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教我學治癰疽腫瘤》腦瘤 - 痰瘀同治通腦絡


    暮春的清晨,細雨如絲,將醫廬的青瓦洇染得發亮。簷角滴落的水珠在青石板上濺起細小水花,空氣中彌漫著艾草與草藥混合的獨特氣息。我正踮腳整理高處的藥匣,忽然聽見銅鈴“叮鈴”作響,那聲音在寂靜的清晨格外清晰,緊接著,門扉被撞開,一股濃重的藥氣與血腥氣撲麵而來。


    定睛一看,兩名家丁架著位書生跌撞而入。那書生約莫二十出頭,形容枯槁,臉色慘白如紙,冷汗浸透的青衫緊貼脊背,勾勒出他嶙峋的身形。他左手死死摳住右太陽穴,指縫間滲出暗紅血痕,右眼已腫脹得無法睜開,半張著嘴,發出痛苦的呻吟。


    “先生救我!”書生突然掙脫家丁,撲通跪倒在地,額頭重重磕在青磚上,發出“咚”的一聲悶響,“學生自去年秋闈後,頭痛如裂,起初還能忍受,後來愈發嚴重,如今視物重影,右臂麻木難舉,夜間更覺腦中似有蟲蟻啃噬,痛苦不堪……”話音未落,他喉間劇烈翻湧,“哇”地吐出黑褐色黏液,濺在我新換的草席上,那黏液散發著刺鼻的腥臭味。


    張仲景負手從屏風後轉出,玄色道袍上的雲紋暗繡隨著步伐若隱若現,腰間懸掛的藥葫蘆輕輕搖晃。他神情沉穩,目光如炬,緩步走到書生麵前,指尖輕點書生百會穴。須臾間,奇異的景象出現了——那人頭頂竟騰起一縷灰黑濁氣,絲絲縷縷,宛如被無形的力量牽引著,緩緩上升。


    “此乃痰瘀互結,阻滯腦絡。”先生收迴手,望向我手中的《黃帝內經》,聲音沉穩有力,“你且背誦‘奇病論’中關於髓海之論。”


    我慌忙翻開書卷,聲音略帶緊張:“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於其蓋,下在風府……”


    “正是如此。”先生微微點頭,隨即取出銀針,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輕刺書生風池穴。神奇的是,針尖竟泛起幽藍光澤,仿佛蘊含著神秘的力量,“癰疽生於肌表,是氣血壅滯、痰瘀凝聚;腦瘤結於腦竅,根源亦在此。頭為諸陽之會,今痰瘀如磐石橫亙,陽氣不得上達,髓海失養,才致此頑疾。這就好比一條原本通暢的河流,被淤泥和石塊堵塞,水流無法順利前行,便會泛濫成災。腦竅中的痰瘀,阻礙了氣血的正常運行,使得腦髓得不到充足的滋養,從而引發各種病症。”


    說罷,先生轉身走到案前,揮毫潑墨寫下藥方:“半夏、膽南星滌蕩腦竅痰濕,猶如疏浚黃河淤塞;水蛭、全蠍破血逐瘀,恰似利劍劈開荊棘;人參、黃芪扶正固本,便是加固城池抵禦外敵。另取茯苓、陳皮健脾化濕,瓜蔞、天麻平肝息風,甲珠、白芷透達經絡。這些藥材相互配合,如同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各自發揮所長,共同對抗病邪。”


    正講解間,先生突然雙掌結印,口中念念有詞。刹那間,醫廬四壁光芒大盛,緊接著轟然映出五幅虛影,每一幅虛影中都呈現出一位飽受腦瘤折磨之人,他們的痛苦神情和悲慘遭遇,仿佛穿越時空,呈現在我們眼前。


    虛影一:寒窗書生的髓海之殤


    畫麵中,一位麵色蠟黃、身形佝僂的書生伏在案頭,手中狼毫不停顫抖,墨跡在宣紙上暈染成猙獰的團塊。他眉頭緊鎖,豆大的汗珠不斷從額頭上滾落,浸濕了書頁。突然,他雙手抱住腦袋,蜷縮在地,痛苦地翻滾著,口中喃喃:“太醫院的開顱術……為何瘤子又長迴來了……”聲音中充滿了絕望與無助。


    先生神情凝重,指著虛影向我解釋:“此人日夜苦讀,夙興夜寐,耗傷精血,致使腎陰虧虛。你看他舌質絳赤無苔,這是陰虛火旺之象;左寸浮洪,表明心火亢盛;關弦滑,為肝鬱痰結;兩尺沉澀無力,則是根基動搖。此與癰疽釀膿期相似——癰疽是熱毒與痰濁在皮肉間膠結,而他卻是痰瘀毒邪盤踞腦竅。就如同房屋的根基受損,又遭遇風雨侵襲,自然搖搖欲墜。”


    說罷,虛影中緩緩浮現出藥方:生地、玄參滋陰降火,如同在熾熱的火焰上澆下清涼的泉水;龜板、石決明鎮衝潛陽,好似穩固即將傾倒的高樓;菖蒲、天竺黃豁痰開竅,猶如打開被堵塞的門窗,讓清新的空氣流入。“若將腦比作城池,這些藥便是修補城牆、驅散匪患的良將。”先生又以朱砂筆在虛空中勾畫,“再加魚腦石引藥入腦,馬錢子通絡散結,但此二藥如虎狼,需謹慎配伍,用量和時機稍有不慎,便可能傷及正氣,就像駕馭烈馬,需有高超的技巧。”


    虛影二:沙場武夫的腦絡之困


    畫麵一轉,場景切換到了一座彌漫著硝煙的營帳。一位身披鎧甲、滿臉滄桑的將軍正在議事,突然,他身體劇烈抽搐,手中酒盞“啪”地摔得粉碎。他右眼歪斜,口水順著嘴角滴落在染血的戰袍上,模糊了“鎮北”二字。周圍的將士們驚慌失措,紛紛圍攏過來。


    “此乃痰火鬱結,上擾清陽。”先生輕點虛影,將軍舌苔厚膩如黃蠟,“他常年征戰,風餐露宿,寒邪入體化火,與痰濕互結。這與癰疽成膿時的紅腫熱痛同理,隻不過癰疽是熱毒在肌表,他是痰火在腦內作祟。就如同熊熊烈火在密閉的房間內燃燒,濃煙無法散去,便會使人窒息。”


    虛影中展開密密麻麻的藥方:夏枯草清肝瀉火,如同撲滅燃燒的火焰;昆布軟堅散結,好似解開纏繞的繩索;牡蠣、珍珠母重鎮潛陽,猶如在洶湧的波濤中拋下巨石,使其平靜。“這些藥如同攻城的投石機,擊碎痰火堅壘;再輔以牛黃醒消丸清熱解毒,恰似火上澆油時潑下的一瓢冷水,迅速遏製火勢。”先生詳細地講解著,仿佛在指揮一場戰鬥。


    虛影三:深閨小姐的寒瘀之劫


    繡閣內,彌漫著一股壓抑的氣息。一位身著襦裙、麵容姣好的少女蜷縮在床榻上,臉色蒼白如紙,額頭抵著冰涼的銅盆,嘔吐物中竟夾雜著血絲。她十指青紫,腕間的玉鐲隨著顫抖撞出細碎聲響,每一聲都像是她微弱的求救信號。


    “大寒瘀血,毒結腦竅。”先生神色凝重,聲音中帶著一絲悲憫,“你看她脈象沉弦而緊,十指無甲印,此乃陽氣衰微,寒邪如冰錐刺入腦髓。這與陰疽何其相似——陰疽是寒痰凝滯皮肉,她是寒瘀毒邪冰封腦絡。就好比大地被厚厚的冰雪覆蓋,萬物無法生長。”


    虛影中浮現出溫熱峻猛之方:幹薑、肉桂如燎原烈火,驅散寒邪;蜈蚣、斑蝥似鐵甲騎兵,破瘀解毒;再以熟地、黨參溫補氣血,如同在凍土中播下溫暖的種子,等待生機的萌發。先生耐心地解釋著每一味藥材的作用,仿佛在描繪一幅拯救生命的畫卷。


    針灸食療,四維相濟


    “徒兒看好了。”先生收迴目光,取出九根金針,金針在晨光的照耀下閃爍著微微光芒。他在書生頭頂飛速施針,手法嫻熟而精準,宛如一位技藝高超的畫師在創作一幅 masterpiece,“百會、風池、太衝三穴,如打開城門的鑰匙。百會升提陽氣,風池通利腦竅,太衝平肝息風。”金針插入瞬間,奇異的現象再次出現——書生頭頂騰起的濁氣竟化作縷縷青煙,緩緩消散,仿佛被無形的力量驅散。


    艾灸時,先生點燃陳年艾絨,艾煙嫋嫋升起,彌漫在醫廬內。他將艾條懸於書生關元、氣海,神情專注,“此二穴為人體陽氣之根,艾灸如同給枯井注入清泉。溫熱的氣息透過皮膚,滲入體內,能夠激發人體的陽氣,增強抵抗力。”艾煙嫋嫋中,書生緊鎖的眉頭漸漸舒展,臉上也有了一絲血色。


    食療方更是講究,先生詳細地向我說明:“取茯苓、薏米煮粥,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寧心,薏米利水滲濕、健脾止瀉,二者煮粥,可健脾祛濕以絕生痰之源;天麻、枸杞煲湯,天麻平肝息風,枸杞滋補肝腎,煲湯食用,可平肝益腎滋養髓海。飲食如春雨,看似尋常,卻能潤物無聲,通過日常的飲食調理,慢慢滋養身體,達到治病強身的目的。”


    隨證而治,陰陽調和


    此後月餘,先生每日破曉便起身觀天象,通過星象的變化來推測天地間陰陽之氣的流轉;入夜則仔細察脈象,從細微的脈象變化中捕捉病情的發展。見書生舌苔轉潤,便減去膽南星之燥,以免過度傷陰;發現瘀血稍緩,即刻減少水蛭用量,添上白芍養血,防止破血太過而損傷正氣。每一次藥方的調整,都凝聚著先生對病情的精準判斷和對中醫理論的深刻理解。


    待書生能執筆書寫時,臉上已恢複了些許血色,眼中也重新有了光彩。先生撫須笑道:“治腦瘤如治水,初期需急流勇退,以峻猛之藥攻邪,痰瘀得化後便要滋養固本,扶正培元。這與癰疽治療,初期清熱解毒、消散癰腫,中期托裏透膿、扶正祛邪,後期補益氣血、恢複正氣,道理相通。治病就像治理國家,要根據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策略,方能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


    古今之辨:腦癌與癰疽的異同


    在現代醫學中,腦癌指的是發生在腦部的惡性腫瘤,其概念有著明確的病理學定義。病因涉及多個方麵,遺傳因素是其中之一,某些基因突變可能會增加患腦癌的風險,就像家族中攜帶了不良的“種子”,在一定條件下就可能生根發芽;環境因素也不容小覷,長期接觸電離輻射,如頻繁接受放射性檢查,或者生活在汙染嚴重的環境中,都可能誘發腦癌,這如同讓大腦長期處於惡劣的“氣候”中,容易引發病變;此外,病毒感染也可能與腦癌的發生有關,病毒就像潛入大腦的“敵人”,破壞正常細胞的功能。


    診斷腦癌主要依靠先進的醫療技術,頭顱ct能夠清晰地顯示腦部的大致結構和腫瘤的位置、大小,如同給大腦拍一張詳細的照片;磁共振成像(mri)則能更精確地呈現腫瘤的形態和與周圍組織的關係,甚至可以發現微小的病變,堪稱大腦的“顯微鏡”;而病理活檢則是診斷的金標準,通過獲取腫瘤組織進行分析,確定腫瘤的性質和類型,這就好比法官依據證據來判定案件,為後續的治療提供關鍵依據。腦癌的症狀複雜多樣,除了常見的頭痛、嘔吐等,還可能出現因腫瘤壓迫神經引發的肢體功能障礙,如肢體無力、麻木,甚至癱瘓;也可能出現認知改變,如記憶力減退、智力下降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而古代癰疽是中醫對體表化膿性疾病和毒瘡的稱謂,其病因多因外感六淫,即風、寒、暑、濕、燥、火六種邪氣,當人體正氣不足時,這些邪氣就可能侵襲人體,導致氣血經絡壅塞;情誌內傷也是重要因素,長期的憤怒、憂慮、悲傷等情緒,會影響髒腑的功能,致使氣血運行不暢;飲食不節,如過食辛辣、油膩、生冷食物,會損傷脾胃,導致痰濕內生,進而引發癰疽。中醫診斷癰疽主要依靠望、聞、問、切四診,通過觀察患者的麵色、舌苔、局部瘡瘍的形態、色澤、質地,聽患者的聲音、唿吸,詢問患者的症狀、病史,觸摸患者的脈象、患處等,綜合判斷病情。癰疽的症狀以局部瘡瘍紅腫或堅硬、伴隨全身寒熱表現為主,癰初起時局部紅腫熱痛,範圍較廣,腫塊邊界不清,伴有發熱、惡寒等全身症狀,就像身體局部燃起了“火焰”;疽初起時皮膚不紅不熱,腫勢局限,疼痛劇烈,以後逐漸化膿,潰後瘡口難斂,猶如隱藏在體內的“定時炸彈”。


    盡管現代腦癌與古代癰疽在概念、病因、診斷手段上差異顯著,但從中醫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角度看,二者在病理機製上存在內在聯係。中醫認為腦癌的痰瘀互結、毒邪凝聚,與癰疽的氣血壅滯、邪毒內蘊,本質上都是機體陰陽失衡、髒腑功能失調的結果。這也正是張仲景以治癰疽之思路,探索腦瘤治療方法的根源所在——無論是肌表之癰疽,還是腦竅之瘤疾,皆需調和氣血、平衡陰陽,調整人體的內環境,增強自身的抵抗力,方能打破疾病困局。就像修繕一座破舊的房屋,不僅要修補表麵的破損,更要穩固根基,調整結構,使其恢複往日的堅固與和諧。


    醫廬外,雨不知何時停了,晚霞染紅半邊天際,絢麗的色彩灑在大地上,給人一種溫暖而充滿希望的感覺。書生對著先生深深一拜,眼中重燃生機,那充滿感激的目光仿佛在訴說著重生的喜悅。我望著師徒二人的剪影,手中的醫書突然發燙,仿佛蘊含著無窮的力量。原來古籍中的癰疽之論,竟藏著破解腦疾的密碼,中醫的智慧如同浩瀚的星空,等待著我們去不斷探索和發現。隻是這等仙法妙術,終究是小說中的傳奇,諸位看官且當作荒誕奇談,切莫輕易效仿。但其中蘊含的中醫理念和辨證思維,或許能為我們打開一扇重新認識疾病與健康的大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篇小說集世間百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山聖女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山聖女果並收藏中篇小說集世間百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