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已經修改】
——
午後,幕府正堂。
隻見魏哲眼神銳利道:“吾欲析幽州以東為遼州,另設遼州刺史。”
此言一出,堂中文武都不由暗自思索起來。
確實,若在遼東之地另設刺史,政令上傳下達確實要快速許多。
念及此處,戲誌才當即好奇道:“不知安東都護府如何歸屬?”
“自然是歸幕府直轄!”魏哲直言不諱道。
隨即魏哲便令左右展開幽州輿圖,指著遼澤道:“以遼澤以西,遼西郡、漁陽郡、右北平郡、廣陽郡、上穀郡、代郡、涿郡等七郡,為新幽州,薊縣為州治。”
隨後隻見他的手指又從遼澤劃向海東半島的最東端,肅聲道:“遼澤以東,以樂浪郡、東明郡、遼東郡、玄莬郡、遼東屬國置遼州,襄平縣為遼州刺史治所。”
聞聽此言,戲誌才、氏儀等人都沒話說。
雖然重新劃分之後兩州東西距離依舊足足有兩千裏,但已經好很多了。
不過很快眾文武都不由心中一熱,暗自期待起來。
畢竟平白多出一個州刺史的官位,對於他們來說也是樁好事兒。
然而令眾人失望的是,魏哲卻沒有選擇在場的任何一人。
因為他竟然任命尚在遼東郡學講經的邴原為遼州刺史。
當此言一出,堂下不少官員都有些詫異,因為邴原的存在感實在太低了。
不過細細一想,眾人也不得不承認魏哲這招果然精妙。
首先論資曆,邴原可以說是不折不扣的元從老臣。
早在魏哲還是帶方令時,邴原便已經追隨左右,整治縣校了。
雖然一直以來邴原都不爭不搶,安心教書,但他的功勞確實不小。
別的不說,屯田各部能有那麽多合格的基層官吏,邴原就功不可沒。
並且如今遼東諸郡太守不是民屯勸農使,就是軍屯司馬,都是講武堂學子。
而邴原和他們合作許久,正是最適合的遼州刺史的人選。
再說了,如今遼州諸郡已經是不折不扣的大後方。選一個銳意進取的遼州刺史反而容易壞事,正需要邴原這種大儒來教化百姓,移風易俗、休養生息。
假以時日,遼州未嚐不能成為北地文脈之所在。
當文質彬彬的中原士子遇上了弓馬嫻熟的遼東儒生,結果想必很精彩。
……
隨著遼州刺史的人選定下,幕府眾僚本以為今日之議快要結束,卻沒想到這竟然隻是一個開胃菜。
平分幽州不過隻是牛刀小試,魏哲真正要做的實際上是分裂冀州。
畢竟渤海郡與河間國人丁加起來快兩百萬人,都超過並州、涼州、交州了。
甚至這兩郡的人口,都已經與劃走遼州五郡的幽州仿佛。
於是在眾文武驚訝的眼神中,隻見魏哲以指為筆將渤海郡南北一分為二。
“今日之後,南皮城以北為章武郡,以南為渤海郡。”魏哲正色道:“渤海郡依舊以南皮縣為治所,章武郡則以章武縣為治所。”
隨即不等眾人消化完這個消息,他便又對著輿圖上的河間國下手。
“河間國亦如此例,束縣以南為河間國,依舊以樂成縣為郡治,束縣以北則為高陽郡,以高陽縣為治所。”
言及此處,魏哲方才豪邁一笑道:“吾欲以渤海郡、河間國、章武郡、高陽郡等四郡置瀛州,另設瀛洲刺史。諸位覺得如何?”
好家夥,今日的大消息簡直是一個接著一個。
頭一次參與幕府政議的沮授此刻忍不住看了對麵的戲誌才一眼。
“你們一直玩得這麽大嗎?”
沮授口中雖然什麽都沒說,但那瞪大的雙眼卻已經說明了一切。
對此,戲誌才也隻能迴之以苦笑。
畢竟他也是第一次見識這種場麵,隻能說魏哲確實非凡人也。
不過很快沮授便迴過神來,明白了魏哲這麽做的用意。
當想通了一切之後,刹那間沮授看向魏哲的眼神一半是震驚一半是佩服。
饒是他此前已經對魏哲高看一眼,此刻也依舊不得不承認魏哲和袁紹的格局確實不同,以至於兩人考慮問題的角度也大不相同。
同樣是一州之主,袁紹想的隻是如何攻城略地,一統天下;但魏哲卻已經在為天下統一之後情況在布局了。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
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
魏哲雖然從未這麽說,但卻一直在這麽做著。
當然,魏哲在輿圖上劃線是輕鬆,但幕府諸吏就要頭疼了。
畢竟渤海八縣、河間十一縣,到底該怎麽劃分郡界都是個問題,不是按照地域麵積大小,從中間劃一條直線就能解決的。
按漢製:
天下分郡→縣→鄉→亭→裏
如今渤海郡的一個縣人口,堪比一個邊郡,渤海郡的一個鄉抵得上一個縣。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剝離地方建製還是很考驗行政手段的。
不過這些都是後話,此刻最讓眾文武關心的還是任命問題。
對此魏哲也沒有繼續賣關子,在掃視了堂下一圈後當即緩緩開口道:
“以孫邵為章武太守;以管休為河間相;以任峻為高陽太守,以沮授為渤海太守。”
聽到這裏沮授頓時愣住了,他沒想到竟然還有自己的名字。
一時間,魏哲的重視讓沮授心中瞬間燃起了鬥誌。
他自認不輸戲誌才、國淵等人,隻不過來得晚才屈居其下。
如今魏哲既然願意給他施展一身才華的平台,沮授自然不想錯過這個機會。
與此同時,魏哲也終於道出了瀛洲刺史的人選,那便是氏儀。
氏儀聞言倒是從容不迫,隻是鄭重的躬身領命。
他知道如果不是戲誌才性子憊懶、不耐俗務,刺史之位早就唾手可得了。
相比之下,氏儀隻覺得這個瀛洲刺史不好當。
以他對自己主公的了解,日後瀛洲之地恐怕還要繼續擴張。
至於是侵吞冀州疆域,還是占領青州郡縣,那就要看魏哲的想法了。
在這種情況下,他這個瀛洲刺史顯然是責任重大。
畢竟武將們固然可以率領大軍攻城略地,但治理地方終究還是需要他們這些文臣。
若是他們這些州郡長史不能消化地方,化為己用,那就是他們的失職了。
且不說氏儀心中怎麽想。
隨著幕府政議結束,魏哲很快便按照流程向長安朝廷上了一封奏疏。
不過如今天下大亂,道路隔絕,朝堂能不能收到奏疏他就不能保證了。
反正為了顧全大局,他就當朝廷同意了。
於是沒過多久,關於遼州與瀛洲的消息便傳遍了幽、冀兩州……
——
午後,幕府正堂。
隻見魏哲眼神銳利道:“吾欲析幽州以東為遼州,另設遼州刺史。”
此言一出,堂中文武都不由暗自思索起來。
確實,若在遼東之地另設刺史,政令上傳下達確實要快速許多。
念及此處,戲誌才當即好奇道:“不知安東都護府如何歸屬?”
“自然是歸幕府直轄!”魏哲直言不諱道。
隨即魏哲便令左右展開幽州輿圖,指著遼澤道:“以遼澤以西,遼西郡、漁陽郡、右北平郡、廣陽郡、上穀郡、代郡、涿郡等七郡,為新幽州,薊縣為州治。”
隨後隻見他的手指又從遼澤劃向海東半島的最東端,肅聲道:“遼澤以東,以樂浪郡、東明郡、遼東郡、玄莬郡、遼東屬國置遼州,襄平縣為遼州刺史治所。”
聞聽此言,戲誌才、氏儀等人都沒話說。
雖然重新劃分之後兩州東西距離依舊足足有兩千裏,但已經好很多了。
不過很快眾文武都不由心中一熱,暗自期待起來。
畢竟平白多出一個州刺史的官位,對於他們來說也是樁好事兒。
然而令眾人失望的是,魏哲卻沒有選擇在場的任何一人。
因為他竟然任命尚在遼東郡學講經的邴原為遼州刺史。
當此言一出,堂下不少官員都有些詫異,因為邴原的存在感實在太低了。
不過細細一想,眾人也不得不承認魏哲這招果然精妙。
首先論資曆,邴原可以說是不折不扣的元從老臣。
早在魏哲還是帶方令時,邴原便已經追隨左右,整治縣校了。
雖然一直以來邴原都不爭不搶,安心教書,但他的功勞確實不小。
別的不說,屯田各部能有那麽多合格的基層官吏,邴原就功不可沒。
並且如今遼東諸郡太守不是民屯勸農使,就是軍屯司馬,都是講武堂學子。
而邴原和他們合作許久,正是最適合的遼州刺史的人選。
再說了,如今遼州諸郡已經是不折不扣的大後方。選一個銳意進取的遼州刺史反而容易壞事,正需要邴原這種大儒來教化百姓,移風易俗、休養生息。
假以時日,遼州未嚐不能成為北地文脈之所在。
當文質彬彬的中原士子遇上了弓馬嫻熟的遼東儒生,結果想必很精彩。
……
隨著遼州刺史的人選定下,幕府眾僚本以為今日之議快要結束,卻沒想到這竟然隻是一個開胃菜。
平分幽州不過隻是牛刀小試,魏哲真正要做的實際上是分裂冀州。
畢竟渤海郡與河間國人丁加起來快兩百萬人,都超過並州、涼州、交州了。
甚至這兩郡的人口,都已經與劃走遼州五郡的幽州仿佛。
於是在眾文武驚訝的眼神中,隻見魏哲以指為筆將渤海郡南北一分為二。
“今日之後,南皮城以北為章武郡,以南為渤海郡。”魏哲正色道:“渤海郡依舊以南皮縣為治所,章武郡則以章武縣為治所。”
隨即不等眾人消化完這個消息,他便又對著輿圖上的河間國下手。
“河間國亦如此例,束縣以南為河間國,依舊以樂成縣為郡治,束縣以北則為高陽郡,以高陽縣為治所。”
言及此處,魏哲方才豪邁一笑道:“吾欲以渤海郡、河間國、章武郡、高陽郡等四郡置瀛州,另設瀛洲刺史。諸位覺得如何?”
好家夥,今日的大消息簡直是一個接著一個。
頭一次參與幕府政議的沮授此刻忍不住看了對麵的戲誌才一眼。
“你們一直玩得這麽大嗎?”
沮授口中雖然什麽都沒說,但那瞪大的雙眼卻已經說明了一切。
對此,戲誌才也隻能迴之以苦笑。
畢竟他也是第一次見識這種場麵,隻能說魏哲確實非凡人也。
不過很快沮授便迴過神來,明白了魏哲這麽做的用意。
當想通了一切之後,刹那間沮授看向魏哲的眼神一半是震驚一半是佩服。
饒是他此前已經對魏哲高看一眼,此刻也依舊不得不承認魏哲和袁紹的格局確實不同,以至於兩人考慮問題的角度也大不相同。
同樣是一州之主,袁紹想的隻是如何攻城略地,一統天下;但魏哲卻已經在為天下統一之後情況在布局了。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
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
魏哲雖然從未這麽說,但卻一直在這麽做著。
當然,魏哲在輿圖上劃線是輕鬆,但幕府諸吏就要頭疼了。
畢竟渤海八縣、河間十一縣,到底該怎麽劃分郡界都是個問題,不是按照地域麵積大小,從中間劃一條直線就能解決的。
按漢製:
天下分郡→縣→鄉→亭→裏
如今渤海郡的一個縣人口,堪比一個邊郡,渤海郡的一個鄉抵得上一個縣。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剝離地方建製還是很考驗行政手段的。
不過這些都是後話,此刻最讓眾文武關心的還是任命問題。
對此魏哲也沒有繼續賣關子,在掃視了堂下一圈後當即緩緩開口道:
“以孫邵為章武太守;以管休為河間相;以任峻為高陽太守,以沮授為渤海太守。”
聽到這裏沮授頓時愣住了,他沒想到竟然還有自己的名字。
一時間,魏哲的重視讓沮授心中瞬間燃起了鬥誌。
他自認不輸戲誌才、國淵等人,隻不過來得晚才屈居其下。
如今魏哲既然願意給他施展一身才華的平台,沮授自然不想錯過這個機會。
與此同時,魏哲也終於道出了瀛洲刺史的人選,那便是氏儀。
氏儀聞言倒是從容不迫,隻是鄭重的躬身領命。
他知道如果不是戲誌才性子憊懶、不耐俗務,刺史之位早就唾手可得了。
相比之下,氏儀隻覺得這個瀛洲刺史不好當。
以他對自己主公的了解,日後瀛洲之地恐怕還要繼續擴張。
至於是侵吞冀州疆域,還是占領青州郡縣,那就要看魏哲的想法了。
在這種情況下,他這個瀛洲刺史顯然是責任重大。
畢竟武將們固然可以率領大軍攻城略地,但治理地方終究還是需要他們這些文臣。
若是他們這些州郡長史不能消化地方,化為己用,那就是他們的失職了。
且不說氏儀心中怎麽想。
隨著幕府政議結束,魏哲很快便按照流程向長安朝廷上了一封奏疏。
不過如今天下大亂,道路隔絕,朝堂能不能收到奏疏他就不能保證了。
反正為了顧全大局,他就當朝廷同意了。
於是沒過多久,關於遼州與瀛洲的消息便傳遍了幽、冀兩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