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武則天:我又要替丈夫背鍋?
開局曝光,唐高宗喜歡小媽 作者:錦夜微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唐高宗那時候,在西域這塊地方勢力逐漸衰退,安西四鎮在大唐和吐蕃手裏來來迴迴倒騰了好多迴。
武則天登基以後,在長壽元年(公元 692 年)打敗吐蕃奪下安西四鎮,長壽三年(公元 694 年)二月,王孝傑又把吐蕃的勃論讚刃三萬多人給打敗了,韓思忠攻下了吐蕃的泥熟沒斯城。
但是到了公元 696 年三月,王孝傑等人跟吐蕃大將論欽陵、讚婆在素羅汗山打仗,結果大敗。
這場仗打完以後,吐蕃的論欽陵提出把安西四鎮的駐兵撤掉,還要把十姓突厥的地盤瓜分了的議和辦法。
在這麽關鍵的時候,要是武則天稍微軟乎一點兒,可能西域就不再是大唐的地盤了。
可武則天硬氣地拒絕了論欽陵割地的要求,還用了郭元振的離間計,讓吐蕃的君臣互相猜疑。
終於,論欽陵這位吐蕃頂尖的大將,在公元 699 年被吐蕃讚普給殺了,讚婆和論欽陵的兒子論弓仁帶著部下前來投降。
公元 700 年,吐蕃侵犯涼州,被隴右諸軍州大使唐休璟在洪源穀給打敗了。唐休璟連著打了六場都勝了,把吐蕃打得大敗,砍了兩千五百多個腦袋,這就是 “洪源穀之戰”。
公元 701 年,吐蕃和後突厥聯合起來進犯涼州,武則天讓郭元振當涼州都督、隴右諸軍州大使,調集秦中的大將五萬人,號稱二十萬,奔去河西。
郭元振征調隴右的兵馬一百二十萬,號稱二百萬,在湟州集合,分十路一起前進,過了青海,差點就到了吐蕃讚普的營帳(邏些城)。
吐蕃讚普彎下膝蓋求和,獻上三千匹馬、三萬斤黃金,牛羊多得數不過來。
郭元振大擺軍威,接受了吐蕃的禮物就班師迴朝了。降伏了西戎之後,威望震懾了北狄。後突厥就獻上兩千匹馬,還把抓到的涼州人都放迴了邊塞。打這以後藩鎮安穩,蕃國又敬又怕。
郭元振又在南邊邊境的硤口修了和戎城(如今甘肅古浪),在北邊邊境的沙漠裏設了白亭軍(如今甘肅民勤東北),把住了涼州的交通要道,把涼州的疆界往外拓展了一千五百裏。
從這以後,突厥、吐蕃的兵馬再也沒法到州城來搗亂了。
公元 702 年,吐蕃讚普帶著一萬多人侵犯茂州,都督陳大慈跟他們打仗,打了四場都勝了,砍了一千多個腦袋,這就是 “茂州之戰”。
從上麵說的西域方麵的戰績能看出來,武則天對外一直特別硬氣,甚至可以說態度比唐高宗李治還要堅決。】
······
唐太宗時空
李世民的眉頭緊鎖,心中對吐蕃的論欽陵不敢小覷:“看來這吐蕃之地確實也是有英才,論欽陵可謂兵法上的大家,從直播上看來,此人居然未逢一敗。”
李靖冷靜的分析道:“此人確實奇才,但更重要的是他熟知吐蕃和西域的氣候地利,像直播上所說,吐蕃地處高原,我大唐將士上去後,有那高原反應,戰鬥力下降了許多。”
李世民聽到此話後,向眾人問道:“那這高原反應如何破解。”
房玄齡引用青鳥主播的話,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青鳥主播曾言,那薛仁貴乃是想要奔襲吐蕃都城,士卒沒有適應時間,高原反應更大。那反之,也就是說士卒緩慢行軍,便能適應此地的氣候。”
杜如晦也點頭道:“此言有理,那我等可在這邊疆之地先設置郡縣,用作練兵,等軍隊訓練完成,以我大唐士卒之精銳,吐蕃便不足為懼。”
李世民緩緩點頭道:“時不我待,看直播上所言,這武則天之時,國內竟然無一員大將可敵論欽陵,那朕就不能將吐蕃這個禍患留給後人。”
······
【武則天當政的時候,實際上最大的外敵還不是吐蕃這邊,而是興起的後突厥和東北的叛亂。
可能有人就要問了,突厥不是被唐太宗和唐高宗給打沒了嗎?還有,東北的高句麗不是被唐高宗給滅了嗎?
大夥先別著急罵武則天,這口鍋女皇可不背,這又是唐高宗留下的麻煩事兒。
首先咱們來講講北方的突厥。
公元 681 年,也就是唐高宗的開耀元年,突厥的阿史那伏念自己立為可汗,跟阿史德溫傅聯合起來侵犯邊境。
李治任命裴行儉當定襄道大總管,曹懷舜、李文暕當副將,帶著兵去討伐。兩軍碰上了,阿史那伏念借著順風攻打唐軍,唐軍被打亂了,曹懷舜等人扔了軍隊就跑,唐軍大敗,死的人那是數都數不過來。
曹懷舜等人收攏散兵,還用金銀財寶賄賂阿史那伏念,跟他講和,殺牛結盟。阿史那伏念就退兵了,曹懷舜他們這才得以迴朝。
後來,裴行儉使了個反間計,讓阿史那伏念和阿史德溫傅互相猜疑,最後一起向裴行儉認罪,裴行儉答應保阿史那伏念不死,於是突厥正式投降,裴行儉就帶著阿史那伏念迴京城。
然而,裴炎嫉妒裴行儉的功勞,攛掇李治殺了阿史那伏念。李治聽了壞話,下令把阿史那伏念等 54 個西突厥的降將都給殺了。
裴行儉歎氣說,恐怕殺了投降的人以後就沒人願意歸附大唐了,於是稱病不上朝。
這麽大規模地殺少數民族首領,在唐朝曆史上這可是頭一迴,而且這種沒策略的處置辦法無疑是給突厥貴族加緊搞分裂活動提供了借口。
李治殺了歸降的突厥可汗伏念之後,第二年(公元 682 年)突厥的餘黨骨咄祿等人占了黑沙城造反,自己立為可汗,建立了後突厥政權。
後來又把阿史德元珍等人收到麾下,勢力越來越大,就入侵山西的並州和單於府的北境,殺了嵐州刺史王德茂,又攻打河北的媯州,圍住單於都護府,殺了司馬張行師;又攻打河北的蔚州,殺了刺史李思儉,連年侵犯唐朝邊境,李治隻好讓程務挺防守邊疆。
所以說,後突厥的興起,和漠北之地的丟失,和武則天有關係,畢竟她和李治是一體的。
但如果你說,後突厥是在武則天時期起來的,是武則天丟了漠北之地,那女皇可不背鍋。
畢竟史書上記的清清楚楚,李治時期,後突厥就開口扣邊河北了。
當然突厥後來越做越大,武則天也是有責任的,責任在哪兒呢,那就是殺了程務挺。
程務挺這人善於安撫管理部下,在軍隊裏的威望特別高,每次打仗,部下沒有不盡力的。突厥對程務挺也特別害怕,聽到他的名字就接連逃走,不敢侵犯邊境。
唐睿宗繼位後,李敬業起兵,武則天聽說後,曾向裴炎問計,裴炎就說:“天子都成年了,卻沒親政,這才讓小人有了造反的借口。要是把朝政還給天子,叛軍不用打自己就散了。”
武則天馬上把裴炎抓了起來。程務挺知道裴炎被抓後,就上書武則天給裴炎求情,武則天特別不高興,再加上程務挺跟李敬業叛軍中某些人的關係好,有人趁機誣告程務挺,說他跟裴炎和李敬業暗中勾結,圖謀犯上。
武則天也想趁這個機會鏟除異己,就決定除掉程務挺。
公元 685 年 2 月 5 日,左鷹揚將軍裴紹業在軍營裏把程務挺給砍了,還株連了他全家。
突厥人聽說程務挺死了,高興得不行,歡歡喜喜地設宴慶祝。
所以說北方的邊防一度糟糕得不行,後突厥越來越張狂,武則天也不可能不管,但她采取的行動效果不咋樣。】
武則天登基以後,在長壽元年(公元 692 年)打敗吐蕃奪下安西四鎮,長壽三年(公元 694 年)二月,王孝傑又把吐蕃的勃論讚刃三萬多人給打敗了,韓思忠攻下了吐蕃的泥熟沒斯城。
但是到了公元 696 年三月,王孝傑等人跟吐蕃大將論欽陵、讚婆在素羅汗山打仗,結果大敗。
這場仗打完以後,吐蕃的論欽陵提出把安西四鎮的駐兵撤掉,還要把十姓突厥的地盤瓜分了的議和辦法。
在這麽關鍵的時候,要是武則天稍微軟乎一點兒,可能西域就不再是大唐的地盤了。
可武則天硬氣地拒絕了論欽陵割地的要求,還用了郭元振的離間計,讓吐蕃的君臣互相猜疑。
終於,論欽陵這位吐蕃頂尖的大將,在公元 699 年被吐蕃讚普給殺了,讚婆和論欽陵的兒子論弓仁帶著部下前來投降。
公元 700 年,吐蕃侵犯涼州,被隴右諸軍州大使唐休璟在洪源穀給打敗了。唐休璟連著打了六場都勝了,把吐蕃打得大敗,砍了兩千五百多個腦袋,這就是 “洪源穀之戰”。
公元 701 年,吐蕃和後突厥聯合起來進犯涼州,武則天讓郭元振當涼州都督、隴右諸軍州大使,調集秦中的大將五萬人,號稱二十萬,奔去河西。
郭元振征調隴右的兵馬一百二十萬,號稱二百萬,在湟州集合,分十路一起前進,過了青海,差點就到了吐蕃讚普的營帳(邏些城)。
吐蕃讚普彎下膝蓋求和,獻上三千匹馬、三萬斤黃金,牛羊多得數不過來。
郭元振大擺軍威,接受了吐蕃的禮物就班師迴朝了。降伏了西戎之後,威望震懾了北狄。後突厥就獻上兩千匹馬,還把抓到的涼州人都放迴了邊塞。打這以後藩鎮安穩,蕃國又敬又怕。
郭元振又在南邊邊境的硤口修了和戎城(如今甘肅古浪),在北邊邊境的沙漠裏設了白亭軍(如今甘肅民勤東北),把住了涼州的交通要道,把涼州的疆界往外拓展了一千五百裏。
從這以後,突厥、吐蕃的兵馬再也沒法到州城來搗亂了。
公元 702 年,吐蕃讚普帶著一萬多人侵犯茂州,都督陳大慈跟他們打仗,打了四場都勝了,砍了一千多個腦袋,這就是 “茂州之戰”。
從上麵說的西域方麵的戰績能看出來,武則天對外一直特別硬氣,甚至可以說態度比唐高宗李治還要堅決。】
······
唐太宗時空
李世民的眉頭緊鎖,心中對吐蕃的論欽陵不敢小覷:“看來這吐蕃之地確實也是有英才,論欽陵可謂兵法上的大家,從直播上看來,此人居然未逢一敗。”
李靖冷靜的分析道:“此人確實奇才,但更重要的是他熟知吐蕃和西域的氣候地利,像直播上所說,吐蕃地處高原,我大唐將士上去後,有那高原反應,戰鬥力下降了許多。”
李世民聽到此話後,向眾人問道:“那這高原反應如何破解。”
房玄齡引用青鳥主播的話,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青鳥主播曾言,那薛仁貴乃是想要奔襲吐蕃都城,士卒沒有適應時間,高原反應更大。那反之,也就是說士卒緩慢行軍,便能適應此地的氣候。”
杜如晦也點頭道:“此言有理,那我等可在這邊疆之地先設置郡縣,用作練兵,等軍隊訓練完成,以我大唐士卒之精銳,吐蕃便不足為懼。”
李世民緩緩點頭道:“時不我待,看直播上所言,這武則天之時,國內竟然無一員大將可敵論欽陵,那朕就不能將吐蕃這個禍患留給後人。”
······
【武則天當政的時候,實際上最大的外敵還不是吐蕃這邊,而是興起的後突厥和東北的叛亂。
可能有人就要問了,突厥不是被唐太宗和唐高宗給打沒了嗎?還有,東北的高句麗不是被唐高宗給滅了嗎?
大夥先別著急罵武則天,這口鍋女皇可不背,這又是唐高宗留下的麻煩事兒。
首先咱們來講講北方的突厥。
公元 681 年,也就是唐高宗的開耀元年,突厥的阿史那伏念自己立為可汗,跟阿史德溫傅聯合起來侵犯邊境。
李治任命裴行儉當定襄道大總管,曹懷舜、李文暕當副將,帶著兵去討伐。兩軍碰上了,阿史那伏念借著順風攻打唐軍,唐軍被打亂了,曹懷舜等人扔了軍隊就跑,唐軍大敗,死的人那是數都數不過來。
曹懷舜等人收攏散兵,還用金銀財寶賄賂阿史那伏念,跟他講和,殺牛結盟。阿史那伏念就退兵了,曹懷舜他們這才得以迴朝。
後來,裴行儉使了個反間計,讓阿史那伏念和阿史德溫傅互相猜疑,最後一起向裴行儉認罪,裴行儉答應保阿史那伏念不死,於是突厥正式投降,裴行儉就帶著阿史那伏念迴京城。
然而,裴炎嫉妒裴行儉的功勞,攛掇李治殺了阿史那伏念。李治聽了壞話,下令把阿史那伏念等 54 個西突厥的降將都給殺了。
裴行儉歎氣說,恐怕殺了投降的人以後就沒人願意歸附大唐了,於是稱病不上朝。
這麽大規模地殺少數民族首領,在唐朝曆史上這可是頭一迴,而且這種沒策略的處置辦法無疑是給突厥貴族加緊搞分裂活動提供了借口。
李治殺了歸降的突厥可汗伏念之後,第二年(公元 682 年)突厥的餘黨骨咄祿等人占了黑沙城造反,自己立為可汗,建立了後突厥政權。
後來又把阿史德元珍等人收到麾下,勢力越來越大,就入侵山西的並州和單於府的北境,殺了嵐州刺史王德茂,又攻打河北的媯州,圍住單於都護府,殺了司馬張行師;又攻打河北的蔚州,殺了刺史李思儉,連年侵犯唐朝邊境,李治隻好讓程務挺防守邊疆。
所以說,後突厥的興起,和漠北之地的丟失,和武則天有關係,畢竟她和李治是一體的。
但如果你說,後突厥是在武則天時期起來的,是武則天丟了漠北之地,那女皇可不背鍋。
畢竟史書上記的清清楚楚,李治時期,後突厥就開口扣邊河北了。
當然突厥後來越做越大,武則天也是有責任的,責任在哪兒呢,那就是殺了程務挺。
程務挺這人善於安撫管理部下,在軍隊裏的威望特別高,每次打仗,部下沒有不盡力的。突厥對程務挺也特別害怕,聽到他的名字就接連逃走,不敢侵犯邊境。
唐睿宗繼位後,李敬業起兵,武則天聽說後,曾向裴炎問計,裴炎就說:“天子都成年了,卻沒親政,這才讓小人有了造反的借口。要是把朝政還給天子,叛軍不用打自己就散了。”
武則天馬上把裴炎抓了起來。程務挺知道裴炎被抓後,就上書武則天給裴炎求情,武則天特別不高興,再加上程務挺跟李敬業叛軍中某些人的關係好,有人趁機誣告程務挺,說他跟裴炎和李敬業暗中勾結,圖謀犯上。
武則天也想趁這個機會鏟除異己,就決定除掉程務挺。
公元 685 年 2 月 5 日,左鷹揚將軍裴紹業在軍營裏把程務挺給砍了,還株連了他全家。
突厥人聽說程務挺死了,高興得不行,歡歡喜喜地設宴慶祝。
所以說北方的邊防一度糟糕得不行,後突厥越來越張狂,武則天也不可能不管,但她采取的行動效果不咋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