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六十年,暮靄如鉛,沉沉地壓在紫禁城的上空。這座承載著大清榮耀與滄桑的宮殿,在歲月的侵蝕下,雖依舊恢宏壯麗,卻也難掩那絲絲疲憊。時光的車輪無情地轉動,嘉慶元年的腳步聲已隱隱可聞,仿佛命運的鼓點,催促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
此時,乾隆帝端坐在養心殿的龍椅之上,目光透過窗欞,望向那片被宮牆分割得四四方方的天空。歲月在他臉上刻下了深深的溝壑,曾經銳利如鷹的眼神,如今也多了幾分滄桑與疲憊。但每當提及禪位大典,他的眼眸中總會閃過一絲光芒,那光芒裏,既有對大清未來的期許,也飽含著對自己漫長統治生涯謝幕的留戀。
他深知,這場大典不僅是權力的交接,更是向天下宣告他對新皇的信任與期望,彰顯大清帝國威嚴與傳承的重要時刻。他希望大典能夠辦得隆重而莊嚴,如同一座不朽的豐碑,銘刻在曆史的長河之中。
而此刻,在毓慶宮的顒琰,心情卻如這深秋的天氣,複雜而凝重。他即將登上那至高無上的皇位,成為大清帝國這艘巨輪的新舵手。然而,他清楚地知道,等待他的絕非一帆風順的航程。他深知,自己即將接手的是一個看似龐大輝煌,實則暗流湧動、危機四伏的帝國。
乾隆六十年臘月三十,新年的前夕,整個京城都沉浸在一片忙碌而喜慶的氛圍之中。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忙著準備年貨,迎接新年的到來。然而,在紫禁城的養心殿內,氣氛卻格外凝重。
乾隆帝將顒琰召入殿中。顒琰踏入殿內,看到坐在龍椅上的乾隆帝,趕忙上前,恭敬地跪下:“兒臣給皇阿瑪請安。”
乾隆帝微微抬手,示意他起身,目光中滿是慈愛與期望,“皇兒,明日你就要登基為帝了,這大清的江山社稷,從此便交到你的手上。朕希望你能牢記自己的責任,好好治理我們的大清國,莫要辜負了列祖列宗的在天之靈。”
顒琰心中一熱,再次跪下,帶著崇敬的聲音說道:“皇阿瑪放心,兒臣定當竭盡全力,不辜負列祖列宗、不辜負皇阿瑪對兒臣的期望。隻是兒臣初登皇位,對諸多事務尚感生疏,還望皇阿瑪多多教導。”
乾隆微微點頭,臉上露出一絲欣慰的笑容,“皇兒放心,朕雖退位,但也會在一旁輔佐你。朝中的大臣們,皆是我大清的棟梁,你要善加利用。朕囑咐皇兒遇到難事要三問:如果遇到戰事則問阿桂;如果遇到大清治理則問劉墉;如果遇到財政問題則問和珅。尤其是和珅,此人辦事能力極強,朕在位時,他為朝廷立下了不少汗馬功勞。你日後在財政上要多與他商議,定能助你處理好朝中事務。”
顒琰心中對和珅並無好感。他深知和珅在朝中結黨營私、貪汙受賄,所作所為早已引起了許多人的不滿。但在乾隆帝麵前,他還是恭敬地說道:“請父皇放心,兒臣明白。”
乾隆帝似乎察覺到了顒琰的心思,微微皺眉,說道:“皇兒,和珅此人,雖有些小毛病,但大節不虧。他在朕身邊多年,對朝廷的忠誠毋庸置疑。你要明白,用人之道,在於權衡利弊,為我所用。隻要他能為大清效力,些許小節,不必過於計較。”
顒琰趕忙應道:“兒臣謹遵父皇教誨。隻是,如今官場腐敗之風盛行,兒臣深以為憂。日後定當大力整頓,還我大清官場一片清明。”
乾隆帝輕輕歎了口氣,說道:“官場之事,由來已久,錯綜複雜。你初登皇位,切不可操之過急。需徐徐圖之,穩紮穩打,方能見效。”
第二天,嘉慶元年正月初一,陽光穿透清晨的薄霧,灑在紫禁城的琉璃瓦上,熠熠生輝。太和殿外,儀仗林立,百官身著朝服,整齊排列。今日,這裏將舉行盛大的禪位大典,見證大清帝國的權力交接。
大典開始,鍾鼓齊鳴,樂聲悠揚。乾隆帝身著明黃色的龍袍,邁著沉穩的步伐,緩緩走上太和殿的台階。顒琰身著太子服飾,跟在其後,神色莊重。
在禮部官員的主持下,各項儀式有條不紊地進行著。乾隆帝站在寶座之上,目光環視一圈台下的群臣,心中感慨萬千。他迴顧自己在位的這六十年,有過輝煌,也有過坎坷。如今,是時候將這江山交到下一代手中了。
隨後,乾隆帝轉過身,麵向顒琰,從太監手中接過象征著皇權的權杖,遞到顒琰手中:“琰兒,從此這天下,便由你主宰,望你勤勉治國,保我大清萬年昌盛。”
顒琰雙手接過權杖,跪地謝恩:“兒臣定當不負皇恩。”
在群臣的朝拜聲中,顒琰正式登基為帝,改元嘉慶。三十六歲的顒琰,正式成為大清國的新皇帝。
嘉慶帝登基之後,表麵上一切照舊,但他深知,要想改變大清如今的局麵,必須要有所作為。他開始暗中觀察朝中大臣的一舉一動,試圖從中找到整頓朝綱的突破口。而和珅,這個在乾隆朝權傾一時的寵臣,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他關注的焦點。
禪位大典結束後,和珅的地位似乎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他依舊在朝中唿風喚雨,掌控著巨大的權力。每天,他的府邸前門庭若市,各級官員紛紛前來巴結討好,送禮行賄者絡繹不絕。和珅仗著乾隆對他的寵愛,以及自己在朝中錯綜複雜的關係網,行事愈發肆無忌憚。
一日,和珅的府邸中,幾位官員正圍坐在一起,諂媚地奉承著和珅。其中一位官員笑著說道:“和大人,如今新皇登基,可這朝中大事,還得仰仗您呐!”
和珅得意地笑了笑,端起茶杯,輕輕抿了一口,說道:“諸位放心,隻要有我和珅在,這大清的天,就塌不下來。新皇初登基,許多事情還得倚重咱們這些老臣。”
另一位官員趕忙附和道:“那是自然,和大人在朝中的威望,那可是無人能及。隻是,聽聞新皇對官場腐敗之事頗為關注,咱們是不是得……”
和珅臉色一沉,打斷道:“哼,新皇初來乍到,有些想法也是正常。但他若想動我和珅,還得掂量掂量。我為朝廷立下的功勞,可不是吃素的。至於那些小事,你們自己注意點便是,別給我惹麻煩。”
與此同時,嘉慶帝也在與親信大臣商討著應對之策。王傑說道:“皇上,和珅在朝中勢力龐大,黨羽眾多,若要扳倒他,絕非易事。需從長計議。”
嘉慶帝微微皺眉,說道:“朕深知此事艱難,但和珅貪汙腐敗,結黨營私,已嚴重危及我大清的江山社稷。若不除之,朕寢食難安。”
董誥大臣思索片刻,說道:“皇上,如今當務之急,是先收集和珅的罪證。但此事需秘密進行,不可打草驚蛇。”
嘉慶帝點頭道:“董愛卿所言極是。朕已暗中派人留意和珅的一舉一動,一旦掌握確鑿證據,便將他繩之以法。隻是,這匪患之事,也讓朕頭疼不已。”
兵部尚書福康安趕忙說道:“皇上,雲貴川匪患猖獗,皆因他們熟悉地形,且有部分百姓掩護。官軍多次圍剿,效果不佳。臣以為,需改變策略,恩威並施,分化匪眾,方可奏效。”
嘉慶帝沉思片刻,說道:“你說得有理。待朕請示了太上皇之後,一方麵加大圍剿力度,另一方麵,對那些願意歸降的匪徒,給予寬大處理。務必盡快平定匪患,還百姓一個安寧。”
然而,和珅似乎察覺到了一些異樣。他決定主動進宮,試探嘉慶帝的態度。
和珅見到嘉慶帝後,恭敬地行禮道:“皇上,奴才聽聞皇上近日為匪患和官場之事操勞,臣深感憂慮。奴才願為皇上分憂解難,萬死不辭。”
嘉慶帝看著和珅,臉上露出一絲笑容,說道:“和愛卿有心了。如今朕初登基,正需像你這樣的老臣輔佐。隻是,這官場之中,腐敗之風若不整治,恐民心不穩啊。”
和珅心中雖有慌亂,但臉上依舊保持著笑容,說道:“皇上所言極是。奴才定會以身作則,嚴查腐敗。隻是,這整治官場,需徐徐圖之,不可操之過急,以免引起朝中動蕩。”
嘉慶帝微微點頭,說道:“愛卿說得在理。隻是,朕聽聞近日有些官員,依舊我行我素,全然不顧朝廷法度。愛卿若發現此類官員,切不可姑息。”
和珅趕忙應道:“奴才遵旨。皇上放心,奴才定當盡心盡力,為皇上分憂。”
從宮中出來後,和珅心中暗自思忖:“看來新皇對我已有不滿,得想辦法應對才行。”於是,他一方麵更加賣力地討好乾隆帝,另一方麵,加緊拉攏朝中大臣,鞏固自己的勢力。
一日,和珅進宮看望乾隆帝。乾隆帝看著和珅,微微歎了口氣,說道:“和珅啊,朕退位之後,你要好好輔佐新皇。如今這大清的江山,就靠你們這些臣子了。”
和珅趕忙跪下,說道:“皇上放心,奴才對皇上和新皇的忠誠,天地可鑒。臣定會竭盡全力,輔佐新皇,保我大清萬年昌盛。”
乾隆帝點了點頭,說道:“起來吧。朕知道你辦事能力強,但如今新皇登基,你也要收斂一些。不可再像以前那樣行事,以免引起新皇不滿。”
和珅心中一顫,說道:“皇上教誨,臣銘記於心。臣日後定會謹言慎行,絕不辜負皇上的期望。”
然而,嘉慶帝並沒有因為和珅的表麵順從就放鬆警惕。他繼續暗中收集和珅的罪證,同時,也在積極推行一些改革措施,試圖改善大清的政治和經濟狀況。
在一次朝會上,嘉慶帝提出要加強對地方官員的考核,嚴懲貪汙腐敗和不作為的官員。此言一出,朝堂上頓時議論紛紛。一些和珅的黨羽試圖反對,但在乾隆默許及嘉慶的堅持下,最終還是通過了這項決議。
退朝後,和珅的黨羽們紛紛來到和珅的府邸,商議對策。一位官員焦急地說道:“和大人,新皇此舉,分明是針對我們而來。若不加以阻止,恐怕我們都將受到牽連。”
和珅皺著眉頭,沉思片刻,說道:“諸位稍安勿躁。新皇此舉,雖然來勢洶洶,但我們也並非毫無辦法。如今,我們要團結一心,互相照應。同時,密切留意新皇的一舉一動,尋找機會反擊。”
與此同時,匪患問題依舊困擾著嘉慶帝。一日,福康安進宮向嘉慶帝匯報情況,一臉無奈地說道:“皇上,匪徒太過狡猾,他們利用複雜的地形,與官軍周旋。我們雖多次取得勝利,但始終難以將其徹底剿滅。”
嘉慶帝麵色凝重,說道:“難道就沒有更好的辦法了嗎?朕不想看到百姓再受匪患之苦。”
福康安思索片刻,說道:“皇上,臣以為,可從當地百姓入手。匪徒之所以能夠得到掩護,皆因部分百姓受其蠱惑。若能安撫百姓,讓他們不再支持匪徒,匪患便可迎刃而解。”
嘉慶帝點頭道:“愛卿所言極是。傳朕旨意,派遣官員前往匪患地區,安撫百姓,救濟災民。同時,加大宣傳力度,讓百姓明白匪徒的危害。”
隨著時間的推移,局勢逐漸發生了變化。在嘉慶帝的努力下,一些官員開始收斂自己的行為,官場風氣略有好轉。而在剿匪方麵,由於采取了新的策略,匪徒的勢力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
然而,和珅並不甘心就此失敗。他決定鋌而走險,暗中聯絡一些對嘉慶帝不滿的官員,企圖發動一場政變,推翻嘉慶帝的統治,保住自己的權勢。
一日深夜,和珅在自己的府邸中,秘密召集了幾位心腹官員。和珅一臉陰沉地說道:“如今新皇對我們步步緊逼,若不采取行動,我們都將死無葬身之地。我已聯絡了一些誌同道合之人,準備發動政變。諸位意下如何?”
一位官員麵露猶豫之色,說道:“和大人,此事風險極大,萬一失敗,後果不堪設想。”
和珅冷哼一聲,說道:“如今我們已沒有退路。若不拚一把,難道要坐以待斃嗎?隻要我們計劃周全,定能成功。”
其他官員見狀,紛紛表示讚同。於是,他們開始詳細商討政變的計劃。
然而,就在和珅與他的那些親信開始密謀的時候,門子來報紀曉嵐來訪。和珅的同謀們一聽紀曉嵐來了,都害怕地躲了起來。和珅趕緊把紀曉嵐迎進了客廳,分賓主坐下。紀曉嵐開門見山地說道:“和中堂,下官有一問,還請中堂大人如實告知。”
和珅說道:“紀大人隻管問來。和珅定如實迴答!”
紀曉嵐問道:“今天來和大人府上的那些官員,是來攛掇和大人密謀造反的吧!和大人可曾答應?”
和珅一聽,心中立刻突突突跳個不停。心想這紀曉嵐如此厲害,他是怎麽知道的呢?如果傳將出去,我和家將株連九族萬劫不複,內裏就起了殺心。
隻見紀曉嵐嗬嗬一笑說道:“和大人!和中堂!我紀某今天來找你,是受劉墉委托來的!他讓我勸你千萬不可動歪心思。否則你十個和中堂也不夠殺的!而和家將會被株連九族。和大人,太上皇與劉墉劉大人,早知道你的心思了。紀昀今日勸你,千萬不要輕舉妄動!不要給後代及家族帶來滅頂之災呐!”
和珅聽後,驚出了一身冷汗,他絕不知道明麵上乾隆對他如此恩寵,而背地裏卻監視著他的一舉一動,而他和珅卻全然不知……
此時,乾隆帝端坐在養心殿的龍椅之上,目光透過窗欞,望向那片被宮牆分割得四四方方的天空。歲月在他臉上刻下了深深的溝壑,曾經銳利如鷹的眼神,如今也多了幾分滄桑與疲憊。但每當提及禪位大典,他的眼眸中總會閃過一絲光芒,那光芒裏,既有對大清未來的期許,也飽含著對自己漫長統治生涯謝幕的留戀。
他深知,這場大典不僅是權力的交接,更是向天下宣告他對新皇的信任與期望,彰顯大清帝國威嚴與傳承的重要時刻。他希望大典能夠辦得隆重而莊嚴,如同一座不朽的豐碑,銘刻在曆史的長河之中。
而此刻,在毓慶宮的顒琰,心情卻如這深秋的天氣,複雜而凝重。他即將登上那至高無上的皇位,成為大清帝國這艘巨輪的新舵手。然而,他清楚地知道,等待他的絕非一帆風順的航程。他深知,自己即將接手的是一個看似龐大輝煌,實則暗流湧動、危機四伏的帝國。
乾隆六十年臘月三十,新年的前夕,整個京城都沉浸在一片忙碌而喜慶的氛圍之中。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忙著準備年貨,迎接新年的到來。然而,在紫禁城的養心殿內,氣氛卻格外凝重。
乾隆帝將顒琰召入殿中。顒琰踏入殿內,看到坐在龍椅上的乾隆帝,趕忙上前,恭敬地跪下:“兒臣給皇阿瑪請安。”
乾隆帝微微抬手,示意他起身,目光中滿是慈愛與期望,“皇兒,明日你就要登基為帝了,這大清的江山社稷,從此便交到你的手上。朕希望你能牢記自己的責任,好好治理我們的大清國,莫要辜負了列祖列宗的在天之靈。”
顒琰心中一熱,再次跪下,帶著崇敬的聲音說道:“皇阿瑪放心,兒臣定當竭盡全力,不辜負列祖列宗、不辜負皇阿瑪對兒臣的期望。隻是兒臣初登皇位,對諸多事務尚感生疏,還望皇阿瑪多多教導。”
乾隆微微點頭,臉上露出一絲欣慰的笑容,“皇兒放心,朕雖退位,但也會在一旁輔佐你。朝中的大臣們,皆是我大清的棟梁,你要善加利用。朕囑咐皇兒遇到難事要三問:如果遇到戰事則問阿桂;如果遇到大清治理則問劉墉;如果遇到財政問題則問和珅。尤其是和珅,此人辦事能力極強,朕在位時,他為朝廷立下了不少汗馬功勞。你日後在財政上要多與他商議,定能助你處理好朝中事務。”
顒琰心中對和珅並無好感。他深知和珅在朝中結黨營私、貪汙受賄,所作所為早已引起了許多人的不滿。但在乾隆帝麵前,他還是恭敬地說道:“請父皇放心,兒臣明白。”
乾隆帝似乎察覺到了顒琰的心思,微微皺眉,說道:“皇兒,和珅此人,雖有些小毛病,但大節不虧。他在朕身邊多年,對朝廷的忠誠毋庸置疑。你要明白,用人之道,在於權衡利弊,為我所用。隻要他能為大清效力,些許小節,不必過於計較。”
顒琰趕忙應道:“兒臣謹遵父皇教誨。隻是,如今官場腐敗之風盛行,兒臣深以為憂。日後定當大力整頓,還我大清官場一片清明。”
乾隆帝輕輕歎了口氣,說道:“官場之事,由來已久,錯綜複雜。你初登皇位,切不可操之過急。需徐徐圖之,穩紮穩打,方能見效。”
第二天,嘉慶元年正月初一,陽光穿透清晨的薄霧,灑在紫禁城的琉璃瓦上,熠熠生輝。太和殿外,儀仗林立,百官身著朝服,整齊排列。今日,這裏將舉行盛大的禪位大典,見證大清帝國的權力交接。
大典開始,鍾鼓齊鳴,樂聲悠揚。乾隆帝身著明黃色的龍袍,邁著沉穩的步伐,緩緩走上太和殿的台階。顒琰身著太子服飾,跟在其後,神色莊重。
在禮部官員的主持下,各項儀式有條不紊地進行著。乾隆帝站在寶座之上,目光環視一圈台下的群臣,心中感慨萬千。他迴顧自己在位的這六十年,有過輝煌,也有過坎坷。如今,是時候將這江山交到下一代手中了。
隨後,乾隆帝轉過身,麵向顒琰,從太監手中接過象征著皇權的權杖,遞到顒琰手中:“琰兒,從此這天下,便由你主宰,望你勤勉治國,保我大清萬年昌盛。”
顒琰雙手接過權杖,跪地謝恩:“兒臣定當不負皇恩。”
在群臣的朝拜聲中,顒琰正式登基為帝,改元嘉慶。三十六歲的顒琰,正式成為大清國的新皇帝。
嘉慶帝登基之後,表麵上一切照舊,但他深知,要想改變大清如今的局麵,必須要有所作為。他開始暗中觀察朝中大臣的一舉一動,試圖從中找到整頓朝綱的突破口。而和珅,這個在乾隆朝權傾一時的寵臣,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他關注的焦點。
禪位大典結束後,和珅的地位似乎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他依舊在朝中唿風喚雨,掌控著巨大的權力。每天,他的府邸前門庭若市,各級官員紛紛前來巴結討好,送禮行賄者絡繹不絕。和珅仗著乾隆對他的寵愛,以及自己在朝中錯綜複雜的關係網,行事愈發肆無忌憚。
一日,和珅的府邸中,幾位官員正圍坐在一起,諂媚地奉承著和珅。其中一位官員笑著說道:“和大人,如今新皇登基,可這朝中大事,還得仰仗您呐!”
和珅得意地笑了笑,端起茶杯,輕輕抿了一口,說道:“諸位放心,隻要有我和珅在,這大清的天,就塌不下來。新皇初登基,許多事情還得倚重咱們這些老臣。”
另一位官員趕忙附和道:“那是自然,和大人在朝中的威望,那可是無人能及。隻是,聽聞新皇對官場腐敗之事頗為關注,咱們是不是得……”
和珅臉色一沉,打斷道:“哼,新皇初來乍到,有些想法也是正常。但他若想動我和珅,還得掂量掂量。我為朝廷立下的功勞,可不是吃素的。至於那些小事,你們自己注意點便是,別給我惹麻煩。”
與此同時,嘉慶帝也在與親信大臣商討著應對之策。王傑說道:“皇上,和珅在朝中勢力龐大,黨羽眾多,若要扳倒他,絕非易事。需從長計議。”
嘉慶帝微微皺眉,說道:“朕深知此事艱難,但和珅貪汙腐敗,結黨營私,已嚴重危及我大清的江山社稷。若不除之,朕寢食難安。”
董誥大臣思索片刻,說道:“皇上,如今當務之急,是先收集和珅的罪證。但此事需秘密進行,不可打草驚蛇。”
嘉慶帝點頭道:“董愛卿所言極是。朕已暗中派人留意和珅的一舉一動,一旦掌握確鑿證據,便將他繩之以法。隻是,這匪患之事,也讓朕頭疼不已。”
兵部尚書福康安趕忙說道:“皇上,雲貴川匪患猖獗,皆因他們熟悉地形,且有部分百姓掩護。官軍多次圍剿,效果不佳。臣以為,需改變策略,恩威並施,分化匪眾,方可奏效。”
嘉慶帝沉思片刻,說道:“你說得有理。待朕請示了太上皇之後,一方麵加大圍剿力度,另一方麵,對那些願意歸降的匪徒,給予寬大處理。務必盡快平定匪患,還百姓一個安寧。”
然而,和珅似乎察覺到了一些異樣。他決定主動進宮,試探嘉慶帝的態度。
和珅見到嘉慶帝後,恭敬地行禮道:“皇上,奴才聽聞皇上近日為匪患和官場之事操勞,臣深感憂慮。奴才願為皇上分憂解難,萬死不辭。”
嘉慶帝看著和珅,臉上露出一絲笑容,說道:“和愛卿有心了。如今朕初登基,正需像你這樣的老臣輔佐。隻是,這官場之中,腐敗之風若不整治,恐民心不穩啊。”
和珅心中雖有慌亂,但臉上依舊保持著笑容,說道:“皇上所言極是。奴才定會以身作則,嚴查腐敗。隻是,這整治官場,需徐徐圖之,不可操之過急,以免引起朝中動蕩。”
嘉慶帝微微點頭,說道:“愛卿說得在理。隻是,朕聽聞近日有些官員,依舊我行我素,全然不顧朝廷法度。愛卿若發現此類官員,切不可姑息。”
和珅趕忙應道:“奴才遵旨。皇上放心,奴才定當盡心盡力,為皇上分憂。”
從宮中出來後,和珅心中暗自思忖:“看來新皇對我已有不滿,得想辦法應對才行。”於是,他一方麵更加賣力地討好乾隆帝,另一方麵,加緊拉攏朝中大臣,鞏固自己的勢力。
一日,和珅進宮看望乾隆帝。乾隆帝看著和珅,微微歎了口氣,說道:“和珅啊,朕退位之後,你要好好輔佐新皇。如今這大清的江山,就靠你們這些臣子了。”
和珅趕忙跪下,說道:“皇上放心,奴才對皇上和新皇的忠誠,天地可鑒。臣定會竭盡全力,輔佐新皇,保我大清萬年昌盛。”
乾隆帝點了點頭,說道:“起來吧。朕知道你辦事能力強,但如今新皇登基,你也要收斂一些。不可再像以前那樣行事,以免引起新皇不滿。”
和珅心中一顫,說道:“皇上教誨,臣銘記於心。臣日後定會謹言慎行,絕不辜負皇上的期望。”
然而,嘉慶帝並沒有因為和珅的表麵順從就放鬆警惕。他繼續暗中收集和珅的罪證,同時,也在積極推行一些改革措施,試圖改善大清的政治和經濟狀況。
在一次朝會上,嘉慶帝提出要加強對地方官員的考核,嚴懲貪汙腐敗和不作為的官員。此言一出,朝堂上頓時議論紛紛。一些和珅的黨羽試圖反對,但在乾隆默許及嘉慶的堅持下,最終還是通過了這項決議。
退朝後,和珅的黨羽們紛紛來到和珅的府邸,商議對策。一位官員焦急地說道:“和大人,新皇此舉,分明是針對我們而來。若不加以阻止,恐怕我們都將受到牽連。”
和珅皺著眉頭,沉思片刻,說道:“諸位稍安勿躁。新皇此舉,雖然來勢洶洶,但我們也並非毫無辦法。如今,我們要團結一心,互相照應。同時,密切留意新皇的一舉一動,尋找機會反擊。”
與此同時,匪患問題依舊困擾著嘉慶帝。一日,福康安進宮向嘉慶帝匯報情況,一臉無奈地說道:“皇上,匪徒太過狡猾,他們利用複雜的地形,與官軍周旋。我們雖多次取得勝利,但始終難以將其徹底剿滅。”
嘉慶帝麵色凝重,說道:“難道就沒有更好的辦法了嗎?朕不想看到百姓再受匪患之苦。”
福康安思索片刻,說道:“皇上,臣以為,可從當地百姓入手。匪徒之所以能夠得到掩護,皆因部分百姓受其蠱惑。若能安撫百姓,讓他們不再支持匪徒,匪患便可迎刃而解。”
嘉慶帝點頭道:“愛卿所言極是。傳朕旨意,派遣官員前往匪患地區,安撫百姓,救濟災民。同時,加大宣傳力度,讓百姓明白匪徒的危害。”
隨著時間的推移,局勢逐漸發生了變化。在嘉慶帝的努力下,一些官員開始收斂自己的行為,官場風氣略有好轉。而在剿匪方麵,由於采取了新的策略,匪徒的勢力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
然而,和珅並不甘心就此失敗。他決定鋌而走險,暗中聯絡一些對嘉慶帝不滿的官員,企圖發動一場政變,推翻嘉慶帝的統治,保住自己的權勢。
一日深夜,和珅在自己的府邸中,秘密召集了幾位心腹官員。和珅一臉陰沉地說道:“如今新皇對我們步步緊逼,若不采取行動,我們都將死無葬身之地。我已聯絡了一些誌同道合之人,準備發動政變。諸位意下如何?”
一位官員麵露猶豫之色,說道:“和大人,此事風險極大,萬一失敗,後果不堪設想。”
和珅冷哼一聲,說道:“如今我們已沒有退路。若不拚一把,難道要坐以待斃嗎?隻要我們計劃周全,定能成功。”
其他官員見狀,紛紛表示讚同。於是,他們開始詳細商討政變的計劃。
然而,就在和珅與他的那些親信開始密謀的時候,門子來報紀曉嵐來訪。和珅的同謀們一聽紀曉嵐來了,都害怕地躲了起來。和珅趕緊把紀曉嵐迎進了客廳,分賓主坐下。紀曉嵐開門見山地說道:“和中堂,下官有一問,還請中堂大人如實告知。”
和珅說道:“紀大人隻管問來。和珅定如實迴答!”
紀曉嵐問道:“今天來和大人府上的那些官員,是來攛掇和大人密謀造反的吧!和大人可曾答應?”
和珅一聽,心中立刻突突突跳個不停。心想這紀曉嵐如此厲害,他是怎麽知道的呢?如果傳將出去,我和家將株連九族萬劫不複,內裏就起了殺心。
隻見紀曉嵐嗬嗬一笑說道:“和大人!和中堂!我紀某今天來找你,是受劉墉委托來的!他讓我勸你千萬不可動歪心思。否則你十個和中堂也不夠殺的!而和家將會被株連九族。和大人,太上皇與劉墉劉大人,早知道你的心思了。紀昀今日勸你,千萬不要輕舉妄動!不要給後代及家族帶來滅頂之災呐!”
和珅聽後,驚出了一身冷汗,他絕不知道明麵上乾隆對他如此恩寵,而背地裏卻監視著他的一舉一動,而他和珅卻全然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