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兀赤汗的大帳之中。北夷各族及胡羌族的各首領正齊聚一堂,共商戰事。
兀赤高聲說道:“各位首領,此次我們再度擴軍三十萬,各個邊城的防守力量已得到顯著加強。如今,我們對慶王形成了四十萬對二十萬的絕對優勢,決戰的時機已然來臨。
下麵,我來部署接下來的作戰計劃,望大家摒棄異心,莫要壞了大局。待到黃河以北盡數納入囊中,再行分配地盤不遲。”
眾首領齊聲應道:“我等皆聽兀赤汗號令!”
兀赤接著道:“我們南下中原、攻克邊城的戰報想必早已送達京城。南朝皇帝昔日亦是久經沙場的馬上霸主,定會擴軍備戰,南朝大軍很快便會兵臨城下。所以,我們需做好如下準備:
其一,繼續征兵以補充兵源。戰爭進行到最後,比拚的便是戰力能否持久。我要求在接下來的一個月內,再度征兵三十萬,陳兵於邊城以北百裏一線,構築我們的第二道防線,且能隨時投入戰鬥。諸位能否做到?”
眾人麵麵相覷,皆心知肚明,再征兵三十萬已是北夷各族所能承受的極限。此役若敗,往後的一百年,北夷各族想要再度崛起,幾無可能。
兀赤見眾人猶豫不決,說道:“大家的心思,我比誰都明白。我們北方各族久居蠻荒之地,能有如今這般人口規模,實屬不易。但大家切莫忘集,我草原大漠資源匱乏,難以養活更多人口。即便不向中原索取土地,我們內部也必將因資源而起紛爭。與其自相殘殺,不若一致對外,拚出一片更為廣闊的天地。”
眾人聽罷,心中的野心被瞬間點燃。各自盤算著如何既能保存本族實力,又能在最終瓜分地盤時獲取更多土地。 這一番思量,竟將這三十萬擴軍生生又增加了二十萬。
兀赤對這一結果甚是滿意,繼續說道:“其二,我們要強化邊城防務,以防南朝反攻。每個部族負責一座邊城,若誰的邊城失守,不論最終勝負,此部族都將被驅逐至北漠荒原。諸位能否接受?”
眾人對於這一做法,並無異議。畢竟這也算公平的地盤分配,隻是擔憂萬一失守,自己的部族又該何去何從。
其中一人說道:“大家拚死固守邊城,本無問題。倘若南朝集中大部兵力專攻一城,我們兵力分散,又如何抵擋?相互馳援之事,需定個章程。”
兀赤迴應道:“首領所言極是。我們增兵三十萬,正是為此做準備。如今能夠擴至五十萬,就更增加了我們的勝算。這部分兵力,將作為機動增援,確保每座邊城都擁有絕對優勢的兵力。”
眾人聽聞,方才放下心來,說道:“大汗所慮周全,我等定當誓死守城,請大汗繼續部署。”
兀赤道:“為確保與慶王決戰的勝算,拓展我們的戰略縱深,減緩南朝的兵力增援速度,我們於東線繼續向南推進一百裏,再奪取五座城池,構建第一道防線。我軍的優勢在於馬戰,一百裏對我們而言,不足一天的馬程,進退自如。而且,我們胡羌汗與南朝合作多年,對於南朝的戰法了解甚多,而對此次南下,也已做好萬全的準備。隻要大家合作一心,攻城略地,定能勢如破竹。”
有了之前攻破邊城的經驗,這些北方馬上民族對於攻城的戰法早已熟透,戰馬快速機動,一天二百裏;加上火攻石轟,遠程攻擊。南朝久未修葺的城牆,就像豆腐一樣容易砸碎。所以,眾人說道:“大汗放心,定能手到擒來,攻城如探囊取物。”
兀赤心中暗自高興,沒想到胡羌汗幾十年的心血,最後竟然都歸了自己,也不枉這些年對他忠心耿耿。他接著說道:“此作戰計劃,由每兩個部族聯合執行,聯合防守,大家要相互守望相助,誰若有異心,其餘各族心齊心誅之。三天之後,我要見到結果。待拿下這五座城池,我將親率四十萬大軍,與慶王決一死戰,拿下南疆全線!”
眾人皆領命。就在此時,一名斥候匆匆來報:“報大汗,南朝六位皇子率領四十萬大軍,分六路朝北而來,直奔東線各城。”
兀赤汗一聽,猶如打了雞血一般,激昂高唿:“各位,與南朝決戰的時刻到了!此前是他守我攻,今日是我守他攻,長生天定會庇佑我們此戰必勝!”
時間緊迫,眾人皆火速離去,奔赴各自負責守衛的邊城,同時派人迴部族征兵。
而在兀赤進行戰略部署的同時,南朝的六位皇子各自率領七萬大軍,朝著北疆挺進。依照既定計劃,分別攻取淪陷的邊城,以減輕慶王的壓力。
一時間,北疆兩邊屯兵逾百萬,猶如烏雲壓頂,一場暴雨隨時可能傾盆而下。
就在這六路大軍向北行進之際,北夷南下攻城的戰役已然打響。黎州城,陸遊龍迎來北夷五萬騎兵,城外仿佛五萬頭惡狼,嗷嗷狂叫。
城內,太守府中。陸遊龍高坐大堂之上,眾將領紛紛請戰,要求開城迎敵。然而,陸遊龍深知,他的任務乃是守城,而非殲敵。每堅守一日,便能為朝廷爭取一日的增援時間。隻要黎州城不失,慶王便不會腹背受敵,京城也不會門戶洞開。
因此,陸遊龍說道:“諸位,戰爭絕非個人私鬥,靠的並非爭狠鬥勇。戰爭須以大局為重,我們的目的是確保城池不失,為慶王守住後方,為京城守住門戶。所以,大家務必堅守城門,不許放進一名敵人。汲取兀赤攻城的教訓,我們要加固城牆。
現今,我們是三萬對五萬,且是騎兵對全騎兵,無論是人數還是兵種,皆無優勢,切勿做無謂的犧牲。為保護城內黎民百姓,開啟南門,放百姓出城,向南避難。大家速速分頭行動,北夷蠻人不會給我們太多時間。”
眾將士聽了陸遊龍的分析,覺得頗有道理。眾人就如何守城展開了更為詳盡的商討,而後各自返迴崗位。
此時,北夷並未給陸遊龍他們更多的準備時間,一個個蘸滿桐油的火球朝著城中飛來,瞬間,黎州城內,火光四起。人們驚慌失措地跑出來,有的忙著救火,有的扶老攜幼直奔南門,出城避難。
城內守軍趕忙疏導百姓,盡快讓他們出城。而城內眾多青壯年則有的表示願意留下來一同守城。這使得原本三萬的守軍,瞬間又增添了數萬人。雖說一時之間難以形成強大戰力,但作為後勤保障,也能讓三萬守軍全力出戰。
陸遊龍命府衙文書將城內的水源、糧草等物資統一調配,保障戰時的供給。
整整兩個時辰,數千個火球幾乎將整個黎州城點燃,整座城池陷入一片火海,太守府亦未能幸免。就在守軍和守城百姓忙於救火之時,拋石車開始將鬥大的石頭砸向城牆,守城的兵士紛紛被砸中,而城牆也禁不住輪番的轟砸,開始出現缺口。
陸遊龍這才明白,邊城為何會如此輕易失守。原來,北方蠻夷在這百年間,對於南朝的戰法已然熟透於心,而攻城的準備更是充足完備。麵對射程之外的敵人,陸遊龍束手無策,無法出城迎戰,隻能被動挨打。
夾雜著狼糞的火球,冒出刺鼻的濃煙,讓城內被一片煙霧籠罩,嗆得人難以睜眼,更別提有效地救火了。
陸遊龍目睹此景,知曉如此下去絕非良策。再這般持續半日,北麵城門與城牆必定會被攻破,屆時,城池將無險可守,整個城池都將被焚燒殆盡,而騎兵入城,在無險可守的街道,對於步兵則如狼入羊群。那無疑就是一場屠殺。
眾將仍在苦苦堅守,他們對於北方蠻夷的輕慢和鄙視,在不斷的轟擊之下,漸漸化作一種恐懼。 戰爭最怕的不是兵器的好壞,而是那股氣勢!當心氣一散,戰力全無!
黎州城危在旦夕,隨時都有被破城的可能。
陸遊龍持到如此,隻好作出背城一戰的決心,他下令,集結部隊,開門迎戰!
兀赤高聲說道:“各位首領,此次我們再度擴軍三十萬,各個邊城的防守力量已得到顯著加強。如今,我們對慶王形成了四十萬對二十萬的絕對優勢,決戰的時機已然來臨。
下麵,我來部署接下來的作戰計劃,望大家摒棄異心,莫要壞了大局。待到黃河以北盡數納入囊中,再行分配地盤不遲。”
眾首領齊聲應道:“我等皆聽兀赤汗號令!”
兀赤接著道:“我們南下中原、攻克邊城的戰報想必早已送達京城。南朝皇帝昔日亦是久經沙場的馬上霸主,定會擴軍備戰,南朝大軍很快便會兵臨城下。所以,我們需做好如下準備:
其一,繼續征兵以補充兵源。戰爭進行到最後,比拚的便是戰力能否持久。我要求在接下來的一個月內,再度征兵三十萬,陳兵於邊城以北百裏一線,構築我們的第二道防線,且能隨時投入戰鬥。諸位能否做到?”
眾人麵麵相覷,皆心知肚明,再征兵三十萬已是北夷各族所能承受的極限。此役若敗,往後的一百年,北夷各族想要再度崛起,幾無可能。
兀赤見眾人猶豫不決,說道:“大家的心思,我比誰都明白。我們北方各族久居蠻荒之地,能有如今這般人口規模,實屬不易。但大家切莫忘集,我草原大漠資源匱乏,難以養活更多人口。即便不向中原索取土地,我們內部也必將因資源而起紛爭。與其自相殘殺,不若一致對外,拚出一片更為廣闊的天地。”
眾人聽罷,心中的野心被瞬間點燃。各自盤算著如何既能保存本族實力,又能在最終瓜分地盤時獲取更多土地。 這一番思量,竟將這三十萬擴軍生生又增加了二十萬。
兀赤對這一結果甚是滿意,繼續說道:“其二,我們要強化邊城防務,以防南朝反攻。每個部族負責一座邊城,若誰的邊城失守,不論最終勝負,此部族都將被驅逐至北漠荒原。諸位能否接受?”
眾人對於這一做法,並無異議。畢竟這也算公平的地盤分配,隻是擔憂萬一失守,自己的部族又該何去何從。
其中一人說道:“大家拚死固守邊城,本無問題。倘若南朝集中大部兵力專攻一城,我們兵力分散,又如何抵擋?相互馳援之事,需定個章程。”
兀赤迴應道:“首領所言極是。我們增兵三十萬,正是為此做準備。如今能夠擴至五十萬,就更增加了我們的勝算。這部分兵力,將作為機動增援,確保每座邊城都擁有絕對優勢的兵力。”
眾人聽聞,方才放下心來,說道:“大汗所慮周全,我等定當誓死守城,請大汗繼續部署。”
兀赤道:“為確保與慶王決戰的勝算,拓展我們的戰略縱深,減緩南朝的兵力增援速度,我們於東線繼續向南推進一百裏,再奪取五座城池,構建第一道防線。我軍的優勢在於馬戰,一百裏對我們而言,不足一天的馬程,進退自如。而且,我們胡羌汗與南朝合作多年,對於南朝的戰法了解甚多,而對此次南下,也已做好萬全的準備。隻要大家合作一心,攻城略地,定能勢如破竹。”
有了之前攻破邊城的經驗,這些北方馬上民族對於攻城的戰法早已熟透,戰馬快速機動,一天二百裏;加上火攻石轟,遠程攻擊。南朝久未修葺的城牆,就像豆腐一樣容易砸碎。所以,眾人說道:“大汗放心,定能手到擒來,攻城如探囊取物。”
兀赤心中暗自高興,沒想到胡羌汗幾十年的心血,最後竟然都歸了自己,也不枉這些年對他忠心耿耿。他接著說道:“此作戰計劃,由每兩個部族聯合執行,聯合防守,大家要相互守望相助,誰若有異心,其餘各族心齊心誅之。三天之後,我要見到結果。待拿下這五座城池,我將親率四十萬大軍,與慶王決一死戰,拿下南疆全線!”
眾人皆領命。就在此時,一名斥候匆匆來報:“報大汗,南朝六位皇子率領四十萬大軍,分六路朝北而來,直奔東線各城。”
兀赤汗一聽,猶如打了雞血一般,激昂高唿:“各位,與南朝決戰的時刻到了!此前是他守我攻,今日是我守他攻,長生天定會庇佑我們此戰必勝!”
時間緊迫,眾人皆火速離去,奔赴各自負責守衛的邊城,同時派人迴部族征兵。
而在兀赤進行戰略部署的同時,南朝的六位皇子各自率領七萬大軍,朝著北疆挺進。依照既定計劃,分別攻取淪陷的邊城,以減輕慶王的壓力。
一時間,北疆兩邊屯兵逾百萬,猶如烏雲壓頂,一場暴雨隨時可能傾盆而下。
就在這六路大軍向北行進之際,北夷南下攻城的戰役已然打響。黎州城,陸遊龍迎來北夷五萬騎兵,城外仿佛五萬頭惡狼,嗷嗷狂叫。
城內,太守府中。陸遊龍高坐大堂之上,眾將領紛紛請戰,要求開城迎敵。然而,陸遊龍深知,他的任務乃是守城,而非殲敵。每堅守一日,便能為朝廷爭取一日的增援時間。隻要黎州城不失,慶王便不會腹背受敵,京城也不會門戶洞開。
因此,陸遊龍說道:“諸位,戰爭絕非個人私鬥,靠的並非爭狠鬥勇。戰爭須以大局為重,我們的目的是確保城池不失,為慶王守住後方,為京城守住門戶。所以,大家務必堅守城門,不許放進一名敵人。汲取兀赤攻城的教訓,我們要加固城牆。
現今,我們是三萬對五萬,且是騎兵對全騎兵,無論是人數還是兵種,皆無優勢,切勿做無謂的犧牲。為保護城內黎民百姓,開啟南門,放百姓出城,向南避難。大家速速分頭行動,北夷蠻人不會給我們太多時間。”
眾將士聽了陸遊龍的分析,覺得頗有道理。眾人就如何守城展開了更為詳盡的商討,而後各自返迴崗位。
此時,北夷並未給陸遊龍他們更多的準備時間,一個個蘸滿桐油的火球朝著城中飛來,瞬間,黎州城內,火光四起。人們驚慌失措地跑出來,有的忙著救火,有的扶老攜幼直奔南門,出城避難。
城內守軍趕忙疏導百姓,盡快讓他們出城。而城內眾多青壯年則有的表示願意留下來一同守城。這使得原本三萬的守軍,瞬間又增添了數萬人。雖說一時之間難以形成強大戰力,但作為後勤保障,也能讓三萬守軍全力出戰。
陸遊龍命府衙文書將城內的水源、糧草等物資統一調配,保障戰時的供給。
整整兩個時辰,數千個火球幾乎將整個黎州城點燃,整座城池陷入一片火海,太守府亦未能幸免。就在守軍和守城百姓忙於救火之時,拋石車開始將鬥大的石頭砸向城牆,守城的兵士紛紛被砸中,而城牆也禁不住輪番的轟砸,開始出現缺口。
陸遊龍這才明白,邊城為何會如此輕易失守。原來,北方蠻夷在這百年間,對於南朝的戰法已然熟透於心,而攻城的準備更是充足完備。麵對射程之外的敵人,陸遊龍束手無策,無法出城迎戰,隻能被動挨打。
夾雜著狼糞的火球,冒出刺鼻的濃煙,讓城內被一片煙霧籠罩,嗆得人難以睜眼,更別提有效地救火了。
陸遊龍目睹此景,知曉如此下去絕非良策。再這般持續半日,北麵城門與城牆必定會被攻破,屆時,城池將無險可守,整個城池都將被焚燒殆盡,而騎兵入城,在無險可守的街道,對於步兵則如狼入羊群。那無疑就是一場屠殺。
眾將仍在苦苦堅守,他們對於北方蠻夷的輕慢和鄙視,在不斷的轟擊之下,漸漸化作一種恐懼。 戰爭最怕的不是兵器的好壞,而是那股氣勢!當心氣一散,戰力全無!
黎州城危在旦夕,隨時都有被破城的可能。
陸遊龍持到如此,隻好作出背城一戰的決心,他下令,集結部隊,開門迎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