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年齡大嗎?不大嗎?反正30歲的身體,哪怕外表看著還很年輕,其實身體的各項機能都已經開始漸漸衰退了。至少心態上來講,林年哪怕覺得自己還年輕著,也常常把“上了年紀”掛在口邊。
什麽久坐痔瘡啊,在陰鬱的巴黎的街頭騎自行車,結果膝蓋疼,凡此種種,她終於開始“理解媽媽,成為媽媽”。
遙想她初中時候最討厭的顏色是粉色,偏偏家裏人買衣服經常給她買鮮豔的顏色,而到了30歲,她終於開始自己主動把自己的衣櫥裝扮的色彩繽紛起來。
曾經的她最痛恨別人的說教,等到自己30歲,她隻能時刻提醒自己:不要變得太爹,不要對別人的人生指手畫腳,年輕人總要經曆過挫折才能成長,你告訴他,他隻會反感。
迴到18歲,不對,今年重新考上大學的林年已經19歲了,大學校園裏滿是充滿冒險精神的年輕人,每天嬉戲打鬧從自己身邊穿過。
林年對於那些校園活動早就喪失了興趣,什麽社團啊,學生會啊,她統統退避三舍,一個人獨美倒也沒什麽不好,可惜班長不同意。
“林年!你天天去操場跑步,報個長跑吧?”
不錯,一年一次的運動會要開始了,林年每天奔波於不同的課堂,還是被班長抓了壯丁,“我一個跑步痛恨者如何變成如今這副別人都認為的跑步愛好者的?”
好吧,也怪她年紀輕輕竟然不貪覺,每天早上出晨工的時候,已經是跑完步迴來,怨不得班長抓壯丁,哪怕林年一副冷淡的樣子。
比她更慘的是班裏的男生,合班找不全所有項目的參與者,隻能分派,好在戲劇大學的運動會都是重在參與,沒有人要求一定要那個名次。
也許是太好說話了,自運動會開了一個口子,後來學院裏再有什麽集體活動,班長總是第一個想到叫上林年。要說為什麽,還不是當初林年是唯一一個沒有討價還價就答應了跑長跑的人。
林年掏出平板電腦,看著上麵的課表,隻好舍掉一些旁聽的課程,參加集體活動。
“林年,快來~”
他們正在準備元旦晚會的節目,願意參與的人不多,很多人還帶著自己要演大製作的美夢,而看不上一個小小的節目,所以這不,林年又被抓了壯丁。
“不好意思,我沒遲到吧?”約好的時間是晚上8點半,她看電影忘記了時間,趕忙跑過來。
“沒有,還有兩個人沒有來。”說話的是周瀟雨,也是初始那天,和她一起演小品的那個,和她一樣在表演專業,一起的班裏的其他幾個人。
“非常感謝大家的支持!”班長卑微地向眾人表示,他還拉來了自己的室友來幫忙。“那咱們接下來商量商量出什麽節目。”
“咱們排練什麽節目?是排練經典劇作,還是寫新本子?你們誰會寫本子,需要找外援嗎?”林年環顧四周,竊竊私語的,默默望著班長不說話的,刷手機的,都頗心不在焉的,班長室友則是一臉“聽安排”的樣子。
林年隻好出聲問道,她想來準備周全了,再行事,所以當班長剛一說完,腦海裏瞬間出現一串問題,結果得到的答案是都沒有決定好,林年頗有些無奈。
“班長,不好意思,那要不我來稍微帶頭組織一下?”林年也很想撒手不幹,隻需要聽指揮的人不需要承擔責任,她也不想因為自己出頭而被人厭惡,以前不是沒有發生過這樣的事情。
“沒事兒沒事兒,你先說你的想法,然後大家一起商量商量。”
“我覺得咱們可以直接演別人的本子,比如從春晚上扒一個小品,又或者找一個經典話劇來表演,畢竟寫新本子比較耗時間,還得考慮排練效果。”
盡管消極對待這次集體活動,但是一旦開始討論演什麽,這些人可就精神了,紛紛七嘴八舌起來,甚至他們還想錄下來放在網上,說不定能收獲幾個小粉絲,那個誰不是說,“未來,每個人都能出名15分鍾”(安迪·沃霍爾 言)。
積極性一旦調動起來,一切就都好辦了,班長看第一天隻是碰頭會,沒有排練,索性點了外賣進來,邊吃邊聊,氣氛逐漸熱鬧、融洽起來。
“我想做導演。”大家分配著各自的角色,林年決定為自己爭取一把。
上一世讀碩士的時候,她的導師雖然是做社會科學研究的,但是也被稱為“社科界的詩人和導演”,曾拍攝過研究對象的紀錄片,並獲得了阿姆斯特丹紀錄片影展的優秀獎。跟著倒是做過後期剪輯的她對於做導演,也是非常好奇。
這不剛開學,她就選了兩節導演係的課程,現在有這麽個機會讓她體驗一下導演的快樂,她想要抓住機會。
其他人倒沒意見,隻是這樣一來,身為導演的這個人就無法演很重要的角色了,林年表示沒有問題。
在座的都是演員,平日裏為了控製飲食,不敢放開了吃,班長也沒點什麽炸雞啤酒,而是點了些不加芝麻醬的麻辣燙,還幾乎全是素菜,又點了幾罐零度可樂。
在吃吃喝喝的友好氛圍中,初步敲定了3個表演劇目,分配好了角色,接下來就是要對其進行初步排練以及改編了,看看哪一個更容易改編得符合現在人的口味。
上了半個多學期導演課的林年,雖然有了一些導演的基本知識,但是對於舞台如何布置、舞台劇的語言技巧、形體技巧什麽的都還是紙上談兵,而沒有實踐。
迴到宿舍的第一時間,就是翻翻教材,看看書裏怎麽寫的。她在筆記本裏列了一下做話劇導演應該注意的和準備的事項,靈感突然上來了,越寫越上頭,宿舍熄燈了都沒太注意。
舞台設計、舞台燈光、舞台服裝、舞台化妝、舞台造型、舞台技術……一項項列著,又劃去不太可能投入的部分,畢竟隻是一個元旦晚會,加上學生會同學的幫忙,他們也顧不上那麽多方麵,燈光這一項就滿足不了,學校的舞台再怎麽比其他學校專業,也到不了劇院的水準。
初步定的三個節目,經過一周的排演,他們最終投票選出一個最近爆火的電影名場麵。這就導致沒有投票給這部電影的兩個同學非常不滿,演起來很不認真不說,還經常遲到早退,讓初做導演的林年有些難辦。
資深intj人士的林年,果斷、決絕,雖然具有高度的組織性,但也要有人願意配合她的計劃和組織,讓一個隻有19%外向型的人去組織調度,對她來說還是有些困難,即使她內裏是30歲的內心。
上一世除了本科時參加了學院學生會,但是後邊的7年可就很少組織活動了,更多時候是給老師跑腿,當他們的助教。
班級榮譽感什麽,隻會讓人聽得耳朵生繭,說多了招人煩,更何況強調個性的表演專業,沒有人願意聽別人嘮叨。
好在,這倆人雖然不認真,但是倒也沒有完全不排練,該記得台詞都背下了,在對手戲的帶動下,也能在表演中漸入佳境。
作為導演的林年,看沒有引發更多的團隊合作問題,她決定還是先不管了。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二天,班長走過來跟大家通報了一個好消息:“就是這一次元旦晚會有一個最喜歡的節目投票,讓來看節目的同學和老師一起選。到時候,現場還有’彈幕‘,大家可以實時發評論。”
大家本來正根據編劇的台詞正對著戲,聽到這個消息,那倆不積極的人也來了積極性,誰都不想被看出來演得不好,甚至主動給自己的台詞加梗。
其他人看著編劇和導演都沒有製止,每個人都開始腦洞大開,試著將自己知道的梗融到劇情裏,試圖讓這個節目的效果呈現得更好。
每個人你一言我一語的,舞台上便炸開了鍋,進度一下慢了下來,很多新的梗融入到劇情裏顯得又很突兀,沒幾個真的能用。
但林年知道,這必然會超時,負責改編本子的餘辛也知道這樣下去,表演肯定超時。
林年從手機裏找出一段敲鑼打鼓的聲音,放大,讓演員們暫停議論:“既然大家都有想加的梗,或者想換的梗,那就先來演一遍吧,看看效果。”林年“放縱”他們按照心意去演。
果不其然,本是10分鍾的小話劇愣是演了近二十分鍾,而且節奏還出了問題。結束後,林年在電腦上播放了錄好的排練視頻,她本想開頭直接暴風輸出一下,等看完視頻,還是覺得不要那麽“爹”了,畢竟大家都是同學,沒必要搞僵了關係,以後還要在一個圈裏混。
“我覺得你們看著比之前投入多了呀。”林年實事求是道,盡管視頻裏呈現的更多是鬧哄哄一片。
“每個人都為這個角色添磚加瓦,讓角色人物看著豐滿多了呢!”今年接著肯定道,“就是這個時長咱們得控製,這麽長的話會影響後邊的節目的。”
“不然這樣,咱們再對著劇本,把每個人想加的詞寫上去,然後我們一起討論抉擇一下那個豐富和劇情和人物性格?這樣每個人都投入了情感在裏邊,演起來會更順暢和投入。”林年看著大家,建議道。
盡管,依然有人不服,但架不住大部分都覺得這個提議還可以接受,也就按照林年說的開始討論起來。
林年被大家的七嘴八舌吵得腦仁疼,她隻能看著,隻有在台下讓大家把架吵痛快了,台上才好投入表演。而且,為提高舞台表現力而討論,怎麽能叫吵架呢。
林年神神在在地旁觀著。
什麽久坐痔瘡啊,在陰鬱的巴黎的街頭騎自行車,結果膝蓋疼,凡此種種,她終於開始“理解媽媽,成為媽媽”。
遙想她初中時候最討厭的顏色是粉色,偏偏家裏人買衣服經常給她買鮮豔的顏色,而到了30歲,她終於開始自己主動把自己的衣櫥裝扮的色彩繽紛起來。
曾經的她最痛恨別人的說教,等到自己30歲,她隻能時刻提醒自己:不要變得太爹,不要對別人的人生指手畫腳,年輕人總要經曆過挫折才能成長,你告訴他,他隻會反感。
迴到18歲,不對,今年重新考上大學的林年已經19歲了,大學校園裏滿是充滿冒險精神的年輕人,每天嬉戲打鬧從自己身邊穿過。
林年對於那些校園活動早就喪失了興趣,什麽社團啊,學生會啊,她統統退避三舍,一個人獨美倒也沒什麽不好,可惜班長不同意。
“林年!你天天去操場跑步,報個長跑吧?”
不錯,一年一次的運動會要開始了,林年每天奔波於不同的課堂,還是被班長抓了壯丁,“我一個跑步痛恨者如何變成如今這副別人都認為的跑步愛好者的?”
好吧,也怪她年紀輕輕竟然不貪覺,每天早上出晨工的時候,已經是跑完步迴來,怨不得班長抓壯丁,哪怕林年一副冷淡的樣子。
比她更慘的是班裏的男生,合班找不全所有項目的參與者,隻能分派,好在戲劇大學的運動會都是重在參與,沒有人要求一定要那個名次。
也許是太好說話了,自運動會開了一個口子,後來學院裏再有什麽集體活動,班長總是第一個想到叫上林年。要說為什麽,還不是當初林年是唯一一個沒有討價還價就答應了跑長跑的人。
林年掏出平板電腦,看著上麵的課表,隻好舍掉一些旁聽的課程,參加集體活動。
“林年,快來~”
他們正在準備元旦晚會的節目,願意參與的人不多,很多人還帶著自己要演大製作的美夢,而看不上一個小小的節目,所以這不,林年又被抓了壯丁。
“不好意思,我沒遲到吧?”約好的時間是晚上8點半,她看電影忘記了時間,趕忙跑過來。
“沒有,還有兩個人沒有來。”說話的是周瀟雨,也是初始那天,和她一起演小品的那個,和她一樣在表演專業,一起的班裏的其他幾個人。
“非常感謝大家的支持!”班長卑微地向眾人表示,他還拉來了自己的室友來幫忙。“那咱們接下來商量商量出什麽節目。”
“咱們排練什麽節目?是排練經典劇作,還是寫新本子?你們誰會寫本子,需要找外援嗎?”林年環顧四周,竊竊私語的,默默望著班長不說話的,刷手機的,都頗心不在焉的,班長室友則是一臉“聽安排”的樣子。
林年隻好出聲問道,她想來準備周全了,再行事,所以當班長剛一說完,腦海裏瞬間出現一串問題,結果得到的答案是都沒有決定好,林年頗有些無奈。
“班長,不好意思,那要不我來稍微帶頭組織一下?”林年也很想撒手不幹,隻需要聽指揮的人不需要承擔責任,她也不想因為自己出頭而被人厭惡,以前不是沒有發生過這樣的事情。
“沒事兒沒事兒,你先說你的想法,然後大家一起商量商量。”
“我覺得咱們可以直接演別人的本子,比如從春晚上扒一個小品,又或者找一個經典話劇來表演,畢竟寫新本子比較耗時間,還得考慮排練效果。”
盡管消極對待這次集體活動,但是一旦開始討論演什麽,這些人可就精神了,紛紛七嘴八舌起來,甚至他們還想錄下來放在網上,說不定能收獲幾個小粉絲,那個誰不是說,“未來,每個人都能出名15分鍾”(安迪·沃霍爾 言)。
積極性一旦調動起來,一切就都好辦了,班長看第一天隻是碰頭會,沒有排練,索性點了外賣進來,邊吃邊聊,氣氛逐漸熱鬧、融洽起來。
“我想做導演。”大家分配著各自的角色,林年決定為自己爭取一把。
上一世讀碩士的時候,她的導師雖然是做社會科學研究的,但是也被稱為“社科界的詩人和導演”,曾拍攝過研究對象的紀錄片,並獲得了阿姆斯特丹紀錄片影展的優秀獎。跟著倒是做過後期剪輯的她對於做導演,也是非常好奇。
這不剛開學,她就選了兩節導演係的課程,現在有這麽個機會讓她體驗一下導演的快樂,她想要抓住機會。
其他人倒沒意見,隻是這樣一來,身為導演的這個人就無法演很重要的角色了,林年表示沒有問題。
在座的都是演員,平日裏為了控製飲食,不敢放開了吃,班長也沒點什麽炸雞啤酒,而是點了些不加芝麻醬的麻辣燙,還幾乎全是素菜,又點了幾罐零度可樂。
在吃吃喝喝的友好氛圍中,初步敲定了3個表演劇目,分配好了角色,接下來就是要對其進行初步排練以及改編了,看看哪一個更容易改編得符合現在人的口味。
上了半個多學期導演課的林年,雖然有了一些導演的基本知識,但是對於舞台如何布置、舞台劇的語言技巧、形體技巧什麽的都還是紙上談兵,而沒有實踐。
迴到宿舍的第一時間,就是翻翻教材,看看書裏怎麽寫的。她在筆記本裏列了一下做話劇導演應該注意的和準備的事項,靈感突然上來了,越寫越上頭,宿舍熄燈了都沒太注意。
舞台設計、舞台燈光、舞台服裝、舞台化妝、舞台造型、舞台技術……一項項列著,又劃去不太可能投入的部分,畢竟隻是一個元旦晚會,加上學生會同學的幫忙,他們也顧不上那麽多方麵,燈光這一項就滿足不了,學校的舞台再怎麽比其他學校專業,也到不了劇院的水準。
初步定的三個節目,經過一周的排演,他們最終投票選出一個最近爆火的電影名場麵。這就導致沒有投票給這部電影的兩個同學非常不滿,演起來很不認真不說,還經常遲到早退,讓初做導演的林年有些難辦。
資深intj人士的林年,果斷、決絕,雖然具有高度的組織性,但也要有人願意配合她的計劃和組織,讓一個隻有19%外向型的人去組織調度,對她來說還是有些困難,即使她內裏是30歲的內心。
上一世除了本科時參加了學院學生會,但是後邊的7年可就很少組織活動了,更多時候是給老師跑腿,當他們的助教。
班級榮譽感什麽,隻會讓人聽得耳朵生繭,說多了招人煩,更何況強調個性的表演專業,沒有人願意聽別人嘮叨。
好在,這倆人雖然不認真,但是倒也沒有完全不排練,該記得台詞都背下了,在對手戲的帶動下,也能在表演中漸入佳境。
作為導演的林年,看沒有引發更多的團隊合作問題,她決定還是先不管了。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二天,班長走過來跟大家通報了一個好消息:“就是這一次元旦晚會有一個最喜歡的節目投票,讓來看節目的同學和老師一起選。到時候,現場還有’彈幕‘,大家可以實時發評論。”
大家本來正根據編劇的台詞正對著戲,聽到這個消息,那倆不積極的人也來了積極性,誰都不想被看出來演得不好,甚至主動給自己的台詞加梗。
其他人看著編劇和導演都沒有製止,每個人都開始腦洞大開,試著將自己知道的梗融到劇情裏,試圖讓這個節目的效果呈現得更好。
每個人你一言我一語的,舞台上便炸開了鍋,進度一下慢了下來,很多新的梗融入到劇情裏顯得又很突兀,沒幾個真的能用。
但林年知道,這必然會超時,負責改編本子的餘辛也知道這樣下去,表演肯定超時。
林年從手機裏找出一段敲鑼打鼓的聲音,放大,讓演員們暫停議論:“既然大家都有想加的梗,或者想換的梗,那就先來演一遍吧,看看效果。”林年“放縱”他們按照心意去演。
果不其然,本是10分鍾的小話劇愣是演了近二十分鍾,而且節奏還出了問題。結束後,林年在電腦上播放了錄好的排練視頻,她本想開頭直接暴風輸出一下,等看完視頻,還是覺得不要那麽“爹”了,畢竟大家都是同學,沒必要搞僵了關係,以後還要在一個圈裏混。
“我覺得你們看著比之前投入多了呀。”林年實事求是道,盡管視頻裏呈現的更多是鬧哄哄一片。
“每個人都為這個角色添磚加瓦,讓角色人物看著豐滿多了呢!”今年接著肯定道,“就是這個時長咱們得控製,這麽長的話會影響後邊的節目的。”
“不然這樣,咱們再對著劇本,把每個人想加的詞寫上去,然後我們一起討論抉擇一下那個豐富和劇情和人物性格?這樣每個人都投入了情感在裏邊,演起來會更順暢和投入。”林年看著大家,建議道。
盡管,依然有人不服,但架不住大部分都覺得這個提議還可以接受,也就按照林年說的開始討論起來。
林年被大家的七嘴八舌吵得腦仁疼,她隻能看著,隻有在台下讓大家把架吵痛快了,台上才好投入表演。而且,為提高舞台表現力而討論,怎麽能叫吵架呢。
林年神神在在地旁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