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的表演一般都是屬於方法派,因為通過訓練,我可以將自己個人生活中的情感瞬間與角色的情感瞬間連接起來。但是,為了做到這一點,在表演之外我就需要下更多的功夫了。比如發揮你的想象力、發動你的感官和情感對角色進行填充設計,構建真實的情境,從而釋放角色應有的身體行為。這一套路徑在我看來和後人根據斯坦尼的《我的藝術生活》和《演員的自我修養》等著作總結出的體驗派沒有本質差別。
“其實你去讀了《演員的自我修養》就會知道,裏麵的主角不也是在不斷地上課,不斷地練習麽?不過二者或許有一個不同的地方在於,體驗派除了強調個人的練習,更強調與對手的溝通,也就是集體的作用。一個人的表演有時候可能無比自然,但一旦和一個蹩腳的演員對戲,他的表演可能就會崩潰,因為他所拋出的‘對話’對方接不到,自己的表演便會被打斷,當情緒記憶總是被打斷的時候,這個人可能會崩潰。這也是方法派技巧的缺點之一,即演員之間因缺乏能量或說情緒的因應而導致表演的斷裂。
“就跟我還蠻喜歡扮演警察的,因為小時候就喜歡看冒險類的小說,也愛看刑偵局,腦海中不自覺地就會想象自己英姿颯爽,成為一名警察的樣子。但這樣的危險在於你會神化警察的形象,這樣反而不利於你的表演。”
臧爾沁皺了皺眉,似乎對此感覺不是很讚同,林年看到了但沒有選擇停下問問她的想法,而是繼續說道:
“因為你基於喜歡看某個題材的作品而喜歡某種身份,你想象的其實是一個身份,是一個大寫的群體。但是你要表演的時候,飾演的是一個具體的人,如果代入的是大寫的群體特點,你就會不明白為什麽自己扮演的角色會和你一樣掙紮愛恨情仇,對於警察的愛情,你可能就會演得懸浮不接地氣。你的警擦角色可能是內斂的,也可能是開放的,不同的性格麵對劇本安在自己頭上的情感路線或者麵對犯罪嫌疑人時可能會展現不同的樣子。
“咱說近一點,比如你扮演的胡阮,是一個嫉惡如仇的、剛出茅廬的小幹警,你的很多關於罪犯或案件的知識大多來自課本上的客觀描述,即使真實案件分析,你看到的依然是經過處理的文字。你看不到審訊現場——當然這個你們在實習期肯定就見識過了,你也看不到犯罪嫌疑人的表情乃至微表情、聲音、語氣等等。而這些信息恰恰傳遞很多信息,一旦忽略這些信息,可能會給偵破工作帶來困難。”
“可是你為什麽會這麽了解呢?”臧爾沁不禁發出疑問。
林年心裏清楚,但有些事兒是沒法兒說的。雖說她沒幹過警察,但前世那些學術訓練,著實提升了她觀察訪談對象的能力。隨著年齡增長,閱曆漸豐,跟不同的人打交道多了,她應對各種情況的本事也跟著見長。
她以前覺得“等你到了某個年齡段,你就懂了”這話帶著股爹味的傲慢,可等自己到了 30 歲,才明白這是過來人的切身感慨。要細究經曆了什麽才有這般感悟,還真不好說清。反正,就是在這日複一日的生活裏,個人生命一路向前,推著她不斷成長,慢慢就懂了許多以前不明白的事兒。
“或者是因為我跟群演大哥大姐們聊天聊來的吧?我倒不是說這倆八竿子打不著的人物有著相同的地方,讓我一通百通。而是說,警察首先是一個普通人,也要吃喝拉撒,也有父母親朋兄弟姐妹,再者說警察經常對話的人往往也是老百姓。老百姓也是人,隻要是人便有七情六欲,便有人之善惡。警察用自己的雙眼和耳朵感知來自老百姓的真善美和假惡醜,而我通過和群演聊天,而知道人們的真正生活和情緒。雖然不想說,但是不得不承認,我們的生活早已難用普通來代替了,雖然說演員也是人,但是我們發愁的東西是不一樣的,我們會發出‘何不食肉糜’的感慨,因為眾星捧月中,我們與大地漸行漸遠。”
“年姐,你太厲害了,聽你這麽說其實是這樣的。我本身作為一個娛樂圈小透明,在扮演一個小幹警的時候其實也帶入了一些本人的處境。比如同樣處於某個梯級的末端,自然要對前輩恭敬一些,但又因為戲裏戲外,我和姐的熟悉,使得這樣的恭敬中透露著親近,而不是尊卑。”
“所以說迴到能感知的表演,你一定要對自己的任何演繹都形成感知。”
“……現在想來,當初表演課的時候,老師讓我們進行‘放任’和‘胡言亂語’練習並不是想一出是一出。當時雖然老師講過這樣做的目的,但是因為還沒有進組,聽過就忘了。今天聽你講,再去迴憶當初老師讓我們練的內容,才發現其中用意頗深。”
“是啊,表演這門藝術,從不是浮於表麵的模仿。就像我們了解生活百態,才能精準拿捏角色的靈魂。那些看似荒誕的‘放任’與‘胡言亂語’練習,實則是打破我們自身的禁錮,讓想象與感知肆意流淌。當你能毫無顧忌地釋放,才能在角色需要時,精準地收束情感,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
她頓了頓,望向窗外的車水馬龍:“你看這世間,每個人都背著故事行走,群演們的經曆或許平凡,卻藏著最質樸的情感密碼。我們作為演員,倘若一味沉浸在娛樂圈的光環下,隻會離生活的本真越來越遠,表演也會淪為空洞的作秀。隻有紮根於日常,感知小人物的悲歡,才能在詮釋角色時,讓觀眾看到真實的迴響。”
臧爾沁聽得入神,眼中滿是新的體悟:“我懂了。以後每一個角色,我都得像剝洋蔥一樣,層層剖析,把自己融入他們的世界,去體會他們的每一絲情緒波動。”
“對呀,這一路漫長,我們都在成長的途中摸索,不斷校準表演與生活的坐標,未來的路,還得一步步踏實去走。”說罷,兩人又陷入對下一場戲、下一個角色的深度探討,仿佛要將這世間萬千麵貌,皆凝於表演之中。
“其實你去讀了《演員的自我修養》就會知道,裏麵的主角不也是在不斷地上課,不斷地練習麽?不過二者或許有一個不同的地方在於,體驗派除了強調個人的練習,更強調與對手的溝通,也就是集體的作用。一個人的表演有時候可能無比自然,但一旦和一個蹩腳的演員對戲,他的表演可能就會崩潰,因為他所拋出的‘對話’對方接不到,自己的表演便會被打斷,當情緒記憶總是被打斷的時候,這個人可能會崩潰。這也是方法派技巧的缺點之一,即演員之間因缺乏能量或說情緒的因應而導致表演的斷裂。
“就跟我還蠻喜歡扮演警察的,因為小時候就喜歡看冒險類的小說,也愛看刑偵局,腦海中不自覺地就會想象自己英姿颯爽,成為一名警察的樣子。但這樣的危險在於你會神化警察的形象,這樣反而不利於你的表演。”
臧爾沁皺了皺眉,似乎對此感覺不是很讚同,林年看到了但沒有選擇停下問問她的想法,而是繼續說道:
“因為你基於喜歡看某個題材的作品而喜歡某種身份,你想象的其實是一個身份,是一個大寫的群體。但是你要表演的時候,飾演的是一個具體的人,如果代入的是大寫的群體特點,你就會不明白為什麽自己扮演的角色會和你一樣掙紮愛恨情仇,對於警察的愛情,你可能就會演得懸浮不接地氣。你的警擦角色可能是內斂的,也可能是開放的,不同的性格麵對劇本安在自己頭上的情感路線或者麵對犯罪嫌疑人時可能會展現不同的樣子。
“咱說近一點,比如你扮演的胡阮,是一個嫉惡如仇的、剛出茅廬的小幹警,你的很多關於罪犯或案件的知識大多來自課本上的客觀描述,即使真實案件分析,你看到的依然是經過處理的文字。你看不到審訊現場——當然這個你們在實習期肯定就見識過了,你也看不到犯罪嫌疑人的表情乃至微表情、聲音、語氣等等。而這些信息恰恰傳遞很多信息,一旦忽略這些信息,可能會給偵破工作帶來困難。”
“可是你為什麽會這麽了解呢?”臧爾沁不禁發出疑問。
林年心裏清楚,但有些事兒是沒法兒說的。雖說她沒幹過警察,但前世那些學術訓練,著實提升了她觀察訪談對象的能力。隨著年齡增長,閱曆漸豐,跟不同的人打交道多了,她應對各種情況的本事也跟著見長。
她以前覺得“等你到了某個年齡段,你就懂了”這話帶著股爹味的傲慢,可等自己到了 30 歲,才明白這是過來人的切身感慨。要細究經曆了什麽才有這般感悟,還真不好說清。反正,就是在這日複一日的生活裏,個人生命一路向前,推著她不斷成長,慢慢就懂了許多以前不明白的事兒。
“或者是因為我跟群演大哥大姐們聊天聊來的吧?我倒不是說這倆八竿子打不著的人物有著相同的地方,讓我一通百通。而是說,警察首先是一個普通人,也要吃喝拉撒,也有父母親朋兄弟姐妹,再者說警察經常對話的人往往也是老百姓。老百姓也是人,隻要是人便有七情六欲,便有人之善惡。警察用自己的雙眼和耳朵感知來自老百姓的真善美和假惡醜,而我通過和群演聊天,而知道人們的真正生活和情緒。雖然不想說,但是不得不承認,我們的生活早已難用普通來代替了,雖然說演員也是人,但是我們發愁的東西是不一樣的,我們會發出‘何不食肉糜’的感慨,因為眾星捧月中,我們與大地漸行漸遠。”
“年姐,你太厲害了,聽你這麽說其實是這樣的。我本身作為一個娛樂圈小透明,在扮演一個小幹警的時候其實也帶入了一些本人的處境。比如同樣處於某個梯級的末端,自然要對前輩恭敬一些,但又因為戲裏戲外,我和姐的熟悉,使得這樣的恭敬中透露著親近,而不是尊卑。”
“所以說迴到能感知的表演,你一定要對自己的任何演繹都形成感知。”
“……現在想來,當初表演課的時候,老師讓我們進行‘放任’和‘胡言亂語’練習並不是想一出是一出。當時雖然老師講過這樣做的目的,但是因為還沒有進組,聽過就忘了。今天聽你講,再去迴憶當初老師讓我們練的內容,才發現其中用意頗深。”
“是啊,表演這門藝術,從不是浮於表麵的模仿。就像我們了解生活百態,才能精準拿捏角色的靈魂。那些看似荒誕的‘放任’與‘胡言亂語’練習,實則是打破我們自身的禁錮,讓想象與感知肆意流淌。當你能毫無顧忌地釋放,才能在角色需要時,精準地收束情感,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
她頓了頓,望向窗外的車水馬龍:“你看這世間,每個人都背著故事行走,群演們的經曆或許平凡,卻藏著最質樸的情感密碼。我們作為演員,倘若一味沉浸在娛樂圈的光環下,隻會離生活的本真越來越遠,表演也會淪為空洞的作秀。隻有紮根於日常,感知小人物的悲歡,才能在詮釋角色時,讓觀眾看到真實的迴響。”
臧爾沁聽得入神,眼中滿是新的體悟:“我懂了。以後每一個角色,我都得像剝洋蔥一樣,層層剖析,把自己融入他們的世界,去體會他們的每一絲情緒波動。”
“對呀,這一路漫長,我們都在成長的途中摸索,不斷校準表演與生活的坐標,未來的路,還得一步步踏實去走。”說罷,兩人又陷入對下一場戲、下一個角色的深度探討,仿佛要將這世間萬千麵貌,皆凝於表演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