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張仲景學治癰疽腫瘤》胃癌與癰疽的脾胃論治新征程——從理論剖析到多元療法實踐


    清晨,柔和的陽光透過醫館的窗欞,灑落在擺滿醫書的案幾上。我像往常一樣整理著藥材,腦海裏卻一直思索著胃癌與癰疽之間複雜的病症關聯。這時,張仲景師傅邁著沉穩的步伐走進來,他目光如炬,似乎一下就看穿了我的心思。


    “徒兒,還在琢磨病症呢?”師傅微笑著問道。我連忙點頭,把心中對胃癌與癰疽關聯的困惑一股腦說了出來。師傅微微點頭,轉身指向牆壁上懸掛的《黃帝內經》經文:“‘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脾胃是後天之本,胃癌雖說像是現代才出現的病症,實際上與脾胃功能緊密相連,和癰疽因氣血不暢、毒邪積聚的發病機理也很相似。”


    恰在這時,一位麵色蠟黃、身形消瘦的胃癌患者在家人攙扶下走進醫館。師傅馬上迎上前,詳細詢問患者的飲食、起居和症狀表現。隨後,他示意我一起為患者診斷。師傅一邊把脈,一邊說道:“此患者脾胃虛弱,運化失常,痰濕內生,又有邪毒積聚,與癰疽初期氣血阻滯、邪毒漸盛的情形類似。”


    迴到診室,師傅翻開古籍,仔細查閱關於脾胃病症的記載。“從癰疽治療中調理脾胃氣血的思路出發,我們為這位患者擬定藥方。以人參、白術健脾益氣,讓脾胃重新充滿生機;茯苓、薏苡仁利水滲濕,化痰濁,清除體內的痰濕之邪;半枝蓮、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直攻癌毒;再佐以莪術活血化瘀,消散瘀滯,打通氣血運行的通道。”師傅所言,正是將他對脾胃病症的深刻理解融入藥方,契合《傷寒雜病論》中扶正祛邪、調理陰陽的理念。


    在後續的治療過程中,師傅時刻叮囑我密切觀察患者舌苔、脈象的變化。“《黃帝內經》強調‘治病必求於本’,本就是人體的陰陽平衡。我們要依據患者陰陽消長的情況,及時調整藥方。”師傅說道。正如張仲景在臨床中注重辨證論治,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靈活用藥,師傅也時刻教導我要關注病情變化,精準施治。


    隨著時間的推移,患者的食欲逐漸增加,原本黯淡的麵色也有了些許紅潤。看到患者的好轉,我心中充滿了對師傅的敬佩以及對中醫辯證論治的信心。師傅笑著對我說:“這隻是個開始,醫道之路漫長,我們要不斷探索,將癰疽與癌症的治療研究繼續深入下去。”


    一、胃癌辨證治療理論深化


    辨證治療胃癌術後,症積雖除,但脾胃受損,運化失健,氣血虛虧,需藥物調理,尤其要杜絕癌細胞轉移的隱患。應健脾和胃、益氣養血,佐以抗癌之法,以免留下後患。在張仲景師傅的指導下,我們深入研究《傷寒雜病論》以及《黃帝內經》中脾胃與全身髒腑經絡的聯係,從整體觀念出發,不僅關注脾胃的直接調養,更注重通過調整其他髒腑來輔助脾胃功能的恢複。比如,肝主疏泄,調暢氣機,與脾胃的運化密切相關,適當疏肝理氣有助於脾胃的受納與腐熟。師傅常說:“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髒腑之間相互關聯,治病需從全局著眼。”師傅還以《傷寒雜病論》中的小柴胡湯為例,講解其通過調節少陽樞機,間接促進脾胃運化的原理,讓我明白髒腑之間協同治療的重要性。


    二、豐富多元的方藥運用


    1. 八珍湯加減:基本方含太子參、炒白術、杭白芍、炙甘草、香扁豆、淮山藥、靈芝草、製黃精、炒當歸、八月劄、蛇果草、白英、白花蛇舌草、炒穀芽 。根據不同症狀靈活辨證加減,如胃脘部脹滿者加製香附、廣鬱金;胃脘部刺痛者加炙延胡索、刺蝟皮等。師傅在運用這些方劑時,總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精準把握藥物的劑量和配伍,他常講:“用藥如用兵,需因敵製宜,方能取勝。”他會結合患者的體質、病程以及對藥物的反應,調整藥量,就像張仲景根據不同病症和患者個體差異製定方劑一樣,力求達到最佳療效。


    2. 理氣活血消腫軟堅方:針對憂鬱氣結,氣機不暢,氣滯血瘀的胃癌患者,主要方藥包括枸橘、橘葉、枳殼、陳皮、八月紮、香櫞、丁香、佛手、玫瑰花、檳榔、丹參、赤芍、牡蠣、天龍、木香、香附、生熟苡仁、合歡皮、川棟子、茯苓等 ,並酌情加減白術、黨參、露蜂房等藥物,同時配合雲南白藥、人參鱉甲煎丸等成藥。師傅強調:“此類患者,氣血瘀滯是關鍵,理氣活血需貫穿治療始終。”他以《傷寒雜病論》中的活血化瘀方劑為基礎,根據胃癌患者的特點進行化裁,增強理氣活血的功效,使氣血通暢,癌毒得以消散。


    3. 健脾益氣理氣和胃方:對於術後腹部脹氣,小便不利等症狀,因癌毒犯胃,日久體虛,加上手術刺激,中州功能受擾的患者,采用黨參、生黃芪、茯苓、白術、木香、神曲、陳皮、雞內金、瓜薑、穀麥芽、甘草,水煎服;6劑後根據情況調方,如加入熟地、芡實、黃精、白英等藥物。師傅在調方時,總是耐心地向我解釋其中的道理:“隨著病情的變化,藥方也要靈活調整,以適應患者的身體狀況。”這正體現了張仲景“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辯證論治思想,根據患者病情變化及時調整藥方,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4. 健脾益氣理氣和胃兼攻癌毒方:針對癌毒犯胃,脾胃不和,正氣大虧的患者,用黨參、生黃芪、獲苓、白術、阿膠、木香、沙參、神曲、陳皮、雞內金、生穀芽、炙甘草,水煎服;兩周後根據患者情況改用單方菝葜治療。師傅教導我:“治病需抓住主要矛盾,對於正氣大虧的患者,扶正與攻毒要相輔相成。”他以張仲景扶正祛邪的思想為指導,在治療中注重根據患者正氣和癌毒的盛衰情況,合理調整扶正與攻毒藥物的比例,使患者正氣恢複,癌毒得以控製。


    5. 清熱解毒利濕理氣補脾扶正方:對於脾虛濕盛的竇性小旁胃癌患者,采用銀花、茯苓、陳皮、厚樸、生半夏、海蛸、公英、浙貝母、香附、桃仁、石斛、杷葉、竹茹、蜈蚣、穀芽,水煎服,並配合神農丸,每晚1次 。師傅說:“此類患者,濕熱與脾虛並存,治療需清熱利濕與補脾扶正兼顧。”他借鑒《傷寒雜病論》中治療濕熱病症的經驗,結合健脾扶正之法,製定出適合此類患者的治療方案,體現了中醫治療的整體觀念和辯證論治思想。


    6. 清補脾胃滲濕理氣方:胃底腺癌患者,見麵黃消瘦,營養差,乏力,舌質紅,苔黃厚膩,脈象弦數,證屬脾胃虛弱,濕熱過盛。治以清補脾胃,滲濕理氣。方藥包括黨參、丹參、茯苓、石斛、竹茹、厚樸、陳皮、桃仁、薏米、澤瀉、當歸、杭芍、兩頭尖,水煎服 ,同時配合神農丸、將軍散以及蜥蜴經香油炸枯研細後用香油和勻服用。師傅強調:“清補脾胃要把握好分寸,既要清除濕熱,又不能損傷正氣。”他在運用藥物時,仔細斟酌藥物的性味和劑量,力求達到清補平衡,就像張仲景在方劑配伍中注重藥物之間的協同與製約關係一樣。


    7. 健脾和胃軟堅消腫方:針對脾胃失調,汁沫外溢,氣機不暢,血行受阻,挾痰飲搏結而成有形腫物的患者,采用千蟾粉(反複炒軋成粉為佳)、兒茶、雄黃,共研細末,用麵粉漿糊為丸,如豆粒大;生薏米,每天早晨煮粥,1次頓服。師傅解釋道:“此類方劑,以軟堅消腫為標,健脾和胃為本,標本兼治。”他遵循張仲景標本兼治的原則,在治療中既注重消除腫物,又不忘調理脾胃,使患者脾胃功能恢複,正氣增強,腫物得以消散。


    8. 健脾利濕解毒散結方:胃腺癌穿孔患者,腹膨滿而脹,形體消瘦,疲倦乏力等,證屬水濕互結,正虛邪留,病在中焦。治以健脾利濕,解毒散結之法。方藥為白花蛇舌草、黃毛耳草、喜樹果、苡仁、黨參、半枝蓮、白術、茯苓、雞血藤、澤瀉、枳殼、製附片 ,患者堅持服用上方中藥加減4年餘,症狀逐漸減輕。師傅感慨道:“對於重症患者,需有恆心堅持治療,靈活調整藥方,方能見效。”他以張仲景治療危急重症的經驗為參考,在麵對複雜病情時,不慌不忙,根據患者病情變化及時調整藥方,體現了高超的醫術和臨證應變能力。


    三、正骨療法在胃癌治療中的創新運用


    雖然胃癌主要是內髒疾病,但根據《黃帝內經》中人體經絡氣血貫通全身的理論,通過正骨手法調整脊柱與骨盆的位置,可間接改善脾胃的氣血供應。例如,當胸椎小關節紊亂時,可能會影響到支配脾胃的神經傳導,進而影響脾胃功能。在張仲景師傅的啟發下,我們嚐試將正骨療法應用於胃癌治療。師傅親自示範,根據患者的影像學檢查和觸診結果,精準定位錯位關節,采用適當的正骨手法,如旋轉複位法、提端擠按法等,每次治療時間約20 - 30分鍾,每周進行2 - 3次,根據患者的耐受程度和恢複情況調整治療頻率。師傅說:“人體經絡與骨骼相互關聯,通過調整骨骼位置,能激發經絡氣血的活力,輔助胃癌的治療。”他還提到,人體的經絡係統如同一張大網,骨骼則是支撐這張網的框架,當框架出現問題時,經絡氣血的運行也會受到影響,通過正骨調整骨骼位置,就可以恢複經絡氣血的正常流通,為脾胃功能的恢複創造良好的條件。


    四、針灸療法疏通脾胃經絡


    1. 體針:選取足三裏、中脘、內關、公孫等穴位。足三裏為足陽明胃經的合穴,具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的作用;中脘是胃之募穴,能和胃健脾、降逆利水;內關可寧心安神、理氣止痛;公孫為足太陰脾經的絡穴,與衝脈相通,能健脾益胃、通調衝脈。采用平補平瀉手法,得氣後留針30分鍾,期間每隔10分鍾行針1次,每周治療3 - 5次。師傅指導我:“針灸選穴如同排兵布陣,要根據經絡氣血的走向和髒腑的關係,精準選擇穴位。”他詳細講解每個穴位的作用和配伍原理,讓我明白這些穴位組合在一起,能夠從多個方麵調理脾胃功能,促進氣血運行,就像張仲景在方劑配伍中注重藥物之間的協同作用一樣,使針灸治療達到最佳效果。


    2. 耳針:取胃、脾、交感、神門等耳穴。將王不留行籽貼壓在耳穴上,用膠布固定,囑患者每天自行按壓3 - 5次,每次每穴按壓1 - 2分鍾,以耳部有酸脹感為度。兩耳交替進行,每周更換2 - 3次。師傅介紹:“耳為宗脈之所聚,通過刺激耳穴,可以調節全身髒腑經絡的功能,輔助治療胃癌。”他還提到,耳穴與人體髒腑經絡有著密切的聯係,通過刺激耳穴,可以激發人體自身的調節機製,達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的目的,為胃癌的治療提供了一種便捷有效的輔助方法。


    五、艾灸療法溫養脾胃陽氣


    1. 溫和灸:選用中脘、關元、足三裏等穴位。將艾條點燃後,距離穴位皮膚2 - 3厘米進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每穴灸15 - 20分鍾,至皮膚出現紅暈為度。每天或隔天艾灸1次。師傅說:“艾灸具有溫陽散寒、健脾和胃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弱的胃癌患者,能起到很好的調養作用。”他解釋說,艾灸通過溫熱刺激穴位,能夠激發人體的陽氣,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改善患者的消化吸收能力,為身體提供充足的營養,從而提高患者的抵抗力,輔助胃癌的治療。


    2. 隔薑灸:將鮮薑切成直徑2 - 3厘米、厚0.2 - 0.3厘米的薄片,中間用針刺數孔,然後將薑片置於穴位上,再將艾炷放在薑片上點燃施灸。當患者感覺局部有灼痛時,可將薑片稍提起,稍停後再放下繼續施灸,每穴灸3 - 5壯,每周艾灸2 - 3次。師傅強調:“隔薑灸借助生薑的溫通之力,能增強艾灸的效果,更好地溫養脾胃陽氣。”他還介紹了隔薑灸的曆史淵源和獨特作用,讓我明白這種艾灸方法不僅能夠溫陽散寒,還能通過生薑的藥效,增強脾胃的功能,對於脾胃虛寒型胃癌患者尤為適用。


    隨著患者的病情逐漸好轉,醫館裏的氛圍也多了幾分輕鬆。但師傅並沒有絲毫懈怠,他常常對我說,每一次治療都是一次學習與成長的機會,我們要不斷總結經驗,才能更好地應對下一位患者。


    六、飲食與情誌調理:身心同治的關鍵


    在胃癌的治療過程中,張仲景師傅尤為重視飲食與情誌的調理。他常引用《黃帝內經》中“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的理論,強調飲食對於脾胃功能恢複的重要性。對於胃癌患者,師傅會根據其具體病情和體質,製定個性化的飲食方案。


    對於脾胃虛弱的患者,師傅建議多食用一些健脾益胃的食物,如小米粥、山藥粥、南瓜粥等,這些食物易於消化,能夠滋養脾胃,為身體提供充足的營養。同時,師傅還告誡患者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脾胃負擔。他形象地比喻道:“脾胃就像一個嬌弱的孩子,需要我們細心嗬護,稍有不慎,就會影響它的正常運轉。”


    情誌方麵,師傅深知不良情緒對病情的負麵影響。他常常與患者交流,耐心傾聽他們的煩惱和擔憂,給予安慰和鼓勵。他說:“憂思傷脾,過度的憂慮和思考會損傷脾胃的功能。我們要讓患者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這樣才能更好地對抗疾病。”師傅會給患者講述一些成功治愈的案例,增強他們戰勝疾病的信心。他還建議患者通過適當的運動,如散步、太極拳等,來舒緩情緒,促進氣血運行。


    七、醫案記錄與傳承:知識的積累與延續


    為了更好地總結治療經驗,師傅要求我詳細記錄每一位胃癌患者的醫案。他說:“醫案是我們臨床實踐的寶貴財富,通過分析醫案,我們可以發現治療過程中的優點和不足,從而不斷改進我們的治療方法。”


    在記錄醫案時,師傅教導我要詳細記錄患者的症狀、體征、辯證結果、治療方案以及治療過程中的變化。每一個細節都可能蘊含著重要的信息,不能有絲毫遺漏。他還會定期與我一起迴顧醫案,分析治療效果,探討改進的方向。


    除了記錄醫案,師傅還注重將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傳授給我。他會給我講解經典醫籍中的相關理論,結合實際案例,讓我更好地理解和應用。他說:“中醫的傳承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努力,你要好好學習,將這些知識傳承下去,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


    在師傅的指導下,我不僅學到了豐富的醫學知識和臨床技能,更感受到了作為一名醫者的責任和使命。我深知,在胃癌與癰疽的治療探索之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有師傅的引領,我充滿了信心和勇氣。我將繼續努力學習,不斷探索,為中醫治療癌症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特別提醒:以下涉及的方劑、針法均為小說創作內容,不具備實際醫療指導意義 ,請勿自行使用。若有醫療需求,請務必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以確保安全有效。


    小說效果,理性對待。不要當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篇小說集世間百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山聖女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山聖女果並收藏中篇小說集世間百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