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廬後的庭院中,孫思邈一襲素袍,衣袂隨風輕揚。他抬手輕撫那具神奇的透明銅人穴位圖,目光中滿是對中醫經絡奧秘的洞悉。微風拂過,帶來陣陣藥香,似在為即將展開的知識盛宴奏響序曲。


    “徒兒,今日我們繼續深入探尋足太陽膀胱經的奧秘,”孫思邈開口,聲音沉穩而有力,“這條經絡上穴位眾多,每一個都蘊含著獨特的力量,是守護人體健康的關鍵節點。”說罷,他指向銅人,開始講解。


    大杼穴:骨骼康健與外感調理的樞紐


    “首先是大杼穴,在脊柱區,第1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它是八會穴之骨會 。”孫思邈說道,“骨骼支撐著我們的身體,而大杼穴就像是骨骼健康的總開關。它不僅能治療咳嗽、發熱等外感病症,對於項強、肩背痛等骨骼相關病症也有很好的調理作用。當人體外感邪氣,氣血運行受阻,或是因勞損、外傷等導致骨骼周圍氣血不暢時,刺激大杼穴,就可激發經氣,疏通經絡,調和氣血,達到治療的目的。”


    這時,一位因長期伏案工作而肩背疼痛、頸項僵硬的年輕書生走進庭院。他眉頭緊皺,抬手揉著僵硬的脖頸,滿臉痛苦。孫思邈讓書生趴在床上,充分暴露背部。他先用手掌在大杼穴周圍輕輕按摩,放鬆肌肉,隨後找準大杼穴,用拇指指腹緩緩發力按壓。書生起初疼得倒吸涼氣,孫思邈輕聲安慰:“莫緊張,這是氣血在被激發,堅持一會兒,疼痛就會緩解。”隨著按壓的持續,書生的表情逐漸放鬆,他驚訝地說:“奇怪,肩膀和脖子好像沒那麽僵硬了,疼痛也減輕了不少。”


    孫思邈繼續按壓了數分鍾,然後對書生說:“你這是長期久坐,氣血不暢所致。往後要多起身活動,閑暇時可自行按摩大杼穴,每次10 - 15分鍾,力度以能耐受為宜。”書生連連點頭,對孫思邈的醫術讚歎不已。


    風門穴:抵禦外邪的堅固門戶


    “再看風門穴,在脊柱區,第2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五行屬木。”孫思邈接著說,“它就像是風邪出入的門戶,風邪侵襲人體,往往先從此處而入。因此,風門穴具有祛風解表、宣肺理氣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感冒、咳嗽、發熱、頭痛、項強等外感病症。當風邪來襲,刺激風門穴,可激發人體的陽氣,驅散風邪,使肺氣得以宣暢,從而緩解外感症狀。”


    一位受了風寒,正咳嗽、發熱、頭痛的農夫匆匆趕來。他麵色潮紅,聲音沙啞,不停地咳嗽。孫思邈采用艾灸風門穴的方法為他治療。點燃艾條,距離穴位皮膚2 - 3厘米,溫和施灸。艾條燃燒,散發出淡淡的香氣,嫋嫋升騰。“艾灸風門穴,能借助艾草的純陽之力,溫通經絡,驅散風寒之邪。”孫思邈解釋道。農夫在艾灸過程中,微微出汗,咳嗽和頭痛症狀逐漸緩解。他感激地說:“大夫,感覺一下子輕鬆多了,這艾灸可真神奇!”


    肺俞穴:滋養肺髒的生命源泉


    “肺俞穴位於脊柱區,第3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是肺的背俞穴,五行屬土。”孫思邈說道,“肺主氣,司唿吸,是人體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重要器官。肺俞穴就像是滋養肺髒的生命源泉,可治療咳嗽、氣喘、咯血、骨蒸潮熱、盜汗、鼻塞等肺係病症。通過刺激肺俞穴,能調節肺髒功能,滋養肺陰,補充肺氣,使肺髒的功能得以正常發揮。”


    一位患有慢性咳嗽的中年婦女前來求診。她麵色蒼白,身形消瘦,咳嗽反複發作,每到夜晚更是咳得難以入眠。孫思邈在肺俞穴上進行針刺,采用補法,以滋養肺髒。同時,配合按摩手法,輕輕揉按穴位。他一邊操作一邊對我解釋:“對於肺陰虛損的患者,針刺補法可激發肺經的經氣,滋陰潤肺;按摩則能促進局部氣血運行,增強治療效果。”經過幾次治療,婦女的咳嗽症狀明顯減輕,麵色也逐漸紅潤起來,她激動地說:“多虧了大夫,我終於能睡個好覺了。”


    厥陰俞:心肺氣血的調和使者


    “厥陰俞在脊柱區,第4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孫思邈介紹道,“它主要用於治療心痛、心悸、咳嗽、胸悶等。心主血脈,肺主氣,兩者相互協調,維持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厥陰俞就像是一位調和使者,可調節心髒及肺部的氣血運行。當心肺氣血不暢,出現上述症狀時,刺激厥陰俞,能使氣血重新通暢,恢複心肺的正常功能。”


    一位因情誌不暢而感到心悸、胸悶、咳嗽的年輕女子走進庭院。她神情焦慮,眉頭緊鎖。孫思邈先讓女子放鬆心情,然後在厥陰俞穴進行按摩。他用手指輕輕點按穴位,從輕到重,再由重到輕,節奏均勻。同時,引導女子進行深唿吸。“放鬆身心,隨著我的按摩,慢慢吸氣,緩緩唿氣。”孫思邈輕聲說道。在按摩過程中,女子的表情逐漸放鬆,她驚訝地說:“感覺胸口沒那麽悶了,心跳也平穩了一些。”孫思邈囑咐女子要保持心情舒暢,配合按摩治療,以鞏固療效。


    心俞穴:心靈安寧的守護衛士


    “心俞穴在脊柱區,第5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是心髒的背俞穴,五行屬土。”孫思邈說道,“心為君主之官,主神明,心俞穴則是守護心靈安寧的衛士。它能調理心痛、驚悸、失眠、健忘、癲癇、盜汗等心係病症,通過調節心髒氣血,達到寧心安神的目的。當心髒氣血失調,出現各種不適時,刺激心俞穴,可使氣血平和,心神得安。”


    一位因工作壓力大而失眠、心悸的年輕官員前來。他麵容憔悴,眼神中透著疲憊與焦慮。孫思邈先在其心俞穴周圍輕輕按摩,放鬆肌肉,然後用手指點按心俞穴。“點按時要注意力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宜。”孫思邈對我說道。在點按過程中,孫思邈還與官員交談,疏導他的情緒。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和調理,官員的失眠和心悸症狀得到了有效緩解,他感激地說:“多虧了您,我終於能睡個好覺了,工作也更有精力了。”


    督俞:心肺與腹部氣血的調節樞紐


    “督俞在脊柱區,第6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五行屬土。”孫思邈說道,“它可調理心痛、胸悶、腹痛、寒熱、氣喘等症狀。人體的氣血運行是一個整體,督俞穴就像是一個關鍵的調節樞紐,對心肺及腹部的氣血不暢有調節作用。刺激此穴,能疏通相關經絡氣血,使氣血順暢運行,從而緩解各種不適症狀。”


    一位因氣血不暢而經常胸悶、腹痛、氣喘的老者前來。他步履蹣跚,麵色蒼白。孫思邈在督俞穴采用針刺和艾灸相結合的治療方法。針刺時,根據老者的體質和病情,采用適當的補瀉手法;艾灸時,借助艾草的溫熱之力,溫通經絡。經過幾次治療,老者的症狀得到了明顯改善,他感慨地說:“這中醫的穴位真是神奇,一下子解決了我這麽多的毛病。”


    膈俞:氣血調和的神奇要穴


    “膈俞位於脊柱區,第7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是八會穴之血會,五行屬金。”孫思邈說道,“它有活血化瘀、寬胸理氣、和胃降逆的功效,常用於治療嘔吐、呃逆、氣喘、吐血、貧血、潮熱、盜汗等病症。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膈俞穴就像是氣血的調和劑,通過刺激它,可調和氣血,平衡髒腑功能,使人體的氣血運行恢複正常。”


    一位因氣血瘀滯而出現吐血、貧血、潮熱、盜汗的年輕患者前來。他麵色蒼白,身體虛弱。孫思邈在膈俞穴采用三棱針點刺放血療法,放出少量瘀血,以活血化瘀。同時,配合艾灸,以溫陽補血。“點刺放血時要嚴格消毒,控製出血量。艾灸則可溫通經絡,促進氣血生成。”孫思邈說道。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患者的症狀逐漸好轉,麵色也恢複了紅潤。


    肝俞:肝髒健康的嗬護天使


    “肝俞在脊柱區,第9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是肝髒的背俞穴,五行屬土。”孫思邈介紹道,“肝髒主疏泄,藏血,對人體的新陳代謝和情誌調節起著重要作用。肝俞穴就像是肝髒健康的嗬護天使,主要治療脅痛、黃疸、目赤腫痛、眩暈、夜盲、癲狂癇等肝膽病症。刺激肝俞穴,可養護肝髒,調節肝髒氣血,疏肝理氣,使肝髒的功能得以正常發揮。”


    一位因長期飲酒導致脅痛、黃疸、目赤腫痛的中年男子前來。他身形消瘦,麵色發黃,眼神中透著疲憊。孫思邈在肝俞穴進行艾灸和按摩相結合的治療。艾灸時,艾條的溫熱之力滲透穴位,以溫陽散寒,利膽退黃;按摩則促進局部氣血運行,疏肝理氣。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男子的脅痛症狀減輕,黃疸也有所消退,他懊悔地說:“以後再也不敢貪杯了,多虧了大夫救我。”


    膽俞:膽腑功能的調理大師


    “膽俞位於脊柱區,第10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是膽的背俞穴,五行屬土。”孫思邈說道,“膽主決斷,貯藏和排泄膽汁,對消化功能有著重要影響。膽俞穴能調理膽腑,主要用於治療黃疸、口苦、脅痛、嘔吐、膽囊炎、膽結石等膽腑病症。當膽腑功能失調,出現上述症狀時,刺激膽俞穴,可促進膽汁排泄,調節膽腑功能,緩解不適。”


    一位患有膽囊炎,經常脅痛、口苦、嘔吐的老者前來。他表情痛苦,手捂著腹部。孫思邈在膽俞穴進行針刺,配合電針刺激,以增強治療效果。“針刺時要注意進針角度和深度,避免損傷內髒。電針刺激可通過電流進一步激發穴位的經氣,提高治療效果。”孫思邈提醒我。經過幾次治療,老者的膽囊炎症狀得到了有效控製,脅痛和口苦症狀明顯減輕,他感激地說:“終於能睡個安穩覺了,太感謝您了。”


    脾俞:脾胃健康的堅固基石


    “脾俞在脊柱區,第11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是脾的背俞穴,五行屬土。”孫思邈介紹道,“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俞穴有健脾和胃、利濕升清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腹脹、腹瀉、嘔吐、消化不良、水腫、便血等脾胃病症。刺激脾俞穴,可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使人體獲得充足的營養供應。”


    一位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年輕小夥前來。他身形瘦弱,麵色萎黃,食欲不振。孫思邈在脾俞穴采用推拿手法,以順時針方向揉按,促進脾胃運化。同時,配合艾灸,增強溫陽健脾的作用。“推拿時手法要輕柔,以促進脾胃的蠕動和消化。艾灸則可溫煦脾胃,增強脾胃的功能。”孫思邈說道。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小夥的消化功能明顯改善,腹脹、腹瀉症狀消失,麵色也逐漸紅潤起來,他開心地說:“終於能好好吃飯了,太感謝您了。”


    胃俞:胃部健康的貼心管家


    “胃俞位於脊柱區,第12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是胃的背俞穴,五行屬土。”孫思邈說道,“胃主受納腐熟水穀,是人體消化食物的重要器官。胃俞穴主要治療胃脘痛、嘔吐、腹脹、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胃部病症,可調節胃部功能,促進消化吸收。當胃部出現不適時,刺激胃俞穴,能使胃氣順暢,消化功能恢複正常。”


    一位因飲食不規律而胃痛、胃脹、消化不良的中年婦女前來。她眉頭緊皺,手捂著胃部。孫思邈在胃俞穴進行拔罐治療,通過負壓吸引,改善局部氣血循環。“拔罐時要注意罐的溫度和吸力,避免燙傷和皮膚損傷。”孫思邈說道。經過幾次治療,婦女的胃痛、胃脹症狀得到了緩解,她感激地說:“以後一定注意飲食規律,謝謝大夫。”


    三焦俞:三焦氣化的調節中樞


    “三焦俞在脊柱區,第1腰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是三焦的背俞穴,五行屬土。”孫思邈介紹道,“三焦是人體水液代謝和氣機升降的通道,三焦俞能調節三焦的氣化功能,主要治療腸鳴、腹脹、嘔吐、腹瀉、痢疾、水腫等三焦相關病症。刺激三焦俞穴,可促進水液代謝和髒腑間的協調,使人體的生理功能恢複正常。”


    一位因三焦氣化失常而出現腹脹、腹瀉、水腫的患者前來。他腹部脹滿,下肢浮腫。孫思邈在三焦俞穴進行針刺和艾灸相結合的治療。針刺時,采用提插補瀉手法,調節三焦經氣;艾灸時,溫通三焦經絡,促進水液代謝。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患者的症狀得到了明顯改善,他高興地說:“肚子不脹了,腿也消腫了,太神奇了。”


    在這寧靜的庭院中,孫思邈的講解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對足太陽膀胱經穴位的認知之路。每一個穴位都承載著中醫的智慧和千年的傳承,我深知自己肩負著傳承和發揚這一瑰寶的重任。我暗暗發誓,定要將這些知識融會貫通,用它們為更多的人解除病痛,讓中醫的光芒照亮每一個角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篇小說集世間百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山聖女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山聖女果並收藏中篇小說集世間百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