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十一皇子、十二皇子和莊飛羽奮力抵禦北夷聯軍的猛烈進攻之時,其他邊城也同樣遭受著前所未有的攻擊。
已經和平近百年的邊關,無人預料到北夷會突然發動如此大規模的進攻。當狼煙升起之際,至少已有兩個邊城被迅速攻破。
入關的幾萬北夷騎兵,如疾風般迅速向其他邊城殺去,幾乎隻需半日,北夷騎兵便能抵達一座邊城。隨著一座又一座邊城被攻克或被圍攻,北疆一線迅速全麵告急!
而慶王雖擁兵三十萬,卻被胡羌王的十萬騎兵和一千重甲騎兵死死牽製。慶王要麽選擇與之決一死戰,要麽隻能按兵不動。倘若隻分兵去增援,便隻能被胡羌王的十萬大軍逐步蠶食。
若不迎戰,待到北疆被全麵攻破之時,他慶王最終也隻能淪為孤軍,遲早被北夷所消滅。
所以,全麵出擊迎敵,成了他當下唯一的抉擇。 隻是他唯有取勝,否則一旦失手,則意味著北疆全境將全麵淪陷,黃河以北再無強大守軍。 慶王升帳,眾將領皆已明晰如今局勢危急萬分。
慶王道:“眾位將士,胡羌汗背信棄義、恩將仇報。他忘卻了數年前是誰在百年一遇的雪災中拯救他們,是誰助力他一統胡羌,威震北夷。
如今,這個養不熟的白眼狼自以為羽翼豐滿,竟敢覬覦我朝疆土。 已接戰報,昨日北夷聯軍號稱五十萬,同時對邊城十幾座城池發起攻擊,今日已攻破至少五座邊城,現正以內外夾攻之態,逐一攻打其餘邊城。一旦他們將所有邊城攻破,整個北疆將落入敵手,我朝黃河以北將再無天險可守。
在我們對麵的是胡羌汗最為精銳的十萬騎兵,妄圖將我們困在此地。你們說,我們該如何應對?是坐以待斃,還是如猛虎出山,與他們決一死戰,再換得一個百年和平!”
“戰!戰!戰!”眾將齊聲高唿,戰意盎然。
“好!不愧是我朝的熱血男兒,本王願與諸位一同衝鋒陷陣,同生共死。聽我號令!”
“諾!”眾將齊聲迴應。
“工兵營、火器營、弓弩營,聽令!各率三千人,工兵營在北疆一線,廣泛撒布硝石,埋設絆馬索,大量挖掘陷馬坑。弓弩營、火器營前出護衛,一旦敵軍逼近,在遠處予以擊殺。務必於今夜完工,完工之後,火器營與弓弩營,牽製敵方中軍;工兵變步兵,就近結陣,負責擊殺落馬之敵。”
“諾!”三位將領領命。
“先鋒營聽令!先鋒營率領五千重甲騎兵,明日五更率先衝陣,務必剿滅胡羌汗的重甲騎兵營。以三比一之優勢,務必將其絕殺。”
“諾!”先鋒營將領接令。
“左軍將領、右軍將領聽令!明日五更,先鋒營衝陣之後,爾等各率五萬人,將敵軍分割為兩半,分別剿殺。” 幾位將軍同時領命。
“本王親率十萬中軍,對陣敵方中軍。其餘十萬人由副將軍率領,防守邊城,隨時待命增援。明日一戰,務必全殲胡羌,橫掃北夷。諸位可有必勝之信念!”
“全殲胡羌,橫掃北夷!”眾將高聲迴應。
“全軍一個時辰之後,吃飽飯。攜帶足七日幹糧,明日一戰之後,迅速向東援助友部!”
眾將領命離去!而慶王則來到地圖前,再度仔細分析當前局勢。
這時最新戰報送達:“報慶王殿下!十一殿下、十二殿下抵禦北夷聯軍五萬大軍,已苦戰兩日,死傷慘重,快要支撐不住了。禁軍副統領莊飛羽派人請求增援。”
慶王心急如焚,立刻下令副將調撥三萬人,由禁衛軍率領前去增援,務必守住邊城,以待明日大軍前去支援。
夜幕之下,三千工兵正緊張施工,六千弓弩營、火器營前出二十裏,密切監視敵營動向。
這一夜,胡羌汗亦未入眠,北夷聯軍捷報頻傳。隻需三日,北疆全線便可全部攻克,屆時,四十萬大軍圍殲慶王三十萬兵馬,勝算大增,隻要全殲慶王一部,南朝的北疆將蕩然無存,而黃河以北亦將唾手可得。
而他的三軍及重甲騎兵亦緊閉軍營,僅有斥候小隊在外巡邏。四更時分,胡羌斥候營發現,本應每隔一個時辰前來送消息的各個小隊傳信兵,已有四個小隊連續兩個時辰未迴傳消息。
斥候營將領頓感不妙,要麽是傳信兵遭遇不測,要麽就是斥候小隊出事。然而,這幾個小隊當下所處的位置,他亦難以確切知曉。
他手下有十個斥候小隊,每個小隊兩百人。昨夜共派出五個小隊,在方圓二百公裏巡邏,每隔一個時辰,會有一支十人傳信小組迴營稟報。
但今晚僅有一個小隊正常迴營。而今已快至五更天,按照規定,五更天,全部歸營,再派出另外五個小隊外出巡邏。如今四個小組皆未歸來,必定是發生了重大變故。
斥候營將領,即刻向胡羌汗匯報此事。胡羌汗趕忙升帳,召集所有將軍商議。
“眾位將軍,今夜,斥候營四個小隊失聯,想必是南朝有重大行動,我們務必嚴陣以待。當下南朝的十幾座邊城,我們已攻下一半。再過三日,我們便能全部攻克,屆時,我們北夷四十萬大軍圍攻慶王,一舉全殲南朝守軍。到時,黃河以北皆歸我們所有。還請諸位務必謹慎,切勿中了敵人的計謀。” 眾將紛紛領命,正要離去。
正在此時,一個傳信兵滿身傷痕地衝進大帳。“報大汗,南朝大軍殺過來了。五千重甲騎兵,一萬弓弩營、火器營,還有左右二軍共計十萬人。現離營不足二十裏。”
胡羌汗趕忙下令:“諸位速速歸營,約束部眾,準備迎戰。重甲營何在?隨我一同出戰,定要重創他的重甲,揚我胡羌威名。”
大約一盞茶的工夫,先鋒五千重甲騎兵便與胡羌汗的重甲騎兵衝撞在一起,與胡羌重甲騎兵一同出戰的,還有胡羌汗專為對付重甲騎兵的長槍營。這些戰術皆是當年他與南朝通商時所學。
然而,令他始料未及的是,他的長槍營竟與南朝的火器營正麵交鋒,一時間,火器轟鳴四起,長槍營尚在百米開外,便紛紛中槍落馬,致使後方戰馬躲閃不及,紛紛相互衝撞。可憐他們的長槍尚未刺向敵人,卻已紮在自己人身上。
隨著胡羌長槍營被火器營壓製,這邊南朝的重甲騎兵按照原定三比一的戰術,分別將胡羌重甲騎兵分割包圍。
胡羌汗眼見自己的重甲騎兵即將被全殲,急忙再調兩萬騎兵從兩翼包抄重甲騎兵,欲與長槍營一同實施反包抄。 眼看這兩萬騎兵與一萬長槍營即將把這五千重甲騎兵和六千火器營、弓弩營包圍。
隻見南朝左右兩軍,各五萬人從兩側殺出,又將胡羌這三萬人團團圍住,分割剿殺。
見此情勢,胡羌汗再次派出五萬人,分別增援左右兩軍。
此時,在這狹小的戰場上,近二十萬人,殺聲震天,胡羌汗的騎兵騎術精湛,個個驍勇善戰,一人麵對南朝兩三個人,亦不落下風,一時間,竟殺得難解難分,不分勝負。
此戰持續將近一個時辰,戰場上能站立之人越來越少,尤其是身披重甲的騎兵,早已精疲力竭。這時,南朝退兵的信號響起,士兵們紛紛邊戰邊退。
此時,慶王的一萬人迅速殺入戰場,掩護疲憊的士兵撤迴邊城。 而胡羌汗見南朝退兵,誤以為其已敗退,於是將手中剩下的兩萬人,也投入戰場,連同戰場上剩餘的數萬人,一同追殺而來。
當南朝士兵退至距邊城還有數裏之地時,所有士兵紛紛躲入事先挖好的工事。胡羌的騎兵如潮水般迅猛掩殺而來。
工兵營迅速射出火箭,點燃陣前的硝石,頓時一條火龍在陣前升起,火龍點燃地上的雜草,又形成一片火海。胡羌騎兵的先頭部隊頓時陷入火海之中,被火燒著的戰馬,像瘋狂的在陣中亂竄。使後續部隊措手不及,混亂一片,最後被前來的將領,全部砍殺,才穩定了陣腳。
而已抵達陣前的騎兵即將與南朝士兵短兵相接,正要展開屠戮之時,絆馬索又紛紛彈起,落馬的騎兵猶如虎落平陽,被南朝士兵一擁而上,瞬間擊殺。
在這邊城之前,就像絞肉機一樣, 互相殺戮著對方的士兵。陷馬坑早已被填平,南朝的軍隊被胡羌數萬大軍逼到邊城的城牆一線,在狹窄的空間背城一戰。
而慶王則親率十萬中軍,悄然抵達胡羌大帳的北側,對胡羌汗形成合圍之勢。 而保衛王庭的一萬親衛騎兵,是胡羌汗稱霸草原所倚仗的最後家底,此時麵對合圍的十萬大軍。胡羌汗深知,此次北夷南侵已然注定失敗。
此刻,他唯有迅速突圍,方有一線生機。 隻是這一萬人,麵對十萬人,又能有多少人能突出重圍?!
慶王來到陣前,大聲說道:“胡羌汗,你這個背信棄義的白眼狼,今日便是你的死期。將士們,讓我們殺個痛快,一個不留!”
一聲令下,十萬人將這一萬人圍得水泄不通,連一隻蒼蠅也休想飛出。不出一個時辰,戰場歸於平靜。胡羌汗的首級,被掛在慶王的戰旗之上。
“將士們,迅速剿滅殘敵。東援兄弟邊城!”慶王親率中軍從追殺南朝的胡羌軍後方進行包抄。這時,南朝的左右二軍和重甲騎兵又掉轉方向反攻。以近二十萬人,反圍殲胡羌剩下的五六萬人。
慶王高舉戰旗,說道:“爾等瞧瞧,這是什麽?你們的胡羌汗已被誅殺,我天朝待爾等不薄,兩國和平共處近百年,未曾想你們不思感恩,仍伺機侵犯,今日若不將爾等全殲,來日必成我朝之禍患。”
此時,胡羌軍中,見大汗已經誅殺,人心開始動搖。有人丟下兵器,跳下戰馬,跪地說道:“我等亦是平民百姓,迫於無奈,參與戰爭,還望慶王殿下,放我等一條生路,今生今世永不與天朝為敵。”
此人話音剛落,紛紛有人下馬請降,不一會兒,竟有大半之數。
慶王見此,也心生憐憫,說道:“蒼天有好生之德,天朝不殺投降之兵。牽著你們的戰馬,一個個走出來。交了兵器和戰馬,徒步進入我邊城,本王自會妥善安置你們。”
正當這些投降士兵走向邊城之時,隻見胡羌不願投降的士兵中,一個將領說道:“你們這些北夷的孬種,死後也無法登上長生天。活著也是丟盡祖宗的顏麵,不如死了算了。”說著,便拍馬上前,揮刀便砍。接連砍殺好幾個降兵,而其他不願投降的士兵,也紛紛效仿,砍殺周邊想要投降的同胞。
這一舉動讓正欲前往邊城的降兵都停下了腳步,不知該降還是該繼續戰鬥。
這時慶王搭起弓箭,一箭將那個將領射殺,而剛才參與砍殺的士兵也迅速被射殺。
沒了首領的胡羌軍隊,頓時安靜下來。下馬投降的人越來越多,最後竟然全部投降。
此役斬殺胡羌四萬餘人,俘虜近六萬。
此役之後,慶王曾懊悔自己為何心軟。;因為這六萬人在北疆停留數月之久,殺也不是,放也不是。最後,才決定將年逾五十和不足十五歲的將近五千人全部放走,而其餘五萬多人,則全部遣至國內各地從事苦役,終生不得迴歸胡羌。
而這五萬多人,後來在南朝紮根,有的融入南朝,有的則心係北夷,組建了一個秘密組織,最終在五十年後,他們的後裔掀起一場降夷暴動,給南朝造成巨大損失,差點致使南朝亡國,此乃後話了。
慶王安置好降兵,留下十五萬士兵守城。然後親自率領十五萬大軍,一路向東,解救其他邊城。
這邊,十一皇子、十二皇子和莊飛羽已經苦戰三天,身邊的士兵越來越少,而邊城的城牆,早已被轟出幾個缺口,在缺口之上,守軍與北夷士兵正激烈撕殺。
兀術高聲說道:“兄弟們,胡羌汗已經大勝慶王,慶王已死,我們殺入城中,殺了兩個皇子,滅了南朝軍隊,黃河以北就是我們的了。”
在兀術的蠱惑之下,胡羌兵更是勇猛異常,而南朝軍隊也被這番話,說的心中怯戰,開始節節敗退。
已經和平近百年的邊關,無人預料到北夷會突然發動如此大規模的進攻。當狼煙升起之際,至少已有兩個邊城被迅速攻破。
入關的幾萬北夷騎兵,如疾風般迅速向其他邊城殺去,幾乎隻需半日,北夷騎兵便能抵達一座邊城。隨著一座又一座邊城被攻克或被圍攻,北疆一線迅速全麵告急!
而慶王雖擁兵三十萬,卻被胡羌王的十萬騎兵和一千重甲騎兵死死牽製。慶王要麽選擇與之決一死戰,要麽隻能按兵不動。倘若隻分兵去增援,便隻能被胡羌王的十萬大軍逐步蠶食。
若不迎戰,待到北疆被全麵攻破之時,他慶王最終也隻能淪為孤軍,遲早被北夷所消滅。
所以,全麵出擊迎敵,成了他當下唯一的抉擇。 隻是他唯有取勝,否則一旦失手,則意味著北疆全境將全麵淪陷,黃河以北再無強大守軍。 慶王升帳,眾將領皆已明晰如今局勢危急萬分。
慶王道:“眾位將士,胡羌汗背信棄義、恩將仇報。他忘卻了數年前是誰在百年一遇的雪災中拯救他們,是誰助力他一統胡羌,威震北夷。
如今,這個養不熟的白眼狼自以為羽翼豐滿,竟敢覬覦我朝疆土。 已接戰報,昨日北夷聯軍號稱五十萬,同時對邊城十幾座城池發起攻擊,今日已攻破至少五座邊城,現正以內外夾攻之態,逐一攻打其餘邊城。一旦他們將所有邊城攻破,整個北疆將落入敵手,我朝黃河以北將再無天險可守。
在我們對麵的是胡羌汗最為精銳的十萬騎兵,妄圖將我們困在此地。你們說,我們該如何應對?是坐以待斃,還是如猛虎出山,與他們決一死戰,再換得一個百年和平!”
“戰!戰!戰!”眾將齊聲高唿,戰意盎然。
“好!不愧是我朝的熱血男兒,本王願與諸位一同衝鋒陷陣,同生共死。聽我號令!”
“諾!”眾將齊聲迴應。
“工兵營、火器營、弓弩營,聽令!各率三千人,工兵營在北疆一線,廣泛撒布硝石,埋設絆馬索,大量挖掘陷馬坑。弓弩營、火器營前出護衛,一旦敵軍逼近,在遠處予以擊殺。務必於今夜完工,完工之後,火器營與弓弩營,牽製敵方中軍;工兵變步兵,就近結陣,負責擊殺落馬之敵。”
“諾!”三位將領領命。
“先鋒營聽令!先鋒營率領五千重甲騎兵,明日五更率先衝陣,務必剿滅胡羌汗的重甲騎兵營。以三比一之優勢,務必將其絕殺。”
“諾!”先鋒營將領接令。
“左軍將領、右軍將領聽令!明日五更,先鋒營衝陣之後,爾等各率五萬人,將敵軍分割為兩半,分別剿殺。” 幾位將軍同時領命。
“本王親率十萬中軍,對陣敵方中軍。其餘十萬人由副將軍率領,防守邊城,隨時待命增援。明日一戰,務必全殲胡羌,橫掃北夷。諸位可有必勝之信念!”
“全殲胡羌,橫掃北夷!”眾將高聲迴應。
“全軍一個時辰之後,吃飽飯。攜帶足七日幹糧,明日一戰之後,迅速向東援助友部!”
眾將領命離去!而慶王則來到地圖前,再度仔細分析當前局勢。
這時最新戰報送達:“報慶王殿下!十一殿下、十二殿下抵禦北夷聯軍五萬大軍,已苦戰兩日,死傷慘重,快要支撐不住了。禁軍副統領莊飛羽派人請求增援。”
慶王心急如焚,立刻下令副將調撥三萬人,由禁衛軍率領前去增援,務必守住邊城,以待明日大軍前去支援。
夜幕之下,三千工兵正緊張施工,六千弓弩營、火器營前出二十裏,密切監視敵營動向。
這一夜,胡羌汗亦未入眠,北夷聯軍捷報頻傳。隻需三日,北疆全線便可全部攻克,屆時,四十萬大軍圍殲慶王三十萬兵馬,勝算大增,隻要全殲慶王一部,南朝的北疆將蕩然無存,而黃河以北亦將唾手可得。
而他的三軍及重甲騎兵亦緊閉軍營,僅有斥候小隊在外巡邏。四更時分,胡羌斥候營發現,本應每隔一個時辰前來送消息的各個小隊傳信兵,已有四個小隊連續兩個時辰未迴傳消息。
斥候營將領頓感不妙,要麽是傳信兵遭遇不測,要麽就是斥候小隊出事。然而,這幾個小隊當下所處的位置,他亦難以確切知曉。
他手下有十個斥候小隊,每個小隊兩百人。昨夜共派出五個小隊,在方圓二百公裏巡邏,每隔一個時辰,會有一支十人傳信小組迴營稟報。
但今晚僅有一個小隊正常迴營。而今已快至五更天,按照規定,五更天,全部歸營,再派出另外五個小隊外出巡邏。如今四個小組皆未歸來,必定是發生了重大變故。
斥候營將領,即刻向胡羌汗匯報此事。胡羌汗趕忙升帳,召集所有將軍商議。
“眾位將軍,今夜,斥候營四個小隊失聯,想必是南朝有重大行動,我們務必嚴陣以待。當下南朝的十幾座邊城,我們已攻下一半。再過三日,我們便能全部攻克,屆時,我們北夷四十萬大軍圍攻慶王,一舉全殲南朝守軍。到時,黃河以北皆歸我們所有。還請諸位務必謹慎,切勿中了敵人的計謀。” 眾將紛紛領命,正要離去。
正在此時,一個傳信兵滿身傷痕地衝進大帳。“報大汗,南朝大軍殺過來了。五千重甲騎兵,一萬弓弩營、火器營,還有左右二軍共計十萬人。現離營不足二十裏。”
胡羌汗趕忙下令:“諸位速速歸營,約束部眾,準備迎戰。重甲營何在?隨我一同出戰,定要重創他的重甲,揚我胡羌威名。”
大約一盞茶的工夫,先鋒五千重甲騎兵便與胡羌汗的重甲騎兵衝撞在一起,與胡羌重甲騎兵一同出戰的,還有胡羌汗專為對付重甲騎兵的長槍營。這些戰術皆是當年他與南朝通商時所學。
然而,令他始料未及的是,他的長槍營竟與南朝的火器營正麵交鋒,一時間,火器轟鳴四起,長槍營尚在百米開外,便紛紛中槍落馬,致使後方戰馬躲閃不及,紛紛相互衝撞。可憐他們的長槍尚未刺向敵人,卻已紮在自己人身上。
隨著胡羌長槍營被火器營壓製,這邊南朝的重甲騎兵按照原定三比一的戰術,分別將胡羌重甲騎兵分割包圍。
胡羌汗眼見自己的重甲騎兵即將被全殲,急忙再調兩萬騎兵從兩翼包抄重甲騎兵,欲與長槍營一同實施反包抄。 眼看這兩萬騎兵與一萬長槍營即將把這五千重甲騎兵和六千火器營、弓弩營包圍。
隻見南朝左右兩軍,各五萬人從兩側殺出,又將胡羌這三萬人團團圍住,分割剿殺。
見此情勢,胡羌汗再次派出五萬人,分別增援左右兩軍。
此時,在這狹小的戰場上,近二十萬人,殺聲震天,胡羌汗的騎兵騎術精湛,個個驍勇善戰,一人麵對南朝兩三個人,亦不落下風,一時間,竟殺得難解難分,不分勝負。
此戰持續將近一個時辰,戰場上能站立之人越來越少,尤其是身披重甲的騎兵,早已精疲力竭。這時,南朝退兵的信號響起,士兵們紛紛邊戰邊退。
此時,慶王的一萬人迅速殺入戰場,掩護疲憊的士兵撤迴邊城。 而胡羌汗見南朝退兵,誤以為其已敗退,於是將手中剩下的兩萬人,也投入戰場,連同戰場上剩餘的數萬人,一同追殺而來。
當南朝士兵退至距邊城還有數裏之地時,所有士兵紛紛躲入事先挖好的工事。胡羌的騎兵如潮水般迅猛掩殺而來。
工兵營迅速射出火箭,點燃陣前的硝石,頓時一條火龍在陣前升起,火龍點燃地上的雜草,又形成一片火海。胡羌騎兵的先頭部隊頓時陷入火海之中,被火燒著的戰馬,像瘋狂的在陣中亂竄。使後續部隊措手不及,混亂一片,最後被前來的將領,全部砍殺,才穩定了陣腳。
而已抵達陣前的騎兵即將與南朝士兵短兵相接,正要展開屠戮之時,絆馬索又紛紛彈起,落馬的騎兵猶如虎落平陽,被南朝士兵一擁而上,瞬間擊殺。
在這邊城之前,就像絞肉機一樣, 互相殺戮著對方的士兵。陷馬坑早已被填平,南朝的軍隊被胡羌數萬大軍逼到邊城的城牆一線,在狹窄的空間背城一戰。
而慶王則親率十萬中軍,悄然抵達胡羌大帳的北側,對胡羌汗形成合圍之勢。 而保衛王庭的一萬親衛騎兵,是胡羌汗稱霸草原所倚仗的最後家底,此時麵對合圍的十萬大軍。胡羌汗深知,此次北夷南侵已然注定失敗。
此刻,他唯有迅速突圍,方有一線生機。 隻是這一萬人,麵對十萬人,又能有多少人能突出重圍?!
慶王來到陣前,大聲說道:“胡羌汗,你這個背信棄義的白眼狼,今日便是你的死期。將士們,讓我們殺個痛快,一個不留!”
一聲令下,十萬人將這一萬人圍得水泄不通,連一隻蒼蠅也休想飛出。不出一個時辰,戰場歸於平靜。胡羌汗的首級,被掛在慶王的戰旗之上。
“將士們,迅速剿滅殘敵。東援兄弟邊城!”慶王親率中軍從追殺南朝的胡羌軍後方進行包抄。這時,南朝的左右二軍和重甲騎兵又掉轉方向反攻。以近二十萬人,反圍殲胡羌剩下的五六萬人。
慶王高舉戰旗,說道:“爾等瞧瞧,這是什麽?你們的胡羌汗已被誅殺,我天朝待爾等不薄,兩國和平共處近百年,未曾想你們不思感恩,仍伺機侵犯,今日若不將爾等全殲,來日必成我朝之禍患。”
此時,胡羌軍中,見大汗已經誅殺,人心開始動搖。有人丟下兵器,跳下戰馬,跪地說道:“我等亦是平民百姓,迫於無奈,參與戰爭,還望慶王殿下,放我等一條生路,今生今世永不與天朝為敵。”
此人話音剛落,紛紛有人下馬請降,不一會兒,竟有大半之數。
慶王見此,也心生憐憫,說道:“蒼天有好生之德,天朝不殺投降之兵。牽著你們的戰馬,一個個走出來。交了兵器和戰馬,徒步進入我邊城,本王自會妥善安置你們。”
正當這些投降士兵走向邊城之時,隻見胡羌不願投降的士兵中,一個將領說道:“你們這些北夷的孬種,死後也無法登上長生天。活著也是丟盡祖宗的顏麵,不如死了算了。”說著,便拍馬上前,揮刀便砍。接連砍殺好幾個降兵,而其他不願投降的士兵,也紛紛效仿,砍殺周邊想要投降的同胞。
這一舉動讓正欲前往邊城的降兵都停下了腳步,不知該降還是該繼續戰鬥。
這時慶王搭起弓箭,一箭將那個將領射殺,而剛才參與砍殺的士兵也迅速被射殺。
沒了首領的胡羌軍隊,頓時安靜下來。下馬投降的人越來越多,最後竟然全部投降。
此役斬殺胡羌四萬餘人,俘虜近六萬。
此役之後,慶王曾懊悔自己為何心軟。;因為這六萬人在北疆停留數月之久,殺也不是,放也不是。最後,才決定將年逾五十和不足十五歲的將近五千人全部放走,而其餘五萬多人,則全部遣至國內各地從事苦役,終生不得迴歸胡羌。
而這五萬多人,後來在南朝紮根,有的融入南朝,有的則心係北夷,組建了一個秘密組織,最終在五十年後,他們的後裔掀起一場降夷暴動,給南朝造成巨大損失,差點致使南朝亡國,此乃後話了。
慶王安置好降兵,留下十五萬士兵守城。然後親自率領十五萬大軍,一路向東,解救其他邊城。
這邊,十一皇子、十二皇子和莊飛羽已經苦戰三天,身邊的士兵越來越少,而邊城的城牆,早已被轟出幾個缺口,在缺口之上,守軍與北夷士兵正激烈撕殺。
兀術高聲說道:“兄弟們,胡羌汗已經大勝慶王,慶王已死,我們殺入城中,殺了兩個皇子,滅了南朝軍隊,黃河以北就是我們的了。”
在兀術的蠱惑之下,胡羌兵更是勇猛異常,而南朝軍隊也被這番話,說的心中怯戰,開始節節敗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