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村,坐落在牛頭山山腳下,族中世代靠山中打獵為生,村正中央則是陳家村村長陳老太爺的宅子, 這座老宅說起來已經有幾代人的曆史,是陳老太爺的太爺爺那輩建起來的,後來的陳老太爺世代族人便居住在此,陳老太爺有三個兒子兩個女兒,大兒子陳安國年近五十,已經有了孫子,到了頤養天年的年齡了,二兒子陳忠國自幼在外讀書,畢業後當了警察,現在在省城的刑偵隊當大隊長,而這個小兒子,古話說的好,老兒子大孫子老人家的命根子,小兒子出生的時候,陳國安夫婦已經年近五十,自然出生後便當著寶貝捧在手裏,而這問題也就出現在了這小兒子一家上。
這天夜裏,陳老太爺夫婦倆已經歇息了,但一陣敲門聲將已經熟睡的二老驚醒,門外小兒子陳振國的聲音傳來:“爹娘,香芳要生了,快起來。”
二老聽到聲音趕忙起身,出了門進到院子裏看到像熱鍋上螞蟻一樣的陳振國,陳老太立馬安慰道:“兒啊,別急,娘先去看看怎麽迴事,你和你爹趕緊去村頭把徐婆子請來。”
畢竟是人命關天的大事,陳老太爺和陳振國也不敢太耽擱,立馬朝著村頭徐婆子家中走去,農村的夜路基本不用手電,月光照的整個路上都大白,但陳老太爺此時卻覺得內心有著些許不安,到底是什麽原因,自己心裏也很納悶,到了徐婆子家中說明來意,徐婆子應下便和陳老太爺父子趕迴家中。
到了家中已經聽到陳家媳婦的哀嚎聲音,陳老太看到徐婆子來了趕緊說道:“老姐姐你總算來了,熱水和剪子我已經備好了。”
徐婆子也沒有多說便和陳老太進去接生,而院子中的陳老太爺坐在石椅子上抽著旱煙,另一邊的陳振國此時急得的來迴踱步,聽到妻子傳來的陣陣哀嚎聲,心中自然是心急如焚。
但陳老太爺卻總是覺得心裏不舒服,總感覺好像忘了點什麽,但死活想不起來,直到一聲啼哭打破了院子裏的平靜的氣氛,同時打破的也是陳家幾代人的平靜的生活。
“母子平安,母子平安。”徐婆子高興的出來向陳家父子宣布喜訊,得知是個孫子,陳老太爺也是喜笑顏開,將先前的不舒服全部拋擲腦後,陳振國趕忙遞上一個紅包,並且表示等孩子滿月酒還要請徐婆子來吃蛋。
幾天後,陳家老宅都沉浸在這個新生兒的喜悅中,雖然大兒子和二兒子都搬出去住了,但得知自己家小弟喜得貴子,都帶著全家迴來要看看,一時間,陳家老宅住的滿滿當當,一大家子每天起床都要去去瞧瞧這個新出生的小嬰兒。
陳家村那邊的習俗是孩子出生睜開眼睛就要辦滿月酒了,作為陳家最小的孩子,一家人自然是相當重視,十裏八鄉有點關係的都請來了,好在陳家老宅的院子比較大,酒席上人們推杯換盞,好不熱鬧,有人喊道:“怎麽不把小少爺抱出來給俺們看看?”
一時間大家都在起哄,陳老太爺便笑著說道:“我家這小孫子剛剛吃完奶,這時候剛剛睡著,等鄉親們吃差不多了,我便抱出來給大夥瞧瞧。”
陳老太爺在這十裏八鄉畢竟是有威望的,一群人自然是應和下來,三個兒子陪著酒,這時,門口不知什麽時候出現了一個道士,這個道士長得仙風鶴骨的,穿著葛巾布袍,乍一看還真是隱士高人的模樣,農村畢竟光怪陸離的事情多,家家戶戶對於道士這一職業還是抱著尊重態度去的。
見到有個道士站在門口,陳振國連忙上前說道:“道長千福,不知可否到寒舍吃點。”
道長看了看門口便問道:“主家可否讓貧道進去一觀。”
陳振國此時有點納悶,自己都前來邀請了,難道自己還代表不了主家嗎?這時陳老太爺趕忙到門口說道:“道長萬安,請進請進。”
道士作揖後便跟隨進去,陳老太爺對於這些修士自然是客客氣氣,安排到主桌,好酒好菜的伺候著,而這道士也不含糊,有肉吃肉,有酒喝酒,一時間飯桌上好不快活。
等酒足飯飽後,看過孩子後,眾人便告辭,而陳振國則是抱著孩子到道長邊上問道:“道長,能否給小兒算上一卦。”
老道士笑了笑,要來生辰八字後便掐指算起來,隨著“咦”的一聲,讓陳家人頓時變的鴉雀無聲,老道士起身說道:“不知可否讓老道替這孩子摸摸骨。”
“道長請。”陳振國趕忙把孩子遞給老道士,老道士也不含糊,解開包著孩子的棉被後,便順著頭往下摸,直到摸到脊椎後,老道士的麵色變的凝重起來,將孩子包好後遞給陳振國,望著陳老太爺說道:“貧道有話不知當講不當講。”
陳老太爺此時心裏也開始犯嘀咕了,但還是硬著頭皮問道:“道長但說無妨。”
老道士摸了摸胡子便說道:“這孩子若是正常來養,怕活不過七歲。”
聽到這話,陳老太爺如遭雷劈一般,要不是邊上的陳忠國反應及時一把扶住,怕此時已經跌坐在地上,而一旁的幾個堂哥堂姐聽到老道士如此詛咒自己家弟弟,立馬氣的要上前找他理論,好在陳家老大陳安國攔住了眾人。
陳振國此時也是氣的不行,自己好心來請你喝酒,你卻咒自己家兒子,頓時火冒三丈的要打老道士,但隨著陳老太爺的一聲喝,陳家人瞬間冷靜下來,隻見陳老太爺朝著老道士一鞠躬說道:“還請道長明示,救我孫兒一命。”
道長從懷中拿出一個玉佩說道:“這個玉佩五歲前必須讓他隨身帶著,哪怕洗澡也不可以摘下,還有,你們養到五歲,五歲後我來帶他出去雲遊七年,七年後迴來,可保他一生平安。”
說完後老道士便出門而去,後麵便正如這個老道士的預言一般,這個孩子從出生到五歲雖然隨身帶著玉佩,但身子骨很差,經常性丟魂,陳家人也從不相信到後麵相信道長,而孩子五周歲那年,老道士便如同他說的那般,來到陳家老宅,帶他出門雲遊,七年後,孩子迴來對雲遊途中所見所得閉口不談,就這樣這個孩子一路成長到高中,而這個孩子就是我。
這天夜裏,陳老太爺夫婦倆已經歇息了,但一陣敲門聲將已經熟睡的二老驚醒,門外小兒子陳振國的聲音傳來:“爹娘,香芳要生了,快起來。”
二老聽到聲音趕忙起身,出了門進到院子裏看到像熱鍋上螞蟻一樣的陳振國,陳老太立馬安慰道:“兒啊,別急,娘先去看看怎麽迴事,你和你爹趕緊去村頭把徐婆子請來。”
畢竟是人命關天的大事,陳老太爺和陳振國也不敢太耽擱,立馬朝著村頭徐婆子家中走去,農村的夜路基本不用手電,月光照的整個路上都大白,但陳老太爺此時卻覺得內心有著些許不安,到底是什麽原因,自己心裏也很納悶,到了徐婆子家中說明來意,徐婆子應下便和陳老太爺父子趕迴家中。
到了家中已經聽到陳家媳婦的哀嚎聲音,陳老太看到徐婆子來了趕緊說道:“老姐姐你總算來了,熱水和剪子我已經備好了。”
徐婆子也沒有多說便和陳老太進去接生,而院子中的陳老太爺坐在石椅子上抽著旱煙,另一邊的陳振國此時急得的來迴踱步,聽到妻子傳來的陣陣哀嚎聲,心中自然是心急如焚。
但陳老太爺卻總是覺得心裏不舒服,總感覺好像忘了點什麽,但死活想不起來,直到一聲啼哭打破了院子裏的平靜的氣氛,同時打破的也是陳家幾代人的平靜的生活。
“母子平安,母子平安。”徐婆子高興的出來向陳家父子宣布喜訊,得知是個孫子,陳老太爺也是喜笑顏開,將先前的不舒服全部拋擲腦後,陳振國趕忙遞上一個紅包,並且表示等孩子滿月酒還要請徐婆子來吃蛋。
幾天後,陳家老宅都沉浸在這個新生兒的喜悅中,雖然大兒子和二兒子都搬出去住了,但得知自己家小弟喜得貴子,都帶著全家迴來要看看,一時間,陳家老宅住的滿滿當當,一大家子每天起床都要去去瞧瞧這個新出生的小嬰兒。
陳家村那邊的習俗是孩子出生睜開眼睛就要辦滿月酒了,作為陳家最小的孩子,一家人自然是相當重視,十裏八鄉有點關係的都請來了,好在陳家老宅的院子比較大,酒席上人們推杯換盞,好不熱鬧,有人喊道:“怎麽不把小少爺抱出來給俺們看看?”
一時間大家都在起哄,陳老太爺便笑著說道:“我家這小孫子剛剛吃完奶,這時候剛剛睡著,等鄉親們吃差不多了,我便抱出來給大夥瞧瞧。”
陳老太爺在這十裏八鄉畢竟是有威望的,一群人自然是應和下來,三個兒子陪著酒,這時,門口不知什麽時候出現了一個道士,這個道士長得仙風鶴骨的,穿著葛巾布袍,乍一看還真是隱士高人的模樣,農村畢竟光怪陸離的事情多,家家戶戶對於道士這一職業還是抱著尊重態度去的。
見到有個道士站在門口,陳振國連忙上前說道:“道長千福,不知可否到寒舍吃點。”
道長看了看門口便問道:“主家可否讓貧道進去一觀。”
陳振國此時有點納悶,自己都前來邀請了,難道自己還代表不了主家嗎?這時陳老太爺趕忙到門口說道:“道長萬安,請進請進。”
道士作揖後便跟隨進去,陳老太爺對於這些修士自然是客客氣氣,安排到主桌,好酒好菜的伺候著,而這道士也不含糊,有肉吃肉,有酒喝酒,一時間飯桌上好不快活。
等酒足飯飽後,看過孩子後,眾人便告辭,而陳振國則是抱著孩子到道長邊上問道:“道長,能否給小兒算上一卦。”
老道士笑了笑,要來生辰八字後便掐指算起來,隨著“咦”的一聲,讓陳家人頓時變的鴉雀無聲,老道士起身說道:“不知可否讓老道替這孩子摸摸骨。”
“道長請。”陳振國趕忙把孩子遞給老道士,老道士也不含糊,解開包著孩子的棉被後,便順著頭往下摸,直到摸到脊椎後,老道士的麵色變的凝重起來,將孩子包好後遞給陳振國,望著陳老太爺說道:“貧道有話不知當講不當講。”
陳老太爺此時心裏也開始犯嘀咕了,但還是硬著頭皮問道:“道長但說無妨。”
老道士摸了摸胡子便說道:“這孩子若是正常來養,怕活不過七歲。”
聽到這話,陳老太爺如遭雷劈一般,要不是邊上的陳忠國反應及時一把扶住,怕此時已經跌坐在地上,而一旁的幾個堂哥堂姐聽到老道士如此詛咒自己家弟弟,立馬氣的要上前找他理論,好在陳家老大陳安國攔住了眾人。
陳振國此時也是氣的不行,自己好心來請你喝酒,你卻咒自己家兒子,頓時火冒三丈的要打老道士,但隨著陳老太爺的一聲喝,陳家人瞬間冷靜下來,隻見陳老太爺朝著老道士一鞠躬說道:“還請道長明示,救我孫兒一命。”
道長從懷中拿出一個玉佩說道:“這個玉佩五歲前必須讓他隨身帶著,哪怕洗澡也不可以摘下,還有,你們養到五歲,五歲後我來帶他出去雲遊七年,七年後迴來,可保他一生平安。”
說完後老道士便出門而去,後麵便正如這個老道士的預言一般,這個孩子從出生到五歲雖然隨身帶著玉佩,但身子骨很差,經常性丟魂,陳家人也從不相信到後麵相信道長,而孩子五周歲那年,老道士便如同他說的那般,來到陳家老宅,帶他出門雲遊,七年後,孩子迴來對雲遊途中所見所得閉口不談,就這樣這個孩子一路成長到高中,而這個孩子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