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帝一行緩緩離開了開平,踏上通往庭州的千裏征程。
大隊綿延近百裏,在一片風雪中走向白茫茫的原野,侍衛親軍都元帥董文炳率隊走在最前,哈麻喇居中,大帝在最後,12萬大軍、9萬民夫和40萬匹戰馬駝畜,還有230餘萬頭牛羊,浩浩蕩蕩,好不壯觀。
開平留下1萬兵力守禦,還有2萬民夫隨時準備作後援,雖然已是正月中旬,離大帝的諭令已經過去了3個多月,還有各地的兵馬牛羊糧食源源而來。
哈麻喇騎在戰馬上,緊了緊身上的狐裘,心懷不滿的看向後方,他本是真金長子,既然大帝遵循漢禮,立了真金為太子,雖然幾次想廢掉太子,但是在漢臣的請求下,還是保留了真金的太子之位。
可到了孫輩,不知道怎麽迴事,又改了立嫡長子的傳統,把哈麻喇的三弟帖木兒立為太子的世子。
哈麻喇早已漢化,甚至在一夥漢臣的鼓勵下,起了個漢名王聰,他跟真金一樣,篤行儒法,堅持認為立嫡長子才合禮儀,也能減少更多的紛爭。
雖然肯定有些私心在裏麵,但他認為,如果他不是嫡長子,也絕不會去爭這個,所以,至少他認為,他沒有任何私念,純粹是為了大元好。
不過,哈麻喇不知道的是,即使沒有大帝的明確表態,蒙元和色目貴族們也更傾向於擁立仍保持有草原貴胄之氣的帖木兒,即便是北地漢候世家,也有部分人認為帖木兒更適合繼位,不一定非要遵循漢法。
這樣,如果大帝立哈麻喇為世子,可以想見,一旦大帝崩,而體弱的真金根本撐不了幾年,接下來就很可能再次重演大帝和阿裏不哥的故事,這對蒙元帝國的元氣,將是極大地損傷,因此,別說蒙元和色目貴族了,篤行儒法的北地漢侯世家也有很多不願看到這種情況出現。
但是,如果是帖木兒繼位,即便哈麻喇王聰有再多的不滿,憑他手上的實力,也掀不起什麽大浪來,何況,說到能力和氣魄,哈麻喇的確遠不如帖木兒(雖然他自己是絕不承認的)。
而且,那時南必太後或太皇太後想必還在,會堅定地遵循大帝的遺誌,站在蒙古和色目貴族以及一部分變通的漢侯世家一邊,哈麻喇如有不滿,很容易就解決了,而日後的曆史,也證明了這一點。
大帝的車駕在最後,這大車極為寬大,可同時容納6、7人一起躺臥,這是在開平專門召集了上百工匠、木匠和數百民夫花費一月時間打造的,而原先從大都過來的也還算是寬大的馬車,則跟在車架後麵,作為備車。
大帝車駕周圍還帶有大批的近侍、宮奴和禦林護衛,大帝掀開窗簾看了看滿天的飛雪,又看了看前行的隊伍,似乎若有所思,對同在車上指揮2個宮奴給大帝捶腿的南必說道“皇後,你跟侍衛說一下,讓哈麻喇過來一下”。
哈麻喇冒著風雪帶了幾十個侍衛跑過來,來到馬車旁,拱手問道“皇祖父召喚孫兒何事”,大帝的聲音從馬車裏傳出來“哈麻喇,你和護國公董元帥先帶大隊前行,兵貴神速,大雪紛飛也不能停歇;
盡快趕到庭州,拿下海都在外圍的3座倉城,然後向嶺北北麓王庭進發,給我留下3000禦林護衛即可,我這裏還有上千的近侍、宮奴和官員,以及皇後的隨從,進展很慢,你和護國公不要管我們,按計劃加速向庭州進軍即可”。
哈麻喇猶豫道“把皇祖父和這麽多宮眷留在後麵,隻有3000禦林護衛,萬一海都...”,“沒有萬一,朕早已是胸有成竹,海都絕不會沿著這條路過來開平,你們隻管趕路便是”馬車裏又傳出威嚴的聲音,感覺跟這隆冬一樣肅殺,哈麻喇打了個寒戰,連忙迴道“遵皇祖父旨”。
南必皇後也在車中,有點擔心的問道“陛下,我們後麵一行宮眷走的緩慢,陛下聖體抱恙,也是無法急行軍,讓哈麻喇和護國公大軍盡快進軍,也是無可厚非,但隻留3000禦林護衛,是不是...”,
“哈哈,皇後你怎麽也多慮了,那海都善於用兵,他的資源又有限,豈會不顧實情,冒如此大的風險,驅令大軍在風雪中來襲重兵防衛的開平,而且是數千裏奔襲,他從王庭出發,可是數千裏距離哦”大帝大笑道。
“可他要是駐軍倉城,就隻有千裏之距了”皇後還是有點不放心,“嗬嗬,如果海都的大軍出現在庭州外圍一兩百裏的倉城,探馬早就報過來了,朕敢斷言,海都絕不會帶大軍從這裏走,絕不會的”大帝冷笑著斬釘截鐵的說道。
史抗也帶著另一路以漢軍為主的大軍趕往善州,臨行前,他把大帝的聖旨又找人謄抄了三份,從開平找了5路人馬前往西寧,這也是不放心,為求穩妥,所以5路人馬,隻要有一路把大帝的旨意傳到,海都必然內亂,西寧和出伯也會轉危為安。
就這樣,2路大軍30餘萬,浩浩蕩蕩向善、庭二州進軍,目標先是拿下善、庭二州200裏範圍內的各3座倉城,然後分別向嶺北南麓(八都萬戶地)的哈喇火州和嶺北北麓的王庭進軍,力圖掃平海都的全部根據地。
而另外也有5隊人馬,每隊約百人,各帶著數百匹戰馬和駝畜,走上通往西寧的道路。
軍略、政略雙管齊下,大帝相信,這一迴,海都這位“常勝將軍”必敗無疑,就像曆史上那位曾與漢高帝爭鋒的霸王一般,隻需最後一敗,便可以抹去所有勝利,直到身敗名裂、煙消雲散。
離西寧不到800裏的瓜州,也處在一片緊張和爭論聲中,從西域的麵積來看,瓜州離西寧的距離跟內地相隔百餘裏差不多,因此,如果要來救援,一定是最近的,但是,也有難處,那就是,大軍要翻越積雪終年的唐古拉山餘脈,後勤輜重的壓力太大。
一個多月後,西寧的情況已經全部傳到了瓜州,救援的問題擺上了桌麵,由於大帝還在行軍中,請旨很是麻煩,即便請到了聖旨,恐怕西寧和海東也早就丟了,一旦海都突入川峽,後果誰都不敢承擔。
最後,國師八思巴作出了決定,將五州援軍的半數三萬、許渭所率的大帝的侍衛親軍一萬和原守瓜州的一萬蕃兵共5萬人前去救援西寧。
許渭當然知道國師的意思,但是,熟悉高原環境的蕃兵全部調走,剩下五州來援的三萬漢軍駐守瓜州,萬一海都在西寧受挫,迴師瓜州,那可不是眼下因不習高原環境,已經病倒了近三停的那點漢軍所能抵擋的。
“能在藏地征到兵嗎”許渭擔心的是這個,而不是他即將帶5萬大軍翻越唐古拉山,前去救援西寧的險惡征途。
“能”國師斬釘截鐵的迴答“家有馬匹的一律征發,上等奴中的青壯也全部征召,至少可得兵5萬,然後沿這裏”國師在瓜州沙盤上劃出了兩條線“就在瓜州後麵布防,依山脈紮下兩道寨城,海都即便攻破瓜州,也休想越唐古拉山南下藏地”。
海都在西寧前線已經打了一個半月了,加上路上的時間,已經過去了2個半月,取得的戰果是巨大的,西寧全部失守,出伯在西寧30裏外布下的寨城也失陷了。
出伯退守最後關隘海東,兵已減員6成,民夫傷亡殆盡,剩下的4成兵員也是大部帶傷,糧草不足一個月之用,出伯現在的希望,全在從川峽來的援軍那裏。
至於瓜州和大帝那裏,出伯的希望開始變得比渺茫,難道,陛下真能容忍海都突入川峽,出伯怎麽都不相信,他還在盼望,這也是眼下他唯一鼓舞士氣的辦法了。
還好,他所率大軍基本都是陛下的侍衛親軍和探馬赤軍,對大元忠心耿耿,直到此時,也沒有什麽人率軍投降,如是漢軍,處此危急存亡、援兵幾乎無望的狀態,後果不可想象。
就在出伯幾乎絕望之時,川峽的援軍趕來了,而出伯不知道的是,許渭也正率瓜州的大軍趕來救援,不過,最讓人料想不到的是,在海都勝利在望之時,海都的大軍卻發生了大規模的叛亂,最後連海都本人,也隕落在這雪域高原。
而出伯,應該說是大帝,成了最後的勝利者。
大隊綿延近百裏,在一片風雪中走向白茫茫的原野,侍衛親軍都元帥董文炳率隊走在最前,哈麻喇居中,大帝在最後,12萬大軍、9萬民夫和40萬匹戰馬駝畜,還有230餘萬頭牛羊,浩浩蕩蕩,好不壯觀。
開平留下1萬兵力守禦,還有2萬民夫隨時準備作後援,雖然已是正月中旬,離大帝的諭令已經過去了3個多月,還有各地的兵馬牛羊糧食源源而來。
哈麻喇騎在戰馬上,緊了緊身上的狐裘,心懷不滿的看向後方,他本是真金長子,既然大帝遵循漢禮,立了真金為太子,雖然幾次想廢掉太子,但是在漢臣的請求下,還是保留了真金的太子之位。
可到了孫輩,不知道怎麽迴事,又改了立嫡長子的傳統,把哈麻喇的三弟帖木兒立為太子的世子。
哈麻喇早已漢化,甚至在一夥漢臣的鼓勵下,起了個漢名王聰,他跟真金一樣,篤行儒法,堅持認為立嫡長子才合禮儀,也能減少更多的紛爭。
雖然肯定有些私心在裏麵,但他認為,如果他不是嫡長子,也絕不會去爭這個,所以,至少他認為,他沒有任何私念,純粹是為了大元好。
不過,哈麻喇不知道的是,即使沒有大帝的明確表態,蒙元和色目貴族們也更傾向於擁立仍保持有草原貴胄之氣的帖木兒,即便是北地漢候世家,也有部分人認為帖木兒更適合繼位,不一定非要遵循漢法。
這樣,如果大帝立哈麻喇為世子,可以想見,一旦大帝崩,而體弱的真金根本撐不了幾年,接下來就很可能再次重演大帝和阿裏不哥的故事,這對蒙元帝國的元氣,將是極大地損傷,因此,別說蒙元和色目貴族了,篤行儒法的北地漢侯世家也有很多不願看到這種情況出現。
但是,如果是帖木兒繼位,即便哈麻喇王聰有再多的不滿,憑他手上的實力,也掀不起什麽大浪來,何況,說到能力和氣魄,哈麻喇的確遠不如帖木兒(雖然他自己是絕不承認的)。
而且,那時南必太後或太皇太後想必還在,會堅定地遵循大帝的遺誌,站在蒙古和色目貴族以及一部分變通的漢侯世家一邊,哈麻喇如有不滿,很容易就解決了,而日後的曆史,也證明了這一點。
大帝的車駕在最後,這大車極為寬大,可同時容納6、7人一起躺臥,這是在開平專門召集了上百工匠、木匠和數百民夫花費一月時間打造的,而原先從大都過來的也還算是寬大的馬車,則跟在車架後麵,作為備車。
大帝車駕周圍還帶有大批的近侍、宮奴和禦林護衛,大帝掀開窗簾看了看滿天的飛雪,又看了看前行的隊伍,似乎若有所思,對同在車上指揮2個宮奴給大帝捶腿的南必說道“皇後,你跟侍衛說一下,讓哈麻喇過來一下”。
哈麻喇冒著風雪帶了幾十個侍衛跑過來,來到馬車旁,拱手問道“皇祖父召喚孫兒何事”,大帝的聲音從馬車裏傳出來“哈麻喇,你和護國公董元帥先帶大隊前行,兵貴神速,大雪紛飛也不能停歇;
盡快趕到庭州,拿下海都在外圍的3座倉城,然後向嶺北北麓王庭進發,給我留下3000禦林護衛即可,我這裏還有上千的近侍、宮奴和官員,以及皇後的隨從,進展很慢,你和護國公不要管我們,按計劃加速向庭州進軍即可”。
哈麻喇猶豫道“把皇祖父和這麽多宮眷留在後麵,隻有3000禦林護衛,萬一海都...”,“沒有萬一,朕早已是胸有成竹,海都絕不會沿著這條路過來開平,你們隻管趕路便是”馬車裏又傳出威嚴的聲音,感覺跟這隆冬一樣肅殺,哈麻喇打了個寒戰,連忙迴道“遵皇祖父旨”。
南必皇後也在車中,有點擔心的問道“陛下,我們後麵一行宮眷走的緩慢,陛下聖體抱恙,也是無法急行軍,讓哈麻喇和護國公大軍盡快進軍,也是無可厚非,但隻留3000禦林護衛,是不是...”,
“哈哈,皇後你怎麽也多慮了,那海都善於用兵,他的資源又有限,豈會不顧實情,冒如此大的風險,驅令大軍在風雪中來襲重兵防衛的開平,而且是數千裏奔襲,他從王庭出發,可是數千裏距離哦”大帝大笑道。
“可他要是駐軍倉城,就隻有千裏之距了”皇後還是有點不放心,“嗬嗬,如果海都的大軍出現在庭州外圍一兩百裏的倉城,探馬早就報過來了,朕敢斷言,海都絕不會帶大軍從這裏走,絕不會的”大帝冷笑著斬釘截鐵的說道。
史抗也帶著另一路以漢軍為主的大軍趕往善州,臨行前,他把大帝的聖旨又找人謄抄了三份,從開平找了5路人馬前往西寧,這也是不放心,為求穩妥,所以5路人馬,隻要有一路把大帝的旨意傳到,海都必然內亂,西寧和出伯也會轉危為安。
就這樣,2路大軍30餘萬,浩浩蕩蕩向善、庭二州進軍,目標先是拿下善、庭二州200裏範圍內的各3座倉城,然後分別向嶺北南麓(八都萬戶地)的哈喇火州和嶺北北麓的王庭進軍,力圖掃平海都的全部根據地。
而另外也有5隊人馬,每隊約百人,各帶著數百匹戰馬和駝畜,走上通往西寧的道路。
軍略、政略雙管齊下,大帝相信,這一迴,海都這位“常勝將軍”必敗無疑,就像曆史上那位曾與漢高帝爭鋒的霸王一般,隻需最後一敗,便可以抹去所有勝利,直到身敗名裂、煙消雲散。
離西寧不到800裏的瓜州,也處在一片緊張和爭論聲中,從西域的麵積來看,瓜州離西寧的距離跟內地相隔百餘裏差不多,因此,如果要來救援,一定是最近的,但是,也有難處,那就是,大軍要翻越積雪終年的唐古拉山餘脈,後勤輜重的壓力太大。
一個多月後,西寧的情況已經全部傳到了瓜州,救援的問題擺上了桌麵,由於大帝還在行軍中,請旨很是麻煩,即便請到了聖旨,恐怕西寧和海東也早就丟了,一旦海都突入川峽,後果誰都不敢承擔。
最後,國師八思巴作出了決定,將五州援軍的半數三萬、許渭所率的大帝的侍衛親軍一萬和原守瓜州的一萬蕃兵共5萬人前去救援西寧。
許渭當然知道國師的意思,但是,熟悉高原環境的蕃兵全部調走,剩下五州來援的三萬漢軍駐守瓜州,萬一海都在西寧受挫,迴師瓜州,那可不是眼下因不習高原環境,已經病倒了近三停的那點漢軍所能抵擋的。
“能在藏地征到兵嗎”許渭擔心的是這個,而不是他即將帶5萬大軍翻越唐古拉山,前去救援西寧的險惡征途。
“能”國師斬釘截鐵的迴答“家有馬匹的一律征發,上等奴中的青壯也全部征召,至少可得兵5萬,然後沿這裏”國師在瓜州沙盤上劃出了兩條線“就在瓜州後麵布防,依山脈紮下兩道寨城,海都即便攻破瓜州,也休想越唐古拉山南下藏地”。
海都在西寧前線已經打了一個半月了,加上路上的時間,已經過去了2個半月,取得的戰果是巨大的,西寧全部失守,出伯在西寧30裏外布下的寨城也失陷了。
出伯退守最後關隘海東,兵已減員6成,民夫傷亡殆盡,剩下的4成兵員也是大部帶傷,糧草不足一個月之用,出伯現在的希望,全在從川峽來的援軍那裏。
至於瓜州和大帝那裏,出伯的希望開始變得比渺茫,難道,陛下真能容忍海都突入川峽,出伯怎麽都不相信,他還在盼望,這也是眼下他唯一鼓舞士氣的辦法了。
還好,他所率大軍基本都是陛下的侍衛親軍和探馬赤軍,對大元忠心耿耿,直到此時,也沒有什麽人率軍投降,如是漢軍,處此危急存亡、援兵幾乎無望的狀態,後果不可想象。
就在出伯幾乎絕望之時,川峽的援軍趕來了,而出伯不知道的是,許渭也正率瓜州的大軍趕來救援,不過,最讓人料想不到的是,在海都勝利在望之時,海都的大軍卻發生了大規模的叛亂,最後連海都本人,也隕落在這雪域高原。
而出伯,應該說是大帝,成了最後的勝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