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張仲景學治癰疽腫瘤》第八章:食道癌 - 噎膈之症探新徑


    臨近傍晚,天邊的餘暉輕柔地灑落在醫館那古樸的牌匾上,給整個醫館蒙上了一層暖橙色的光暈。一位身形消瘦、麵容憔悴的食道癌患者在家人的攙扶下,步履蹣跚地踏入醫館。他每咽下一口唾沫,都伴隨著痛苦的表情,喉嚨艱難地蠕動,仿佛有什麽沉重的東西卡在那裏,難以通過。那緊皺的眉頭、蒼白的臉色,無不訴說著疾病帶給他的折磨,家人在一旁,眼神中滿是擔憂與無奈。


    張仲景師傅見狀,神色立刻變得凝重起來。他快步上前,讓患者坐下,隨後口中念念有詞,雙手快速地結出奇異的印訣。刹那間,一道耀眼的光芒閃過,令人驚歎的景象出現了——患者身旁緩緩浮現出一個與他一模一樣的透明人。這透明人呈現出一種半虛幻的狀態,身體內部的髒腑、經絡以及食管的每一處細節都清晰可見,如同將人體的奧秘毫無保留地展現在眼前,又宛如一幅立體且精密的人體解剖圖。


    師傅緊緊地凝視著透明人,目光中透著專注與洞察,迅速為患者進行診斷。隨後,他陷入了沉思,眉頭緊鎖,似乎在與疾病背後隱藏的奧秘進行著一場無聲的對話。片刻之後,他轉過身來,神情嚴肅地對我說道:“此乃中醫噎膈之症,與癰疽極為類似,究其根源,皆因體內氣機不暢,痰濁與瘀血相互交結所致。《黃帝內經》有雲:‘百病生於氣也。’人若情誌失調,氣便鬱結於內,津液無法正常輸布,聚而為痰;血液運行也會隨之受阻,凝滯成瘀。這些痰瘀之物阻滯在食管,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噎膈 。”


    借助這神奇的透明人,我們得以將患者吞咽困難的全過程看得一清二楚。當患者嚐試吞咽時,隻見食物從口腔進入食管,剛抵達病變部位,便受到了嚴重的阻礙。原本柔軟且富有彈性的食管壁,此刻變得僵硬無比,失去了正常的蠕動能力。食物像是陷入了一個狹窄而崎嶇的通道,每前進一分都顯得極為艱難,隻能一點點地、緩慢地向下挪動,仿佛在進行一場異常艱辛的旅程。


    現代食道癌與古代癰疽的關聯對比


    在源遠流長的古代醫學長河中,癰疽是一種較為嚴重的外科病症。當癰疽發作於體表時,初期局部皮膚會出現明顯的紅腫,觸摸時溫度升高,且伴有劇烈的疼痛,隨著病情發展,還會出現化膿潰爛的症狀,膿液流出,讓人痛苦不堪。從中醫理論的根源深入探究,現代食道癌與古代癰疽存在著諸多相似的發病機製。


    - 病因方麵:兩者都與人體內部的氣血運行以及髒腑功能緊密相連。古代癰疽的產生,常常是由於外感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邪,或是內傷於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又或是飲食不節,過食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損傷脾胃。這些因素會導致人體氣血凝滯,經絡阻塞,從而在體表或體內某一部位形成癰疽。現代食道癌的發病,同樣與情誌失調密切相關。長期處於焦慮、抑鬱、緊張等不良情緒之中,會使人體氣機不暢,影響髒腑之間的協調功能。同時,不良的飲食習慣,如長期大量食用辛辣、油膩、醃製食物,過度酗酒、吸煙等,會對脾胃造成損害,使得脾胃運化失常,水濕內停,聚濕生痰,痰與血相互交結,阻滯在食管,最終引發食道癌。


    - 病機角度:癰疽的發病機理是由於氣血凝滯,鬱積在體內無法順暢流通,進而化熱,熱邪積聚到一定程度,就會使局部的肌肉組織腐敗成膿。而食道癌的形成過程,同樣是因為體內氣血運行出現障礙,痰濁、瘀血等病理產物在食管部位不斷積聚。在這個過程中,氣滯、血瘀、痰凝相互交織,彼此影響,使得食管原本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嚴重損害,出現吞咽困難、疼痛等一係列症狀,這與癰疽發病時局部的氣血阻滯、功能障礙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 症狀對比:癰疽在體表發病時,症狀表現較為直觀,局部的紅腫熱痛十分明顯,嚴重時會有膿液排出,患者能直接感受到病變部位的不適。而食道癌雖發病於體內食管,表麵看似無明顯症狀,但患者同樣會出現類似的“熱象”表現,比如吞咽時會有灼熱感、疼痛感,而且由於食管被痰瘀阻滯,導致食物難以下咽,就如同癰疽導致局部通道阻塞一樣,隻不過癰疽更多體現在體表的病變,而食道癌是體內食管的病變,但從本質上來說,都是人體氣血、髒腑功能失調的外在表現。


    依據師傅的分析,我們開始為患者製定全麵且細致的治療方案,其中便巧妙地融入了張仲景的經典經方。


    - 旋覆代赭湯加減:以旋覆花9克、代赭石15克(先煎)、半夏9克、人參6克、炙甘草6克、生薑15克、大棗12枚為基礎方。旋覆花氣味清香,善於下氣消痰,降逆止噫,就像一位疏通河道的能工巧匠,將上逆的氣機理順;代赭石質地沉重,具有重鎮降逆的作用,輔助旋覆花增強降逆化痰的功效,如同堅固的堤壩,阻擋上逆之氣;半夏性溫,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能力十分出色,能夠有效消除體內的痰濕;人參大補元氣,炙甘草調和諸藥,大棗、生薑益氣和胃,它們相互配合,既能補虛扶正,又能使整個方劑的藥性更加平和。在實際應用中,根據患者具體症狀進行靈活調整,若患者痰濕較重,舌苔厚膩,可加入陳皮、茯苓,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二者協同半夏,增強燥濕化痰之力;若瘀血明顯,患者麵色晦暗,舌有瘀斑,加丹參、赤芍活血化瘀,丹參活血祛瘀、通經止痛,赤芍清熱涼血、散瘀止痛,使瘀血得化,氣機通暢。此經方主要針對氣機上逆、痰濁內阻的食道癌患者,通過降逆化痰、益氣和胃,如同為堵塞的食管開辟一條通暢的道路,恢複食管的通暢和正常生理功能 。


    - 瓜蔞薤白半夏湯合丹參飲加減:瓜蔞實12克、薤白9克、半夏12克、丹參15克、檀香6克(後下)、砂仁5克(後下)。瓜蔞實形狀飽滿,清熱化痰、寬胸散結的功效顯著,能將食管內的痰熱之邪消散;薤白氣味辛香,通陽散結、行氣導滯,如同溫暖的陽光,驅散胸陽之鬱;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再次發揮其化痰濁、降逆氣的作用;丹參活血化瘀,改善食管局部的血液循環,如同疏通河道的清淤工具;檀香、砂仁行氣止痛、和胃醒脾,後下能更好地發揮其芳香之氣,增強行氣止痛的效果。若患者胸痛明顯,疼痛如針刺般,可加延胡索、鬱金增強理氣止痛之效,延胡索活血、行氣、止痛,鬱金活血止痛、行氣解鬱,二者搭配,使疼痛得以緩解;若津傷明顯,患者口幹咽燥,可加沙參、麥冬滋陰生津,沙參清熱養陰、潤肺止咳,麥冬養陰生津、潤肺清心,滋養受損的津液,並且增選金津、玉液兩穴。金津、玉液位於口腔內,針刺此二穴可起到清熱瀉火、生津止渴的作用,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可快速緩解口幹舌燥症狀,為患者帶來舒適感 。該方適用於痰瘀互結、胸陽不振的食道癌患者,通過化痰散結、活血化瘀、通陽理氣,改善食管的氣血運行,如同為食管注入新的活力,緩解吞咽困難和胸背疼痛症狀 。


    除經方外,還配合豐富多元的中醫特色療法。


    病例詳情


    病例一:李大爺,65歲


    - 症狀:李大爺最初隻是在進食幹硬食物時,如饅頭、燒餅等,感到輕微的哽咽,他以為隻是普通的上火或者食管被劃傷,並沒有放在心上。然而,隨著時間的悄然流逝,這種哽咽感愈發頻繁,逐漸發展到進食半流質食物,像米粥、麵糊等,都變得困難重重。他的體重也急劇下降,原本合身的衣服變得鬆鬆垮垮。同時,他還時常伴有胸骨後疼痛,疼痛的性質多為悶痛、隱痛,就像有一塊石頭壓在胸口,隱隱作痛。透過透明人,我們能直觀地看到食物通過食管時,在病變部位受到明顯的阻礙,食管壁僵硬得如同一塊木板,蠕動極為緩慢,食物像是被卡在一個狹窄的通道中,艱難地一點點通過,每一次蠕動都顯得那麽吃力。


    - 治療過程:在服用旋覆代赭湯加減的基礎上,進行針灸治療。針灸選取膻中、中脘、內關、足三裏、公孫等穴位。先對穴位進行常規消毒,用酒精棉球輕輕擦拭,確保皮膚清潔無菌。選用合適的毫針,針身纖細而堅韌,快速刺入皮膚,隨後緩緩進針至一定深度。對於體質較弱的李大爺,采用撚轉補法,輕輕轉動針柄,動作輕柔而有節奏,使針下產生溫熱、酸脹的得氣感,仿佛一股暖流在經絡中流淌。留針30分鍾,期間每隔10分鍾行針一次,通過再次轉動針柄,增強針感,促進經絡氣血的運行,如同為堵塞的河道注入新的水流,改善食管的阻滯狀況。


    病例二:王女士,52歲


    - 症狀:王女士主要症狀是吞咽時伴有嘔吐,嘔吐物多為黏液和未消化的食物,這些黏液黏膩而渾濁,散發著一股酸腐的氣味。她的咽喉部常有異物感,仿佛有一團棉花或者一塊硬物卡在那裏,咳不出又咽不下,十分難受。借助透明人視角,能清晰地看到她食管內有明顯的痰瘀積聚,食管管腔變得狹窄,原本寬敞的通道變得如同一條細細的縫隙,食物通過時受到強烈阻擋,隻能勉強通過少量細碎食物殘渣 ,就像一條被堵塞的管道,隻能滴下少量的液體。同時,她還深受口幹舌燥的困擾,嘴唇幹裂起皮,舌頭也仿佛被一層幹硬的外殼包裹,說話和吞咽都異常艱難。


    - 治療過程:給予瓜蔞薤白半夏湯合丹參飲加減治療。同時,進行艾灸療法。艾灸以中脘、關元、氣海、脾俞、胃俞等穴位為主。將艾條點燃,艾條燃燒時散發出淡淡的清香,距離穴位皮膚2 - 3厘米,使局部皮膚微微泛紅、有溫熱感,如同冬日裏的暖陽照在身上。每穴艾灸15分鍾左右,通過溫熱刺激,激發穴位的氣血運行,溫陽散寒、健脾和胃,增強脾胃運化功能,如同為脾胃這個“後天之本”注入強大的動力,改善體內痰濕積聚的狀況,從而緩解食管的阻塞症狀。針對她口幹舌燥的問題,額外選取金津、玉液穴位。消毒後,用三棱針迅速點刺,擠出數滴紫黑色瘀血,之後患者便感覺口腔內津液增多,幹燥感有所緩解 。


    病例三:趙先生,48歲


    - 症狀:趙先生吞咽困難症狀呈進行性加重,從最初進食固體食物困難,如米飯、麵條等,迅速發展到連流質食物,像牛奶、果汁等,都難以咽下。同時伴有胸背疼痛,疼痛較為劇烈,如同刀絞一般,放射至肩背部,嚴重影響睡眠和日常生活。他常常在夜晚因疼痛而難以入睡,白天也精神萎靡,無法正常工作和生活。通過透明人觀察,可發現食管局部瘀血嚴重,黏膜充血、腫脹,幾乎完全堵塞了食管通道 ,就像一條被淤泥填滿的河道,水流無法通過。而且他口中幹渴難耐,舌苔幹裂,喝水也難以緩解幹燥之感。


    - 治療過程:服用旋覆代赭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以增強活血化瘀之力。桃紅四物湯由熟地12克、當歸12克、白芍12克、川芎8克、桃仁9克、紅花6克組成,熟地滋陰補血,當歸補血活血,白芍養血調經,川芎活血行氣,桃仁、紅花活血化瘀,與旋覆代赭湯配合,既能降逆化痰,又能活血化瘀。刺血選擇大椎、膈俞等穴位附近的瘀絡。消毒後,用三棱針快速點刺,三棱針的針尖鋒利無比,瞬間刺破皮膚,擠出紫黑色瘀血,這些瘀血黏稠而暗沉,直至血液顏色變淡,變為鮮紅色,表明瘀血逐漸排出。每周刺血1 - 2次,通過刺血清除體內瘀血,改善氣血運行,如同清理河道中的淤泥,減輕食管局部的瘀血阻滯,緩解疼痛症狀。對於口幹症狀,同樣針刺金津、玉液,操作時嚴格消毒,點刺放血後,趙先生的口幹狀況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


    針灸配方及原理


    1. 基本方:膻中、中脘、內關、足三裏、公孫。膻中為八會穴之氣會,位於胸部正中,能調理氣機,寬胸理氣,如同一位掌管氣機的指揮官,緩解胸部憋悶不適;中脘是胃之募穴,六腑之會,位於腹部,可和胃降逆,調理脾胃功能,像一位勤勞的管家,維持脾胃的正常運轉;內關為心包經絡穴,聯絡三焦經,又通陰維脈,位於手腕部,能寧心安神、理氣止痛,緩解食管痙攣,如同一位心靈的安撫者,讓緊張的食管放鬆下來;足三裏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位於小腿外側,具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等功效,像一位強壯的衛士,增強脾胃的功能;公孫通衝脈,與內關配伍,可調理衝脈,和胃降逆,治療胸腹部疾病,二者相互配合,如同默契的搭檔,共同應對食管的問題。


    2. 痰濁阻滯加豐隆、陰陵泉:豐隆為化痰要穴,位於小腿外側,可清熱化痰、降逆止嘔,如同一位化痰的高手,將體內的痰濁清除;陰陵泉是脾經合穴,位於小腿內側,能健脾利濕,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輔助化痰濁,改善食管因痰濁阻滯導致的吞咽困難 ,像一位勤勞的清潔工,將脾胃中的濕氣清掃幹淨。


    3. 瘀血阻絡加膈俞、血海:膈俞為血之會穴,位於背部,具有活血化瘀、理氣止痛的作用,如同一位疏通血脈的工程師,改善瘀血狀況;血海是脾經穴位,位於大腿內側,能養血活血,兩穴相配,可有效改善食管局部的瘀血阻滯,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和吞咽困難症狀,如同為瘀血阻塞的道路開辟新的通道。


    4. 口幹舌燥加金津、玉液:金津、玉液二穴位置特殊,在口腔舌下係帶兩側靜脈上,左為金津,右為玉液 。點刺這兩個穴位放血,能直接激發局部經氣,使津液上承,起到清熱瀉火、快速生津止渴的效果,有效緩解口幹舌燥,就像在幹涸的土地上引入清泉 。


    治療過程中,師傅特別強調從整體出發,關注患者生活的各個細節。他耐心地叮囑患者少食多餐,選擇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軟麵條、蒸南瓜等,這些食物溫和而滋養,不會給食管和脾胃造成太大負擔。同時,師傅還開導患者,讓他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大起大落。“《黃帝內經》重視人體自身的調節和生活方式對疾病的影響,我們要全方位調整患者的身體狀態,以達到陰陽平衡 。”師傅語重心長地說道。


    隨著治療的持續推進,患者吞咽困難的症狀逐漸緩解,原本難以咽下的半流質食物,現在也能較為順利地進食。他們的精神狀態也有了明顯改善,臉上漸漸恢複了血色,不再像之前那樣憔悴和痛苦。看到患者的好轉,我深刻體會到中醫辯證論治在食道癌治療中的獨特價值,也更加明白師傅常說的“醫道在於用心,更在於把握整體”這句話的含義。在師傅的悉心指導下,我對癌症與癰疽治療關聯的研究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篇小說集世間百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山聖女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山聖女果並收藏中篇小說集世間百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