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過年期間,消息傳到明順帝手中便被封鎖了消息。
三皇子思忖片刻,看向六皇子。
過了年,六皇子就該十一歲了。
他母妃隻是個貴人,能夠把皇子留在身邊養,還是當年他母後在世時,給的恩典。
宮裏皇後盛寵不衰,其他的妃嬪,除了育有皇子和公主之外,其餘的都見不到皇帝的麵。
“這些事,都是朝中的事,你一個娃娃,不需要知道這麽多,那太監既然之前是淑妃的人,你還是不要留在身邊,以免後麵招惹禍端,你可記住了?”
這些的確是實情,那太監被淑妃責罰,轉頭就把這些秘事告訴六皇子,隻能說這個太監的嘴也不嚴實,留著的確是個禍患。
他三皇兄的確是為了他好。
“我曉得了,三皇兄你放心好了,你不在宮裏,都沒人陪我,好容易過年這幾天你在,你快給我講講你在英國公府好玩嗎?”
六皇子連連點頭,意思他已經把話記在心裏,一個小太監,轉頭料理了就是。
“好玩?你當我是去玩的嗎?”
三皇子曲起細長的手指,敲敲六皇子的頭。
“我又不是去玩的。”
“那你在那裏待得開心嗎?有沒有認識新的朋友?我聽說英國公府上有兩個少爺,沒有小姐。”
六皇子一臉期待地看著三皇子,他自出生後就沒有出過這皇宮,對外麵一切的東西都很新鮮。
聽到這句話,三皇子的腦海裏頓時閃過一個人的身影。
那姑娘皮膚白白,性子也算活潑,笑起來臉上有個淺淺的小酒窩,很懂規矩······
是沈沚阮。
想到這裏,三皇子猛地打住了自己腦海裏的臆想。
他這是怎麽了,分明自上次沈沚阮傷了腳之後他們就再沒見過,怎麽這會他想起她來了。
想到這裏,三皇子的臉色一時變得有些不好看。
“皇兄,怎麽了,你為何這副表情?”
六皇子見他神色有些怪異,頗為奇怪地問。
“無事,今日你給我說的事,不要告訴任何人,知道嗎?”
他指的是安王的事。
六皇子點頭,兄弟二人心照不宣。
得知二皇子出事,淑妃第一時間去了禦書房。
後宮的嬪妃一般不允許隨意出入禦書房,但是她心裏擔心自己的兒子,一時也顧不得許多。
等淑妃急匆匆去了禦書房,還沒等太監進去通報,便見到宋皇後從門口出來。
淑妃心裏焦急,但還是給宋皇後行了禮。
宋皇後點點頭,看向淑妃的目光裏帶了一絲不屑。
安王出事,她是後宮第一個知道的,不光因為她是皇後,還因為這件事情,在她意料之中。
安王這一次出使北境,一路上大張旗鼓,路過之處,百姓皆沿途叩拜。
這架勢,不知道的,還以為是皇帝出行。
隻能說這安王,被淑妃教的,樹大招風,這娘倆倒是沒有一點自覺。
本來這次出使北境,是為了震懾韃子,讓他們不敢輕舉妄動,沒想到到達地方才僅僅三天,便出了這樣的事,不管背後是不是韃子做的,都著實讓明順帝丟了一次臉麵。
明順帝怒不可遏,在看到信之後,更是對安王破口大罵。
宋皇後得知消息,便直接從後宮過來了,她進來看到明順帝正坐在龍椅上生氣,地毯上攤著幾張紙。
她撿起來拿在手裏,快速看完,才知道為何明順帝大發雷霆的原因。
安王順利到達北境,駐紮在北境的是一名叫周企的將軍。
這周企長年駐紮在北境,對北境的環境十分熟悉。
北境地形複雜,除了城裏大部分是漢人,城外以韃子居多。
這些韃子頻繁跟北境的商人做商貿,來來迴迴便慢慢被漢化,但是自半年前以來,韃子多次打著做生意的旗號,對邊境的百姓騷擾,起初還隻是強買強賣,到了後來,居然開始搶奪東西。
本來在城外有不少漢人生活,慢慢人們便都搬到了城內。
誰料想臨近年關的一天,韃子居然派了一支幾十人的馬隊,突破了城門,在城裏橫衝直撞,城中都是老百姓,衝撞發生得突然,一時間很多平民百姓受了傷。
守城的官覺得事態嚴重,這才給京城上了折子。
這周企將軍,也每日練兵,嚴陣以待。
安王到城裏大致轉了一圈,沒發現什麽特別的,這北境地處最北邊,天氣也極寒,發生了韃子那件事後,老百姓也大都躲在屋子裏,街上也沒幾個人。
於是安王便平日裏待在驛站裏,有任何事都是直接到驛館去找他。
待了兩天,安王便覺得無聊。
身邊跟著的太監是安王的心腹,極為了解安王的性子,眼見自家主子每日百無聊賴,這一路上也不曾聽見韃子再來作亂,於是便找來了這城裏最好的歌姬,來驛館陪安王喝酒唱曲。
當地的官員見了,彼此都明白,這安王,怕不是來應付差事來了。
本以為會有解決辦法,誰承想這安王每日隻知道尋歡作樂,周企把這一切看在眼裏,後麵便不再來了。
誰知道居然發生了這樣的事。
安王在他的地盤上受傷,他也難辭其咎。
安王大怒,對著周企破口大罵,責備他沒有保護好自己的安全。
城內的大小官員皆低著頭,一言不發。
誰不知道,刺客來的時候,安王正在跟兩個美姬幹那顛鸞倒鳳的好事呢。
這一切,都傳到了京城明順帝的耳中。
難怪皇帝生氣成這樣。
“淑妃,聖上這會正在氣頭上,本宮勸你還是不要進去的好。”
“多謝皇後娘娘關心。”
眼見進去通川的太監還沒有出來,淑妃也顧不得再跟宋皇後寒暄,撩起裙擺就要闖進去。
兒子出了事,做母親的最著急。
就在此時,皇帝身邊的太監走了出來,看向淑妃的眼神也帶了些鄙視:“淑妃娘娘,聖上有令,任何人不得入內”
“公公,本宮是為了安王的事來的,還請您讓我進去吧。”
眼見太監一臉堅決,淑妃沒有辦法,連稱唿都由“本宮”變成了“我”,可見她此刻真的是很著急。
安王遇刺的事情剛傳到她手裏,母家的書信也來了。
信裏皆是讓她盡快去求皇上,不要生安王的氣。
事情沒有辦好,還丟了人,論誰都要生氣,何況還是皇帝。
淑妃自己心裏也明白,且不說是誰在後麵下黑手,單是狎妓玩樂這件事就觸了明順帝的黴頭。
“淑妃娘娘,您還是迴去吧,老奴也無能為力。”
淑妃沒辦法,隻得一步三迴頭地迴宮去了。
三皇子思忖片刻,看向六皇子。
過了年,六皇子就該十一歲了。
他母妃隻是個貴人,能夠把皇子留在身邊養,還是當年他母後在世時,給的恩典。
宮裏皇後盛寵不衰,其他的妃嬪,除了育有皇子和公主之外,其餘的都見不到皇帝的麵。
“這些事,都是朝中的事,你一個娃娃,不需要知道這麽多,那太監既然之前是淑妃的人,你還是不要留在身邊,以免後麵招惹禍端,你可記住了?”
這些的確是實情,那太監被淑妃責罰,轉頭就把這些秘事告訴六皇子,隻能說這個太監的嘴也不嚴實,留著的確是個禍患。
他三皇兄的確是為了他好。
“我曉得了,三皇兄你放心好了,你不在宮裏,都沒人陪我,好容易過年這幾天你在,你快給我講講你在英國公府好玩嗎?”
六皇子連連點頭,意思他已經把話記在心裏,一個小太監,轉頭料理了就是。
“好玩?你當我是去玩的嗎?”
三皇子曲起細長的手指,敲敲六皇子的頭。
“我又不是去玩的。”
“那你在那裏待得開心嗎?有沒有認識新的朋友?我聽說英國公府上有兩個少爺,沒有小姐。”
六皇子一臉期待地看著三皇子,他自出生後就沒有出過這皇宮,對外麵一切的東西都很新鮮。
聽到這句話,三皇子的腦海裏頓時閃過一個人的身影。
那姑娘皮膚白白,性子也算活潑,笑起來臉上有個淺淺的小酒窩,很懂規矩······
是沈沚阮。
想到這裏,三皇子猛地打住了自己腦海裏的臆想。
他這是怎麽了,分明自上次沈沚阮傷了腳之後他們就再沒見過,怎麽這會他想起她來了。
想到這裏,三皇子的臉色一時變得有些不好看。
“皇兄,怎麽了,你為何這副表情?”
六皇子見他神色有些怪異,頗為奇怪地問。
“無事,今日你給我說的事,不要告訴任何人,知道嗎?”
他指的是安王的事。
六皇子點頭,兄弟二人心照不宣。
得知二皇子出事,淑妃第一時間去了禦書房。
後宮的嬪妃一般不允許隨意出入禦書房,但是她心裏擔心自己的兒子,一時也顧不得許多。
等淑妃急匆匆去了禦書房,還沒等太監進去通報,便見到宋皇後從門口出來。
淑妃心裏焦急,但還是給宋皇後行了禮。
宋皇後點點頭,看向淑妃的目光裏帶了一絲不屑。
安王出事,她是後宮第一個知道的,不光因為她是皇後,還因為這件事情,在她意料之中。
安王這一次出使北境,一路上大張旗鼓,路過之處,百姓皆沿途叩拜。
這架勢,不知道的,還以為是皇帝出行。
隻能說這安王,被淑妃教的,樹大招風,這娘倆倒是沒有一點自覺。
本來這次出使北境,是為了震懾韃子,讓他們不敢輕舉妄動,沒想到到達地方才僅僅三天,便出了這樣的事,不管背後是不是韃子做的,都著實讓明順帝丟了一次臉麵。
明順帝怒不可遏,在看到信之後,更是對安王破口大罵。
宋皇後得知消息,便直接從後宮過來了,她進來看到明順帝正坐在龍椅上生氣,地毯上攤著幾張紙。
她撿起來拿在手裏,快速看完,才知道為何明順帝大發雷霆的原因。
安王順利到達北境,駐紮在北境的是一名叫周企的將軍。
這周企長年駐紮在北境,對北境的環境十分熟悉。
北境地形複雜,除了城裏大部分是漢人,城外以韃子居多。
這些韃子頻繁跟北境的商人做商貿,來來迴迴便慢慢被漢化,但是自半年前以來,韃子多次打著做生意的旗號,對邊境的百姓騷擾,起初還隻是強買強賣,到了後來,居然開始搶奪東西。
本來在城外有不少漢人生活,慢慢人們便都搬到了城內。
誰料想臨近年關的一天,韃子居然派了一支幾十人的馬隊,突破了城門,在城裏橫衝直撞,城中都是老百姓,衝撞發生得突然,一時間很多平民百姓受了傷。
守城的官覺得事態嚴重,這才給京城上了折子。
這周企將軍,也每日練兵,嚴陣以待。
安王到城裏大致轉了一圈,沒發現什麽特別的,這北境地處最北邊,天氣也極寒,發生了韃子那件事後,老百姓也大都躲在屋子裏,街上也沒幾個人。
於是安王便平日裏待在驛站裏,有任何事都是直接到驛館去找他。
待了兩天,安王便覺得無聊。
身邊跟著的太監是安王的心腹,極為了解安王的性子,眼見自家主子每日百無聊賴,這一路上也不曾聽見韃子再來作亂,於是便找來了這城裏最好的歌姬,來驛館陪安王喝酒唱曲。
當地的官員見了,彼此都明白,這安王,怕不是來應付差事來了。
本以為會有解決辦法,誰承想這安王每日隻知道尋歡作樂,周企把這一切看在眼裏,後麵便不再來了。
誰知道居然發生了這樣的事。
安王在他的地盤上受傷,他也難辭其咎。
安王大怒,對著周企破口大罵,責備他沒有保護好自己的安全。
城內的大小官員皆低著頭,一言不發。
誰不知道,刺客來的時候,安王正在跟兩個美姬幹那顛鸞倒鳳的好事呢。
這一切,都傳到了京城明順帝的耳中。
難怪皇帝生氣成這樣。
“淑妃,聖上這會正在氣頭上,本宮勸你還是不要進去的好。”
“多謝皇後娘娘關心。”
眼見進去通川的太監還沒有出來,淑妃也顧不得再跟宋皇後寒暄,撩起裙擺就要闖進去。
兒子出了事,做母親的最著急。
就在此時,皇帝身邊的太監走了出來,看向淑妃的眼神也帶了些鄙視:“淑妃娘娘,聖上有令,任何人不得入內”
“公公,本宮是為了安王的事來的,還請您讓我進去吧。”
眼見太監一臉堅決,淑妃沒有辦法,連稱唿都由“本宮”變成了“我”,可見她此刻真的是很著急。
安王遇刺的事情剛傳到她手裏,母家的書信也來了。
信裏皆是讓她盡快去求皇上,不要生安王的氣。
事情沒有辦好,還丟了人,論誰都要生氣,何況還是皇帝。
淑妃自己心裏也明白,且不說是誰在後麵下黑手,單是狎妓玩樂這件事就觸了明順帝的黴頭。
“淑妃娘娘,您還是迴去吧,老奴也無能為力。”
淑妃沒辦法,隻得一步三迴頭地迴宮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