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大戰前的世界格局
穿越成崇禎,重建大明河山 作者:塞外一片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由檢不屑於和墨索裏尼交往,也不看好意大利的未來,於是一陣簡單的寒暄了過後,就早早的告辭了。
而在歐洲大陸上,局勢正朝著緊張的方向發展。德國,在希特勒的積極運作之下,正悄然崛起。由於得到了意大利的支持,德國開始蠢蠢欲動,啟動了統一奧地利的計劃。或許有人會問,小胡子希特勒為何如此在意墨索裏尼的態度?這是因為奧地利與意大利接壤,其戰略位置極為重要。沒有意大利的點頭,德國即便野心勃勃,也不敢輕易對奧地利發動行動。好在墨索裏尼雖有稱霸的野心,卻誌大才疏,整日誇誇其談,熱衷於吹噓自己的宏偉藍圖,卻缺乏實際的戰略眼光與行動力,這無疑給了希特勒可乘之機。
德奧兩國同文同種,民眾都講德語,這種天然的親近感為兩國的統一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再加上希特勒本人就出生於奧地利,在奧地利國內,有不少民眾對希特勒抱有幻想,他們期盼著希特勒能夠“王者歸來”,帶領奧地利走向更美好的未來,實現兩國的統一。在這樣的背景下,德國幾乎沒費多大力氣,就完成了大德意誌帝國的統一。
這一事件瞬間在歐洲引起了軒然大波。俄國對此強烈反對,他們深知德國統一奧地利後,勢力將會大增,這對俄國在歐洲的利益構成了巨大的威脅。然而,英法兩國卻選擇了觀望。在他們看來,德國的強大或許可以成為製衡俄國的一股力量。在英法的心中,俄國在東歐的擴張已經讓他們感到不安,他們希望通過扶持德國,讓歐洲大陸的勢力達到一種新的平衡。
但英法顯然低估了德國的發展潛力。在希特勒的領導下,德國的發展腳步愈發迅速。希特勒推行了一係列的經濟政策,大力發展工業,使得德國的經濟在短時間內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同時,德國還得到了大明王朝在經濟和技術上的支持,這無疑為德國的發展注入了一針強心劑。德國的工業產品如潮水般湧入市場,其質量和技術含量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然而,隨著德國工業的飛速發展,新的問題接踵而至。德國的工業產品產量急劇增加,國內市場早已飽和,急需尋找更大的海外市場。雖然德國與大明王朝之間能夠實現一定程度的經濟互補,但大明王朝的產品憑借著悠久的曆史傳承、精湛的工藝以及龐大的生產規模,在國際市場上比德國產品更具競爭力。德國不得不將目光投向其他國家和地區,試圖尋找新的產品傾銷市場。但此時的世界,殖民地基本已被英法西班牙等老牌殖民國家瓜分完畢,留給德國的空間少之又少。
麵對這樣的國際局勢,德國心中滿是憤憤不平。希特勒認為,德國作為一個強大的國家,理應在世界舞台上擁有更大的話語權,獲得更多的資源和市場。於是,德國強烈要求重新劃分世界勢力新格局,打破現有的不公平的國際秩序。在這種情況下,一場世界大戰的陰雲正悄然在世界上空聚集,所有的強國都敏銳地察覺到了這場即將到來的風暴,紛紛開始為世界大戰做準備。
其中,德國和俄國的動作最為引人注目。德國的訴求十分明確,第一是實現德國的統一,這一點他們已經基本達成;第二是重塑世界新格局,德國不甘心在未來的世界中扮演跟班的角色,而是渴望參與到主導世界事務之中,成為世界的核心力量之一。
而俄國的野心則更加膨脹,他們的目標是稱霸歐亞大陸,甚至將目光投向了大英和大明王朝。在俄國看來,如果全球隻能有一個老大,那這個位置非俄羅斯莫屬。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俄國拚命壯大工業實力,大力發展軍事力量,四處進行擴張。若不是大明王朝有朱由檢這位強硬的皇帝在位,憑借著一係列有效的軍事防禦措施和外交手段,西伯利亞、遠東地區恐怕早已淪陷,甚至連東北也難以幸免。
在這一時期,俄國又迎來了一位新沙皇——尼古丁二世。他通過一場政變登上了沙皇的寶座。尼古丁二世曾留學過英國、法國、德國,在留學期間,他接觸到了各種不同的思想和理念,其中對《資本論》尤為癡迷。然而,他又不肯完全放棄沙皇的專製統治那一套。於是,他試圖將兩者雜糅起來,發展出一種新的理念——新沙皇主義。這種新沙皇主義的核心,便是將俄羅斯新的權貴偽裝成工人階級的代言人,以此來發展國家資本主義。
尼古丁二世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發展國家實力,不惜犧牲農民的利益。他通過一係列政策,將從農民手中獲取的資源用於收買工人階級,從而在俄羅斯國內發展起對他的個人崇拜。
有了工人的支持,在他的統治下,經過十幾年的發展,俄國的工業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不僅發展出了重工業,能夠生產拖拉機和汽車等工業產品,還建立起了一支龐大的軍隊。
隨著俄國的日益強大,他們開始四處出擊,到處尋找出海口。因為對於俄國這樣一個內陸國家較多的大國來說,出海口對於其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至關重要。俄國的這一行為讓周邊國家憂心忡忡,大明王朝也不例外。俄國一直在中西伯利亞高原地區進行滲透,試圖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這導致兩國在西伯利亞地區摩擦不斷。不過,由於西伯利亞地區氣候寒冷,環境惡劣,雙方都沒有在此地部署重兵把守,所以這些摩擦大多隻是小規模的衝突,並未造成太大的影響。今天俄國可能占據了幾十公裏的土地,但明天大明的軍隊或許又能將其搶迴來。在那個沒有聯合國的時代,各國之間的紛爭無處說理,完全憑借著自身的實力來爭奪利益。
當歐亞各國都在為了各自的利益勾心鬥角、明爭暗鬥時,遠在北美的美利堅也沒有閑著。美國一門心思地專注於國內的發展,在科技、工業、農業等各個領域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據說,其工業總產值幾乎快趕上大明王朝和大英帝國,已然成為世界經濟版圖中最重要的一極。
別看美國平日裏在國際事務中似乎不太張揚,實則一肚子心眼。他們也懷揣著主宰世界、主導世界新秩序的野心。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美國大力發展海軍,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資源。經過多年的建設,美國海軍的規模不斷擴大,其先進的艦艇和強大的戰鬥力,讓大明和英法等老牌強國都不敢小覷,在國際舞台上逐漸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而在歐洲大陸上,局勢正朝著緊張的方向發展。德國,在希特勒的積極運作之下,正悄然崛起。由於得到了意大利的支持,德國開始蠢蠢欲動,啟動了統一奧地利的計劃。或許有人會問,小胡子希特勒為何如此在意墨索裏尼的態度?這是因為奧地利與意大利接壤,其戰略位置極為重要。沒有意大利的點頭,德國即便野心勃勃,也不敢輕易對奧地利發動行動。好在墨索裏尼雖有稱霸的野心,卻誌大才疏,整日誇誇其談,熱衷於吹噓自己的宏偉藍圖,卻缺乏實際的戰略眼光與行動力,這無疑給了希特勒可乘之機。
德奧兩國同文同種,民眾都講德語,這種天然的親近感為兩國的統一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再加上希特勒本人就出生於奧地利,在奧地利國內,有不少民眾對希特勒抱有幻想,他們期盼著希特勒能夠“王者歸來”,帶領奧地利走向更美好的未來,實現兩國的統一。在這樣的背景下,德國幾乎沒費多大力氣,就完成了大德意誌帝國的統一。
這一事件瞬間在歐洲引起了軒然大波。俄國對此強烈反對,他們深知德國統一奧地利後,勢力將會大增,這對俄國在歐洲的利益構成了巨大的威脅。然而,英法兩國卻選擇了觀望。在他們看來,德國的強大或許可以成為製衡俄國的一股力量。在英法的心中,俄國在東歐的擴張已經讓他們感到不安,他們希望通過扶持德國,讓歐洲大陸的勢力達到一種新的平衡。
但英法顯然低估了德國的發展潛力。在希特勒的領導下,德國的發展腳步愈發迅速。希特勒推行了一係列的經濟政策,大力發展工業,使得德國的經濟在短時間內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同時,德國還得到了大明王朝在經濟和技術上的支持,這無疑為德國的發展注入了一針強心劑。德國的工業產品如潮水般湧入市場,其質量和技術含量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然而,隨著德國工業的飛速發展,新的問題接踵而至。德國的工業產品產量急劇增加,國內市場早已飽和,急需尋找更大的海外市場。雖然德國與大明王朝之間能夠實現一定程度的經濟互補,但大明王朝的產品憑借著悠久的曆史傳承、精湛的工藝以及龐大的生產規模,在國際市場上比德國產品更具競爭力。德國不得不將目光投向其他國家和地區,試圖尋找新的產品傾銷市場。但此時的世界,殖民地基本已被英法西班牙等老牌殖民國家瓜分完畢,留給德國的空間少之又少。
麵對這樣的國際局勢,德國心中滿是憤憤不平。希特勒認為,德國作為一個強大的國家,理應在世界舞台上擁有更大的話語權,獲得更多的資源和市場。於是,德國強烈要求重新劃分世界勢力新格局,打破現有的不公平的國際秩序。在這種情況下,一場世界大戰的陰雲正悄然在世界上空聚集,所有的強國都敏銳地察覺到了這場即將到來的風暴,紛紛開始為世界大戰做準備。
其中,德國和俄國的動作最為引人注目。德國的訴求十分明確,第一是實現德國的統一,這一點他們已經基本達成;第二是重塑世界新格局,德國不甘心在未來的世界中扮演跟班的角色,而是渴望參與到主導世界事務之中,成為世界的核心力量之一。
而俄國的野心則更加膨脹,他們的目標是稱霸歐亞大陸,甚至將目光投向了大英和大明王朝。在俄國看來,如果全球隻能有一個老大,那這個位置非俄羅斯莫屬。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俄國拚命壯大工業實力,大力發展軍事力量,四處進行擴張。若不是大明王朝有朱由檢這位強硬的皇帝在位,憑借著一係列有效的軍事防禦措施和外交手段,西伯利亞、遠東地區恐怕早已淪陷,甚至連東北也難以幸免。
在這一時期,俄國又迎來了一位新沙皇——尼古丁二世。他通過一場政變登上了沙皇的寶座。尼古丁二世曾留學過英國、法國、德國,在留學期間,他接觸到了各種不同的思想和理念,其中對《資本論》尤為癡迷。然而,他又不肯完全放棄沙皇的專製統治那一套。於是,他試圖將兩者雜糅起來,發展出一種新的理念——新沙皇主義。這種新沙皇主義的核心,便是將俄羅斯新的權貴偽裝成工人階級的代言人,以此來發展國家資本主義。
尼古丁二世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發展國家實力,不惜犧牲農民的利益。他通過一係列政策,將從農民手中獲取的資源用於收買工人階級,從而在俄羅斯國內發展起對他的個人崇拜。
有了工人的支持,在他的統治下,經過十幾年的發展,俄國的工業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不僅發展出了重工業,能夠生產拖拉機和汽車等工業產品,還建立起了一支龐大的軍隊。
隨著俄國的日益強大,他們開始四處出擊,到處尋找出海口。因為對於俄國這樣一個內陸國家較多的大國來說,出海口對於其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至關重要。俄國的這一行為讓周邊國家憂心忡忡,大明王朝也不例外。俄國一直在中西伯利亞高原地區進行滲透,試圖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這導致兩國在西伯利亞地區摩擦不斷。不過,由於西伯利亞地區氣候寒冷,環境惡劣,雙方都沒有在此地部署重兵把守,所以這些摩擦大多隻是小規模的衝突,並未造成太大的影響。今天俄國可能占據了幾十公裏的土地,但明天大明的軍隊或許又能將其搶迴來。在那個沒有聯合國的時代,各國之間的紛爭無處說理,完全憑借著自身的實力來爭奪利益。
當歐亞各國都在為了各自的利益勾心鬥角、明爭暗鬥時,遠在北美的美利堅也沒有閑著。美國一門心思地專注於國內的發展,在科技、工業、農業等各個領域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據說,其工業總產值幾乎快趕上大明王朝和大英帝國,已然成為世界經濟版圖中最重要的一極。
別看美國平日裏在國際事務中似乎不太張揚,實則一肚子心眼。他們也懷揣著主宰世界、主導世界新秩序的野心。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美國大力發展海軍,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資源。經過多年的建設,美國海軍的規模不斷擴大,其先進的艦艇和強大的戰鬥力,讓大明和英法等老牌強國都不敢小覷,在國際舞台上逐漸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