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人在河邊坐,鍋都天上來
三國:從縣丞開始的崛起之路 作者:予暗同塵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被冰冷的箭矢鎖定,閻柔渾然不懼。
將武器抵在頭馬脖頸處,眼神決然。沒了頭馬帶領,馬群必然驚亂,憑公孫瓚手下這些人也難以全部帶走。
“將軍若是執意如此,閻柔就是拚個魚死網破,也不會讓將軍輕易得逞!”
閻柔視死如歸,與公孫瓚對視,絲毫不見膽怯。
“虛張聲勢。”
公孫瓚冷哼一聲,馬鞭高高揚起,弓弦拉動的聲音清晰可聞。
“伯圭兄這是何意?”
忽然一陣馬蹄踏動的聲音由遠及近,就見為首之人全身披掛,身下一匹雪白駿馬,赫然正是秦炎。
聽見秦炎的聲音,公孫瓚麵色一變,心知此次想要搶馬已經不能實現,趕忙聚攏部隊,列成陣勢。
“主公,公孫將軍借口馬匹失竊,想要強占我軍軍馬。”
閻柔見到援軍來到,心中安定,將事情經過全都講述出來。
“此事實在誤會,是某家誤信了麾下所言。”
公孫瓚看著秦炎身後千騎,氣勢洶湧,與他麾下白馬義從相較,雖然尚有不及,但奈何秦炎身後,跟著趙雲太史慈兩員虎將。
此二人都是勇武非常之人,真若廝殺起來,公孫瓚沒有把握戰勝,因此這才換了麵貌。
“既然是誤會,現在已經澄清,我郡中還有事務需要處理,就不陪伯圭兄閑聊了,兄長自便。”
秦炎心中也有怒氣,自然不會跟公孫瓚心平氣和說話。
說罷,便護送著閻柔離去,當真是不再理會公孫瓚分毫。
“豎子,竟然暗諷我無所事事!”
公孫瓚冷眼盯著秦炎的部隊遠去,冷哼一聲,也帶著麾下返迴。
等到入了城關,就見郭嘉已經站在城上等候。
他接到消息,就將漁陽附近的軍隊全都調集,星夜趕路,總算趕到城關,本來打算繼續深入草原接應,見到斥候迴來,這才停下腳步。
隨秦炎一行人迎進入城關,閻柔這才如釋重負。
“主公,幸不辱命,此行共計帶迴戰馬五千一百匹。”
秦炎驚訝,對閻柔大加讚譽,按照他的構想,一人三馬,已經能夠裝備起一支一千五百人的騎兵隊伍了。
“塞外諸部,對我軍的烈酒精鹽都十分鍾意,願意用戰馬換取,屬下自作主張,與諸部約定了交易時間。”
秦炎自然不會在意,此事本就是閻柔全權負責,他不會插手,隻是囑咐了幾句,把握好烈酒與精鹽交易數量。
畢竟雖然此時烏桓諸部名義受漢室管轄,但防範之心也不能沒有。
而後秦炎與郭嘉率部先行,留下一隊人馬護送閻柔。
迴到漁陽,沮授就前來匯報。
“公孫瓚之子公孫續作為使者覲謁北帝,在鄴城醉酒鬧事,當街殺死高幹,又打傷袁紹幼子袁尚,如今已經逃往渤海。”
“袁紹有何反應?”
“袁紹震怒,讓高覽領兵三萬,前往渤海索要公孫續。”
公孫瓚得知消息,也是心急如焚,知道袁紹對於袁尚十分看重,那高幹又是袁紹的外甥,如今一死一傷,已經是血海深仇了。
當即來不及休整,領兵前往渤海救援。
渤海郡南皮。
公孫範憂心忡忡,高覽已經帶兵進入郡中,不日就要兵臨城下。
“賢侄啊,你這次可是魯莽了。”
公孫續此刻也感到後怕,沒有想到袁紹竟然反應這麽大,真敢派兵侵犯州郡。
“叔父,我如今該如何才好?”
“莫慌,憑渤海郡中守軍,足以抵抗高覽,屆時你父援軍一到,那袁紹也隻能就此作罷。”
公孫範的話還沒說完,就得到消息,袁紹親自起兵十萬,前往渤海來了。
頓時心慌不已,公孫瓚此時尚在趕來的路上,即便趕來,也恐怕也難以抵擋十三萬大軍。
他本就背叛袁紹,一旦袁紹破城,恐怕在第一個處決的就是他。
“不行,賢侄,你我必須盡早離去。”
囑咐偏將堅守城池,公孫範帶著公孫續趁夜色出城,往薊城而去。
二人行到章武附近,忽然從道路兩旁殺出一行人,不由分說,一擁而上,將公孫續亂刀砍殺。
公孫範倉皇而逃,驚魂未定。
直到撞見公孫瓚,將公孫續的死訊告知。
“烏桓裝束,章武怎會有烏桓人出沒!”
公孫瓚大聲咆哮,不由得想到當初自己截殺劉和的嫁禍之計。
“究竟是秦焱升還是袁本初?”
公孫瓚不敢確定,二人都有嫌疑。
得知南皮已經獻城投降,落入袁紹的手中,公孫瓚目眥欲裂。
“袁紹匹夫,欺我太甚!”
隻感覺頭暈目眩,身體搖晃,幸好及時穩住心神,這才沒有昏死過去。
公孫瓚此刻的憤怒已經到了極點,喪子失地,讓他心情沉重,當即駐守章武,調集幽州十萬兵力,要與袁紹報仇雪恨。
袁紹得知公孫續身死,又輕易收複了渤海,心情十分舒暢,也是好奇究竟是誰半路截殺。
“就目前情況而言,當是秦炎無疑。”
逢紀在一旁捋著胡須,自信說道。
袁紹點頭,也是這般認為,不禁譏諷道:
“都說秦焱升素有名望,想不到也會行此等陰險手段,真是知人知麵不知心。”
兩日之後,秦炎才得到消息,正在河邊悠閑垂釣的他也是一臉無語。
人在河邊坐,鍋從天上來。
“此時若是趁機進攻公孫瓚,反倒做實了我截殺公孫續。”
秦炎歎息,在這個時代,聲名有時遠甚地盤。
“公孫瓚雖然將幽州兵力調走不少,但尚有近十萬兵力駐守右北平,同樣不可小覷。”
郭嘉適時諫言,讓秦炎打消了趁機攻打公孫瓚的想法。
“子敬已經派人全力追查了,想必不久就會有結果,證明主公的清白了。”
秦炎點頭,想了片刻,讓人給公孫瓚送信。
公孫續遇襲,他也表示哀悼,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他不會在公孫瓚身後使絆子。
“虛情假意罷了。”
接到書信,公孫瓚極為不屑,對秦炎信上的一個字都不相信。
當即傳令留守幽州的部將,屯兵邊界地帶,嚴防秦炎趁機發兵偷襲。
將武器抵在頭馬脖頸處,眼神決然。沒了頭馬帶領,馬群必然驚亂,憑公孫瓚手下這些人也難以全部帶走。
“將軍若是執意如此,閻柔就是拚個魚死網破,也不會讓將軍輕易得逞!”
閻柔視死如歸,與公孫瓚對視,絲毫不見膽怯。
“虛張聲勢。”
公孫瓚冷哼一聲,馬鞭高高揚起,弓弦拉動的聲音清晰可聞。
“伯圭兄這是何意?”
忽然一陣馬蹄踏動的聲音由遠及近,就見為首之人全身披掛,身下一匹雪白駿馬,赫然正是秦炎。
聽見秦炎的聲音,公孫瓚麵色一變,心知此次想要搶馬已經不能實現,趕忙聚攏部隊,列成陣勢。
“主公,公孫將軍借口馬匹失竊,想要強占我軍軍馬。”
閻柔見到援軍來到,心中安定,將事情經過全都講述出來。
“此事實在誤會,是某家誤信了麾下所言。”
公孫瓚看著秦炎身後千騎,氣勢洶湧,與他麾下白馬義從相較,雖然尚有不及,但奈何秦炎身後,跟著趙雲太史慈兩員虎將。
此二人都是勇武非常之人,真若廝殺起來,公孫瓚沒有把握戰勝,因此這才換了麵貌。
“既然是誤會,現在已經澄清,我郡中還有事務需要處理,就不陪伯圭兄閑聊了,兄長自便。”
秦炎心中也有怒氣,自然不會跟公孫瓚心平氣和說話。
說罷,便護送著閻柔離去,當真是不再理會公孫瓚分毫。
“豎子,竟然暗諷我無所事事!”
公孫瓚冷眼盯著秦炎的部隊遠去,冷哼一聲,也帶著麾下返迴。
等到入了城關,就見郭嘉已經站在城上等候。
他接到消息,就將漁陽附近的軍隊全都調集,星夜趕路,總算趕到城關,本來打算繼續深入草原接應,見到斥候迴來,這才停下腳步。
隨秦炎一行人迎進入城關,閻柔這才如釋重負。
“主公,幸不辱命,此行共計帶迴戰馬五千一百匹。”
秦炎驚訝,對閻柔大加讚譽,按照他的構想,一人三馬,已經能夠裝備起一支一千五百人的騎兵隊伍了。
“塞外諸部,對我軍的烈酒精鹽都十分鍾意,願意用戰馬換取,屬下自作主張,與諸部約定了交易時間。”
秦炎自然不會在意,此事本就是閻柔全權負責,他不會插手,隻是囑咐了幾句,把握好烈酒與精鹽交易數量。
畢竟雖然此時烏桓諸部名義受漢室管轄,但防範之心也不能沒有。
而後秦炎與郭嘉率部先行,留下一隊人馬護送閻柔。
迴到漁陽,沮授就前來匯報。
“公孫瓚之子公孫續作為使者覲謁北帝,在鄴城醉酒鬧事,當街殺死高幹,又打傷袁紹幼子袁尚,如今已經逃往渤海。”
“袁紹有何反應?”
“袁紹震怒,讓高覽領兵三萬,前往渤海索要公孫續。”
公孫瓚得知消息,也是心急如焚,知道袁紹對於袁尚十分看重,那高幹又是袁紹的外甥,如今一死一傷,已經是血海深仇了。
當即來不及休整,領兵前往渤海救援。
渤海郡南皮。
公孫範憂心忡忡,高覽已經帶兵進入郡中,不日就要兵臨城下。
“賢侄啊,你這次可是魯莽了。”
公孫續此刻也感到後怕,沒有想到袁紹竟然反應這麽大,真敢派兵侵犯州郡。
“叔父,我如今該如何才好?”
“莫慌,憑渤海郡中守軍,足以抵抗高覽,屆時你父援軍一到,那袁紹也隻能就此作罷。”
公孫範的話還沒說完,就得到消息,袁紹親自起兵十萬,前往渤海來了。
頓時心慌不已,公孫瓚此時尚在趕來的路上,即便趕來,也恐怕也難以抵擋十三萬大軍。
他本就背叛袁紹,一旦袁紹破城,恐怕在第一個處決的就是他。
“不行,賢侄,你我必須盡早離去。”
囑咐偏將堅守城池,公孫範帶著公孫續趁夜色出城,往薊城而去。
二人行到章武附近,忽然從道路兩旁殺出一行人,不由分說,一擁而上,將公孫續亂刀砍殺。
公孫範倉皇而逃,驚魂未定。
直到撞見公孫瓚,將公孫續的死訊告知。
“烏桓裝束,章武怎會有烏桓人出沒!”
公孫瓚大聲咆哮,不由得想到當初自己截殺劉和的嫁禍之計。
“究竟是秦焱升還是袁本初?”
公孫瓚不敢確定,二人都有嫌疑。
得知南皮已經獻城投降,落入袁紹的手中,公孫瓚目眥欲裂。
“袁紹匹夫,欺我太甚!”
隻感覺頭暈目眩,身體搖晃,幸好及時穩住心神,這才沒有昏死過去。
公孫瓚此刻的憤怒已經到了極點,喪子失地,讓他心情沉重,當即駐守章武,調集幽州十萬兵力,要與袁紹報仇雪恨。
袁紹得知公孫續身死,又輕易收複了渤海,心情十分舒暢,也是好奇究竟是誰半路截殺。
“就目前情況而言,當是秦炎無疑。”
逢紀在一旁捋著胡須,自信說道。
袁紹點頭,也是這般認為,不禁譏諷道:
“都說秦焱升素有名望,想不到也會行此等陰險手段,真是知人知麵不知心。”
兩日之後,秦炎才得到消息,正在河邊悠閑垂釣的他也是一臉無語。
人在河邊坐,鍋從天上來。
“此時若是趁機進攻公孫瓚,反倒做實了我截殺公孫續。”
秦炎歎息,在這個時代,聲名有時遠甚地盤。
“公孫瓚雖然將幽州兵力調走不少,但尚有近十萬兵力駐守右北平,同樣不可小覷。”
郭嘉適時諫言,讓秦炎打消了趁機攻打公孫瓚的想法。
“子敬已經派人全力追查了,想必不久就會有結果,證明主公的清白了。”
秦炎點頭,想了片刻,讓人給公孫瓚送信。
公孫續遇襲,他也表示哀悼,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他不會在公孫瓚身後使絆子。
“虛情假意罷了。”
接到書信,公孫瓚極為不屑,對秦炎信上的一個字都不相信。
當即傳令留守幽州的部將,屯兵邊界地帶,嚴防秦炎趁機發兵偷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