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菽豆豐收
糟了!李家穿來兩個大力士 作者:斷江的氣海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趙老先生小聲賠著不是,餘光瞥到大搖大擺走進來的幾人,再次暗暗咒罵那群山匪,把他家大門都踢壞了。
張大柱:“竹言,信號發出去沒?”
竹言點頭,“嗯,幾個裏長和亭長在統計傷亡,雲澤少爺餓了,我帶他過來吃點東西。”
張大柱哦了一聲,迴頭:“趙老先生,麻煩你準備三桌席麵。”
一聽是李雲澤要吃,趙老先生急忙安排人準備吃食,他也就這兩年才搬迴茶山鎮,之前住在禹都縣,自然見過李家兄妹,清楚兩人的特異之處。
等春肆帶著百人小兵趕來時,天邊已泛白。
“共138個山匪,還有67人活著,他們皆是揚州人,從臨溪縣方向過來的。”
春肆驚訝:“臨溪縣不是封鎖進出路嗎?他們怎麽過河的?”
竹言撇嘴,“你忘了?吳大將軍派人去京都,他的人肯定一路散播消息,走哪傳哪,估計人還沒到京都,怕消息都在京都傳開了,這還怎麽封路?你這次來,主子有何吩咐?”
“讓我暫時守在這裏,等消息。”
“哦,你們怎這麽快就到了?”
“劃的竹排順水過來的,當然快,比走路快多了,雲澤少爺呢?”
“正睡著。”
“那你去守著他,這裏有我!”
竹言等著這話呢,他熬了一夜,打了個哈欠:“張都頭在前麵街右轉,看守山匪,我去睡了。”
“嗯...”
好不容易出來一趟,李雲澤自然不肯迴城。
吃了趙家喜酒後,又接著吃鎮上人的白席,吃得那叫一個滿足,盡管大部分席麵,隻有一兩個肉,看著寒磣,但他一人一桌,怎麽都夠吃!
白日帶著小兵,漫山巡邏,實際是四處找樂子,甚至拿出土匪身上搜來的金銀,買了十幾隻鵝,讓張大柱每天做給他吃。
他玩的盡興,可把李大牛、陳氏愁壞了。
兒女都不在家,心裏總是空落落的,直到二茬玉米成熟,李大牛加入搶收大隊,織坊有婦人請假迴村掰玉米,就連李雲霞也跟著李大虎迴了上華村,陳氏接手紡線的事,兩人忙了起來,才沒空嘮叨。
城北的地,被司農署鄧鵬弄成了試驗田,除了玉米,還種了三種菽豆,他認為隻要溫度適中、地肥足夠,任何作物都能實現一年兩種、更甚至三種。
而這片地,就是驗證結論的地。
為此,豐收這日,他請來付校尉帶兵鎮守,不許任何人偷拿!他要一個精準的數。
秋風和熙,帶著絲絲涼意。
蕭老太傅帶著楊老、蕭扶雲一行人來到城北,掰玉米棒子,趁著天晴,把玉米掰迴家,這可是接下來一年的口糧。
隨著鄧鵬大嗓門一喊:“開收----”
所有人背著背簍,衝進玉米地,掰玉米!
背簍一滿,就到鄧大人跟前過秤,三百個小兵不停穿梭在玉米地中,過秤的人不夠,蕭扶雲、李雲誠也加入其列。
李大牛則帶人,砍玉米稈子。
此時的玉米杆子有點老,但嚼著還是有汁水,他挑了一些嫩玉米杆,送給孩子嚼著玩。
酉時末,鄧鵬巡了一圈,發現地裏的玉米掰完了,才放眾人迴去:“明早辰時初,到這裏集合,收菽豆!”
“是!”
“是~”
“各位,散了!今日辛苦了,夥房已備好了羊肉湯,快去吧!”話落,鄧鵬趕緊走到蕭老太傅跟前,“太傅,統計出來了嗎?這七十畝地有多少收成?”
“等等,正在匯總!”
“我這裏6524斤。”
“....”
“2358斤。”
“4562斤。”
“....”
隨著最後一個數落,所有人一臉希翼的看著蕭扶雲,希望他能給出一個好答案。
蕭扶雲:“呃...共斤玉米。”
“嘶...”
“這麽多?我的老天爺...”
楊老聽著他們的抽氣聲,看向玉米地,問:“這裏一共有多少畝地?”
鄧鵬:“71畝地。”
楊老嘴裏念著71畝,腦中算著畝產,待腦中那個數一出,臉色驟變,有些不確定,輕聲問蕭老太傅:“畝產450斤?”
蕭老太傅重重地點頭。
“沒算錯?”楊老驚唿,難以置信。
鄧鵬解釋:“楊老,地裏還有菽豆沒收呢,我估算了下,大概一畝地有百八十斤的豆子。”
楊老一愣,“那第一茬玉米呢?”
“因為第一茬玉米,沒有成熟就掰下來,所以產量不好,畝產在200-300左右,趕不上正常種植的玉米。”
楊老的眼一直盯著玉米地裏的菽豆,聽到鄧鵬略微不滿的話,頓時掃過去,“多這二、三百斤玉米,夠一家五口吃兩個月,別不滿足,瑞安兄,明早喊我,我也來拔菽豆。”
蕭老太傅點頭應下,“錢師爺,付校尉,其他事你們先擱一邊,盡早將玉米曬幹入倉,做好統計。”
錢師爺:“是。”
“是....”
地裏的菽豆,如鄧鵬估算,畝產在90斤左右,看著一車車菽豆被人拉走,他嘴角的笑都沒消失過,尤其是石崗鎮跟著種的村民,玉米、菽豆的產量與他們接近,更差點原地蹦起。
這條路,沒錯!
隻要一直試驗下去,哪怕達不到李姑娘說的畝產2000斤,但多出來的玉米、菽豆就能讓禹都縣的人,全吃飽飯。
再也不會餓肚子!
禹都縣的人熱火朝天的掰玉米,四峘山的李雲溪不停走呀走,四處尋找水源,他們靠著帶來的玉米,來迴在禹都縣與斷頭崖之間行走,尋找路線。
山中原有的野獸,要麽被吃,要麽逃走。
這一日,四峘山下起了雪。
不知不覺,已進入十月,李雲溪裹著安文煜在禹都縣買的羊毛衣裳,烤著火,聽著石磨轉動的聲音,打著瞌睡,等安文煜一行人的歸來。
不多時,安文煜步伐匆匆帶著寒氣迴來。
“李姑娘,那條路線可行。”一邊說,一邊拿出輿圖,指著上麵黑色的線說:“一共有三條路可行,我個人喜歡這條路,這條路隱蔽,但需要打通一個山,我們還能在山洞裏,設立一個儲藏點....”
李雲溪安靜聽著,“要走了才能確定,路線是否可行。”
“這個自然,李姑娘,左右糧食也快吃完了,要不我們先迴去,再不迴去,到了冬日,路更難行。”
李雲溪沒意見,點頭問道:“那路線?什麽時候來?”
安文煜接過福一遞來的熱水,輕輕抿了一口,看著火,陷入沉思:“二月初,我們帶著修路的家夥,到這裏集合?一定要多帶點人,爭取在五月第一茬玉米收獲前,將渠溝挖通。”
“行,福一,通知他們收拾東西,明早我們迴去。”
“是...”
張大柱:“竹言,信號發出去沒?”
竹言點頭,“嗯,幾個裏長和亭長在統計傷亡,雲澤少爺餓了,我帶他過來吃點東西。”
張大柱哦了一聲,迴頭:“趙老先生,麻煩你準備三桌席麵。”
一聽是李雲澤要吃,趙老先生急忙安排人準備吃食,他也就這兩年才搬迴茶山鎮,之前住在禹都縣,自然見過李家兄妹,清楚兩人的特異之處。
等春肆帶著百人小兵趕來時,天邊已泛白。
“共138個山匪,還有67人活著,他們皆是揚州人,從臨溪縣方向過來的。”
春肆驚訝:“臨溪縣不是封鎖進出路嗎?他們怎麽過河的?”
竹言撇嘴,“你忘了?吳大將軍派人去京都,他的人肯定一路散播消息,走哪傳哪,估計人還沒到京都,怕消息都在京都傳開了,這還怎麽封路?你這次來,主子有何吩咐?”
“讓我暫時守在這裏,等消息。”
“哦,你們怎這麽快就到了?”
“劃的竹排順水過來的,當然快,比走路快多了,雲澤少爺呢?”
“正睡著。”
“那你去守著他,這裏有我!”
竹言等著這話呢,他熬了一夜,打了個哈欠:“張都頭在前麵街右轉,看守山匪,我去睡了。”
“嗯...”
好不容易出來一趟,李雲澤自然不肯迴城。
吃了趙家喜酒後,又接著吃鎮上人的白席,吃得那叫一個滿足,盡管大部分席麵,隻有一兩個肉,看著寒磣,但他一人一桌,怎麽都夠吃!
白日帶著小兵,漫山巡邏,實際是四處找樂子,甚至拿出土匪身上搜來的金銀,買了十幾隻鵝,讓張大柱每天做給他吃。
他玩的盡興,可把李大牛、陳氏愁壞了。
兒女都不在家,心裏總是空落落的,直到二茬玉米成熟,李大牛加入搶收大隊,織坊有婦人請假迴村掰玉米,就連李雲霞也跟著李大虎迴了上華村,陳氏接手紡線的事,兩人忙了起來,才沒空嘮叨。
城北的地,被司農署鄧鵬弄成了試驗田,除了玉米,還種了三種菽豆,他認為隻要溫度適中、地肥足夠,任何作物都能實現一年兩種、更甚至三種。
而這片地,就是驗證結論的地。
為此,豐收這日,他請來付校尉帶兵鎮守,不許任何人偷拿!他要一個精準的數。
秋風和熙,帶著絲絲涼意。
蕭老太傅帶著楊老、蕭扶雲一行人來到城北,掰玉米棒子,趁著天晴,把玉米掰迴家,這可是接下來一年的口糧。
隨著鄧鵬大嗓門一喊:“開收----”
所有人背著背簍,衝進玉米地,掰玉米!
背簍一滿,就到鄧大人跟前過秤,三百個小兵不停穿梭在玉米地中,過秤的人不夠,蕭扶雲、李雲誠也加入其列。
李大牛則帶人,砍玉米稈子。
此時的玉米杆子有點老,但嚼著還是有汁水,他挑了一些嫩玉米杆,送給孩子嚼著玩。
酉時末,鄧鵬巡了一圈,發現地裏的玉米掰完了,才放眾人迴去:“明早辰時初,到這裏集合,收菽豆!”
“是!”
“是~”
“各位,散了!今日辛苦了,夥房已備好了羊肉湯,快去吧!”話落,鄧鵬趕緊走到蕭老太傅跟前,“太傅,統計出來了嗎?這七十畝地有多少收成?”
“等等,正在匯總!”
“我這裏6524斤。”
“....”
“2358斤。”
“4562斤。”
“....”
隨著最後一個數落,所有人一臉希翼的看著蕭扶雲,希望他能給出一個好答案。
蕭扶雲:“呃...共斤玉米。”
“嘶...”
“這麽多?我的老天爺...”
楊老聽著他們的抽氣聲,看向玉米地,問:“這裏一共有多少畝地?”
鄧鵬:“71畝地。”
楊老嘴裏念著71畝,腦中算著畝產,待腦中那個數一出,臉色驟變,有些不確定,輕聲問蕭老太傅:“畝產450斤?”
蕭老太傅重重地點頭。
“沒算錯?”楊老驚唿,難以置信。
鄧鵬解釋:“楊老,地裏還有菽豆沒收呢,我估算了下,大概一畝地有百八十斤的豆子。”
楊老一愣,“那第一茬玉米呢?”
“因為第一茬玉米,沒有成熟就掰下來,所以產量不好,畝產在200-300左右,趕不上正常種植的玉米。”
楊老的眼一直盯著玉米地裏的菽豆,聽到鄧鵬略微不滿的話,頓時掃過去,“多這二、三百斤玉米,夠一家五口吃兩個月,別不滿足,瑞安兄,明早喊我,我也來拔菽豆。”
蕭老太傅點頭應下,“錢師爺,付校尉,其他事你們先擱一邊,盡早將玉米曬幹入倉,做好統計。”
錢師爺:“是。”
“是....”
地裏的菽豆,如鄧鵬估算,畝產在90斤左右,看著一車車菽豆被人拉走,他嘴角的笑都沒消失過,尤其是石崗鎮跟著種的村民,玉米、菽豆的產量與他們接近,更差點原地蹦起。
這條路,沒錯!
隻要一直試驗下去,哪怕達不到李姑娘說的畝產2000斤,但多出來的玉米、菽豆就能讓禹都縣的人,全吃飽飯。
再也不會餓肚子!
禹都縣的人熱火朝天的掰玉米,四峘山的李雲溪不停走呀走,四處尋找水源,他們靠著帶來的玉米,來迴在禹都縣與斷頭崖之間行走,尋找路線。
山中原有的野獸,要麽被吃,要麽逃走。
這一日,四峘山下起了雪。
不知不覺,已進入十月,李雲溪裹著安文煜在禹都縣買的羊毛衣裳,烤著火,聽著石磨轉動的聲音,打著瞌睡,等安文煜一行人的歸來。
不多時,安文煜步伐匆匆帶著寒氣迴來。
“李姑娘,那條路線可行。”一邊說,一邊拿出輿圖,指著上麵黑色的線說:“一共有三條路可行,我個人喜歡這條路,這條路隱蔽,但需要打通一個山,我們還能在山洞裏,設立一個儲藏點....”
李雲溪安靜聽著,“要走了才能確定,路線是否可行。”
“這個自然,李姑娘,左右糧食也快吃完了,要不我們先迴去,再不迴去,到了冬日,路更難行。”
李雲溪沒意見,點頭問道:“那路線?什麽時候來?”
安文煜接過福一遞來的熱水,輕輕抿了一口,看著火,陷入沉思:“二月初,我們帶著修路的家夥,到這裏集合?一定要多帶點人,爭取在五月第一茬玉米收獲前,將渠溝挖通。”
“行,福一,通知他們收拾東西,明早我們迴去。”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