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義軍已經潰散,此時的辛棄疾身邊僅有50名騎兵。】


    【而敵方的金兵大營,卻足足有著5萬兵馬。】


    【在敵我差距如此巨大的情況下,辛棄疾並沒有被嚇退。】


    【在眾目睽睽之下,辛棄疾率兵闖進大營活捉了正在慶功飲酒的張安國。】


    【並成功脫離了金兵的重重包圍,揚長而去。】


    唐朝,李世民也是頗感驚喜,如此年紀當得起一句年少有為了。


    倒是有尉遲敬德昔日的風采!


    整個朝堂誰不知道尉遲恭曾多次在萬軍之中殺出重圍,救出陛下。


    看尉遲恭笑得多開心,眼中滿是欣賞。


    這小子不錯!


    年紀輕輕就有這樣的本事,未來定能大展風采,成為一代名將!


    【如此驚人的表現使得辛棄疾名噪一時,被趙構任命為江陰簽判,從此步入仕途。】


    【可惜辛棄疾自小在北方長大,對於南宋朝廷的懦弱膽小並不清楚。】


    【傻孩子還以為趙構對他的讚許,是自己能夠實現抗金願望的契機呢。】


    辛棄疾:......不用說了,我知道了。


    高宗陛下是完全靠不住的,當今聖上卻還是雄心仍在。


    雖然因北伐失利後逐漸放棄了北上的想法,但隻要有這個心思就好。


    【所以初出茅廬的官場新人辛棄疾,寫過不少關於抗金的建議上書。】


    【諸如《美芹十論》、《九議》等篇章,在當時廣為傳誦,深受稱讚。】


    【可是,朝廷的反應卻並不火熱,而是十分冷淡。】


    【在主和派勢力占據上風的朝堂,像他這樣旗幟鮮明的主戰派注定是要被排擠的。】


    【而且,辛棄疾還是歸正人。】


    南宋之前的皇帝們都一臉茫然,歸正人是什麽?


    趙匡胤眉頭緊鎖,大宋有叫歸正的地方嗎?


    就算不是出身望族,隻要是個有才幹的,又有什麽忌諱呢?


    葉楚有些鄙夷:【所謂歸正人,就是南宋丞相史浩首先提出的。】


    【歸正人就是從淪陷地區返迴本朝,投歸正統的人。】


    【這類人往往都會受到歧視和鄙夷,包括辛棄疾、範邦彥等。】


    【真的,完全不理解好嗎?】


    嬴政:???


    這淪陷地區不是你們大宋自己搞丟的嗎?


    怎麽好意思鄙視別人的啊?!


    李世民也是大開眼界,還有這種說法。


    淪陷地區的百姓生活在敵軍的奴役之下,朝廷不思進取就算了。


    人家百姓處於困境之中還沒忘記盡忠報國,你們倒是先嫌棄起來了?!


    天底下有這樣的道理嗎?


    趙眘一驚,宰相?


    史浩不僅是扶持自己登上皇位的重臣,更是為嶽飛伸冤平反的重要人物!


    宰相素來是主和,反對北伐,但怎麽會?


    史浩麵對眾人詫異看來的眼光,幽幽歎了一口氣。


    他也並非喜歡和議,隻是朝中無將,如何打得起仗?


    生活在北方金人統治下的人,又有多少人真的有真才實學呢?


    多的是沽名釣譽之輩,借著投歸正統的名聲踏入仕途罷了!


    【歸正人對於南宋的影響是深遠持久的。】


    【不少前來投奔的北方豪傑因此遭受歧視,一身才幹不得重用。】


    【而這種對北方地區百姓的歧視,也使得北方民心漸失。】


    【畢竟你們也不管人家死活,來投靠你們還要被嫌棄。】


    【沒徹底倒戈金朝就已經仁至義盡了!】


    南宋,不少生活在北方的百姓幾乎每日都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


    不僅每天要幹非常繁重的活計,還要麵臨著隨時會到來的生命危險。


    如今聽見天幕的話,不少人目露怨恨。


    什麽朝廷,什麽官家,壓根就不在乎他們這些平頭百姓的死活。


    連辛棄疾這樣的人才都要受到歧視,他們呢?


    真的能夠迴到從前的日子嗎?


    【辛棄疾也是如此,朝廷既看不起人家歸正人的身份。】


    【又看中了人家表現出來的才幹。】


    【仗是打不了一點,就派人家去治理地方。】


    【從江西到湖北,又從湖北到湖南,輾轉多地。】


    【簡單來說,辛棄疾就是塊磚,哪裏需要就往哪裏搬。】


    小辛棄疾有些不平,自己是靠著軍功才得以入仕。


    這些人卻偏偏不給自己打仗的機會,隻叫他做個治理地方的文官。


    祖父辛讚眼中全是悲傷,摸了摸他的頭。


    “是祖父入仕金朝,才叫你的身份被朝廷所猜忌了。”


    小辛棄疾立馬抬頭反駁:“才不是!這什麽歸正人本就是無稽之談!”


    “祖父是為了保全族眾才選擇委身的!”


    辛讚無奈苦笑,傻孩子,人家哪裏會問這麽多緣由呢。


    隻是苦了自家孫子,隻怕是一生壯誌未酬了。


    【人家好好的武將愣是被逼成了詞壇巨擘,你說滑不滑稽?】


    【可能年少的辛棄疾也沒有想到,昔日戰場首秀竟然也是最後的戰場榮光。】


    【一身熱血卻報國無門,隻能寄情於詩詞創作中去。】


    宋朝,蘇軾倒是十分感同身受。


    一個武將,還是極具天賦的那種,卻迫不得已做了個文官。


    就像自己一樣,明明有報國之心,卻在黨爭中飄浮不定。


    隻能將所思所想寄托在詞作中了。


    【縱覽辛棄疾一生的作品,大部分總是帶著壯誌未酬的感傷。】


    【幼時,祖父為他取名棄疾,就是希望他能如同昔日冠軍侯霍去病一樣。】


    【立誌抗金複國,成為戰場上浴血廝殺的將軍。】


    漢朝,霍去病一默,心中惋惜極了。


    這樣一個人才,就這麽白白蹉跎了。


    “文人中最會打仗的,武將裏最會寫詩的”,初聽此話以為是誇獎。


    如今才明白,這代表著辛棄疾一生的遺憾。


    【還記得曾在語文書上背過的《破陣子》。】


    【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裏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葉楚有些感傷:【以前學習的時候還不懂得辛棄疾隱藏在詞中的悲傷與懷念。】


    【如今才懂得,這一份夙願難平的悲傷感慨。】


    辛棄疾深吸一口氣,麵對摯友擔心的目光,卻意外的笑了笑。


    “如今天幕透露未來,無論是陛下還是我,都有了可以奮力一搏的機會。”


    “重來一次,焉知我辛棄疾不能成為如同冠軍侯一般的武將呢?”


    “明日,我便遞奏疏,上京去!”


    趙眘也是這樣想的,曆史上的那個他在日複一日的磋磨中選擇了放棄。


    可是如今他還年輕,有了天幕預知,他一定能走出不一樣的結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曆史直播:我帶秦皇漢武雲遊陵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知樾休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知樾休休並收藏曆史直播:我帶秦皇漢武雲遊陵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