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劉墉不僅官複原職,還得到了乾隆的獎賞。而和珅想扶植的永瑢卻被降為貝子,從此與皇位無緣。和珅在一旁嚇得滿頭大汗,生怕永瑢說出這一切與他有關。以他對乾隆的揣摩,他知道乾隆也猜出了個七七八八。劉墉的複出,更是讓和珅氣得肺都快炸了。
自永瑢陷害永琪一事被劉墉化解後,朝堂之上表麵看似恢複了平靜,可暗地裏,各方勢力的爭鬥卻如潛藏在深海下的暗流,愈發洶湧。
和珅雖因永瑢被降為貝子而心中暗恨,但並未就此放棄在皇子間扶持新主的計劃。他深知,隻要乾隆一日未立儲君,這場權力的角逐就遠未結束。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和珅將目光投向了十一皇子永瑆。
永瑆自幼聰慧,工於書法,在文人雅士中頗具聲望,且性格相對溫和。和珅認為若能輔佐他登上皇位,自己日後的權勢必然穩固。
於是,和珅開始頻繁與永瑆接觸。先是以探討書法之名,送了許多珍稀的名家墨寶到永瑆府上,漸漸拉近了與永瑆的關係。永瑆起初對和珅之前的搖擺極為厭惡,對他如今的示好心存疑慮。但和珅巧言令色,不斷在他麵前訴說著對其才華的欽佩,以及為其謀劃未來的“忠心”。時間一長,永瑆漸漸放鬆了警惕,與和珅的來往也日益密切起來。
而劉墉這邊,官複原職後,更加憂心皇子間的爭鬥會再次引發宮廷危機。他深知和珅不會就此罷休,必定還會有所動作。因此,劉墉一麵暗中留意著和珅的一舉一動,一麵苦思如何勸說乾隆盡快公示儲君之人,以安朝局。
這日,劉墉進宮向乾隆奏事完畢後,趁機再次進言:“皇上,如今皇子們已長大成人,朝局因儲君未定而暗流湧動。若能早日公示儲君之位,一則可讓皇子們各安其位,二則也能使朝堂上下人心穩定,望皇上三思。”
乾隆聽後,神色凝重,微微歎了口氣道:“劉墉,朕也並非不知此事的緊要,隻是儲君乃國之大事,更要防止一些心懷叵測之人利用,需謹慎考量,不可草率公示。”劉墉見乾隆態度有所鬆動,趕忙趁熱打鐵:“皇上聖明,隻是如今局勢複雜,還望皇上能盡早決斷,以免再生事端。”乾隆擺了擺手,說道:“朕知道了,你先退下吧,此事容朕再想想。”
劉墉退下後,乾隆陷入了沉思。他心中其實早已有了心儀的儲君人選,隻是擔心過早公布會引發皇子間更激烈的爭鬥。如今劉墉再次提及,讓他意識到此事似乎不能再拖延下去了。
然而,和珅卻不知乾隆已有儲君人選,仍在緊鑼密鼓地為永瑆造勢。他利用自己在朝中的勢力,暗示一些大臣在朝堂上對永瑆的才華和品德多加誇讚,同時又在暗中打壓其他皇子的勢力。一時間,朝堂上關於永瑆的讚譽之聲不絕於耳。
四皇子永珹在和珅轉而支持永瑆後,心中大為不滿。他本以為和珅會一直輔佐自己,如今和珅的背叛讓他感到被愚弄。永珹決定不能坐以待斃,他開始與一些對和珅不滿的大臣暗中來往,謀劃著如何扳倒和珅,奪迴自己在這場儲君之爭中的優勢。
一日,永珹在府中宴請幾位大臣。席間,永珹憤憤地說道:“和珅那老賊,見風使舵,如今轉而支持永瑆,實在可惡!若不將他除去,我等日後必無寧日。”一位大臣附和道:“四阿哥所言極是,和珅在朝中權勢過大,結黨營私,早已引起許多人的不滿。隻是他深得皇上信任,想要扳倒他,並非易事。”另一位大臣沉思片刻後說道:“依在下之見,我們可搜集和珅貪汙受賄的證據,再尋機呈給皇上,皇上一向痛恨貪官汙吏,若證據確鑿,和珅必定難逃一死。”永珹聽後,眼中閃過一絲光芒,說道:“此計甚好,就勞煩各位大人費心了,隻要能扳倒和珅,本皇子定不會虧待大家。”
於是,永珹等人開始秘密收集和珅的罪證。他們買通了和珅府上的一些下人,從他們口中得知了不少和珅貪汙受賄的細節,又派人暗中跟蹤和珅與一些官員的往來,記錄下他們之間的不正當交易。
而和珅這邊,對永珹等人的行動渾然不覺,仍沉浸在為永瑆謀劃皇位的美夢中。他為了讓永瑆在乾隆麵前更加出彩,策劃了一場盛大的文化活動,邀請了京城眾多文人雅士參加。永瑆在活動中展示了自己的書法作品和詩詞才華,贏得了眾人的一致讚譽。和珅趁熱打鐵,讓一些大臣在乾隆麵前提及此事,乾隆聽後,雖對永瑆的才華表示讚賞,但並未表現出過多的特別之意。
隨著永珹等人收集的證據越來越多,他們覺得時機已經成熟,決定在早朝之上向乾隆參奏和珅。這日早朝,永珹率先出列,向乾隆奏道:“父皇,兒臣有要事啟奏。和珅身為朝廷重臣,卻利用職權,貪汙受賄,結黨營私,在朝中一手遮天,懇請皇上明察。”說罷,永珹將一疊厚厚的證據呈了上去。
乾隆接過證據,臉色漸漸變得陰沉起來。他仔細翻閱著證據,心中對和珅的所作所為感到憤怒不已。然而,就在乾隆準備發作之時,和珅卻不慌不忙地出列,跪地奏道:“皇上,四阿哥這是在汙蔑奴才。這些所謂的證據,都是他為了陷害奴才而偽造的。奴才對皇上忠心耿耿,絕無貪汙受賄之舉。”
永珹一聽,急道:“皇上,和珅一派胡言,這些證據都是微臣費盡心力收集而來,千真萬確,還望皇上明鑒。”
乾隆看著和珅和永珹,心中十分糾結。他深知和珅的能力,且多年來和珅一直對自己忠心耿耿,為自己處理了不少棘手的事務;但眼前的證據又讓他不得不信。思索片刻後,乾隆說道:“此事事關重大,不可草率定論。朕會派人徹查,若和珅真有貪汙受賄之舉,朕絕不姑息;若四阿哥是故意陷害,朕也定不輕饒。退朝!”
散朝後,和珅心中暗恨永珹。他知道,若不盡快想辦法應對,此次恐怕在劫難逃。迴到府中,和珅召集了自己的心腹謀士,商議對策。謀士們經過一番討論後,認為要想化解此次危機,必須想辦法讓那些證據失去效力,同時還要反咬永珹一口,說他蓄意陷害朝廷大臣。
於是,和珅派人暗中威脅那些為永珹提供證據的人,讓他們改口否認之前的供詞。同時,又買通了幾個與永珹有過節的官員,讓他們在皇上麵前彈劾永珹,說他為了爭奪儲君之位,不擇手段,誣陷忠良。
幾天後,負責調查此事的官員向乾隆稟報,稱經過仔細調查,並未發現和珅貪汙受賄的確鑿證據,反而發現永珹有結黨營私、意圖陷害大臣的嫌疑。乾隆聽後,心中對永珹大失所望,將永珹召進宮來,嚴厲斥責了一番。永珹有口難辯,隻能跪地謝罪。
經此一事,和珅不僅成功化解了危機,還讓永珹在乾隆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而永瑆在和珅的運作下,在朝堂上的地位愈發穩固,支持他的大臣也越來越多。
劉墉得知此事後,心中明白和珅必定在背後做了手腳,但苦於沒有證據,無法為永珹辯解。他更加擔心和珅會因此更加肆無忌憚,皇子間的爭鬥也會愈發激烈。
就在劉墉憂心忡忡之時,宮外傳來了一個消息,讓宮廷局勢再次發生了變化。原來,南方發生了一場大規模的叛亂,叛軍勢力迅速壯大,已經攻占了好幾座城池。乾隆得知後,大為震驚,立刻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
朝堂之上,大臣們各抒己見,有的主張派兵鎮壓,有的主張招安。和珅見狀,覺得這是一個為永瑆樹立威望的好機會。他出列奏道:“皇上,奴才以為,叛軍勢大,若不盡快鎮壓,必將危及朝廷根基。十一阿哥永瑆自幼熟讀兵書,對軍事謀略頗有見解,奴才舉薦他掛帥出征,定能平定叛亂,為皇上分憂。”
乾隆聽後,心中有些猶豫。他雖知道永瑆有些才華,但從未讓他帶兵打過仗,擔心他難以勝任。永瑆見乾隆猶豫,趕忙出列,跪地奏道:“皇阿瑪,兒臣願為皇阿瑪分憂,懇請皇阿瑪給兒臣一個機會。兒臣定當竭盡全力,平定叛亂,若有閃失,兒臣甘願領罪。”
乾隆看著永瑆堅定的眼神,心中一動,最終決定讓永瑆掛帥出征。永瑆領命後,立刻著手準備出征事宜。和珅則在一旁全力協助,為永瑆調配糧草、挑選將領,忙得不亦樂乎。
劉墉看著和珅和永瑆的舉動,心中隱隱感到不安。他深知和珅此舉必定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擔心永瑆此去會遭遇不測,同時也擔心和珅會利用此次機會進一步擴大自己的勢力。
永瑆出征後,劉墉密切關注著前線的消息。起初,永瑆率領的軍隊進展順利,接連收複了幾座被叛軍攻占的城池。乾隆得知後,十分高興,對永瑆的讚賞之情溢於言表。和珅也因此在朝中更加得意,時常在大臣們麵前炫耀自己舉薦永瑆的功勞。
然而,就在眾人都以為勝利在望之時,戰局卻突然發生了逆轉。叛軍不知從何處得到了一批精良的火器,實力大增,對永瑆的軍隊展開了猛烈的反攻。永瑆的軍隊一時抵擋不住,節節敗退。
消息傳到京城,乾隆大為震驚,立刻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和珅見狀,心中暗暗著急,他擔心永瑆此次失利會影響他在乾隆心中的地位,進而影響自己的計劃。於是,和珅再次出列奏道:“皇上,十一阿哥此次失利,實因叛軍突然得到外援,並非他指揮不力。奴才懇請皇上再給十一阿哥一些時間,奴才願親自前往前線,協助十一阿哥作戰,定能扭轉戰局。”
乾隆聽後,思索片刻後說道:“也好,和珅,朕命你即刻前往前線,協助永瑆作戰。務必盡快平定叛亂,不得有誤。”和珅領命後,匆匆收拾行裝,奔赴前線。
劉墉看著和珅離去的背影,心中疑慮重重。他覺得和珅此去,恐怕不隻是協助作戰那麽簡單,說不定會有更大的陰謀。於是,劉墉決定派自己的心腹暗中前往前線,密切關注和珅和永瑆的動向。
和珅到達前線後,表麵上與永瑆商議作戰策略,共同指揮軍隊抵禦叛軍的進攻,暗中卻在謀劃著如何利用此次機會為永瑆謀取更大的利益。他一麵派人在軍中散布謠言,說永瑆此次失利是因為朝中有人故意不提供足夠的糧草和武器,以此來激起士兵們對朝廷的不滿;一麵又與叛軍暗中勾結,答應給叛軍一些好處,讓他們在適當的時候假意投降,然後再讓永瑆接受投降,這樣永瑆便可立下大功。
永瑆對和珅的陰謀渾然不知,在和珅的“協助”下,他果然成功地“平定”了叛亂。叛軍投降後,永瑆率領軍隊凱旋而歸。乾隆得知後,大喜過望,在宮中設宴為永瑆和和珅慶功。
宴會上,乾隆對永瑆和和珅大加讚賞,不僅賞賜了大量的金銀財寶,還將永瑆由郡王晉升為親王。和珅在一旁看著永瑆風光無限,心中暗自得意,覺得自己離成功又近了一步。
然而,劉墉派去的人卻將和珅與叛軍勾結的事情查得一清二楚。劉墉得知後,心中大驚,深知此事若不及時揭露,和珅必將繼續為所欲為,朝廷也將陷入更大的危機。
於是,劉墉決定在乾隆單獨召見他時,將此事如實稟報。這日,劉墉進宮麵見乾隆,將和珅與叛軍勾結的證據呈了上去,說道:“皇上,微臣近日得到可靠消息,和珅此次協助十一阿哥平定叛亂,實則與叛軍暗中勾結,故意設下此局,以謀取私利。此等大逆不道之舉,若不加以懲處,必將危及朝廷根基,請皇上明察。”
乾隆接過證據,仔細查看後,臉色變得極其難看。他怎麽也沒想到,自己如此信任的和珅,竟然會做出這等叛國之事。但乾隆心中又有些猶豫,畢竟和珅跟隨自己多年,為自己立下了不少功勞,且此事若公開處理,恐怕會引起朝堂動蕩。
思索良久後,乾隆對劉墉說道:“劉墉,此事關係重大,容朕再想想。你先退下吧,此事暫不可聲張。”劉墉無奈,隻得退下。
劉墉走後,乾隆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他深知和珅的所作所為不可原諒,但又擔心處理和珅會引發一係列的連鎖反應。就在乾隆猶豫不決之時,和珅似乎察覺到了一些異樣。他發現最近乾隆對他的態度有些冷淡,而且劉墉進宮的次數也明顯增多。和珅心中隱隱感到不安,決定先下手為強。
和珅經過一番謀劃,決定再次利用皇子間的爭鬥來轉移乾隆的注意力。他暗中指使一些支持永瑆的大臣,在朝堂上提議盡快立永瑆為儲君,同時又派人在京城中散布謠言,說乾隆有意立永瑆為太子,以此來製造輿論壓力。
一時間,京城內外關於永瑆將被立為儲君的謠言傳得沸沸揚揚。乾隆得知後,心中十分惱怒。他一方麵對和珅的膽大妄為感到憤怒,另一方麵又擔心皇子間的爭鬥會因此再次激化。
就在乾隆焦頭爛額之時,永瑆也察覺到了局勢的變化。他對和珅背著他與叛軍勾結的事情一無所知,但看到朝堂上支持他立儲的聲音越來越大,心中也有些飄飄然。永瑆覺得,自己離皇位已經越來越近了……
自永瑢陷害永琪一事被劉墉化解後,朝堂之上表麵看似恢複了平靜,可暗地裏,各方勢力的爭鬥卻如潛藏在深海下的暗流,愈發洶湧。
和珅雖因永瑢被降為貝子而心中暗恨,但並未就此放棄在皇子間扶持新主的計劃。他深知,隻要乾隆一日未立儲君,這場權力的角逐就遠未結束。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和珅將目光投向了十一皇子永瑆。
永瑆自幼聰慧,工於書法,在文人雅士中頗具聲望,且性格相對溫和。和珅認為若能輔佐他登上皇位,自己日後的權勢必然穩固。
於是,和珅開始頻繁與永瑆接觸。先是以探討書法之名,送了許多珍稀的名家墨寶到永瑆府上,漸漸拉近了與永瑆的關係。永瑆起初對和珅之前的搖擺極為厭惡,對他如今的示好心存疑慮。但和珅巧言令色,不斷在他麵前訴說著對其才華的欽佩,以及為其謀劃未來的“忠心”。時間一長,永瑆漸漸放鬆了警惕,與和珅的來往也日益密切起來。
而劉墉這邊,官複原職後,更加憂心皇子間的爭鬥會再次引發宮廷危機。他深知和珅不會就此罷休,必定還會有所動作。因此,劉墉一麵暗中留意著和珅的一舉一動,一麵苦思如何勸說乾隆盡快公示儲君之人,以安朝局。
這日,劉墉進宮向乾隆奏事完畢後,趁機再次進言:“皇上,如今皇子們已長大成人,朝局因儲君未定而暗流湧動。若能早日公示儲君之位,一則可讓皇子們各安其位,二則也能使朝堂上下人心穩定,望皇上三思。”
乾隆聽後,神色凝重,微微歎了口氣道:“劉墉,朕也並非不知此事的緊要,隻是儲君乃國之大事,更要防止一些心懷叵測之人利用,需謹慎考量,不可草率公示。”劉墉見乾隆態度有所鬆動,趕忙趁熱打鐵:“皇上聖明,隻是如今局勢複雜,還望皇上能盡早決斷,以免再生事端。”乾隆擺了擺手,說道:“朕知道了,你先退下吧,此事容朕再想想。”
劉墉退下後,乾隆陷入了沉思。他心中其實早已有了心儀的儲君人選,隻是擔心過早公布會引發皇子間更激烈的爭鬥。如今劉墉再次提及,讓他意識到此事似乎不能再拖延下去了。
然而,和珅卻不知乾隆已有儲君人選,仍在緊鑼密鼓地為永瑆造勢。他利用自己在朝中的勢力,暗示一些大臣在朝堂上對永瑆的才華和品德多加誇讚,同時又在暗中打壓其他皇子的勢力。一時間,朝堂上關於永瑆的讚譽之聲不絕於耳。
四皇子永珹在和珅轉而支持永瑆後,心中大為不滿。他本以為和珅會一直輔佐自己,如今和珅的背叛讓他感到被愚弄。永珹決定不能坐以待斃,他開始與一些對和珅不滿的大臣暗中來往,謀劃著如何扳倒和珅,奪迴自己在這場儲君之爭中的優勢。
一日,永珹在府中宴請幾位大臣。席間,永珹憤憤地說道:“和珅那老賊,見風使舵,如今轉而支持永瑆,實在可惡!若不將他除去,我等日後必無寧日。”一位大臣附和道:“四阿哥所言極是,和珅在朝中權勢過大,結黨營私,早已引起許多人的不滿。隻是他深得皇上信任,想要扳倒他,並非易事。”另一位大臣沉思片刻後說道:“依在下之見,我們可搜集和珅貪汙受賄的證據,再尋機呈給皇上,皇上一向痛恨貪官汙吏,若證據確鑿,和珅必定難逃一死。”永珹聽後,眼中閃過一絲光芒,說道:“此計甚好,就勞煩各位大人費心了,隻要能扳倒和珅,本皇子定不會虧待大家。”
於是,永珹等人開始秘密收集和珅的罪證。他們買通了和珅府上的一些下人,從他們口中得知了不少和珅貪汙受賄的細節,又派人暗中跟蹤和珅與一些官員的往來,記錄下他們之間的不正當交易。
而和珅這邊,對永珹等人的行動渾然不覺,仍沉浸在為永瑆謀劃皇位的美夢中。他為了讓永瑆在乾隆麵前更加出彩,策劃了一場盛大的文化活動,邀請了京城眾多文人雅士參加。永瑆在活動中展示了自己的書法作品和詩詞才華,贏得了眾人的一致讚譽。和珅趁熱打鐵,讓一些大臣在乾隆麵前提及此事,乾隆聽後,雖對永瑆的才華表示讚賞,但並未表現出過多的特別之意。
隨著永珹等人收集的證據越來越多,他們覺得時機已經成熟,決定在早朝之上向乾隆參奏和珅。這日早朝,永珹率先出列,向乾隆奏道:“父皇,兒臣有要事啟奏。和珅身為朝廷重臣,卻利用職權,貪汙受賄,結黨營私,在朝中一手遮天,懇請皇上明察。”說罷,永珹將一疊厚厚的證據呈了上去。
乾隆接過證據,臉色漸漸變得陰沉起來。他仔細翻閱著證據,心中對和珅的所作所為感到憤怒不已。然而,就在乾隆準備發作之時,和珅卻不慌不忙地出列,跪地奏道:“皇上,四阿哥這是在汙蔑奴才。這些所謂的證據,都是他為了陷害奴才而偽造的。奴才對皇上忠心耿耿,絕無貪汙受賄之舉。”
永珹一聽,急道:“皇上,和珅一派胡言,這些證據都是微臣費盡心力收集而來,千真萬確,還望皇上明鑒。”
乾隆看著和珅和永珹,心中十分糾結。他深知和珅的能力,且多年來和珅一直對自己忠心耿耿,為自己處理了不少棘手的事務;但眼前的證據又讓他不得不信。思索片刻後,乾隆說道:“此事事關重大,不可草率定論。朕會派人徹查,若和珅真有貪汙受賄之舉,朕絕不姑息;若四阿哥是故意陷害,朕也定不輕饒。退朝!”
散朝後,和珅心中暗恨永珹。他知道,若不盡快想辦法應對,此次恐怕在劫難逃。迴到府中,和珅召集了自己的心腹謀士,商議對策。謀士們經過一番討論後,認為要想化解此次危機,必須想辦法讓那些證據失去效力,同時還要反咬永珹一口,說他蓄意陷害朝廷大臣。
於是,和珅派人暗中威脅那些為永珹提供證據的人,讓他們改口否認之前的供詞。同時,又買通了幾個與永珹有過節的官員,讓他們在皇上麵前彈劾永珹,說他為了爭奪儲君之位,不擇手段,誣陷忠良。
幾天後,負責調查此事的官員向乾隆稟報,稱經過仔細調查,並未發現和珅貪汙受賄的確鑿證據,反而發現永珹有結黨營私、意圖陷害大臣的嫌疑。乾隆聽後,心中對永珹大失所望,將永珹召進宮來,嚴厲斥責了一番。永珹有口難辯,隻能跪地謝罪。
經此一事,和珅不僅成功化解了危機,還讓永珹在乾隆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而永瑆在和珅的運作下,在朝堂上的地位愈發穩固,支持他的大臣也越來越多。
劉墉得知此事後,心中明白和珅必定在背後做了手腳,但苦於沒有證據,無法為永珹辯解。他更加擔心和珅會因此更加肆無忌憚,皇子間的爭鬥也會愈發激烈。
就在劉墉憂心忡忡之時,宮外傳來了一個消息,讓宮廷局勢再次發生了變化。原來,南方發生了一場大規模的叛亂,叛軍勢力迅速壯大,已經攻占了好幾座城池。乾隆得知後,大為震驚,立刻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
朝堂之上,大臣們各抒己見,有的主張派兵鎮壓,有的主張招安。和珅見狀,覺得這是一個為永瑆樹立威望的好機會。他出列奏道:“皇上,奴才以為,叛軍勢大,若不盡快鎮壓,必將危及朝廷根基。十一阿哥永瑆自幼熟讀兵書,對軍事謀略頗有見解,奴才舉薦他掛帥出征,定能平定叛亂,為皇上分憂。”
乾隆聽後,心中有些猶豫。他雖知道永瑆有些才華,但從未讓他帶兵打過仗,擔心他難以勝任。永瑆見乾隆猶豫,趕忙出列,跪地奏道:“皇阿瑪,兒臣願為皇阿瑪分憂,懇請皇阿瑪給兒臣一個機會。兒臣定當竭盡全力,平定叛亂,若有閃失,兒臣甘願領罪。”
乾隆看著永瑆堅定的眼神,心中一動,最終決定讓永瑆掛帥出征。永瑆領命後,立刻著手準備出征事宜。和珅則在一旁全力協助,為永瑆調配糧草、挑選將領,忙得不亦樂乎。
劉墉看著和珅和永瑆的舉動,心中隱隱感到不安。他深知和珅此舉必定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擔心永瑆此去會遭遇不測,同時也擔心和珅會利用此次機會進一步擴大自己的勢力。
永瑆出征後,劉墉密切關注著前線的消息。起初,永瑆率領的軍隊進展順利,接連收複了幾座被叛軍攻占的城池。乾隆得知後,十分高興,對永瑆的讚賞之情溢於言表。和珅也因此在朝中更加得意,時常在大臣們麵前炫耀自己舉薦永瑆的功勞。
然而,就在眾人都以為勝利在望之時,戰局卻突然發生了逆轉。叛軍不知從何處得到了一批精良的火器,實力大增,對永瑆的軍隊展開了猛烈的反攻。永瑆的軍隊一時抵擋不住,節節敗退。
消息傳到京城,乾隆大為震驚,立刻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和珅見狀,心中暗暗著急,他擔心永瑆此次失利會影響他在乾隆心中的地位,進而影響自己的計劃。於是,和珅再次出列奏道:“皇上,十一阿哥此次失利,實因叛軍突然得到外援,並非他指揮不力。奴才懇請皇上再給十一阿哥一些時間,奴才願親自前往前線,協助十一阿哥作戰,定能扭轉戰局。”
乾隆聽後,思索片刻後說道:“也好,和珅,朕命你即刻前往前線,協助永瑆作戰。務必盡快平定叛亂,不得有誤。”和珅領命後,匆匆收拾行裝,奔赴前線。
劉墉看著和珅離去的背影,心中疑慮重重。他覺得和珅此去,恐怕不隻是協助作戰那麽簡單,說不定會有更大的陰謀。於是,劉墉決定派自己的心腹暗中前往前線,密切關注和珅和永瑆的動向。
和珅到達前線後,表麵上與永瑆商議作戰策略,共同指揮軍隊抵禦叛軍的進攻,暗中卻在謀劃著如何利用此次機會為永瑆謀取更大的利益。他一麵派人在軍中散布謠言,說永瑆此次失利是因為朝中有人故意不提供足夠的糧草和武器,以此來激起士兵們對朝廷的不滿;一麵又與叛軍暗中勾結,答應給叛軍一些好處,讓他們在適當的時候假意投降,然後再讓永瑆接受投降,這樣永瑆便可立下大功。
永瑆對和珅的陰謀渾然不知,在和珅的“協助”下,他果然成功地“平定”了叛亂。叛軍投降後,永瑆率領軍隊凱旋而歸。乾隆得知後,大喜過望,在宮中設宴為永瑆和和珅慶功。
宴會上,乾隆對永瑆和和珅大加讚賞,不僅賞賜了大量的金銀財寶,還將永瑆由郡王晉升為親王。和珅在一旁看著永瑆風光無限,心中暗自得意,覺得自己離成功又近了一步。
然而,劉墉派去的人卻將和珅與叛軍勾結的事情查得一清二楚。劉墉得知後,心中大驚,深知此事若不及時揭露,和珅必將繼續為所欲為,朝廷也將陷入更大的危機。
於是,劉墉決定在乾隆單獨召見他時,將此事如實稟報。這日,劉墉進宮麵見乾隆,將和珅與叛軍勾結的證據呈了上去,說道:“皇上,微臣近日得到可靠消息,和珅此次協助十一阿哥平定叛亂,實則與叛軍暗中勾結,故意設下此局,以謀取私利。此等大逆不道之舉,若不加以懲處,必將危及朝廷根基,請皇上明察。”
乾隆接過證據,仔細查看後,臉色變得極其難看。他怎麽也沒想到,自己如此信任的和珅,竟然會做出這等叛國之事。但乾隆心中又有些猶豫,畢竟和珅跟隨自己多年,為自己立下了不少功勞,且此事若公開處理,恐怕會引起朝堂動蕩。
思索良久後,乾隆對劉墉說道:“劉墉,此事關係重大,容朕再想想。你先退下吧,此事暫不可聲張。”劉墉無奈,隻得退下。
劉墉走後,乾隆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他深知和珅的所作所為不可原諒,但又擔心處理和珅會引發一係列的連鎖反應。就在乾隆猶豫不決之時,和珅似乎察覺到了一些異樣。他發現最近乾隆對他的態度有些冷淡,而且劉墉進宮的次數也明顯增多。和珅心中隱隱感到不安,決定先下手為強。
和珅經過一番謀劃,決定再次利用皇子間的爭鬥來轉移乾隆的注意力。他暗中指使一些支持永瑆的大臣,在朝堂上提議盡快立永瑆為儲君,同時又派人在京城中散布謠言,說乾隆有意立永瑆為太子,以此來製造輿論壓力。
一時間,京城內外關於永瑆將被立為儲君的謠言傳得沸沸揚揚。乾隆得知後,心中十分惱怒。他一方麵對和珅的膽大妄為感到憤怒,另一方麵又擔心皇子間的爭鬥會因此再次激化。
就在乾隆焦頭爛額之時,永瑆也察覺到了局勢的變化。他對和珅背著他與叛軍勾結的事情一無所知,但看到朝堂上支持他立儲的聲音越來越大,心中也有些飄飄然。永瑆覺得,自己離皇位已經越來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