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羨之(364-426年),南朝宋開國功臣,東晉左將軍徐寧之孫、上虞令徐祚[zuo]之之子,出身寒門。曆任琅琊內史、吏部尚書、丹陽尹、尚書仆射、司空、錄尚書事、揚州刺史等職。宋武帝逝世後,徐羨之與傅亮、謝晦、檀道濟四位大臣輔政。宋少帝劉義符不務政事,徐羨之等以太後名義廢黜劉義符,迎立劉義隆為帝。但不久,宋文帝以廢弑君主等罪名下詔將徐羨之等治罪,徐羨之遂自殺,時年63歲。
徐羨之,字宗文,生於東海郡郯縣(今山東省郯城縣一帶),是東晉末年至南朝宋初的一位重要政治人物。其家族背景深厚,祖輩皆在朝中擔任要職。祖父徐寧,曾任尚書吏部郎,此職掌管官員的選拔與考核,權重一時;後又被任命為江州刺史,雖未及赴任便不幸去世,但其仕途之順暢與聲譽之隆,已足以在家族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父親徐祚之,則在上虞縣擔任縣令,為官清廉,治績顯著,深受百姓愛戴。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徐羨之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熏陶,不僅學識淵博,更培養了其敏銳的政治嗅覺和高尚的道德品質。
年少時,徐羨之便以其才華橫溢而嶄露頭角,最初被太子少傅王雅慧眼識珠,辟為主簿,成為王雅幕府中的重要助手。此後,他又相繼擔任鎮北將軍劉牢之的功曹、尚書祠部郎等職,但徐羨之並未滿足於這些職位,他心懷大誌,渴望在更廣闊的舞台上施展才華。因此,當尚書祠部郎的任命到來時,他選擇了不拜,轉而投身於撫軍將軍桓修的中兵曹參軍一職,以期在戰亂頻仍的年代中尋求建功立業的機會。
在桓修幕府中,徐羨之遇到了同樣胸懷大誌的宋高祖劉裕。兩人同在一個屋簷下共事,因誌同道合而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劉裕的雄才大略和徐羨之的睿智沉穩相得益彰,他們在共同的政治理想驅動下,彼此扶持,相互成就。隨著劉裕勢力的崛起,徐羨之也被委以重任,先後擔任鎮軍參軍、尚書庫部郎、領軍司馬等要職,成為劉裕麾下不可或缺的得力幹將。
在與謝混共事期間,徐羨之的才華和人品得到了進一步的認可。謝混是東晉末年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他對徐羨之的才學和為人極為讚賞,兩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相互切磋,共同進步。此後,徐羨之又相繼擔任琅邪王大司馬參軍、司徒左西屬、徐州別駕從事史、太尉諮議參軍等職務,其政治地位和影響力不斷攀升。
義熙十一年(公元415年),是徐羨之仕途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這一年,他被任命為鷹揚將軍、琅邪內史,同時仍兼任大司馬從事中郎,其軍事和政治地位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不久之後,隨著宋高祖劉裕北伐的步伐加快,徐羨之又被轉任為太尉左司馬,負責留守後方的重任,成為劉裕北伐大軍堅強的後盾。在此期間,他協助劉穆之處理朝政,確保了後方的穩定與供給,為北伐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宋高祖計劃北伐時,朝中許多官員都提出了反對意見,但唯獨徐羨之保持沉默。當有人詢問他為何不開口時,徐羨之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他提到自己已經身居高位,官職和心願都已得到滿足。而且,當時南方和東方的敵人已經平定,國土大幅擴張,隻剩下一些小規模的羌族尚未平定。高祖對此念念不忘,徐羨之認為自己的意願與高祖不同,因此不輕易參與討論。這段對話展現了徐羨之的謙遜和深思熟慮,他不因自己的地位而盲目附和,而是基於實際情況和個人見解作出判斷。
接著,劉穆之去世後,高祖任命徐羨之為吏部尚書、建威將軍、丹陽尹,負責留守事務,並允許他率領二十名甲士出入。後來,徐羨之又被任命為尚書仆射,原將軍和丹陽尹的職位保持不變。這顯示了高祖對徐羨之的信任和重用,以及他在朝廷中的重要地位。
在宋高祖統治的第十四年,發生了一起令人震驚的案件。大司馬府的一名軍人朱興的妻子周氏,因三歲的兒子道扶患有癇病,竟在他發病時將他活埋。這一行為被道扶的姑姑和女兒發現並舉報,周氏因此被判棄市(即在鬧市執行死刑,示眾)。
麵對這起案件,徐羨之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他認為,即便是虎狼等猛獸,也懂得自然的父愛母愛之情,周氏的兇惡殘忍行為確實應該受到嚴厲的懲罰。然而,除了法律之外,還應該考慮更廣泛的社會倫理和道德準則。如果母親因兒子的原因而受到懲罰,那麽作為兒子,他又如何在社會上立足呢?雖然周氏依法應當受罰,但徐羨之認為應該給予一定的寬恕和同情,因此他建議將周氏流放到偏遠地區,以體現法律的威嚴同時也兼顧人性的溫情。
高祖最終采納了徐羨之的建議。這一決定不僅體現了法律的公正性,也展現了人道主義的關懷。它表明,在法律與道德之間,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以確保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宋高祖登基之後,他提拔並賜予了一眾功臣新的官職和榮譽。他剛坐上皇位,就想著那些輔佐他成就大業的人們,於是頒布詔書說:“散騎常侍、尚書仆射、鎮軍將軍以及丹陽尹徐羨之,監管江州豫州西陽新蔡等軍事的撫軍將軍、江州刺史、華容侯王弘,散騎常侍、護軍將軍檀道濟(被封為作唐縣男爵),中書令兼太子詹事傅亮,侍中、中領軍謝晦,前任左將軍、江州刺史宜陽侯檀韶,負責節製雍梁南北秦四州以及荊州河北等地軍事的後將軍、雍州刺史關中侯趙倫之,節製北徐兗青三州軍事的征虜將軍、北徐州刺史劉懷慎(被封為南城縣男爵),散騎常侍兼太子左衛率新淦侯王仲德,前任冠軍將軍、北青州刺史向彌(被封為安南縣男爵),左衛將軍劉粹(被封為灄陽縣男爵),南蠻校尉到彥之(被封為佷山縣子爵),西中郎將司馬南郡宜陽侯張邵,參與西中郎將軍事的建威將軍、河東太守沈林子(被封為資中縣侯)等人,有的以忠誠和深遠的謀略,扶持並讚頌了我的偉大事業;有的則勤勉建功,在艱難困苦中大力相助。他們從始至終都精心謀劃,功勳卓著,都應當與國家一同享受安寧,接受這份豐厚的獎賞。
“因此,我決定,徐羨之可以被封為南昌縣公,王弘封為華容縣公,檀道濟改封為永修縣公,傅亮封為建城縣公,謝晦封為武昌縣公,他們各自的食邑都是二千戶;檀韶的食邑增加二千五百戶,王仲德的食邑增加二千二百戶;劉懷慎、到彥之各自的爵位晉升為侯爵,劉粹改封建安縣侯,他們的食邑都增加到一千戶;趙倫之封為霄城縣侯,食邑一千戶;張邵封為臨沮縣伯,沈林子封為漢壽縣伯,他們的食邑是六百戶。對於開國功臣的封賞製度,我將遵循舊有的規定來執行。”
這份詔書,體現了宋高祖對那些在開國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的大臣們的感激與肯定。他不僅提升了他們的官職,還賜予了他們尊貴的爵位以及豐厚的食邑,以此來表彰他們的功績,同時也希望他們能繼續為國家效力,共同守護這片新生的江山。這樣的舉措,無疑會極大地鼓舞士氣,增強國家的凝聚力與向心力,為國家的繁榮穩定打下堅實的基礎。
徐羨之先是升遷擔任了尚書令和揚州刺史一職,並獲加封散騎常侍。後來他的職位再次晉升,成為司空並兼任錄尚書事,而原來的常侍以及刺史等職務依舊保留不變。
要知道,徐羨之出身於平民百姓之家,而且也沒有什麽高深的學問和技藝,但憑借著自身堅定的誌向、強大的力量以及非凡的氣度格局,竟然能夠在短時間內就身居朝廷高位,進入朝堂宗廟之中參與國家大事的決策。對此,無論是朝廷官員還是民間百姓都對他十分推崇和信服,眾人皆認為他具備宰相大臣的風範和才能,將來必定會有所作為。
徐羨之一向沉默寡言,喜怒從不輕易表露在外。不過,他卻頗為擅長下棋,觀看他人對弈時常常表現得好像還未能理解棋局中的奧妙一般,但正是因為如此,當時的人們反而更加推崇他。就連傅亮和蔡廓也曾多次稱讚說:“徐公知曉世間萬事萬物,對於不同意見也能安然處之。”
當宋高祖身體不適的時候,特地給他增加了三十人的班劍侍衛以加強保護。然而,不久之後宋高祖駕崩離世,徐羨之便與中書令傅亮、領軍將軍謝晦以及鎮北將軍檀道濟一同接受了先帝臨終前的托孤遺命。
緊接著,宋少帝頒布詔書說道:“公平合理地處理各類訴訟案件,乃是治國理政之道的首要任務。如今朕正處於為先皇守喪的悲痛時期,身心俱疲,實在難以親自處理這些事務。因此特命司空和尚書令率領眾官員每月集中處理一次訴訟案件。”
話說那宋少帝後來德行有虧,引得朝中大臣徐羨之等人暗中謀劃著要廢掉他另立新君。然而這廬陵王劉義真行事輕浮多動,屢屢犯錯,實在難以擔當統治天下之大任。於是乎,他們決定先廢掉劉義真,再行廢黜皇帝之事。
當時,謝晦擔任領軍將軍一職,因府中的內屋破敗需要整修,便下令讓全家人都搬離宅邸,同時召集眾多將士匯聚於府內。那鎮北將軍兼南兗州刺史檀道濟,乃是前朝的老將,其威名足以震懾宮廷內外,而且手下還掌握著大量兵力。徐羨之便派人將他召喚入京,並向他透露了此次密謀。
待到起事之日將近,檀道濟率先進入領軍將軍府留宿。與此同時,中書舍人邢安泰和潘盛二人則作為內應,負責在當日看守關卡。一切準備就緒之後,檀道濟率領軍隊走在最前方,徐羨之等人緊隨其後,一行人從東掖門和雲龍門魚貫而入。由於事先已經對守衛們有所交代安排,所以當他們闖入之時,那些宿衛竟然沒有一個人敢妄動阻攔。
在此之前,那宋少帝整日沉迷於玩樂之中,竟在華林園中開設起一排排商鋪,自己親身上陣售賣貨物;不僅如此,他還命人大興土木開鑿河道,堆積泥土塑造出山丘的形狀,以此來模擬那破崗山的模樣,並且帶著身邊的侍從們大聲唿喊著牽引船隻取樂。就在事發當晚,這位荒唐的皇帝正安睡於一艘龍舟之上,地點正是那天淵池中。隻見那兵士氣勢洶洶地衝殺進來,手起刀落之間,瞬間便將那兩人斬殺當場。而在此混亂之中,皇帝也未能幸免,他的手指被誤傷,鮮血直流。兵士們見狀趕忙攙扶著皇帝逃離此地,一路向東閣奔去。到達東閣後,他們匆忙收起了象征皇權的璽綬。
此時,朝中的群臣紛紛前來拜別皇帝,而後護送著曾經的太子前往宮殿。這位太子最終遷居到了吳郡。然而,就在這局勢動蕩之際,侍中程道惠卻勸說要擁立第五位皇弟劉義恭為新君,但這一提議遭到了羨之的堅決反對。隨後,羨之便派遣使者趕赴新安,殘忍地殺害了劉義真;緊接著,又派人在吳縣對皇帝痛下殺手。
當時,由於為皇帝修築的宮殿尚未完工,所以皇帝隻能暫且居住在金昌亭內。某一天,皇帝突然奮不顧身地衝出了昌門,試圖逃脫追殺。那些緊追不舍的追兵眼見皇帝即將逃脫,急忙用關閉城門的方式來阻止他。隻聽得一聲沉悶的撞擊聲響起,皇帝重重地摔倒在地。見此情形,那些追兵毫不留情地上前,對倒地不起的皇帝施加毒手,結束了他的生命。
後來,宋文帝即位稱帝,他論功行賞,晉升羨之為司徒,並保留其原有的官職和待遇不變。同時,還將羨之的爵位改為封南平郡公,賜予他四千戶的食邑。麵對如此豐厚的賞賜,羨之卻執意推辭,表示不願接受額外的加封。有關部門上奏稱,希望皇帝能夠依照以往慣例,親自前往華林園處理訴訟案件。對此,宋文帝下詔迴應道:“朕對於政務和刑罰之事尚了解不深,還是按照先前兩位主公的做法,由大臣們負責推究審訊吧。”
元嘉二年,風和日麗,朝堂之上氣氛凝重。徐羨之與左光祿大夫傅亮一同恭敬地呈上了一份表章,請求歸還政權。他們言辭懇切地說道:“微臣聽聞,身為一國之首的君主,如同掌管契約般掌控著國家的命運和政務;而臣子們則肩負著輔佐君王、完成使命的責任,待到任務終結之時,便應竭力宣揚並輔助君王。自古以來,帝王頭戴冕旒治理天下的方式,在上古時期就已經斷絕;而拱手將權力交給他人,自己不過問政事的做法,在中古時代也並不常見。所以,當年殷商高宗武丁閉口不談政事,以三歲幼童作為判斷是否親政的界限;周朝太宰周公旦代為處理國政,也是以兩年為期來節製權限。自上古以來的諸多君王,無一不是如此行事啊!”
接著,他們又繼續陳述道:“如今,陛下您聖明仁德,如春風拂麵,繼承了這宏偉的基業。億兆民眾都對您滿懷敬仰和期待,渴望能沐浴在您的盛世德化之中。然而,陛下卻謙遜退讓,將眾多事務托付給群臣處理。自從重大典禮結束之後,時光匆匆流逝,寒暑交替已有三次。那燦爛的陽光猶如陛下的聖明之光,一直高懸等待照耀四方,遠近臣民無不傾心歸附。盡管我們這些臣子多次誠懇進言,但始終未能打動陛下的心弦。在此,我們鬥膽借助萬物生靈的情感,以及天下蒼生的殷切期望,向陛下冒昧進諫。衷心希望陛下能夠借鑒周文王從早到晚忙碌不輟的治國之道,同時迴想我朝開國之初締造江山社稷的艱難曆程。請您時常親自處理各種機要政務,廣泛招攬賢才,傾聽各方意見,博采眾長,諮詢各類民生事業。如此一來,天下必將迎來太平繁榮的景象,黎民百姓也會深感榮幸至極啊!”皇上並未應允此事。於是,羨之等人再次上奏道:“近日我們詳細地陳述了下情,可謂是掏心掏肺、毫無保留。然而奉上奏折之後,卻遲遲沒有得到聖上的迴複和許可。這絕非隻是微臣們心懷執念,實際上無論是朝堂之上還是市井之間,眾人皆對此事並無異議啊!為何會如此呢?因為君主的德行如風般傳遍四方,實在關係到國家的德政。一個國家的事務,根本在於君主一人。雖說時代有所變遷,風俗也各有差異,但在君主主宰國運、臣子輔佐朝政這件事情上,古往今來都是一致的道理啊。從來不曾有過君主對臣子全然信任托付,卻能期盼政治清明、天下大治的情況出現。這種做法顯然是不合適的,這一點早已遠近皆知。
臣等有幸承蒙兩代君王的恩遇,無論福禍都一同承受。我們一心隻為國家著想,怎能容忍沉默順從呢?所以再次袒露赤誠之心,鬥膽冒昧地向您請求。”可是皇上依然拒絕了他們的請求。羨之等人接著又堅決進言道:“之前所呈遞的表章已經將意思表達得十分詳盡透徹,言辭懇切至極。可聖上傳下來的旨意高遠深邃,未能垂憐聽取采納。我們再三思量,惶恐不安,伏地叩頭,心中更增添了許多憂慮和歎息。臣等聽說能夠繼承先輩的基業並加以發揚光大,乃是成就偉大事業之舉;天不亮就起身努力政務,彰顯光明,這也是身為帝王的高尚道義所在呀。”自從皇宋開創國運以來,英明聖賢之人輩出,然而深深的憂慮未曾消弭,艱難禍患依舊糾纏不斷。所幸上天眷顧,命中注定,聖上睿智聰慧承接大業。當時國家多事,諸多變故,但民心依然向著朝廷。如同泰山一般安穩的局勢,並非輕易能夠長久保持,朝代的興衰交替,關鍵全係於聖上一人身上啊!這實在是如周朝詩篇中所說早起勤奮的時候,也是殷商帝王等待天明之際,怎能毫無作為地拱手讓權,恢複遠古時代的風尚,猶豫徘徊而謙遜推讓,去遷就普通人的行為呢?微臣衷心希望聖上能以宗廟社稷為重,將天下百姓放在心中,弘揚偉大事業以繼承先輩們留下的光輝道路,興盛聖人之道來增添前人創下的豐功偉績。我這個愚昧無知之人所能進獻的,全部都在這裏了。”皇上於是答應了他(的請求)。然而羨之仍然辭讓職位退迴自己家中,他兄長的兒子佩之以及侍中程道惠、吳興太守王韶之等人都認為這樣做不妥當,苦苦勸諫,極力敦促,最後羨之又奉詔書暫時代理原職。
元嘉三年正月,一道詔書如驚雷般響徹朝堂:“人之所生,源於天地君親師三者,對待這三者應同等重視,敬愛之情毫無二致。此不僅關乎道德禮教,更是因為恩情如同造物主之恩賜,理應倍加尊崇啊!那徐羨之、傅亮、謝晦三人,不過是憑借機緣巧合而嶄露頭角之人罷了。往昔承蒙皇恩浩蕩,他們得以從默默無聞之輩,驟然躍升至位高權重之地。猶如雛鳥在羽翼庇護下成長,然而其成就遠遠不足以與之相比擬。
想當年,永初末年,天災橫行肆虐,大明之光黯然失色,四海之內一片沉寂肅穆。彼時,朕承蒙先帝臨終囑托,委以重任,與他們共同肩負著治國安邦之大任。然而,這些人卻未能竭盡全力,奉獻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先帝駕崩之際,他們未曾表現出絲毫送別時應有的禮節;待到新朝建立後,又缺失了作為臣子所應具備的忠貞不二之德行。麵對朝政局勢,他們隻會隨波逐流,毫無匡扶正義、補救過失之舉。一味心懷邀寵之心,隻知阿諛奉承以求自保,順從惡勢力致使德行有虧。
雖說最終他們或許是出於對災禍的恐懼,才勉強策劃出所謂的大政方針,但終究還是放縱了那顆悖逆之心,全然不顧道義與禮法。當國家麵臨動蕩遷徙之時,他們甚至心生歹意,妄圖用鴆酒毒害忠良;待到局勢稍穩,沒過多久便公然施行怨恨殺戮之事。其兇殘暴虐程度已達極致,各種酷刑無所不用其極,令無數忠臣義士顛沛流離,慘死於皂隸小人之手。就連各地的百姓也為之哀歎驚愕不已,路上行人無不掩麵流涕,悲痛萬分。”昔日的廬陵王英明俊秀、目光遠大,美好的風範早已傳播開來。他身負魯國和衛國般重要的托付,無論是朝廷還是民間都對其寄予深情厚望。然而,那可惡的羨之等人兇殘暴虐、妄圖獨攬大權,他們嫉妒賢者、畏懼權勢逼迫,精心編造出如貝錦一般的讒言壞話,製造了這無緣無故的災禍。他們蒙蔽聖上視聽,肆意橫行,蠻橫地將廬陵王流放囚禁,還假托朝廷旨意,最終釀成如此慘禍。原本將國家命運寄托在廬陵王身上,卻被他們視作仇敵加以殘害。短短數月時間內,竟然兩次下毒謀害,這種行徑令人痛心疾首,連天地神靈都為之憤恨,人與鬼魂皆怨氣鬱結。自從有文字記載以來,像這樣違背常理、殘忍不仁、顛倒黑白的行為,實在是前所未有的啊!
想當年,子家參與弑君之事,鄭國人民群起討伐;宋肥無罪遭冤,結果蕩澤也因此被殺。更何況如今這場叛亂比以往的罪過更為嚴重,給國家帶來的傷痛也更深重。如果對此種惡行能夠容忍,還有什麽事情不能忍受呢?理應立刻將這些叛逆誅殺,向生者和死者都有所交代。但當時局勢剛剛穩定下來,眾人意見分歧眾多,相互糾結不清。那些匡扶國家的功勳確實顯著,但最大的罪惡尚未完全暴露。所以才會從遠處斟酌民眾的心意,近處傾聽眾人的訴訟。盡管心中想要討伐叛亂,但又擔心難以成功謀劃,故而隻能強忍悲痛哀傷,懷著恥辱度過多年時光。每每想到人生艱難,壯誌未酬,又怎能不望著自己的身影痛心不已,伏在枕頭上哭泣到血淚交迸呢?如今這叛逆臣子所犯下的罪過,已經昭然若揭、遠近皆知了。那些品德高尚的君子們滿懷悲憤之情,正義之士也都一心想要奮起抗爭。如此家仇國恨,定能夠得以洗雪!於是我下令讓司寇部門,嚴肅地執行法律刑罰。那謝晦占據著長江上遊地區,或許不會立即認罪受罰,但朕將會親自率領六軍出征,為其設置防線加以遏製。可以派遣中領軍到彥之即刻迅速出發,征北將軍檀道濟則要接連不斷地沿著道路跟進,同時向衛軍府和各州下達命令,按時對叛賊進行圍剿殲滅。此外,已經任命征虜將軍劉粹截斷他們逃竄潛伏之路。此次懲處隻針對首惡元兇,其餘從犯一概不再追究責任。想到過往種種,我的內心悲痛欲絕。但願這彌漫的陰霾霧氣早日消散,天下能夠恢複太平,走上治國安邦之道啊!
就在當天,詔書傳召徐羨之前來。他走到西明門外的時候,當時謝晦的弟弟謝皭擔任黃門郎一職,為人正直,立刻將宮內不同尋常的安排報告給了傅亮,說道:“宮殿之內似乎有特殊的部署。”傅亮趕忙騎馬前去將這個消息告知徐羨之。徐羨之急忙掉轉馬頭迴到西州,乘坐著宮中女眷用來傳遞消息的車子出城,然後下車徒步奔走來到新林,最後進入一個陶製爐灶之中自刎身亡,終年六十三歲。話說那徐羨之起初竟敢違抗皇帝的征召,聖上龍顏大怒,當即派遣中領軍到彥之和右衛將軍王華率軍前去追擊討伐。不久之後,便傳來了徐羨之身死的消息。原來是當地的山野之人發現了他的屍首,並將其裝載交付給了廷尉。
想當年,徐羨之尚還年少之時,曾有一個神秘人物突然現身前來找他。那人對徐羨之說道:“我乃是你的先祖啊!”徐羨之聽聞此言,不敢怠慢,連忙起身恭敬地向其參拜行禮。隻見這位先祖接著言道:“孩子啊,觀你麵相,將來必能顯貴,但途中會遭遇一場巨大的厄運。若要化解此劫,隻需拿出二十八文銅錢,分別埋藏於你家宅院的四個角落,便可保平安無事。待度過這場劫難之後,你便能位極人臣,盡享榮華富貴啦!”
後來,徐羨之跟隨親人前往縣城居住。某一日,他有事暫時外出,未曾想到就在他離開之際,一夥賊人竟然攻破了縣城。這夥賊人兇殘至極,城內百姓無一幸免,就連家禽家畜也都被屠戮殆盡。然而,唯獨身在城外的徐羨之僥幸逃過一劫。
再後來,徐羨之又跟隨著兄長徐履之來到臨海郡樂安縣任職。一次,他們兄弟二人在山中行走時,竟意外瞧見一條長達一丈有餘的黑色巨龍。這條黑龍頭部生有犄角,前麵兩隻腳清晰可見,卻沒有後麵的雙腳,就那樣拖著長長的尾巴緩緩前行。
待到徐羨之官拜司空,即將入關就職之時,一顆彗星在清晨時分赫然出現在南方天空的危險位置。而且,正當他行拜禮的時候,還有一對仙鶴聚集在太極殿東邊的鴟尾之上,歡快地鳴叫唿喚著。
中國古代廢立皇帝之事屢見不鮮,主要有改朝換代需要、廢昏立明、權臣弄權、清除外戚、皇帝不聽擺布等情形。實施主體包括權臣、宦官等,如霍光、董卓、徐羨之等,廢立常引發政治動蕩,對王朝興衰和曆史走向產生重要影響。
徐羨之,字宗文,生於東海郡郯縣(今山東省郯城縣一帶),是東晉末年至南朝宋初的一位重要政治人物。其家族背景深厚,祖輩皆在朝中擔任要職。祖父徐寧,曾任尚書吏部郎,此職掌管官員的選拔與考核,權重一時;後又被任命為江州刺史,雖未及赴任便不幸去世,但其仕途之順暢與聲譽之隆,已足以在家族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父親徐祚之,則在上虞縣擔任縣令,為官清廉,治績顯著,深受百姓愛戴。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徐羨之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熏陶,不僅學識淵博,更培養了其敏銳的政治嗅覺和高尚的道德品質。
年少時,徐羨之便以其才華橫溢而嶄露頭角,最初被太子少傅王雅慧眼識珠,辟為主簿,成為王雅幕府中的重要助手。此後,他又相繼擔任鎮北將軍劉牢之的功曹、尚書祠部郎等職,但徐羨之並未滿足於這些職位,他心懷大誌,渴望在更廣闊的舞台上施展才華。因此,當尚書祠部郎的任命到來時,他選擇了不拜,轉而投身於撫軍將軍桓修的中兵曹參軍一職,以期在戰亂頻仍的年代中尋求建功立業的機會。
在桓修幕府中,徐羨之遇到了同樣胸懷大誌的宋高祖劉裕。兩人同在一個屋簷下共事,因誌同道合而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劉裕的雄才大略和徐羨之的睿智沉穩相得益彰,他們在共同的政治理想驅動下,彼此扶持,相互成就。隨著劉裕勢力的崛起,徐羨之也被委以重任,先後擔任鎮軍參軍、尚書庫部郎、領軍司馬等要職,成為劉裕麾下不可或缺的得力幹將。
在與謝混共事期間,徐羨之的才華和人品得到了進一步的認可。謝混是東晉末年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他對徐羨之的才學和為人極為讚賞,兩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相互切磋,共同進步。此後,徐羨之又相繼擔任琅邪王大司馬參軍、司徒左西屬、徐州別駕從事史、太尉諮議參軍等職務,其政治地位和影響力不斷攀升。
義熙十一年(公元415年),是徐羨之仕途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這一年,他被任命為鷹揚將軍、琅邪內史,同時仍兼任大司馬從事中郎,其軍事和政治地位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不久之後,隨著宋高祖劉裕北伐的步伐加快,徐羨之又被轉任為太尉左司馬,負責留守後方的重任,成為劉裕北伐大軍堅強的後盾。在此期間,他協助劉穆之處理朝政,確保了後方的穩定與供給,為北伐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宋高祖計劃北伐時,朝中許多官員都提出了反對意見,但唯獨徐羨之保持沉默。當有人詢問他為何不開口時,徐羨之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他提到自己已經身居高位,官職和心願都已得到滿足。而且,當時南方和東方的敵人已經平定,國土大幅擴張,隻剩下一些小規模的羌族尚未平定。高祖對此念念不忘,徐羨之認為自己的意願與高祖不同,因此不輕易參與討論。這段對話展現了徐羨之的謙遜和深思熟慮,他不因自己的地位而盲目附和,而是基於實際情況和個人見解作出判斷。
接著,劉穆之去世後,高祖任命徐羨之為吏部尚書、建威將軍、丹陽尹,負責留守事務,並允許他率領二十名甲士出入。後來,徐羨之又被任命為尚書仆射,原將軍和丹陽尹的職位保持不變。這顯示了高祖對徐羨之的信任和重用,以及他在朝廷中的重要地位。
在宋高祖統治的第十四年,發生了一起令人震驚的案件。大司馬府的一名軍人朱興的妻子周氏,因三歲的兒子道扶患有癇病,竟在他發病時將他活埋。這一行為被道扶的姑姑和女兒發現並舉報,周氏因此被判棄市(即在鬧市執行死刑,示眾)。
麵對這起案件,徐羨之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他認為,即便是虎狼等猛獸,也懂得自然的父愛母愛之情,周氏的兇惡殘忍行為確實應該受到嚴厲的懲罰。然而,除了法律之外,還應該考慮更廣泛的社會倫理和道德準則。如果母親因兒子的原因而受到懲罰,那麽作為兒子,他又如何在社會上立足呢?雖然周氏依法應當受罰,但徐羨之認為應該給予一定的寬恕和同情,因此他建議將周氏流放到偏遠地區,以體現法律的威嚴同時也兼顧人性的溫情。
高祖最終采納了徐羨之的建議。這一決定不僅體現了法律的公正性,也展現了人道主義的關懷。它表明,在法律與道德之間,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以確保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宋高祖登基之後,他提拔並賜予了一眾功臣新的官職和榮譽。他剛坐上皇位,就想著那些輔佐他成就大業的人們,於是頒布詔書說:“散騎常侍、尚書仆射、鎮軍將軍以及丹陽尹徐羨之,監管江州豫州西陽新蔡等軍事的撫軍將軍、江州刺史、華容侯王弘,散騎常侍、護軍將軍檀道濟(被封為作唐縣男爵),中書令兼太子詹事傅亮,侍中、中領軍謝晦,前任左將軍、江州刺史宜陽侯檀韶,負責節製雍梁南北秦四州以及荊州河北等地軍事的後將軍、雍州刺史關中侯趙倫之,節製北徐兗青三州軍事的征虜將軍、北徐州刺史劉懷慎(被封為南城縣男爵),散騎常侍兼太子左衛率新淦侯王仲德,前任冠軍將軍、北青州刺史向彌(被封為安南縣男爵),左衛將軍劉粹(被封為灄陽縣男爵),南蠻校尉到彥之(被封為佷山縣子爵),西中郎將司馬南郡宜陽侯張邵,參與西中郎將軍事的建威將軍、河東太守沈林子(被封為資中縣侯)等人,有的以忠誠和深遠的謀略,扶持並讚頌了我的偉大事業;有的則勤勉建功,在艱難困苦中大力相助。他們從始至終都精心謀劃,功勳卓著,都應當與國家一同享受安寧,接受這份豐厚的獎賞。
“因此,我決定,徐羨之可以被封為南昌縣公,王弘封為華容縣公,檀道濟改封為永修縣公,傅亮封為建城縣公,謝晦封為武昌縣公,他們各自的食邑都是二千戶;檀韶的食邑增加二千五百戶,王仲德的食邑增加二千二百戶;劉懷慎、到彥之各自的爵位晉升為侯爵,劉粹改封建安縣侯,他們的食邑都增加到一千戶;趙倫之封為霄城縣侯,食邑一千戶;張邵封為臨沮縣伯,沈林子封為漢壽縣伯,他們的食邑是六百戶。對於開國功臣的封賞製度,我將遵循舊有的規定來執行。”
這份詔書,體現了宋高祖對那些在開國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的大臣們的感激與肯定。他不僅提升了他們的官職,還賜予了他們尊貴的爵位以及豐厚的食邑,以此來表彰他們的功績,同時也希望他們能繼續為國家效力,共同守護這片新生的江山。這樣的舉措,無疑會極大地鼓舞士氣,增強國家的凝聚力與向心力,為國家的繁榮穩定打下堅實的基礎。
徐羨之先是升遷擔任了尚書令和揚州刺史一職,並獲加封散騎常侍。後來他的職位再次晉升,成為司空並兼任錄尚書事,而原來的常侍以及刺史等職務依舊保留不變。
要知道,徐羨之出身於平民百姓之家,而且也沒有什麽高深的學問和技藝,但憑借著自身堅定的誌向、強大的力量以及非凡的氣度格局,竟然能夠在短時間內就身居朝廷高位,進入朝堂宗廟之中參與國家大事的決策。對此,無論是朝廷官員還是民間百姓都對他十分推崇和信服,眾人皆認為他具備宰相大臣的風範和才能,將來必定會有所作為。
徐羨之一向沉默寡言,喜怒從不輕易表露在外。不過,他卻頗為擅長下棋,觀看他人對弈時常常表現得好像還未能理解棋局中的奧妙一般,但正是因為如此,當時的人們反而更加推崇他。就連傅亮和蔡廓也曾多次稱讚說:“徐公知曉世間萬事萬物,對於不同意見也能安然處之。”
當宋高祖身體不適的時候,特地給他增加了三十人的班劍侍衛以加強保護。然而,不久之後宋高祖駕崩離世,徐羨之便與中書令傅亮、領軍將軍謝晦以及鎮北將軍檀道濟一同接受了先帝臨終前的托孤遺命。
緊接著,宋少帝頒布詔書說道:“公平合理地處理各類訴訟案件,乃是治國理政之道的首要任務。如今朕正處於為先皇守喪的悲痛時期,身心俱疲,實在難以親自處理這些事務。因此特命司空和尚書令率領眾官員每月集中處理一次訴訟案件。”
話說那宋少帝後來德行有虧,引得朝中大臣徐羨之等人暗中謀劃著要廢掉他另立新君。然而這廬陵王劉義真行事輕浮多動,屢屢犯錯,實在難以擔當統治天下之大任。於是乎,他們決定先廢掉劉義真,再行廢黜皇帝之事。
當時,謝晦擔任領軍將軍一職,因府中的內屋破敗需要整修,便下令讓全家人都搬離宅邸,同時召集眾多將士匯聚於府內。那鎮北將軍兼南兗州刺史檀道濟,乃是前朝的老將,其威名足以震懾宮廷內外,而且手下還掌握著大量兵力。徐羨之便派人將他召喚入京,並向他透露了此次密謀。
待到起事之日將近,檀道濟率先進入領軍將軍府留宿。與此同時,中書舍人邢安泰和潘盛二人則作為內應,負責在當日看守關卡。一切準備就緒之後,檀道濟率領軍隊走在最前方,徐羨之等人緊隨其後,一行人從東掖門和雲龍門魚貫而入。由於事先已經對守衛們有所交代安排,所以當他們闖入之時,那些宿衛竟然沒有一個人敢妄動阻攔。
在此之前,那宋少帝整日沉迷於玩樂之中,竟在華林園中開設起一排排商鋪,自己親身上陣售賣貨物;不僅如此,他還命人大興土木開鑿河道,堆積泥土塑造出山丘的形狀,以此來模擬那破崗山的模樣,並且帶著身邊的侍從們大聲唿喊著牽引船隻取樂。就在事發當晚,這位荒唐的皇帝正安睡於一艘龍舟之上,地點正是那天淵池中。隻見那兵士氣勢洶洶地衝殺進來,手起刀落之間,瞬間便將那兩人斬殺當場。而在此混亂之中,皇帝也未能幸免,他的手指被誤傷,鮮血直流。兵士們見狀趕忙攙扶著皇帝逃離此地,一路向東閣奔去。到達東閣後,他們匆忙收起了象征皇權的璽綬。
此時,朝中的群臣紛紛前來拜別皇帝,而後護送著曾經的太子前往宮殿。這位太子最終遷居到了吳郡。然而,就在這局勢動蕩之際,侍中程道惠卻勸說要擁立第五位皇弟劉義恭為新君,但這一提議遭到了羨之的堅決反對。隨後,羨之便派遣使者趕赴新安,殘忍地殺害了劉義真;緊接著,又派人在吳縣對皇帝痛下殺手。
當時,由於為皇帝修築的宮殿尚未完工,所以皇帝隻能暫且居住在金昌亭內。某一天,皇帝突然奮不顧身地衝出了昌門,試圖逃脫追殺。那些緊追不舍的追兵眼見皇帝即將逃脫,急忙用關閉城門的方式來阻止他。隻聽得一聲沉悶的撞擊聲響起,皇帝重重地摔倒在地。見此情形,那些追兵毫不留情地上前,對倒地不起的皇帝施加毒手,結束了他的生命。
後來,宋文帝即位稱帝,他論功行賞,晉升羨之為司徒,並保留其原有的官職和待遇不變。同時,還將羨之的爵位改為封南平郡公,賜予他四千戶的食邑。麵對如此豐厚的賞賜,羨之卻執意推辭,表示不願接受額外的加封。有關部門上奏稱,希望皇帝能夠依照以往慣例,親自前往華林園處理訴訟案件。對此,宋文帝下詔迴應道:“朕對於政務和刑罰之事尚了解不深,還是按照先前兩位主公的做法,由大臣們負責推究審訊吧。”
元嘉二年,風和日麗,朝堂之上氣氛凝重。徐羨之與左光祿大夫傅亮一同恭敬地呈上了一份表章,請求歸還政權。他們言辭懇切地說道:“微臣聽聞,身為一國之首的君主,如同掌管契約般掌控著國家的命運和政務;而臣子們則肩負著輔佐君王、完成使命的責任,待到任務終結之時,便應竭力宣揚並輔助君王。自古以來,帝王頭戴冕旒治理天下的方式,在上古時期就已經斷絕;而拱手將權力交給他人,自己不過問政事的做法,在中古時代也並不常見。所以,當年殷商高宗武丁閉口不談政事,以三歲幼童作為判斷是否親政的界限;周朝太宰周公旦代為處理國政,也是以兩年為期來節製權限。自上古以來的諸多君王,無一不是如此行事啊!”
接著,他們又繼續陳述道:“如今,陛下您聖明仁德,如春風拂麵,繼承了這宏偉的基業。億兆民眾都對您滿懷敬仰和期待,渴望能沐浴在您的盛世德化之中。然而,陛下卻謙遜退讓,將眾多事務托付給群臣處理。自從重大典禮結束之後,時光匆匆流逝,寒暑交替已有三次。那燦爛的陽光猶如陛下的聖明之光,一直高懸等待照耀四方,遠近臣民無不傾心歸附。盡管我們這些臣子多次誠懇進言,但始終未能打動陛下的心弦。在此,我們鬥膽借助萬物生靈的情感,以及天下蒼生的殷切期望,向陛下冒昧進諫。衷心希望陛下能夠借鑒周文王從早到晚忙碌不輟的治國之道,同時迴想我朝開國之初締造江山社稷的艱難曆程。請您時常親自處理各種機要政務,廣泛招攬賢才,傾聽各方意見,博采眾長,諮詢各類民生事業。如此一來,天下必將迎來太平繁榮的景象,黎民百姓也會深感榮幸至極啊!”皇上並未應允此事。於是,羨之等人再次上奏道:“近日我們詳細地陳述了下情,可謂是掏心掏肺、毫無保留。然而奉上奏折之後,卻遲遲沒有得到聖上的迴複和許可。這絕非隻是微臣們心懷執念,實際上無論是朝堂之上還是市井之間,眾人皆對此事並無異議啊!為何會如此呢?因為君主的德行如風般傳遍四方,實在關係到國家的德政。一個國家的事務,根本在於君主一人。雖說時代有所變遷,風俗也各有差異,但在君主主宰國運、臣子輔佐朝政這件事情上,古往今來都是一致的道理啊。從來不曾有過君主對臣子全然信任托付,卻能期盼政治清明、天下大治的情況出現。這種做法顯然是不合適的,這一點早已遠近皆知。
臣等有幸承蒙兩代君王的恩遇,無論福禍都一同承受。我們一心隻為國家著想,怎能容忍沉默順從呢?所以再次袒露赤誠之心,鬥膽冒昧地向您請求。”可是皇上依然拒絕了他們的請求。羨之等人接著又堅決進言道:“之前所呈遞的表章已經將意思表達得十分詳盡透徹,言辭懇切至極。可聖上傳下來的旨意高遠深邃,未能垂憐聽取采納。我們再三思量,惶恐不安,伏地叩頭,心中更增添了許多憂慮和歎息。臣等聽說能夠繼承先輩的基業並加以發揚光大,乃是成就偉大事業之舉;天不亮就起身努力政務,彰顯光明,這也是身為帝王的高尚道義所在呀。”自從皇宋開創國運以來,英明聖賢之人輩出,然而深深的憂慮未曾消弭,艱難禍患依舊糾纏不斷。所幸上天眷顧,命中注定,聖上睿智聰慧承接大業。當時國家多事,諸多變故,但民心依然向著朝廷。如同泰山一般安穩的局勢,並非輕易能夠長久保持,朝代的興衰交替,關鍵全係於聖上一人身上啊!這實在是如周朝詩篇中所說早起勤奮的時候,也是殷商帝王等待天明之際,怎能毫無作為地拱手讓權,恢複遠古時代的風尚,猶豫徘徊而謙遜推讓,去遷就普通人的行為呢?微臣衷心希望聖上能以宗廟社稷為重,將天下百姓放在心中,弘揚偉大事業以繼承先輩們留下的光輝道路,興盛聖人之道來增添前人創下的豐功偉績。我這個愚昧無知之人所能進獻的,全部都在這裏了。”皇上於是答應了他(的請求)。然而羨之仍然辭讓職位退迴自己家中,他兄長的兒子佩之以及侍中程道惠、吳興太守王韶之等人都認為這樣做不妥當,苦苦勸諫,極力敦促,最後羨之又奉詔書暫時代理原職。
元嘉三年正月,一道詔書如驚雷般響徹朝堂:“人之所生,源於天地君親師三者,對待這三者應同等重視,敬愛之情毫無二致。此不僅關乎道德禮教,更是因為恩情如同造物主之恩賜,理應倍加尊崇啊!那徐羨之、傅亮、謝晦三人,不過是憑借機緣巧合而嶄露頭角之人罷了。往昔承蒙皇恩浩蕩,他們得以從默默無聞之輩,驟然躍升至位高權重之地。猶如雛鳥在羽翼庇護下成長,然而其成就遠遠不足以與之相比擬。
想當年,永初末年,天災橫行肆虐,大明之光黯然失色,四海之內一片沉寂肅穆。彼時,朕承蒙先帝臨終囑托,委以重任,與他們共同肩負著治國安邦之大任。然而,這些人卻未能竭盡全力,奉獻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先帝駕崩之際,他們未曾表現出絲毫送別時應有的禮節;待到新朝建立後,又缺失了作為臣子所應具備的忠貞不二之德行。麵對朝政局勢,他們隻會隨波逐流,毫無匡扶正義、補救過失之舉。一味心懷邀寵之心,隻知阿諛奉承以求自保,順從惡勢力致使德行有虧。
雖說最終他們或許是出於對災禍的恐懼,才勉強策劃出所謂的大政方針,但終究還是放縱了那顆悖逆之心,全然不顧道義與禮法。當國家麵臨動蕩遷徙之時,他們甚至心生歹意,妄圖用鴆酒毒害忠良;待到局勢稍穩,沒過多久便公然施行怨恨殺戮之事。其兇殘暴虐程度已達極致,各種酷刑無所不用其極,令無數忠臣義士顛沛流離,慘死於皂隸小人之手。就連各地的百姓也為之哀歎驚愕不已,路上行人無不掩麵流涕,悲痛萬分。”昔日的廬陵王英明俊秀、目光遠大,美好的風範早已傳播開來。他身負魯國和衛國般重要的托付,無論是朝廷還是民間都對其寄予深情厚望。然而,那可惡的羨之等人兇殘暴虐、妄圖獨攬大權,他們嫉妒賢者、畏懼權勢逼迫,精心編造出如貝錦一般的讒言壞話,製造了這無緣無故的災禍。他們蒙蔽聖上視聽,肆意橫行,蠻橫地將廬陵王流放囚禁,還假托朝廷旨意,最終釀成如此慘禍。原本將國家命運寄托在廬陵王身上,卻被他們視作仇敵加以殘害。短短數月時間內,竟然兩次下毒謀害,這種行徑令人痛心疾首,連天地神靈都為之憤恨,人與鬼魂皆怨氣鬱結。自從有文字記載以來,像這樣違背常理、殘忍不仁、顛倒黑白的行為,實在是前所未有的啊!
想當年,子家參與弑君之事,鄭國人民群起討伐;宋肥無罪遭冤,結果蕩澤也因此被殺。更何況如今這場叛亂比以往的罪過更為嚴重,給國家帶來的傷痛也更深重。如果對此種惡行能夠容忍,還有什麽事情不能忍受呢?理應立刻將這些叛逆誅殺,向生者和死者都有所交代。但當時局勢剛剛穩定下來,眾人意見分歧眾多,相互糾結不清。那些匡扶國家的功勳確實顯著,但最大的罪惡尚未完全暴露。所以才會從遠處斟酌民眾的心意,近處傾聽眾人的訴訟。盡管心中想要討伐叛亂,但又擔心難以成功謀劃,故而隻能強忍悲痛哀傷,懷著恥辱度過多年時光。每每想到人生艱難,壯誌未酬,又怎能不望著自己的身影痛心不已,伏在枕頭上哭泣到血淚交迸呢?如今這叛逆臣子所犯下的罪過,已經昭然若揭、遠近皆知了。那些品德高尚的君子們滿懷悲憤之情,正義之士也都一心想要奮起抗爭。如此家仇國恨,定能夠得以洗雪!於是我下令讓司寇部門,嚴肅地執行法律刑罰。那謝晦占據著長江上遊地區,或許不會立即認罪受罰,但朕將會親自率領六軍出征,為其設置防線加以遏製。可以派遣中領軍到彥之即刻迅速出發,征北將軍檀道濟則要接連不斷地沿著道路跟進,同時向衛軍府和各州下達命令,按時對叛賊進行圍剿殲滅。此外,已經任命征虜將軍劉粹截斷他們逃竄潛伏之路。此次懲處隻針對首惡元兇,其餘從犯一概不再追究責任。想到過往種種,我的內心悲痛欲絕。但願這彌漫的陰霾霧氣早日消散,天下能夠恢複太平,走上治國安邦之道啊!
就在當天,詔書傳召徐羨之前來。他走到西明門外的時候,當時謝晦的弟弟謝皭擔任黃門郎一職,為人正直,立刻將宮內不同尋常的安排報告給了傅亮,說道:“宮殿之內似乎有特殊的部署。”傅亮趕忙騎馬前去將這個消息告知徐羨之。徐羨之急忙掉轉馬頭迴到西州,乘坐著宮中女眷用來傳遞消息的車子出城,然後下車徒步奔走來到新林,最後進入一個陶製爐灶之中自刎身亡,終年六十三歲。話說那徐羨之起初竟敢違抗皇帝的征召,聖上龍顏大怒,當即派遣中領軍到彥之和右衛將軍王華率軍前去追擊討伐。不久之後,便傳來了徐羨之身死的消息。原來是當地的山野之人發現了他的屍首,並將其裝載交付給了廷尉。
想當年,徐羨之尚還年少之時,曾有一個神秘人物突然現身前來找他。那人對徐羨之說道:“我乃是你的先祖啊!”徐羨之聽聞此言,不敢怠慢,連忙起身恭敬地向其參拜行禮。隻見這位先祖接著言道:“孩子啊,觀你麵相,將來必能顯貴,但途中會遭遇一場巨大的厄運。若要化解此劫,隻需拿出二十八文銅錢,分別埋藏於你家宅院的四個角落,便可保平安無事。待度過這場劫難之後,你便能位極人臣,盡享榮華富貴啦!”
後來,徐羨之跟隨親人前往縣城居住。某一日,他有事暫時外出,未曾想到就在他離開之際,一夥賊人竟然攻破了縣城。這夥賊人兇殘至極,城內百姓無一幸免,就連家禽家畜也都被屠戮殆盡。然而,唯獨身在城外的徐羨之僥幸逃過一劫。
再後來,徐羨之又跟隨著兄長徐履之來到臨海郡樂安縣任職。一次,他們兄弟二人在山中行走時,竟意外瞧見一條長達一丈有餘的黑色巨龍。這條黑龍頭部生有犄角,前麵兩隻腳清晰可見,卻沒有後麵的雙腳,就那樣拖著長長的尾巴緩緩前行。
待到徐羨之官拜司空,即將入關就職之時,一顆彗星在清晨時分赫然出現在南方天空的危險位置。而且,正當他行拜禮的時候,還有一對仙鶴聚集在太極殿東邊的鴟尾之上,歡快地鳴叫唿喚著。
中國古代廢立皇帝之事屢見不鮮,主要有改朝換代需要、廢昏立明、權臣弄權、清除外戚、皇帝不聽擺布等情形。實施主體包括權臣、宦官等,如霍光、董卓、徐羨之等,廢立常引發政治動蕩,對王朝興衰和曆史走向產生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