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觀音菩薩的神化加持後,我開啟了一段如饑似渴的學習之旅。整整一年,道觀的每一寸土地都見證了我的努力。清晨,當第一縷陽光還未完全穿透薄霧,我便已在庭院中對著骨骼模型反複揣摩,從每一塊骨頭的形態、位置,到它們之間的連接與協同運作,都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中。夜晚,萬籟俱寂,我仍在燭光下研讀醫書,那些關於人體經絡、氣血運行以及正骨手法的記載,我早已爛熟於心。
終於,迎來了出師前的考核。考核場地就設在道觀的偏殿,這裏彌漫著一股莊嚴肅穆的氣息。今日,道長身著一襲素色道袍,神色平和卻又透著幾分威嚴,他將作為此次考核的主考官。而我的麵前,站著一位真人模特,他的眼神中帶著些許緊張與期待。
考核開始,我深吸一口氣,努力讓自己鎮定下來。首先是麵診,我仔細觀察模特的麵部色澤、五官形態以及神情氣色。從他的麵色微微發黃,我推測可能是脾胃功能欠佳,因為中醫認為脾胃開竅於口,其華在唇,麵色發黃往往與脾胃運化失常,氣血生化不足有關。再看他的眼睛,眼白處稍有血絲,且微微泛黃,這或許暗示著肝髒的疏泄功能出現了問題,肝主目,肝髒的病變常常會在眼睛上有所體現。
緊接著是觸診,我緩緩伸出雙手,輕輕搭在模特的頭部。從額頭開始,觸摸著額骨,感受其平整度和有無異常突起。額骨不僅構成了麵部的上界,保護著大腦額葉,還與人體的陽氣運行密切相關。若額骨處有壓痛,可能意味著陽氣受阻,氣血不暢,影響到頭部的清陽之氣上升,進而可能引發頭痛、頭暈等症狀。“這額骨如同房屋的屋簷,守護著大腦的前端,一旦出現問題,就像屋簷漏雨,頭部的氣血循環也會受影響。”我向道長解釋道。
順著向下,我觸摸到了顴骨,顴骨不僅決定了麵部的輪廓,還與小腸經有著一定的關聯。當顴骨周圍出現疼痛或不適時,可能暗示著小腸的分清泌濁功能出現了紊亂,影響到人體的消化吸收。“顴骨好似麵部的承重牆,支撐起麵部的同時,也反映著小腸的健康狀況,小腸經氣血不暢,顴骨附近就可能出現酸痛。”我邊摸邊說。
在觸診下頜骨時,我發現其兩側的肌肉稍有緊張,下頜骨是咀嚼的重要骨骼,與胃經緊密相連。肌肉緊張可能是長期咀嚼習慣不良,或是胃經有熱,循經上擾所致,長期如此可能會引發顳下頜關節紊亂,影響正常的咀嚼功能。“下頜骨像一個精巧的杠杆,在咀嚼時發揮關鍵作用,與胃經相通,胃經有熱就可能傳導到這裏,讓肌肉緊繃。”我向道長匯報著。
隨後,我開始對模特的頭骨進行全麵的摸骨診斷。“頂骨如同堅固的穹頂,和額骨一起守護著大腦的頂部和側麵,為大腦提供堅實的保護。一旦頂骨受傷,可能引發顱內組織的損傷,後果不堪設想。”我邊觸摸邊向道長講解。接著摸到枕骨,“枕骨位於頭骨後部,它和寰椎相連,支撐著頭部的重量,同時保護著大腦的枕葉。若枕骨出現骨折或錯位,可能壓迫周圍神經血管,導致頭暈、頸部活動受限。”
我輕輕按揉模特的耳部,“耳骨雖小,但構造精妙,由錘骨、砧骨和鐙骨組成,它們在聲音傳導中起著關鍵作用。這三塊小骨相互協作,將鼓膜的振動傳遞到內耳,讓我們能夠感知聲音。若耳骨出現病變,比如炎症或損傷,就可能影響聽力,導致耳鳴、聽力下降等問題。”
接下來是頸椎,我一邊觸摸,一邊向道長闡述每一塊椎骨的作用和可能出現的病變。
“這第1頸椎,也叫寰椎,呈獨特的環形結構,沒有椎體和棘突 ,它主要與枕骨和第2頸椎相關節,是支持頭部並參與頭部屈伸、旋轉運動的關鍵,一旦寰椎出現錯位,很可能導致頭部活動受限,甚至壓迫椎動脈,引發頭暈、惡心等症狀,就像車頭的轉向軸出了故障,整個頭部的‘轉向’都會受影響。”
“第2頸椎名為樞椎,其椎體向上伸出齒突,與寰椎構成寰樞關節,這是頸部實現靈活旋轉的重要結構。若樞椎病變,頸部的轉動會明顯受限,還可能刺激周圍神經,引起頸部疼痛和上肢麻木,它就像門鎖的核心轉軸,壞了就沒法順暢開門。”
“第3到6頸椎形態較為相似,它們的椎體較小,椎孔較大,橫突上還有橫突孔,椎動脈和椎靜脈從中穿過,負責為腦部供血。這些頸椎若發生病變,比如骨質增生壓迫血管,就會影響腦部血液供應,導致頭暈、記憶力減退等,它們是給大腦輸送‘養分’的交通要道,堵了可不得了。”
“第7頸椎又稱隆椎,它的棘突特別長,末端還不分叉,低頭時很容易在頸部後方摸到,常作為計數椎骨的標誌,對維持頸部的穩定性意義重大,若此處受傷,可能會影響整個頸部的支撐功能,好比高樓的關鍵支柱受損,整體穩定性就會下降。”
接著是胸椎,我邊摸邊講:“第1胸椎的椎體有一圓形的全肋凹和一個半圓形的上肋凹,棘突較長且斜向後下方,它參與胸廓的構成,對胸腔內的器官起到保護作用。若第1胸椎出現問題,可能影響上肢的活動,還會對心肺功能產生一定影響,它是胸廓‘城牆’的起始關鍵部分。”
“第2到8胸椎,椎體兩側都有上、下肋凹,與肋骨小頭相關節,它們的棘突依次增長,向後下方傾斜,和肋骨一起構成胸廓的骨性框架,不僅保護心肺等重要器官,還在唿吸運動中發揮關鍵作用。這些胸椎若是錯位或病變,可能導致胸痛、唿吸不暢,它們是守護胸腔的‘衛士’,出問題胸腔就危險了。”
“第9胸椎一般隻有一個上肋凹,與第9肋相關節,在維持胸廓形態和穩定方麵發揮著作用,一旦出現異常,可能會影響相鄰肋骨的活動,進而影響唿吸和身體的平衡,就像拚圖的關鍵一塊,缺了就拚不完整。”
“第10到12胸椎形態有所變化,第10胸椎常隻有一個肋凹,第11、12胸椎的肋凹不典型,它們連接著下方的腰椎,在胸腰段的過渡中至關重要。若這幾塊胸椎出現問題,可能導致胸腰結合部疼痛,影響腰部的正常活動,它們是胸腰‘交接站’,故障了交通就堵塞。”
再到腰椎,我專注地感受著每一塊腰椎的狀態:“第1到4腰椎的椎體粗壯,呈腎形,椎弓發達,上、下關節突的關節麵幾乎呈矢狀位,棘突呈板狀,水平伸向後方。它們主要承擔著身體的重量,在腰部的屈伸、側屈等運動中起著關鍵作用。如果這些腰椎出現病變,比如腰椎間盤突出,就會壓迫神經,導致腰痛、下肢放射性疼痛和麻木,它們是身體的‘承重梁’,受損了身體就難以支撐。”
“第5腰椎的椎體最大,前緣較厚,後緣較薄,與骶骨相連,是腰部力量傳遞到骨盆的關鍵部位,對維持身體直立和腰椎與骶骨間的穩定性極為重要。一旦第5腰椎受損,可能會引起下腰部疼痛,影響站立和行走,它是連接上下半身的‘紐帶’,斷了就麻煩。”
完成脊柱的摸骨診斷後,我將注意力轉移到模特的胸部。“胸骨是胸廓前方的中軸骨骼,由胸骨柄、胸骨體和劍突組成。胸骨柄和鎖骨相連,參與構成胸鎖關節,胸骨體則與肋骨相連,共同圍成胸廓,保護著心髒、肺等重要器官。若胸骨受傷,胸廓的完整性被破壞,心肺功能會受到嚴重影響。”我一邊觸摸,一邊講解,“比如胸骨骨折,可能直接壓迫心髒,導致心髒功能異常,危及生命。”
接著來到肩部,我觸摸著鎖骨,“鎖骨像一條架起的橋梁,連接著上肢與軀幹,不僅支撐上肢活動,還保護著鎖骨下的血管和神經。要是鎖骨骨折,上肢抬起都會困難,而且周圍血管神經也容易受壓迫。”接著是肩胛骨,“這肩胛骨形似展翅的蝴蝶,是眾多肌肉的附著點,參與上肢的各種活動,像穿衣、抬舉重物都離不開它。若肩胛骨錯位,肩部會疼痛,上肢活動範圍也會縮小。”
在觸摸上肢時,我握住肱骨,“肱骨是上肢最粗壯的長骨,是力量傳導的重要結構,參與各種手臂的屈伸、旋轉動作。若肱骨骨折,手臂的力量和活動都會大打折扣。”順著向下是尺骨和橈骨,“尺骨和橈骨相互配合,讓前臂能靈活旋轉,完成旋前、旋後動作,比如我們擰瓶蓋就靠它們協作。要是其中一根骨頭出問題,前臂的旋轉功能就會受影響。”
接著是手部,我輕輕拿起模特的手,“腕骨由8塊小骨組成,結構精巧,是連接前臂和手掌的關鍵,能完成屈伸、側偏等動作。腕骨損傷會導致手腕疼痛、活動受限,影響手部精細動作。”再觸摸掌骨,“5塊掌骨構成手掌的骨架,支撐手掌形態,參與抓握等動作。掌骨骨折會影響手部抓握力量和靈活性。”最後是指骨,“手指的指骨讓我們能完成捏、抓、握等精細動作,是手部功能的直接執行者。指骨受傷,連拿筆寫字、係扣子這些小事都做不好。”
來到下肢,我先觸摸著骨盆,“骨盆是連接脊柱和下肢的重要結構,承載著上半身的重量,並將其傳遞到下肢。它還保護著盆腔內的生殖、泌尿等器官。骨盆若有損傷或錯位,不僅影響下肢活動,還可能波及盆腔器官。”
接著是股骨,“股骨是人體最長、最結實的長骨,支撐著身體的重量,在行走、跑跳等運動中承受巨大壓力。股骨骨折是很嚴重的損傷,會讓人失去行動能力。”再到膝關節處,“這裏的髕骨是人體最大的籽骨,在膝關節屈伸時起重要作用,能增加股四頭肌的力臂,協助膝關節發力。若髕骨脫位或損傷,膝關節屈伸會疼痛、受限。”同時,我也檢查到半月板有輕微磨損,“半月板能緩衝膝關節的壓力,保護關節麵,損傷後膝關節穩定性下降,活動時會疼痛、彈響。”
順著向下,我握住脛骨和腓骨,“脛骨是小腿主要的承重骨,支撐身體重量;腓骨輔助脛骨,參與小腿的旋轉和肌肉附著。若脛骨骨折,行走會困難;腓骨損傷則可能影響小腿肌肉的正常功能。”
最後是足部,我觸摸著跗骨,“跗骨中的跟骨是最大的一塊,是站立和行走時的主要承重骨,若長骨刺會引起足跟痛。距骨連接小腿和足部,對維持足弓和足部活動至關重要。”接著是蹠骨和趾骨,“5塊蹠骨支撐足弓,參與行走時的發力;趾骨則輔助維持身體平衡和完成一些精細動作,比如踮腳尖。它們若受傷,行走和站立都會受影響。”
摸骨診斷結束後,便進入了手法治療環節。對於頸椎錯位,我采用了輕柔的旋轉複位手法。我讓模特放鬆身體,輕輕托住他的頭部,緩慢地進行旋轉和牽引,在恰到好處的時機,運用巧勁,使錯位的頸椎關節複位。整個過程中,我時刻關注著模特的表情和反應,確保手法的安全和有效。
針對腰椎的骨質增生,我運用了按摩和推拿手法。先在腰部周圍的肌肉上進行放鬆按摩,以緩解肌肉的緊張,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然後,采用適當的按壓和推揉手法,調整腰椎的受力平衡,減輕增生部位對周圍組織的壓迫。
在治療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時,我結合了艾灸和按摩。先在膝關節周圍的穴位,如內外膝眼、足三裏、陽陵泉等穴位上進行艾灸,通過艾灸的溫熱刺激,溫通經絡,散寒止痛,促進局部的氣血運行。然後,再進行輕柔的按摩手法,幫助半月板的修複和膝關節功能的恢複。
對於跟骨骨刺,我采用了針灸和中藥泡腳相結合的方法。在足跟部的穴位,如昆侖、太溪等穴位進行針灸,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同時,讓模特用具有活血化瘀、軟堅散結功效的中藥泡腳,以減輕足跟的疼痛和腫脹。
整個考核過程持續了數個小時,我全神貫注,將所學的知識和技能發揮得淋漓盡致。考核結束後,我緊張地等待著道長的評判。
道長微微點頭,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經過這一年的艱苦學習,你在正骨醫術上已經有了深厚的造詣。從麵診、觸診,到摸骨診斷,再到手法治療和康複手段的運用,你都展現出了紮實的基本功和敏銳的洞察力。你不僅掌握了每一塊骨頭的生理功能和病變原因,還能將正骨手法與針灸、艾灸、按摩等療法有機結合,做到了標本兼治。我宣布,你順利通過考核。”
隨後,道長從袖中取出一本古樸的《傳承證書》,上麵有著他親手簽下的名字和道觀的印章。“從即日起,你便是《翠屏山道家正骨術》的第一傳承人。希望你能將這門醫術發揚光大,懸壺濟世,造福蒼生。”
我雙手顫抖著接過證書,心中滿是激動與感恩。這一年的努力與付出,在這一刻得到了最好的迴報。我深知,這不僅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未來的道路或許充滿挑戰,但我將帶著這份傳承的使命,繼續在正骨之路上砥礪前行,用我的雙手為更多的人解除病痛,讓翠屏山道家正骨術在世間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終於,迎來了出師前的考核。考核場地就設在道觀的偏殿,這裏彌漫著一股莊嚴肅穆的氣息。今日,道長身著一襲素色道袍,神色平和卻又透著幾分威嚴,他將作為此次考核的主考官。而我的麵前,站著一位真人模特,他的眼神中帶著些許緊張與期待。
考核開始,我深吸一口氣,努力讓自己鎮定下來。首先是麵診,我仔細觀察模特的麵部色澤、五官形態以及神情氣色。從他的麵色微微發黃,我推測可能是脾胃功能欠佳,因為中醫認為脾胃開竅於口,其華在唇,麵色發黃往往與脾胃運化失常,氣血生化不足有關。再看他的眼睛,眼白處稍有血絲,且微微泛黃,這或許暗示著肝髒的疏泄功能出現了問題,肝主目,肝髒的病變常常會在眼睛上有所體現。
緊接著是觸診,我緩緩伸出雙手,輕輕搭在模特的頭部。從額頭開始,觸摸著額骨,感受其平整度和有無異常突起。額骨不僅構成了麵部的上界,保護著大腦額葉,還與人體的陽氣運行密切相關。若額骨處有壓痛,可能意味著陽氣受阻,氣血不暢,影響到頭部的清陽之氣上升,進而可能引發頭痛、頭暈等症狀。“這額骨如同房屋的屋簷,守護著大腦的前端,一旦出現問題,就像屋簷漏雨,頭部的氣血循環也會受影響。”我向道長解釋道。
順著向下,我觸摸到了顴骨,顴骨不僅決定了麵部的輪廓,還與小腸經有著一定的關聯。當顴骨周圍出現疼痛或不適時,可能暗示著小腸的分清泌濁功能出現了紊亂,影響到人體的消化吸收。“顴骨好似麵部的承重牆,支撐起麵部的同時,也反映著小腸的健康狀況,小腸經氣血不暢,顴骨附近就可能出現酸痛。”我邊摸邊說。
在觸診下頜骨時,我發現其兩側的肌肉稍有緊張,下頜骨是咀嚼的重要骨骼,與胃經緊密相連。肌肉緊張可能是長期咀嚼習慣不良,或是胃經有熱,循經上擾所致,長期如此可能會引發顳下頜關節紊亂,影響正常的咀嚼功能。“下頜骨像一個精巧的杠杆,在咀嚼時發揮關鍵作用,與胃經相通,胃經有熱就可能傳導到這裏,讓肌肉緊繃。”我向道長匯報著。
隨後,我開始對模特的頭骨進行全麵的摸骨診斷。“頂骨如同堅固的穹頂,和額骨一起守護著大腦的頂部和側麵,為大腦提供堅實的保護。一旦頂骨受傷,可能引發顱內組織的損傷,後果不堪設想。”我邊觸摸邊向道長講解。接著摸到枕骨,“枕骨位於頭骨後部,它和寰椎相連,支撐著頭部的重量,同時保護著大腦的枕葉。若枕骨出現骨折或錯位,可能壓迫周圍神經血管,導致頭暈、頸部活動受限。”
我輕輕按揉模特的耳部,“耳骨雖小,但構造精妙,由錘骨、砧骨和鐙骨組成,它們在聲音傳導中起著關鍵作用。這三塊小骨相互協作,將鼓膜的振動傳遞到內耳,讓我們能夠感知聲音。若耳骨出現病變,比如炎症或損傷,就可能影響聽力,導致耳鳴、聽力下降等問題。”
接下來是頸椎,我一邊觸摸,一邊向道長闡述每一塊椎骨的作用和可能出現的病變。
“這第1頸椎,也叫寰椎,呈獨特的環形結構,沒有椎體和棘突 ,它主要與枕骨和第2頸椎相關節,是支持頭部並參與頭部屈伸、旋轉運動的關鍵,一旦寰椎出現錯位,很可能導致頭部活動受限,甚至壓迫椎動脈,引發頭暈、惡心等症狀,就像車頭的轉向軸出了故障,整個頭部的‘轉向’都會受影響。”
“第2頸椎名為樞椎,其椎體向上伸出齒突,與寰椎構成寰樞關節,這是頸部實現靈活旋轉的重要結構。若樞椎病變,頸部的轉動會明顯受限,還可能刺激周圍神經,引起頸部疼痛和上肢麻木,它就像門鎖的核心轉軸,壞了就沒法順暢開門。”
“第3到6頸椎形態較為相似,它們的椎體較小,椎孔較大,橫突上還有橫突孔,椎動脈和椎靜脈從中穿過,負責為腦部供血。這些頸椎若發生病變,比如骨質增生壓迫血管,就會影響腦部血液供應,導致頭暈、記憶力減退等,它們是給大腦輸送‘養分’的交通要道,堵了可不得了。”
“第7頸椎又稱隆椎,它的棘突特別長,末端還不分叉,低頭時很容易在頸部後方摸到,常作為計數椎骨的標誌,對維持頸部的穩定性意義重大,若此處受傷,可能會影響整個頸部的支撐功能,好比高樓的關鍵支柱受損,整體穩定性就會下降。”
接著是胸椎,我邊摸邊講:“第1胸椎的椎體有一圓形的全肋凹和一個半圓形的上肋凹,棘突較長且斜向後下方,它參與胸廓的構成,對胸腔內的器官起到保護作用。若第1胸椎出現問題,可能影響上肢的活動,還會對心肺功能產生一定影響,它是胸廓‘城牆’的起始關鍵部分。”
“第2到8胸椎,椎體兩側都有上、下肋凹,與肋骨小頭相關節,它們的棘突依次增長,向後下方傾斜,和肋骨一起構成胸廓的骨性框架,不僅保護心肺等重要器官,還在唿吸運動中發揮關鍵作用。這些胸椎若是錯位或病變,可能導致胸痛、唿吸不暢,它們是守護胸腔的‘衛士’,出問題胸腔就危險了。”
“第9胸椎一般隻有一個上肋凹,與第9肋相關節,在維持胸廓形態和穩定方麵發揮著作用,一旦出現異常,可能會影響相鄰肋骨的活動,進而影響唿吸和身體的平衡,就像拚圖的關鍵一塊,缺了就拚不完整。”
“第10到12胸椎形態有所變化,第10胸椎常隻有一個肋凹,第11、12胸椎的肋凹不典型,它們連接著下方的腰椎,在胸腰段的過渡中至關重要。若這幾塊胸椎出現問題,可能導致胸腰結合部疼痛,影響腰部的正常活動,它們是胸腰‘交接站’,故障了交通就堵塞。”
再到腰椎,我專注地感受著每一塊腰椎的狀態:“第1到4腰椎的椎體粗壯,呈腎形,椎弓發達,上、下關節突的關節麵幾乎呈矢狀位,棘突呈板狀,水平伸向後方。它們主要承擔著身體的重量,在腰部的屈伸、側屈等運動中起著關鍵作用。如果這些腰椎出現病變,比如腰椎間盤突出,就會壓迫神經,導致腰痛、下肢放射性疼痛和麻木,它們是身體的‘承重梁’,受損了身體就難以支撐。”
“第5腰椎的椎體最大,前緣較厚,後緣較薄,與骶骨相連,是腰部力量傳遞到骨盆的關鍵部位,對維持身體直立和腰椎與骶骨間的穩定性極為重要。一旦第5腰椎受損,可能會引起下腰部疼痛,影響站立和行走,它是連接上下半身的‘紐帶’,斷了就麻煩。”
完成脊柱的摸骨診斷後,我將注意力轉移到模特的胸部。“胸骨是胸廓前方的中軸骨骼,由胸骨柄、胸骨體和劍突組成。胸骨柄和鎖骨相連,參與構成胸鎖關節,胸骨體則與肋骨相連,共同圍成胸廓,保護著心髒、肺等重要器官。若胸骨受傷,胸廓的完整性被破壞,心肺功能會受到嚴重影響。”我一邊觸摸,一邊講解,“比如胸骨骨折,可能直接壓迫心髒,導致心髒功能異常,危及生命。”
接著來到肩部,我觸摸著鎖骨,“鎖骨像一條架起的橋梁,連接著上肢與軀幹,不僅支撐上肢活動,還保護著鎖骨下的血管和神經。要是鎖骨骨折,上肢抬起都會困難,而且周圍血管神經也容易受壓迫。”接著是肩胛骨,“這肩胛骨形似展翅的蝴蝶,是眾多肌肉的附著點,參與上肢的各種活動,像穿衣、抬舉重物都離不開它。若肩胛骨錯位,肩部會疼痛,上肢活動範圍也會縮小。”
在觸摸上肢時,我握住肱骨,“肱骨是上肢最粗壯的長骨,是力量傳導的重要結構,參與各種手臂的屈伸、旋轉動作。若肱骨骨折,手臂的力量和活動都會大打折扣。”順著向下是尺骨和橈骨,“尺骨和橈骨相互配合,讓前臂能靈活旋轉,完成旋前、旋後動作,比如我們擰瓶蓋就靠它們協作。要是其中一根骨頭出問題,前臂的旋轉功能就會受影響。”
接著是手部,我輕輕拿起模特的手,“腕骨由8塊小骨組成,結構精巧,是連接前臂和手掌的關鍵,能完成屈伸、側偏等動作。腕骨損傷會導致手腕疼痛、活動受限,影響手部精細動作。”再觸摸掌骨,“5塊掌骨構成手掌的骨架,支撐手掌形態,參與抓握等動作。掌骨骨折會影響手部抓握力量和靈活性。”最後是指骨,“手指的指骨讓我們能完成捏、抓、握等精細動作,是手部功能的直接執行者。指骨受傷,連拿筆寫字、係扣子這些小事都做不好。”
來到下肢,我先觸摸著骨盆,“骨盆是連接脊柱和下肢的重要結構,承載著上半身的重量,並將其傳遞到下肢。它還保護著盆腔內的生殖、泌尿等器官。骨盆若有損傷或錯位,不僅影響下肢活動,還可能波及盆腔器官。”
接著是股骨,“股骨是人體最長、最結實的長骨,支撐著身體的重量,在行走、跑跳等運動中承受巨大壓力。股骨骨折是很嚴重的損傷,會讓人失去行動能力。”再到膝關節處,“這裏的髕骨是人體最大的籽骨,在膝關節屈伸時起重要作用,能增加股四頭肌的力臂,協助膝關節發力。若髕骨脫位或損傷,膝關節屈伸會疼痛、受限。”同時,我也檢查到半月板有輕微磨損,“半月板能緩衝膝關節的壓力,保護關節麵,損傷後膝關節穩定性下降,活動時會疼痛、彈響。”
順著向下,我握住脛骨和腓骨,“脛骨是小腿主要的承重骨,支撐身體重量;腓骨輔助脛骨,參與小腿的旋轉和肌肉附著。若脛骨骨折,行走會困難;腓骨損傷則可能影響小腿肌肉的正常功能。”
最後是足部,我觸摸著跗骨,“跗骨中的跟骨是最大的一塊,是站立和行走時的主要承重骨,若長骨刺會引起足跟痛。距骨連接小腿和足部,對維持足弓和足部活動至關重要。”接著是蹠骨和趾骨,“5塊蹠骨支撐足弓,參與行走時的發力;趾骨則輔助維持身體平衡和完成一些精細動作,比如踮腳尖。它們若受傷,行走和站立都會受影響。”
摸骨診斷結束後,便進入了手法治療環節。對於頸椎錯位,我采用了輕柔的旋轉複位手法。我讓模特放鬆身體,輕輕托住他的頭部,緩慢地進行旋轉和牽引,在恰到好處的時機,運用巧勁,使錯位的頸椎關節複位。整個過程中,我時刻關注著模特的表情和反應,確保手法的安全和有效。
針對腰椎的骨質增生,我運用了按摩和推拿手法。先在腰部周圍的肌肉上進行放鬆按摩,以緩解肌肉的緊張,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然後,采用適當的按壓和推揉手法,調整腰椎的受力平衡,減輕增生部位對周圍組織的壓迫。
在治療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時,我結合了艾灸和按摩。先在膝關節周圍的穴位,如內外膝眼、足三裏、陽陵泉等穴位上進行艾灸,通過艾灸的溫熱刺激,溫通經絡,散寒止痛,促進局部的氣血運行。然後,再進行輕柔的按摩手法,幫助半月板的修複和膝關節功能的恢複。
對於跟骨骨刺,我采用了針灸和中藥泡腳相結合的方法。在足跟部的穴位,如昆侖、太溪等穴位進行針灸,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同時,讓模特用具有活血化瘀、軟堅散結功效的中藥泡腳,以減輕足跟的疼痛和腫脹。
整個考核過程持續了數個小時,我全神貫注,將所學的知識和技能發揮得淋漓盡致。考核結束後,我緊張地等待著道長的評判。
道長微微點頭,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經過這一年的艱苦學習,你在正骨醫術上已經有了深厚的造詣。從麵診、觸診,到摸骨診斷,再到手法治療和康複手段的運用,你都展現出了紮實的基本功和敏銳的洞察力。你不僅掌握了每一塊骨頭的生理功能和病變原因,還能將正骨手法與針灸、艾灸、按摩等療法有機結合,做到了標本兼治。我宣布,你順利通過考核。”
隨後,道長從袖中取出一本古樸的《傳承證書》,上麵有著他親手簽下的名字和道觀的印章。“從即日起,你便是《翠屏山道家正骨術》的第一傳承人。希望你能將這門醫術發揚光大,懸壺濟世,造福蒼生。”
我雙手顫抖著接過證書,心中滿是激動與感恩。這一年的努力與付出,在這一刻得到了最好的迴報。我深知,這不僅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未來的道路或許充滿挑戰,但我將帶著這份傳承的使命,繼續在正骨之路上砥礪前行,用我的雙手為更多的人解除病痛,讓翠屏山道家正骨術在世間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