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生平看來就應該是多劫多難的一生。在陝西按察使的位置上,他不辭辛勞、任勞任怨地剛剛把金川之役的糧草、物資事宜理順。而就在乾隆三十八年十月底,朝廷派新的陝西按察使帶來了旨意。
旨意內容如下: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朕聞劉統勳溘然長逝,悲慟難抑。劉統勳,曆事三朝,殫精竭慮,於朝堂內外,建樹非凡。其為官清正,剛直不阿,於吏治民生,多有擘畫;於軍政要務,亦能深謀遠慮。每遇艱難險阻,皆能奮勇擔當,為朝廷股肱之臣,朕之得力臂膀,實乃社稷之棟梁。
劉墉,身為劉統勳之子,素承家風,勤勉奉公,朕亦深為倚重。今汝父仙逝,朕念汝舐犢情深,特命汝即刻從速返京,料理喪儀,以盡孝道。待諸事完畢,再迴朝複命,朕與汝共商家國之事,以繼劉統勳未竟之誌。
朕望汝節哀順變,莫因悲慟過度而傷己身。當以國事為重,化悲痛為力量,承繼先父遺風,為我大清江山社稷,再書功績。
欽此。
劉墉接到這樣的旨意,一下子呆若木雞,淚水瞬間模糊了雙眼,身子晃了晃,眼前一黑栽倒在地。眾人一看如此,慌作一團。我趕忙把劉墉抱在懷中,掐他的人中。付鈺又揉胳膊又揉腿,邊揉邊大聲唿喊:“劉大人醒醒!劉大人醒醒啊!”
周圍的親隨和護衛們也連喊帶叫:“劉大人呐!劉大人,你可不能這樣啊!”“劉大人!劉大人!”“劉大人你醒醒啊!劉大人!”這時禦史台的府中亂成一片,哭喊的哭喊、跺腳的跺腳、搓手的搓手、撓頭的撓頭、端水的端水、找大夫的找大夫……
過了好一會兒,劉墉悠悠轉醒:“父親……嗚——嗚——嗚”他聲音沙啞,總算哭出聲來,淚水也再次湧出。
大夫匆匆趕來,為劉墉把了脈,說道:“大人悲傷過度,需好生調養,切不可再如此傷神。”
付鈺趕緊說道:“多謝大夫,大人沒事就好,我們準備啟程迴京。”
周圍的眾人紛紛勸道:“劉大人,你要節哀呀!您這身體,還要經得起長途跋涉的奔波呀!”
劉墉慢慢地止住哭聲說道:“皇命不可違,父親靈前,我更不敢拖延。”下了決定之後的第二天,我們一行人在眾人的擔憂中保護著劉墉,他拖著虛弱的身體,踏上了迴京之路。
一路上,我們披星戴月、日夜兼程。而劉墉神情恍惚,常常望著車窗外發呆。我無論如何不能像他一樣,我必須保持清醒,既要趕緊迴家奔喪,又要保護劉墉的周全,不能再出半點意外。至於陝西之事,隻能交給新來的按察使了。
經過多日奔波,終於迴到京城。我和劉墉直奔家中。家中的靈堂早在內務府協助下布置妥當,靈堂設置得莊嚴肅穆,內外有眾多內務府官吏在忙碌。
劉墉的一雙兒女劉希鵬和妹妹、我的一雙兒女劉瀧和妹妹見到我們迴來,立刻撲到我們跟前放聲大哭。他們訴說著劉統勳在彌留之際對劉墉和我的思念與期待,但是終究沒有等到我們迴來見他最後一麵。我和劉墉來到父親靈柩前,撲倒在地放聲大哭。
“父親,孩兒不孝,未能在您身旁盡孝……”我和劉墉同時哭訴道。我們這一哭訴不要緊,母親劉老夫人、單瑩嫂子、勤格格、謝玲兒、張成夫婦、劉墉的一雙兒女、我的一雙兒女還有張成的兩個兒子一下子又哭成一片。
前來吊唁的官員和親友們紛紛安慰,我和劉墉卻仿佛聽不見一般,沉浸在悲痛之中,根本不知道他們在說什麽。
付鈺抹了把眼淚悄悄到我跟前說:“劉安!劉老大人已經仙逝,但是這一切必須進行下去,你們哥倆必須有一個清醒的。咱們絕不能在眾多王公貴族麵前失了禮數,不是嗎?”
我聽了之後心想也是,就附到劉墉耳邊這麽說了一通。劉墉慢慢地清醒過來,便和我一起接待前來吊唁的賓客。
正當我們迎接賓客之時,隻聽到“皇上駕到——!”這一聲唿喊,所有人立刻跪拜迎接,隻見乾隆在眾人簇擁下進了劉府內。來到劉統勳靈柩之前,由太監點蠟焚香後,乾隆說道:“宣旨!”
隻見宣旨官展開聖旨高聲宣讀道: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朕惟國家之隆,賢良輔弼為基;社稷之安,股肱大臣是賴。已故大學士劉統勳,器識宏深,才猷練達,秉性剛正,持躬清正。
自登仕籍,曆事朕躬,久任封疆,多著懋績。入讚綸扉,參預機務,殫精竭慮,無懈益虔。其於朝廷大政,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剛方之操,始終不渝。
方期長資倚任,共致昇平。遽聞溘逝,震悼良深。朕親臨其喪,瞻遺容而增慟,撫幾筵而愴懷。
今特追授劉統勳為太傅,諡號“文正”。“文”者,經緯天地,道德博聞;“正”者,靖共其位,守道不移。此乃朕之所望於賢良,亦公之所實至名歸也。
賜祭葬,予諡立碑,恩蔭其子孫。昭朕眷念舊臣之至意,以彰其不朽之功。
布告天下,鹹使聞知。
欽此
聖旨宣讀完畢,劉墉和我帶領闔府人員叩謝皇恩。
京城劉統勳舉喪過後,劉墉整個人瘦了一圈,神色憔悴。但他牢記皇命,稍作休整便和我一同進宮麵聖謝恩。
宮中,乾隆帝看著劉墉的模樣,歎息道:“劉墉,朕知你心中悲痛,但事已至此,誰也無力迴天!你需振作起來,繼承你父親的遺誌,幫朕把這大清國管理好哇!”
劉墉跪地,聲音哽咽:“皇上,臣定當竭力而為,不負皇恩!”
但當劉墉強打精神,準備重新投入到朝廷事務中時,然而,大清國又一巨星隕落。
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大清國的擎天柱、乾隆皇帝的二十四叔、鑲白旗蒙古都統、正白旗滿洲都統、禦書處總管、宗人府管事、玉牒館總裁及粘杆處總理大臣,和碩誠親王胤泌因病不治也與世長辭。
這下好了,不但劉墉擔心大清國會亂,乾隆此時也因突然失去兩位柱臣而有些頭腦發懵……
和碩誠親王胤泌的離世,讓整個京城都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王府內,白幡飄揚,哭聲震天。乾隆皇帝親自下旨,要以最高規格為和碩誠親王舉辦喪事。
劉統勳的喪事還沒有料理完畢,誠親王又不在了。劉墉隻好讓我扶著靈柩先迴山東諸城逄戈莊老家,而他等待和碩誠親王喪事完畢之後,再迴家給父親守靈丁憂。
我扶著劉統勳靈柩離開京城之後,身心俱疲的劉墉,強撐著參與到和碩誠親王的喪事中。他與朝中大臣們一同忙碌,安排各項事宜。
靈堂內,擺滿了各界送來的挽聯和祭品。劉墉看著和碩誠親王的牌位,心中感慨萬千。這位王爺可算是自己的知己,一生為朝廷盡心盡力,如今卻也與世長辭。
在喪禮的籌備過程中,劉墉與其他大臣們遇到了不少難題。首先是經費問題,盡管乾隆皇帝下令從國庫撥出專款,但由於喪禮規模龐大,費用仍顯緊張。劉墉不得不精打細算,確保每一筆開支都用在刀刃上。
其次是人員調配。眾多官員和王府的下人們都參與到喪禮的籌備中,但由於缺乏統一的指揮,一度出現混亂的局麵。劉墉憑借著自己的智慧和果斷,迅速理清頭緒,安排好每個人的職責。
與此同時,京城的百姓們也對和碩誠親王的離世表達了深深的哀悼。街道兩旁,人們自發地為王爺默哀。
喪禮當天,京城的王公貴族、文武百官紛紛前來吊唁。整個王府被人群擠得水泄不通。劉墉與其他大臣們忙前忙後,接待著前來吊唁的賓客。
乾隆皇帝親臨靈堂,懷著悲痛的心情親自上香祭奠,並對和碩誠親王的一生功績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並賜諡號為“恪”,也可被稱為誠恪親王。
在和碩誠親王的喪事過後,乾隆和劉墉進行了一次長談,涉及到了舉國上下、朝廷內外的許多事情。劉墉便向乾隆推薦了三個人可暫時協助乾隆處理朝政的人,一個是紀曉嵐、一個是錢灃,另外一個就是和珅的太老丈人,他老婆的爺爺——大學士英廉。另外,劉墉還給乾隆推薦了在外作戰的福康安、阿桂等人。待安排好了京城一切,劉墉奉旨迴山東老家丁憂。
劉墉在付鈺等人陪同下攜帶一家老小奉旨迴山東老家丁憂。在迴家的路上,他深知自己肩負著乾隆交代的秘密使命,不敢有絲毫懈怠。
迴到山東諸城逄戈莊老家後,劉墉首先給劉統勳舉辦了隆重的下葬儀式。
整個逄戈莊都沉浸在一片肅穆之中。劉家大宅內外掛滿了白色的挽幛,風中飄動的白幡發出簌簌的聲響,仿佛也在為劉統勳的離去而悲泣。
出殯的那一天,清晨的陽光被厚重的雲層遮住,天色顯得有些陰沉。我和劉墉身著孝服,腰係麻繩,麵容憔悴卻目光堅定,帶領著全家老小,一步一步地跟在靈柩後麵。
劉墉的夫人單瑩嫂子和我的夫人勤格格二人,雙眼紅腫,麵容悲戚,卻強忍著淚水,由劉氏家族年輕女孩子攙扶著也跟在送葬隊伍當中。孩子們也都身著孝衣,神情肅穆,他們邊哭邊唿喊著“爺爺”。劉氏家族隻要是劉統勳的子侄以下的所有小輩們都帶著悲痛心情加入在送葬隊伍當中一起送行。不懂事的小孩子也從大人們的悲傷中感受到了深深的哀傷。
劉墉的母親劉老夫人,在丫鬟的攙扶下,顫巍巍地走著,淚水早已流幹,隻剩下滿臉的滄桑和無盡的悲痛。
送葬的隊伍緩緩前行,一路上,鑼鼓聲、嗩呐聲哀婉悲切,打破了鄉村的寧靜。村民們紛紛走出家門,站在道路兩旁,默默地為劉統勳送行。
到了墓地,劉墉親自手扶靈柩,緩緩放入墓穴之中。他的雙手顫抖著,眼中滿是不舍和悲痛。
“父親,您安息吧。”我和劉墉聲音沙啞地說道,淚水再次奪眶而出。
在一旁的付鈺等人也都紛紛落淚,他們一同幫助劉墉完成了後續的填土、立碑等事宜。
儀式結束後,眾人迴到劉家大宅。劉墉強忍著悲痛,向各位前來幫忙的親戚和鄉親們表示感謝。
宴席上,氣氛沉重。劉墉端起酒杯,對著眾人說道:“感謝各位家族成員及親朋好友在這悲痛時刻的陪伴和幫助,家父在天之靈也會感到欣慰。”
大家紛紛舉杯,向劉統勳表示敬意和懷念。
宴席散去後,劉墉獨自一人來到父親的靈位前,久久地跪著。
“父親,孩兒一定會謹遵您的教誨,不辜負您的期望。”劉墉在心中暗暗發誓。
我也跪在劉統勳的靈位前暗自發誓:“孩兒一定不辜負劉家對我的恩德,一心為劉家盡心盡責!”
接下來的日子裏,劉墉和我一邊守孝,一邊也沒有忘記乾隆交代的使命。他暗中安排親信,收集各方情報,密切關注著山東境內的一舉一動。
夜晚,劉墉在書房中,與付鈺等人商討著所收集到的線索。
“大人,目前還沒有發現明顯的異常,但有幾處地方的官員調動似乎有些蹊蹺。”付鈺說道。
劉墉皺著眉頭,思索片刻後說道:“繼續盯著,不能放過任何蛛絲馬跡。”
白天,劉墉則與家人一起操持家務,安撫母親和夫人的情緒。
“墉兒,你也要注意自己的身體,莫要太過勞累。”劉老夫人心疼地說道。
劉墉點點頭:“母親放心,兒子知道。”
在這丁憂期間,劉墉雖然身處悲痛之中,但他的心中始終懷著對國家和朝廷的責任,時刻準備著應對可能出現的危機,私下裏卻時刻關注著各方動態。他常常獨自一人在深夜思考著收集到的各種線索。
一日深夜,我和劉墉、付鈺正在商量事情,突然看到付鈺伸手從懷中掏出飛鏢剛要打出,就聽到屋外一個聲音說道:“付將軍莫要動手,我們是皇上密使,前來求見劉大人的!”
看來還是付鈺的功夫厲害,他聽到了屋外的動靜,而我卻沒聽到。隻見付鈺打開門之後,見到一個二十多歲、不到三十的人走了進來,單腿下跪對劉墉輕聲說道:“奉皇上密旨,屬下前來拜見劉大人!”
劉墉讓來人起來後,來人說道:“屬下叫甄平,粘杆處一等拜唐阿。另外,屬下還是皇上身邊一等金牌侍衛!”說著,讓外麵的人送進來一個包裹交給了劉墉並且說道:“劉大人,這是皇上賜給你的東西,請劉大人查收!”
劉墉打開包裹一看,有八旗兵和綠營兵兵符一對、禦賜金牌一麵、天子劍一把,還有全國各省拜唐阿負責人花名冊一本,密旨一道。
劉墉擺上香案,跪拜了這些東西。打開密旨後看到:
聖諭:
今擢升劉墉為粘杆處總理大臣,並有朕身邊一等金牌侍衛拜唐阿甄平,前去助爾令各省拜唐阿統領為汝所用。如爾接到朕之密旨,事必辦。無朕之密旨,則慎辦。
欽此
劉墉看罷密旨,問甄平:“你是明的還是暗的?”
甄平迴答:“迴劉大人,我等門外三十人,皆是暗的!”
劉墉問:“你們如何安身,我又如何找到你?”
鄭平迴道:“付鈺付將軍知道如何找到我等!”
劉墉說道:“好吧!本官知道了!”
劉墉剛剛說完,甄平雙手一抱拳扭身便悄無聲息地消失在夜幕之中……
旨意內容如下: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朕聞劉統勳溘然長逝,悲慟難抑。劉統勳,曆事三朝,殫精竭慮,於朝堂內外,建樹非凡。其為官清正,剛直不阿,於吏治民生,多有擘畫;於軍政要務,亦能深謀遠慮。每遇艱難險阻,皆能奮勇擔當,為朝廷股肱之臣,朕之得力臂膀,實乃社稷之棟梁。
劉墉,身為劉統勳之子,素承家風,勤勉奉公,朕亦深為倚重。今汝父仙逝,朕念汝舐犢情深,特命汝即刻從速返京,料理喪儀,以盡孝道。待諸事完畢,再迴朝複命,朕與汝共商家國之事,以繼劉統勳未竟之誌。
朕望汝節哀順變,莫因悲慟過度而傷己身。當以國事為重,化悲痛為力量,承繼先父遺風,為我大清江山社稷,再書功績。
欽此。
劉墉接到這樣的旨意,一下子呆若木雞,淚水瞬間模糊了雙眼,身子晃了晃,眼前一黑栽倒在地。眾人一看如此,慌作一團。我趕忙把劉墉抱在懷中,掐他的人中。付鈺又揉胳膊又揉腿,邊揉邊大聲唿喊:“劉大人醒醒!劉大人醒醒啊!”
周圍的親隨和護衛們也連喊帶叫:“劉大人呐!劉大人,你可不能這樣啊!”“劉大人!劉大人!”“劉大人你醒醒啊!劉大人!”這時禦史台的府中亂成一片,哭喊的哭喊、跺腳的跺腳、搓手的搓手、撓頭的撓頭、端水的端水、找大夫的找大夫……
過了好一會兒,劉墉悠悠轉醒:“父親……嗚——嗚——嗚”他聲音沙啞,總算哭出聲來,淚水也再次湧出。
大夫匆匆趕來,為劉墉把了脈,說道:“大人悲傷過度,需好生調養,切不可再如此傷神。”
付鈺趕緊說道:“多謝大夫,大人沒事就好,我們準備啟程迴京。”
周圍的眾人紛紛勸道:“劉大人,你要節哀呀!您這身體,還要經得起長途跋涉的奔波呀!”
劉墉慢慢地止住哭聲說道:“皇命不可違,父親靈前,我更不敢拖延。”下了決定之後的第二天,我們一行人在眾人的擔憂中保護著劉墉,他拖著虛弱的身體,踏上了迴京之路。
一路上,我們披星戴月、日夜兼程。而劉墉神情恍惚,常常望著車窗外發呆。我無論如何不能像他一樣,我必須保持清醒,既要趕緊迴家奔喪,又要保護劉墉的周全,不能再出半點意外。至於陝西之事,隻能交給新來的按察使了。
經過多日奔波,終於迴到京城。我和劉墉直奔家中。家中的靈堂早在內務府協助下布置妥當,靈堂設置得莊嚴肅穆,內外有眾多內務府官吏在忙碌。
劉墉的一雙兒女劉希鵬和妹妹、我的一雙兒女劉瀧和妹妹見到我們迴來,立刻撲到我們跟前放聲大哭。他們訴說著劉統勳在彌留之際對劉墉和我的思念與期待,但是終究沒有等到我們迴來見他最後一麵。我和劉墉來到父親靈柩前,撲倒在地放聲大哭。
“父親,孩兒不孝,未能在您身旁盡孝……”我和劉墉同時哭訴道。我們這一哭訴不要緊,母親劉老夫人、單瑩嫂子、勤格格、謝玲兒、張成夫婦、劉墉的一雙兒女、我的一雙兒女還有張成的兩個兒子一下子又哭成一片。
前來吊唁的官員和親友們紛紛安慰,我和劉墉卻仿佛聽不見一般,沉浸在悲痛之中,根本不知道他們在說什麽。
付鈺抹了把眼淚悄悄到我跟前說:“劉安!劉老大人已經仙逝,但是這一切必須進行下去,你們哥倆必須有一個清醒的。咱們絕不能在眾多王公貴族麵前失了禮數,不是嗎?”
我聽了之後心想也是,就附到劉墉耳邊這麽說了一通。劉墉慢慢地清醒過來,便和我一起接待前來吊唁的賓客。
正當我們迎接賓客之時,隻聽到“皇上駕到——!”這一聲唿喊,所有人立刻跪拜迎接,隻見乾隆在眾人簇擁下進了劉府內。來到劉統勳靈柩之前,由太監點蠟焚香後,乾隆說道:“宣旨!”
隻見宣旨官展開聖旨高聲宣讀道: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朕惟國家之隆,賢良輔弼為基;社稷之安,股肱大臣是賴。已故大學士劉統勳,器識宏深,才猷練達,秉性剛正,持躬清正。
自登仕籍,曆事朕躬,久任封疆,多著懋績。入讚綸扉,參預機務,殫精竭慮,無懈益虔。其於朝廷大政,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剛方之操,始終不渝。
方期長資倚任,共致昇平。遽聞溘逝,震悼良深。朕親臨其喪,瞻遺容而增慟,撫幾筵而愴懷。
今特追授劉統勳為太傅,諡號“文正”。“文”者,經緯天地,道德博聞;“正”者,靖共其位,守道不移。此乃朕之所望於賢良,亦公之所實至名歸也。
賜祭葬,予諡立碑,恩蔭其子孫。昭朕眷念舊臣之至意,以彰其不朽之功。
布告天下,鹹使聞知。
欽此
聖旨宣讀完畢,劉墉和我帶領闔府人員叩謝皇恩。
京城劉統勳舉喪過後,劉墉整個人瘦了一圈,神色憔悴。但他牢記皇命,稍作休整便和我一同進宮麵聖謝恩。
宮中,乾隆帝看著劉墉的模樣,歎息道:“劉墉,朕知你心中悲痛,但事已至此,誰也無力迴天!你需振作起來,繼承你父親的遺誌,幫朕把這大清國管理好哇!”
劉墉跪地,聲音哽咽:“皇上,臣定當竭力而為,不負皇恩!”
但當劉墉強打精神,準備重新投入到朝廷事務中時,然而,大清國又一巨星隕落。
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大清國的擎天柱、乾隆皇帝的二十四叔、鑲白旗蒙古都統、正白旗滿洲都統、禦書處總管、宗人府管事、玉牒館總裁及粘杆處總理大臣,和碩誠親王胤泌因病不治也與世長辭。
這下好了,不但劉墉擔心大清國會亂,乾隆此時也因突然失去兩位柱臣而有些頭腦發懵……
和碩誠親王胤泌的離世,讓整個京城都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王府內,白幡飄揚,哭聲震天。乾隆皇帝親自下旨,要以最高規格為和碩誠親王舉辦喪事。
劉統勳的喪事還沒有料理完畢,誠親王又不在了。劉墉隻好讓我扶著靈柩先迴山東諸城逄戈莊老家,而他等待和碩誠親王喪事完畢之後,再迴家給父親守靈丁憂。
我扶著劉統勳靈柩離開京城之後,身心俱疲的劉墉,強撐著參與到和碩誠親王的喪事中。他與朝中大臣們一同忙碌,安排各項事宜。
靈堂內,擺滿了各界送來的挽聯和祭品。劉墉看著和碩誠親王的牌位,心中感慨萬千。這位王爺可算是自己的知己,一生為朝廷盡心盡力,如今卻也與世長辭。
在喪禮的籌備過程中,劉墉與其他大臣們遇到了不少難題。首先是經費問題,盡管乾隆皇帝下令從國庫撥出專款,但由於喪禮規模龐大,費用仍顯緊張。劉墉不得不精打細算,確保每一筆開支都用在刀刃上。
其次是人員調配。眾多官員和王府的下人們都參與到喪禮的籌備中,但由於缺乏統一的指揮,一度出現混亂的局麵。劉墉憑借著自己的智慧和果斷,迅速理清頭緒,安排好每個人的職責。
與此同時,京城的百姓們也對和碩誠親王的離世表達了深深的哀悼。街道兩旁,人們自發地為王爺默哀。
喪禮當天,京城的王公貴族、文武百官紛紛前來吊唁。整個王府被人群擠得水泄不通。劉墉與其他大臣們忙前忙後,接待著前來吊唁的賓客。
乾隆皇帝親臨靈堂,懷著悲痛的心情親自上香祭奠,並對和碩誠親王的一生功績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並賜諡號為“恪”,也可被稱為誠恪親王。
在和碩誠親王的喪事過後,乾隆和劉墉進行了一次長談,涉及到了舉國上下、朝廷內外的許多事情。劉墉便向乾隆推薦了三個人可暫時協助乾隆處理朝政的人,一個是紀曉嵐、一個是錢灃,另外一個就是和珅的太老丈人,他老婆的爺爺——大學士英廉。另外,劉墉還給乾隆推薦了在外作戰的福康安、阿桂等人。待安排好了京城一切,劉墉奉旨迴山東老家丁憂。
劉墉在付鈺等人陪同下攜帶一家老小奉旨迴山東老家丁憂。在迴家的路上,他深知自己肩負著乾隆交代的秘密使命,不敢有絲毫懈怠。
迴到山東諸城逄戈莊老家後,劉墉首先給劉統勳舉辦了隆重的下葬儀式。
整個逄戈莊都沉浸在一片肅穆之中。劉家大宅內外掛滿了白色的挽幛,風中飄動的白幡發出簌簌的聲響,仿佛也在為劉統勳的離去而悲泣。
出殯的那一天,清晨的陽光被厚重的雲層遮住,天色顯得有些陰沉。我和劉墉身著孝服,腰係麻繩,麵容憔悴卻目光堅定,帶領著全家老小,一步一步地跟在靈柩後麵。
劉墉的夫人單瑩嫂子和我的夫人勤格格二人,雙眼紅腫,麵容悲戚,卻強忍著淚水,由劉氏家族年輕女孩子攙扶著也跟在送葬隊伍當中。孩子們也都身著孝衣,神情肅穆,他們邊哭邊唿喊著“爺爺”。劉氏家族隻要是劉統勳的子侄以下的所有小輩們都帶著悲痛心情加入在送葬隊伍當中一起送行。不懂事的小孩子也從大人們的悲傷中感受到了深深的哀傷。
劉墉的母親劉老夫人,在丫鬟的攙扶下,顫巍巍地走著,淚水早已流幹,隻剩下滿臉的滄桑和無盡的悲痛。
送葬的隊伍緩緩前行,一路上,鑼鼓聲、嗩呐聲哀婉悲切,打破了鄉村的寧靜。村民們紛紛走出家門,站在道路兩旁,默默地為劉統勳送行。
到了墓地,劉墉親自手扶靈柩,緩緩放入墓穴之中。他的雙手顫抖著,眼中滿是不舍和悲痛。
“父親,您安息吧。”我和劉墉聲音沙啞地說道,淚水再次奪眶而出。
在一旁的付鈺等人也都紛紛落淚,他們一同幫助劉墉完成了後續的填土、立碑等事宜。
儀式結束後,眾人迴到劉家大宅。劉墉強忍著悲痛,向各位前來幫忙的親戚和鄉親們表示感謝。
宴席上,氣氛沉重。劉墉端起酒杯,對著眾人說道:“感謝各位家族成員及親朋好友在這悲痛時刻的陪伴和幫助,家父在天之靈也會感到欣慰。”
大家紛紛舉杯,向劉統勳表示敬意和懷念。
宴席散去後,劉墉獨自一人來到父親的靈位前,久久地跪著。
“父親,孩兒一定會謹遵您的教誨,不辜負您的期望。”劉墉在心中暗暗發誓。
我也跪在劉統勳的靈位前暗自發誓:“孩兒一定不辜負劉家對我的恩德,一心為劉家盡心盡責!”
接下來的日子裏,劉墉和我一邊守孝,一邊也沒有忘記乾隆交代的使命。他暗中安排親信,收集各方情報,密切關注著山東境內的一舉一動。
夜晚,劉墉在書房中,與付鈺等人商討著所收集到的線索。
“大人,目前還沒有發現明顯的異常,但有幾處地方的官員調動似乎有些蹊蹺。”付鈺說道。
劉墉皺著眉頭,思索片刻後說道:“繼續盯著,不能放過任何蛛絲馬跡。”
白天,劉墉則與家人一起操持家務,安撫母親和夫人的情緒。
“墉兒,你也要注意自己的身體,莫要太過勞累。”劉老夫人心疼地說道。
劉墉點點頭:“母親放心,兒子知道。”
在這丁憂期間,劉墉雖然身處悲痛之中,但他的心中始終懷著對國家和朝廷的責任,時刻準備著應對可能出現的危機,私下裏卻時刻關注著各方動態。他常常獨自一人在深夜思考著收集到的各種線索。
一日深夜,我和劉墉、付鈺正在商量事情,突然看到付鈺伸手從懷中掏出飛鏢剛要打出,就聽到屋外一個聲音說道:“付將軍莫要動手,我們是皇上密使,前來求見劉大人的!”
看來還是付鈺的功夫厲害,他聽到了屋外的動靜,而我卻沒聽到。隻見付鈺打開門之後,見到一個二十多歲、不到三十的人走了進來,單腿下跪對劉墉輕聲說道:“奉皇上密旨,屬下前來拜見劉大人!”
劉墉讓來人起來後,來人說道:“屬下叫甄平,粘杆處一等拜唐阿。另外,屬下還是皇上身邊一等金牌侍衛!”說著,讓外麵的人送進來一個包裹交給了劉墉並且說道:“劉大人,這是皇上賜給你的東西,請劉大人查收!”
劉墉打開包裹一看,有八旗兵和綠營兵兵符一對、禦賜金牌一麵、天子劍一把,還有全國各省拜唐阿負責人花名冊一本,密旨一道。
劉墉擺上香案,跪拜了這些東西。打開密旨後看到:
聖諭:
今擢升劉墉為粘杆處總理大臣,並有朕身邊一等金牌侍衛拜唐阿甄平,前去助爾令各省拜唐阿統領為汝所用。如爾接到朕之密旨,事必辦。無朕之密旨,則慎辦。
欽此
劉墉看罷密旨,問甄平:“你是明的還是暗的?”
甄平迴答:“迴劉大人,我等門外三十人,皆是暗的!”
劉墉問:“你們如何安身,我又如何找到你?”
鄭平迴道:“付鈺付將軍知道如何找到我等!”
劉墉說道:“好吧!本官知道了!”
劉墉剛剛說完,甄平雙手一抱拳扭身便悄無聲息地消失在夜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