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太醫隻一眼就知道蘇虞在想什麽。


    他這個侄女,同理心特別強,這事兒說好也好,說不好也不好。


    好在,她能感知並且理解病人的苦痛,這樣的大夫才是真正的醫者仁心。但同樣的,把病患的痛苦絕望都積攢在自己心裏,哪一天承受不住了,這個人也毀了。


    “阿虞,有道是盡人事聽天命。我們已經盡了自己所有的努力,便不該再過多的苛責自己。”


    蘇虞笑了笑:“王伯父,我明白的。”


    這麽多病人,都把希望都寄托在他們這些醫者身上,她又有什麽資格頹喪萎靡。


    蘇虞打起精神繼續給眾人分藥:“每人半竹筒,喝完藥都好好休息。”


    “多謝蘇大夫。”


    “不客氣,好好休息,下一次喝藥在下午酉時。”


    分完藥,看了看病人的情況,蘇虞迴到藥房。


    藥房門口的簍子裏放了一簍新鮮的青蒿,莖麵棕黃,葉色暗綠,莖根破口處還有棕色的新鮮沁漬。


    蘇虞隻看了一眼,腦海裏就自動浮現出有關青蒿的一切。


    青蒿,菊科、蒿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喜陽怕積水,全國大多數地方都有種植,生長期在每年的三月至九月,如今正是青蒿生長旺季。


    味苦,性寒、涼,無毒,有清熱、解暑、涼血、利尿、健胃、止盜汗,驅風止癢的功效。


    其中蘊含的青蒿素,更是治療瘧疾的重要藥物。


    可是,這些青蒿為什麽沒有用呢?


    蘇虞看著這些新鮮青蒿,百思不得其解。那麽多抗瘧的藥方子,用到青蒿的幾乎寥寥無幾,反倒是常山用得更多。


    除了東晉葛洪在其《肘後備急方》中提到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


    青蒿素不耐熱,水煎法容易破壞其中的有效成分,因此通過冷浸榨汁的方法確實能最大程度保留其功效。


    隻是這個方子早在一開始就已經試驗過。


    不僅沒能起到滅殺瘧原蟲的功效,反而造成了副作用。


    青蒿性寒,對於腸胃的刺激性很大,容易造成腹瀉。


    但葛洪的醫書中既然記載了這個方子,就說明這個方子一定有用。況且後世醫者已經確確實實證實了青蒿中的青蒿素在治療瘧疾方麵的重要作用。


    這兩者之間一定有什麽關竅是她沒有想清楚的。


    蘇虞想著,坐到書案前,拿起一本新送進來的醫書。


    這些書都是蘇虞讓周邑找的,有關治瘧抗瘴又或者和青蒿一屬有關的醫書雜記。


    青蒿,味苦、辛,性寒,清熱、涼血、退蒸、解暑、祛風、止癢之效,可作陰虛潮熱的退熱劑,也可止盜汗、中暑等。


    這些都是已經知道的,沒有新的東西。


    蘇虞放下書,又拿起另一本書。


    這本書是文人沈括寫的雜記筆談,因是在潤州夢溪園所作,故而又被稱為《夢溪筆談》。


    全書共三十卷,其中《筆談》26卷,《補筆談》3卷,《續筆談》1卷,內容涉及天文、曆法、氣象、地質、地理、物理、化學、生物、農業、水利、建築、醫藥、曆史、文學、藝術、人事、軍事、法律等諸多領域。


    範圍之廣,可稱之為傳世之作。


    蘇虞看著扉頁上用正楷書寫的漂亮的四個字——夢溪筆談,眼裏閃過一絲悵然。


    她沒想到在這個世界,也有一個沈括,同樣寫出了這本傳世之作。


    這本書,仿佛一個隱秘的聯係,將兩個世界連接。


    蘇虞並沒有太抱希望,但還是翻到了寫有青蒿的那一卷,隻一眼,她便忍不住站了起來。


    隻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明確寫道:“青蒿一類,自有兩種,有黃色者,有青色者,本草謂之青蒿,亦恐有別也”。


    她明白了。


    她要找的青蒿,不是黃莖綠葉的青蒿,而是莖葉都是深青色的青蒿。黃莖綠葉的青蒿不含青蒿素,莖葉深青的那種才有豐富的青蒿素。


    蘇虞拿著書,衝出藥房。


    “王伯父,我找到了,我要找的青蒿不是現在這種,而是莖葉都是深青色的那種。”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都以為和離後我會青燈古佛,誰知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會飛的魚2024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會飛的魚2024並收藏都以為和離後我會青燈古佛,誰知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