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那中郎將豫章人士徐宗,乃是當時赫赫有名的雅士賢才。此人曾親赴京城,與那孔融相交甚篤,彼此互為知己,情誼深厚。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位本應備受尊崇的中郎將,卻因放縱其麾下部眾而鑄下大錯。
要知道,中郎將一職在古代可是極為重要且身負重任的武職啊!他們所承擔的職責,主要便是統領著皇帝身邊最為精銳的侍衛力量,堪稱宮廷警衛部隊之中的核心將領。這些侍衛們肩負著扞衛皇宮安全、保護天子安危的神聖使命,責任重大無比。就如漢朝之時,宮廷宿衛體係嚴密有序,而中郎將更是在此體係當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關鍵作用。
再從軍隊職務的視角來看,中郎將的地位著實頗高。他們位處將軍與校尉之間,既不像將軍那般高高在上、權傾朝野,又非校尉之流僅能統率少量士卒。恰恰相反,中郎將擁有著一定規模的統兵權,可以有效地指揮一部分軍隊投入作戰。每逢戰亂之際,中郎將便能率領其所轄部隊奮勇殺敵,或是投身於邊境防禦之戰,抵禦外敵入侵;亦或參與平定叛亂之舉,維護國家內部的安定祥和。
不僅如此,從品秩方麵而言,中郎將的秩級大致相當於二千石左右。這般品秩充分彰顯出了他們在整個官僚體係之中所處的高位,同時也意味著在軍事指揮係統裏,中郎將具備著不容忽視的話語權,足以影響戰局走勢以及戰略決策的製定。
隻可惜,徐宗雖身為中郎將,身負重任,卻未能嚴於律己,約束好自己的部下。他對部眾放任自流,致使軍紀渙散,眾人皆不遵奉調度節製。最終,這一嚴重過錯引起了時任官員潘濬的震怒,毅然決然地下令將徐宗斬首示眾,以正軍法。如此一來,這位原本有望名垂青史的中郎將,竟因一時疏忽而落得個身首異處的悲慘下場,實在令人唏噓不已。
孔融,這位閃耀於東漢末年曆史天空的名士和文學家,出生於公元 153 年,卒於公元 208 年,字文舉,乃是魯國人士,也就是如今中國山東曲阜一帶的人物。他不僅是“建安七子”中的一員,還曾擔任過北海國的國相以及少府等重要職務,因此,世人常尊稱他為孔北海或者孔少府。
說起孔融的身世背景,那可是相當顯赫。他乃孔子的後裔,具體來說,他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其家族人才輩出,七世祖孔霸更是西漢時期聲名遠揚的名臣,甚至還曾擔任過漢元帝的老師;而高祖孔尚,則出任過钜鹿太守一職;至於其父孔宙,官職也做到了太山都尉之高位。
孔融在家中兄弟裏排行老六,共有兄弟七人。自幼他便展現出了非凡的天資,聰慧過人且對知識充滿了渴望,極其好學。在他年僅四歲的時候,有一次與幾位兄長一同分食梨子,小小的孔融竟主動挑選了較小的梨子,將大個兒的梨讓給了自己的兄長們。當被問及為何如此選擇時,他天真地迴答道:“這樣做方才符合孝悌的規矩呀!”這一行為充分彰顯了孔融年幼之時便已深植於心的良好品德和謙遜精神。
話說那漢桓帝延熹五年(公元 162 年),年僅十歲的孔融,跟隨其父孔宙一路風塵仆仆地來到了繁華熱鬧的京師洛陽。此時,那位被眾人譽為“天下楷模”的名士李膺正擔任著河南尹一職。由於他學識淵博、品德高尚,眾多文人士子皆以能夠與其結交為無上榮耀之事,於是乎,人們紛紛將前往李府拜訪之舉美稱為“登龍門”。
然而,這李膺卻有著自己的一套規矩:若非當朝名士或是自家的世交親友,一概不予接見。小小年紀的孔融聽聞此事之後,心中不禁充滿了好奇。隻見他眼珠一轉,計上心來,竟大膽地宣稱自己乃是李家的世交子弟,然後便獨自一人興衝衝地上門拜訪去了。
當孔融踏入李府大門之時,府中的賓客們見來了這麽一個乳臭未幹的小孩兒,都不由得麵露詫異之色。可這孔融卻是毫不怯場,麵對李膺以及在座諸位賓客的提問,他應答如流,思維之敏捷令人驚歎不已。不僅如此,這小家夥還憑借著一張伶俐的小嘴兒,說得頭頭是道,甚至讓在場的太中大夫陳煒都陷入了頗為尷尬的境地。最終,孔融的出色表現贏得了李膺的高度讚賞,一時間,他的名聲在洛陽城傳揚開來。
時光匆匆,轉眼到了延熹六年(公元 163 年)。這一年,六十一歲高齡的孔宙不幸因病離世。當時年僅十一歲的孔融遭此變故,悲痛欲絕。他整日沉浸在哀傷之中,麵容憔悴不堪,身體也變得極為虛弱,以至於每次起身站立行走都需要旁人的攙扶才行。孔融的這份至純至孝之情深深感動了周圍的人,就連官府也特意對他的孝行予以了表彰。
兄亡顯其名
漢靈帝建寧二年(169年),第二次“黨錮之禍”暴發,“江夏八俊之一”、東部督郵張儉因得罪當權宦官侯覽,被作為朝廷要犯通緝。張儉潛逃至舊友孔褒家,希望能暫避一時。碰巧孔褒不在家,十七歲的孔融自作主張,將張儉收留藏匿。不料消息走漏,官府上門緝拿,張儉逃脫,孔褒、孔融倆兄弟被捕入獄。
在審訊過程中,孔褒、孔融和孔母競相承擔罪責,地方官難以決斷,就上奏朝廷請示裁決。朝廷下詔,處決了孔褒。孔融因此事名聲大振,清流名士將他與平原人陶丘洪、陳留人邊讓並稱,稱讚他們是青年一輩中的拔尖人物。
入仕司徒府
孔融出名後,州郡官府爭著要聘請他做官,但他都推辭不就。直到司徒楊賜請他做司徒府掾屬,他才接受,由此步入仕途。當時朝廷正在查處貪官汙吏,孔融舉報了很多朝中宦官的宗族親友。尚書台不敢得罪宦官,就責怪孔融,孔融則依舊毫不避諱。
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河南尹何進即將升任大將軍,時任太尉的楊賜,派孔融持名帖到何府致賀。由於何府門人未及時通報,孔融覺得受到怠慢,一怒之下奪迴楊賜名帖,返迴官署遞交辭呈,自己免官而去。孔融此舉讓何進手下的官員非常惱火,一度打算派刺客追殺他。何進聽取了謀士的建議,沒有怪罪孔融,還舉薦他到豫州刺史王允那裏任職。中平二年,孔融被任命為侍禦史,因與頂頭上司禦史中丞趙舍不和,不久即稱病辭職。後來,孔融又曆任司空掾、北軍中侯,履職北軍中侯三天,即升任虎賁中郎將。
主政北海國
永漢元年(189年),漢靈帝崩,少帝劉辯即位,宦黨殺了何進,袁術滅了宦黨,董卓率虎狼之師入主洛陽,廢少帝劉辯,立陳留王劉協為獻帝。由於孔融說話不合董卓心意,被轉任議郎。不久董卓又授意太尉、司徒、司空“三府”聯合舉薦,讓孔融到黃巾軍鬧得最厲害的青州北海國任國相。
初平元年(190年),三十八歲的孔融履新北海國。他招集士民,擴充軍隊,並聯絡附近各州郡,希望共同抵抗黃巾軍。初平二年(191年),青州黃巾軍首領張饒進攻冀州失利,率兵二十萬欲迴北海。孔融親自領軍迎敵,結果兵敗,撤退到朱虛縣(今山東臨朐)。不久,黃巾軍再犯北海,孔融兵敗退守都昌(今山東昌邑)後,又遭黃巾軍管亥部圍困。被逼無奈之下,孔融派東萊太史慈向平原相劉備求救,劉備派兵三千為孔融解圍。興平元年(194年)因不敵黃巾軍,孔融棄北海國,到了徐州。
再敗失青州
興平二年(195年),劉備上表舉薦孔融兼任青州刺史。孔融迴到青州北海,在北部邊陲安營紮寨,希望背靠山東、外接遼東,能自立於一隅。建安元年(196年),袁紹派長子袁譚攻打青州。雙方從春天打到夏天,孔融一方傷亡慘重,最終城池被攻陷。孔融隻身潛逃,妻子和孩子都做了袁譚的俘虜。
結怨曹孟德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漢獻帝遷都許昌,招賢納士、增兵屯田,開始“奉天子以令不臣”。孔融被征召到許都,任將作大匠,後遷任少府,位列“九卿”。
自此到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逐步成長為北方霸主。孔融則成為許都清流名士之主,每逢朝會議事,很多公卿大夫掛名附議他的主張。因戒懼曹操的野心,孔融常常以偏激放宕的言辭嘲戲曹操。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屠鄴城(今河北臨漳),袁氏女子多被擄掠,孔融致信曹操,杜撰“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典故,譏諷曹丕私自納娶袁熙之妻甄氏。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三郡烏丸[f],孔融寫信打趣曹操勞師襲遠。同年曹操頒行禁酒令,孔融兩次致信曹操表示反對,信中多有嘲戲、侮慢之辭。
曹操攻占鄴城後,自任冀州牧,並留在那裏發號施令,鄴城遂變為新的政治文化中心,天子所在地許都成了陪襯。身在許都的孔融非常不滿,上書天子請求以周禮之製,在京畿[ji]千裏之內不允許封建諸侯,矛頭直指曹操。曹操外表寬容忍讓,內心非常氣惱。光祿勳郗慮揣摩到曹操心事,於建安十二年上書彈劾孔融,要朝廷免去其少府之職,倆人矛盾激化。曹操以勸和為名,給孔融寫信,警告他不要做拉幫結派、清談非議朝政之徒。
喪命鬧市口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撤銷“三公”,自己出任丞相,任郗慮為禦史大夫、孔融為太中大夫。退居閑職後,孔融“坐上客恆滿,尊中酒不空”,依舊是賓客盈門。這讓曹操非常忌憚,擔心以孔融為首的清流派威脅到自己的王圖霸業,於是授意郗慮和丞相府軍謀祭酒路粹,羅織孔融罪名。
同年八月,路粹狀告孔融,說他任北海相時招募軍隊,意圖謀反;私下裏會見東吳使者,訕謗朝廷;不著官服出入皇宮,違反朝廷禮儀;與平民禰衡互相吹捧、行為放蕩,並宣揚“父母於子女無恩論”,大逆不道,應該處以極刑。曹操遂下令逮捕孔融,連同妻子兒女一並處死,棄屍街頭。時年,孔融五十六歲。
輯錄概況
《後漢書·孔融傳》稱孔融“所著詩、頌、碑文、論議、六言、策文、表、檄、教令、書記凡二十五篇”。《隋書·經籍誌》、新舊《唐書》稱有《孔融集》九卷、十卷。《宋史》未著錄,可能在宋時其文集已散佚。明代人開始掇拾孔融詩文,出現多種輯本,其中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有《孔少府集》一卷,含殘文共輯文三十七篇、詩八首。清代嚴可均《全後漢文》輯有孔融文存,《四庫全書》集部別集有《孔北海集》一卷。當代,俞紹初《建安七子集》輯孔融文四十五篇、詩七首,吳雲《建安七子校注》輯孔融文四十五篇、詩八首。
風格特色
孔融能詩善文,《後漢書·孔融傳》稱魏文帝曹丕非常喜歡孔融的文章,曾懸賞搜集,稱讚他是楊雄、班固一類的人物。曹丕在其《典論·論文》中,將孔融列為“建安七子”之首,認為孔融文章體製格調很高,但是不善於詮釋自己的觀點,富有文采而說理不夠充分,甚至流於“嘲戲”。
從傳世作品看,孔融以散文見長,內容大抵為伸張教化、宣揚仁政、薦賢舉能、品評人物,多針對時政直抒己見;在藝術上,文句整飭、辭采富贍,引古論今、比喻精妙,語言勁健、議論尖銳,文筆詼諧、氣勢充沛,表現出鮮明的個性,也體現了建安文學的基本特征。同時,在用典、句式、辭采方麵,其散文有明顯的駢儷傾向。其代表作《難曹公禁酒書》《難曹公禁酒又書》立論反對禁酒,雖說理牽強,但類比有趣,文筆幽默;《與曹公論盛孝章書》則深沉委婉,文辭流暢,無所矯飾。
與散文相比,孔融的詩歌略顯遜色。其《六言詩三首》表達了對曹操的讚美和仰慕,也反映了漢末世道動亂、民生困苦的社會現實。《雜詩兩首》之一“遠送新行客”悲悼幼子夭折,文筆哀婉,情致動人,是一首較好的抒情詩。
人物典故
孔融讓梨
《後漢書·孔融傳》李賢注引《孔融家傳》載:孔融有兄弟七人,自己排行第六。四歲時,每次和兄長們一起吃梨,他總是拿小個的梨,把大個的留給哥哥們,並說按照禮法應該這麽做。小小年紀就懂得禮敬兄長,這讓孔氏家族的人非常驚奇。南宋儒學大家王應麟將“孔融讓梨”故事作為兒童品德教育素材,編入中國傳統啟蒙讀物《三字經》。
智謁李膺
《後漢書·孔融傳》《世說新語·言語篇》載:十歲那年,在京師洛陽,孔融以“孔家先祖孔子和李家先祖李耳亦師亦友,所以孔李兩家是世交”為由,順利登門拜訪了聲稱隻接待當朝名士和世交親朋的“天下楷模”、河南尹李膺。在這次會麵中,孔融還以其伶牙俐齒,讓太中大夫陳煒一度無言以對。因得到李膺讚賞,孔融揚名洛陽。
“父母於子女無恩論”
據《後漢書·孔融傳》,路粹狀告孔融,稱孔融說過“父親對孩子,能有什麽恩情?歸根結底,他不過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情欲,才有了子女;母親和孩子之間也是如此,她不過是一個瓶子,孩子離開了母體,就和母親沒什麽關係了”這樣的話。有學者認為,孔融“父母於子女無恩論”可能是受到東漢思想家王充的影響。王充在《論衡·物勢篇》中為論證“天地不故生人,人偶自生”[i]時,就拿父母和子女打過比方。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後漢書·孔融傳》載:建安十三年(208年)八月下旬,曹操派人抓捕孔融。孔融料想自己必死,就把七歲的閨女、九歲的兒子托付給了別人。官兵來抓孔融時,這兄妹倆正在家裏下棋,見父母被官差帶走,他倆若無其事,無動於衷。有人責怪他們不起身與父母訣別,妹妹說“安有巢毀而卵不破乎”,後來兄妹兩個果然也被抓走處死。
《世說新語·言語篇》所載內容略有不同:孔融被捕,朝野內外驚慌恐懼。當時,孔融倆兒子大的九歲、小的八歲,官差來抓孔融時,哥倆正在玩琢釘遊戲,沒有一點害怕的樣子。孔融對官差說,希望禍不及幼子,能放過兩個孩子的性命。倆孩子卻從容上前,說“父親大人,被搗翻的鳥窩下麵怎麽可能還會有完好的鳥蛋”。很快,來抓倆孩子的人就到了。
北宋文學家蘇軾對孔融推崇備至,曾作《孔北海讚並序》,認為:孔融有英偉冠世的天資,是人中之龍。前代史書說他才能不高、野心太大,恐怕是當時奴婢小人之流對他的評價。世上被稱作英雄豪傑的人,才能、誌氣各有高下,但臨危不懼、談笑赴死者才被視為英豪。曹操臨死之時,有眾多子孫圍在跟前,他還咿嚶涕泣,留戀他的姬妾,一生奸詐兇險的他,直到此刻才流露出真性情。因為世人總以成敗來評論人物,曹操才得以進入英雄之列。我讀孔融的《楊四公讚》時常常感歎,當初曹操要害他,如果還有一個像他那樣的“魯國男子”慨然為之抗爭,孔融或許就不會死。
當代學者錢鍾書、徐公持等對孔融文章“雜以嘲戲”的特點持肯定態度。錢鍾[zhong]書認為,孔融的“嘲戲”是發表議論的一種方法,大體上與《史記·滑稽列傳》說的“微詞譎諫”即委婉的批評規諫相類似。徐公持認為:“至於(曹丕批評孔融文章)‘雜以嘲戲’,亦為實情,但自文學角度說,‘雜以嘲戲’亦為一體,可以增強論說文的興味,避免刻板枯燥。曹丕不滿孔融之‘嘲戲’,恐怕有個人嫌私原因。”
潘濬(? - 239 年),字承明,宛如一顆璀璨的星辰,閃耀於武陵漢壽(今湖南漢壽)的天空。
早期經曆:他的聰慧敏銳,猶如明鏡高懸,對答如流,條理清晰。在荊州之時,他宛如一把利劍,刺破黑暗,在劉表麾下任江夏從事,因沙羨縣長貪汙腐敗,他毫不留情地將其斬殺,令一郡之人震驚不已。
效力東吳:劉表離世後,潘濬如飛鳥投林,歸降孫權。他在東吳如魚得水,盡顯忠誠,理政能力卓越非凡。在荊州,他猶如定海神針,負責荊州事務,管理荊州諸軍事,有力地抑製了當地豪族的囂張氣焰,使得荊州之地猶如寧靜的港灣,百姓安居樂業。在軍事上,他曾和陸遜並肩作戰,如雙子星座般默契配合,參與了對樊城的軍事行動,為東吳的軍事行動立下汗馬功勞。
誅滅徐宗:觀其誅滅徐宗一事,足見潘濬乃極重紀律與秩序之人。對於徐宗仗名士之身,放縱部曲、不遵節度之舉,毅然決然采取措施,以維軍隊或地方事務管理之嚴正。
潘濬畢生為東吳之穩定與發展,尤於荊州地區之治理等事務,貢獻頗多,深為孫權所器重。
由是觀之,為官者不可憑己之權勢肆意欺淩,否則必遭反噬。
要知道,中郎將一職在古代可是極為重要且身負重任的武職啊!他們所承擔的職責,主要便是統領著皇帝身邊最為精銳的侍衛力量,堪稱宮廷警衛部隊之中的核心將領。這些侍衛們肩負著扞衛皇宮安全、保護天子安危的神聖使命,責任重大無比。就如漢朝之時,宮廷宿衛體係嚴密有序,而中郎將更是在此體係當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關鍵作用。
再從軍隊職務的視角來看,中郎將的地位著實頗高。他們位處將軍與校尉之間,既不像將軍那般高高在上、權傾朝野,又非校尉之流僅能統率少量士卒。恰恰相反,中郎將擁有著一定規模的統兵權,可以有效地指揮一部分軍隊投入作戰。每逢戰亂之際,中郎將便能率領其所轄部隊奮勇殺敵,或是投身於邊境防禦之戰,抵禦外敵入侵;亦或參與平定叛亂之舉,維護國家內部的安定祥和。
不僅如此,從品秩方麵而言,中郎將的秩級大致相當於二千石左右。這般品秩充分彰顯出了他們在整個官僚體係之中所處的高位,同時也意味著在軍事指揮係統裏,中郎將具備著不容忽視的話語權,足以影響戰局走勢以及戰略決策的製定。
隻可惜,徐宗雖身為中郎將,身負重任,卻未能嚴於律己,約束好自己的部下。他對部眾放任自流,致使軍紀渙散,眾人皆不遵奉調度節製。最終,這一嚴重過錯引起了時任官員潘濬的震怒,毅然決然地下令將徐宗斬首示眾,以正軍法。如此一來,這位原本有望名垂青史的中郎將,竟因一時疏忽而落得個身首異處的悲慘下場,實在令人唏噓不已。
孔融,這位閃耀於東漢末年曆史天空的名士和文學家,出生於公元 153 年,卒於公元 208 年,字文舉,乃是魯國人士,也就是如今中國山東曲阜一帶的人物。他不僅是“建安七子”中的一員,還曾擔任過北海國的國相以及少府等重要職務,因此,世人常尊稱他為孔北海或者孔少府。
說起孔融的身世背景,那可是相當顯赫。他乃孔子的後裔,具體來說,他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其家族人才輩出,七世祖孔霸更是西漢時期聲名遠揚的名臣,甚至還曾擔任過漢元帝的老師;而高祖孔尚,則出任過钜鹿太守一職;至於其父孔宙,官職也做到了太山都尉之高位。
孔融在家中兄弟裏排行老六,共有兄弟七人。自幼他便展現出了非凡的天資,聰慧過人且對知識充滿了渴望,極其好學。在他年僅四歲的時候,有一次與幾位兄長一同分食梨子,小小的孔融竟主動挑選了較小的梨子,將大個兒的梨讓給了自己的兄長們。當被問及為何如此選擇時,他天真地迴答道:“這樣做方才符合孝悌的規矩呀!”這一行為充分彰顯了孔融年幼之時便已深植於心的良好品德和謙遜精神。
話說那漢桓帝延熹五年(公元 162 年),年僅十歲的孔融,跟隨其父孔宙一路風塵仆仆地來到了繁華熱鬧的京師洛陽。此時,那位被眾人譽為“天下楷模”的名士李膺正擔任著河南尹一職。由於他學識淵博、品德高尚,眾多文人士子皆以能夠與其結交為無上榮耀之事,於是乎,人們紛紛將前往李府拜訪之舉美稱為“登龍門”。
然而,這李膺卻有著自己的一套規矩:若非當朝名士或是自家的世交親友,一概不予接見。小小年紀的孔融聽聞此事之後,心中不禁充滿了好奇。隻見他眼珠一轉,計上心來,竟大膽地宣稱自己乃是李家的世交子弟,然後便獨自一人興衝衝地上門拜訪去了。
當孔融踏入李府大門之時,府中的賓客們見來了這麽一個乳臭未幹的小孩兒,都不由得麵露詫異之色。可這孔融卻是毫不怯場,麵對李膺以及在座諸位賓客的提問,他應答如流,思維之敏捷令人驚歎不已。不僅如此,這小家夥還憑借著一張伶俐的小嘴兒,說得頭頭是道,甚至讓在場的太中大夫陳煒都陷入了頗為尷尬的境地。最終,孔融的出色表現贏得了李膺的高度讚賞,一時間,他的名聲在洛陽城傳揚開來。
時光匆匆,轉眼到了延熹六年(公元 163 年)。這一年,六十一歲高齡的孔宙不幸因病離世。當時年僅十一歲的孔融遭此變故,悲痛欲絕。他整日沉浸在哀傷之中,麵容憔悴不堪,身體也變得極為虛弱,以至於每次起身站立行走都需要旁人的攙扶才行。孔融的這份至純至孝之情深深感動了周圍的人,就連官府也特意對他的孝行予以了表彰。
兄亡顯其名
漢靈帝建寧二年(169年),第二次“黨錮之禍”暴發,“江夏八俊之一”、東部督郵張儉因得罪當權宦官侯覽,被作為朝廷要犯通緝。張儉潛逃至舊友孔褒家,希望能暫避一時。碰巧孔褒不在家,十七歲的孔融自作主張,將張儉收留藏匿。不料消息走漏,官府上門緝拿,張儉逃脫,孔褒、孔融倆兄弟被捕入獄。
在審訊過程中,孔褒、孔融和孔母競相承擔罪責,地方官難以決斷,就上奏朝廷請示裁決。朝廷下詔,處決了孔褒。孔融因此事名聲大振,清流名士將他與平原人陶丘洪、陳留人邊讓並稱,稱讚他們是青年一輩中的拔尖人物。
入仕司徒府
孔融出名後,州郡官府爭著要聘請他做官,但他都推辭不就。直到司徒楊賜請他做司徒府掾屬,他才接受,由此步入仕途。當時朝廷正在查處貪官汙吏,孔融舉報了很多朝中宦官的宗族親友。尚書台不敢得罪宦官,就責怪孔融,孔融則依舊毫不避諱。
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河南尹何進即將升任大將軍,時任太尉的楊賜,派孔融持名帖到何府致賀。由於何府門人未及時通報,孔融覺得受到怠慢,一怒之下奪迴楊賜名帖,返迴官署遞交辭呈,自己免官而去。孔融此舉讓何進手下的官員非常惱火,一度打算派刺客追殺他。何進聽取了謀士的建議,沒有怪罪孔融,還舉薦他到豫州刺史王允那裏任職。中平二年,孔融被任命為侍禦史,因與頂頭上司禦史中丞趙舍不和,不久即稱病辭職。後來,孔融又曆任司空掾、北軍中侯,履職北軍中侯三天,即升任虎賁中郎將。
主政北海國
永漢元年(189年),漢靈帝崩,少帝劉辯即位,宦黨殺了何進,袁術滅了宦黨,董卓率虎狼之師入主洛陽,廢少帝劉辯,立陳留王劉協為獻帝。由於孔融說話不合董卓心意,被轉任議郎。不久董卓又授意太尉、司徒、司空“三府”聯合舉薦,讓孔融到黃巾軍鬧得最厲害的青州北海國任國相。
初平元年(190年),三十八歲的孔融履新北海國。他招集士民,擴充軍隊,並聯絡附近各州郡,希望共同抵抗黃巾軍。初平二年(191年),青州黃巾軍首領張饒進攻冀州失利,率兵二十萬欲迴北海。孔融親自領軍迎敵,結果兵敗,撤退到朱虛縣(今山東臨朐)。不久,黃巾軍再犯北海,孔融兵敗退守都昌(今山東昌邑)後,又遭黃巾軍管亥部圍困。被逼無奈之下,孔融派東萊太史慈向平原相劉備求救,劉備派兵三千為孔融解圍。興平元年(194年)因不敵黃巾軍,孔融棄北海國,到了徐州。
再敗失青州
興平二年(195年),劉備上表舉薦孔融兼任青州刺史。孔融迴到青州北海,在北部邊陲安營紮寨,希望背靠山東、外接遼東,能自立於一隅。建安元年(196年),袁紹派長子袁譚攻打青州。雙方從春天打到夏天,孔融一方傷亡慘重,最終城池被攻陷。孔融隻身潛逃,妻子和孩子都做了袁譚的俘虜。
結怨曹孟德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漢獻帝遷都許昌,招賢納士、增兵屯田,開始“奉天子以令不臣”。孔融被征召到許都,任將作大匠,後遷任少府,位列“九卿”。
自此到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逐步成長為北方霸主。孔融則成為許都清流名士之主,每逢朝會議事,很多公卿大夫掛名附議他的主張。因戒懼曹操的野心,孔融常常以偏激放宕的言辭嘲戲曹操。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屠鄴城(今河北臨漳),袁氏女子多被擄掠,孔融致信曹操,杜撰“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典故,譏諷曹丕私自納娶袁熙之妻甄氏。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三郡烏丸[f],孔融寫信打趣曹操勞師襲遠。同年曹操頒行禁酒令,孔融兩次致信曹操表示反對,信中多有嘲戲、侮慢之辭。
曹操攻占鄴城後,自任冀州牧,並留在那裏發號施令,鄴城遂變為新的政治文化中心,天子所在地許都成了陪襯。身在許都的孔融非常不滿,上書天子請求以周禮之製,在京畿[ji]千裏之內不允許封建諸侯,矛頭直指曹操。曹操外表寬容忍讓,內心非常氣惱。光祿勳郗慮揣摩到曹操心事,於建安十二年上書彈劾孔融,要朝廷免去其少府之職,倆人矛盾激化。曹操以勸和為名,給孔融寫信,警告他不要做拉幫結派、清談非議朝政之徒。
喪命鬧市口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撤銷“三公”,自己出任丞相,任郗慮為禦史大夫、孔融為太中大夫。退居閑職後,孔融“坐上客恆滿,尊中酒不空”,依舊是賓客盈門。這讓曹操非常忌憚,擔心以孔融為首的清流派威脅到自己的王圖霸業,於是授意郗慮和丞相府軍謀祭酒路粹,羅織孔融罪名。
同年八月,路粹狀告孔融,說他任北海相時招募軍隊,意圖謀反;私下裏會見東吳使者,訕謗朝廷;不著官服出入皇宮,違反朝廷禮儀;與平民禰衡互相吹捧、行為放蕩,並宣揚“父母於子女無恩論”,大逆不道,應該處以極刑。曹操遂下令逮捕孔融,連同妻子兒女一並處死,棄屍街頭。時年,孔融五十六歲。
輯錄概況
《後漢書·孔融傳》稱孔融“所著詩、頌、碑文、論議、六言、策文、表、檄、教令、書記凡二十五篇”。《隋書·經籍誌》、新舊《唐書》稱有《孔融集》九卷、十卷。《宋史》未著錄,可能在宋時其文集已散佚。明代人開始掇拾孔融詩文,出現多種輯本,其中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有《孔少府集》一卷,含殘文共輯文三十七篇、詩八首。清代嚴可均《全後漢文》輯有孔融文存,《四庫全書》集部別集有《孔北海集》一卷。當代,俞紹初《建安七子集》輯孔融文四十五篇、詩七首,吳雲《建安七子校注》輯孔融文四十五篇、詩八首。
風格特色
孔融能詩善文,《後漢書·孔融傳》稱魏文帝曹丕非常喜歡孔融的文章,曾懸賞搜集,稱讚他是楊雄、班固一類的人物。曹丕在其《典論·論文》中,將孔融列為“建安七子”之首,認為孔融文章體製格調很高,但是不善於詮釋自己的觀點,富有文采而說理不夠充分,甚至流於“嘲戲”。
從傳世作品看,孔融以散文見長,內容大抵為伸張教化、宣揚仁政、薦賢舉能、品評人物,多針對時政直抒己見;在藝術上,文句整飭、辭采富贍,引古論今、比喻精妙,語言勁健、議論尖銳,文筆詼諧、氣勢充沛,表現出鮮明的個性,也體現了建安文學的基本特征。同時,在用典、句式、辭采方麵,其散文有明顯的駢儷傾向。其代表作《難曹公禁酒書》《難曹公禁酒又書》立論反對禁酒,雖說理牽強,但類比有趣,文筆幽默;《與曹公論盛孝章書》則深沉委婉,文辭流暢,無所矯飾。
與散文相比,孔融的詩歌略顯遜色。其《六言詩三首》表達了對曹操的讚美和仰慕,也反映了漢末世道動亂、民生困苦的社會現實。《雜詩兩首》之一“遠送新行客”悲悼幼子夭折,文筆哀婉,情致動人,是一首較好的抒情詩。
人物典故
孔融讓梨
《後漢書·孔融傳》李賢注引《孔融家傳》載:孔融有兄弟七人,自己排行第六。四歲時,每次和兄長們一起吃梨,他總是拿小個的梨,把大個的留給哥哥們,並說按照禮法應該這麽做。小小年紀就懂得禮敬兄長,這讓孔氏家族的人非常驚奇。南宋儒學大家王應麟將“孔融讓梨”故事作為兒童品德教育素材,編入中國傳統啟蒙讀物《三字經》。
智謁李膺
《後漢書·孔融傳》《世說新語·言語篇》載:十歲那年,在京師洛陽,孔融以“孔家先祖孔子和李家先祖李耳亦師亦友,所以孔李兩家是世交”為由,順利登門拜訪了聲稱隻接待當朝名士和世交親朋的“天下楷模”、河南尹李膺。在這次會麵中,孔融還以其伶牙俐齒,讓太中大夫陳煒一度無言以對。因得到李膺讚賞,孔融揚名洛陽。
“父母於子女無恩論”
據《後漢書·孔融傳》,路粹狀告孔融,稱孔融說過“父親對孩子,能有什麽恩情?歸根結底,他不過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情欲,才有了子女;母親和孩子之間也是如此,她不過是一個瓶子,孩子離開了母體,就和母親沒什麽關係了”這樣的話。有學者認為,孔融“父母於子女無恩論”可能是受到東漢思想家王充的影響。王充在《論衡·物勢篇》中為論證“天地不故生人,人偶自生”[i]時,就拿父母和子女打過比方。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後漢書·孔融傳》載:建安十三年(208年)八月下旬,曹操派人抓捕孔融。孔融料想自己必死,就把七歲的閨女、九歲的兒子托付給了別人。官兵來抓孔融時,這兄妹倆正在家裏下棋,見父母被官差帶走,他倆若無其事,無動於衷。有人責怪他們不起身與父母訣別,妹妹說“安有巢毀而卵不破乎”,後來兄妹兩個果然也被抓走處死。
《世說新語·言語篇》所載內容略有不同:孔融被捕,朝野內外驚慌恐懼。當時,孔融倆兒子大的九歲、小的八歲,官差來抓孔融時,哥倆正在玩琢釘遊戲,沒有一點害怕的樣子。孔融對官差說,希望禍不及幼子,能放過兩個孩子的性命。倆孩子卻從容上前,說“父親大人,被搗翻的鳥窩下麵怎麽可能還會有完好的鳥蛋”。很快,來抓倆孩子的人就到了。
北宋文學家蘇軾對孔融推崇備至,曾作《孔北海讚並序》,認為:孔融有英偉冠世的天資,是人中之龍。前代史書說他才能不高、野心太大,恐怕是當時奴婢小人之流對他的評價。世上被稱作英雄豪傑的人,才能、誌氣各有高下,但臨危不懼、談笑赴死者才被視為英豪。曹操臨死之時,有眾多子孫圍在跟前,他還咿嚶涕泣,留戀他的姬妾,一生奸詐兇險的他,直到此刻才流露出真性情。因為世人總以成敗來評論人物,曹操才得以進入英雄之列。我讀孔融的《楊四公讚》時常常感歎,當初曹操要害他,如果還有一個像他那樣的“魯國男子”慨然為之抗爭,孔融或許就不會死。
當代學者錢鍾書、徐公持等對孔融文章“雜以嘲戲”的特點持肯定態度。錢鍾[zhong]書認為,孔融的“嘲戲”是發表議論的一種方法,大體上與《史記·滑稽列傳》說的“微詞譎諫”即委婉的批評規諫相類似。徐公持認為:“至於(曹丕批評孔融文章)‘雜以嘲戲’,亦為實情,但自文學角度說,‘雜以嘲戲’亦為一體,可以增強論說文的興味,避免刻板枯燥。曹丕不滿孔融之‘嘲戲’,恐怕有個人嫌私原因。”
潘濬(? - 239 年),字承明,宛如一顆璀璨的星辰,閃耀於武陵漢壽(今湖南漢壽)的天空。
早期經曆:他的聰慧敏銳,猶如明鏡高懸,對答如流,條理清晰。在荊州之時,他宛如一把利劍,刺破黑暗,在劉表麾下任江夏從事,因沙羨縣長貪汙腐敗,他毫不留情地將其斬殺,令一郡之人震驚不已。
效力東吳:劉表離世後,潘濬如飛鳥投林,歸降孫權。他在東吳如魚得水,盡顯忠誠,理政能力卓越非凡。在荊州,他猶如定海神針,負責荊州事務,管理荊州諸軍事,有力地抑製了當地豪族的囂張氣焰,使得荊州之地猶如寧靜的港灣,百姓安居樂業。在軍事上,他曾和陸遜並肩作戰,如雙子星座般默契配合,參與了對樊城的軍事行動,為東吳的軍事行動立下汗馬功勞。
誅滅徐宗:觀其誅滅徐宗一事,足見潘濬乃極重紀律與秩序之人。對於徐宗仗名士之身,放縱部曲、不遵節度之舉,毅然決然采取措施,以維軍隊或地方事務管理之嚴正。
潘濬畢生為東吳之穩定與發展,尤於荊州地區之治理等事務,貢獻頗多,深為孫權所器重。
由是觀之,為官者不可憑己之權勢肆意欺淩,否則必遭反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