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著作之庭也。
除修史外,製定教材亦為本職。
比如近年編撰的《增訂國朝館課經世宏辭》《皇明館課》《皇明館課標奇》《翰林館課》等等。
一眾修撰、編修、檢討雖不算著作等身,但各種類型的文章都能信手掂來。
詔類、表類、議類、論類、策類、序類、說類、頌類、賦類、箴類、讚類、跋類等,無一不通。
自古文人相輕。
翰林院內,向來都是誰都不服誰。
然當他們看罷沈念的《國子監訓誡課講稿》後,皆是愣了半天都說不出話來。
不得不承認,這類如火藥炸街般的訓誡稿,他們寫不出。
可能這輩子都寫不出。
往昔,他們大多認為沈念能夠以特例任日講官兼記起居注,全靠小聰明與運氣。
經此事後,他們不這樣想了。
沈念這般訓誡的本事。
莫說他們,即使馬自強與申時行兩位學士都不一定能做到。
將國子監一眾教習訓誡得啞口無言!
將一眾監生稱為廢物!
影射天下讀書人無實學實績,隻知高談闊論,譏議朝政!
言之有據,浩氣凜然。
實乃硬手段、大智慧,遠非常人所能及。
一眾科道言官迅速將沈念的訓誡稿背熟。
若能有幸巡視地方官學,沈念的《廢物論》將是他們訓誡一眾非舉人學子的利器。
……
訓誡稿傳到民間街頭不到三日,沈念便成了京師名人。
有貶有捧,有讚有諷。
上到七八十歲老叟,下到五六歲稚童,皆知沈念之名。
很多百姓並不知什麽是訓誡課。
隻聽得茶館裏有讀書人說“沈念有雲:翰林院教習無能,監生廢物”,便覺得沈念所言甚有道理。
而此刻的沈念。
秉持著“高調做事,低調做人”的風格,放衙便迴家。
任何吃喝應酬,一律不參與。
與此同時。
朝廷開始挑選訓誡官前往地方州府訓誡,整頓官學的慵懶之風,並將訓誡文集的匯編事務也提上了日程。
可以預見。
一些學子會因此次訓誡,內省反思,調整自己。
一些學子則會通過辱罵詆毀沈念,以自欺欺人的方式,依然如故。
真正的廢物,是打不醒、罵不醒的,隻能靜待他們老死。
……
十月初一。
欽天監依照常例進獻萬曆四年的大統曆,小萬曆傳賜百官。
沈念被賞了十本曆書。
十月初三。
京師突發地震,雖不是很嚴重,卻把小萬曆嚇得不輕。
他立即安排敬天拜祖事宜,並讓內閣擬旨,令百官修省三日。
小萬曆之所以如此敏感,乃是因吃了太多關於天災的虧。
大明兩京十三省,無論任何一處發生洪澇、幹旱、瘟疫、蝗災、雷擊、地震等天災。
原因隻能有一個:皇帝失德。
他不立即下旨應對,言官們指責他的奏疏,立馬就會傳到內閣,且是一摞一摞的。
與此同時。
馬自強擢升,以禮部尚書兼翰林學士。
距離入閣僅有一步之遙。
這一步,可能短短幾個月就能走完,也可能直到致仕都不能邁出。
當下的掌控權完全在張居正手裏。
馬自強任正職部堂官後,仍兼經筵官,但卻不再任日講官。
翰林院編修沈一貫迅速補了上去。
與不久前的翰林修撰王家屏相同,由經筵展書官變成了日講官兼充經筵講官。
從這一係列職位變動,實則便能看出:
張居正很忙,學士們很忙,不得不補充底層翰林官來任經筵日講官。
這在以前,非常少見。
……
十月十四日,文華殿日講。
結束後,沈念被單獨留了下來。
緣由是:小萬曆想聽沈念講一講國子監訓誡的細節。
此等與國政相關的事情,內閣自然不能反對,便令沈念為小萬曆講解一番。
偏殿內。
隻有小萬曆、馮保、沈念三人。
沈念站在距離小萬曆三步遠的地方,將其在國子監訓誡的情形,精簡化地匯稟了一遍。
小萬曆聽得津津有味,當即道:“賞沈檢討官鮮藕一筐!”
小萬曆一直都挺喜歡賞賜官員。
經筵日講官們幾乎每月都能得賞,內閣三位閣老得賞就更加頻繁了。
雖價值都算不得高,但畢竟是禦用之物,得之,便能光耀門楣。
“謝陛下厚賞!”
沈念躬身拱手,此等場合,可以不跪。
沈念本以為馬上就能離開。
哪曾想小萬曆打量著他,壓低聲音說道:“沈檢討,接下來是朕與你的閑聊,無關政事,可不記入起居注。”
“臣遵命!”沈念朗聲道。
若是一些無關政事的碎語,自然不用記錄。
“近日,朕待你不薄吧!”
聽到此話,沈念瞬間警覺起來,此話一出,接下來絕對是要讓沈念辦事的。
“陛下隆恩,重如泰山!”沈念道。
他說出此話,算不得溜須拍馬。
不久前小萬曆賞賜他那幅“君子如珩”的大字,意義重大,乃是能放在家裏傳世的。
小萬曆看向馮保。
馮保立即會意,道:“沈檢討,近日你輪值記錄陛下言動的機會明顯偏多,全因陛下看你順眼,想多給你一些機會。”
“你記著,你的一切都是朝廷給的,而朝廷的主人是陛下,日後,下筆要知輕重!”
沈念聽到最後半句,頓時明白了小萬曆見他的真實目的。
十三歲,正是愛麵子的年齡。
小萬曆雖沒看過起居注,但自己登基以來做了什麽,他是清楚的。
他能想到。
起居注上無外乎是“某月某日,上頑劣;某月某日,上懶惰;某月某日,上跪於文華殿;某月某日,上又跪”等“貶幼君,誇賢臣”的內容。
而沈念在記錄起居注時,是可以下筆輕一些,不將小萬曆的過錯從細從詳地寫出來的。
此話自然是馮保開口。
這樣無論是李太後知曉,還是張居正知曉,都不能怪罪在小萬曆的身上。
沈念眼珠一轉。
此等要求他是萬萬不能答應的。
一旦答應,他就破壞了史官必須要遵守的規矩:文直,事核,不虛美,不隱惡。
但是,也不能像個愣頭青,直接反駁小萬曆。
沈念遲疑了數息,道:“陛下,恕臣鬥膽說一句:當下,課業雖重,然終不及政,您若能多看看奏疏,發表一些見解,臣下筆再重,起居注上所表現的也不過是白璧微瑕!”
小萬曆先是皺眉,而後臉上露出一抹開心的笑容。
“朕曉得了!”
沈念雖拒絕了他的示意,但卻也告知他:隻要在政事上有所建樹,其它都不足為道。
此話還暗含“望陛下早日親政”之意,這是小萬曆最愛聽的。
“再賞沈檢討貂皮三張!”小萬曆說道。
貂皮可比鮮藕貴重多了,小萬曆是懂得賞賜之道的。
“謝陛下厚賞!”沈念長唿一口氣。
他今日若應下,相當於變成了小萬曆的家臣,不應,則是國臣。
家臣受寵卻易夭。
國臣卻能擎舉天下,皇帝不喜歡,也會重用。
除修史外,製定教材亦為本職。
比如近年編撰的《增訂國朝館課經世宏辭》《皇明館課》《皇明館課標奇》《翰林館課》等等。
一眾修撰、編修、檢討雖不算著作等身,但各種類型的文章都能信手掂來。
詔類、表類、議類、論類、策類、序類、說類、頌類、賦類、箴類、讚類、跋類等,無一不通。
自古文人相輕。
翰林院內,向來都是誰都不服誰。
然當他們看罷沈念的《國子監訓誡課講稿》後,皆是愣了半天都說不出話來。
不得不承認,這類如火藥炸街般的訓誡稿,他們寫不出。
可能這輩子都寫不出。
往昔,他們大多認為沈念能夠以特例任日講官兼記起居注,全靠小聰明與運氣。
經此事後,他們不這樣想了。
沈念這般訓誡的本事。
莫說他們,即使馬自強與申時行兩位學士都不一定能做到。
將國子監一眾教習訓誡得啞口無言!
將一眾監生稱為廢物!
影射天下讀書人無實學實績,隻知高談闊論,譏議朝政!
言之有據,浩氣凜然。
實乃硬手段、大智慧,遠非常人所能及。
一眾科道言官迅速將沈念的訓誡稿背熟。
若能有幸巡視地方官學,沈念的《廢物論》將是他們訓誡一眾非舉人學子的利器。
……
訓誡稿傳到民間街頭不到三日,沈念便成了京師名人。
有貶有捧,有讚有諷。
上到七八十歲老叟,下到五六歲稚童,皆知沈念之名。
很多百姓並不知什麽是訓誡課。
隻聽得茶館裏有讀書人說“沈念有雲:翰林院教習無能,監生廢物”,便覺得沈念所言甚有道理。
而此刻的沈念。
秉持著“高調做事,低調做人”的風格,放衙便迴家。
任何吃喝應酬,一律不參與。
與此同時。
朝廷開始挑選訓誡官前往地方州府訓誡,整頓官學的慵懶之風,並將訓誡文集的匯編事務也提上了日程。
可以預見。
一些學子會因此次訓誡,內省反思,調整自己。
一些學子則會通過辱罵詆毀沈念,以自欺欺人的方式,依然如故。
真正的廢物,是打不醒、罵不醒的,隻能靜待他們老死。
……
十月初一。
欽天監依照常例進獻萬曆四年的大統曆,小萬曆傳賜百官。
沈念被賞了十本曆書。
十月初三。
京師突發地震,雖不是很嚴重,卻把小萬曆嚇得不輕。
他立即安排敬天拜祖事宜,並讓內閣擬旨,令百官修省三日。
小萬曆之所以如此敏感,乃是因吃了太多關於天災的虧。
大明兩京十三省,無論任何一處發生洪澇、幹旱、瘟疫、蝗災、雷擊、地震等天災。
原因隻能有一個:皇帝失德。
他不立即下旨應對,言官們指責他的奏疏,立馬就會傳到內閣,且是一摞一摞的。
與此同時。
馬自強擢升,以禮部尚書兼翰林學士。
距離入閣僅有一步之遙。
這一步,可能短短幾個月就能走完,也可能直到致仕都不能邁出。
當下的掌控權完全在張居正手裏。
馬自強任正職部堂官後,仍兼經筵官,但卻不再任日講官。
翰林院編修沈一貫迅速補了上去。
與不久前的翰林修撰王家屏相同,由經筵展書官變成了日講官兼充經筵講官。
從這一係列職位變動,實則便能看出:
張居正很忙,學士們很忙,不得不補充底層翰林官來任經筵日講官。
這在以前,非常少見。
……
十月十四日,文華殿日講。
結束後,沈念被單獨留了下來。
緣由是:小萬曆想聽沈念講一講國子監訓誡的細節。
此等與國政相關的事情,內閣自然不能反對,便令沈念為小萬曆講解一番。
偏殿內。
隻有小萬曆、馮保、沈念三人。
沈念站在距離小萬曆三步遠的地方,將其在國子監訓誡的情形,精簡化地匯稟了一遍。
小萬曆聽得津津有味,當即道:“賞沈檢討官鮮藕一筐!”
小萬曆一直都挺喜歡賞賜官員。
經筵日講官們幾乎每月都能得賞,內閣三位閣老得賞就更加頻繁了。
雖價值都算不得高,但畢竟是禦用之物,得之,便能光耀門楣。
“謝陛下厚賞!”
沈念躬身拱手,此等場合,可以不跪。
沈念本以為馬上就能離開。
哪曾想小萬曆打量著他,壓低聲音說道:“沈檢討,接下來是朕與你的閑聊,無關政事,可不記入起居注。”
“臣遵命!”沈念朗聲道。
若是一些無關政事的碎語,自然不用記錄。
“近日,朕待你不薄吧!”
聽到此話,沈念瞬間警覺起來,此話一出,接下來絕對是要讓沈念辦事的。
“陛下隆恩,重如泰山!”沈念道。
他說出此話,算不得溜須拍馬。
不久前小萬曆賞賜他那幅“君子如珩”的大字,意義重大,乃是能放在家裏傳世的。
小萬曆看向馮保。
馮保立即會意,道:“沈檢討,近日你輪值記錄陛下言動的機會明顯偏多,全因陛下看你順眼,想多給你一些機會。”
“你記著,你的一切都是朝廷給的,而朝廷的主人是陛下,日後,下筆要知輕重!”
沈念聽到最後半句,頓時明白了小萬曆見他的真實目的。
十三歲,正是愛麵子的年齡。
小萬曆雖沒看過起居注,但自己登基以來做了什麽,他是清楚的。
他能想到。
起居注上無外乎是“某月某日,上頑劣;某月某日,上懶惰;某月某日,上跪於文華殿;某月某日,上又跪”等“貶幼君,誇賢臣”的內容。
而沈念在記錄起居注時,是可以下筆輕一些,不將小萬曆的過錯從細從詳地寫出來的。
此話自然是馮保開口。
這樣無論是李太後知曉,還是張居正知曉,都不能怪罪在小萬曆的身上。
沈念眼珠一轉。
此等要求他是萬萬不能答應的。
一旦答應,他就破壞了史官必須要遵守的規矩:文直,事核,不虛美,不隱惡。
但是,也不能像個愣頭青,直接反駁小萬曆。
沈念遲疑了數息,道:“陛下,恕臣鬥膽說一句:當下,課業雖重,然終不及政,您若能多看看奏疏,發表一些見解,臣下筆再重,起居注上所表現的也不過是白璧微瑕!”
小萬曆先是皺眉,而後臉上露出一抹開心的笑容。
“朕曉得了!”
沈念雖拒絕了他的示意,但卻也告知他:隻要在政事上有所建樹,其它都不足為道。
此話還暗含“望陛下早日親政”之意,這是小萬曆最愛聽的。
“再賞沈檢討貂皮三張!”小萬曆說道。
貂皮可比鮮藕貴重多了,小萬曆是懂得賞賜之道的。
“謝陛下厚賞!”沈念長唿一口氣。
他今日若應下,相當於變成了小萬曆的家臣,不應,則是國臣。
家臣受寵卻易夭。
國臣卻能擎舉天下,皇帝不喜歡,也會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