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成龍等人曆經千辛萬苦,總算穿越十萬大山,經過欽州路、南寧路和柳州路,來到廣西宣慰司最西端的太平路,到了路治,彭成龍等人見這裏饑荒情況比鬱林州和欽州路要好的多,也比南寧路和柳州路稍好,隻是不知為何,人煙稀少,但此時也不想問那麽多,先找了一家客店住下。
長時間的體力透支和忍饑挨餓,幾個人都是麵黃肌瘦,衣衫破爛,不過,即便如此,也沒有人背著金銀獨自逃命,這是彭成龍感到最欣慰的地方,要知道,金銀和幹糧都是幾個人分開背著的,要是有人想跑,其他人實際上是沒辦法追趕的。
“兄弟們辛苦了,我們先找地方吃頓飽飯,然後買幾身衣服,到店裏衝洗一下,換換衣服吧”彭成龍說道,6個人一致點頭,於是留兩個人在店裏照看財物,其他人先去找酒家吃飯。
第二天,彭成龍向店家問詢太平路的饑荒情況,這才知道,原來太平路去年年底和今年開春時的春荒情況甚至比欽州路還要嚴重,餓死的人幾乎達到官府在籍戶口的6成。
去年年底,大軍從青藏而來,官府不斷加征,但糧食還是供應不上大軍所需,於是,官府和軍隊開始搶糧,無論是埋在地窖裏的還是夾在牆縫裏的糧食,全部被搜刮一空,部分人隻好離開此地去逃荒,留下來的大多隻能等死。
且不說餓死者的屍體一經發現便會分食殆盡,便是活人上街,即便是官府的衙役,若是一人,也經常被饑民殺而為食,以至官府征糧征賦的衙役胥吏,也要數人才敢上街。
至於老弱婦孺,能死在家中沒被人發現已經是幸運了,一經發現,無論死活,都是兩腳羊的下場,各地行商,到這裏也全部繞道而行,以至好好的一個太平路,幾乎變成了人間地獄。
不過3個月前,從海南海北宣慰司征收的糧食陸續送來,軍隊不再搶糧,官府也停止了征收,加上本地的糧食也陸續開始收獲(死的人太多,以至田裏成熟的糧食沒人收,官府隻好出動衙役胥吏並請駐軍幫忙,才把糧食收上來),太平路才算是恢複了生氣。
駐軍主要是漢軍部隊估計是對去年在駐地搶糧有所不忍,拿出了一點點糧食作為賑災糧繳給了駐地官府,這樣,太平路便完全告別了饑荒。
由於春荒時死的人太多,以至現在官府和市麵上的糧食還有多的,四方客商也陸續到來,太平路在短短3個半月的時間裏便從人間地獄逐步又開始變得繁華起來,隻是前幾個月死的人太多,現在又沒有大批的人口湧入,以至舉目望去,人煙稀少。
彭成龍又向店家詢問附近是否有軍隊駐紮,店家告訴他們在城西有一處兵營,於是,他們決定第二天前往兵營探尋張賢元所部的下落。
次日清晨,彭成龍一行人早早起床,朝著城西的兵營進發,一路上,他們小心翼翼,留意著周圍的動靜,到達兵營後,他們四處尋找線索,試圖打聽到張賢元所部的具體位置。
在兵營門口,他們遇到了一位老兵,看起來頗為麵善,彭成龍走上前去,禮貌地問道:“敢問老哥,可知張賢元張千戶所屬部隊在何處?”
老兵打量了他們一番,答道:“張賢元張千戶,是漢軍張玉田千戶吧,我便是原先張千戶所部老卒,不過後來上方有令,張千戶所部補充了一些青壯後,便移防到安南邊境的鎮安路去了,具體位置我也不甚清楚,我們幾十個老卒,是留下來看守後方輜重的,不知道你們找張千戶有何貴幹”。
彭成龍迴道“我是張千戶的表兄,原先是跑行商的,聽聞太平路已無饑荒,所以前幾日才來到此地經商,來之前張千戶曾有書信,說道駐軍於此,所以專程前來探望”;
老兵點頭道“上個月還在此地,也是剛移防不久,不過鎮安路也不遠,雖然還要翻山過去,但你們從此地南下,隻需十數日,便可到達”,“好,那就多謝老哥了”。
彭成龍等人有點沮喪,4個月翻過十萬大山,走過餓殍遍野的路州縣,現在終於到達目的地,誰知又移防了,好在不遠;
不過南方的雨季已經到了,頂風冒雨的,還要翻山南下,十幾日能否趕到真是心裏沒底,尤其這個時候,征安南已是如箭在弦,如果好不容易趕到邊境,張賢元已經率部出了國境,那時該怎麽辦呢。
眾人都看向彭成龍,彭成龍想了想說道“一般說來,這南方暑熱之時並不宜用兵,何況還是雨季,我估計至少4個月內不會再移防,不過為以防萬一,我們還是要加快前行,今日便買足幹糧飲水,帶好雨具,明日一早我們就向南進發”,“全憑容先生作主”。
鎮安路,橫亙在安南與蒙元邊境,正對著安南北部諒山和太原2路,從開春起,這裏便是大軍雲集,到了4月,原本留守後方的部分漢軍也全部開抵這裏,隻留下少數老弱殘兵看守後方太平路一帶,張賢元所部漢軍便是4月從太平路移防到這裏。
5年多過去了,此時的張賢元,早已不是當初崖山戰敗時失魂落魄的前宋殿前司小弩手了,他在練兵和作戰方麵顯示了相當的天賦。
不僅為蒙元漢軍訓練出了大量合格的弩手,而且屢次帶兵作戰,經常先登陷陣,頗得上司賞識和器重,加上他帶來的弩(黃文斌改進後的輕巧但威力巨大的小弩)很受北地漢人世侯的重視,他在軍中的升遷倒是很快。
他在海南海北宣慰司和廣西宣慰司,先後參加了剿滅山越和白蓮教叛軍的戰鬥,曆經戰火的洗禮,不到5年的時間,便從一名副百戶成長為一名沉穩堅毅的中千戶。
他一直跟高建國等人保持著聯係,也很清楚高建國等人的現狀,雖然他因為在蒙元軍中頗受器重,曾經猶豫過要不要反元,但在陳五郎和李正金到來後,他還是決定跟著高建國等人去“驅除胡虜、恢複中華”;
隻是苦於一直沒有好的機會帶兵起事,高建國等人也一再告誡他稍安勿躁,於是他便跟陳五郎和李正金一起在軍中成立了一個秘密的同鄉會組織,隨時準備相應高建國等人。
但是現在,他分明能夠感覺到元廷再征安南已是如箭在弦,如果征安南,手上這1200名漢軍弟兄最後還能剩多少,甚至他、陳五郎和李正金能否全身而退都未可知,該怎麽辦。
他現在急需高建國等人的指導,但是自從5個月前他收到瓊州的來信,告訴他王濤已經跟他妹妹張寶兒成婚了後,便再也沒有了那邊的信息。
他跟陳五郎和李正金也幾次商討過眼下的形勢,但是幾個人都拿不出個可行的計劃來,如今他們跟高建國已經是相隔近3000裏,而且一路盡是深山老林,連驛站都很少見到,傳遞信息幾乎已無可能。
但是此時起兵,無異於送死,不起兵,去安南,估計也是九死一生,而且所部最後還能剩多少人,也是個問題。
張賢元煩躁地走出帳外,眼看又要下雨了,“這該死的雨季”他罵罵咧咧的又迴到了帳裏,這才一個多月的時間,所部兵士已經病倒了近2成,要不因為他們是南方人,身體素質本來就比北方人更能抗住潮熱,至少要病倒3、4成的士兵。
不過,也正因為是南方人,所以都略懂一點製作涼茶的辦法,他跟陳五郎、李正金還有一個也是南方廣西人的蔡醫官,一起想辦法熬製了些涼茶。
不過比起正宗藥店裏原先賣的那種涼茶,總感覺少了點什麽,即便如此,這涼茶還是有很大的功效,張賢元要求每天每個軍士必須喝一碗涼茶,這也是他的部隊隻病倒了不到2成的一個重要原因。
張賢元的涼茶配方和其他南方漢軍甚至簽軍的涼茶配方引起了蒙元高層的重視,8年前征安南時,沒人注意到這個,等到大軍大量病倒以至無法出兵時,才開始著急;
等終於想到配製涼茶藥膏時,安南陳興道早已布好了幾道山地防線,元軍完全沒有一點可乘之機,加上蒙元朝廷上當時反對征安南的聲音很大,最後隻能不了了之。
該怎麽辦呢,張賢元在帳中煩躁的踱步,這時,陳五郎跑了迴來“玉田...千戶,等雨停了我帶人去交界處巡一巡吧”,“巡什麽,雨季時節,潮熱難當,讓弟兄們歇著好了”張賢元有點沒好氣的迴道。
“玉田,我們好久沒有高哥他們的音信了,我有感覺,高哥他們一定會來傳音信,可能就在這幾天,所以,我想這段時間有空就去交界處巡一巡”陳五郎說道,“這幾天”張賢元有點吃驚道“為什麽,他們並不知道我們現在的情況啊”。
“不,高哥他們知道,你忘了吳海軍吳玉山了嗎,難道他算不到我們現在很快會征伐安南”陳五郎似乎有點迷信吳海軍,“唉”張賢元長長歎了口氣道“吳玉山的本事我當然知道,但他都是算的大概,征安南已是如箭在弦,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也不需要他來算,可是,具體什麽時候出兵,他知道嗎”。
“這..”陳五郎頓時呆住了,“不過,或許他們是要來個音信了,沒有驛站,也可能會派人過來,你這段時間去巡巡也好,反正現在沒什麽事;
我們不是最前線,也不需要我們去安南境內探聽消息,平常沒事你就帶幾個弟兄去看看吧,不過,人要少,時間要短,天天下雨,弟兄們病倒快2成了,能不出去就盡量不出去”張賢元又說道,“明白”。
長時間的體力透支和忍饑挨餓,幾個人都是麵黃肌瘦,衣衫破爛,不過,即便如此,也沒有人背著金銀獨自逃命,這是彭成龍感到最欣慰的地方,要知道,金銀和幹糧都是幾個人分開背著的,要是有人想跑,其他人實際上是沒辦法追趕的。
“兄弟們辛苦了,我們先找地方吃頓飽飯,然後買幾身衣服,到店裏衝洗一下,換換衣服吧”彭成龍說道,6個人一致點頭,於是留兩個人在店裏照看財物,其他人先去找酒家吃飯。
第二天,彭成龍向店家問詢太平路的饑荒情況,這才知道,原來太平路去年年底和今年開春時的春荒情況甚至比欽州路還要嚴重,餓死的人幾乎達到官府在籍戶口的6成。
去年年底,大軍從青藏而來,官府不斷加征,但糧食還是供應不上大軍所需,於是,官府和軍隊開始搶糧,無論是埋在地窖裏的還是夾在牆縫裏的糧食,全部被搜刮一空,部分人隻好離開此地去逃荒,留下來的大多隻能等死。
且不說餓死者的屍體一經發現便會分食殆盡,便是活人上街,即便是官府的衙役,若是一人,也經常被饑民殺而為食,以至官府征糧征賦的衙役胥吏,也要數人才敢上街。
至於老弱婦孺,能死在家中沒被人發現已經是幸運了,一經發現,無論死活,都是兩腳羊的下場,各地行商,到這裏也全部繞道而行,以至好好的一個太平路,幾乎變成了人間地獄。
不過3個月前,從海南海北宣慰司征收的糧食陸續送來,軍隊不再搶糧,官府也停止了征收,加上本地的糧食也陸續開始收獲(死的人太多,以至田裏成熟的糧食沒人收,官府隻好出動衙役胥吏並請駐軍幫忙,才把糧食收上來),太平路才算是恢複了生氣。
駐軍主要是漢軍部隊估計是對去年在駐地搶糧有所不忍,拿出了一點點糧食作為賑災糧繳給了駐地官府,這樣,太平路便完全告別了饑荒。
由於春荒時死的人太多,以至現在官府和市麵上的糧食還有多的,四方客商也陸續到來,太平路在短短3個半月的時間裏便從人間地獄逐步又開始變得繁華起來,隻是前幾個月死的人太多,現在又沒有大批的人口湧入,以至舉目望去,人煙稀少。
彭成龍又向店家詢問附近是否有軍隊駐紮,店家告訴他們在城西有一處兵營,於是,他們決定第二天前往兵營探尋張賢元所部的下落。
次日清晨,彭成龍一行人早早起床,朝著城西的兵營進發,一路上,他們小心翼翼,留意著周圍的動靜,到達兵營後,他們四處尋找線索,試圖打聽到張賢元所部的具體位置。
在兵營門口,他們遇到了一位老兵,看起來頗為麵善,彭成龍走上前去,禮貌地問道:“敢問老哥,可知張賢元張千戶所屬部隊在何處?”
老兵打量了他們一番,答道:“張賢元張千戶,是漢軍張玉田千戶吧,我便是原先張千戶所部老卒,不過後來上方有令,張千戶所部補充了一些青壯後,便移防到安南邊境的鎮安路去了,具體位置我也不甚清楚,我們幾十個老卒,是留下來看守後方輜重的,不知道你們找張千戶有何貴幹”。
彭成龍迴道“我是張千戶的表兄,原先是跑行商的,聽聞太平路已無饑荒,所以前幾日才來到此地經商,來之前張千戶曾有書信,說道駐軍於此,所以專程前來探望”;
老兵點頭道“上個月還在此地,也是剛移防不久,不過鎮安路也不遠,雖然還要翻山過去,但你們從此地南下,隻需十數日,便可到達”,“好,那就多謝老哥了”。
彭成龍等人有點沮喪,4個月翻過十萬大山,走過餓殍遍野的路州縣,現在終於到達目的地,誰知又移防了,好在不遠;
不過南方的雨季已經到了,頂風冒雨的,還要翻山南下,十幾日能否趕到真是心裏沒底,尤其這個時候,征安南已是如箭在弦,如果好不容易趕到邊境,張賢元已經率部出了國境,那時該怎麽辦呢。
眾人都看向彭成龍,彭成龍想了想說道“一般說來,這南方暑熱之時並不宜用兵,何況還是雨季,我估計至少4個月內不會再移防,不過為以防萬一,我們還是要加快前行,今日便買足幹糧飲水,帶好雨具,明日一早我們就向南進發”,“全憑容先生作主”。
鎮安路,橫亙在安南與蒙元邊境,正對著安南北部諒山和太原2路,從開春起,這裏便是大軍雲集,到了4月,原本留守後方的部分漢軍也全部開抵這裏,隻留下少數老弱殘兵看守後方太平路一帶,張賢元所部漢軍便是4月從太平路移防到這裏。
5年多過去了,此時的張賢元,早已不是當初崖山戰敗時失魂落魄的前宋殿前司小弩手了,他在練兵和作戰方麵顯示了相當的天賦。
不僅為蒙元漢軍訓練出了大量合格的弩手,而且屢次帶兵作戰,經常先登陷陣,頗得上司賞識和器重,加上他帶來的弩(黃文斌改進後的輕巧但威力巨大的小弩)很受北地漢人世侯的重視,他在軍中的升遷倒是很快。
他在海南海北宣慰司和廣西宣慰司,先後參加了剿滅山越和白蓮教叛軍的戰鬥,曆經戰火的洗禮,不到5年的時間,便從一名副百戶成長為一名沉穩堅毅的中千戶。
他一直跟高建國等人保持著聯係,也很清楚高建國等人的現狀,雖然他因為在蒙元軍中頗受器重,曾經猶豫過要不要反元,但在陳五郎和李正金到來後,他還是決定跟著高建國等人去“驅除胡虜、恢複中華”;
隻是苦於一直沒有好的機會帶兵起事,高建國等人也一再告誡他稍安勿躁,於是他便跟陳五郎和李正金一起在軍中成立了一個秘密的同鄉會組織,隨時準備相應高建國等人。
但是現在,他分明能夠感覺到元廷再征安南已是如箭在弦,如果征安南,手上這1200名漢軍弟兄最後還能剩多少,甚至他、陳五郎和李正金能否全身而退都未可知,該怎麽辦。
他現在急需高建國等人的指導,但是自從5個月前他收到瓊州的來信,告訴他王濤已經跟他妹妹張寶兒成婚了後,便再也沒有了那邊的信息。
他跟陳五郎和李正金也幾次商討過眼下的形勢,但是幾個人都拿不出個可行的計劃來,如今他們跟高建國已經是相隔近3000裏,而且一路盡是深山老林,連驛站都很少見到,傳遞信息幾乎已無可能。
但是此時起兵,無異於送死,不起兵,去安南,估計也是九死一生,而且所部最後還能剩多少人,也是個問題。
張賢元煩躁地走出帳外,眼看又要下雨了,“這該死的雨季”他罵罵咧咧的又迴到了帳裏,這才一個多月的時間,所部兵士已經病倒了近2成,要不因為他們是南方人,身體素質本來就比北方人更能抗住潮熱,至少要病倒3、4成的士兵。
不過,也正因為是南方人,所以都略懂一點製作涼茶的辦法,他跟陳五郎、李正金還有一個也是南方廣西人的蔡醫官,一起想辦法熬製了些涼茶。
不過比起正宗藥店裏原先賣的那種涼茶,總感覺少了點什麽,即便如此,這涼茶還是有很大的功效,張賢元要求每天每個軍士必須喝一碗涼茶,這也是他的部隊隻病倒了不到2成的一個重要原因。
張賢元的涼茶配方和其他南方漢軍甚至簽軍的涼茶配方引起了蒙元高層的重視,8年前征安南時,沒人注意到這個,等到大軍大量病倒以至無法出兵時,才開始著急;
等終於想到配製涼茶藥膏時,安南陳興道早已布好了幾道山地防線,元軍完全沒有一點可乘之機,加上蒙元朝廷上當時反對征安南的聲音很大,最後隻能不了了之。
該怎麽辦呢,張賢元在帳中煩躁的踱步,這時,陳五郎跑了迴來“玉田...千戶,等雨停了我帶人去交界處巡一巡吧”,“巡什麽,雨季時節,潮熱難當,讓弟兄們歇著好了”張賢元有點沒好氣的迴道。
“玉田,我們好久沒有高哥他們的音信了,我有感覺,高哥他們一定會來傳音信,可能就在這幾天,所以,我想這段時間有空就去交界處巡一巡”陳五郎說道,“這幾天”張賢元有點吃驚道“為什麽,他們並不知道我們現在的情況啊”。
“不,高哥他們知道,你忘了吳海軍吳玉山了嗎,難道他算不到我們現在很快會征伐安南”陳五郎似乎有點迷信吳海軍,“唉”張賢元長長歎了口氣道“吳玉山的本事我當然知道,但他都是算的大概,征安南已是如箭在弦,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也不需要他來算,可是,具體什麽時候出兵,他知道嗎”。
“這..”陳五郎頓時呆住了,“不過,或許他們是要來個音信了,沒有驛站,也可能會派人過來,你這段時間去巡巡也好,反正現在沒什麽事;
我們不是最前線,也不需要我們去安南境內探聽消息,平常沒事你就帶幾個弟兄去看看吧,不過,人要少,時間要短,天天下雨,弟兄們病倒快2成了,能不出去就盡量不出去”張賢元又說道,“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