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明末海盜的現狀
穿越成崇禎,重建大明河山 作者:塞外一片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明朝末年,沿海一帶海盜猖獗,海洋貿易走私屢禁不絕,並且越做越大,勢力越來越強,最後打的官軍都不敢出海了。
大明的禁海初衷是限製商人駕船出海做生意,結果這些海盜把大明水師堵在港口裏麵不敢出來,反被海盜給禁海了,這是讓大明王朝的統治者始料不及的。
究其具體原因,大明水師的裝備差,都是老舊的火炮,射速慢,威力小,還容易炸膛,打不過這些海盜。
而海盜的都是大船,動不動就是500噸,都快趕上登萊水師的旗艦了。500噸的船,在海盜那裏算是最小的船了,大一些的都有1000噸以上,是登萊水師旗艦的兩倍大。
海盜的船比登萊水師大不說,海盜的裝備還比登萊水師好,紅衣大炮那都是平常裝備,還有來自西洋的佛郎機炮。並且彈藥充足。
就這裝備,大明水師能不能打過海盜是另一說,但是如果兩艘船進行對射的話,先沒有彈藥的肯定是大明水師一方。
沒有彈藥,登萊水師再能打,也得落荒而逃。
如此一來,大明水師隻能窩在港口,不敢出來,因為是真的打不過海盜。
海盜的船,比登萊水師都多,最小的海盜一般出海都是一百多條船,見著登萊水師也不躲避,就明目張膽、大搖大擺的開走了。
海盜為啥敢這樣?還不是在賭你的槍裏沒子彈。
那陣子的海盜,個個都是燕雙鷹,猖狂的不得了。
如今的東洋海軍裝備了在當時最先進的鐵殼戰艦,朱由檢有信心把這些猖獗的海盜全部殲滅。
這些來自美麗國的鐵殼漁船,甲板和外殼都做了加強,不是這些木製戰艦所能夠比的。
大明水師的寒酸,海防的衰微,從側麵反映了當時明末海洋貿易與大明的矛盾。
現代人稍微有一點經濟知識的人都懂得,人民要富裕,國家要富強,就離不開貿易。
貿易無非就是兩條路,陸上貿易和海洋貿易。
陸上貿易古時候走的是絲綢之路。漢武帝那陣子,之所以能夠大殺四方,封狼居胥,把匈奴差點打絕種了,就是依靠古絲綢之路。
通過張騫打通的這條絲綢之路,給強漢帶來了源源不斷的財富。漢武帝才打贏了一次又一次的漠北之戰,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犁庭掃穴。
東亞的大中華曆代王朝,就是靠著古絲綢之路進行貿易帶來的財富,稱霸東亞上千年之久。
但到了明朝的時候,古絲綢之路逐漸沒落了。隨著大航海時代的來臨,國際貿易的重心,轉向了以海洋貿易為主。
和陸上貿易絲綢之路一比,海洋貿易的體量更大,獲得的財富更是幾何級的上升。
過去的商人,走古絲綢之路,往往就靠著駱駝和馬匹,撐死能運幾百斤的貨物頂天了。而且還要經年累月的行走在沙漠和戈壁之中,其路上盜匪和軍隊、部落的掠奪不斷。
走絲綢之路的弊端很大,時間長不說,主要問題是拉的少,危險性還大。幾個人拉著上百峰駱駝,說被人搶了,就給搶了。
但是海洋貿易能完美的躲過這些弊端。
明代的海船已經出現一千噸排水量以上的大船。一次的運輸量,需要上萬峰駱駝運好幾個月。
而且一次出海就是上百條商船,那就是上萬噸的貨物。有些大商人進行一次出海貿易,所獲得的暴利都是幾十萬兩白銀以上。這些人十幾年間,隻要玩上這麽幾迴,賺個幾百萬兩銀子那是輕輕鬆鬆,用富比王侯來形容,那是一點都不為過。
海洋貿易能帶來如此的暴利,令同時代的歐洲小國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暴富,一舉成為西歐的強國。
這些王室依靠海洋貿易帶來的財富,打造了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有興趣的讀者可以了解一下當時的西班牙無敵艦隊。
這些王室的生活極其奢靡,極盡奢華,城堡和皇宮堆積的財寶和黃金,令英法王室垂涎不已。
這就又刺激發展出新的海洋霸主,大英帝國。
很明顯,歐洲人抓住了大航海時代帶來的商機,通過海洋貿易崛起了。
而同時代大明王朝,卻與這浩浩蕩蕩的曆史潮流背道而馳,走上了禁海的道路。
很明顯,大明王朝的統治者忽略了海洋貿易的商機,以及對大明國運的影響。
大明王朝的統治者因為時代的局限性,不了解海洋貿易的暴利,不代表沿海的東林黨們不知道,他們是隱瞞著大明王朝,進行海洋貿易,從而獲得了海量的白銀,富可敵國,富比王侯。
大明得不到海洋貿易的暴利,甚至禁海還要花費朝廷的銀兩,加上天災人禍,大明王朝能不完嗎?
之所以這樣,有明代黑粉說是鄭和下西洋搞的,幾次下西洋都是賠本買賣,搞得財政空虛,天怒人怨,最後才被給禁了。
這話誰愛信誰信?反正是我不信。
曆史都是東林寫的,你愛咋寫咋寫,但是別侮辱我的智商。
我所看到的就是,東林黨慫恿皇帝禁海,然後東林聯合富商,偷偷的搞起了海洋貿易。
結果這幫人富的流油,一分錢稅都不用交,反正都是走私,賺的銀子全部都進了自己的口袋。這種好事,現在的國內的資本連想都不敢想。要知道當時大明王朝的瓷器和絲綢、茶葉等商品,通過海洋貿易運到西方,賺取的都是十幾倍以上的暴利。
有如此的暴利,那海上貿易走私是屢禁不絕。
而且從心理上來說,這些當地的官員和東林們、海盜們,都是穿一條褲子的,都有利益在裏麵,根本就不想打擊海盜,但是表麵文章必須得做。
禁海是一定要禁海的,這是東林們提出來的,不禁海,這貿易走私就玩不下去。
但是如果真的嚴格禁海,那就等於斷自己的財路。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辦法很快就被找到了。
那就是不重視海防,也不給水師足額經費,造成船隻年久失修,軍火嚴重不足。根本就打不過海盜。
而水師打不贏海盜,也就無法向官老爺們要錢,強化水師。
給水師發經費,讓他們打自己的商船,這些官員幹不出這種損人不利己的事情。
但是這些搞海洋走私貿易的商人們,卻利用海洋貿易賺取的巨額財富,建立起了龐大的船隊,配備了最先進的火炮,化身為海盜,與大明水師進行對抗了。
帶槍經商,隻有大明王朝的商人做到了。
這個小說,朱由檢想夾帶一點私貨。
大明王朝的這些海盜商人,在家就是富商豪紳,出海就是海盜。
他們的經營模式和鄭和下西洋以及西方近代的商船在本質上並沒有什麽本質的不同。
他們都是武裝商船,靠軍事實力來保證貿易的實現。而且關鍵的是,每一次貿易賺取的金銀都是以噸來計算的,如何把這些金銀安全運迴國內,沒有強大的武裝是不行的。
畢竟那個時候,也沒有國際銀行轉賬,不用武裝商船,誰敢拿普通貨船運銀子呀。
如果那個時代,大明王朝能真正的把武裝商船這種貿易方式發揚光大,近代還真就沒歐美什麽事了。說不定,大明的海軍將無敵於天下了。
那個時候,大部分商船都是裝有火炮的,沒有火炮的商船,有極大的可能被海盜掠走,連人帶船血本無歸。
船隊遇到船隊,互相開火,互相搶奪,都是稀鬆平常的事情,長此以往大家都變成海盜了,都是雙重身份,搶劫經商兩不誤。反正搶來的都是商品,夾雜在自己的貨裏一樣賣。
大明的禁海初衷是限製商人駕船出海做生意,結果這些海盜把大明水師堵在港口裏麵不敢出來,反被海盜給禁海了,這是讓大明王朝的統治者始料不及的。
究其具體原因,大明水師的裝備差,都是老舊的火炮,射速慢,威力小,還容易炸膛,打不過這些海盜。
而海盜的都是大船,動不動就是500噸,都快趕上登萊水師的旗艦了。500噸的船,在海盜那裏算是最小的船了,大一些的都有1000噸以上,是登萊水師旗艦的兩倍大。
海盜的船比登萊水師大不說,海盜的裝備還比登萊水師好,紅衣大炮那都是平常裝備,還有來自西洋的佛郎機炮。並且彈藥充足。
就這裝備,大明水師能不能打過海盜是另一說,但是如果兩艘船進行對射的話,先沒有彈藥的肯定是大明水師一方。
沒有彈藥,登萊水師再能打,也得落荒而逃。
如此一來,大明水師隻能窩在港口,不敢出來,因為是真的打不過海盜。
海盜的船,比登萊水師都多,最小的海盜一般出海都是一百多條船,見著登萊水師也不躲避,就明目張膽、大搖大擺的開走了。
海盜為啥敢這樣?還不是在賭你的槍裏沒子彈。
那陣子的海盜,個個都是燕雙鷹,猖狂的不得了。
如今的東洋海軍裝備了在當時最先進的鐵殼戰艦,朱由檢有信心把這些猖獗的海盜全部殲滅。
這些來自美麗國的鐵殼漁船,甲板和外殼都做了加強,不是這些木製戰艦所能夠比的。
大明水師的寒酸,海防的衰微,從側麵反映了當時明末海洋貿易與大明的矛盾。
現代人稍微有一點經濟知識的人都懂得,人民要富裕,國家要富強,就離不開貿易。
貿易無非就是兩條路,陸上貿易和海洋貿易。
陸上貿易古時候走的是絲綢之路。漢武帝那陣子,之所以能夠大殺四方,封狼居胥,把匈奴差點打絕種了,就是依靠古絲綢之路。
通過張騫打通的這條絲綢之路,給強漢帶來了源源不斷的財富。漢武帝才打贏了一次又一次的漠北之戰,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犁庭掃穴。
東亞的大中華曆代王朝,就是靠著古絲綢之路進行貿易帶來的財富,稱霸東亞上千年之久。
但到了明朝的時候,古絲綢之路逐漸沒落了。隨著大航海時代的來臨,國際貿易的重心,轉向了以海洋貿易為主。
和陸上貿易絲綢之路一比,海洋貿易的體量更大,獲得的財富更是幾何級的上升。
過去的商人,走古絲綢之路,往往就靠著駱駝和馬匹,撐死能運幾百斤的貨物頂天了。而且還要經年累月的行走在沙漠和戈壁之中,其路上盜匪和軍隊、部落的掠奪不斷。
走絲綢之路的弊端很大,時間長不說,主要問題是拉的少,危險性還大。幾個人拉著上百峰駱駝,說被人搶了,就給搶了。
但是海洋貿易能完美的躲過這些弊端。
明代的海船已經出現一千噸排水量以上的大船。一次的運輸量,需要上萬峰駱駝運好幾個月。
而且一次出海就是上百條商船,那就是上萬噸的貨物。有些大商人進行一次出海貿易,所獲得的暴利都是幾十萬兩白銀以上。這些人十幾年間,隻要玩上這麽幾迴,賺個幾百萬兩銀子那是輕輕鬆鬆,用富比王侯來形容,那是一點都不為過。
海洋貿易能帶來如此的暴利,令同時代的歐洲小國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暴富,一舉成為西歐的強國。
這些王室依靠海洋貿易帶來的財富,打造了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有興趣的讀者可以了解一下當時的西班牙無敵艦隊。
這些王室的生活極其奢靡,極盡奢華,城堡和皇宮堆積的財寶和黃金,令英法王室垂涎不已。
這就又刺激發展出新的海洋霸主,大英帝國。
很明顯,歐洲人抓住了大航海時代帶來的商機,通過海洋貿易崛起了。
而同時代大明王朝,卻與這浩浩蕩蕩的曆史潮流背道而馳,走上了禁海的道路。
很明顯,大明王朝的統治者忽略了海洋貿易的商機,以及對大明國運的影響。
大明王朝的統治者因為時代的局限性,不了解海洋貿易的暴利,不代表沿海的東林黨們不知道,他們是隱瞞著大明王朝,進行海洋貿易,從而獲得了海量的白銀,富可敵國,富比王侯。
大明得不到海洋貿易的暴利,甚至禁海還要花費朝廷的銀兩,加上天災人禍,大明王朝能不完嗎?
之所以這樣,有明代黑粉說是鄭和下西洋搞的,幾次下西洋都是賠本買賣,搞得財政空虛,天怒人怨,最後才被給禁了。
這話誰愛信誰信?反正是我不信。
曆史都是東林寫的,你愛咋寫咋寫,但是別侮辱我的智商。
我所看到的就是,東林黨慫恿皇帝禁海,然後東林聯合富商,偷偷的搞起了海洋貿易。
結果這幫人富的流油,一分錢稅都不用交,反正都是走私,賺的銀子全部都進了自己的口袋。這種好事,現在的國內的資本連想都不敢想。要知道當時大明王朝的瓷器和絲綢、茶葉等商品,通過海洋貿易運到西方,賺取的都是十幾倍以上的暴利。
有如此的暴利,那海上貿易走私是屢禁不絕。
而且從心理上來說,這些當地的官員和東林們、海盜們,都是穿一條褲子的,都有利益在裏麵,根本就不想打擊海盜,但是表麵文章必須得做。
禁海是一定要禁海的,這是東林們提出來的,不禁海,這貿易走私就玩不下去。
但是如果真的嚴格禁海,那就等於斷自己的財路。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辦法很快就被找到了。
那就是不重視海防,也不給水師足額經費,造成船隻年久失修,軍火嚴重不足。根本就打不過海盜。
而水師打不贏海盜,也就無法向官老爺們要錢,強化水師。
給水師發經費,讓他們打自己的商船,這些官員幹不出這種損人不利己的事情。
但是這些搞海洋走私貿易的商人們,卻利用海洋貿易賺取的巨額財富,建立起了龐大的船隊,配備了最先進的火炮,化身為海盜,與大明水師進行對抗了。
帶槍經商,隻有大明王朝的商人做到了。
這個小說,朱由檢想夾帶一點私貨。
大明王朝的這些海盜商人,在家就是富商豪紳,出海就是海盜。
他們的經營模式和鄭和下西洋以及西方近代的商船在本質上並沒有什麽本質的不同。
他們都是武裝商船,靠軍事實力來保證貿易的實現。而且關鍵的是,每一次貿易賺取的金銀都是以噸來計算的,如何把這些金銀安全運迴國內,沒有強大的武裝是不行的。
畢竟那個時候,也沒有國際銀行轉賬,不用武裝商船,誰敢拿普通貨船運銀子呀。
如果那個時代,大明王朝能真正的把武裝商船這種貿易方式發揚光大,近代還真就沒歐美什麽事了。說不定,大明的海軍將無敵於天下了。
那個時候,大部分商船都是裝有火炮的,沒有火炮的商船,有極大的可能被海盜掠走,連人帶船血本無歸。
船隊遇到船隊,互相開火,互相搶奪,都是稀鬆平常的事情,長此以往大家都變成海盜了,都是雙重身份,搶劫經商兩不誤。反正搶來的都是商品,夾雜在自己的貨裏一樣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