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東大營之中,氣氛凝重而又隱隱透著一絲緊張。周瑜端坐在營帳的主位之上,剛剛得到曹操已殺蔡瑁、張允二人的消息,他那原本英挺的麵龐此刻難掩喜色,嘴角微微上揚,眼中閃爍著得意的光芒。隻見他猛地站起身來,快步走到一旁的魯肅麵前,神色急切卻又壓低了聲音說道:“子敬啊,此計雖妙,但那孔明智謀過人,猶如那深藏不露的夜梟,我實在難以揣測他是否已洞悉其中玄機。你且速速去探探他的口風,看看他到底是否知曉此事。這關乎我軍大計,務必謹慎行事,切不可露出破綻。”


    魯肅微微躬身,領命而去。他的心中卻猶如揣了一隻小兔子,有些忐忑不安。他深知諸葛亮的聰慧絕非尋常人可比,這一趟前去,實在是吉兇難料。他一邊走一邊暗自思索著諸葛亮可能會有的反應,腳步不自覺地有些沉重。他心想,諸葛亮平日裏總是一副胸有成竹、淡定自若的模樣,此番麵對自己的試探,會不會早已看穿一切?又或者他會不動聲色地隱瞞自己的所知?魯肅的眉頭微微皺起,心中滿是憂慮,腳步卻不敢有絲毫停歇,徑直朝著諸葛亮的居所走去,隻希望能從諸葛亮的隻言片語中探出些許端倪,好迴去向周瑜複命。


    在那布置簡約卻不失典雅的居所內,諸葛亮正對著一幅軍事地圖陷入沉思,案幾上的燭火搖曳閃爍,仿佛也在映照他心中那深不可測的智謀。此時,聽聞魯肅前來求見,諸葛亮那深邃的眼眸中瞬間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狡黠之光,恰似夜空中劃過的流星。他隨即整了整衣冠,穩步迎向魯肅,旋即拱手笑道:“子敬啊,來得正是時候,亮這裏正有一事,正要向你賀喜呢。”


    魯肅聽聞此言,臉上滿是疑惑之色,那兩條濃眉緊緊皺在一起,恰似兩道未解的謎題。他不解地問道:“先生,這喜從何來?我實在是摸不著頭腦啊。” 諸葛亮輕輕搖著手中的羽扇,那羽扇有節奏地擺動著,仿佛在訴說著他心中的從容與淡定。他緩緩開口說道:“子敬,都督此番特意讓你來探我是否知曉那件事,這難道不是喜事一樁嗎?”


    魯肅一聽,心中猛地一驚,就像是平靜的湖麵被一顆石子打破了寧靜,脫口而出道:“你如何得知是都督讓我來的?這…… 這到底是怎麽迴事?” 諸葛亮微微仰頭,神色間洋溢著自信的光彩,仿佛世間萬物皆在他的掌控之中。他說道:“子敬啊,此計看似巧妙,實則不過是能暫且騙過那蔣幹罷了。曹操雖一時被這表象所蒙蔽,但以他的老謀深算和敏銳洞察力,必然很快就會醒悟過來。況且,我聽聞曹操已任命毛玠、於禁為都督,這二人在水軍指揮上怎比得上蔡瑁、張允?如此一來,曹軍的水軍實力大減,江東便可暫無憂慮了。”


    魯肅靜靜地聽完諸葛亮的這一番話,心中暗自對諸葛亮的智謀佩服得五體投地。他深知諸葛亮所言句句在理,每一個推斷都精準無誤,猶如那神來之筆。但他此刻也明白,自己不宜再多言語,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於是,魯肅默默地將諸葛亮的話一字不差地記在心中,便告辭離去,匆匆趕迴江東大營,將諸葛亮的話原原本本地告知了周瑜,等待著周瑜的下一步反應。


    周瑜靜靜地聽完魯肅的稟報,刹那間,臉色變得慘白如紙,大驚失色之情溢於言表。他那原本炯炯有神的雙眸中,此刻飛快地閃過一絲狠厲之光,仿佛一頭被激怒的猛虎露出了鋒利的獠牙。他猛地一拍桌案,站起身來,咬牙切齒地說道:“此人智謀太過驚人,猶如那翱翔九天的雄鷹,時刻窺探著我軍的一舉一動,若不除之,必成我江東大患,決不可留!”


    魯肅見周瑜如此決絕,心中焦急萬分,連忙上前一步,雙手作揖,誠懇地勸道:“都督,萬萬不可啊!如今大敵當前,曹操虎視眈眈,若此時殺了孔明,定會被曹操視為心胸狹隘、容不得賢才之人,如此一來,我軍在天下人麵前的名聲將大受損害,於軍心士氣亦是極為不利啊。還望都督三思而後行!”


    周瑜聽了魯肅的勸諫,並未立刻作答,而是在營帳中來迴踱步,眉頭緊鎖,沉吟片刻後,突然停下腳步,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絲冷笑,那笑容中透著讓人不寒而栗的寒意。他緩緩開口道:“子敬不必擔憂,我自有妙計取他性命,定讓他死而無怨,且旁人也無話可說。哼,就算他諸葛亮智謀超群,也難逃我這精心設計的圈套,這次,我定要讓他知道,與我周瑜作對,絕沒有好下場!” 說罷,周瑜眼中閃過一絲陰鷙的光芒,仿佛已經看到了諸葛亮在他的妙計之下陷入絕境的模樣。


    晨曉時分,曙光初現,江東營帳沐浴在一層淡淡的金輝之中,周瑜的營帳內卻氣氛凝重。他端坐於主位之上,心中早已盤算好一番計謀,遂派遣親信去請諸葛亮前來議事。


    不多時,諸葛亮步履沉穩地步入帳中,神色從容,氣定神閑,仿佛周遭的緊張氛圍都與他無關。周瑜見諸葛亮已到,微微抬眸,目光中帶著幾分審視與試探,開口問道:“諸葛先生,如今形勢緊迫,不久之後便要與曹軍在水上展開一場生死較量。以先生之高見,您認為何種兵器在這水戰之中最為關鍵、最能左右戰局呢?”


    諸葛亮羽扇輕搖,舉止間盡顯瀟灑與自信,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自然是弓箭。水軍交戰,相隔距離較遠,弓箭既能遠距離攻擊,又可有效地壓製敵軍的進攻勢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周瑜聽聞此言,心中暗忖,表麵上卻不動聲色,隻是微微點了點頭,臉色卻陡然一沉,猶如烏雲蔽日,語氣也變得沉重起來:“先生所言極是,我亦是這般想法。隻是當下我軍諸事繁雜,軍備調度困難,軍中箭矢嚴重短缺,這無疑是一大隱患。思來想去,我想請先生您來負責監造十萬支箭,以解燃眉之急。先生,這可是關乎我軍生死存亡的公事,還望您不要推辭,擔起這份重任啊。”


    諸葛亮心中仿若明鏡一般,洞悉周瑜此舉的真正用意,無非是想借此刁難自己,甚至是尋找借口將自己除去。然而,他神情依舊鎮定自若,沒有絲毫的慌亂與畏懼,神色平靜地拱手應道:“都督如此信任亮,委以如此重任,亮自當竭盡全力效勞。隻是不知這十萬支箭需在何時交付呢?畢竟軍情緊急,時間的把控至關重要。”


    周瑜見諸葛亮沒有絲毫推脫之意,心中不禁有些意外,但他很快便穩住心神,故意提高聲調問道:“以先生之能,十天時間,應該足夠造得好了吧?” 周瑜心想,這十萬支箭絕非易事,十天時間雖緊,但也算是勉強可行,他料定諸葛亮不敢輕易應下。


    諸葛亮卻輕輕搖了搖頭,神色鎮定如巍峨高山,不卑不亢地說道:“都督,如今曹軍來勢洶洶,隨時都有可能發動進攻,若要十天,實在是太過漫長,恐怕會貽誤戰機,使我軍陷入被動之境。亮隻需三天,便可交箭。”


    周瑜聞言,眼中瞬間閃過一絲驚訝之色,這完全出乎了他的意料。他本以為諸葛亮會百般推脫,或者提出一些難以實現的條件,卻沒想到他竟然如此自信地將時間縮短到了三天。周瑜凝視著諸葛亮,試圖從他的臉上找出一絲破綻或者猶豫,但看到的隻有那堅定的神情和深邃的目光。片刻之後,周瑜麵色一凜,繼而嚴肅道:“軍中無戲言!先生既然如此有把握,可敢立下軍令狀?”


    諸葛亮微微一笑,那笑容仿佛蘊含著無盡的智慧與深意,讓人捉摸不透。他坦然地說道:“有何不敢?” 說罷,當即命人取來紙筆,揮毫寫下軍令狀:三日造不完,甘願受重罰。隨後,諸葛亮又神色從容地說道:“今日已然來不及準備各項事宜了,便從明日算起,三天後,都督隻需派五百士兵到江邊取箭便是。”


    諸葛亮拱手告辭,邁著沉穩的步伐走出營帳。周瑜望著他離去的背影,眼神中透露出一絲陰鷙與得意。待諸葛亮走後,周瑜立刻暗中召集負責造箭的工匠,麵色陰沉地吩咐道:“這幾日你們隻需做做樣子便可,故意拖延工期,不必著急趕工。還有,那些造箭所需的物品,也不必準備齊全,且看那諸葛亮三天之後如何交差。哼,我倒要看看,他這次如何能逃出我的手掌心!” 工匠們領命而去,營帳內隻剩下周瑜一人,他嘴角微微上揚,仿佛已經看到了諸葛亮因無法完成任務而受到懲處的畫麵,然而,他卻不知,諸葛亮早已胸有成竹,一場精彩的智謀較量即將拉開帷幕。


    幾日來,江東大營中眾人皆在為即將到來的大戰忙碌籌備,氣氛凝重得如同暴風雨前的壓抑。魯肅心中亦是憂慮重重,一方麵擔憂著與曹軍交戰的勝負,另一方麵又因諸葛亮立下的三日造十萬支箭的軍令狀而揪心。這日,他腳步匆匆地前往諸葛亮的居所,一路上眉頭緊鎖,滿心的不安。


    諸葛亮此時正在屋內踱步沉思,見魯肅匆匆趕來,立刻迎上前去,臉上滿是焦急與無奈,愁眉苦臉地說道:“子敬啊,你可算來了!這可如何是好?三天時間,如此倉促,要造好十萬支箭,這簡直是天方夜譚!你我相識已久,你也知曉我的難處,如今這困境,你可得救救我啊!”


    魯肅麵露難色,無奈地歎了口氣,說道:“先生啊,這是您自己親口承諾三日便能交箭的,如今這局麵,我實在是想不出有何良策能幫到您。” 諸葛亮環顧四周,見無人留意,便湊近魯肅,神色神秘地壓低聲音說道:“子敬,事到如今,唯有一法或許可行。請子敬借我二十隻船,每隻船上安排三十個軍士。船身務必用青布嚴密遮蓋,不能露出絲毫破綻,兩邊各紮一千個草把,記住,一定要紮牢實。此事幹係重大,我自有妙用,三天之後,必定能有十萬支箭交付。隻是此事千萬不可讓公瑾知曉,否則,你我皆有大禍。”


    魯肅聽著諸葛亮的這番話,心中滿是疑惑,瞪大了眼睛,實在想不明白這看似荒誕的要求背後究竟藏著怎樣的玄機。但他看著諸葛亮那誠懇而又充滿期待的眼神,猶豫片刻後,還是咬了咬牙答應了下來。魯肅離開諸葛亮處後,徑直迴到周瑜營帳,向周瑜報告諸葛亮的情況。他神色略顯緊張,聲音微微顫抖地說道:“都督,那諸葛亮並未如尋常那般索要竹子、翎毛、膠漆等造箭之物,隻是…… 隻是在營帳中來迴踱步,唉聲歎氣,好似被這難題困住了一般。” 而對於借船之事,魯肅則是隻字未提,他的心中也隱隱有些忐忑,不知自己這一番隱瞞是否會引發什麽後果,但念及諸葛亮的囑托,他還是選擇了沉默。


    魯肅雖滿心狐疑,但仍依諸葛亮所言,調撥了二十隻船,並安排每船三十個軍士,一切準備妥當後交由諸葛亮調用。


    第一天,江麵上風平浪靜,那二十隻船靜靜地停靠在岸邊,船上毫無動靜,仿佛被時間遺忘的角落。魯肅在營中不時望向江邊,心中暗自著急,不停地踱步思索:“這孔明到底在搞什麽名堂?莫不是在故弄玄虛?時間緊迫,隻剩兩天了,這十萬支箭如何能憑空得來?” 他的眉頭擰成了一個深深的 “川” 字,焦慮之情溢於言表。


    轉眼間到了第二天,太陽東升西落,船隻依舊如昨日一般,沒有絲毫行動的跡象。魯肅更是坐立不安,如熱鍋上的螞蟻,在營帳中來迴走動,嘴裏不停地念叨著:“完了完了,這下孔明怕是要失信於人了,三日之期轉瞬即過,到時候交不出箭來,可如何是好?” 他心急如焚,甚至想親自去江邊找諸葛亮問個明白,但又想起諸葛亮那日神秘兮兮的模樣,最終還是強忍住了衝動。


    終於,到了第三天四更時分,夜空中繁星閃爍,萬籟俱寂。就在魯肅輾轉反側、難以入眠之際,諸葛亮派來的人悄悄來到他的營帳,輕聲喚醒他,說諸葛亮有請,要一同去取箭。魯肅猛地從床上坐起,瞪大了眼睛,既驚訝又疑惑,匆忙整理好衣冠,跟著來人快步走向江邊。見到諸葛亮後,魯肅迫不及待地問道:“孔明先生,這深更半夜的,我們到底要到何處去取箭啊?” 諸葛亮嘴角上揚,露出一抹神秘的微笑,眼神中閃爍著自信的光芒,說道:“子敬莫急,一會兒便知,且隨我來。” 說罷,便帶著魯肅登上了早已準備好的船隻。


    這一夜,濃稠如墨的黑暗籠罩著長江,江麵上大霧彌漫,仿若一層厚重的紗幕,將天地間的一切都嚴嚴實實地遮蔽起來。霧氣之濃,以至於伸手不見五指,對麵不見人影,耳畔唯有江水輕輕拍打著船舷的聲音,以及那彌漫在空氣中的潮濕與靜謐。


    諸葛亮站在船頭,身姿挺拔如鬆,衣袂隨風輕輕飄動。他目光深邃,凝視著大霧深處,仿若能穿透這迷霧看到未來的戰局走向。隻見他神色從容地命人將船緩緩向北岸曹軍水寨的方向駛去,那語氣堅定而沉穩,沒有絲毫的猶豫與畏懼。


    船行緩緩,在大霧的掩護下,悄然無息地接近了曹軍水寨。到了五更時分,天邊隱隱泛起一絲魚肚白,船隻已然靠近曹軍水寨,那巍峨的水寨輪廓在大霧中若隱若現,仿佛一隻沉睡的巨獸。諸葛亮神色鎮定,目光如炬,果斷下令將所有船頭朝西尾朝東,一字排開,整齊地排列在曹軍水寨前的江麵上。緊接著,他大手一揮,船上的軍士們頓時擂鼓呐喊起來,一時間,鼓聲震天,呐喊聲此起彼伏,聲勢浩大,仿佛千軍萬馬奔騰而來,要將這曹軍水寨踏平。


    魯肅站在一旁,早已嚇得臉色蒼白如紙,嘴唇微微顫抖,額頭上豆大的汗珠滾落下來。他驚恐地望著曹軍水寨的方向,雙手緊緊抓住船舷,指節都因用力而泛白。聽到這震耳欲聾的呐喊聲,他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兒,驚惶失措地問道:“孔明先生,若曹軍此時出兵,我軍僅有這二十隻船、幾百軍士,這可如何是好啊?我們豈不是羊入虎口,有去無迴?”


    諸葛亮卻鎮定自若,仿若泰山崩於前而麵不改色。他輕輕搖著羽扇,嘴角上揚,露出一抹自信的輕笑,那笑容仿佛有著安撫人心的力量。他悠悠說道:“子敬不必驚慌,大霧彌漫至此,曹軍定然不敢貿然出擊。他們摸不清我軍虛實,生怕中了埋伏,隻會在寨中嚴防死守。我等隻管在此安心飲酒作樂,且看這大霧散去,我們便凱旋而歸。” 說罷,他命人擺上美酒佳肴,坦然自若地坐在船頭,舉杯邀魯肅共飲,那神情仿佛此刻不是身處險地,而是在自家的庭院中悠然自得地賞景一般。魯肅雖心有餘悸,但見諸葛亮如此鎮定,也稍稍放下心來,隻是眼神仍不時地望向曹軍水寨的方向,手中的酒杯也因緊張而微微顫抖。


    曹軍水寨內,原本靜謐的夜被江上突如其來的擂鼓呐喊聲瞬間打破。那聲音仿若一道驚雷,在這寂靜的夜晚炸響,震得曹軍士兵們心膽俱裂。一時間,水寨內頓時一陣慌亂,士兵們匆忙奔走相告,不知所措,宛如熱鍋上的螞蟻。值夜的將領們也被這陣喧鬧驚醒,他們臉色煞白,眼神中滿是驚恐與慌張,急忙整理衣冠,連滾帶爬地向曹操所在的營帳跑去報告這一緊急軍情。


    曹操此時正在營帳中秉燭夜讀兵書,聽聞這緊急的稟報聲,微微皺眉,放下手中的書卷,眼神中閃過一絲警覺。他站起身來,在營帳中來迴踱步,沉吟片刻後,神色冷靜地說道:“大霧彌漫,視線受阻,敵人卻在此時突然來襲,這其中必定有詐。我軍不可輕舉妄動,以免中了敵人的圈套。傳令下去,讓弓弩手們迅速集結到江邊,用亂箭將他們射退,不可讓敵軍靠近水寨一步。”


    隨著曹操的命令下達,曹軍一萬多名弓弩手迅速行動起來。他們手持強弓硬弩,從水寨的各個角落奔赴江邊,腳步匆匆,神色緊張卻又帶著幾分兇狠。不一會兒,江邊便密密麻麻地布滿了弓弩手,他們列成整齊的隊列,張弓搭箭,朝著江中那聲音傳來的方向亂放箭雨。一時間,箭如雨下,帶著尖銳的唿嘯聲射向江麵,有的箭支直直地插入江水之中,激起一串串小小的水花;有的則射中了目標,發出沉悶的撞擊聲。


    諸葛亮站在船中,靜靜地聽著曹軍的動靜,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抹胸有成竹的微笑。過了一會兒,他又果斷命人將船掉頭,船頭轉而朝東,船尾朝西,並且依舊讓軍士們擂鼓呐喊不停,那聲音愈發響亮,仿佛是在向曹軍示威。此時,江麵上箭支橫飛,諸葛亮卻氣定神閑地指揮著船隻,巧妙地調整著角度,讓船身最大限度地接收曹軍射來的箭支。


    漸漸地,霧氣如同被一隻無形的手緩緩拉開,開始漸漸散去。陽光透過淡薄的雲層灑在江麵上,波光粼粼。諸葛亮敏銳地察覺到時機已到,他忙命軍士們收船迴江南。此時,一幅令人驚歎的景象呈現在眾人眼前:隻見船兩邊的草把上密密麻麻地插滿了箭,箭支相互交錯,層層疊疊,如同刺蝟一般,幾乎讓人看不到草把原本的模樣。諸葛亮望著這滿船的箭,眼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他讓軍士們齊聲高喊:“多謝丞相的箭!” 那聲音響徹江麵,帶著幾分嘲諷與得意。


    曹操站在水寨的了望台上,聽到這喊聲,臉色瞬間變得鐵青。他望著漸漸遠去的諸葛亮的船隻,心中恍然大悟,這才意識到自己上了當。他憤怒地捶打著欄杆,大聲吼道:“快,給我派人乘船去追,絕不能讓諸葛亮就這樣跑了!” 然而,一切都已經太晚了。曹軍的船隻剛剛駛出港口,諸葛亮的船便早已借著風勢,揚起風帆,如離弦之箭一般,消失在茫茫江麵之上,隻留下曹操在岸邊氣得暴跳如雷,卻又無可奈何。


    魯肅站在船頭,望著那插滿箭支的船身,內心的震撼如洶湧的波濤,久久難以平息。他的眼睛瞪得大大的,嘴巴微微張開,滿臉都是難以置信與驚歎之色。許久之後,他才緩緩轉過頭,望向諸葛亮,眼中滿是崇敬與欽佩,情不自禁地說道:“先生真乃神人也!這般大霧,常人哪能預料得到?先生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諸葛亮身姿挺拔地站在一旁,手中輕搖著羽扇,那羽扇有節奏地擺動,仿佛在訴說著他的從容與淡定。聽到魯肅的問話,他微微仰頭,露出一抹自信的微笑,笑聲爽朗而又充滿智慧。他笑著說道:“子敬啊,為將者,肩負著保家衛國、指揮千軍萬馬之重任,若不通曉天文氣象之變化,不熟知山川地理之形勢,不鑽研奇門遁甲之奧秘,不洞察陰陽五行之轉化,不研習兵陣圖之精妙,不明晰軍事形勢之利弊,那與庸才又有何異?亮不才,已於三日前通過觀測星象、風雲變幻等跡象,算定今日會有這般大霧彌漫,所以才敢應下三日之期。公瑾明知十日造箭已頗為緊迫,卻又故意不準備工匠材料,其心思昭然若揭,分明是想借此機會殺我而後快。隻是他不知,我命由天定,豈是他所能輕易謀害的?”


    魯肅靜靜地聽完諸葛亮的這一番話,心中對諸葛亮的智謀與才能更是拜服不已。他深知諸葛亮所言句句在理,每一個推斷都精準無誤,仿佛能夠洞察天地萬物的玄機。此時,船已緩緩駛到岸邊,周瑜派來的五百士兵早已整齊地等候在那裏。諸葛亮神色從容地命他們從船上搬運箭矢,士兵們忙碌地穿梭於船隻與岸邊之間,一支支箭被整齊地碼放起來。不一會兒,便完成了清點,一清點之下,足足十萬支有餘,這一結果讓在場的眾人都驚歎不已。


    魯肅不敢有絲毫耽擱,立刻將取箭之事詳細地告知了周瑜。周瑜聽完後,靜靜地站在原地,久久未語。過了好一會兒,他才長歎一聲,臉上滿是複雜的神情,有不甘,有敬佩,又有一絲無奈。他緩緩說道:“孔明神機妙算,我周瑜確實不如他啊!這次他在如此絕境之中都能巧妙化解,還能反敗為勝,其智謀之高遠,實在是令人望塵莫及。” 說罷,周瑜的眼神中流露出一絲落寞,但很快,那絲落寞便被他眼中堅定的光芒所取代,仿佛在這一瞬間,他已下定決心,日後定要與諸葛亮一較高下,在這亂世之中闖出一番屬於自己的輝煌。


    江風拂過營帳,帶起陣陣細微的簌簌聲,仿佛在為這緊張的戰前氣氛增添幾分詭譎的寧靜。過了一會兒,諸葛亮穩步踏入周瑜的營帳,身姿從容,神色淡定,羽扇輕搖間,盡顯瀟灑之態。周瑜見狀,趕忙起身相迎,臉上堆滿了敬佩之色,那神情不似作偽,由衷地說道:“先生神算,周某佩服之至!前些時日那造箭一事,先生以非凡的智謀巧妙化解,還收獲了這滿滿十萬支箭,如此手段,周某實在是望塵莫及。如今大戰在即,我近日日夜苦思出兵進攻曹軍之良策,殫精竭慮之下,總算想出了一個辦法,隻是尚未完善,心中有些許忐忑,故而想向先生請教一番,望先生不吝賜教。”


    諸葛亮聽聞此言,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抹淡淡的微笑,那笑容仿佛蘊含著無盡的智慧與深意。他輕輕伸出手,製止了正要開口詳述的周瑜,神色略帶一絲神秘地說道:“都督且慢,亮心中亦有一些想法。不妨你我二人先行在手心寫字,看看彼此心中所想是否相同,如此也算是一種默契的試探,都督意下如何?” 周瑜心中頓時湧起一股強烈的好奇之感,這諸葛亮葫蘆裏到底賣的什麽藥?他很想立刻知道諸葛亮心中所想是否與自己一致,於是便依言而行。


    周瑜拿起筆,略作思索後,在掌心堅定地寫下一個 “火” 字。他寫完後,抬頭望向諸葛亮,隻見諸葛亮也已寫完,正微笑著望向自己。二人對視一眼,同時伸出手掌,刹那間,營帳內仿佛有一道無形的電流劃過,隻見兩人掌心皆是一個 “火” 字!周瑜先是一愣,隨即哈哈大笑起來,諸葛亮也跟著笑出了聲,這笑聲爽朗而豪邁,在營帳內迴蕩。然而,二人笑罷,卻心照不宣地並未對帳內的眾將說明其中緣由,隻是那眼神的交匯中,隱隱透著一種英雄所見略同的惺惺相惜,又有著對即將展開的火攻大計的默契與期待。畢竟,在這複雜多變的戰局麵前,有些謀略,還需等待合適的時機,才能向眾人揭曉。


    曹操端坐在營帳之中,麵色陰沉得仿佛能滴出水來。他的眼前不斷浮現出那長江之上,自己的十幾萬支箭被諸葛亮不費吹灰之力地 “借走” 的場景,心中的煩悶猶如洶湧的潮水,一波接著一波,難以平息。那原本整齊排列在箭庫中的箭支,如今隻剩下空蕩蕩的架子,仿佛在無聲地嘲笑著他的失策。每念及此,他便忍不住重重地捶打一下桌案,咬牙切齒地喃喃自語:“諸葛亮啊諸葛亮,你欺人太甚!此仇不報,我曹操誓不為人!”


    荀攸站在一旁,靜靜地看著曹操發怒,待曹操的情緒稍微平複一些後,他上前一步,微微躬身,低聲獻計道:“丞相,如今局勢雖對我軍不利,但並非毫無轉機。依在下之見,可挑選合適之人前往江東詐降,作為內應,屆時裏應外合,必能大破東吳水軍,挽迴局麵。” 曹操聽了荀攸的話,眼中閃過一絲亮光,他抬起頭,緊緊地盯著荀攸,沉思片刻後,緩緩說道:“此計甚妙!隻是這人選……” 荀攸連忙接口道:“丞相,蔡瑁的族弟蔡和、蔡中二人,對丞相忠心耿耿,且與江東諸將有一定的交情,派他們前去詐降,想必不易被察覺。” 曹操微微點頭,覺得荀攸所言有理,便立刻派人叫來蔡和、蔡中。


    蔡和、蔡中二人匆匆趕來,進入營帳後,立刻拜倒在地,齊聲說道:“丞相喚我等前來,有何吩咐?” 曹操神色凝重地看著他們,將詐降之計詳細地說了一遍,並細細地吩咐道:“此番你們前往南岸詐降,務必小心謹慎,不可露出絲毫破綻。要取得周瑜的信任,探聽東吳水軍的虛實,一旦有機會,便與我軍裏應外合,若能成功,必有重賞!” 蔡和、蔡中二人對視一眼,眼中閃過一絲決然,齊聲應道:“丞相放心,我等定當不辱使命!” 說罷,便起身退下,收拾行囊,偷偷地前往南岸詐降。


    周瑜此時正在營帳中與諸將商議軍情,聽聞蔡和、蔡中前來投降,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抹不易察覺的冷笑。他心中早已洞悉這是曹操的計謀,這等小伎倆怎能逃過他的法眼?但他卻不動聲色,佯裝出一副驚喜的樣子,連忙起身相迎,說道:“二位將軍前來投奔,實乃我東吳之幸!曹操無道,天下英雄皆願歸附我主,共圖大業。” 說罷,便命人設宴款待二人,還當眾宣布對他們的信任,將他們收留於軍中,並安排了重要的職務,讓他們以為自己的計謀得逞,從而放鬆警惕。而周瑜則在暗中密切監視著二人的一舉一動,等待著合適的時機,將計就計,給曹操以致命一擊。


    夜幕如濃稠的墨汁,深沉而厚重地籠罩著江東大營。營中的燈火在夜色中搖曳閃爍,宛如點點星光,偶爾傳來士兵巡邏的腳步聲和低語聲,更襯出這夜的靜謐與神秘。


    黃蓋身著一襲黑色的披風,身影在夜色的掩護下顯得格外隱秘。他腳步匆匆卻又小心翼翼地穿過營帳之間的通道,避開了眾多巡邏的士兵,徑直朝著周瑜的營帳走去。一路上,他的眼神堅定而決絕,仿佛心中已經有了一個重大的決定。


    來到周瑜的營帳前,黃蓋先是警惕地環顧了一下四周,確認無人注意後,才輕輕地掀起營帳的門簾,側身走了進去。周瑜此時正在燭光下研究著軍事地圖,眉頭緊鎖,神情專注,聽到細微的動靜,他猛地抬起頭,手中下意識地握住了佩劍,待看清是黃蓋後,才微微鬆了一口氣,輕聲說道:“公覆,這麽晚了,你前來所為何事?”


    黃蓋沒有立刻迴答,而是快步走到周瑜身邊,湊近他的耳邊,低聲說道:“都督,如今我軍與曹軍對峙,形勢嚴峻。我苦思冥想,近日終於想出了一計,或許能夠扭轉戰局,隻是…… 此計有些冒險,需得有人做出巨大犧牲。” 周瑜的眼神瞬間變得銳利起來,他緊緊地盯著黃蓋,目光中透露出一絲驚訝和期待,低聲問道:“公覆但說無妨,是何妙計?”


    黃蓋微微挺直了身子,眼中閃爍著堅毅的光芒,緩緩說道:“都督,曹操為人多疑,我們可利用這一點,上演一場苦肉計。我願在眾將麵前故意激怒都督,都督便下令對我施以重刑,將我打得皮開肉綻,然後我便趁機佯裝對都督和東吳心灰意冷,前往曹營詐降。曹操見我被打得如此之慘,必定會對我的投降深信不疑。到時候,我便可在曹營中作為內應,尋機放火,燒毀曹軍的戰船,我軍再趁勢出擊,定能大破曹軍!”


    周瑜聽完黃蓋的計策,眼中放光,仿佛看到了勝利的曙光。他沉思片刻後,說道:“公覆此計甚妙,隻是太過危險,你年事已高,怎能受此皮肉之苦?” 黃蓋神情堅定地說道:“都督不必擔憂,我黃蓋深受吳侯厚恩,如今正是報答之時。隻要能破曹軍,保衛江東,我就算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周瑜深受感動,他緊緊地握住黃蓋的雙手,說道:“公覆高義,周某佩服!既然如此,那我們便依計而行,隻是這細節還需仔細斟酌,切不可有絲毫疏漏。”


    於是,周瑜和黃蓋二人坐在燭光下,對著地圖,你一言我一語地商議著計策的每一個細節。他們討論了如何在眾將麵前逼真地演出這場戲,如何讓曹操相信黃蓋的投降,以及黃蓋在曹營中應該如何行動等問題。不知不覺間,夜已深沉,營帳外的天色漸漸泛起了魚肚白,但周瑜和黃蓋卻毫無倦意,他們的心中充滿了對勝利的渴望和期待,仿佛已經看到了曹操的戰船在大火中化為灰燼,東吳水軍凱旋而歸的場景。


    次日清晨,陽光尚未完全驅散江麵上的晨霧,江東大營中便響起了急促的號角聲。周瑜身著威嚴的鎧甲,神色冷峻地步入大帳,在主位上坐定後,銳利的目光緩緩掃過帳下眾將。眾將皆感受到了這凝重的氣氛,紛紛挺直了腰杆,等待著周瑜的指令。


    黃蓋深吸一口氣,神色凝重地從隊列中邁出一步,拱手說道:“都督,曹操此次率領的大軍兵強馬壯,戰船蔽江,糧草充足,其勢洶洶,我軍與之相比,兵力懸殊,實難抵擋。依我看,倘若強行交戰,我軍必敗無疑,到那時,江東之地生靈塗炭,百姓受苦。為今之計,不如暫且投降,保存實力,以待日後東山再起。”


    周瑜聞聽此言,臉色瞬間變得鐵青,猶如被觸怒的雄獅,頓時勃然大怒。他猛地拍案而起,震得案上的兵書竹簡紛紛散落,大聲喝道:“黃蓋,你身為東吳老將,食君之祿,擔君之憂,怎敢在這關鍵時刻出此擾亂軍心之言!我東吳將士皆有報國之誌,豈有投降之理?你莫不是被曹操的威勢嚇破了膽,竟說出這般怯懦之語!” 說罷,周瑜猛地拔出腰間佩劍,怒目圓睜,喝道:“來人啊,將這叛徒黃蓋拖出去斬首示眾,以正軍法!”


    黃蓋心中明白這是計策的一部分,因此毫不畏懼,反而仗著自己年高資深,在帳中挺直了脊梁,對著周瑜大罵不止:“周瑜小兒,你年少輕狂,不知天高地厚!我黃蓋在戰場上廝殺之時,你還不知在何處!如今大敵當前,你卻不顧將士死活,執意要與曹操硬拚,這是要將我東吳的基業毀於一旦啊!你這昏庸之輩,有何資格統領我等!”


    周瑜見狀,更是怒不可遏,眼中仿佛要噴出火來。他狠狠地一揮手中佩劍,喝令左右:“還愣著幹什麽?將這老匹夫拖下去,重打一百軍棍,讓他知道擾亂軍心的下場!” 左右衛士立刻衝上前來,抓住黃蓋的雙臂,便要往外拖。


    甘寧在一旁見狀,心急如焚,急忙上前一步,單膝跪地,為黃蓋求情道:“都督息怒!黃將軍雖言語冒犯,但念其往日功績,且想必是一時糊塗,望都督看在他多年來為東吳出生入死的份上,饒他這一次吧!” 周瑜此時正在氣頭上,哪裏聽得進去,他臉色陰沉得可怕,怒喝道:“甘寧,你莫要為這叛徒求情,否則連你一同治罪!” 說罷,便命人用亂棒將甘寧打出帳外。


    帳下眾將見此情形,紛紛麵露不忍之色,他們深知黃蓋的為人和功績,見周瑜執意要嚴懲,心中焦急萬分。於是,眾將紛紛跪下,齊聲為黃蓋求情:“都督,黃將軍罪不至死啊!懇請都督饒他一命,讓他戴罪立功!” 周瑜見眾將皆為黃蓋求情,心中明白戲已做足,若是真的將黃蓋打死,反倒壞了大事。於是,他麵色稍緩,冷哼一聲,說道:“看在眾將的份上,暫且饒你死罪,但這一百軍棍,絕不能少!給我狠狠地打!”


    衛士們領命,將黃蓋按倒在地,舉起軍棍,重重地打了下去。一棍又一棍,直打得黃蓋皮開肉綻,鮮血淋漓,黃蓋緊咬牙關,強忍著劇痛,心中卻想著這一切都是為了東吳的勝利,為了能騙過曹操。帳內眾將看著黃蓋受苦,心中皆是悲痛不已,但也隻能暗暗歎息,期待著這苦肉計能如預期般奏效,為東吳帶來轉機,在這亂世之中尋得一線生機,保得江東百姓的安寧。


    營帳內燭火搖曳,光影在牆壁上晃蕩不定,魯肅心事重重地從黃蓋的居所出來後,便徑直朝著諸葛亮的住處走去。一路上,他的眉頭緊鎖,腦海中不斷浮現出黃蓋那被打得皮開肉綻、鮮血淋漓的模樣,心中滿是不忍與憂慮。待見到諸葛亮時,魯肅的臉上寫滿了埋怨之色,他微微提高了聲調說道:“今日公瑾在帳中怒責黃蓋,那般場景實在是令人痛心。我等身為他的部下,念及他平日裏的威嚴,不敢冒犯苦諫,也是情有可原。可先生您乃是客卿,與公瑾並無直接的從屬關係,為何卻在一旁袖手旁觀,連一句求情的話都沒有?這實在是讓人難以理解。”


    諸葛亮端坐在案幾前,手中輕搖著羽扇,聽聞魯肅的話後,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抹淡淡的微笑,那笑容仿佛洞悉了一切。他不緊不慢地說道:“子敬啊,你這是來試探我、騙我呢,對吧?” 魯肅聞言,頓時一臉茫然,他瞪大了眼睛,不解地問道:“先生何出此言?我不過是心中有所疑惑,前來與先生探討,何來欺騙之說?”


    諸葛亮笑著站起身來,踱步走到魯肅身邊,輕聲解釋道:“子敬啊,你我相識已久,你豈會不知公瑾的為人和智謀?今日他這般怒打黃蓋,乃是一計,而且是一計絕妙的苦肉計。如今大戰在即,曹操生性多疑,若不用這苦肉計,如何能讓曹操相信黃蓋是真心投降?又怎能騙過他,從而為我軍創造戰機呢?” 魯肅聽著諸葛亮的這一番話,先是一愣,隨即恍然大悟,他連連點頭,心中對諸葛亮的敏銳洞察力更是佩服不已。


    諸葛亮神色變得嚴肅起來,又叮囑魯肅道:“此事關乎我軍成敗,子敬千萬不可將我已識破此計之事告訴周瑜。若是讓公瑾知曉我已洞察他的計劃,恐怕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影響大計的實施。” 魯肅連忙點頭應道:“先生放心,魯肅明白其中利害,定然不會多嘴。”


    魯肅告別諸葛亮後,迴到周瑜營帳。周瑜見他迴來,便問道:“子敬,你去見那諸葛亮,他可有說些什麽?” 魯肅微微低頭,猶豫了一下,說道:“諸葛亮也埋怨都督您薄情,對黃蓋將軍下手太重,他似乎對都督的做法很是不滿。” 周瑜聽後,嘴角上揚,露出一絲得意的笑容,笑道:“這次總算是瞞過孔明了。” 魯肅站在一旁,心中暗自歎息,他深知周瑜與諸葛亮之間的明爭暗鬥,也明白這苦肉計的重要性,但看著周瑜這般得意,又不免為諸葛亮感到一絲不平。然而,在這複雜的局勢下,他也不便多言,隻能默默站在一旁,等待著後續事態的發展,期盼著東吳能在這場與曹軍的較量中取得勝利,保得一方安寧。


    夜幕如一塊巨大的黑色綢緞,輕柔地覆蓋著江東大營。營帳內,燭火在微風中搖曳閃爍,散發著昏黃而黯淡的光,仿佛也在為白日裏黃蓋所遭受的重刑而歎息。


    黃蓋躺在床上,身上的傷口被仔細包紮著,但血跡仍隱隱滲出,染紅了大片被褥。他麵色蒼白如紙,眉頭緊皺,嘴唇毫無血色,不時地發出微弱的呻吟聲。此時,帳外傳來一陣嘈雜的腳步聲和低聲的交談聲,原來是眾將聽聞黃蓋受罰,紛紛前來探望。他們一個個神情凝重,滿臉關切與不忍,走進營帳後,圍在黃蓋的床邊,輕聲詢問著他的傷勢,言語中滿是對黃蓋的敬重與同情。然而,黃蓋隻是躺在床上,雙眼無神地望著帳頂,輕輕地歎氣,並不言語,仿佛沉浸在自己的痛苦與思索之中,對周圍眾人的問候置若罔聞。


    不多時,闞澤邁著沉穩的步伐走進了營帳。他身材修長,麵容清瘦,眼神中透著一股精明與睿智。見帳內眾人眾多,闞澤微微皺眉,心中似有所想。黃蓋看到闞澤進來,強忍著傷口的疼痛,抬起手示意眾人退下。待左右都退下後,闞澤走上前,靜靜地看著黃蓋,心中一動,開口問道:“將軍今日遭受如此重刑,莫非是與都督之間有什麽深仇大恨?否則怎會落得這般田地?” 黃蓋緩緩地搖了搖頭,眼神中透著一絲無奈與堅定。


    闞澤凝視著黃蓋的眼睛,似乎想要從中探尋出真相,片刻後,他又道:“將軍既與都督無仇,如此說來,莫非這是一計?莫非是那傳說中的苦肉計?” 黃蓋聽聞此言,眼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堅毅之光,那光芒仿佛穿透了帳內的昏暗,照亮了他心中的忠誠與決心。他微微抬起頭,聲音雖然虛弱卻充滿力量地說道:“我黃蓋世世代代深受吳侯的厚恩,如今國家麵臨曹操的大軍壓境,危在旦夕,我卻無以為報。故獻上此苦肉計,隻為能大破曹軍,保我江東之地的安寧。我雖身受這皮肉之苦,但為了國家和百姓,卻也無怨無悔……”


    闞澤靜靜地聽完黃蓋的這番話,心中被黃蓋那深沉的忠義之情所深深感動。他的眼眶微微泛紅,雙手緊緊握拳,仿佛被黃蓋的豪情壯誌所感染。片刻的沉默後,闞澤上前一步,神色堅定地說道:“將軍高義,闞澤佩服不已!既然如此,我願為將軍前往曹營送這詐降書,哪怕是刀山火海,我也在所不辭!” 黃蓋眼中滿是感激與欣慰,他用力地點了點頭,說道:“有勞先生了!此去曹營,危險重重,還望先生多加小心。若能成功騙過曹操,我江東便有勝算了……”


    在這寂靜的夜晚,黃蓋與闞澤的對話仿佛為這凝重的氛圍增添了一絲希望的曙光。他們的計劃雖然危險萬分,但為了保衛江東,兩人都已將生死置之度外,隻待那詐降書送入曹營,看曹操是否會上鉤,一場驚心動魄的智謀較量即將在這三國亂世中繼續上演,而江東的命運,也懸在了這看似單薄的一紙詐降書之上……


    曹操端坐在寬敞而威嚴的營帳之中,營帳內燈火通明,將他的身影映照在地上,顯得格外高大而冷峻。他剛剛接到闞澤送來的信,眉頭緊鎖,目光如炬地仔細審視著手中的信件,那神情仿佛要從這薄薄的紙張中看穿背後隱藏的陰謀。他反複看了十餘遍,每一個字都如同銳利的針,刺痛著他多疑的心。突然,他猛地拍案而起,巨大的聲響在營帳內迴蕩,震得案上的筆墨紙硯都微微顫抖。他瞪大了眼睛,眼中燃燒著憤怒的火焰,大聲喝道:“黃蓋用這等苦肉計,派你來獻詐降書,你這狂徒,好大的膽子,竟敢來戲弄我!你當我曹操是好欺瞞的嗎?” 說罷,他滿臉怒容地一揮手,便命左右的武士將闞澤推出帳外斬首,那聲音冷酷而決絕,仿佛不容置疑的宣判。


    闞澤被武士們押著,推搡著向帳外走去,然而他卻仰天大笑起來,那笑聲爽朗而豪邁,在夜空中傳得很遠。他的臉上沒有絲毫的畏懼之色,反而透著一種視死如歸的從容與鎮定。曹操聽到這笑聲,心中不禁有些疑惑,這闞澤為何如此不懼死亡?莫不是真的有什麽隱情?他思索片刻,又將手一揚,示意武士們把闞澤拉迴營帳。


    闞澤被拉迴後,站在曹操麵前,神態自若,仿佛剛剛經曆的生死危機與他無關。曹操緊緊地盯著他,目光中充滿了審視與探究,冷冷地問道:“你為何發笑?難道你不怕死嗎?” 闞澤微微一笑,神色平靜地說道:“我笑丞相聰明一世,糊塗一時。若黃蓋將軍真心投降,丞相卻不分青紅皂白將我殺了,豈不是寒了天下歸降之士的心?丞相大業,又如何成就?我此番前來,本是懷著一片赤誠之心,丞相卻如此多疑,實在令人失望。” 闞澤言辭懇切,語氣不卑不亢,每一句話都條理清晰,邏輯嚴密,讓曹操一時難以反駁。


    正在這時,恰好有士兵進來呈上蔡和、蔡中的密報。曹操打開一看,密報中所言似乎與黃蓋投降之事有所印證,他的臉色這才緩和了一些,心中對黃蓋的投降也相信了幾分。他沉思片刻後,突然轉怒為喜,臉上擠出一絲笑容,說道:“哈哈哈,看來是我錯怪先生了。先生莫怪,這隻是本相的一點小心謹慎罷了。” 說罷,他連忙命人擺上美酒佳肴,款待闞澤,態度與之前判若兩人。


    酒過三巡,曹操的臉上已有了幾分醉意,他拉著闞澤的手,親切地說道:“先生此次前來,為我帶來了黃蓋將軍歸降的好消息,實乃大功一件。本相相信黃蓋將軍的誠意,待他來降之時,隻要見到插著青牙旗的船前來,我便知道是他來了,定會以禮相待,與他一同共創大業,共享榮華富貴。” 闞澤心中暗自冷笑,但表麵上卻恭敬地應道:“多謝丞相信任,黃蓋將軍定會如期而至,為丞相效力。”


    在這看似融洽的氛圍中,一場精心策劃的陰謀與反陰謀的較量仍在暗中繼續。曹操以為自己即將迎來黃蓋的歸降,卻不知自己已經一步步陷入了東吳精心設計的圈套之中,而這場赤壁之戰的勝負,也在這一次次的智謀交鋒中逐漸明朗起來,隻待那東風一起,戰火便將在長江之上熊熊燃燒,改寫三國的曆史格局。


    各方勢力猶如棋盤上的棋子,縱橫捭闔,鬥智鬥勇,每一步都暗藏玄機,每一次決策都關乎生死存亡。江麵上戰船列陣,帆影如雲,空氣中彌漫著緊張凝重的氣息,仿佛暴風雨來臨前的壓抑。東吳的營帳內,周瑜雄姿英發,羽扇綸巾,然而眉頭卻緊鎖著,眼中閃爍著狡黠與決絕之光,精心策劃著一環扣一環的計謀,試圖以火攻破曹,扭轉乾坤;諸葛亮則穩坐於草廬之中,羽扇輕搖間,便已算盡天機,他的智謀高深莫測,宛如夜空中最神秘的星辰,雖看似淡然超脫,實則掌控著全局的關鍵脈絡,每一步都走得從容而精準,讓周瑜既欽佩又忌憚。


    曹軍那邊,曹操高坐於戰船的帥位之上,目光深邃而威嚴,雖坐擁百萬雄師,卻也被這長江天險和東吳的頑強抵抗所困擾,心中暗自謀劃著如何突破困境,一統江南。而在這錯綜複雜的局勢之中,黃蓋這位老將挺身而出,甘願承受皮肉之苦,以詐降之計作為破曹的關鍵一步。他那飽經風霜的臉上寫滿了堅毅與忠誠,每一道皺紋都仿佛在訴說著他為東吳立下的赫赫戰功和此刻破釜沉舟的決心。


    隨著時間的推移,局勢愈發緊張複雜,如同一張越收越緊的大網,將各方勢力緊緊纏繞其中。一場驚心動魄、震天動地的大戰即將在這浩渺的長江之上拉開帷幕,戰船的陰影仿佛是命運的巨手,籠罩著每一個人。此時,所有人都屏氣斂息,等待著那一刻的到來。諸葛亮、周瑜等人的妙計猶如藏在鞘中的利劍,尚未出鞘,卻已讓人感受到其寒光凜冽;黃蓋的詐降計劃也如同懸在半空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隨時可能改變戰局的走向。然而,這一切都還是未知數,仿佛被一層神秘的迷霧所籠罩。隻待那戰火紛飛、硝煙彌漫的時刻到來,戰船交錯、喊殺聲起,方能在血與火的洗禮中見分曉,看究竟是哪一方能夠憑借著智慧、勇氣和謀略,在這亂世之中脫穎而出,書寫屬於自己的榮耀篇章,成為這場赤壁風雲的最終勝者,進而改變整個天下的格局,讓曆史的車輪在這關鍵的轉折點上,朝著截然不同的方向滾滾而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熟讀曆史知識玩轉古代世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愛吃學習機的小霸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愛吃學習機的小霸王並收藏熟讀曆史知識玩轉古代世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