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決戰前夕
三國:從縣丞開始的崛起之路 作者:予暗同塵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十一月,黑山賊再起,禍亂上黨。
袁紹得知張燕領兵在上黨境內肆虐,斥責袁熙治理無能,催促他盡快平定亂局。
雖然嘴上斥責,但還是發兵支援,令呂布率兵五萬進入上黨剿滅黑山賊。
呂布大展神威,勢如破竹,一戰殺敵兩萬,賊首張燕心中畏懼,於是主動上表請降。
袁紹自是十分欣喜,欣然接受,讓張燕與麾下三萬士卒盡皆歸入袁熙麾下,聽他調遣。
又將呂布從上黨調迴鄴城,對他時刻防範。
袁熙有了張燕的加入,兵力直接增加到了十萬,頓時又生出建功的心思。
一月之後,等張燕將麾下整頓完畢,袁熙盡起並州十萬兵馬,再次討伐占據平陽與河東兩郡的董卓舊部樊稠。
“將軍,袁軍號稱十萬,我軍如今隻有五萬不足,儒有一計,請將軍定奪。”
李儒跟隨樊稠沉寂了許久,樊稠雖有勇武,但軍中事務多是李儒統籌,此刻再次為他出謀劃策。
“西涼馬騰,如今已經占了弘農,兵強馬壯。弘農與河東毗鄰,馬騰早就覬覦河東之地。”
“我軍何不將河東一郡割讓給馬騰,雖然此前我軍與他曾有爭執,但此番我軍拿出誠意,請他出兵,替我軍抵擋袁熙,未嚐不能成功。”
李儒想著,讓馬騰袁紹二虎競食,自己一方則可以從中獲利。
“若是割讓了河東,我軍隻剩下平陽一郡之地,又當如何?”
不僅是樊稠,李傕郭汜也同樣心有擔憂,如今兩人再度重歸於好,也是多虧了李儒,識破了郭嘉的計策。
“袁熙自然不會坐視馬騰平白占據河東,必定與他爭奪,等他二家刀兵相見的時候,我軍便可以趁機攻取太原郡。”
眾人都認為可行,於是派人傳信馬騰。
“樊稠將軍既然有此交好的心思,我軍自當領下。”
馬騰得知樊稠使者的來意,自然同意接下河東郡,於是簽下與樊稠交好的契約,命令馬超兵進河東,接收河東大小事務,組織抵禦袁熙。
“馬超何許人也,不過依仗父輩名望罷了,便是馬騰親自前來,我也不懼他!”
袁熙得知馬超已經接收了河東,心中大怒,這本是他的目標,竟然被馬騰未損一兵一卒就占據了。
見到是馬騰之子馬超據守河東郡,他的心中便又生起不屑,對馬超看輕了許多。
於是讓張燕為先鋒,領著本部三萬兵馬先行進攻馬超。
怎料馬超勇猛,又有龐德從旁協助,一戰斬殺張燕麾下兩萬兵力,大破張燕。
袁熙這才意識到馬超並非他能對抗,於是上書請求袁紹支援。
袁紹對袁熙越發失望,有心將他從並州調迴,再派心腹前往坐鎮。
“主公,馬騰不足為慮,隻需讓韓遂在其後方起兵,到時便不攻自破。”
關鍵時刻,依舊是田豐出來獻策,獻計挑動韓遂在馬騰後方起兵。
“韓遂數次反叛,乃是狼子野心之輩,必然不會甘心坐視馬騰壯大,主公隻需派人前往遊說,資助錢糧,此事必然能成。”
袁紹也不得不感慨,田豐雖然有時讓他反感,但確實是腹有良策,不得不依仗他。
於是讓崔琰作為使者,前往遊說韓遂。
袁熙得到麴義、淳於瓊的支援,這才得以在河東與馬超對峙。
就在他與馬超僵持的時候,突然接到太原郡失守的消息,隻感覺氣息不暢,險些暈過去。
“如今河東之地一時半刻難以攻下,不如轉進兵鋒,進攻平陽郡。”
袁熙還是有些膽魄,當即分了一半兵力,讓麴義星夜攻略平陽,果然大破守軍,成功奪了郡城。
河東戰事持續了兩月有餘,馬騰突然命令馬超撤出河東郡,速速迴援長安。
崔琰真的說動了韓遂,支援他許多錢糧,韓遂於是趁機起兵,連結羌族亂軍,接連戰敗馬休、馬鐵,兵臨長安。
馬騰恐怕長安有失,這才召迴馬超龐德,與他共同抵禦韓遂。
沒有了馬超的阻撓,袁熙總算揚眉吐氣,一鼓作氣,占據了河東、平陽二地,繼而開始圍剿初占太原的樊稠。
“如今樊稠部主動向我軍求和,可見我軍兵鋒強盛。”
袁紹閱覽了樊稠上書的求和信,喜笑顏開,心情舒暢,站在輿圖前,看著更加壯大的勢力,心中豪氣衝霄。
“我軍如今手握三十萬大軍,諸侯臣服,如今正是與秦炎決戰幽州的時機!”
麾下謀臣武將聞言,全都精神一振,如今袁紹兵強馬壯,解決了黑山軍的威脅,外部樊稠也主動求和,都認為是討伐秦炎的最佳時機。
隻有田豐出言反對:“連年征戰,百姓疲敝,又師出無名,此不義之戰,勝算渺茫。”
郭圖立刻站出來反駁,“怎麽說是師出無名,秦炎不尊天子,自天子在鄴城登基,數年來不曾朝貢一次,自是心生叛逆,理應討伐。”
審配也出來進言,“主公英明神武,麾下兵精將廣,此番討伐秦炎,易如反掌。”
袁紹見田豐喋喋不休,微微蹙眉,有些不悅。
“吾意已決,諸位無需爭辯,隻需聽命即可!”
終於袁紹還是下定決心,要與秦炎決戰。
於是調動糧草,差遣兵馬,盡起河北大軍三十萬,號稱兵馬四十萬,準備在易京集結。
盡遣麾下文武,除卻各郡守土的官吏,號稱百名戰將。
此時麴義剛剛征討樊稠歸來,袁紹又命他前往青州,協助袁譚防守曹操。
麴義本就得勝歸來,戰功卓著,認為袁紹非但不加賞賜,反而是忌憚他功高震主,讓袁譚從旁監視,心中生出不滿。
“明公以大義討伐秦炎,必須細數秦炎之惡,馳檄各郡,而後征討,這樣才名正言順。”
郭圖眼看袁紹討伐秦炎已成定局,於是建議發表檄文,這樣才能名正言順,顯示袁紹乃是正義之師。
袁紹深以為然,於是讓陳琳起草檄文。
陳琳於是作討秦檄文,袁紹看後,十分滿意,讓人在各郡宣傳,又張貼在各個關隘之前。
袁紹得知張燕領兵在上黨境內肆虐,斥責袁熙治理無能,催促他盡快平定亂局。
雖然嘴上斥責,但還是發兵支援,令呂布率兵五萬進入上黨剿滅黑山賊。
呂布大展神威,勢如破竹,一戰殺敵兩萬,賊首張燕心中畏懼,於是主動上表請降。
袁紹自是十分欣喜,欣然接受,讓張燕與麾下三萬士卒盡皆歸入袁熙麾下,聽他調遣。
又將呂布從上黨調迴鄴城,對他時刻防範。
袁熙有了張燕的加入,兵力直接增加到了十萬,頓時又生出建功的心思。
一月之後,等張燕將麾下整頓完畢,袁熙盡起並州十萬兵馬,再次討伐占據平陽與河東兩郡的董卓舊部樊稠。
“將軍,袁軍號稱十萬,我軍如今隻有五萬不足,儒有一計,請將軍定奪。”
李儒跟隨樊稠沉寂了許久,樊稠雖有勇武,但軍中事務多是李儒統籌,此刻再次為他出謀劃策。
“西涼馬騰,如今已經占了弘農,兵強馬壯。弘農與河東毗鄰,馬騰早就覬覦河東之地。”
“我軍何不將河東一郡割讓給馬騰,雖然此前我軍與他曾有爭執,但此番我軍拿出誠意,請他出兵,替我軍抵擋袁熙,未嚐不能成功。”
李儒想著,讓馬騰袁紹二虎競食,自己一方則可以從中獲利。
“若是割讓了河東,我軍隻剩下平陽一郡之地,又當如何?”
不僅是樊稠,李傕郭汜也同樣心有擔憂,如今兩人再度重歸於好,也是多虧了李儒,識破了郭嘉的計策。
“袁熙自然不會坐視馬騰平白占據河東,必定與他爭奪,等他二家刀兵相見的時候,我軍便可以趁機攻取太原郡。”
眾人都認為可行,於是派人傳信馬騰。
“樊稠將軍既然有此交好的心思,我軍自當領下。”
馬騰得知樊稠使者的來意,自然同意接下河東郡,於是簽下與樊稠交好的契約,命令馬超兵進河東,接收河東大小事務,組織抵禦袁熙。
“馬超何許人也,不過依仗父輩名望罷了,便是馬騰親自前來,我也不懼他!”
袁熙得知馬超已經接收了河東,心中大怒,這本是他的目標,竟然被馬騰未損一兵一卒就占據了。
見到是馬騰之子馬超據守河東郡,他的心中便又生起不屑,對馬超看輕了許多。
於是讓張燕為先鋒,領著本部三萬兵馬先行進攻馬超。
怎料馬超勇猛,又有龐德從旁協助,一戰斬殺張燕麾下兩萬兵力,大破張燕。
袁熙這才意識到馬超並非他能對抗,於是上書請求袁紹支援。
袁紹對袁熙越發失望,有心將他從並州調迴,再派心腹前往坐鎮。
“主公,馬騰不足為慮,隻需讓韓遂在其後方起兵,到時便不攻自破。”
關鍵時刻,依舊是田豐出來獻策,獻計挑動韓遂在馬騰後方起兵。
“韓遂數次反叛,乃是狼子野心之輩,必然不會甘心坐視馬騰壯大,主公隻需派人前往遊說,資助錢糧,此事必然能成。”
袁紹也不得不感慨,田豐雖然有時讓他反感,但確實是腹有良策,不得不依仗他。
於是讓崔琰作為使者,前往遊說韓遂。
袁熙得到麴義、淳於瓊的支援,這才得以在河東與馬超對峙。
就在他與馬超僵持的時候,突然接到太原郡失守的消息,隻感覺氣息不暢,險些暈過去。
“如今河東之地一時半刻難以攻下,不如轉進兵鋒,進攻平陽郡。”
袁熙還是有些膽魄,當即分了一半兵力,讓麴義星夜攻略平陽,果然大破守軍,成功奪了郡城。
河東戰事持續了兩月有餘,馬騰突然命令馬超撤出河東郡,速速迴援長安。
崔琰真的說動了韓遂,支援他許多錢糧,韓遂於是趁機起兵,連結羌族亂軍,接連戰敗馬休、馬鐵,兵臨長安。
馬騰恐怕長安有失,這才召迴馬超龐德,與他共同抵禦韓遂。
沒有了馬超的阻撓,袁熙總算揚眉吐氣,一鼓作氣,占據了河東、平陽二地,繼而開始圍剿初占太原的樊稠。
“如今樊稠部主動向我軍求和,可見我軍兵鋒強盛。”
袁紹閱覽了樊稠上書的求和信,喜笑顏開,心情舒暢,站在輿圖前,看著更加壯大的勢力,心中豪氣衝霄。
“我軍如今手握三十萬大軍,諸侯臣服,如今正是與秦炎決戰幽州的時機!”
麾下謀臣武將聞言,全都精神一振,如今袁紹兵強馬壯,解決了黑山軍的威脅,外部樊稠也主動求和,都認為是討伐秦炎的最佳時機。
隻有田豐出言反對:“連年征戰,百姓疲敝,又師出無名,此不義之戰,勝算渺茫。”
郭圖立刻站出來反駁,“怎麽說是師出無名,秦炎不尊天子,自天子在鄴城登基,數年來不曾朝貢一次,自是心生叛逆,理應討伐。”
審配也出來進言,“主公英明神武,麾下兵精將廣,此番討伐秦炎,易如反掌。”
袁紹見田豐喋喋不休,微微蹙眉,有些不悅。
“吾意已決,諸位無需爭辯,隻需聽命即可!”
終於袁紹還是下定決心,要與秦炎決戰。
於是調動糧草,差遣兵馬,盡起河北大軍三十萬,號稱兵馬四十萬,準備在易京集結。
盡遣麾下文武,除卻各郡守土的官吏,號稱百名戰將。
此時麴義剛剛征討樊稠歸來,袁紹又命他前往青州,協助袁譚防守曹操。
麴義本就得勝歸來,戰功卓著,認為袁紹非但不加賞賜,反而是忌憚他功高震主,讓袁譚從旁監視,心中生出不滿。
“明公以大義討伐秦炎,必須細數秦炎之惡,馳檄各郡,而後征討,這樣才名正言順。”
郭圖眼看袁紹討伐秦炎已成定局,於是建議發表檄文,這樣才能名正言順,顯示袁紹乃是正義之師。
袁紹深以為然,於是讓陳琳起草檄文。
陳琳於是作討秦檄文,袁紹看後,十分滿意,讓人在各郡宣傳,又張貼在各個關隘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