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
開局曝光,唐高宗喜歡小媽 作者:錦夜微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唐太宗時空
李世民目光專注地盯著直播畫麵,眉頭微微皺起,喃喃自語道:“利益一致,與國同休!這青鳥不知是哪個大家族的女子,所說真是振聾發聵,講到了治國的本質啊!”
隨後,他轉身麵向大殿上的眾臣,語氣中帶著一絲嚴肅和沉痛:“當年隋煬帝為何在短短時間內,便將大隋敗亡,便是因為他與世上所有人為敵,他是一個獨夫,百姓、勳貴、世家,朝野中無一人與他同心,或者說有共同利益。”
房玄齡見狀,連忙開口道:“陛下,百姓所求,無非安居樂業,隻要朝廷為天下百姓謀利,以百姓之心為朝廷之心,那大唐江山自然穩如泰山!”
李世民聽後,點了點頭,眼中閃過一絲讚許的光芒:“所言甚是,朕要將這個道理刻在屏風之上,日夜提醒自己。”
……
明太祖時空
朱元璋凝視著直播中的畫麵,聽到青鳥提及朱祁鎮此前已經打了一場長達七年的戰爭,不禁驚訝地脫口而出:“原來這朱祁鎮在此之前,就打了一場七年的大仗!”
隨後,他指著畫麵上那些疲憊虛弱的老百姓,眼中閃過一絲憤怒和憐惜,恨恨地說道:“他已經打了七年仗,百姓已經疲憊不堪,他如何敢再發動如此多的人力,這好戰之心從哪裏來的?”
話音剛落,朱元璋心中忽然想到了朱棣,他猛地一拍龍案,怒氣衝衝地將朱棣逮了過來,二話不說就是一頓痛揍。
而朱標在一旁默默地看著,並沒有上前阻攔。在他看來,朱棣受點教訓也好,免得他成天隻想著打仗,不顧及百姓的安危和國家的長遠發展。
……
明太宗時空
朱棣聽著解說,聲音中帶著一絲無力和絕望:“兵敗被俘,在朕看來已經是最大的恥辱,但在朱祁鎮這裏卻是開胃菜。”
話還沒說完,朱棣的眼中已經噙滿了淚水,他默默地流下淚來,聲音哽咽,痛苦地說道:“五十萬人,卻因為這黃口小兒,死無葬身之地,朕愧對大明百姓啊!”
朱高熾和朱瞻基見狀,心中一驚,連忙跪在地上,麵對那直播上的畫麵,不敢再說什麽。
……
【青鳥方才不過是憑借自身的理解,略微對土木之變的原因做了一番分析。
那麽接下來,青鳥就接著再講講,土木之變之後,朱祁鎮的種種表現,以及大明朝廷又是如何應對這突如其來的狂風暴雨的。
首先咱們來瞧一瞧,土木之變後,大明這邊所遭受的損失。
在土木堡那場戰役裏頭,跟著出征的英國公張輔、駙馬都尉井源、兵部尚書鄺堃、戶部尚書王佐、內閣學士曹鼐、張益、侍郎了銘、王永和等五十多位朝廷的重要人物啊,都戰死沙場了。
隻有大理寺右寺丞蕭維楨、禮部左侍郎楊善等那麽幾個人幸運地逃了出來。
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居然有個太監叫喜寧,他投降了瓦剌,把明朝內部的底細一股腦兒全給交代了。
五十多萬的士兵呢,死的死,傷的傷,大半都沒了,剩下的也都逃散或者失蹤了,最後能跑迴京城的那是少之又少。
二十多萬匹騾馬,還有大批的衣甲、器械、輜重,全都落到也先手裏啦!
戰後一個月,也就是農曆九月十二日,提督居庸關巡守都指揮同知楊俊報告說:“近些日子在土木撿到了遺留的軍器,總計有頭盔六千多頂,鎧甲五千零八十領,神槍一萬一千支,神銃六百多個,火藥十八桶。”
九月十三日,宣府總兵昌平伯楊洪又上報:“在土木撿到頭盔三千八百多頂,鎧甲一百二十多領,圓牌二百九十多麵,神銃兩萬兩千多把,神箭四十四萬枝,大炮八百個。”
從這個報告咱們就能瞧得出來,在朱棣時期,從全國精心挑揀組成的京軍和神機營這些精銳部隊差不多已經損失幹淨了,大明已然失去了向外擴張的實力。
從這會兒開始,大明已經開始轉向以防禦為主的軍事態勢。
而就在這一刻,大明的滅亡也埋下了伏筆。
那就是大家沒了向外擴張的欲望之後,便慢慢開始走向文官所主導的土地兼並,政治上是勾心鬥角,藩王的剝削,百姓的痛苦一天比一天加重。
朱祁鎮呢,則被蒙古軍給俘虜了。
對於怎麽處置明朝皇帝,也先跟眾人商量之後,決定把朱祁鎮留著,當作跟明朝外交的籌碼,謀取中原地區的最大利益。
說實話,如果朱祁鎮在土木之變的時候能夠殉國,或者說他在被也先俘虜之後有自殺的念頭,當他成功這麽做的時候,或許他還能配得上他那個名號“明英宗”。
可惜啊,膽小怯弱的朱祁鎮全然沒有了明太祖、明太宗、明宣宗等人的剛烈血性,他畏畏縮縮地活了下來,甚至都忘記了在土木之變中因為他而喪生的那五十萬大明子弟。
那麽大明朝廷這邊收到土木之變的消息後,究竟是怎樣的一種狀態呢?
首先啊,京城這邊那簡直是,家家戴孝,戶戶掛白幡。
不管是文臣還是武將,不管是高官還是平民,差不多整個北京城的百姓,都有自家子弟在土木堡丟了性命。
悲痛那是在所難免的,不過朝廷麵臨的首要問題是,帶著大批重兵向北京進發的也先,而北京城已經失去了軍隊。
失去了軍隊的朝廷,到底該怎麽應對呢?
朱祁鎮的母親孫太後,首先下令讓郕王朱祁鈺監國,還企圖用財寶去贖迴朱祁鎮,然而也先收了財寶之後卻不放人。
翰林侍講徐珵(徐有貞)竟然提議南遷。
而就在這時,一個能夠改變大明命運的男人現身了,此人便是於謙。
於謙厲聲說道:“提議南遷之人應當斬首!京師乃是天下之根本,隻要稍有變動,大事就完啦!難道沒看到宋朝南渡的舊事嗎?”
於謙堅決主張抗戰,得到了吏部尚書王直、內閣學士陳循等愛國官員的支持。
郕王朱祁鈺認同了他的說法,防守的決策就這樣確定下來了。
北京城的朝廷,正在緊鑼密鼓地準備著,準備浴血奮戰呐。
可這邊的皇帝朱祁鎮,卻走上了他那賣國的道路。】
李世民目光專注地盯著直播畫麵,眉頭微微皺起,喃喃自語道:“利益一致,與國同休!這青鳥不知是哪個大家族的女子,所說真是振聾發聵,講到了治國的本質啊!”
隨後,他轉身麵向大殿上的眾臣,語氣中帶著一絲嚴肅和沉痛:“當年隋煬帝為何在短短時間內,便將大隋敗亡,便是因為他與世上所有人為敵,他是一個獨夫,百姓、勳貴、世家,朝野中無一人與他同心,或者說有共同利益。”
房玄齡見狀,連忙開口道:“陛下,百姓所求,無非安居樂業,隻要朝廷為天下百姓謀利,以百姓之心為朝廷之心,那大唐江山自然穩如泰山!”
李世民聽後,點了點頭,眼中閃過一絲讚許的光芒:“所言甚是,朕要將這個道理刻在屏風之上,日夜提醒自己。”
……
明太祖時空
朱元璋凝視著直播中的畫麵,聽到青鳥提及朱祁鎮此前已經打了一場長達七年的戰爭,不禁驚訝地脫口而出:“原來這朱祁鎮在此之前,就打了一場七年的大仗!”
隨後,他指著畫麵上那些疲憊虛弱的老百姓,眼中閃過一絲憤怒和憐惜,恨恨地說道:“他已經打了七年仗,百姓已經疲憊不堪,他如何敢再發動如此多的人力,這好戰之心從哪裏來的?”
話音剛落,朱元璋心中忽然想到了朱棣,他猛地一拍龍案,怒氣衝衝地將朱棣逮了過來,二話不說就是一頓痛揍。
而朱標在一旁默默地看著,並沒有上前阻攔。在他看來,朱棣受點教訓也好,免得他成天隻想著打仗,不顧及百姓的安危和國家的長遠發展。
……
明太宗時空
朱棣聽著解說,聲音中帶著一絲無力和絕望:“兵敗被俘,在朕看來已經是最大的恥辱,但在朱祁鎮這裏卻是開胃菜。”
話還沒說完,朱棣的眼中已經噙滿了淚水,他默默地流下淚來,聲音哽咽,痛苦地說道:“五十萬人,卻因為這黃口小兒,死無葬身之地,朕愧對大明百姓啊!”
朱高熾和朱瞻基見狀,心中一驚,連忙跪在地上,麵對那直播上的畫麵,不敢再說什麽。
……
【青鳥方才不過是憑借自身的理解,略微對土木之變的原因做了一番分析。
那麽接下來,青鳥就接著再講講,土木之變之後,朱祁鎮的種種表現,以及大明朝廷又是如何應對這突如其來的狂風暴雨的。
首先咱們來瞧一瞧,土木之變後,大明這邊所遭受的損失。
在土木堡那場戰役裏頭,跟著出征的英國公張輔、駙馬都尉井源、兵部尚書鄺堃、戶部尚書王佐、內閣學士曹鼐、張益、侍郎了銘、王永和等五十多位朝廷的重要人物啊,都戰死沙場了。
隻有大理寺右寺丞蕭維楨、禮部左侍郎楊善等那麽幾個人幸運地逃了出來。
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居然有個太監叫喜寧,他投降了瓦剌,把明朝內部的底細一股腦兒全給交代了。
五十多萬的士兵呢,死的死,傷的傷,大半都沒了,剩下的也都逃散或者失蹤了,最後能跑迴京城的那是少之又少。
二十多萬匹騾馬,還有大批的衣甲、器械、輜重,全都落到也先手裏啦!
戰後一個月,也就是農曆九月十二日,提督居庸關巡守都指揮同知楊俊報告說:“近些日子在土木撿到了遺留的軍器,總計有頭盔六千多頂,鎧甲五千零八十領,神槍一萬一千支,神銃六百多個,火藥十八桶。”
九月十三日,宣府總兵昌平伯楊洪又上報:“在土木撿到頭盔三千八百多頂,鎧甲一百二十多領,圓牌二百九十多麵,神銃兩萬兩千多把,神箭四十四萬枝,大炮八百個。”
從這個報告咱們就能瞧得出來,在朱棣時期,從全國精心挑揀組成的京軍和神機營這些精銳部隊差不多已經損失幹淨了,大明已然失去了向外擴張的實力。
從這會兒開始,大明已經開始轉向以防禦為主的軍事態勢。
而就在這一刻,大明的滅亡也埋下了伏筆。
那就是大家沒了向外擴張的欲望之後,便慢慢開始走向文官所主導的土地兼並,政治上是勾心鬥角,藩王的剝削,百姓的痛苦一天比一天加重。
朱祁鎮呢,則被蒙古軍給俘虜了。
對於怎麽處置明朝皇帝,也先跟眾人商量之後,決定把朱祁鎮留著,當作跟明朝外交的籌碼,謀取中原地區的最大利益。
說實話,如果朱祁鎮在土木之變的時候能夠殉國,或者說他在被也先俘虜之後有自殺的念頭,當他成功這麽做的時候,或許他還能配得上他那個名號“明英宗”。
可惜啊,膽小怯弱的朱祁鎮全然沒有了明太祖、明太宗、明宣宗等人的剛烈血性,他畏畏縮縮地活了下來,甚至都忘記了在土木之變中因為他而喪生的那五十萬大明子弟。
那麽大明朝廷這邊收到土木之變的消息後,究竟是怎樣的一種狀態呢?
首先啊,京城這邊那簡直是,家家戴孝,戶戶掛白幡。
不管是文臣還是武將,不管是高官還是平民,差不多整個北京城的百姓,都有自家子弟在土木堡丟了性命。
悲痛那是在所難免的,不過朝廷麵臨的首要問題是,帶著大批重兵向北京進發的也先,而北京城已經失去了軍隊。
失去了軍隊的朝廷,到底該怎麽應對呢?
朱祁鎮的母親孫太後,首先下令讓郕王朱祁鈺監國,還企圖用財寶去贖迴朱祁鎮,然而也先收了財寶之後卻不放人。
翰林侍講徐珵(徐有貞)竟然提議南遷。
而就在這時,一個能夠改變大明命運的男人現身了,此人便是於謙。
於謙厲聲說道:“提議南遷之人應當斬首!京師乃是天下之根本,隻要稍有變動,大事就完啦!難道沒看到宋朝南渡的舊事嗎?”
於謙堅決主張抗戰,得到了吏部尚書王直、內閣學士陳循等愛國官員的支持。
郕王朱祁鈺認同了他的說法,防守的決策就這樣確定下來了。
北京城的朝廷,正在緊鑼密鼓地準備著,準備浴血奮戰呐。
可這邊的皇帝朱祁鎮,卻走上了他那賣國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