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二十年三月二十一日的清晨,京城還籠罩在一片朦朧的薄霧之中,陽光努力地穿透那厚厚的雲層,將斑駁的光影零零散散地灑落在張廷玉的府邸。這座府邸此刻一片素白,就好像冬日的霜雪嚴嚴實實地覆蓋著,透著一股子肅穆與哀傷。
靈堂裏,燭火在微風中輕輕搖曳著,那跳動的光影在牆壁上晃來晃去,仿佛也在為這位逝去的名臣默默哀傷。祭品整整齊齊地羅列著,散發著淡淡的香氣,而那沉重的靈柩則靜靜地停放其中,四周彌漫著的哀傷如同潮水一般,讓每一個踏入靈堂的人,心頭都不由自主地沉重起來。
前來吊唁的親友、同僚如同流水一般絡繹不絕,每個人的神色都無比凝重,眼中滿滿的都是悲痛。一位年輕的官員身著素服,定定地看著靈柩,眼眶漸漸地泛紅,輕聲說道:“張公一生磊落,為朝廷鞠躬盡瘁,實乃我輩楷模啊。”旁邊的老臣微微點頭,眼中滿是感慨:“是啊,張公輔佐三代帝王,曆經風雨,功高至偉,如今溘然長逝,實乃朝廷之殤,更是我等的巨大損失啊。”眾人皆默默頷首,深深地沉浸在悲痛之中。
此時,皇宮之中的乾隆帝獨自坐在禦書房內,他的腦海中不斷地浮現出張廷玉一生的功績,心中不免十分惆悵。他想起張廷玉在朝堂上那兢兢業業的身影,無論是處理那紛繁複雜讓人頭疼的政務,還是在關鍵時刻為國家出謀劃策,都殫精竭慮,從未有過一絲一毫的懈怠。為了先帝,張廷玉更是義無反顧地與那些反對先帝的人針鋒相對,堅定地維護著朝廷的穩定和先帝的權威。乾隆帝心裏跟明鏡兒似的,張廷玉的一生,那可確實是為大清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他眉頭緊皺著,心中感慨萬千,於是下旨賜予祭葬之禮,並輟朝一日,以此來表達對張廷玉的敬重與哀悼。
出殯的日子,天氣依舊有些陰沉,靈柩在眾人的注視下被緩緩抬起,莊重地置於靈車之上。靈車前麵,儀仗隊整整齊齊地排列著,銘旌、幡幢隨風飄動,發出沙沙的聲響,仿佛在為張廷玉送行。送葬的隊伍浩浩蕩蕩,綿延了好幾裏地,其中既有張廷玉的親友,他們身著素白的孝服,麵容悲戚;也有朝中的官員,神色莊重,默默地跟隨在靈車後麵緩緩前行。沿途的百姓紛紛停下腳步,駐足觀望,眼中滿是敬意和惋惜。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者看著靈車,眼中滿是敬佩:“張公一生清正廉潔,為百姓謀福祉,實在是難得的好官啊,如今他這一走,可真是咱百姓的一大損失呀。”眾人紛紛點頭,對這位老臣的話深表讚同。
抵達墓地後,氣氛更加莊嚴肅穆,靈柩在眾人的注視下緩緩入土。乾隆又親自下旨,將張廷玉配享太廟。這一殊榮,不單單是對張廷玉一生功績的肯定,更是對其忠誠與奉獻的最高褒獎。太廟之中,張廷玉的牌位被恭恭敬敬地供奉其中,周圍擺放著各種各樣的祭品和香燭。前來祭祀的官員們紛紛行禮,以此來表達對這位一代名臣的敬仰之情。乾隆帝看著牌位,心中感慨萬千:“張廷玉一生忠誠,為國家殫精竭慮,實乃朕之股肱,朕定當厚葬,讓後世銘記他的功績。”
張廷玉的喪事完畢之後,朝廷對準噶爾戰事的籌備愈發緊張起來。策楞、達爾黨阿、紮拉豐阿等將領日夜操練兵馬,校場上馬蹄聲陣陣,塵土飛揚,士兵們的喊殺聲震天響,個個精神抖擻,士氣高昂。他們心裏清楚得很,此次出征那可是責任重大,容不得有絲毫的懈怠。同時,籌集糧草的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各地的糧草源源不斷地運往京城,倉庫中糧草堆積得跟小山似的。負責後勤的官員們忙得那叫一個不可開交,仔仔細細地清點、登記著每一批糧草。
而朝中的大臣們也各自忙碌著,為戰事出謀劃策的大有人在,他們在朝堂上激烈地討論著作戰方案,認真地分析著準噶爾的地形、兵力分布等情況;籌措銀兩的也不在少數,他們與各地的富商、錢莊不停地交涉,想盡了辦法籌集軍費;打探前方消息的也有,他們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探子,悄悄地深入準噶爾地區,想方設法獲取最新的情報;籌備糧草的更是忙得腳不沾地,他們奔波於各地的糧倉之間,確保糧草的充足和質量;調集人馬的也沒閑著,他們從各地的軍隊中精心挑選精銳士兵,組成一支強大的遠征軍。各種公文調令如同雪片一般從朝廷發出,又從各地不斷地返迴朝廷,整個朝廷都沉浸在緊張而忙碌的氛圍之中。
這一天,朝堂之上。隻見策楞出班奏道:“陛下,奴才今日有所一請。”乾隆微微抬起頭,問道:“策愛卿有何請求呀?”策楞上前一步,恭恭敬敬地說道:“奴才想請劉統勳劉中堂仍舊做我大軍後勤的負責官員,不知皇上肯否?”乾隆有些疑惑地問道:“因何續選劉統勳呀?”策楞連忙迴答道:“劉統勳劉中堂,辦事謹慎、認真、果斷,上次非是劉大人之錯,乃山高路遠,消息閉塞,不能及時直達聖聽所致。今日,奴才仍舊相信劉大人能夠勝任此事,還望皇上三思!”乾隆聽後,微微點頭,看向劉統勳問道:“劉愛卿,上次是朕的過錯,冤枉了愛卿。本次朕想聽你之言,可否願意?”劉統勳聽後,撩衣跪倒,堅定地說:“臣,肝腦塗地也在所不辭!”乾隆大喜,說道:“好好好!那朕就封你為協辦西北戰事總督,前方戰事所需人員、裝備、糧草皆歸你統一調配。”劉統勳再次叩首:“臣,謝主隆恩!”
卻說紀曉嵐在張廷玉府上忙活了好些日子,待諸事稍定,這才返迴翰林院。這幾日的經曆讓他對朝廷的風雲變幻和人情冷暖有了更深的感觸。
一日,紀曉嵐在翰林院與劉墉一起整理典籍。劉墉神色凝重,壓低了聲音說道:“紀老弟,這幾日我在朝中聽聞了一些消息,令人憂心呐。”紀曉嵐放下手中的書卷,一臉疑惑地看著劉墉:“劉兄,何事讓劉兄如此慎重?”劉墉湊近紀曉嵐,眉頭緊皺:“有人暗中在糧草籌備上動手腳,妄圖拖延出征的時日。”紀曉嵐一驚,瞪大了雙眼:“竟有此事?這可是關乎國家安危的大事,何人如此大膽?不怕掉腦袋?”劉墉輕歎一聲,目光中透著憂慮:“目前尚不明確,但此事若不及時解決,後果不堪設想啊。”紀曉嵐沉思片刻,緊握拳頭:“劉兄,此事是否需盡快稟報皇上?”劉墉點頭,神色堅定:“我正有此意,但是沒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就稟報皇上,是不是有點……,紀兄,要不你我一同麵聖。”紀曉嵐點頭表示讚同。二人匆匆趕往皇宮,求見乾隆。
乾隆坐在禦書房,聽了二人的奏報,麵色陰沉:“你們所奏之事,朕已知曉。朕絕不允許有人在這關鍵時刻壞我大事兒。劉墉,紀曉嵐,朕命你二人暗中調查此事,務必查出個水落石出。”劉墉、紀曉嵐跪地領旨:“臣等遵旨!”
離開禦書房,劉墉和紀曉嵐分頭行動。劉墉悄悄深入戶部,他以借閱典籍為由,進入了戶部的藏書閣,實則暗中查閱賬目。他仔仔細細地翻閱著一本本賬目,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眼睛緊緊地盯著賬目上的每一筆收支,時而皺眉,時而沉思。而紀曉嵐則在京城各處打聽消息,他穿梭於大街小巷,茶館酒肆之間,與各種各樣的人交談,試圖從他們的口中獲取有用的線索。
數日後,紀曉嵐在一家酒館中偶然聽到兩名戶部官員在竊竊私語。一個官員喝了一口酒,小聲說道:“這糧草之事,牽連甚廣,不知會有多少人倒黴。”另外一個官員警惕地看了看四周,壓低聲音:“噤聲,小心禍從口出。”紀曉嵐心中一動,不動聲色地繼續聽著,可惜兩名官員不再言語,隻是匆匆喝完酒便離開了。
迴到翰林院,紀曉嵐與劉墉會合,交流所得線索。經過一番梳理分析,他們將目標鎖定在了戶部的一名郎中身上,但是如何將其揪出呢?劉墉表示他有辦法。
這天早朝,當值太監高喊“有事奏來,無事散朝”畢。劉墉搶先高喊:“微臣有本!”文武百官被這突如其來的喊聲嚇了一跳,誰也沒想到一個小小的翰林院四品侍講也敢在朝堂之上大唿有本。劉墉雙手舉著奏本,就這樣在眾目睽睽之下,小步快走到禦階前雙膝跪倒後又說道:“微臣有本!”正當百官錯愕時,乾隆說:“呈上來!”
乾隆在寶座上接過劉墉的奏本打開一看,上麵什麽也沒有,空空如也。乾隆剛要發作,就聽劉墉奏道:“微臣參奏的是戶部的官員從中作梗,意欲破壞和延誤我西北戰事糧草運輸的計劃!”那乾隆多精明的一個人,立刻明白了劉墉在利用詐奏引出那個破壞前方糧草的人,於是配合地說道:“劉墉!此人如此大膽,前去將其指出,朕要滅他九族!”劉墉起身就往戶部一幫人的隊列走去,戶部的官員們一個個都嚇得渾身哆嗦。隻要劉墉指向誰,誰的九族就沒了,誰不害怕。
還沒等劉墉走近,其中一個戶部侍郎,就嚇倒在地,人事不省了。眾人皆驚愕不已,怎麽迴事兒?原來是嚇死了!經過查實,就是這個戶部侍郎連同幾個郎中對糧草動了手腳。人問他後麵是否有人指使,但他已死,死無對證,他背後的那個人沒辦法再查了。又是一個“無頭案”,隻能半途而廢。
至此,糧草之事算是告一段落,大軍出征之日終於到來。這一日,京城的天氣格外晴朗,陽光明媚。乾隆親自帶領文武百官前來給策楞等眾將士送行。校場上,大軍整齊地排列著,士兵們個個精神飽滿,盔甲在陽光下閃閃發光。策楞等將領騎在高頭大馬上,威風凜凜地站在隊伍前列。乾隆走上高台,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講,激勵將士們英勇殺敵,為國立功。將士們齊聲高唿:“陛下聖明,吾等定當奮勇殺敵,不負陛下厚望!”隨後,大軍在激昂的號角聲中緩緩出發,向著西北的方向開拔。
話說軍隊開拔之後,諸事暫時有了頭緒。這一天我和劉墉沒有當值,本想著帶著單瑩嫂子、勤格格及孩子到郊外賞景散心,一家人正滿心歡喜地準備出發呢,宮裏突然來人宣旨,讓我們即刻前往養心殿見駕。這突如其來的變故,瞬間打破了原本的愉悅氛圍,無奈之下,我們隻能跟隨傳旨太監匆匆往養心殿趕去。
來到養心殿,進入東暖閣一看,謔,好家夥!和碩履親王、和碩誠親王、傅恆傅中堂都在呢。我們趕緊向乾隆和諸位大人王爺行禮參拜,恭恭敬敬地站在一旁。
乾隆見我們進來,清了清嗓子說道:“朕召見你們不為別的,隻是因履親王年事已高,身體抱恙,實在無法繼續管理事務。經過深思熟慮,決定辭去議政大臣之職,不再參與朝政;同時辭去禮部事務和宗人府事務,這兩處事務也不再過問;另外,辭去‘會典館’總裁一職,從今往後便在王府安心養病,頤養天年。故此,他管的事兒都要分擔一些了。”
聽到這個消息,我心裏不禁感慨,老爺子戎馬一生,為大清兢兢業業奉獻了一輩子,如今也該好好休息休息了。我心裏明白,這就是叫我來的原因,讓我沒事兒多去王爺家陪陪他,讓老人家高興高興。
說罷履親王的事兒,乾隆便讓我護送履親王離開皇宮迴履親王府。我不清楚乾隆、誠親王、傅恆、劉墉他們還說了些什麽,也不知道給了劉墉什麽差事。
待劉墉迴家之後,他告訴我,因為履親王的辭職,原本履親王管理的事務分攤給了誠親王和傅恆。這兩位大人工作量一下子增大了不少,為了更好地協調各項事務,他們向乾隆建議,把“粘杆處”的活交給劉墉分擔一下。於是就給了劉墉一個“總理粘杆處事宜副代管”的職務。我也不清楚這到底是個什麽級別的官兒,其實我自己也是“粘杆處”不知道哪個級別的“拜唐阿”。
劉墉一邊說著,一邊搖了搖頭,臉上露出一絲無奈的苦笑。他說:“這事兒來得突然,我也不知道這‘粘杆處’到底是個什麽情況,內部結構如何,以後還得慢慢摸索吧。”我拍了拍劉墉的肩膀,安慰道:“既來之則安之,反正都是為皇上辦事兒,好好幹就是了。”
劉墉點點頭,表示乾隆旨意如此,隻能接受,不能有所反對及推脫之詞,誰讓人家是皇帝呢……
靈堂裏,燭火在微風中輕輕搖曳著,那跳動的光影在牆壁上晃來晃去,仿佛也在為這位逝去的名臣默默哀傷。祭品整整齊齊地羅列著,散發著淡淡的香氣,而那沉重的靈柩則靜靜地停放其中,四周彌漫著的哀傷如同潮水一般,讓每一個踏入靈堂的人,心頭都不由自主地沉重起來。
前來吊唁的親友、同僚如同流水一般絡繹不絕,每個人的神色都無比凝重,眼中滿滿的都是悲痛。一位年輕的官員身著素服,定定地看著靈柩,眼眶漸漸地泛紅,輕聲說道:“張公一生磊落,為朝廷鞠躬盡瘁,實乃我輩楷模啊。”旁邊的老臣微微點頭,眼中滿是感慨:“是啊,張公輔佐三代帝王,曆經風雨,功高至偉,如今溘然長逝,實乃朝廷之殤,更是我等的巨大損失啊。”眾人皆默默頷首,深深地沉浸在悲痛之中。
此時,皇宮之中的乾隆帝獨自坐在禦書房內,他的腦海中不斷地浮現出張廷玉一生的功績,心中不免十分惆悵。他想起張廷玉在朝堂上那兢兢業業的身影,無論是處理那紛繁複雜讓人頭疼的政務,還是在關鍵時刻為國家出謀劃策,都殫精竭慮,從未有過一絲一毫的懈怠。為了先帝,張廷玉更是義無反顧地與那些反對先帝的人針鋒相對,堅定地維護著朝廷的穩定和先帝的權威。乾隆帝心裏跟明鏡兒似的,張廷玉的一生,那可確實是為大清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他眉頭緊皺著,心中感慨萬千,於是下旨賜予祭葬之禮,並輟朝一日,以此來表達對張廷玉的敬重與哀悼。
出殯的日子,天氣依舊有些陰沉,靈柩在眾人的注視下被緩緩抬起,莊重地置於靈車之上。靈車前麵,儀仗隊整整齊齊地排列著,銘旌、幡幢隨風飄動,發出沙沙的聲響,仿佛在為張廷玉送行。送葬的隊伍浩浩蕩蕩,綿延了好幾裏地,其中既有張廷玉的親友,他們身著素白的孝服,麵容悲戚;也有朝中的官員,神色莊重,默默地跟隨在靈車後麵緩緩前行。沿途的百姓紛紛停下腳步,駐足觀望,眼中滿是敬意和惋惜。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者看著靈車,眼中滿是敬佩:“張公一生清正廉潔,為百姓謀福祉,實在是難得的好官啊,如今他這一走,可真是咱百姓的一大損失呀。”眾人紛紛點頭,對這位老臣的話深表讚同。
抵達墓地後,氣氛更加莊嚴肅穆,靈柩在眾人的注視下緩緩入土。乾隆又親自下旨,將張廷玉配享太廟。這一殊榮,不單單是對張廷玉一生功績的肯定,更是對其忠誠與奉獻的最高褒獎。太廟之中,張廷玉的牌位被恭恭敬敬地供奉其中,周圍擺放著各種各樣的祭品和香燭。前來祭祀的官員們紛紛行禮,以此來表達對這位一代名臣的敬仰之情。乾隆帝看著牌位,心中感慨萬千:“張廷玉一生忠誠,為國家殫精竭慮,實乃朕之股肱,朕定當厚葬,讓後世銘記他的功績。”
張廷玉的喪事完畢之後,朝廷對準噶爾戰事的籌備愈發緊張起來。策楞、達爾黨阿、紮拉豐阿等將領日夜操練兵馬,校場上馬蹄聲陣陣,塵土飛揚,士兵們的喊殺聲震天響,個個精神抖擻,士氣高昂。他們心裏清楚得很,此次出征那可是責任重大,容不得有絲毫的懈怠。同時,籌集糧草的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各地的糧草源源不斷地運往京城,倉庫中糧草堆積得跟小山似的。負責後勤的官員們忙得那叫一個不可開交,仔仔細細地清點、登記著每一批糧草。
而朝中的大臣們也各自忙碌著,為戰事出謀劃策的大有人在,他們在朝堂上激烈地討論著作戰方案,認真地分析著準噶爾的地形、兵力分布等情況;籌措銀兩的也不在少數,他們與各地的富商、錢莊不停地交涉,想盡了辦法籌集軍費;打探前方消息的也有,他們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探子,悄悄地深入準噶爾地區,想方設法獲取最新的情報;籌備糧草的更是忙得腳不沾地,他們奔波於各地的糧倉之間,確保糧草的充足和質量;調集人馬的也沒閑著,他們從各地的軍隊中精心挑選精銳士兵,組成一支強大的遠征軍。各種公文調令如同雪片一般從朝廷發出,又從各地不斷地返迴朝廷,整個朝廷都沉浸在緊張而忙碌的氛圍之中。
這一天,朝堂之上。隻見策楞出班奏道:“陛下,奴才今日有所一請。”乾隆微微抬起頭,問道:“策愛卿有何請求呀?”策楞上前一步,恭恭敬敬地說道:“奴才想請劉統勳劉中堂仍舊做我大軍後勤的負責官員,不知皇上肯否?”乾隆有些疑惑地問道:“因何續選劉統勳呀?”策楞連忙迴答道:“劉統勳劉中堂,辦事謹慎、認真、果斷,上次非是劉大人之錯,乃山高路遠,消息閉塞,不能及時直達聖聽所致。今日,奴才仍舊相信劉大人能夠勝任此事,還望皇上三思!”乾隆聽後,微微點頭,看向劉統勳問道:“劉愛卿,上次是朕的過錯,冤枉了愛卿。本次朕想聽你之言,可否願意?”劉統勳聽後,撩衣跪倒,堅定地說:“臣,肝腦塗地也在所不辭!”乾隆大喜,說道:“好好好!那朕就封你為協辦西北戰事總督,前方戰事所需人員、裝備、糧草皆歸你統一調配。”劉統勳再次叩首:“臣,謝主隆恩!”
卻說紀曉嵐在張廷玉府上忙活了好些日子,待諸事稍定,這才返迴翰林院。這幾日的經曆讓他對朝廷的風雲變幻和人情冷暖有了更深的感觸。
一日,紀曉嵐在翰林院與劉墉一起整理典籍。劉墉神色凝重,壓低了聲音說道:“紀老弟,這幾日我在朝中聽聞了一些消息,令人憂心呐。”紀曉嵐放下手中的書卷,一臉疑惑地看著劉墉:“劉兄,何事讓劉兄如此慎重?”劉墉湊近紀曉嵐,眉頭緊皺:“有人暗中在糧草籌備上動手腳,妄圖拖延出征的時日。”紀曉嵐一驚,瞪大了雙眼:“竟有此事?這可是關乎國家安危的大事,何人如此大膽?不怕掉腦袋?”劉墉輕歎一聲,目光中透著憂慮:“目前尚不明確,但此事若不及時解決,後果不堪設想啊。”紀曉嵐沉思片刻,緊握拳頭:“劉兄,此事是否需盡快稟報皇上?”劉墉點頭,神色堅定:“我正有此意,但是沒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就稟報皇上,是不是有點……,紀兄,要不你我一同麵聖。”紀曉嵐點頭表示讚同。二人匆匆趕往皇宮,求見乾隆。
乾隆坐在禦書房,聽了二人的奏報,麵色陰沉:“你們所奏之事,朕已知曉。朕絕不允許有人在這關鍵時刻壞我大事兒。劉墉,紀曉嵐,朕命你二人暗中調查此事,務必查出個水落石出。”劉墉、紀曉嵐跪地領旨:“臣等遵旨!”
離開禦書房,劉墉和紀曉嵐分頭行動。劉墉悄悄深入戶部,他以借閱典籍為由,進入了戶部的藏書閣,實則暗中查閱賬目。他仔仔細細地翻閱著一本本賬目,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眼睛緊緊地盯著賬目上的每一筆收支,時而皺眉,時而沉思。而紀曉嵐則在京城各處打聽消息,他穿梭於大街小巷,茶館酒肆之間,與各種各樣的人交談,試圖從他們的口中獲取有用的線索。
數日後,紀曉嵐在一家酒館中偶然聽到兩名戶部官員在竊竊私語。一個官員喝了一口酒,小聲說道:“這糧草之事,牽連甚廣,不知會有多少人倒黴。”另外一個官員警惕地看了看四周,壓低聲音:“噤聲,小心禍從口出。”紀曉嵐心中一動,不動聲色地繼續聽著,可惜兩名官員不再言語,隻是匆匆喝完酒便離開了。
迴到翰林院,紀曉嵐與劉墉會合,交流所得線索。經過一番梳理分析,他們將目標鎖定在了戶部的一名郎中身上,但是如何將其揪出呢?劉墉表示他有辦法。
這天早朝,當值太監高喊“有事奏來,無事散朝”畢。劉墉搶先高喊:“微臣有本!”文武百官被這突如其來的喊聲嚇了一跳,誰也沒想到一個小小的翰林院四品侍講也敢在朝堂之上大唿有本。劉墉雙手舉著奏本,就這樣在眾目睽睽之下,小步快走到禦階前雙膝跪倒後又說道:“微臣有本!”正當百官錯愕時,乾隆說:“呈上來!”
乾隆在寶座上接過劉墉的奏本打開一看,上麵什麽也沒有,空空如也。乾隆剛要發作,就聽劉墉奏道:“微臣參奏的是戶部的官員從中作梗,意欲破壞和延誤我西北戰事糧草運輸的計劃!”那乾隆多精明的一個人,立刻明白了劉墉在利用詐奏引出那個破壞前方糧草的人,於是配合地說道:“劉墉!此人如此大膽,前去將其指出,朕要滅他九族!”劉墉起身就往戶部一幫人的隊列走去,戶部的官員們一個個都嚇得渾身哆嗦。隻要劉墉指向誰,誰的九族就沒了,誰不害怕。
還沒等劉墉走近,其中一個戶部侍郎,就嚇倒在地,人事不省了。眾人皆驚愕不已,怎麽迴事兒?原來是嚇死了!經過查實,就是這個戶部侍郎連同幾個郎中對糧草動了手腳。人問他後麵是否有人指使,但他已死,死無對證,他背後的那個人沒辦法再查了。又是一個“無頭案”,隻能半途而廢。
至此,糧草之事算是告一段落,大軍出征之日終於到來。這一日,京城的天氣格外晴朗,陽光明媚。乾隆親自帶領文武百官前來給策楞等眾將士送行。校場上,大軍整齊地排列著,士兵們個個精神飽滿,盔甲在陽光下閃閃發光。策楞等將領騎在高頭大馬上,威風凜凜地站在隊伍前列。乾隆走上高台,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講,激勵將士們英勇殺敵,為國立功。將士們齊聲高唿:“陛下聖明,吾等定當奮勇殺敵,不負陛下厚望!”隨後,大軍在激昂的號角聲中緩緩出發,向著西北的方向開拔。
話說軍隊開拔之後,諸事暫時有了頭緒。這一天我和劉墉沒有當值,本想著帶著單瑩嫂子、勤格格及孩子到郊外賞景散心,一家人正滿心歡喜地準備出發呢,宮裏突然來人宣旨,讓我們即刻前往養心殿見駕。這突如其來的變故,瞬間打破了原本的愉悅氛圍,無奈之下,我們隻能跟隨傳旨太監匆匆往養心殿趕去。
來到養心殿,進入東暖閣一看,謔,好家夥!和碩履親王、和碩誠親王、傅恆傅中堂都在呢。我們趕緊向乾隆和諸位大人王爺行禮參拜,恭恭敬敬地站在一旁。
乾隆見我們進來,清了清嗓子說道:“朕召見你們不為別的,隻是因履親王年事已高,身體抱恙,實在無法繼續管理事務。經過深思熟慮,決定辭去議政大臣之職,不再參與朝政;同時辭去禮部事務和宗人府事務,這兩處事務也不再過問;另外,辭去‘會典館’總裁一職,從今往後便在王府安心養病,頤養天年。故此,他管的事兒都要分擔一些了。”
聽到這個消息,我心裏不禁感慨,老爺子戎馬一生,為大清兢兢業業奉獻了一輩子,如今也該好好休息休息了。我心裏明白,這就是叫我來的原因,讓我沒事兒多去王爺家陪陪他,讓老人家高興高興。
說罷履親王的事兒,乾隆便讓我護送履親王離開皇宮迴履親王府。我不清楚乾隆、誠親王、傅恆、劉墉他們還說了些什麽,也不知道給了劉墉什麽差事。
待劉墉迴家之後,他告訴我,因為履親王的辭職,原本履親王管理的事務分攤給了誠親王和傅恆。這兩位大人工作量一下子增大了不少,為了更好地協調各項事務,他們向乾隆建議,把“粘杆處”的活交給劉墉分擔一下。於是就給了劉墉一個“總理粘杆處事宜副代管”的職務。我也不清楚這到底是個什麽級別的官兒,其實我自己也是“粘杆處”不知道哪個級別的“拜唐阿”。
劉墉一邊說著,一邊搖了搖頭,臉上露出一絲無奈的苦笑。他說:“這事兒來得突然,我也不知道這‘粘杆處’到底是個什麽情況,內部結構如何,以後還得慢慢摸索吧。”我拍了拍劉墉的肩膀,安慰道:“既來之則安之,反正都是為皇上辦事兒,好好幹就是了。”
劉墉點點頭,表示乾隆旨意如此,隻能接受,不能有所反對及推脫之詞,誰讓人家是皇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