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六十年的紫禁城,雖依舊是琉璃金瓦、朱牆高壘,卻彌漫著一股難以言說的凝重氛圍。這一年,乾隆帝弘曆已統治大清王朝整整六十年,歲月在這位雄主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他的步伐不再矯健,眼神也偶爾流露出一絲疲憊。然而,即便如此,他對朝堂的掌控,依舊如臂使指。隻是那即將到來的皇位交接,如同一朵巨大的陰雲,籠罩在整個宮廷之上。


    乾隆六十年五月初七這日,京城的天色陰沉得厲害,厚重的烏雲仿佛要壓到屋脊之上。錢灃的宅邸內,氣氛更是壓抑得讓人喘不過氣。


    劉墉、王傑、董誥、桂慶幾位平日裏與錢灃誌同道合的清流派官員,匆匆趕到錢灃病榻前。隻見錢灃麵色如紙,氣息微弱。劉墉眼眶泛紅,握住錢灃的手,聲音顫抖地說:“錢灃啊,你一生剛正,為百姓、為社稷殫精竭慮,怎能就這般倒下?你今年才四十七歲呀!”錢灃微微睜開眼,嘴角扯出一絲苦笑,斷斷續續地說:“劉兄……我這身子……怕是撐不住了……隻是放心不下這朝堂,還有這天下百姓啊……”


    王傑走上前,輕聲安慰:“錢老弟呀,你且安心調養,朝廷不能沒有你這樣的錚臣。”錢灃緩緩搖頭:“我自知大限已至……隻望諸位日後仍能堅守本心,莫要讓奸佞之徒肆意妄為……”董誥和桂慶在一旁不住點頭,眼中滿是悲戚。


    而在宅邸外,和珅的幾個親信也正聚在一起,交頭接耳。其中一個瘦高個冷笑著說:“哼,這錢灃一死,咱們大人可算是少了個心腹大患。”旁邊一個矮胖子附和道:“沒錯,他整日彈劾這個彈劾那個,總跟咱們大人過不去,死了活該!”


    屋內,錢灃的氣息愈發微弱,他用盡最後一絲力氣說:“大清律不可廢,百姓不可欺……”說完,手一鬆,頭歪向一邊,溘然長逝。劉墉悲慟地大喊:“錢禦史!錢禦史!”“錢大人!錢大人!”其他大人也同時唿喚錢灃,但是錢灃永遠地閉上了眼睛,與世長辭。其餘幾人也都淚灑當場。錢灃的死訊很快傳遍了京城,也傳到了朝堂之上。


    在錢灃的葬禮上,兩撥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劉墉等清流派官員身著素服,神情悲痛,他們看著棺槨,心中滿是對錢灃的不舍與敬重。劉墉對著棺木喃喃道:“錢禦史,你一生磊落,如今雖去,但你的風骨定能激勵後人。”


    而和珅的親信們雖也假意前來吊唁,卻在一旁小聲嘀咕。其中一人陰陽怪氣地說:“這錢灃啊,就是太不識趣,非要跟和大人作對,落得這般下場。”


    這話正巧被桂慶聽到,桂慶怒目而視,走上前質問道:“你們這些人,平日裏阿諛奉承,助紂為虐,還有臉在此說風涼話!錢大人一心為公,豈是你們這些宵小能比的?”那幾個親信被說得臉上一陣紅一陣白,卻也不敢反駁,灰溜溜地走了。


    葬禮結束後,劉墉、王傑等人聚在一起。王傑麵色凝重地說:“錢灃一去,咱們清流派的力量又弱了幾分,往後在朝堂上與和珅等人的爭鬥怕是更加艱難了。”


    劉墉握緊拳頭,堅定地說:“無論如何,我們都不能退縮。錢灃雖死,但他的精神猶在,我們定要繼續與奸佞之流周旋,還朝堂一個清明!”董誥和桂慶紛紛點頭,一場新的朝堂風雲,在錢灃的離去後,悄然拉開了帷幕。


    由於“年齡正當”的錢灃之死,這給乾隆打擊也不小。這日,養心殿內,燭火搖曳。乾隆帝端坐在禦座之上,神色略顯凝重。下方,劉墉恭敬地站著,身姿雖不如年輕時挺拔,但那份沉穩與睿智,卻隨著歲月的沉澱愈發醇厚。


    “劉墉啊,朕統治這江山已六十載,如今身子骨大不如前,這皇位的交接,也該提上日程了。”乾隆帝緩緩開口,聲音雖平穩,卻透著一絲滄桑。


    劉墉心中微微一顫,趕忙躬身說道:“陛下聖明,天下承陛下庇佑,六十年來四海升平,百姓安居樂業。至於皇位交接,陛下深思熟慮,定能做出最妥善的安排。”


    乾隆帝微微點頭,目光望向殿外的夜空,似在思索著什麽,片刻後說道:“朕對太子顒琰,未來的皇帝,寄予厚望啊。這江山交到他手中,朕希望他能延續我大清的輝煌,保我大清子民世代安康。劉墉,你跟隨朕多年,朕知你忠誠可鑒,日後,還望你能繼續輔佐新君,為國家的繁榮穩定,貢獻你的力量。”


    劉墉趕忙跪地,一臉誠懇地說道:“陛下放心,臣蒙陛下厚恩,定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無論何時,臣都會以朝廷社稷為重,輔佐新君,不敢有絲毫懈怠。”


    乾隆帝看著劉墉,眼中閃過一絲欣慰,說道:“起來吧,有你這句話,朕便放心了幾分。隻是這朝堂局勢複雜,新君初登大寶,難免會遇到諸多難題,你要多多費心啊。”


    “臣遵旨。”劉墉起身,心中明白,這是乾隆帝對自己的托付,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養心殿內君臣的這番對話,很快便如同長了翅膀一般,在朝堂之上傳開。和珅,這位在乾隆朝權勢滔天的權臣,聽聞此消息後,心中開始了一番算計。


    和珅府中,書房內燈火通明。和珅坐在書桌前,手中把玩著一枚翠玉扳指,眼神閃爍不定。他深知,乾隆帝一旦傳位,自己的權勢必將受到影響。新君登基,是否還會如乾隆帝這般寵信自己,一切都是未知數。


    “來人。”和珅輕喚一聲。


    管家迅速走進書房,躬身問道:“老爺有何吩咐?”


    “去,密切關注朝堂動向,尤其是劉墉那邊的一舉一動,有任何消息,即刻來報。”和珅眼中閃過一絲狠厲。


    “是,老爺。”管家領命而去。


    和珅靠在椅背上,心中暗自思忖:劉墉向來與自己不對付,如今乾隆帝又托付他輔佐新君,劉墉必定會在新君麵前對自己不利。不行,得想個法子,先下手為強。


    與此同時,在朝堂的另一股勢力,以阿桂為首的一幹老臣,也在私下商議著。阿桂,這位曆經乾隆朝多次戰事,立下赫赫戰功的重臣,對和珅的專權早已不滿。


    “如今皇位交接在即,和珅那廝必定會有所動作,我們不可不防啊。”阿桂神色嚴肅地說道。


    “老中堂所言極是,和珅近年來結黨營私,貪贓枉法,若不加以遏製,新君登基後,朝堂恐無寧日。”一旁的董誥附和道。


    “隻是,我們還需謹慎行事,畢竟和珅深得乾隆帝寵信,在這皇位交接的敏感時期,稍有不慎,便會引火燒身。”王傑隨口提醒道。


    阿桂微微點頭,說道:“不錯,我們需等待時機,既要揭露和珅的罪行,又不能讓局勢失控,以免影響皇位的順利交接。”


    朝堂之上,各方勢力都在暗中較勁,一場風暴,似乎正在悄然醞釀。


    其實從養心殿出來後,劉墉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他深知,乾隆帝的托付意味著自己將肩負起重大的責任。新君登基,既要穩定朝局,又要麵對和珅等權臣的挑戰,這絕非易事。


    迴到府中,劉墉徑直走進書房,坐在書桌前,陷入了沉思。他想到了錢灃,這位曾經與自己並肩作戰,共同彈劾和珅的摯友,如今已離自己而去。錢灃的死,讓劉墉感到了一種深深的孤獨和壓力。


    “大人,該用晚膳了。”管家張堃輕聲說道,打斷了劉墉的思緒。


    “不想吃,你退下吧。”劉墉擺了擺手。


    管家張堃無奈,隻得退下。劉墉站起身來,在書房內來迴踱步。他知道,自己必須盡快想出應對之策。


    思索良久,劉墉決定先從和珅的那些親信入手。雖然之前已經掌握了一些關於和珅的材料,但還遠遠不夠。隻有掌握了足夠多的鐵證,才能在新君麵前一舉扳倒和珅,為朝廷清除這一大患。


    於是,劉墉讓甄平帶領其手下的拜唐阿們,秘密調查和珅及其黨羽的種種罪行,尤其是在經濟方麵的貪腐行為。同時,劉墉也開始與一些正直的官員聯絡,希望能在未來的鬥爭中,得到他們的支持。


    然而,劉墉的這些舉動,很快便引起了和珅的注意。和珅的眼線遍布京城,對於劉墉的一舉一動,除了拜唐阿們的行動,其他的他都了如指掌。


    “哼,劉墉,你以為暗中調查我,就能扳倒我嗎?我倒要看看,你能翻出什麽風浪來。”和珅得知消息後,冷笑道。


    於是,和珅決定給劉墉一點顏色看看,讓他知道,在這朝堂之上,自己的勢力可不是那麽容易撼動的。


    沒過多久,劉墉就遭遇了重重阻礙。一些關鍵證人證言莫名失蹤,一些重要線索也被人故意銷毀。不僅如此,劉墉還收到了一些匿名威脅信,信中警告他不要再想辦法給和珅穿小鞋,否則後果自負。


    劉墉看著手中的威脅信,心中怒火中燒。他知道,這一定是和珅那些朋黨所為。但他並沒有被嚇倒,反而更加堅定了扳倒和珅的決心。


    “和珅,你以為這樣就能阻止我嗎?你錯了,我劉墉絕不會向你這種奸佞貪婪之人低頭。”劉墉將威脅信撕得粉碎。


    然而,事情並沒有就此平息。和珅的黨羽見威脅沒有起到作用,便開始在朝堂上對劉墉進行打壓。他的那些黨羽,在乾隆帝麵前彈劾劉墉,說他結黨營私,意圖不軌。


    翌日,早朝之上,一位和珅的黨羽站出班列,向乾隆帝奏道:“陛下,臣聽聞劉墉近來與一些官員私下往來密切,行為甚是可疑,恐有結黨營私之嫌,還望陛下明察。”


    乾隆帝聽後,臉色一沉,看向劉墉問道:“劉墉,可有此事?”


    劉墉趕忙出列,跪地說道:“陛下,臣近日與一些官員往來,實是為了商討國家大事,並無結黨營私之意。想必是有人故意誣陷臣,還望陛下明鑒。”


    乾隆帝看著劉墉,心中有些猶豫。他深知劉墉的為人,忠誠正直,不太可能做出結黨營私之事。但和珅黨羽的彈劾,又讓他不得不有所顧慮。


    “此事朕會派人調查,劉墉,你暫且退下吧。”乾隆帝說道。


    劉墉無奈,隻得退下。他知道,這是和珅黨羽對自己的反擊,接下來的日子,恐怕會更加艱難。


    退朝後,劉墉心情沉重地迴到府中。他知道,自己現在陷入了困境,如果不能盡快擺脫,不僅扳倒和珅無望,自己恐怕也會身敗名裂。


    就在劉墉一籌莫展之時,阿桂派人前來,邀請劉墉到府上一敘。劉墉心中一動,立刻前往阿桂府。


    阿桂府中,書房內,阿桂早已等候多時。見到劉墉,阿桂趕忙起身相迎。


    “劉公,今日朝堂之事,我都聽說了。和珅的黨羽實在是太過分了,竟公然誣陷你。”阿桂氣憤地說道。


    劉墉苦笑道:“桂中堂,我劉墉早已料到他們會有此一招,隻是沒想到來得如此之快。”


    阿桂點了點頭,說道:“劉公不必憂慮,我此次請你來,便是想與你商量對策。如今和珅權勢滔天,若我們不聯合起來,恐怕很難與之抗衡。”


    劉墉心中一喜,說道:“桂中堂所言極是,我正為此事煩惱。若能與桂中堂攜手,何愁扳不倒和珅。”


    於是,阿桂與劉墉開始商討起具體的應對之策。他們決定,一方麵繼續收集和珅的罪證,另一方麵,在朝堂上互相支持,共同揭露和珅一派的罪行。


    “劉公,我們還需爭取更多官員的支持,隻有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才能在新君登基後,一舉扳倒和珅。”阿桂說道。


    “桂中堂說得對,我這幾日便派人去聯絡一些正直的官員,讓他們加入我們。”劉墉說道。


    兩人商議完畢,劉墉心中的憂慮減輕了許多。有了阿桂的支持,他對扳倒和珅又多了幾分信心。


    隨著劉墉與阿桂的聯合,朝堂上反對和珅的聲音逐漸多了起來。一些原本中立的官員,看到劉墉與阿桂如此堅定地對抗和珅,也開始動搖,紛紛向他們靠攏。


    和珅察覺到了局勢的變化,心中有些不安。他沒想到,劉墉在遭受自己的打壓後,不僅沒有退縮,反而聯合阿桂,對自己展開了更猛烈的反擊。


    “不行,不能讓他們繼續這樣下去,否則等新君登基,我和珅就危險了。”和珅心中暗自說道。


    於是,和珅決定加大對劉墉和阿桂的打壓力度。他一方麵在乾隆帝麵前不斷進讒言,詆毀劉墉和阿桂;另一方麵,指使自己的黨羽在朝堂上對他們進行攻擊,試圖擾亂他們的計劃。


    朝堂之上,局勢愈發緊張。兩派之間的鬥爭,已經到了白熱化的程度。大臣們分成了兩撥,各自為戰,爭吵聲不斷。


    乾隆帝看著朝堂上的亂象,心中十分惱火。他原本希望在皇位交接前夕,朝堂能夠保持穩定,沒想到卻出現了這樣的局麵。


    “都給朕住口!”乾隆帝怒喝道,“朕還未退位,你們便如此放肆,成何體統!”


    大臣們趕忙跪地,不敢出聲。乾隆帝看著下方的眾人,心中無奈地歎了口氣。他知道,這皇位交接前夕的朝堂,已經是暗流湧動,一場風暴,即將來臨。而自己,必須在這場風暴中,做出最正確的抉擇,以確保大清江山的穩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和宰相劉羅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虛掩醜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虛掩醜陋並收藏我和宰相劉羅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