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教我學針灸》手太陽小腸經的不解之謎


    在山林環抱的醫廬中,藥香悠悠飄散,四周翠竹搖曳,光影斑駁。孫思邈,這位被尊為“藥王”的傳奇醫者,一襲素袍,長須飄飄,周身散發著寧靜祥和的氣息,宛如仙人臨世。


    “孩子,心經已學完,今日便為你傳授這手太陽小腸經。”孫思邈的聲音低沉醇厚,在醫廬內悠悠迴蕩。他走到一幅巨大的經絡穴位圖前,抬手輕撫上麵蜿蜒的線條,那便是手太陽小腸經的循行路線。


    “小腸經起於小指外側端,沿上肢外側後緣上行,過肩,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沿食管,下膈,抵胃,屬小腸。”孫思邈一邊說,一邊用手指沿著經絡圖比劃,“小腸主受盛化物,分清泌濁,與心經相表裏。它如同身體裏的精密加工廠,將胃初步消化的食物進一步消化吸收,把營養輸送到全身,同時排出糟粕。小腸經是保障小腸正常功能的重要通道,一旦出現問題,不僅影響小腸,還會波及相關髒腑。而且,小腸經對頭項、耳目、咽喉等部位的疾病也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因為其循行路線經過這些地方,氣血通暢與否直接關係到它們的健康。”


    我聚精會神地聽著,眼睛緊盯著經絡圖,腦海中努力勾勒小腸經在體內的運行軌跡。孫思邈看著我專注的模樣,微微點頭,眼中滿是讚許。


    手太陽小腸經一側共19個穴位 ,接下來,孫思邈拿起一根細長的銀針,輕輕放在經絡圖上,開始逐一介紹這些穴位。


    少澤穴:生命之泉的源頭


    “首先是少澤穴,”孫思邈指著小指末節尺側,指甲根角側上方0.1寸處說道,“它是小腸經的井穴,五行屬金。井穴,就像是生命之泉的源頭,經氣從這裏開始湧動。少澤穴雖小,卻蘊含著巨大的能量。點刺出血可通乳開竅,對產後乳汁不下有立竿見影之效。”


    為讓我更直觀地理解,孫思邈找來一位剛剛生產完卻乳汁不通的婦人。婦人麵容憔悴,眼神焦慮無奈。“大夫,我這孩子餓得直哭,可我就是沒有奶水,這可怎麽辦啊?”婦人焦急地說道。


    孫思邈示意我站到一旁,仔細觀察他的操作。隻見他先用酒精棉球仔細擦拭婦人的少澤穴,消毒完畢後,手持一根極細的三棱針,眼神專注堅定。“莫要緊張,隻是輕輕一下。”孫思邈輕聲安慰婦人。隨後,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快速點刺少澤穴,瞬間,幾滴殷紅的血液從穴位中滲出。孫思邈用棉球輕輕擦拭血跡,不一會兒,婦人驚喜地喊道:“我感覺到有奶水了!”


    孫思邈轉頭看向我,說道:“少澤穴通乳的原理,在於它能激發小腸經的經氣,進而調節氣血的運行。乳汁為氣血所化,當氣血通暢,乳汁自然就會分泌。在操作時,一定要注意消毒,手法要穩、準、快,點刺的深度也要恰到好處,過深或過淺都可能影響效果。”


    我認真地點點頭,心中對少澤穴的神奇功效驚歎不已。少澤穴還能治療昏迷、熱病等急症,通過激發經氣,起到醒腦開竅、清熱瀉火的作用 。


    前穀穴:清熱散風的衛士


    “接著是前穀穴,”孫思邈將手指移至第5掌指關節尺側遠端赤白肉際凹陷中,“它是小腸經的滎穴,五行屬水。前穀穴有清熱散風、降逆止嘔的功效。對於熱病、頭痛、目痛、耳鳴等因風熱上擾所致的病症有很好的療效。”


    孫思邈接著說:“比如,當人體外感風熱,出現頭痛、目赤腫痛時,刺激前穀穴可以疏散風熱,緩解疼痛。這就好比一陣清風,吹散了體內的熱邪。”


    他讓一位因風熱感冒而頭痛的患者伸出手,找到前穀穴的位置,用拇指指腹用力按壓。“剛開始可能會有點酸脹,這是穴位被激發的表現。”孫思邈一邊按壓,一邊對患者說道。患者微微皺眉,臉上露出痛苦的表情,但不一會兒,他驚訝地說道:“我的頭好像沒那麽痛了。”


    孫思邈繼續按壓了幾分鍾,然後鬆開手。患者活動了一下頭部,驚喜地說道:“真的,頭痛減輕了好多,感覺輕鬆多了。”


    孫思邈對我說:“除了按壓,針刺前穀穴也能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針刺時,要掌握好進針的角度和深度,一般直刺0.3 - 0.5寸,通過提插、撚轉等手法,讓患者產生酸、麻、脹等得氣感,以激發穴位的功效。” 此外,前穀穴對於乳汁分泌不足也有一定的調理作用,常與少澤穴配合使用,共同促進乳汁的通暢。


    後溪穴:開啟健康之門的鑰匙


    “再看這後溪穴,”孫思邈將手指移至第5掌指關節尺側近端赤白肉際凹陷中,“它是小腸經的輸穴,五行屬木,同時也是八脈交會穴之一,通督脈。後溪穴就像是一把開啟健康之門的鑰匙,有著諸多奇妙的功效。”


    孫思邈接著說道:“後溪穴對於頭項強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攣痛等病症都有很好的治療作用。比如,長期伏案工作的人,容易出現頸部僵硬、疼痛的症狀,這往往是因為氣血在頸部阻滯不暢。刺激後溪穴,能疏通小腸經的氣血,讓氣血順暢地到達頸部,從而緩解疼痛。”


    為了驗證,孫思邈讓一位頸部疼痛的患者坐在椅子上。他讓患者微微握拳,找到後溪穴的位置,然後用拇指指腹用力按壓。“剛開始可能會有點酸脹,甚至有些疼痛,這是正常的,說明穴位被激發了。”孫思邈一邊按壓,一邊對患者說道。患者微微皺眉,臉上露出痛苦的表情,但不一會兒,他驚訝地說道:“奇怪,我的脖子好像輕鬆了一些。”


    孫思邈繼續按壓了幾分鍾,然後鬆開手。患者活動了一下脖子,驚喜地說道:“真的,我的脖子能靈活轉動了,疼痛也減輕了好多。”


    孫思邈對我說:“除了按壓,還可以針刺後溪穴。針刺時,要讓患者保持舒適的體位,進針後,通過提插、撚轉等手法,讓患者產生酸、麻、脹等得氣感,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穴位的功效。而且,後溪穴通督脈,對於一些督脈相關的病症,如神誌方麵的問題,也有一定的調節作用。” 長期堅持按摩後溪穴,還能緩解眼睛疲勞,對於經常用眼的人來說是個很好的保健穴位。


    腕骨穴:健脾益胃的助手


    “腕骨穴在手掌尺側,第5掌骨基底與鉤骨之間的凹陷處,赤白肉際。”孫思邈說道,“它是小腸經的原穴,五行屬土。腕骨穴有健脾益胃、舒筋活絡的作用。主要用於治療黃疸、熱病、頭痛、項強等病症。”


    孫思邈解釋道:“從五行相生相克的角度來看,小腸經屬火,腕骨穴屬土,火生土,所以腕骨穴對小腸經的氣血有滋養和補充的作用。當人體脾胃功能失調,出現消化不良、腹脹等症狀時,刺激腕骨穴可以起到健脾益胃的效果。同時,它對於因氣血不暢導致的頭痛、項強也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他讓一位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患者伸出手,找到腕骨穴的位置,用手指進行按揉。“按揉腕骨穴時,力度要適中,以穴位局部有酸脹感為宜。”孫思邈一邊按揉,一邊對患者說道。患者感受著按揉的力度,臉上的表情逐漸放鬆。“我感覺肚子裏好像有一股暖流在流動,好像沒那麽脹了。”患者說道。


    孫思邈繼續按揉了一會兒,然後讓患者嚐試吃一些清淡的食物。患者驚喜地發現,這次進食後,沒有出現以往的消化不良症狀。“腕骨穴在治療時,可與其他健脾益胃的穴位,如足三裏、三陰交等配合使用,以增強治療效果。”孫思邈對我說。 此外,腕骨穴對於糖尿病也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通過調節脾胃功能,幫助人體更好地運化水穀精微。


    陽穀穴:清熱安神的良方


    “陽穀穴在腕背橫紋尺側端,尺骨頭的橈側凹陷處。”孫思邈說道,“它是小腸經的經穴,五行屬火。陽穀穴有清熱安神、通經活絡的功效。常用於治療頭痛、目眩、耳鳴、耳聾、熱病等病症。”


    孫思邈介紹道:“陽穀穴就像是身體裏的一把清涼劍,當體內有熱邪上擾,出現頭痛、目眩、耳鳴等症狀時,刺激陽穀穴可以清熱瀉火,緩解這些不適。同時,它對於心經有熱引起的心煩、失眠等症狀也有一定的調節作用。”


    他讓一位因肝火上炎導致頭痛、目眩的患者坐在椅子上,找到陽穀穴的位置,用拇指指腹進行點按。點按的力度由輕到重,患者剛開始疼得直吸氣,但隨著孫思邈的點按,他的表情逐漸放鬆。“我感覺頭沒那麽暈了,眼睛也舒服了一些。”患者說道。


    孫思邈又為患者點按了幾分鍾,然後教他一些簡單的眼部按摩方法,叮囑他平時要注意休息。“陽穀穴不僅可以按摩、針刺,還可以艾灸。艾灸陽穀穴時,能借助艾草的純陽之力,溫通經絡,散寒止痛,對於虛寒性的頭痛、目眩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孫思邈對我說道。 陽穀穴還能改善手腕部的血液循環,對於手腕扭傷、疼痛等有較好的緩解效果。


    養老穴:養護身體的珍寶


    “養老穴在腕背橫紋上1寸,尺骨頭橈側凹陷中。”孫思邈說道,“它是小腸經的郤穴,五行屬土。養老穴有清頭明目、舒筋活絡的作用。主要用於治療目視不明、肩背腰痛、急性腰痛等病症。”


    孫思邈解釋道:“養老穴是一個對老年人非常重要的穴位,它就像是一件養護身體的珍寶。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視力會逐漸下降,肩部和腰部也容易出現問題。刺激養老穴可以疏通經絡,改善眼部和肩腰部的氣血供應,從而緩解這些症狀。尤其是對於急性腰痛,養老穴往往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他讓一位急性腰痛的患者趴在床上,充分暴露腰部。他先在患者的腰部輕輕按摩,放鬆肌肉,然後找準養老穴的位置,用拇指指腹進行點按。點按的力度由輕到重,患者剛開始疼得直叫,但隨著孫思邈的點按,他的表情逐漸放鬆。“我感覺腰痛減輕了好多,好像能坐起來了。”患者說道。


    孫思邈又為患者點按了幾分鍾,然後讓患者嚐試慢慢坐起來。患者驚喜地發現,腰痛明顯減輕,活動也自如了許多。“養老穴在治療急性腰痛時,可配合腰部的阿是穴,也就是疼痛最明顯的部位,進行針刺或按摩,能增強治療效果。”孫思邈對我說。 經常按摩養老穴,還能預防老年人的骨質疏鬆,增強骨骼的健康。


    支正穴:調和氣血的橋梁


    “支正穴在前臂後區,腕背側遠端橫紋上5寸,尺骨尺側與尺側腕屈肌之間。”孫思邈說道,“它是小腸經的絡穴,五行屬火。支正穴有清熱利竅、調和氣血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頭痛、目眩、熱病、癲狂、項強等病症。”


    孫思邈介紹道:“支正穴作為小腸經的絡穴,就像是一座橋梁,連接著小腸經與其他經絡,使經絡之間的氣血得以相互流通。當人體出現氣血不和,出現頭痛、目眩等症狀時,刺激支正穴可以調和氣血,緩解這些不適。同時,它對於心經有熱引起的癲狂、神誌不清等症狀也有一定的調節作用。”


    他讓一位因氣血不和導致頭痛的患者坐在椅子上,找到支正穴的位置,用手指進行按揉。“按揉支正穴時,力度要適中,以穴位局部有酸脹感為宜。”孫思邈一邊按揉,一邊對患者說道。患者感受著按揉的力度,臉上的表情逐漸放鬆。“我感覺頭沒那麽痛了,好像輕鬆了一些。”患者說道。


    孫思邈繼續按揉了一會兒,然後讓患者嚐試活動頭部。患者驚喜地發現,頭痛減輕了許多,頭部活動也自如了。“支正穴在治療時,可與其他調和氣血的穴位,如血海、三陰交等配合使用,以增強治療效果。”孫思邈對我說。 支正穴還能改善上肢的血液循環,對於上肢麻木、無力等有較好的緩解效果。


    小海穴:通絡止痛的利器


    “小海穴在肘後區,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之間凹陷中。”孫思邈說道,“它是小腸經的合穴,五行屬土。小海穴有清熱通絡、解痙止痛的作用。主要用於治療肘臂疼痛、麻木、癲癇等病症。”


    孫思邈解釋道:“小海穴是小腸經氣血匯聚的地方,就像是一個能量匯聚點。當人體出現肘臂疼痛、麻木等症狀時,往往是因為經絡氣血阻滯不暢。刺激小海穴可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從而緩解疼痛和麻木。同時,它對於癲癇等神誌方麵的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他讓一位肘臂疼痛的患者坐在椅子上,找到小海穴的位置,用拇指指腹進行點按。點按的力度由輕到重,患者剛開始疼得直皺眉,但隨著孫思邈的點按,他的表情逐漸放鬆。“我感覺肘臂沒那麽痛了,好像能活動得更自如了。”患者說道。


    孫思邈又為患者點按了幾分鍾,然後讓患者嚐試活動肘臂。患者驚喜地發現,肘臂疼痛明顯減輕,活動也自如了許多。“小海穴在治療肘臂疼痛時,可配合局部的阿是穴,也就是疼痛最明顯的部位,進行針刺或按摩,能增強治療效果。”孫思邈對我說。 小海穴還能調節心經的氣血,對於心悸、心煩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肩貞穴:肩部健康的守護者


    “肩貞穴在肩關節後下方,腋後紋頭直上1寸處。”孫思邈說道,“它是小腸經上的又一個重要穴位,五行屬金。肩貞穴就像是肩部健康的守護者,主要用於治療肩部疼痛、上肢不遂等病症。”


    孫思邈解釋道:“肩部是人體活動較為頻繁的部位,容易受到勞損和風寒的侵襲。當肩部出現問題時,肩貞穴往往會有明顯的壓痛。通過刺激肩貞穴,可以疏通肩部的經絡氣血,緩解疼痛,恢複肩部的正常功能。”


    他讓一位上肢活動受限的患者伸出手臂,找到肩貞穴的位置後,用手指進行彈撥。“彈撥肩貞穴時,會有明顯的酸麻感向手臂放射,這是正常的針感傳導。”孫思邈說道。患者感受著酸麻感,臉上露出驚訝的表情:“我感覺手臂好像有一股暖流在流動,好像能抬得更高了。”


    孫思邈繼續彈撥了一會兒,然後讓患者嚐試活動手臂。患者驚喜地發現,手臂的活動範圍明顯增大,疼痛也減輕了許多。“肩貞穴在治療肩部疾病時,常常與其他穴位配合使用,如肩髃、肩髎等,這樣可以增強治療效果。”孫思邈對我說。 肩貞穴還能改善肩部的血液循環,預防肩部的肌肉萎縮和肩周炎的發生。


    臑俞穴:肩臂養護的要穴


    “臑俞穴在肩胛區,腋後紋頭直上,肩胛岡下緣凹陷中。”孫思邈說道,“它屬手太陽小腸經,五行屬水。臑俞穴主要用於治療肩臂疼痛、瘰鬁等病症。對於長期伏案或肩部過度勞損的人,刺激此穴能有效緩解肩部的酸痛和僵硬。”


    孫思邈一邊說,一邊讓一位肩臂疼痛的患者露出肩部,找到臑俞穴後,用手掌輕輕揉按。“揉按時,力度要逐漸加重,以患者能忍受為宜,動作要和緩沉穩。”孫思邈對我說道,同時向患者解釋,“可能剛開始會有點酸脹,這是氣血被調動起來的表現,堅持一會兒就會感覺舒服些。”患者微微點頭,眉頭微皺,隨著揉按的持續,漸漸放鬆下來,“確實,肩膀好像沒那麽緊繃了。”


    孫思邈繼續揉按數分鍾後,對我講:“針刺臑俞穴時,要注意進針的角度和深度,一般向肩關節直刺0.5 - 1寸,通過提插、撚轉手法,激發穴位經氣,能更好地疏通肩部經絡氣血,緩解疼痛。另外,此穴對於頸部淋巴結腫大、瘰鬁也有一定的調理作用,常與其他清熱解毒、軟堅散結的穴位配伍使用。” 經常艾灸臑俞穴,還能溫通經絡,增強肩部的抵抗力,預防肩部疾病的發生。


    天宗穴:舒緩身心的妙藥


    “接著是天宗穴,”孫思邈帶著我來到一幅人體背部經絡圖前,指著肩胛骨岡下窩中央凹陷處,約當肩胛岡下緣約當肩胛岡下緣與肩胛下角之間的上1\/3折點處,“它位於人體的背部,是小腸經上的一個重要穴位,五行屬土。天宗穴就像是一味舒緩身心的妙藥,對肩背疼痛、乳腺疾病等都有很好的療效。”


    孫思邈講述道:“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很多人都有肩背疼痛的困擾。天宗穴正好處於肩部,刺激它可以直接疏通肩部的氣血,緩解疼痛。而且,它與乳腺的氣血運行也密切相關,對於乳腺增生、乳腺炎等疾病,也能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這時,一位肩背疼痛的患者走進醫廬。孫思邈讓患者趴在床上,充分暴露背部。他先用手掌在患者的肩部輕輕按摩,放鬆肌肉,然後找準天宗穴的位置,用拇指指腹進行點按。點按的力度由輕到重,患者剛開始疼得直吸氣,但隨著孫思邈的按摩,他的表情逐漸放鬆。“我感覺肩膀上的那塊大石頭好像被搬走了,輕鬆多了。”患者說道。


    孫思邈又為患者按摩了幾分鍾,然後教他一些簡單的肩部鍛煉方法,叮囑他平時要注意肩部的保養。“天宗穴不僅可以按摩、針刺,還可以艾灸。艾灸天宗穴時,能借助艾草的純陽之力,溫通經絡,散寒止痛,對於虛寒性的肩背疼痛效果更佳。”孫思邈對我說道。在臨床運用中,若患者是長期伏案導致的肩背勞損,常將天宗穴與肩貞、秉風等穴位配合,進行針灸或推拿,以達到更好的通經活絡效果;對於女性乳腺增生問題,除了常規治療外,刺激天宗穴可輔助調節局部氣血,減輕脹痛感 。


    秉風穴:風邪驅散的關鍵


    “秉風穴在肩胛區,肩胛岡中點上方岡上窩中。”孫思邈說道,“五行屬風,是驅散風邪的關鍵穴位。它主要治療肩胛疼痛、上肢酸麻等症,常與天宗穴配合使用。”


    孫思邈介紹,當人體受到風邪侵襲,肩胛部氣血運行受阻,就容易產生疼痛、麻木之感,刺激秉風穴能有效祛風通絡,讓氣血重新通暢起來。說話間,一位自述肩部常感酸麻、遇風加重的患者前來求診。孫思邈讓其露出肩部,先在秉風穴周圍輕輕按揉放鬆,隨後用手指重點按壓秉風穴。隨著按壓,患者表示有酸脹感向四周擴散,且肩部輕鬆了不少。


    “針刺秉風穴時,要斜刺向肩關節,深度一般控製在0.5 - 0.8寸。”孫思邈一邊操作一邊講解,“手法上采用提插補瀉,根據患者體質和病情,調整補瀉手法,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在日常保健中,也可以用熱毛巾熱敷秉風穴,每次15 - 20分鍾,能起到一定的祛風散寒、緩解疼痛的作用。” 秉風穴還能改善肩部的活動功能,對於肩周炎患者肩部活動受限的情況,刺激此穴可輔助恢複。


    曲垣穴:肩部氣血的調和樞紐


    “曲垣穴在肩胛區,肩胛岡內側端上緣凹陷中。”孫思邈指著穴位圖說道,“五行屬土,是調和肩部氣血的樞紐。主要用於治療肩胛疼痛、肩背拘攣等。”


    孫思邈解釋,曲垣穴處於肩部關鍵位置,對肩部氣血的順暢流通起著重要作用。一旦此處氣血不暢,就容易引發各種肩部不適。他讓一位肩背拘攣的患者坐好,找到曲垣穴後,先用拇指指腹輕輕揉按,以放鬆局部肌肉。接著,采用按揉與彈撥相結合的手法,刺激曲垣穴。患者起初感到酸痛明顯,但隨著刺激,拘攣感逐漸減輕。


    “曲垣穴在治療時,可與其他肩部穴位如肩外俞、肩中俞等配合。”孫思邈說道,“針刺曲垣穴時,要注意進針角度,一般向脊柱方向斜刺0.5 - 0.8寸,手法以平補平瀉為主,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調整刺激強度。另外,對於一些慢性肩部疾病,可采用艾灸曲垣穴的方法,以溫通經絡、調和氣血。” 長期堅持按摩曲垣穴,還能預防肩部肌肉的緊張和僵硬,保持肩部的靈活性。


    肩外俞:肩背保健的良穴


    “肩外俞在脊柱區,第1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3寸。”孫思邈介紹道,“五行屬火,主要用於治療肩背疼痛、頸項強急等症,是肩背保健的良穴。”


    孫思邈指出,肩外俞與肩部、頸部的經絡氣血密切相關,刺激它能有效改善肩背和頸部的血液循環,緩解疼痛和僵硬。一位長期伏案工作導致頸肩疼痛的患者前來就診,孫思邈先讓患者放鬆,然後在肩外俞穴處塗抹適量的按摩油,用拇指和食指指腹相對,輕輕拿捏肩外俞穴及其周圍肌肉。患者表示,隨著拿捏,頸肩部的酸脹感有所減輕。


    “按摩肩外俞穴時,手法要輕柔且有節奏,每次按摩3 - 5分鍾,每天可進行2 - 3次。”孫思邈對我說道,“針刺肩外俞穴時,一般直刺0.5 - 0.8寸,可根據患者的體質和病情,采用提插補瀉手法。對於一些寒性體質的患者,艾灸肩外俞穴能起到溫陽散寒、通絡止痛的作用。” 肩外俞穴還能輔助治療上肢的麻木無力,通過調節經絡氣血,改善上肢的功能。


    肩中俞:頭頸氣血的調理要穴


    “肩中俞在脊柱區,第7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2寸。”孫思邈說道,“五行屬土,主要用於調理頭頸氣血,對咳嗽氣喘、肩背疼痛、目視不明等有一定療效。”


    孫思邈解釋,肩中俞所處位置特殊,它連接著人體上部的經絡氣血,對心肺功能和頭頸部的氣血供應有重要影響。一位患有輕微咳嗽且肩背疼痛的患者前來求診,孫思邈先在肩中俞穴周圍進行按摩放鬆,然後用中指指腹點按肩中俞穴。患者在點按過程中,感覺唿吸順暢了一些,肩背疼痛也有所緩解。


    “針刺肩中俞穴時,要注意進針角度,一般向脊柱方向斜刺0.5 - 0.8寸,避免損傷內部髒器。”孫思邈說道,“手法上可根據患者病情采用補瀉手法,如患者是虛寒體質,可采用補法;若是實熱證,則采用瀉法。此外,艾灸肩中俞穴對於虛寒性的咳嗽氣喘、肩背疼痛有較好的調理效果。” 肩中俞穴還能改善眼部的血液循環,對於因氣血不足導致的視力模糊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天窗穴:清利頭竅的要穴


    “天窗穴在頸部,橫平喉結,胸鎖乳突肌的後緣。”孫思邈說道,“五行屬土,是清利頭竅的要穴,主要治療耳鳴、耳聾、咽喉腫痛、頸項強痛等症。”


    孫思邈介紹,天窗穴就像是頭部氣血的一個通道,當這個通道暢通時,頭部的各種不適症狀就能得到緩解。一位因上火導致咽喉腫痛、耳鳴的患者前來就診,孫思邈先在天窗穴周圍輕輕按摩,放鬆肌肉,然後用拇指指腹點按天窗穴。患者表示,隨著點按,咽喉腫痛和耳鳴的症狀都有所減輕。


    “針刺天窗穴時,要直刺0.5 - 1寸,手法以平補平瀉為主。”孫思邈說道,“在操作過程中,要注意避開頸部的血管和神經。對於一些慢性疾病,可采用艾灸天窗穴的方法,以溫通經絡、清利頭竅。另外,按摩天窗穴時,力度要適中,每次按摩3 - 5分鍾,每天可進行2 - 3次。” 天窗穴還能改善腦部的血液循環,對於頭暈、頭痛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天容穴:咽喉病症的克星


    “天容穴在頸部,下頜角後方,胸鎖乳突肌的前緣凹陷中。”孫思邈說道,“五行屬水,是治療咽喉病症的重要穴位,主要用於治療咽喉腫痛、耳鳴、耳聾、瘰鬁等症。”


    孫思邈指出,天容穴與咽喉部的經絡氣血緊密相連,當咽喉出現問題時,刺激天容穴能有效疏通經絡,緩解症狀。一位患有急性咽喉炎的患者前來就診,咽喉腫痛難忍,吞咽困難。孫思邈先在天容穴周圍輕輕揉按,然後用拇指和食指指腹相對,輕輕拿捏天容穴。患者表示,在拿捏過程中,咽喉腫痛的症狀明顯減輕,吞咽也變得輕鬆了一些。


    “針刺天容穴時,要直刺0.5 - 1寸,手法根據患者病情采用補瀉手法。”孫思邈說道,“如患者是實熱證,可采用瀉法,以清熱瀉火;若是虛寒證,則采用補法,以溫陽散寒。此外,艾灸天容穴對於虛寒性的咽喉疾病有較好的調理效果。在日常保健中,也可以用手指輕輕按摩天容穴,以預防咽喉疾病的發生。” 天容穴還能調節耳部的氣血,對於耳鳴、耳聾等耳部疾病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顴髎穴:麵部容顏的嗬護者


    “顴髎穴位於麵部,顴骨下緣,目外眥直下凹陷中。”孫思邈說道,“它是小腸經在麵部的一個穴位,五行屬水。顴髎穴主要用於治療口眼歪斜、眼瞼瞤動、齒痛等麵部疾病,就像是麵部容顏的嗬護者。”


    孫思邈介紹道:“麵部的經絡氣血非常豐富,小腸經的氣血也經過顴髎穴。當麵部出現問題時,刺激顴髎穴可以調節麵部的氣血運行,達到治療的目的。比如,對於麵癱患者,針刺顴髎穴可以幫助恢複麵部肌肉的功能,改善口眼歪斜的症狀。”


    為了讓我更好地理解,孫思邈找來一位輕微麵癱的患者。他先在患者的顴髎穴周圍輕輕按摩,放鬆局部肌肉,然後用毫針進行針刺。進針後,通過提插、撚轉等手法,讓患者產生酸、麻、脹等得氣感。經過幾次治療後,患者的麵癱症狀明顯改善,麵部表情逐漸恢複正常。


    “針刺顴髎穴時,要注意進針的角度和深度,避免損傷周圍的血管和神經。同時,要根據患者的病情和體質,合理調整針刺的手法和強度。”孫思邈對我說道。顴髎穴還能緩解麵部的疼痛和痙攣,對於三叉神經痛等疾病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聽宮穴:聆聽世界的窗口


    “最後是聽宮穴,”孫思邈指著耳屏前,下頜骨髁狀突的後方,張口時呈凹陷處說道,“它是小腸經的最後一個穴位,五行屬土。聽宮穴就像是我們聆聽世界的窗口,主要用於治療耳鳴、耳聾、聤耳等耳部疾病。”


    孫思邈解釋道:“耳部的聽覺功能與經絡氣血的運行密切相關。小腸經的氣血通過聽宮穴滋養耳部,當小腸經氣血不暢時,就容易出現耳鳴、耳聾等症狀。刺激聽宮穴,可以疏通小腸經的氣血,改善耳部的血液循環,從而治療耳部疾病。”


    他讓一位耳鳴的患者坐在椅子上,找到聽宮穴的位置,用手指輕輕按壓。“按壓聽宮穴時,要注意力度適中,以患者能耐受為度。同時,可以讓患者配合做張口、閉口的動作,這樣可以增強刺激效果。”孫思邈說道。患者按照孫思邈的指示,一邊按壓聽宮穴,一邊做張口、閉口的動作,不一會兒,他驚喜地說道:“我的耳鳴好像減輕了一些,聲音沒那麽響了。”


    孫思邈對我說:“除了按摩,針刺聽宮穴也是常用的治療方法。針刺時,要讓患者保持張口的姿勢,進針後,通過提插、撚轉等手法,讓患者產生酸、麻、脹等得氣感,以達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的目的。”聽宮穴還能輔助治療牙痛,通過調節麵部經絡氣血,緩解疼痛。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我在醫廬裏跟隨孫思邈,每天都認真學習小腸經穴位的知識,練習按摩和針灸穴位的手法。孫思邈還教導我如何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準確地判斷小腸經的病變部位,以及如何製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每一次學習和實踐,都讓我對小腸經穴位的理解更加深入,也讓我更加堅定了傳承中醫文化的信念。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漸漸掌握了手太陽小腸經穴位的精髓,也開始嚐試著運用所學知識,為一些簡單病症的患者進行治療。每當看到患者在我的治療下,病情得到緩解,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時,我心中都充滿了成就感和喜悅。我知道,這不僅是我個人的成長和進步,更是中醫經絡學說的偉大力量在閃耀。


    在那個寧靜的山林醫廬裏,我與孫思邈一起,在中醫經絡的世界裏探索前行,每一步都充滿了艱辛與挑戰,但也充滿了希望與收獲。而手太陽小腸經的穴位,就像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中醫經絡的寶冠上,為我們照亮了通往健康與生命奧秘的道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篇小說集世間百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山聖女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山聖女果並收藏中篇小說集世間百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