,說道:“殿下此次山東之行,聽聞頗為盡興,想必也見識到了不少奇聞異事。隻是,聽聞殿下在曲阜與孔家眾人交流甚歡,不知都探討了些什麽治國理政的高見啊?”和珅表麵上是好奇詢問,實則話裏藏刀,意圖試探顒琰,若顒琰迴答稍有不慎,便可能被他抓住把柄。
顒琰心中明白和珅的險惡用心,卻並未慌亂。他微笑著緩緩說道:“和大人,此次曲阜之行,本皇子與孔家眾人探討的,不過是些儒家文化中關於仁愛、禮義之道。在本皇子看來,治國理政,應以民為本,施仁政,倡禮義,方能使國家長治久安。這也是聖人留下的智慧,本皇子不過是略加領悟罷了。”顒琰的迴答不卑不亢,既表明了自己對儒家文化的尊崇,又巧妙地避開了和珅的陷阱。
和珅見顒琰應對自如,心中暗自惱怒,但又不便發作。他眼珠一轉,又說道:“殿下所言極是,隻是這儒家之道雖好,可在這複雜多變的朝堂之上,光靠仁義怕是難以服眾啊。還需有些雷霆手段,方能震懾群臣。”和珅這話說得隱晦,卻意在暗示顒琰過於仁厚,不適合在朝堂生存,同時也是在試探乾隆對顒琰的態度。
乾隆坐在主位上,聽到和珅此言,微微皺眉。他看了看顒琰,又看了看和珅,心中明白和珅的心思。還未等乾隆開口,顒琰便笑著迴應道:“和大人此言差矣。雷霆手段固然重要,但一味地以威服人,恐非長久之計。唯有恩威並施,方能讓人心悅誠服。就如同治理國家,既要以律法約束百姓,更要以仁政安撫民心。”
乾隆聽了顒琰的迴答,心中暗自點頭,臉上露出一絲欣慰的笑容。他開口說道:“琰兒說得不錯。治國之道,講究的是平衡。仁義與威嚴,缺一不可。你們身為朝廷重臣,都應深諳此理。”和珅見乾隆如此表態,心中雖不情願,但也隻能暫時作罷,表麵上還得對顒琰的言論表示讚同。
經此一事,顒琰更加明白朝堂鬥爭的險惡。他深知,僅憑自己的力量難以與和珅這樣的勢力抗衡,唯有不斷提升自己,贏得更多大臣的支持,同時獲得乾隆的絕對信任,才能在這波譎雲詭的朝堂中站穩腳跟。
此後,顒琰更加勤奮地學習,不僅深入研究儒家經典,還廣泛涉獵其他治國之術。他時常微服出宮,了解民間百姓的真實生活狀況,收集百姓對朝廷政策的看法和建議。迴到宮中,他便將這些信息整理歸納,思考如何改進朝廷的政策,以更好地惠及百姓。
劉墉對顒琰的成長看在眼裏,喜在心頭。他時常暗中幫助顒琰,為他出謀劃策,指點朝堂上的利弊得失。在劉墉的教導下,顒琰學會了如何識破小人的陰謀詭計,如何與不同性格的大臣打交道,如何在複雜的政治局勢中找準自己的立場。
隨著時間的推移,顒琰在朝堂上的威望日益提高。一些正直的大臣,看到顒琰心懷天下、勤奮好學且為人正直,紛紛主動向他靠攏。而顒琰也深知這些大臣的支持來之不易,對他們禮遇有加,時常與他們交流治國理政的心得,共同為大清的未來謀劃。
然而,和珅一派並不甘心就此失敗。他們暗中監視著顒琰的一舉一動,試圖抓住他的把柄,再次發動攻擊。一場更為激烈的朝堂爭鬥,在看似平靜的表麵下,悄然醞釀著……
一日,顒琰收到一份密報,稱在京城周邊的一些地區,有官員與地方富商勾結,私自抬高糧價,致使百姓生活困苦。顒琰深知此事關乎民生,若不及時處理,必將引發民怨。他決定親自徹查此事,給百姓一個交代。
顒琰將此事告知乾隆,乾隆對他的主動擔當表示讚賞,並賜予他便宜行事之權。顒琰領命後,立即與劉墉商議調查事宜。劉墉憑借著自己多年的為官經驗,為顒琰製定了詳細的調查計劃。他們決定兵分兩路,劉墉負責從京城的官場入手,調查是否有官員參與其中;顒琰則喬裝打扮,深入民間,收集證據。
顒琰帶著幾個親信,扮作商人模樣,來到了傳聞中糧價上漲最為嚴重的地區。他們走街串巷,與當地百姓交談,逐漸了解到了事情的全貌。原來,當地的一個富商與負責糧食管理的官員相互勾結,囤積居奇,故意減少糧食供應,從而抬高糧價,謀取暴利。百姓們敢怒不敢言,生活苦不堪言。
顒琰心中憤怒不已,但他深知此時不能衝動。他一邊繼續收集證據,一邊等待劉墉那邊的消息。經過數日的秘密調查,劉墉也有了重大發現。他通過一些線人,找到了幾個與富商勾結的官員往來的書信,信中詳細記錄了他們的陰謀和利益分配。
顒琰與劉墉會合後,將雙方收集到的證據進行了整理。證據確鑿,他們決定立即迴宮向乾隆稟報。乾隆聽了顒琰的匯報後,龍顏大怒,下令立刻將涉案的官員和富商全部緝拿歸案。顒琰親自督辦此案,將這些貪官汙吏和不法商人繩之以法,為百姓出了一口惡氣。
此事過後,顒琰在民間的聲望大增,百姓們紛紛稱讚他是一位心係百姓的好皇子。在朝堂上,顒琰也因這次事件,贏得了更多大臣的敬重和支持。和珅等人本想借此機會看顒琰的笑話,沒想到卻讓顒琰再次樹立了威望,他們心中愈發嫉恨,但又一時找不到新的機會來對付顒琰。
然而,和珅並不打算就此放棄。他深知,隻要顒琰繼續在朝堂上崛起,自己的地位必將受到威脅。於是,他開始謀劃一場更大的陰謀,試圖徹底讓顒琰失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