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平,表字伯先,乃是徐陵之子。他自幼便展現出非凡的才華與智慧,聲名遠揚。在那風雲變幻的時代裏,諸葛恪奉命征討山越之時,聽聞了徐平的大名,特意邀請他擔任自己的丞官。


    此後,徐平因功績卓著而得以升遷,成為了武昌左部督。在這個職位上,他兢兢業業,全心全意地履行著自己的職責,對待每一項事務都一絲不苟。正因如此,他麾下的士卒們也深受其感染,無不竭盡全力地效忠於他。


    話說這徐陵在世之時,曾在太末縣為官。他一生清廉公正,政績斐然,深得孫權的器重與賞識。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徐陵不幸離世之後,家中竟遭遇了一場浩劫。當地那些橫行霸道的地方霸主以及強人們覬覦他家的財產已久,趁此機會蜂擁而至,將他家的田地、童仆、奴婢等等洗劫一空。可憐徐陵的幾個兒子,其中就包括徐平在內,一下子陷入了艱難困苦的境地。


    所幸的是,當時有位名叫駱統的仁人誌士知曉了此事。他一方麵挺身而出,代替徐平向官府申訴冤情,義正言辭地辨明是非曲直,並懇請官府嚴懲這些作惡多端的壞人;另一方麵,他還親自修書一封呈給孫權,詳細陳述了徐陵生前的種種功績以及如今其子所遭受的苦難,懇請孫權能夠念及舊情,廣施恩澤,對徐平予以救濟和關照。


    孫權聞知此事後,心中感慨萬千。他深知徐陵乃忠臣良吏,其子女不應受此磨難。於是當即下令,安排徐平前往丹陽,讓他在諸葛恪的麾下任職。從此,徐平迎來了人生新的轉機……


    駱統,生於公元 193 年,卒於公元 228 年,表字公緒,乃是會稽郡烏傷縣人士,也就是如今的浙江義烏一帶。他的父親駱俊,曾任陳國國相一職,位高權重。然而,駱俊卻因為堅守原則,拒絕了袁術借糧這一無理要求,從而招致袁術的怨恨。最終,袁術派遣刺客將駱俊暗殺,使得駱統幼年便失去了父愛和家庭的溫暖。


    盡管遭遇如此重大變故,但年幼的駱統並未因此而消沉氣餒。相反,他自幼立下遠大誌向,決心繼承父親的遺誌,奮發圖強,以自己的努力成就一番事業。在成長的道路上,駱統飽讀詩書,研習兵法謀略,不斷提升自身的學識和能力。同時,他也注重品德修養,為人正直善良,廣結良朋益友,逐漸在當地嶄露頭角。


    建安四年(公元 200 年),這一年對於年僅八歲的駱統來說,無疑是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轉折。就在這一年,他的母親改嫁他人,成為了華歆的小妾。年幼的駱統不得不跟隨親戚一同踏上歸鄉之路,返迴烏傷。


    離別那天,駱統的母親前來送行。當他拜別母親登上馬車之後,小小的身影始終麵朝前方,未曾迴過頭去張望一眼。盡管身後傳來母親悲痛欲絕的哭聲,但他依然堅定地坐在車上,不肯迴望。趕車的人於心不忍,輕聲提醒道:“夫人還站在那裏呢!”然而,駱統卻隻是淡淡地迴答道:“我不願增添母親的思念之情,故而不敢迴頭看她。”


    迴到烏傷後,駱統侍奉嫡母極為恭敬謹慎,凡事都以嫡母為先,從無怨言。然而,當時正值災荒之年,無論是鄉裏鄉親還是遠道而來的人們,大多生活艱難,陷入困境之中。麵對如此情景,善良的駱統心中滿是憂慮。為了能夠幫助那些處於饑餓邊緣的人們,他毅然決定減少自己的飲食份額,將節省下來的食物分發給更需要的人。


    駱統的姐姐見他日漸消瘦,心中既心疼又疑惑。這位仁愛的女子品行高潔,因丈夫早逝且無子而歸家居住。她留意到弟弟的變化,多次關切地詢問其中緣由。起初,駱統總是默默不語,不願讓姐姐擔心。但最終,在姐姐的一再追問下,他才緩緩開口說道:“如今這世道,士大夫們就連那粗糙的糟糠都難以果腹,我又怎能隻顧自己一人吃飽飯呢?”聽到這番話,姐姐不禁潸然淚下,埋怨道:“既是如此,為何不早些告知於我,偏要獨自承受這般苦楚?””於是乎,這位心地善良、充滿愛心的女子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所擁有的寶貴糧食贈予了駱統。不僅如此,她還立即將這件事詳細地告訴給了自己的母親。而那位通情達理且深明大義的母親聽聞後,對女兒的善舉深表讚賞和認同。她同樣認為女兒此舉展現出了高尚的品德與賢惠之心。


    隨後,這位偉大的母親做出了一個令人欽佩的決定——她號召眾人一起分發並施舍更多的糧食,以便能夠幫助到更多處於困境中的人們。這一義舉迅速傳遍四方,駱統之名也因此得以聲名遠揚,受到廣大民眾的敬仰與讚譽。


    時間來到建安十七年(公元 212 年),此時的孫權正身兼討虜將軍之職,同時擔任著會稽太守一職。就在這一年,年僅二十歲的駱統迎來了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機遇——他被試用為烏程國相。要知道,烏程這個地方可是有著超過萬戶的百姓啊!然而,麵對如此眾多的人口以及繁雜的事務,駱統卻展現出了非凡的才能與智慧。


    在他的精心治理下,烏程之地呈現出一片繁榮昌盛、安居樂業的景象。當地的百姓們無不交口稱讚駱統的仁德與寬厚,紛紛感歎他那卓越的治理能力實在是難能可貴。正因如此,駱統的出色表現很快便傳入了孫權的耳中。孫權對他的功績給予了高度的肯定和嘉獎,並特意召見了駱統,任命他為功曹,讓其代理行使騎都尉的職權。此外,孫權還親自作主,將自己堂兄孫輔的女兒許配給了駱統,成就了一段美滿的姻緣。


    自那以後,駱統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他始終致力於對時政的補救與考查,但凡有所耳聞或目睹之事,必定會全力以赴去處理解決,絕不會拖延至隔日。與此同時,他還常常苦口婆心地勸說孫權應當敬重並熱情款待那些賢良之士,鼓勵孫權勤奮不懈地鑽研探索當下社會存在的各種弊端,並積極尋求有效的解決方案。在舉行盛大的饗宴並賞賜眾人之時,可以安排大家依次單獨進見。君主應當親自對每個人噓寒問暖,表達出親切關懷之意,用深厚的情誼去感化他們。通過這種方式,巧妙地啟發和引導他們暢所欲言,毫無保留地說出內心真實想法。同時,細心觀察他們各自不同的誌趣愛好,了解其性格特點和才能特長。如此一來,受賞之人必然會深深感受到君恩浩蕩,心懷感激之情,並萌生出強烈的報答之念。孫權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最終欣然采納了駱統這一極具智慧的建議。


    此後不久,駱統因功績卓著而被任命為建忠中郎將一職,負責統率多達三千人的武射吏隊伍。然而,命運無常,就在此時,淩統不幸離世。麵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駱統臨危受命,毅然接過了淩統所統領的那支軍隊。肩負著雙倍的責任與使命,駱統毫不退縮,以堅定的意誌和卓越的領導能力繼續引領著這支軍隊奮勇前行。


    當時,稅收繁重,各種名目的賦稅和徭役層出不窮,使得老百姓苦不堪言。與此同時,瘟疫肆虐橫行,無情地吞噬著人們的生命,導致民戶數量急劇減少。麵對如此嚴峻的形勢,駱統心急如焚,他深思熟慮後決定向朝廷上奏。


    駱統在奏折中言辭懇切地說道:“微臣聽聞,身為一國之君,若想治理好國家,必須做到以下幾點:其一,以廣袤無垠的疆土作為強大富裕的基石;其二,憑借掌控權威與福祉來彰顯自身的尊貴地位;其三,大力弘揚道德正義,從而贏得無上的榮耀;其四,讓子嗣綿延不絕,方能享受長久的福氣。然而,所有這些都離不開民眾的辛勤付出。因為財富物資需仰仗民眾去生產創造,國家的強盛依靠民眾齊心協力貢獻力量,君主的威嚴權力也要借助民眾的支持方可樹立,福澤祚運更是依仗民眾的繁衍養育得以延續,良好的德行風尚需要通過民眾廣泛傳播才能盛行不衰,仁義之舉也有賴於民眾積極踐行方能發揚光大。隻有當這六個關鍵要素全都完備無缺時,才能夠順應上天旨意,承接祥瑞福佑,並確保王室家族穩如泰山,江山社稷固若金湯。正如《尚書》所雲:‘百姓若無國君統治,則難以彼此相安無事;國君倘若失去了百姓擁護,亦無法開拓疆土成就霸業。’以此推論研討,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百姓正因有賢明的君主治理方才安居樂業,而君主也是由於得到眾多百姓的扶助支持才得以建立國家政權,此乃千古不變、顛撲不破的永恆法則啊!”當今之世,強大的敵人依然存在且尚未被徹底消滅,整個天下也未能實現真正的安寧和平定。三軍將士們麵臨著無窮無盡的戰火紛飛和激烈戰鬥,而江邊則時刻保持著高度的警戒狀態,不敢有絲毫鬆懈。


    與此同時,賦稅的征收和調用一直以來都累積得極為苛刻繁瑣。再加上瘟疫肆虐所帶來的死亡、喪葬以及各種災禍,使得郡縣變得空虛無人煙,廣袤的田野也逐漸荒蕪起來。當我收到來自所屬城邑的報告時,得知百姓的戶數和人口正在一天天地減少。更為嚴重的是,這些剩下的居民大多都是年老體衰的殘障老人,很少能見到年輕力壯的男子。


    了解到這樣的狀況後,作為臣子的我內心猶如烈火焚燒般焦急萬分。經過深入思考和仔細探究其背後的原因,發現主要問題在於普通民眾缺乏對事物的正確認知和理解。他們本來就具有留戀鄉土、不願輕易遷徙的天性,更何況那些先後應征入伍外出當兵的人們,若是還活著便過著貧困艱難、食不果腹的日子;倘若不幸戰死沙場,則屍體隻能暴露在外無法迴歸故鄉安葬入土。正因如此,老百姓們愈發眷戀自己的家鄉土地,極度懼怕離家遠行,甚至將出門遠行視作如同麵對死亡一樣恐怖之事。


    每當需要征調勞力服役之時,那些家境貧寒、負擔沉重的窮苦人家總是首先被派遣出去承擔任務。稍有財產的人,就出家中錢財來行賄賂,不顧傾家蕩產。那些行事魯莽、性格剽悍之徒,往往會逃竄至深山幽穀等險峻之地,並與盜匪勾結在一起。如此一來,普通百姓的生活變得愈發艱難困窘,身體虛弱且精神空虛。他們時常遭受饑餓的折磨,心中充滿愁苦和焦躁之情。由於內心無法安寧,自然也就難以專心從事生產活動;而生產一旦停滯不前,便會導致貧困加劇;當人們陷入極度貧困時,生活中的樂趣更是蕩然無存。於是乎,當肚子餓得咕咕叫的時候,邪惡奸詐的念頭便開始在心頭滋生蔓延,進而使得叛亂忤逆之人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


    微臣還了解到,在民間,如果一個家庭連基本的生計都難以維持,那麽一旦生下男孩,大多數情況下都會選擇不予以撫養。甚至就連那些負責屯田戍邊的士兵們,由於生活貧苦,也有許多人忍心拋棄自己的親生孩子。要知道,上天賦予每個生命來到這個世界的機會,但身為父母卻狠心地將其扼殺於搖籃之中。這樣做,不僅令人擔憂會觸犯天地神明、擾亂陰陽平衡,而且更需要考慮到陛下您所開創的偉大國度乃是千秋萬代的不朽功業。然而,強大的鄰國以及兇悍的敵人並非能夠一蹴而就將其消滅幹淨,邊境地區的防衛工作也絕非短短一兩個月就能解除。與此同時,我們的民兵數量卻在持續減少,新生一代得不到良好的養育,長此以往,怎能指望實現長治久安、最終獲得圓滿成功呢?一個國家擁有眾多百姓,就如同船隻航行於水麵之上。當水域平靜無波時,船隻便能平穩前行;而一旦水流激蕩翻滾,船隻便會隨之顛簸搖晃,難以安定。百姓們或許質樸單純甚至顯得有些愚昧,但絕不容許被肆意欺瞞哄騙;他們也許力量相對弱小,但也絕不應該遭受強權壓製欺淩。正因如此,那些英明睿智的君主都會高度重視自己的子民,畢竟國家的興衰禍福往往取決於民眾。故而身為一國之主,必須時刻保持與百姓之間信息的暢通無阻,從而能夠依據當下的時事動態和民間輿情來擬定出適宜有效的政策方針。


    如今,諸多官員身處貼近百姓生活的崗位,本應盡心盡力地為民服務,然而實際情況卻是,他們常常將事務處理得麵麵俱到當作自身能力出眾的體現,向百姓索取的遠遠超出了當前國家真正迫切需要的範疇。如此一來,鮮少再有官員能夠憑借施予恩惠的方式去施行仁政,以達到有效管理民眾的目的。這實在有悖於陛下您那如蒼天覆蓋大地一般寬廣無垠的仁愛道義,以及您不辭辛勞、關懷民生疾苦的高尚仁德啊!長期以來,官吏們的行政作為和百姓間約定俗成的風氣習俗,都呈現出日漸敗壞、每況愈下之勢,並且這種衰落趨勢已經發展到了極為嚴重的地步,如果再不加以整頓革新,恐怕就再也無法挽迴了。治病這件事情啊,一定要搶在病情還沒有變得嚴重、惡化之前就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行;除掉禍患呢,則必須趕在禍患還沒有蔓延開來的時候迅速行動才可以。所以啊,微臣衷心地希望陛下您能夠在日以繼夜處理眾多軍國大事的繁忙之中,稍微擠出那麽一點點寶貴的空閑時間來,靜下心來仔細思考一下目前國家所存在的不足之處,並及時想辦法予以補救和改進。同時還要目光長遠、深謀遠慮,精心嗬護那些幸存下來的百姓們,不斷增加人力和財力方麵的投入,好使我們國家的各項事業如同那高懸天際的太陽、月亮還有星星一般閃耀奪目,跟這廣闊無垠的天地一樣長久不衰!如果作為臣子的我——駱統的這個宏大願望最終真的能夠得以實現,那就算讓我立刻死去,我的名字也會永垂不朽啦!”


    聽到這番話後,孫權被深深地打動了,內心受到極大的觸動,對於駱統提出的這些意見更是格外重視起來。


    後來到了黃武二年(公元 222 年)的時候,駱統跟隨大都督陸遜一起出征,在宜都一帶成功打敗了劉備率領的蜀軍。這場大戰過後,由於戰功卓著,駱統得到晉升,被任命為偏將軍一職。


    話說那劉備在夷陵之戰中遭遇慘敗後,一路倉皇逃往白帝城。此時,東吳一方的徐盛、潘璋和宋謙等人見此良機,紛紛上書給孫權,力陳應當乘勝追擊,一舉進攻蜀國,以擴大東吳的疆土和勢力範圍。


    孫權收到這些奏疏之後,心中也有些猶豫不決,於是便召集眾臣商議此事,並特別征詢了陸遜的意見。這時,駱統站出來說道:“主公,依我之見,此時不宜進兵攻打蜀國。如今曹丕正在大規模地集結軍隊,雖然他表麵上說是要協助我們一起討伐劉備,但實則心懷叵測,暗藏著陰險狡詐的奸計啊!”


    朱然和陸遜也點頭表示讚同駱統的觀點,他們進一步分析道:“若是我們此刻貿然出兵西進,國內兵力空虛,一旦曹丕突然發難,我們必將陷入首尾不能相顧的困境之中。所以,當下之計應該是迅速撤迴大軍,加強防禦,以防備曹魏的來襲。”


    孫權聽了三人的諫言,深思熟慮一番後,最終決定采納他們的建議,下令讓吳軍撤迴。果不其然,沒過多久,魏國就真的派出大軍來犯。由於東吳及時撤軍迴防,才使得局勢沒有變得太過糟糕,但即便如此,吳國仍然麵臨著三麵受敵的嚴峻局麵。


    就在這一年,曹仁率領著曹軍氣勢洶洶地殺向濡須。與此同時,他還另外派遣部將常雕等人去偷襲中洲。麵對曹軍的兇猛攻勢,駱統毫不畏懼,毅然與嚴圭一同領軍奮起抵抗。經過一場激烈的鏖戰,駱統和嚴圭終於成功地擊退了曹軍,取得了這場戰鬥的勝利。因為這次戰功卓著,駱統被孫權封為了新陽亭侯,受到了眾人的讚譽和敬仰。


    英年早逝


    駱統後來任濡須督。他多次陳述有益時政的見解,前後上奏書數十次,所說的情況和建議都很有道理,其中尤其是他估計招募的措施在民間助長邪惡敗壞風俗,容易使百姓產生叛離之心,應當急切絕止,孫權與他反複辯證,最後還是按駱統的意見處置。


    公元228年(黃武七年),駱統去世,年僅三十六歲。


    個人作品


    據《全三國文》載,駱統有文集十卷,另有《表理張溫》、《民戶損髏上疏》、《陳諸將舟船飾嚴箋》


    疏救張溫


    輔義中郎將張溫出使蜀以後,經常宣揚諸葛亮治國有方。孫權心中大為不悅,又擔心最終不能為自己所用。後來發生了暨豔謀反未遂之事。一些人趁機饞害張溫。孫權即把他削職為民。


    當時無人敢為其說話,隻有駱統認為張溫獲罪,其因在於事實不清、證據不足,完全是小人讒言毀譽、君王缺乏明察的結果。他認為暨豔被錄用,主要責任不在張溫。就算推薦有誤,張溫也不是第一個推薦暨的人。說張溫與暨豔朋黨作奸,無憑無據,僅以舉才不當推定,實在說不過去。關於貽誤軍令,駱統也進行客觀解釋。認為張溫一直奉公執行命令,軍馬沒有減少,戰場上沒有退卻,軍期也沒有延誤,完全盡心為國,忠君效力,又何罪之有。對孫權指責張溫出使蜀國有辱本國,駱統認為,為國出使,盛讚他國的美好,隻要自己沒有屈節,就不能說是有辱本國,而是正常的使節之行。蜀派鄧芝迴訪,這是國與國之間友好的往來。鄧芝的迴拜,實際上是諸葛亮派鄧芝送張溫迴國,是對吳國的尊重,不是張溫的私交行為。此外,對於其它的罪名,駱統也一一抗辯。為使孫權納諫,表明自己的無私和剛正,駱統最後表態:“我和張溫已多年沒有聯係。張溫既不是我新近的朋友,也不是我對張溫有什麽特別的感情,隻不過是共事的同僚,都是君王的臣子。如果君王能細加辨析、核實,什麽嫌疑都能解開。今天我為張溫陳情抗辯,我也並不對自己抱有多大的指望。張溫已受坐獲罪,獨行在前;我也願受恥,罷官革職在後。”可惜孫權沒有采納駱統的諫言。


    諸葛恪(公元203年—公元253年),字元遜,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是三國時期東吳權臣。以下是其生平事跡:


    早期經曆:


    他乃吳國赫赫有名的大將軍諸葛瑾之長子,自幼便展現出非凡的天賦和過人的才華,年紀輕輕便已聲名遠揚。此子不僅思維敏捷、能言善辯,更有著超乎常人的智慧和見識,就連吳主孫權也對他讚賞有加,青睞不已。


    待到成年之後,他憑借著自身出眾的才能和卓越的功績,成功官拜騎都尉一職。此後,他時常與顧譚、張休等才俊之士一同伴隨在太子孫登左右,共同探討和研究治國理政之道以及各種技藝學問。在此期間,他們相互交流切磋,彼此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而後,由於他在諸多事務中的出色表現,更是從原先的中庶子職位一路高升,最終被擢升為左輔都尉。


    平定丹陽:


    時光荏苒,轉眼間來到了東吳嘉禾三年(公元 234 年)。這一年,胸懷大誌且智勇雙全的諸葛恪主動向孫權請纓,希望能夠率領大軍前去平定丹陽一帶的叛亂。他堅信自己有能力通過巧妙的策略來誘降當地兇悍的山越族人,並斷言隻需短短三年時間,便可獲得四萬精壯士卒。孫權見他信心滿滿、胸有成竹,於是欣然應允,當即任命他為撫越將軍,同時兼任丹楊太守之職。


    諸葛恪走馬上任後,立即著手展開一係列有條不紊的行動。他先是修書一封給鄰近的四郡地方長官,明確告知他們要堅守邊境、安撫百姓,務必嚴格約束所屬軍隊,不得擅自妄動。緊接著,他派遣麾下諸位將領分頭前往各個險要地段進行嚴密布防,以防敵人趁虛而入。與此同時,當得知山中的莊稼即將成熟之際,他果斷下令讓將士們提前出動,迅速搶占先機,將那些即將收獲的糧食盡數收割殆盡。如此一來,原本依賴山林資源為生的山越族人們頓時陷入了饑寒交迫的困境之中。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山越人實在難以忍受饑餓與困苦,無奈之下隻得紛紛走出深山,選擇向諸葛恪投降。


    就這樣,經過整整三年艱苦卓絕的努力,諸葛恪所取得的成果完全符合當初他的預期設想——共計收納了數量眾多的山越人口。隨後,他將其中的老弱病殘之人遷往平原地區妥善安置,而把身強力壯者招募入伍,編成一支強大的軍隊,人數恰好達到了四萬之眾。孫權聞知此事後龍顏大悅,對諸葛恪的赫赫戰功予以高度褒獎,並將他晉升為威北將軍,賜予都鄉侯的爵位。至此,諸葛恪因平定丹陽之亂而名震江東,成為了吳國上下備受矚目的風雲人物。


    話說那諸葛恪,智勇雙全,深得孫權器重。一日,他率輕騎突襲魏國舒縣,猶如疾風驟雨般迅速出擊,打得魏軍措手不及。這一戰,諸葛恪不僅大獲全勝,還成功俘虜了眾多當地百姓凱旋而歸。此後不久,孫權便下令將其調往柴桑駐守,以保一方安寧。


    時光荏苒,東吳名將陸遜不幸離世。此時,諸葛恪因其卓越戰功和非凡才能,被擢升為大將軍,並都督左部軍事事務。孫權更是賜予他假節之權,命他接替陸遜鎮守武昌,統轄整個荊州地區的軍政要務。


    然而,命運多舛的孫權此時卻久病纏身,難以痊愈。眼見自己時日無多,他深知國家需要得力之人輔佐新君治理天下。於是,孫權毅然下詔征召諸葛恪入朝輔政,同時任命他兼任太子太傅一職。此外,孫權還特意詔諭朝廷各級官員,明確表示除了生殺大權仍由皇帝掌控之外,其餘內外軍政大事皆交由諸葛恪全權處理。


    可惜天不假年,孫權最終還是因病重不治與世長辭。國不可一日無主,孫亮繼承皇位,成為東吳新一代君主。而諸葛恪也因功再次得到晉升,被封為太傅,位極人臣。


    新官上任三把火,諸葛恪甫一上任,便推行了一係列利國利民的政策。首先,他果斷取消了令人詬病已久的秘密監聽之事,讓百姓們得以安心生活;其次,他大力裁減軍政機構中的冗餘人員,提高行政效率,減輕國家財政負擔;最後,他還降低了賦稅,使得民眾的生活壓力大大減輕。這些舉措一經實施,立刻贏得了全國上下的一片讚譽之聲,百姓們無不歡欣鼓舞,對這位新太傅感恩戴德。


    東興大捷,乃是三國時期一場驚心動魄的戰役。話說那東吳建興元年(公元 252 年)的金秋十月,時任東吳大將軍的諸葛恪目光如炬,洞察到東興大堤雖已荒廢,但戰略意義重大。於是乎,他果斷下令征集眾多民夫,全力投入到大堤的修築工程之中。不僅如此,他還精心選派得力將領率領軍隊駐守於此,以防萬一。


    時光匆匆,轉眼間便來到了同年的臘月寒冬。此時的北方曹魏政權,聽聞東吳修築東興大堤之事後,心生忌憚。經過一番籌謀,魏國皇帝派遣大將胡遵和諸葛誕統率七萬雄師,氣勢洶洶地朝著東興撲來,欲一舉攻破此地防線。


    麵對來勢洶洶的魏軍,諸葛恪毫不畏懼,親自率領四萬精銳大軍星夜兼程,火速趕往東興救援。當他們抵達戰場時,正值天寒地凍,大雪紛飛。而此時的魏軍眾將卻全然沒有察覺到危險臨近,竟然聚眾飲酒作樂,絲毫未曾布置嚴密的軍陣以迎接即將到來的激戰。


    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留讚等東吳將領身先士卒,率領著士兵們迅速登上岸堤。一時間,喊殺聲震耳欲聾,響徹雲霄。吳軍士兵們個個奮勇當先,如猛虎下山一般,揮舞著手中鋒利的兵刃,向著毫無防備的魏軍猛衝過去。


    魏軍見狀大驚失色,頓時亂作一團。他們驚慌失措地四散奔逃,爭相湧向那座狹窄的浮橋,企圖過河逃命。然而,由於人數過多且擁擠不堪,浮橋不堪重負,最終橋體損壞,繩索斷裂。無數魏軍士兵就這樣跌入冰冷刺骨的河水之中,相互踩踏,慘不忍睹。


    此役,諸葛恪指揮有方,麾下將士勇猛無畏,終得以大破魏軍。這場勝利不僅讓東吳揚眉吐氣,更使得諸葛恪威名遠揚。戰後,他因其卓越戰功被加封為陽都侯,同時兼任荊州牧與揚州牧之職,成為東吳朝堂之上一顆耀眼的明星。


    新城兵敗之殤


    時間迴溯到東吳建興二年,也就是公元 253 年那個春意盎然的三月。彼時,東吳權臣諸葛恪雄心勃勃,一心想要興兵北伐曹魏,以建立不世之功業。然而,這一決策卻遭到了眾多大臣的極力勸諫,但諸葛恪剛愎自用,完全不顧及眾人之意,執意要出兵征討。


    於是乎,一場大規模的征兵行動在各州郡展開,多達二十萬青壯被強征入伍。一時間,民間怨聲載道,百姓們人心惶惶,騷動不安。而諸葛恪全然不顧這些,毅然率領著這支龐大的軍隊浩浩蕩蕩地向淮南進發。


    起初,吳軍氣勢如虹,一路攻城略地。但當他們來到新城時,遭遇了頑強的抵抗。魏國將領張特憑借著堅固的城牆和卓越的指揮才能,死死守住城池,令諸葛恪的大軍久攻不下。


    隨著時間的推移,戰爭進入了膠著狀態。炎炎夏日悄然降臨,酷熱難耐的天氣讓吳國士卒苦不堪言。更為糟糕的是,由於長時間作戰,水源供應出現問題,導致飲水變得汙濁不潔。如此惡劣的環境下,吳國士卒紛紛病倒,患病者竟然超過了半數之多!


    就在此時,魏國看準時機,派出援兵前來解救新城之困。麵對內外交困的局麵,諸葛恪縱使有萬般不甘,也不得不於同年七月下令退兵。然而,撤退之路亦是充滿艱辛與苦難。那些生病的士卒在艱難的行軍途中不斷倒下,最終命喪黃泉。整個軍隊士氣萎靡不振,一片消沉景象。


    此次新城之戰,對於東吳來說無疑是一次沉重的打擊。不僅損失了大量兵力,更使得國內民心浮動、社會動蕩不安。而諸葛恪本人也因為這次失敗威望大減,其政治生涯從此走向下坡路……


    話說那新城一役,諸葛恪大敗而歸,致使其民心盡失。然而,此人迴到京城之後,不僅沒有收斂鋒芒,反而變本加厲地獨攬朝政大權。他隨心所欲地任免各級官員,對於那些敢於直言進諫的大臣,則毫不留情地加以斥責。更有甚者,他竟然擅自更換了宮中的守衛力量,安插自己的親信之人擔任要職。此外,諸葛恪野心勃勃,還籌謀著對魏國的青州和徐州發動進攻。


    就在此時,同為東吳重臣的孫峻察覺到了諸葛恪的權勢已經威脅到了自己的地位,心中遂生起了爭奪權力的念頭。於是乎,這孫峻便心生毒計,暗中向吳主孫亮進獻讒言,汙蔑諸葛恪心懷不軌,意圖謀反作亂。


    時維同年十月,寒風凜冽,孫峻與孫亮經過一番密謀策劃之後,決定設下鴻門宴,以美酒佳肴之名邀請諸葛恪入宮赴宴。那諸葛恪全然未曾料到其中暗藏殺機,欣然應約前往宮中。待到酒過三巡之際,孫峻突然發難,指使埋伏在四周的甲士蜂擁而出,將毫無防備的諸葛恪當場誅殺。可憐一代名臣,就此命喪黃泉!事後,孫峻更是痛下殺手,下令將諸葛恪的三族全部誅滅,以絕後患。


    想那東吳朝堂之上,多少忠臣良將都無辜慘死於他人的誣陷構陷之下,如此情景,當真是令人扼腕歎息,悲從中來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徐氏略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緩安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緩安甫並收藏徐氏略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