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師傅學正骨》第十一章:成長的煩惱


    在枕寰關節正骨這條充滿艱難險阻、荊棘密布的漫漫學習征途中,瓶頸期就宛如一道陰森而又厚重無比的迷霧,如影隨形般地緊緊籠罩著我,讓我陷入了無法掙脫的困境之中。遙想當初,我滿心歡喜地踏上這條求知之路,心中懷揣著對未來無限美好的熾熱憧憬。然而,現實卻無情地給了我沉重一擊,那一連串錯綜複雜、令人眼花繚亂的病症接踵而至,如洶湧澎湃的潮水一般向我襲來,瞬間便把我原本堅定的信念和自信心衝擊得支離破碎、七零八落。每一次嚐試治療時所遭遇的挫折與失敗,都像是一把鋒利的劍,無情地刺痛我的內心深處;而那原本熊熊燃燒的自信之火苗,也在這接二連三的打擊之下變得越來越微弱,仿佛隨時都會在風中搖曳欲熄,最終化為一縷青煙消散無蹤。


    踏入診療室,那股熟悉的消毒水味,此刻竟刺鼻得讓人頭暈目眩,恰似我內心翻湧的慌亂與無措。病床上等待診斷的患者們,各自身負著疑難雜症,猶如一座座難以逾越的險峰,橫亙在我前行的道路上。就拿那位身形佝僂的大爺來說,多年頸椎頑疾把他折磨得形銷骨立,不僅日常活動受限,每一次扭頭、抬手都伴隨著鑽心劇痛,夜裏更是常常被疼痛從睡夢中拽出,冷汗淋漓。我顫抖著雙手觸向他的枕寰關節,好似在摸索一團錯亂交織的亂麻,肌肉緊繃得如同上了發條的機械,僵硬無比,骨骼的輪廓隱匿在這片混沌之中,任憑我怎樣絞盡腦汁,調用往昔所學,都沒辦法穿透迷霧,厘清病因的頭緒。是長期勞損積累的舊傷突然惡化?還是新添了棘手的病變?我在迷茫中苦苦掙紮,診斷方案更是毫無頭緒,腦袋裏剛冒出一個想法,瞬間就被自我懷疑掐滅。


    道長啊!對於我來說,他簡直就是夜空中最為璀璨奪目卻又遙不可及的那顆星辰。每當遇到那些令人頭疼不已、情況複雜棘手的病患登門求助時,道長總是能夠表現出氣定神閑的模樣,仿佛一切都盡在掌握之中。他那雙深邃而明亮的眼眸裏,透露出一種讓人心安的篤定和自信,似乎任何疑難雜症在他麵前都能迎刃而解。


    隻見道長安慰著緊張不安的患者,先是用溫和輕柔的語氣跟他們拉起家常來,看似隨意的閑聊,其實都是在不動聲色地探尋著關鍵的病史信息。就在這不知不覺當中,他已經像一個經驗老到的獵手一樣,準確無誤地捕捉到了病症的要害所在。


    接下來,道長開始動手診治。他輕輕地將雙手搭在了患者的脖頸處,那十根修長的手指靈活得猶如一群正在花叢中翩翩起舞的蝴蝶。它們時而輕盈地觸碰,時而有力地按壓,時而巧妙地挪移,每一個動作都行雲流水般自然流暢,節奏感把握得恰到好處。僅僅隻是須臾片刻之間,隱藏在深處的病因就被道長給找了出來,整個過程如同一幅精美的畫卷徐徐展開。


    目睹著道長如此精湛高超、一氣嗬成的診療手法,我的內心頓時像是被打翻了五味瓶一般,各種滋味湧上心頭。其中既有對道長醫術高明的由衷羨慕之情,也有因為自己學藝不精而產生的焦急之感,更有深深的自我懷疑和挫敗之意。這些複雜的情緒相互交織在一起,不斷衝擊著我的心靈防線,讓我陷入了久久的沉思之中……


    羨慕之餘,焦急如影隨形,啃噬著我的內心。我近乎瘋狂地壓榨睡眠時間,把能搜羅到的醫書典籍一股腦堆在狹小的書桌,從晦澀難懂的古籍孤本,到前沿新潮的學術期刊,沒日沒夜地研讀。昏黃燈光下,眼睛布滿血絲,遇到晦澀段落,急得抓耳撓腮,反複咂摸每一個字詞,滿心盼著能覓得突破困境的神奇秘方。實踐時,更是草木皆兵,不放過任何一絲細微異常,可越急切,手指就越像脫韁野馬,不聽使喚,本該敏銳捕捉信息的觸感,此刻遲鈍又笨拙,診斷過程錯誤百出,狀況頻出。


    那一聲聲自我懷疑的低語,仿佛是從靈魂深處發出的哀鳴,在這萬籟俱寂的深夜裏顯得格外刺耳。每一個夜晚,當世界都陷入沉睡之時,我便獨自蜷縮在黑暗的角落裏,一遍又一遍地質問著那個令我心生恐懼的問題:我究竟有沒有足夠的天賦和頑強的毅力去攻克這門高深莫測的技藝呢?


    迴想起當初與那些同行們一同踏上這條艱辛道路的時候,大家都是懷揣著滿腔熱情和無限憧憬。然而時光荏苒,如今他們中的一些人已經在業界嶄露頭角,成為了能夠獨當一麵、遊刃有餘地處理各種繁雜病症的行家裏手。可反觀自己,依然被困在這一方狹小逼仄的診療室內,麵對著那些棘手的難題時總是束手無策,就像是一隻被蛛網困住的飛蛾,無論怎樣掙紮都無法掙脫束縛。


    那種深深的挫敗感猶如洶湧澎湃的怒潮一般,一次又一次無情地向我襲來,毫不留情地將我拍打在礁石之上,讓我遍體鱗傷、身心俱疲。每一次失敗後的反思,每一次麵對患者失望眼神時的自責,都如同尖銳的刺針,深深地紮進我的心裏,讓我痛苦不堪。


    記得有一迴,一位正值青春的運動員被隊友半扶半架著闖進診療室。他在賽場上突發頸部劇痛,本應靈活矯健的身軀,如今連簡單轉頭都艱難萬分,賽事迫在眉睫,焦慮寫滿了他的臉龐。我瞬間壓力飆升,在心底給自己打氣,發誓定要給出精準診斷。然而,當雙手觸及他脖頸的瞬間,緊張感如蟒蛇般纏緊我的全身,大腦瞬間空白,往昔爛熟於心的知識仿佛瞬間蒸發。摸骨全程,手指哆哆嗦嗦,關鍵信息從指縫間溜走,每一秒都漫長煎熬,滿心都是無力與惶恐。最後,還是道長翩然而至,接手診治,三兩下就摸清狀況,安排好治療,運動員緊皺的眉頭隨之舒展。那一刻,我滿心沮喪,默默躲進角落,滿心都是對自己的失望,甚至覺得自己或許天生就不是這塊料。


    這段瓶頸期裏,日常練習也淪為痛苦折磨。以往對著模擬枕寰關節模型,還能興致盎然地打磨手感、熟稔骨骼架構,如今卻隻剩滿心煩躁。每一次摸不準、判斷失誤,都似尖銳的針,狠狠刺痛我本就脆弱不堪的自信心。我開始懼怕麵對新患者,恐懼又一次在診斷中出醜,讓患者眼中的希望之光黯淡,更害怕辜負道長的悉心栽培。


    患者們沉甸甸的期待,更是壓得我喘不過氣。那些飽受病痛煎熬的眼神,滿含著對康複的熾熱渴望,把所有信任都傾注於我,我卻屢屢讓他們失望。有位大媽帶著年幼的孫子前來,小家夥因為一次玩耍時的意外摔倒,脖子總是不自覺歪向一側,大媽心急如焚,拉著我的手苦苦哀求。我滿心愧疚,明知自己沒把握,卻不忍拒絕,硬著頭皮上手,結果自然不盡人意。大媽雖未口出責備,可那瞬間黯淡的眼神,卻比千言萬語的責罵更讓我心如刀絞。


    為求突破,我四處奔波探尋出路。參加同行交流活動時,各路高手侃侃而談,新穎思路、獨特手法如煙花般絢爛,我聽得熱血沸騰,奮筆疾書記錄滿滿一本。可迴到現實,照搬套用卻四處碰壁,每個患者都是獨一無二的謎題,生硬嫁接他人經驗,隻會讓局麵愈發混亂。


    迴訪那些經道長治愈的患者,也未能順遂如願。聽一位大叔眉飛色舞講述曾經嚴重錯位、疼得下不了床的枕寰關節,經道長妙手迴春後的重生體驗,我本想從中挖掘共性規律,可越聽越迷茫。同樣病症,在不同個體身上,症狀表現、治療反應千差萬別,核心要點宛如水中月、鏡中花,難以捉摸。


    就連道觀裏往日能讓人心如止水的寧靜氛圍,如今都成了煎熬的囚籠。晨起誦讀醫書,雜念紛飛,字句在眼前跳躍,卻入不了腦;夜裏對著清冷月色自省,滿腦子都是白天診斷失誤的狼狽畫麵,輾轉反側難以入眠。我深知,若跨不過這道坎,過往的辛勤付出都將付諸東流,可每一次突圍嚐試,換來的都是更深的無力與迷茫。


    道長似是洞悉我內心的消沉,在一個暖日融融的午後,把我喚至庭院。並未直戳我的困境,而是指著院中的一棵老鬆樹,說起它幼年時曆經狂風驟雨、蟲害侵襲,幾近夭折,卻咬牙挺過,歲月沉澱,愈發蒼勁挺拔。我明白這是委婉的勸誡,可心底的陰霾哪能輕易消散。隨後道長切入正題,點明我如今太急功近利,基本功雖有根基,卻未能融會貫通,一遇難題,隻顧向外尋覓技巧,卻疏忽了內省自身知識體係的漏洞縫隙。


    這番話如醍醐灌頂,狠狠敲醒夢中人。我開始強迫自己沉下心,拋卻浮躁,迴歸知識原點。把從前學過的骨骼結構、肌肉分布、氣血運行理論,逐一攤開,仔仔細細梳理整合,繪製詳盡繁複的思維導圖,逐點查漏補缺。每一個晦澀概念、每一條隱秘脈絡,都反複琢磨,直至透徹理解,融入血肉。


    實操練習也摒棄貪多求快的陋習,用最遲緩、最審慎的動作去摸骨,全神貫注感受每一絲骨骼的微瀾起伏、每一塊肌肉的鬆緊變化,不再汲汲於立刻得出診斷結論,而是沉浸當下觸感,體悟指尖傳遞的每一份細微信息。遇到拿捏不準的狀況,便果斷暫停,在腦海裏模擬各類可能病症,條分縷析對比甄別。不知不覺,那份曾經熟悉又敏銳的手感,好似春迴大地的生機,悄然迴歸,麵對模擬模型時,失誤也漸次減少。


    為強化心理韌性,我還學著自我暗示。每日晨起,對著鏡子給自己一個篤定微笑,大聲宣告每一次失敗皆是通往成功的墊腳石,莫要懼怕犯錯。麵對新患者前,提前站定,深唿吸數次,放空雜念,將全部心力聚焦即將開啟的診斷環節。


    轉機,終於在一位工廠工人身上初露曙光。他長期在流水線重複機械動作,仰頭、低頭頻次高得驚人,頸椎受損嚴重,枕寰關節病症錯綜複雜。這次,我深吸一口氣,放平心態踱步上前,按部就班開啟診斷流程。全程心無旁騖,將過往積累沉澱的知識與磨礪歸來的手感悉數調動,竟順順當當摸清病症關鍵,還給出一套切實可行的初步治療方案。道長在旁,微微頷首,那一刻,長久盤踞心頭的巨石,好似有了鬆動的跡象。


    可這僅僅是漫長突圍路上的小小一步,我心知肚明,瓶頸期的陰霾尚未徹底驅散。但隻要秉持這份沉穩、堅持自省與不懈積累,我堅信,終有一日能衝破重重枷鎖,在枕寰關節正骨之路上闊步前行,真正扛起患者沉甸甸的信任與殷切期望,向著更高深的醫學境界昂首挺進。後續,我愈發主動攬下複雜病例,不再逃避。每一次診斷,都當作是磨礪心智與技藝的寶貴契機。有位舞蹈老師,為追求極致舞姿,過度拉伸頸椎,致使枕寰關節紊亂,常感頭暈目眩。麵對她,我詳細詢問每一個訓練動作細節,結合過往經驗與新知識,大膽推測病因,謹慎給出治療思路,過程雖艱難,但每一次思索、每一處嚐試,都在拓寬我的能力邊界。


    不僅專注於臨床診斷,我還投入精力鑽研起病例背後的深層原理。收集大量相似病症案例,對比年齡、性別、生活習慣差異,製作詳盡的數據圖表,試圖挖掘隱匿其中的發病規律。從統計學角度分析治療效果,總結何種方法對哪類患者最為有效,一點點填充知識寶庫。


    為提升手感精準度,我設計出一套更刁鑽的模擬訓練方案。除了常規的骨骼模型,還自製特殊道具,模擬不同肌肉張力、脂肪厚度場景,甚至模擬患者在運動、睡眠等不同狀態下的枕寰關節狀況,全方位錘煉觸感辨別能力。在黑暗中練習,僅憑觸覺反饋判斷病症,強化感官記憶。


    我也積極向其他醫學領域跨界取經。參加康複醫學講座,學習如何製定術後枕寰關節康複計劃,讓治療更具連貫性;涉足中醫針灸課程,了解穴位刺激對頸椎周邊氣血循環的影響,思考能否融入正骨診療,拓寬治療維度。與影像學專家交流,鑽研如何從 x 光、ct 片子中捕捉更細微的枕寰關節病變線索,彌補摸骨診斷的視覺短板。


    在與患者溝通上,我也下足功夫。研讀心理學書籍,掌握安撫焦慮患者的話術技巧,讓患者在放鬆狀態下接受診斷。建立患者隨訪檔案,定期迴訪,不僅關注病情恢複,還收集心理狀態反饋,依據反饋優化下次診斷流程,真正做到身心同治。


    隨著這些努力層層疊加,成效愈發顯著。棘手病症不再是不可逾越的天塹,麵對複雜病情,雖仍需絞盡腦汁,但思路逐漸清晰,判斷愈發精準,治療方案也更具針對性。每一次成功突破,都化作信心基石,堆砌起我攀登更高峰的勇氣與底氣。我明白,成長路上煩惱不斷,但隻要懷揣熱愛與執著,就能在這崎嶇醫道上,踏出一條屬於自己的坦途。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篇小說集世間百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山聖女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山聖女果並收藏中篇小說集世間百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