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伯,表字德秀,乃是南北朝時期北齊聲名遠揚的傑出醫家。其祖籍位於東莞姑幕一帶,也就是如今的山東諸城,後來舉家遷徙至丹陽,即現今的江蘇南京。接下來讓我們一同走進這位醫壇巨匠波瀾壯闊的一生。
先說他家世背景,那可是相當顯赫!徐文伯出生於一個源遠流長的醫學世家,其祖父徐熙之以及父親徐秋夫皆是當時赫赫有名的醫者。在這樣濃厚的醫學氛圍熏陶下,他自幼便耳濡目染,對醫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逐步開始係統地學習和繼承家傳絕學。隨著年歲漸長,加之自身的勤奮努力,徐文伯的醫術可謂是日益精進,愈發爐火純青。
再看他在醫學領域所取得的非凡成就。其中最為人所稱道的當屬那次成功治愈小腸結石的案例。當時,宋孝武路太後身染重病,眾多太醫皆對此病症感到束手無策。然而,徐文伯憑借著自己高超的醫術和敏銳的洞察力,經過一番仔細的診斷之後,精準地判斷出路太後所患之疾乃小腸結石所致。隨後,他果斷開出一劑水劑消石湯,令人驚喜的是,路太後服用後果然藥到病除,很快就恢複了健康。這一妙手迴春之舉,不僅令徐文伯聲名大噪,更是充分展現出了他在醫學方麵的深厚造詣。
還有一次,宋後廢帝與徐文伯一同外出遊玩之時,偶遇一名身懷六甲的孕婦。廢帝突發奇想,竟打算讓人剖開孕婦的肚子來驗證腹中胎兒的性別。麵對如此荒唐且殘忍的要求,徐文伯並未慌亂。他深知人命關天,於是當機立斷,運用自己精湛的針灸技術為這名孕婦催產。最終,在他的巧妙施救下,該孕婦得以順利產下一對可愛的龍鳳胎,母子平安無事。此事一經傳出,人們紛紛對徐文伯的仁心仁德和超凡醫術讚不絕口。
此外,徐文伯還曾成功診治過一起特殊的病例。當時,宋明帝的宮中有一名宮女患上了一種怪病,腰部疼痛難忍,甚至牽連到內心都隱隱作痛。其他醫生見狀,一致認為此乃肉症無疑。但徐文伯卻有著與眾不同的看法,經過深入細致的診察後,他斷定這名宮女所患的其實是極為罕見的發症。接著,他大膽采用了以油灌吐的獨特療法,結果奇跡再次發生,那名宮女的病痛竟然就此消除,身體逐漸康複如初。
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徐文伯宛如一顆璀璨的星辰,閃耀於曆史的長河之中。
徐文伯自幼便展現出非凡的天賦與才華,對知識的渴望猶如燃燒的火焰,驅使著他不斷探索、求知。他飽讀詩書,學富五車,無論是經史子集還是天文地理,皆能融會貫通,信手拈來。然而,真正讓他聲名遠揚的並非僅僅是那淵博的學識,更是他那令人敬仰的高尚品德。
麵對權貴,他毫不畏懼,堅守自己的原則與底線。不為權勢所動,不被利益所誘,始終保持著內心的清明與正直。這種剛正不阿的品質使得他在眾人眼中愈發顯得高大而偉岸。
盡管擁有精湛絕倫的醫術,但徐文伯卻從未將其視為謀取私利的工具。相反,他視救死扶傷為己任,竭盡全力地幫助那些身受病痛折磨的人們。也正因如此,他深受百姓們的愛戴與敬重。
張融,這位眼光獨到的智者,一眼便相中了徐文伯身上那獨特的光芒。對於徐文伯的才華與人品,張融讚不絕口,並屢屢向他人舉薦。在張融的賞識與支持下,徐文伯得以多次出任泰山太守這一要職。在此期間,他兢兢業業,一心為民,不僅將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條,更憑借自身高超的醫術為當地民眾解除了無數病痛。
除了在仕途上有所建樹外,徐文伯在醫學領域同樣有著卓越的貢獻。他筆耕不輟,精心撰寫了《徐文伯藥方》三卷以及《徐文伯療婦人瘕》一卷等多部醫學著作。這些著作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醫學財富,隻可惜隨著時間的流逝,它們如今都已不幸失傳,實在令人惋惜不已。
正所謂虎父無犬子,徐文伯之子徐雄亦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他完美地繼承了父親的衣缽,不僅精通醫學知識,而且尤其擅長診察之術。憑借著出眾的醫術,徐雄成功躋身於奉朝請之列,繼續為世人的健康福祉奔波操勞。
徐文伯以其卓越的醫術、高尚的醫德以及無私奉獻的精神,當之無愧地成為了南北朝時期醫學界的傑出代表。他的光輝事跡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了無數後來者前行的道路;又如同一曲激昂的樂章,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醫者勇往直前,為人類的健康事業不懈奮鬥。即便時光流轉,歲月更迭,他的名字依然銘刻在人們的心中,久久傳頌不衰。
張融,生於公元 444 年,卒於 497 年,表字思光,乃是南朝齊時赫赫有名的文學家與書法家。此人出身高貴,乃吳郡張氏這一豪門望族之後,其父正是宋會稽太守張暢。
早在弱冠之年,張融之名便已聲震遐邇。當時,與其同郡有一道士名曰陸修靜,對張融極為賞識,特將一把以白鷺羽製成的麈尾扇贈予他,並盛讚其為異人。消息傳到宋孝武帝耳中,孝武帝亦聽聞張融早年即獲美譽,於是當即任命他擔任新安王北中郎參軍一職。後來,孝武帝下令興建新安寺,一時間引得眾人紛紛慷慨解囊,踴躍施舍大量錢財布帛。然而,唯獨張融與眾不同,僅僅捐贈了區區一百錢而已。皇帝見此情形,認為他可能家境貧寒,遂改派他去出任封溪縣令。
在前往封溪赴任的路途之中,張融竟遭遇不幸,被一夥兇殘的獠賊所擒獲。這些獠賊兇狠異常,甚至妄圖將他殺害並分而食之。但麵對如此險惡處境,張融卻毫無懼色,始終保持著從容不迫的神態。不僅如此,他更是當場吟詠起洛生詠來,那悠揚婉轉的聲調,使得眾獠賊大為驚詫不已。最終,這些獠賊被張融的非凡氣度所折服,竟然放過了他。
此後不久,張融參加秀才選拔考試,並在對策環節表現出色,成功中第。由此,他得以晉升為尚書殿中郎。不過,尚未就職於此位,又轉而調任至儀曹郎。到了元徽初年,郢州發生了一起射手叛逃事件,一時之間引起軒然大波。在此關鍵時刻,張融挺身而出,明確提出對於叛逃者的家屬和家長不應施以連坐之罪,同時建議對於叛逃者應處以五年刑期的懲罰。後被征召為太祖太傅掾,遷中書郎,他請求為中散大夫,未被允許。齊高帝蕭道成即位之後,張融開始踏上仕途之路,一路平步青雲,先後擔任了黃門郎、太子中庶子以及司徒左長史等重要職務。
在文學方麵,張融可謂才華橫溢。當他泛舟出海,遠至交州之時,靈感如泉湧,揮筆寫下了一篇氣勢磅礴的《海賦》。此文詞藻華麗,行文詭譎激昂,足可與晉朝張華那篇同樣赫赫有名的《海賦》一較高下。除此之外,他還精心創作了一係列膾炙人口的作品,諸如《別詩》《白日歌》《簫史曲》和《憂且吟》等等。張融一直倡導文學不應拘泥於固定的形式和體裁,堅決反對那種一味因襲前人、寄人籬下的寫作方式。
而在書法領域,張融亦有著非凡的造詣。他擅長草書,其書法作品獨具一格,別有一番韻味。就連齊高帝蕭道成都對他的書法讚賞有加,但同時也指出其中美中不足的地方——雖具骨力卻稍欠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的法度。然而麵對這一評價,張融卻不以為然,甚至直言應當是二王缺少他所具有的那種法度。如此言論,充分展示出他對於自身書法藝術的高度自信以及與眾不同的獨到見解。
說起張融的個性,更是令人津津樂道。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迥異於常人。平日裏,他或端坐時常常將膝蓋高高抬起,或行走時拖著步子緩緩而行,時而又會翹起身子仰頭望天。曾經有一次,張融上朝遲到,麵見高帝時竟大言不慚地說道:“我從地麵升到天空之中,按道理自然不可能迅速抵達啊!”還有一迴,當他請假向東出行的時候,世祖詢問他的居住之處,隻見張融狡黠一笑,迴答道:“我在陸地之上沒有房屋可供居住,在船上居住又並非處於水中。”實際上呢,他不過是用繩索把一艘小船牽拉到岸邊當作居所罷了。
劉昱,生於公元 463 年 3 月 1 日,卒於 477 年 8 月 1 日,字德融,其小名喚作慧震。他降生於衛尉府之中,乃是南朝宋王朝的第八位帝王,在史冊之上被稱為“後廢帝”。劉昱乃宋明帝之長子,其生母則為貴妃陳妙登。
遙想那大明七年正月二十日(即公元 463 年 3 月 1 日),劉昱呱呱墜地於衛尉府內。當他尚在母親腹中之時,其父便已迫不及待地令人以《周易》來占筮,最終所得之卦象竟是“慧震”。正因如此,待到這孩子降生之後,其小名自然而然地便成了慧震,而表字則定為德融。
時光荏苒,來到景和元年(公元 465 年),劉昱之父劉彧果斷出手,將侄子劉子業斬殺,並順勢登上皇位,旋即將年號改為泰始。緊接著,在泰始二年(公元 466 年),劉彧更是冊立劉昱為皇太子。然而,直至次年,這位皇子方才擁有了自己真正的名字——昱。
待劉昱長到五六歲之際,方開始踏上讀書求知之路。不過,此子天賦異稟,有著過目不忘的驚人本領。無論是打造金銀器具飾物,亦或是製作衣帽服飾等物,他皆展現出超乎常人的卓越才能;哪怕從未學習過如何吹奏篪這種樂器,但隻要一經入手,便能輕鬆吹出美妙動聽的旋律。然而,令人感到遺憾的是,他對學習毫無興趣可言,心中唯有玩樂之事。負責管教他的官員對此束手無策,根本無法有效地約束他的行為。無奈之下,這些官員隻得將這一情況如實稟報給明帝。明帝得知後,僅僅隻是下達命令讓陳貴妃對其加以嚴厲督促,期望能夠改變他這種不思進取的狀態。
時間來到泰始六年(公元 470 年),劉昱終於正式搬出居所,入住東宮。在此期間,朝廷還精心製定了一係列關於太子參加元會朝賀時所應遵循的禮儀規範,以及象征著尊貴地位的袞冕九章衣等服飾製度。與此同時,劉昱迎娶了出身於濟陽名門望族江氏家族的江簡珪作為自己的太子妃,這場婚姻無疑進一步鞏固了他的地位和身份。
可惜好景不長,到了泰豫元年(公元 472 年),宋明帝劉彧因病離世。就在劉彧駕崩後的次日,劉昱順理成章地繼承皇位,成為了新的君主。此時,朝中出現了以袁粲、褚淵、劉勔、蔡興宗、沈攸之為首的五位顧命大臣,他們肩負起共同輔佐新帝治理朝政的重任。
緊接著,在第二日(也就是 5 月 11 日),劉昱舉行了盛大而隆重的登基儀式,正式接過國家政權。然而,盡管表麵上看起來一切都按部就班地進行著,但實際上朝政大權始終牢牢掌控在明帝生前寵信的阮佃夫、王道隆和楊運長等人手中。不過,由於大臣們以及太後王貞風的極力阻止與遏製,使得劉昱剛剛即位之時,阮佃夫等人尚不敢肆意妄為、超越職權行事。
元徽二年(公元 474 年),風雲突變,桂陽王劉休範悍然起兵謀反,一時間朝野震動。顧命大臣劉勔和權臣王道隆挺身而出,率部平叛,但不幸雙雙戰死沙場。然而,局勢並未失控,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右衛將軍蕭道成果敢地站了出來,承擔起指揮平叛的重任。他調兵遣將,運籌帷幄,終於成功地平定了這場叛亂。
同年十一月,劉昱舉行了元服之禮。這本應是一個人成長道路上的重要時刻,但對於劉昱來說,卻成為了他放縱不羈的開始。自那以後,他愈發肆無忌憚起來。在東宮裏,他常常無緣無故地對他人動手施暴,甚至還有赤腳蹲坐這種極為無禮的行為。由於之前能夠約束他的力量已經消逝,如今再也沒有人能夠有效地遏製住他的肆意妄為。
到了元徽三年(公元 475 年)的秋冬之交,劉昱更是頻繁出宮遊玩。而說起他的身世,也是頗為傳奇。原來,明帝當年竟將陳太妃賞賜給自己寵信的弄臣李道兒為妻,而後不知何故,又將其接迴宮中。也正是在此之後,陳太妃誕下了劉昱。或許正因如此,每當劉昱改換便裝出宮時,總是喜歡自稱“劉統”或者“李將軍”。而且,他穿著十分隨性,不是短褲就是短衫,毫無帝王的威嚴。無論是在軍營之中、官府之內,還是街頭巷尾、鄉野田間,都能看到他四處遊蕩的身影。有時,他會在夜幕降臨後選擇投宿於路邊的旅店;有時,則幹脆在大白天躺在馬路旁唿唿大睡。不僅如此,他還時常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當中,與百姓們討價還價,做起小生意來。這位皇帝的種種行徑,實在令人瞠目結舌。話說那劉昱啊,生性貪玩好動,每次出行竟然都不帶禁衛軍,僅僅領著身旁的幾個隨從就到處閑逛去了。這一逛就是一整天,非得等到太陽落山了才肯迴宮。他的生母陳太妃為此可沒少操心,多次乘著車緊緊跟隨在後頭照看他,但即便如此,劉昱非但沒有收斂自己的行為,反而是愈發地放縱不羈起來。後來,就連陳太妃也是束手無策,隻能眼睜睜地看著這個兒子肆意妄為。
當時啊,朝廷上下對於皇帝這般荒誕不經的行徑可謂是失望至極!眾人紛紛把目光投向了年長且禮賢下士的建平王劉景素身上,滿心期待著他能繼承皇位,統領天下。然而,陳太妃背後的外戚勢力,還有像阮佃夫之類的權臣們可不這麽想,他們擔心一旦劉景素登上大位,自家的既得利益必然會受到損害。於是乎,這些人開始對劉景素處處設防,明裏暗裏地給他使絆子。
時間來到了元徽四年,也就是公元 476 年的時候,劉景素終於按捺不住心中的不滿與憤懣,毅然決然地在京口起兵造反啦。可惜啊,他的一舉一動早就落入了阮佃夫等人的眼中,人家早就做好了萬全的準備。這不,阮佃夫一聲令下,命令蕭道成等將領率領大軍前去鎮壓。結果可想而知,劉景素的起義軍很快就被剿滅得幹幹淨淨。
經此一事,劉昱不僅沒有絲毫的反省之意,反而變得越發不可收拾起來。這家夥居然發展到了天天都要往外跑的地步,簡直是讓人瞠目結舌!而且呀,他每天都會跟身邊的隨從解僧智以及張五兒玩起相互追逐打鬧的遊戲來。有時候呢,他深更半夜出去,直到第二天清晨才迴來;有時候則是一大清早就出門,一直要玩到夜幕降臨方才迴宮。瞧瞧他那副模樣,經常都是衣冠不整的,身上穿的不是什麽正經的龍袍華服,而是那種便於活動的小袴褶。更為離譜的是,他還隨時隨地隨身攜帶一些諸如針椎、鑿子和鋸之類的刑具,隻要心情稍有不順,便會不管不顧地拿起這些東西朝旁人打過去,真是令人膽戰心驚呐!那些隨從們一個個手持鋒利無比的鋋矛,猶如兇神惡煞一般,肆意地傷害著路過的無辜行人和可憐的牲畜。百姓們苦不堪言,麵對這無休止的滋擾,隻能選擇日夜緊閉門戶,以求得片刻安寧。漸漸地,甚至連大白天,人們都不敢輕易踏出家門一步,原本熱鬧繁華的街道此刻變得冷冷清清,幾乎看不到一個行人的身影。
朝中的文武百官更是人心惶惶、人人自危。至此,南朝宋已然陷入了一種極其糟糕的境地:皇帝尚且年幼無知,難以掌控大局;局勢一片混亂,毫無頭緒可言;宗室大臣們又大多昏庸無能,無法擔當起治國理政的重任。而與此同時,出身寒門的子弟卻逐漸掌握了大權,他們通過各種手段間接操縱著朝政,使得整個國家的政治生態愈發失衡。於是乎,南朝宋呈現出了一副“皇室微弱”的淒慘景象。
時間來到元徽五年(公元 477 年),時任左衛將軍的阮佃夫與直將軍申伯宗等人暗中勾結,秘密謀劃著一場驚天動地的大事。原來,他們打算趁著劉昱前往江乘地區打野雞之機,假傳皇太後的旨意,傳令儀仗衛隊速速迴京,然後關閉城門,派出人手將劉昱一舉擒獲並廢掉其皇位,轉而擁立安成王劉準登上那至高無上的寶座。然而,天不遂人願,這場精心策劃的陰謀不知為何竟然走漏了風聲。甲戌日(五月二日)這天,劉昱得知了此事後勃然大怒,當即下令將阮佃夫及其同黨全部捉拿歸案。最終,這些人統統被押赴刑場,處以斬首之刑。
就在眾人以為這場風波就此平息的時候,誰曾想還有一條漏網之魚——阮佃夫的心腹張羊居然趁亂逃脫了。不過,法網恢恢疏而不漏,沒過多久,張羊便被追兵給逮住了。惱羞成怒的劉昱為了泄憤,竟親自駕駛馬車,在承明門處將張羊活生生地輾壓致死。一時之間,鮮血四濺,慘不忍睹……沒過多久,劉昱對於和阮佃夫關係密切的散騎常侍杜幼文等人心生忌憚。某一天,劉昱外出遊玩的時候,路過杜幼文的府邸,忽然聽到裏麵傳來悠揚動聽的音樂之聲。這聲音讓劉昱心中頓時湧起一股無名之火,他當即決定要除掉杜幼文。於是,一場血腥的殺戮就此展開。
不僅如此,就連司徒左長史沈勃以及遊擊將軍孫超之這樣無辜之人,也未能逃脫劉昱的毒手。他們就這樣不明不白地丟掉了性命。
與此同時,杜幼文的兄長——長水校尉杜叔文正在玄武湖以北活動,不幸被劉昱的手下發現並逮捕。得知這個消息後的劉昱興奮異常,竟然親自騎著馬趕到現場,毫不猶豫地親手結束了杜叔文的生命。
劉昱這種以殺人為樂、沉迷其中無法自拔的行徑已經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如果有一天沒有殺人,他便會感到心情煩悶,鬱鬱寡歡。
盡管蕭道成在劉昱登基之後,憑借著卓越的軍事才能,先後成功地平定了劉休範和劉景素的叛亂,立下赫赫戰功。然而,也正是因為這些功績,使得劉昱對他產生了深深的猜忌之心。
有一次,劉昱率領著幾十個人毫無征兆地闖進了蕭道成的住所。當時正值盛夏,酷熱難耐,蕭道成因為天氣炎熱而光著膀子躺在床上酣睡。劉昱見狀,非但沒有絲毫憐憫之意,反而心生惡念。他蠻橫地下令讓蕭道成立刻站起來,接著竟然把蕭道成那裸露在外的腹部當作箭靶子,張弓搭箭,準備射擊。就在千鈞一發之際,幸好一旁的王天恩趕忙出言勸阻,劉昱這才勉強改變主意,改用沒有箭頭的箭向蕭道成射去。然而此後,劉昱依舊對蕭道成心存殺意,甚至變本加厲地采取了一係列令人發指的舉動。他不僅命令手下之人用堅硬的木頭精心雕刻出蕭道成的身形,更是在這木像的腹部處細致地畫上箭靶,以供自己以及身旁的侍從們肆意射擊取樂。這般行徑實在是殘暴至極!
除此之外,有一次劉昱竟然親自率領一隊人馬氣勢洶洶地突襲了蕭道成所居住的領軍將軍府。他妄圖以此逼迫蕭道成現身,並趁機將其殘忍殺害。然而麵對如此兇險的局麵,蕭道成卻表現得異常沉著冷靜,始終穩如泰山般堅守在府內,絲毫沒有被劉昱的威脅所嚇倒。見此情形,縱使劉昱再怎麽氣急敗壞,也是無計可施,最終隻能悻然作罷。
對於劉昱這種肆無忌憚的惡行,連一向寵溺他的陳太妃都看不下去了。她心疼蕭道成無辜受累,忍不住出聲責罵劉昱,希望他能夠有所收斂,不再如此胡作非為。或許是因為心中尚存一絲對母親的敬畏之情,又或許隻是暫時的偃旗息鼓,總之經陳太妃這麽一罵,劉昱總算稍稍消停了一陣子。
而另一邊,蕭道成與袁粲、褚淵、劉秉四人因位高權重且關係密切,被時人合稱為“四貴”。可是自從經曆了劉昱接二連三的暴行和侮辱後,蕭道成內心深處漸漸萌生出了一個大膽的念頭——廢掉劉昱這個昏庸無道的皇帝,另立新君。
打定主意後的蕭道成開始暗中行動起來。他首先悄悄聯係到了袁粲和褚淵二人,坦誠地向他們表露了自己想要廢立劉昱的想法。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袁粲對此持有不同意見。他覺得劉昱之所以會做出這些荒唐之事,完全是因為年紀尚小、不懂事所致,隻要加以引導和管教,日後未必不能成為一代明君。因此,袁粲堅決反對廢立之舉,這使得蕭道成原本的計劃不得不暫且擱置。
但是蕭道成並沒有就此放棄,既然這條路走不通,那就另尋他法。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他轉而結交了直閣將軍王敬則。這位王敬則倒是個爽快之人,聽聞蕭道成的意圖後,二話不說便答應與其聯手合作。隨後,王敬則又成功地拉攏了劉昱身邊的侍衛楊玉夫、陳奉伯等共計二十五人加入到他們的陣營之中。至此,一支以推翻劉昱統治為目標的勢力已然悄然形成,隻待時機成熟便可付諸行動。
元徽五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夜幕降臨,繁星閃爍,整個京城彌漫著濃厚的節日氛圍。這一天,正是民間傳統的七月七日乞巧節,人們紛紛走出家門,仰望星空,祈求心靈手巧和幸福美滿。
然而,宮廷之內卻是另一番景象。皇帝劉昱此時正沉浸在酒醉之中,他下達了一道奇怪的命令給侍從楊玉夫:“今晚乃是七夕佳節,傳說織女會渡過銀河與牛郎相會。你去庭院中等候,如果看到織女渡河,立即前來向朕稟報;若是看不到,朕便要取你性命!”說罷,劉昱便搖搖晃晃地走向仁壽殿東阿氈幄,倒頭唿唿大睡起來。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楊玉夫靜靜地站在庭院中,仰望著浩瀚夜空,心中忐忑不安。二更時分,萬籟俱寂,楊玉夫確信劉昱已經進入了深度睡眠狀態。這時,他悄悄喚來了同伴楊萬年,兩人對視一眼,心領神會地點點頭。他們從懷中掏出防身用的短刀,躡手躡腳地走近劉昱的臥榻。
寒光一閃,刀刃無情地劃過劉昱的脖頸,鮮血四濺。年僅十五歲的劉昱就這樣在睡夢中結束了自己短暫而荒唐的一生。楊玉夫和楊萬年迅速割下了劉昱的頭顱,小心翼翼地包裹起來。
隨後,他們馬不停蹄地將這顆血腥的頭顱交到了王敬則手中。王敬則接過頭顱,不敢有絲毫耽擱,快馬加鞭趕往蕭道成的府邸。來到府門前,王敬則用力拍打著大門,並高聲唿喊:“劉昱已死!劉昱已死!”
然而,屋內的蕭道成聽到門外的唿喊聲後,心中卻充滿疑慮。他擔心這可能是劉昱設下的圈套,派人假裝報信來引他出門,然後趁機將他殺害。於是,任憑王敬則如何唿喊,蕭道成都堅決不肯打開府門。
王敬則心急如焚,眼見無法說服蕭道成,無奈之下,他隻得使出最後的辦法——將劉昱的頭顱高高拋起,越過院牆扔進了蕭道成的府內。
蕭道成見一顆人頭從天而降,不禁嚇了一跳。待他定下心神,仔細查看那顆頭顱,確認正是劉昱無疑。至此,他才相信劉昱真的已經命喪黃泉。蕭道成不再猶豫,翻身上馬,率領親信直奔皇宮而去。
一路上,消息不脛而走,眾人得知劉昱被殺的消息後,無不歡唿雀躍,高唿萬歲之聲響徹雲霄。次日清晨,陽光透過雲層灑在了皇宮那巍峨的宮牆上。蕭道成身著華麗朝服,邁著沉穩的步伐再次踏入了這莊嚴肅穆的宮殿。他此次前來肩負著一項重要使命——以皇太後的名義頒布詔書。
隨著內侍高聲宣讀詔書之聲在朝堂迴蕩,眾人皆驚。詔書中明確指出,將在位不久但暴虐無道的劉昱廢黜為蒼梧郡王,並迎接安成王劉準登基稱帝。此消息一經傳出,朝野上下一片嘩然。
而那位曾經不可一世的後廢帝劉昱,雖然年紀尚輕,但其性情之殘暴卻令人發指。南朝著名史學家沈約在其所著的《宋書·卷九·本紀第九》中有過這樣一番評價:“但凡亡國之君,雖說最終都走向覆滅之路,但起初各自的行徑卻不盡相同。前廢帝劉子業終日沉迷遊樂,對禮節全然不顧,生活更是奢靡無度,出行之時常常傳令開道,驚擾百姓。然而,這蒼梧王劉昱呢?他竟然將身為君王應有的儀態盡棄,整日留戀於民間,流連忘返。不僅衣冠不整,還時常獨自一人縱馬狂奔,遠離京城。盡管他們前期所為各有差異,但最終失去皇位並命喪黃泉的結局卻是如出一轍啊!”
就連後世的曆史學家蔡東藩也曾對此發表感慨:其一,這年僅十四歲的幼主,其殘酷暴虐之舉實屬史上罕見,簡直前所未聞;其二,這位幼主自小就道德淪喪到這般地步,即便後來在宮廷之中殞命也實在讓人覺得太遲了些。倘若他能在十歲那年便早早夭折身亡,那麽劉家王朝的興衰更替恐怕至今仍是個難以揣測的未知數呢。
君王荒唐,權臣攝政。國之亡矣。
先說他家世背景,那可是相當顯赫!徐文伯出生於一個源遠流長的醫學世家,其祖父徐熙之以及父親徐秋夫皆是當時赫赫有名的醫者。在這樣濃厚的醫學氛圍熏陶下,他自幼便耳濡目染,對醫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逐步開始係統地學習和繼承家傳絕學。隨著年歲漸長,加之自身的勤奮努力,徐文伯的醫術可謂是日益精進,愈發爐火純青。
再看他在醫學領域所取得的非凡成就。其中最為人所稱道的當屬那次成功治愈小腸結石的案例。當時,宋孝武路太後身染重病,眾多太醫皆對此病症感到束手無策。然而,徐文伯憑借著自己高超的醫術和敏銳的洞察力,經過一番仔細的診斷之後,精準地判斷出路太後所患之疾乃小腸結石所致。隨後,他果斷開出一劑水劑消石湯,令人驚喜的是,路太後服用後果然藥到病除,很快就恢複了健康。這一妙手迴春之舉,不僅令徐文伯聲名大噪,更是充分展現出了他在醫學方麵的深厚造詣。
還有一次,宋後廢帝與徐文伯一同外出遊玩之時,偶遇一名身懷六甲的孕婦。廢帝突發奇想,竟打算讓人剖開孕婦的肚子來驗證腹中胎兒的性別。麵對如此荒唐且殘忍的要求,徐文伯並未慌亂。他深知人命關天,於是當機立斷,運用自己精湛的針灸技術為這名孕婦催產。最終,在他的巧妙施救下,該孕婦得以順利產下一對可愛的龍鳳胎,母子平安無事。此事一經傳出,人們紛紛對徐文伯的仁心仁德和超凡醫術讚不絕口。
此外,徐文伯還曾成功診治過一起特殊的病例。當時,宋明帝的宮中有一名宮女患上了一種怪病,腰部疼痛難忍,甚至牽連到內心都隱隱作痛。其他醫生見狀,一致認為此乃肉症無疑。但徐文伯卻有著與眾不同的看法,經過深入細致的診察後,他斷定這名宮女所患的其實是極為罕見的發症。接著,他大膽采用了以油灌吐的獨特療法,結果奇跡再次發生,那名宮女的病痛竟然就此消除,身體逐漸康複如初。
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徐文伯宛如一顆璀璨的星辰,閃耀於曆史的長河之中。
徐文伯自幼便展現出非凡的天賦與才華,對知識的渴望猶如燃燒的火焰,驅使著他不斷探索、求知。他飽讀詩書,學富五車,無論是經史子集還是天文地理,皆能融會貫通,信手拈來。然而,真正讓他聲名遠揚的並非僅僅是那淵博的學識,更是他那令人敬仰的高尚品德。
麵對權貴,他毫不畏懼,堅守自己的原則與底線。不為權勢所動,不被利益所誘,始終保持著內心的清明與正直。這種剛正不阿的品質使得他在眾人眼中愈發顯得高大而偉岸。
盡管擁有精湛絕倫的醫術,但徐文伯卻從未將其視為謀取私利的工具。相反,他視救死扶傷為己任,竭盡全力地幫助那些身受病痛折磨的人們。也正因如此,他深受百姓們的愛戴與敬重。
張融,這位眼光獨到的智者,一眼便相中了徐文伯身上那獨特的光芒。對於徐文伯的才華與人品,張融讚不絕口,並屢屢向他人舉薦。在張融的賞識與支持下,徐文伯得以多次出任泰山太守這一要職。在此期間,他兢兢業業,一心為民,不僅將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條,更憑借自身高超的醫術為當地民眾解除了無數病痛。
除了在仕途上有所建樹外,徐文伯在醫學領域同樣有著卓越的貢獻。他筆耕不輟,精心撰寫了《徐文伯藥方》三卷以及《徐文伯療婦人瘕》一卷等多部醫學著作。這些著作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醫學財富,隻可惜隨著時間的流逝,它們如今都已不幸失傳,實在令人惋惜不已。
正所謂虎父無犬子,徐文伯之子徐雄亦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他完美地繼承了父親的衣缽,不僅精通醫學知識,而且尤其擅長診察之術。憑借著出眾的醫術,徐雄成功躋身於奉朝請之列,繼續為世人的健康福祉奔波操勞。
徐文伯以其卓越的醫術、高尚的醫德以及無私奉獻的精神,當之無愧地成為了南北朝時期醫學界的傑出代表。他的光輝事跡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了無數後來者前行的道路;又如同一曲激昂的樂章,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醫者勇往直前,為人類的健康事業不懈奮鬥。即便時光流轉,歲月更迭,他的名字依然銘刻在人們的心中,久久傳頌不衰。
張融,生於公元 444 年,卒於 497 年,表字思光,乃是南朝齊時赫赫有名的文學家與書法家。此人出身高貴,乃吳郡張氏這一豪門望族之後,其父正是宋會稽太守張暢。
早在弱冠之年,張融之名便已聲震遐邇。當時,與其同郡有一道士名曰陸修靜,對張融極為賞識,特將一把以白鷺羽製成的麈尾扇贈予他,並盛讚其為異人。消息傳到宋孝武帝耳中,孝武帝亦聽聞張融早年即獲美譽,於是當即任命他擔任新安王北中郎參軍一職。後來,孝武帝下令興建新安寺,一時間引得眾人紛紛慷慨解囊,踴躍施舍大量錢財布帛。然而,唯獨張融與眾不同,僅僅捐贈了區區一百錢而已。皇帝見此情形,認為他可能家境貧寒,遂改派他去出任封溪縣令。
在前往封溪赴任的路途之中,張融竟遭遇不幸,被一夥兇殘的獠賊所擒獲。這些獠賊兇狠異常,甚至妄圖將他殺害並分而食之。但麵對如此險惡處境,張融卻毫無懼色,始終保持著從容不迫的神態。不僅如此,他更是當場吟詠起洛生詠來,那悠揚婉轉的聲調,使得眾獠賊大為驚詫不已。最終,這些獠賊被張融的非凡氣度所折服,竟然放過了他。
此後不久,張融參加秀才選拔考試,並在對策環節表現出色,成功中第。由此,他得以晉升為尚書殿中郎。不過,尚未就職於此位,又轉而調任至儀曹郎。到了元徽初年,郢州發生了一起射手叛逃事件,一時之間引起軒然大波。在此關鍵時刻,張融挺身而出,明確提出對於叛逃者的家屬和家長不應施以連坐之罪,同時建議對於叛逃者應處以五年刑期的懲罰。後被征召為太祖太傅掾,遷中書郎,他請求為中散大夫,未被允許。齊高帝蕭道成即位之後,張融開始踏上仕途之路,一路平步青雲,先後擔任了黃門郎、太子中庶子以及司徒左長史等重要職務。
在文學方麵,張融可謂才華橫溢。當他泛舟出海,遠至交州之時,靈感如泉湧,揮筆寫下了一篇氣勢磅礴的《海賦》。此文詞藻華麗,行文詭譎激昂,足可與晉朝張華那篇同樣赫赫有名的《海賦》一較高下。除此之外,他還精心創作了一係列膾炙人口的作品,諸如《別詩》《白日歌》《簫史曲》和《憂且吟》等等。張融一直倡導文學不應拘泥於固定的形式和體裁,堅決反對那種一味因襲前人、寄人籬下的寫作方式。
而在書法領域,張融亦有著非凡的造詣。他擅長草書,其書法作品獨具一格,別有一番韻味。就連齊高帝蕭道成都對他的書法讚賞有加,但同時也指出其中美中不足的地方——雖具骨力卻稍欠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的法度。然而麵對這一評價,張融卻不以為然,甚至直言應當是二王缺少他所具有的那種法度。如此言論,充分展示出他對於自身書法藝術的高度自信以及與眾不同的獨到見解。
說起張融的個性,更是令人津津樂道。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迥異於常人。平日裏,他或端坐時常常將膝蓋高高抬起,或行走時拖著步子緩緩而行,時而又會翹起身子仰頭望天。曾經有一次,張融上朝遲到,麵見高帝時竟大言不慚地說道:“我從地麵升到天空之中,按道理自然不可能迅速抵達啊!”還有一迴,當他請假向東出行的時候,世祖詢問他的居住之處,隻見張融狡黠一笑,迴答道:“我在陸地之上沒有房屋可供居住,在船上居住又並非處於水中。”實際上呢,他不過是用繩索把一艘小船牽拉到岸邊當作居所罷了。
劉昱,生於公元 463 年 3 月 1 日,卒於 477 年 8 月 1 日,字德融,其小名喚作慧震。他降生於衛尉府之中,乃是南朝宋王朝的第八位帝王,在史冊之上被稱為“後廢帝”。劉昱乃宋明帝之長子,其生母則為貴妃陳妙登。
遙想那大明七年正月二十日(即公元 463 年 3 月 1 日),劉昱呱呱墜地於衛尉府內。當他尚在母親腹中之時,其父便已迫不及待地令人以《周易》來占筮,最終所得之卦象竟是“慧震”。正因如此,待到這孩子降生之後,其小名自然而然地便成了慧震,而表字則定為德融。
時光荏苒,來到景和元年(公元 465 年),劉昱之父劉彧果斷出手,將侄子劉子業斬殺,並順勢登上皇位,旋即將年號改為泰始。緊接著,在泰始二年(公元 466 年),劉彧更是冊立劉昱為皇太子。然而,直至次年,這位皇子方才擁有了自己真正的名字——昱。
待劉昱長到五六歲之際,方開始踏上讀書求知之路。不過,此子天賦異稟,有著過目不忘的驚人本領。無論是打造金銀器具飾物,亦或是製作衣帽服飾等物,他皆展現出超乎常人的卓越才能;哪怕從未學習過如何吹奏篪這種樂器,但隻要一經入手,便能輕鬆吹出美妙動聽的旋律。然而,令人感到遺憾的是,他對學習毫無興趣可言,心中唯有玩樂之事。負責管教他的官員對此束手無策,根本無法有效地約束他的行為。無奈之下,這些官員隻得將這一情況如實稟報給明帝。明帝得知後,僅僅隻是下達命令讓陳貴妃對其加以嚴厲督促,期望能夠改變他這種不思進取的狀態。
時間來到泰始六年(公元 470 年),劉昱終於正式搬出居所,入住東宮。在此期間,朝廷還精心製定了一係列關於太子參加元會朝賀時所應遵循的禮儀規範,以及象征著尊貴地位的袞冕九章衣等服飾製度。與此同時,劉昱迎娶了出身於濟陽名門望族江氏家族的江簡珪作為自己的太子妃,這場婚姻無疑進一步鞏固了他的地位和身份。
可惜好景不長,到了泰豫元年(公元 472 年),宋明帝劉彧因病離世。就在劉彧駕崩後的次日,劉昱順理成章地繼承皇位,成為了新的君主。此時,朝中出現了以袁粲、褚淵、劉勔、蔡興宗、沈攸之為首的五位顧命大臣,他們肩負起共同輔佐新帝治理朝政的重任。
緊接著,在第二日(也就是 5 月 11 日),劉昱舉行了盛大而隆重的登基儀式,正式接過國家政權。然而,盡管表麵上看起來一切都按部就班地進行著,但實際上朝政大權始終牢牢掌控在明帝生前寵信的阮佃夫、王道隆和楊運長等人手中。不過,由於大臣們以及太後王貞風的極力阻止與遏製,使得劉昱剛剛即位之時,阮佃夫等人尚不敢肆意妄為、超越職權行事。
元徽二年(公元 474 年),風雲突變,桂陽王劉休範悍然起兵謀反,一時間朝野震動。顧命大臣劉勔和權臣王道隆挺身而出,率部平叛,但不幸雙雙戰死沙場。然而,局勢並未失控,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右衛將軍蕭道成果敢地站了出來,承擔起指揮平叛的重任。他調兵遣將,運籌帷幄,終於成功地平定了這場叛亂。
同年十一月,劉昱舉行了元服之禮。這本應是一個人成長道路上的重要時刻,但對於劉昱來說,卻成為了他放縱不羈的開始。自那以後,他愈發肆無忌憚起來。在東宮裏,他常常無緣無故地對他人動手施暴,甚至還有赤腳蹲坐這種極為無禮的行為。由於之前能夠約束他的力量已經消逝,如今再也沒有人能夠有效地遏製住他的肆意妄為。
到了元徽三年(公元 475 年)的秋冬之交,劉昱更是頻繁出宮遊玩。而說起他的身世,也是頗為傳奇。原來,明帝當年竟將陳太妃賞賜給自己寵信的弄臣李道兒為妻,而後不知何故,又將其接迴宮中。也正是在此之後,陳太妃誕下了劉昱。或許正因如此,每當劉昱改換便裝出宮時,總是喜歡自稱“劉統”或者“李將軍”。而且,他穿著十分隨性,不是短褲就是短衫,毫無帝王的威嚴。無論是在軍營之中、官府之內,還是街頭巷尾、鄉野田間,都能看到他四處遊蕩的身影。有時,他會在夜幕降臨後選擇投宿於路邊的旅店;有時,則幹脆在大白天躺在馬路旁唿唿大睡。不僅如此,他還時常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當中,與百姓們討價還價,做起小生意來。這位皇帝的種種行徑,實在令人瞠目結舌。話說那劉昱啊,生性貪玩好動,每次出行竟然都不帶禁衛軍,僅僅領著身旁的幾個隨從就到處閑逛去了。這一逛就是一整天,非得等到太陽落山了才肯迴宮。他的生母陳太妃為此可沒少操心,多次乘著車緊緊跟隨在後頭照看他,但即便如此,劉昱非但沒有收斂自己的行為,反而是愈發地放縱不羈起來。後來,就連陳太妃也是束手無策,隻能眼睜睜地看著這個兒子肆意妄為。
當時啊,朝廷上下對於皇帝這般荒誕不經的行徑可謂是失望至極!眾人紛紛把目光投向了年長且禮賢下士的建平王劉景素身上,滿心期待著他能繼承皇位,統領天下。然而,陳太妃背後的外戚勢力,還有像阮佃夫之類的權臣們可不這麽想,他們擔心一旦劉景素登上大位,自家的既得利益必然會受到損害。於是乎,這些人開始對劉景素處處設防,明裏暗裏地給他使絆子。
時間來到了元徽四年,也就是公元 476 年的時候,劉景素終於按捺不住心中的不滿與憤懣,毅然決然地在京口起兵造反啦。可惜啊,他的一舉一動早就落入了阮佃夫等人的眼中,人家早就做好了萬全的準備。這不,阮佃夫一聲令下,命令蕭道成等將領率領大軍前去鎮壓。結果可想而知,劉景素的起義軍很快就被剿滅得幹幹淨淨。
經此一事,劉昱不僅沒有絲毫的反省之意,反而變得越發不可收拾起來。這家夥居然發展到了天天都要往外跑的地步,簡直是讓人瞠目結舌!而且呀,他每天都會跟身邊的隨從解僧智以及張五兒玩起相互追逐打鬧的遊戲來。有時候呢,他深更半夜出去,直到第二天清晨才迴來;有時候則是一大清早就出門,一直要玩到夜幕降臨方才迴宮。瞧瞧他那副模樣,經常都是衣冠不整的,身上穿的不是什麽正經的龍袍華服,而是那種便於活動的小袴褶。更為離譜的是,他還隨時隨地隨身攜帶一些諸如針椎、鑿子和鋸之類的刑具,隻要心情稍有不順,便會不管不顧地拿起這些東西朝旁人打過去,真是令人膽戰心驚呐!那些隨從們一個個手持鋒利無比的鋋矛,猶如兇神惡煞一般,肆意地傷害著路過的無辜行人和可憐的牲畜。百姓們苦不堪言,麵對這無休止的滋擾,隻能選擇日夜緊閉門戶,以求得片刻安寧。漸漸地,甚至連大白天,人們都不敢輕易踏出家門一步,原本熱鬧繁華的街道此刻變得冷冷清清,幾乎看不到一個行人的身影。
朝中的文武百官更是人心惶惶、人人自危。至此,南朝宋已然陷入了一種極其糟糕的境地:皇帝尚且年幼無知,難以掌控大局;局勢一片混亂,毫無頭緒可言;宗室大臣們又大多昏庸無能,無法擔當起治國理政的重任。而與此同時,出身寒門的子弟卻逐漸掌握了大權,他們通過各種手段間接操縱著朝政,使得整個國家的政治生態愈發失衡。於是乎,南朝宋呈現出了一副“皇室微弱”的淒慘景象。
時間來到元徽五年(公元 477 年),時任左衛將軍的阮佃夫與直將軍申伯宗等人暗中勾結,秘密謀劃著一場驚天動地的大事。原來,他們打算趁著劉昱前往江乘地區打野雞之機,假傳皇太後的旨意,傳令儀仗衛隊速速迴京,然後關閉城門,派出人手將劉昱一舉擒獲並廢掉其皇位,轉而擁立安成王劉準登上那至高無上的寶座。然而,天不遂人願,這場精心策劃的陰謀不知為何竟然走漏了風聲。甲戌日(五月二日)這天,劉昱得知了此事後勃然大怒,當即下令將阮佃夫及其同黨全部捉拿歸案。最終,這些人統統被押赴刑場,處以斬首之刑。
就在眾人以為這場風波就此平息的時候,誰曾想還有一條漏網之魚——阮佃夫的心腹張羊居然趁亂逃脫了。不過,法網恢恢疏而不漏,沒過多久,張羊便被追兵給逮住了。惱羞成怒的劉昱為了泄憤,竟親自駕駛馬車,在承明門處將張羊活生生地輾壓致死。一時之間,鮮血四濺,慘不忍睹……沒過多久,劉昱對於和阮佃夫關係密切的散騎常侍杜幼文等人心生忌憚。某一天,劉昱外出遊玩的時候,路過杜幼文的府邸,忽然聽到裏麵傳來悠揚動聽的音樂之聲。這聲音讓劉昱心中頓時湧起一股無名之火,他當即決定要除掉杜幼文。於是,一場血腥的殺戮就此展開。
不僅如此,就連司徒左長史沈勃以及遊擊將軍孫超之這樣無辜之人,也未能逃脫劉昱的毒手。他們就這樣不明不白地丟掉了性命。
與此同時,杜幼文的兄長——長水校尉杜叔文正在玄武湖以北活動,不幸被劉昱的手下發現並逮捕。得知這個消息後的劉昱興奮異常,竟然親自騎著馬趕到現場,毫不猶豫地親手結束了杜叔文的生命。
劉昱這種以殺人為樂、沉迷其中無法自拔的行徑已經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如果有一天沒有殺人,他便會感到心情煩悶,鬱鬱寡歡。
盡管蕭道成在劉昱登基之後,憑借著卓越的軍事才能,先後成功地平定了劉休範和劉景素的叛亂,立下赫赫戰功。然而,也正是因為這些功績,使得劉昱對他產生了深深的猜忌之心。
有一次,劉昱率領著幾十個人毫無征兆地闖進了蕭道成的住所。當時正值盛夏,酷熱難耐,蕭道成因為天氣炎熱而光著膀子躺在床上酣睡。劉昱見狀,非但沒有絲毫憐憫之意,反而心生惡念。他蠻橫地下令讓蕭道成立刻站起來,接著竟然把蕭道成那裸露在外的腹部當作箭靶子,張弓搭箭,準備射擊。就在千鈞一發之際,幸好一旁的王天恩趕忙出言勸阻,劉昱這才勉強改變主意,改用沒有箭頭的箭向蕭道成射去。然而此後,劉昱依舊對蕭道成心存殺意,甚至變本加厲地采取了一係列令人發指的舉動。他不僅命令手下之人用堅硬的木頭精心雕刻出蕭道成的身形,更是在這木像的腹部處細致地畫上箭靶,以供自己以及身旁的侍從們肆意射擊取樂。這般行徑實在是殘暴至極!
除此之外,有一次劉昱竟然親自率領一隊人馬氣勢洶洶地突襲了蕭道成所居住的領軍將軍府。他妄圖以此逼迫蕭道成現身,並趁機將其殘忍殺害。然而麵對如此兇險的局麵,蕭道成卻表現得異常沉著冷靜,始終穩如泰山般堅守在府內,絲毫沒有被劉昱的威脅所嚇倒。見此情形,縱使劉昱再怎麽氣急敗壞,也是無計可施,最終隻能悻然作罷。
對於劉昱這種肆無忌憚的惡行,連一向寵溺他的陳太妃都看不下去了。她心疼蕭道成無辜受累,忍不住出聲責罵劉昱,希望他能夠有所收斂,不再如此胡作非為。或許是因為心中尚存一絲對母親的敬畏之情,又或許隻是暫時的偃旗息鼓,總之經陳太妃這麽一罵,劉昱總算稍稍消停了一陣子。
而另一邊,蕭道成與袁粲、褚淵、劉秉四人因位高權重且關係密切,被時人合稱為“四貴”。可是自從經曆了劉昱接二連三的暴行和侮辱後,蕭道成內心深處漸漸萌生出了一個大膽的念頭——廢掉劉昱這個昏庸無道的皇帝,另立新君。
打定主意後的蕭道成開始暗中行動起來。他首先悄悄聯係到了袁粲和褚淵二人,坦誠地向他們表露了自己想要廢立劉昱的想法。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袁粲對此持有不同意見。他覺得劉昱之所以會做出這些荒唐之事,完全是因為年紀尚小、不懂事所致,隻要加以引導和管教,日後未必不能成為一代明君。因此,袁粲堅決反對廢立之舉,這使得蕭道成原本的計劃不得不暫且擱置。
但是蕭道成並沒有就此放棄,既然這條路走不通,那就另尋他法。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他轉而結交了直閣將軍王敬則。這位王敬則倒是個爽快之人,聽聞蕭道成的意圖後,二話不說便答應與其聯手合作。隨後,王敬則又成功地拉攏了劉昱身邊的侍衛楊玉夫、陳奉伯等共計二十五人加入到他們的陣營之中。至此,一支以推翻劉昱統治為目標的勢力已然悄然形成,隻待時機成熟便可付諸行動。
元徽五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夜幕降臨,繁星閃爍,整個京城彌漫著濃厚的節日氛圍。這一天,正是民間傳統的七月七日乞巧節,人們紛紛走出家門,仰望星空,祈求心靈手巧和幸福美滿。
然而,宮廷之內卻是另一番景象。皇帝劉昱此時正沉浸在酒醉之中,他下達了一道奇怪的命令給侍從楊玉夫:“今晚乃是七夕佳節,傳說織女會渡過銀河與牛郎相會。你去庭院中等候,如果看到織女渡河,立即前來向朕稟報;若是看不到,朕便要取你性命!”說罷,劉昱便搖搖晃晃地走向仁壽殿東阿氈幄,倒頭唿唿大睡起來。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楊玉夫靜靜地站在庭院中,仰望著浩瀚夜空,心中忐忑不安。二更時分,萬籟俱寂,楊玉夫確信劉昱已經進入了深度睡眠狀態。這時,他悄悄喚來了同伴楊萬年,兩人對視一眼,心領神會地點點頭。他們從懷中掏出防身用的短刀,躡手躡腳地走近劉昱的臥榻。
寒光一閃,刀刃無情地劃過劉昱的脖頸,鮮血四濺。年僅十五歲的劉昱就這樣在睡夢中結束了自己短暫而荒唐的一生。楊玉夫和楊萬年迅速割下了劉昱的頭顱,小心翼翼地包裹起來。
隨後,他們馬不停蹄地將這顆血腥的頭顱交到了王敬則手中。王敬則接過頭顱,不敢有絲毫耽擱,快馬加鞭趕往蕭道成的府邸。來到府門前,王敬則用力拍打著大門,並高聲唿喊:“劉昱已死!劉昱已死!”
然而,屋內的蕭道成聽到門外的唿喊聲後,心中卻充滿疑慮。他擔心這可能是劉昱設下的圈套,派人假裝報信來引他出門,然後趁機將他殺害。於是,任憑王敬則如何唿喊,蕭道成都堅決不肯打開府門。
王敬則心急如焚,眼見無法說服蕭道成,無奈之下,他隻得使出最後的辦法——將劉昱的頭顱高高拋起,越過院牆扔進了蕭道成的府內。
蕭道成見一顆人頭從天而降,不禁嚇了一跳。待他定下心神,仔細查看那顆頭顱,確認正是劉昱無疑。至此,他才相信劉昱真的已經命喪黃泉。蕭道成不再猶豫,翻身上馬,率領親信直奔皇宮而去。
一路上,消息不脛而走,眾人得知劉昱被殺的消息後,無不歡唿雀躍,高唿萬歲之聲響徹雲霄。次日清晨,陽光透過雲層灑在了皇宮那巍峨的宮牆上。蕭道成身著華麗朝服,邁著沉穩的步伐再次踏入了這莊嚴肅穆的宮殿。他此次前來肩負著一項重要使命——以皇太後的名義頒布詔書。
隨著內侍高聲宣讀詔書之聲在朝堂迴蕩,眾人皆驚。詔書中明確指出,將在位不久但暴虐無道的劉昱廢黜為蒼梧郡王,並迎接安成王劉準登基稱帝。此消息一經傳出,朝野上下一片嘩然。
而那位曾經不可一世的後廢帝劉昱,雖然年紀尚輕,但其性情之殘暴卻令人發指。南朝著名史學家沈約在其所著的《宋書·卷九·本紀第九》中有過這樣一番評價:“但凡亡國之君,雖說最終都走向覆滅之路,但起初各自的行徑卻不盡相同。前廢帝劉子業終日沉迷遊樂,對禮節全然不顧,生活更是奢靡無度,出行之時常常傳令開道,驚擾百姓。然而,這蒼梧王劉昱呢?他竟然將身為君王應有的儀態盡棄,整日留戀於民間,流連忘返。不僅衣冠不整,還時常獨自一人縱馬狂奔,遠離京城。盡管他們前期所為各有差異,但最終失去皇位並命喪黃泉的結局卻是如出一轍啊!”
就連後世的曆史學家蔡東藩也曾對此發表感慨:其一,這年僅十四歲的幼主,其殘酷暴虐之舉實屬史上罕見,簡直前所未聞;其二,這位幼主自小就道德淪喪到這般地步,即便後來在宮廷之中殞命也實在讓人覺得太遲了些。倘若他能在十歲那年便早早夭折身亡,那麽劉家王朝的興衰更替恐怕至今仍是個難以揣測的未知數呢。
君王荒唐,權臣攝政。國之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