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李隆基:點兵點將,點到誰誰來做宰相嘻嘻!
曆史直播:我帶秦皇漢武雲遊陵墓 作者:知樾休休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歸根究底,其實還是在於權力的爭奪。】
【姚崇此人有才幹是不假,但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喜歡拉幫結派搞小團體。】
【和自己不對付的就排擠出去,親信就大力培育謀好處。】
明朝,朱元璋冷哼一聲。
宰相結黨營私豈不是在挑戰皇權?
什麽都交由你這個宰相做主決定了,我這個皇帝還當不當了!
胡惟庸,這也怪不得朕,宰相的存在本就是多此一舉!
【最要命的是姚崇手下的親信貪汙受賄被李隆基查出來了,姚崇還要梗著脖子叫板。】
【即使李隆基再信任姚崇,也不能任由他的勢力再次發展下去了。】
【不然要不了多久,他這個皇帝就真成吉祥物了!】
姚崇臥於病榻之上,幽幽歎息一聲。
若是他這個領頭人不維護手下,誰還會願意跟著他呢?
時也命也,自己這個多謀善斷的宰相不再符合陛下的需求,自然也應該功成身退了!
好在,如今自己雖致仕陛下卻還是以禮相待,善終就好,善終就好!
【而且姚崇乃百官之首,他都拉幫結派,下麵的人肯定也是有樣學樣。】
【這顯然不符合李隆基的預期,所以換宰相勢在必行。】
【在開元年間最有名的四個丞相,除了姚崇外還有一個人此時正在朝中。】
武周,武則天搖搖頭。
姚崇此人靈活善變通,登基初期政局動蕩,國內大災小禍不斷,需要這樣一個人來主管政事。
可國家安定之後,姚崇的小心思就讓他變得不適合起來。
此時更加需要的是一個恪守製度,明法守成之人。
【於是,李隆基就將目光投向了當時的刑部尚書宋璟。】
【宋璟此人向來以鐵麵無私,執法嚴明著稱,對於李隆基來說正合心意。】
【沒有辜負他的期望,宋璟任相後以擇人為務,賞罰嚴明,官場風氣肅然一清。】
李隆基撇撇嘴,宋璟就是個倔老頭!
自己這個皇帝的麵子他都不給,下麵的人自然也不敢放肆。
雖然說話難聽了些,但終究還是一心為國的!
李世民心中滿意,自己這個曾孫子還是不錯的!
能夠選賢任能,有識人之明,頗有明君之相!
【宋璟任宰相十餘年,不過奈何年紀本身也不小了。】
【實在是沒法為他老李家再發光發熱了,再三請求告老還鄉。】
【李隆基也不能真讓快七十的老人家在崗位上幹到死,隻能同意了。】
唐朝,蘇味道與杜審言舉杯共飲,不由感歎:“宋璟,真王佐才也!”
此時還在並州的張說心思浮動,自己得罪了姚崇一度遭貶。
後來多虧故人相助才得以升遷,如今並州有再起戰亂的趨勢。
如果自己能立下大功,來日姚宋二人致仕,正是自己迴朝的好時機!
【那宋璟走了,李隆基還是要再次物色人選的。】
【恰逢此時,並州生亂,曾在開元初年被貶至此處的張說因平叛立下大功。】
【這個曾經兩度擔任過宰相的能臣一下子走入了李隆基的視線。】
噢?又是老熟人?
武則天眉頭一挑,朕想想,似是個七品小官。
看來我這朝中也是臥虎藏龍啊!
【張說雖是文臣但也算是個儒將,而且不同於宋璟,這位由於經曆坎坷練就了察言觀色的好本事。】
【要不說人家會來事呢,先是並州巡幸一通馬屁拍到李隆基心巴上,成功調迴了長安。】
【又是提議李隆基封禪泰山,直接美美獲得領導賞識,坐上了右相之位。】
李隆基搖搖頭,這個張說就是脾氣過於暴躁,得罪的人太多。
自己又確實有過失,步步緊逼,人家宇文融能不反擊嗎?
【可惜吧張說此人脾氣大,經常嗬斥謾罵同僚,打壓異己。】
【禦史中丞宇文融和張說非常不合,幾個人彼此攻擊,鬧得不得安寧。】
【後來宇文融聯合李林甫,崔隱甫等人彈劾張說,俗話說打鐵尚需自身硬。】
【奈何張說被告的罪狀大都屬實,在對方的不斷攻擊下,李隆基接連罷免了他的官職。】
【不過念在張說對國家的功績,李隆基並沒有嚴厲處罰,最後也算善終了。】
聽到這裏張九齡不由扼腕歎息,宰相對我曾有提攜之恩。
隻是昔日我多次勸阻提醒,卻沒能讓他生出防備之心,果然遭此大禍。
【而此時距離李隆基登基已經將近20餘年,大唐也如同他最開始的目標一樣。】
【一步步走上了鼎盛時期,國力空前強盛,出現了“三年一上記,萬國趨河洛”的繁榮之景。】
【時至天寶年間,唐朝的人口達到了約8000萬人。】
此話一出,前朝的帝王紛紛坐不住了。
嬴政眼睛一亮,如此多的人口,若是在我大秦就好了!
朕建設天下的速度也會快上許多!
劉徹:眼饞了!
8000萬啊,小小匈奴朕還不直接拿下!
李世民難掩心中激動,底下的大臣們也是被這個數字驚得說不出話。
要知道如今大唐的人口至多不過2000萬,竟然在短短百年間增長至此!
李世民熱淚盈眶,如此才好,如此天下才安寧,百姓才能安居樂業啊!
李隆基也是心中自豪,這都是朕努力治理的結果啊!
身旁的高力士也是麵帶笑容,與有榮焉。
【如此盛世除了前人積累之外,自然也離不開李隆基的努力。】
【不過巧了,李隆基也是這麽認為的。】
【自己已經為大唐努力了這麽多年,如今盛世已成,朕也應該好好放鬆了!】
李世民:啊?不是,是這個思路嗎?
難道不應該更加努力,再創輝煌嗎?
李隆基(心虛):朕已經創造了輝煌啊!
【麵對李隆基逐漸出現的奢靡享樂的心態,所幸此時朝中還有人能節製。】
【這個人就是開元時期最後一名賢相——張九齡。】
【張九齡年少成名,雖然仕途幾經波折仍然不改初心,始終守正嫉邪,一心為公。】
李隆基點點頭,與下首的張九齡會心一笑。
張九齡雖說話不識趣了些,能力風姿卻是沒得說。
不過,天幕也太不會說話了吧!
什麽奢靡享樂,朕隻不過是稍稍放鬆罷了!
【麵對自家陛下常常直言進諫,讓此時功成意滿的李隆基十分不悅。】
【主要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李隆基身邊還有一個與張九齡截然相反的人——李林甫。】
【處處順著李隆基的心意說話,兩相對比之下更加劇了李隆基的不滿。】
李林甫微微一笑:本官那是揣度聖意,忠心耿耿!
【更糟糕的是,開元25年一件大事的發生叫君臣兩人之間爆發了劇烈的衝突。】
【姚崇此人有才幹是不假,但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喜歡拉幫結派搞小團體。】
【和自己不對付的就排擠出去,親信就大力培育謀好處。】
明朝,朱元璋冷哼一聲。
宰相結黨營私豈不是在挑戰皇權?
什麽都交由你這個宰相做主決定了,我這個皇帝還當不當了!
胡惟庸,這也怪不得朕,宰相的存在本就是多此一舉!
【最要命的是姚崇手下的親信貪汙受賄被李隆基查出來了,姚崇還要梗著脖子叫板。】
【即使李隆基再信任姚崇,也不能任由他的勢力再次發展下去了。】
【不然要不了多久,他這個皇帝就真成吉祥物了!】
姚崇臥於病榻之上,幽幽歎息一聲。
若是他這個領頭人不維護手下,誰還會願意跟著他呢?
時也命也,自己這個多謀善斷的宰相不再符合陛下的需求,自然也應該功成身退了!
好在,如今自己雖致仕陛下卻還是以禮相待,善終就好,善終就好!
【而且姚崇乃百官之首,他都拉幫結派,下麵的人肯定也是有樣學樣。】
【這顯然不符合李隆基的預期,所以換宰相勢在必行。】
【在開元年間最有名的四個丞相,除了姚崇外還有一個人此時正在朝中。】
武周,武則天搖搖頭。
姚崇此人靈活善變通,登基初期政局動蕩,國內大災小禍不斷,需要這樣一個人來主管政事。
可國家安定之後,姚崇的小心思就讓他變得不適合起來。
此時更加需要的是一個恪守製度,明法守成之人。
【於是,李隆基就將目光投向了當時的刑部尚書宋璟。】
【宋璟此人向來以鐵麵無私,執法嚴明著稱,對於李隆基來說正合心意。】
【沒有辜負他的期望,宋璟任相後以擇人為務,賞罰嚴明,官場風氣肅然一清。】
李隆基撇撇嘴,宋璟就是個倔老頭!
自己這個皇帝的麵子他都不給,下麵的人自然也不敢放肆。
雖然說話難聽了些,但終究還是一心為國的!
李世民心中滿意,自己這個曾孫子還是不錯的!
能夠選賢任能,有識人之明,頗有明君之相!
【宋璟任宰相十餘年,不過奈何年紀本身也不小了。】
【實在是沒法為他老李家再發光發熱了,再三請求告老還鄉。】
【李隆基也不能真讓快七十的老人家在崗位上幹到死,隻能同意了。】
唐朝,蘇味道與杜審言舉杯共飲,不由感歎:“宋璟,真王佐才也!”
此時還在並州的張說心思浮動,自己得罪了姚崇一度遭貶。
後來多虧故人相助才得以升遷,如今並州有再起戰亂的趨勢。
如果自己能立下大功,來日姚宋二人致仕,正是自己迴朝的好時機!
【那宋璟走了,李隆基還是要再次物色人選的。】
【恰逢此時,並州生亂,曾在開元初年被貶至此處的張說因平叛立下大功。】
【這個曾經兩度擔任過宰相的能臣一下子走入了李隆基的視線。】
噢?又是老熟人?
武則天眉頭一挑,朕想想,似是個七品小官。
看來我這朝中也是臥虎藏龍啊!
【張說雖是文臣但也算是個儒將,而且不同於宋璟,這位由於經曆坎坷練就了察言觀色的好本事。】
【要不說人家會來事呢,先是並州巡幸一通馬屁拍到李隆基心巴上,成功調迴了長安。】
【又是提議李隆基封禪泰山,直接美美獲得領導賞識,坐上了右相之位。】
李隆基搖搖頭,這個張說就是脾氣過於暴躁,得罪的人太多。
自己又確實有過失,步步緊逼,人家宇文融能不反擊嗎?
【可惜吧張說此人脾氣大,經常嗬斥謾罵同僚,打壓異己。】
【禦史中丞宇文融和張說非常不合,幾個人彼此攻擊,鬧得不得安寧。】
【後來宇文融聯合李林甫,崔隱甫等人彈劾張說,俗話說打鐵尚需自身硬。】
【奈何張說被告的罪狀大都屬實,在對方的不斷攻擊下,李隆基接連罷免了他的官職。】
【不過念在張說對國家的功績,李隆基並沒有嚴厲處罰,最後也算善終了。】
聽到這裏張九齡不由扼腕歎息,宰相對我曾有提攜之恩。
隻是昔日我多次勸阻提醒,卻沒能讓他生出防備之心,果然遭此大禍。
【而此時距離李隆基登基已經將近20餘年,大唐也如同他最開始的目標一樣。】
【一步步走上了鼎盛時期,國力空前強盛,出現了“三年一上記,萬國趨河洛”的繁榮之景。】
【時至天寶年間,唐朝的人口達到了約8000萬人。】
此話一出,前朝的帝王紛紛坐不住了。
嬴政眼睛一亮,如此多的人口,若是在我大秦就好了!
朕建設天下的速度也會快上許多!
劉徹:眼饞了!
8000萬啊,小小匈奴朕還不直接拿下!
李世民難掩心中激動,底下的大臣們也是被這個數字驚得說不出話。
要知道如今大唐的人口至多不過2000萬,竟然在短短百年間增長至此!
李世民熱淚盈眶,如此才好,如此天下才安寧,百姓才能安居樂業啊!
李隆基也是心中自豪,這都是朕努力治理的結果啊!
身旁的高力士也是麵帶笑容,與有榮焉。
【如此盛世除了前人積累之外,自然也離不開李隆基的努力。】
【不過巧了,李隆基也是這麽認為的。】
【自己已經為大唐努力了這麽多年,如今盛世已成,朕也應該好好放鬆了!】
李世民:啊?不是,是這個思路嗎?
難道不應該更加努力,再創輝煌嗎?
李隆基(心虛):朕已經創造了輝煌啊!
【麵對李隆基逐漸出現的奢靡享樂的心態,所幸此時朝中還有人能節製。】
【這個人就是開元時期最後一名賢相——張九齡。】
【張九齡年少成名,雖然仕途幾經波折仍然不改初心,始終守正嫉邪,一心為公。】
李隆基點點頭,與下首的張九齡會心一笑。
張九齡雖說話不識趣了些,能力風姿卻是沒得說。
不過,天幕也太不會說話了吧!
什麽奢靡享樂,朕隻不過是稍稍放鬆罷了!
【麵對自家陛下常常直言進諫,讓此時功成意滿的李隆基十分不悅。】
【主要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李隆基身邊還有一個與張九齡截然相反的人——李林甫。】
【處處順著李隆基的心意說話,兩相對比之下更加劇了李隆基的不滿。】
李林甫微微一笑:本官那是揣度聖意,忠心耿耿!
【更糟糕的是,開元25年一件大事的發生叫君臣兩人之間爆發了劇烈的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