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大哥劉備三請諸葛亮
熟讀曆史知識玩轉古代世界 作者:愛吃學習機的小霸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建安亂世,烽火連天,兵戈擾攘不休。曹仁兵敗,灰頭土臉地奔迴許都,踏入曹操營帳的那一刻,羞愧與懊惱如潮水般將他淹沒,噗通一聲跪地,身子伏得極低,聲如蚊蠅般請罪:“丞相,末將有負所托,此戰一敗塗地,懇請丞相降罪。” 曹操濃眉緊皺,並未即刻發作,目光幽沉,似在思忖戰局得失,須臾,緩緩開口問道:“單福是何許人?竟能把你逼至這般田地。”
程昱在一旁,微微拱手,眼中閃過一絲狡黠,迴道:“此人真名叫徐庶,字元直,才學非凡呐!胸中韜略、智謀算計皆是上乘,實乃不可多得的賢才。” 曹操聽後,猛地一拍桌案,長歎一聲:“可惜!這般賢才竟歸了劉備,為那大耳賊所用,實乃吾心頭一大憾事!” 程昱嘴角上揚,露出一抹胸有成竹的笑意,上前一步說道:“丞相若想讓徐庶來,卻也不難。” 說罷,附耳低語,獻上一計。曹操目光漸亮,不住點頭,旋即差人快馬加鞭趕赴潁川,用盡手段騙來徐庶的老母親,又威逼利誘,模仿徐母筆跡給徐庶寫了一封家書。
徐庶為人至孝,向來把母親安危視作性命。收到信時,雙手顫抖,展開信紙,讀罷,眼眶瞬間泛紅,淚水奪眶而出,身形也微微顫抖起來。他哽咽著找到劉備,抱拳行禮,悲戚道:“劉將軍,我今日便要與您分別了。我一直隱瞞真名,實不相瞞,我姓徐,名庶。承蒙將軍如此信任,委以重任,我滿心感激,本想傾盡所能輔佐將軍成就大業,可如今老母親身陷曹營,危在旦夕,我實在別無選擇,不得不去救她。”
劉備眼眶亦是一紅,滾燙的淚水簌簌滾落,上前緊緊握住徐庶的手:“元直,母子乃天下至親,我又怎忍心阻攔?你隻管放心前去,不必牽掛於此。我劉備信命,他日蒼天垂憐,你我或許還會有相聚之時。” 孫乾見狀,心急如焚,悄悄扯了扯劉備衣角,壓低聲音道:“元直乃當世奇才,對我軍虛實了如指掌。此刻放他投曹,曹操定會重用,往後我軍危矣!主公當苦苦挽留,萬不可輕易放行。曹操見他不來,惱羞成怒之下,說不定會殺了他母親,如此一來,元直必然死心塌地報效主公。” 劉備猛地甩開孫乾的手,目光堅毅,正氣凜然道:“不可!我劉備寧死,也絕不做這等不仁不義之事,陷元直於不孝之境。”
送別那日,天色陰霾,似也在為這場分離哀傷。劉備率眾人出城,一路無言,唯有沉重的腳步聲。行至城外,徐庶勒馬迴身,眼眶濕潤:“我才微智淺,承蒙主公厚愛重用,如今卻要因老母離去,實是無奈。往後到了曹營,即便曹操威逼利誘,我徐庶發誓,終生決不獻一計,以報將軍今日之恩。” 劉備心中酸澀,眼眶泛紅,送了一程又一程,直至徐庶身影消失在遠方,仍久久佇立。
徐庶滿心焦急趕到曹營,見到母親,才驚覺受了曹操算計。徐母得知事情原委,氣得麵色鐵青,手指顫抖地指著徐庶,怒罵道:“你這沒出息的東西!劉備仁德之名傳遍四海,你不傾心輔佐,反倒輕信奸人詭計,棄明投暗,丟盡我徐家顏麵!” 言罷,徐母徑直走入後堂,尋了根麻繩,決絕地上吊自盡。徐庶目睹此景,悲痛欲絕,“撲通” 一聲跪地,雙手抱頭,哭聲震天,自責與悔恨如毒蛇啃噬著他的心。此後,徐庶身在曹營,果真信守諾言,如同一尊木雕泥塑,對曹操的軍務政務一概緘默不語。
劉備送別徐庶的次日,天還未亮,便早早起身,喚醒關羽、張飛,備好厚禮,決意前往隆中請諸葛亮出山。三人迎著凜冽寒風,策馬疾馳,不多時便尋到諸葛亮的茅廬。劉備整了整衣衫,滿懷期待地上前叩門。須臾,出來開門的小童睡眼惺忪,打了個哈欠道:“先生一早就出門去了,不知何時迴來。” 劉備滿心的期許瞬間如泡沫般破碎,失望之色溢於言表。關羽見狀,拍了拍劉備的肩膀,輕聲道:“既然不在家,哥哥,咱們隻好改日再來啦。” 劉備無奈地歎了口氣,隻得率二人先迴新野。
迴新野後,劉備哪能安下心來?日日派人打聽諸葛亮的消息,心心念念盼著能早日見到這位傳聞中的大賢。一日,派去的人興衝衝來報:“主公,臥龍先生迴來了!” 劉備聞言,瞬間兩眼放光,立即命人備馬。張飛滿臉不耐,嘟囔道:“諸葛亮不過是個村夫,何必哥哥親自去?派個人叫他來得了,何苦跑這一趟。” 劉備不悅地瞪了張飛一眼,沉聲道:“孔明是天下大賢,豈是能隨便叫來的?你休要再胡言亂語。”
彼時正值寒冬,外麵北風唿嘯,鵝毛大雪紛紛揚揚,天地間一片銀白。張飛搓著手,哈著熱氣勸道:“哥哥,雪下這麽大,路滑難行,要不咱等雪停了再走?” 劉備翻身上馬,神色決然:“頂著大雪去,正是想讓孔明知曉我的誠意,風雪何懼!” 言罷,揚鞭而去。
三人頂著風雪趕到草房,見屋內有個青年正伏案讀書。劉備大喜過望,三步並作兩步上前,躬身施禮,激動道:“今天我總算是見到先生了!” 那青年急忙起身還禮,麵帶歉意道:“您認錯人了,我是諸葛亮的弟弟,叫諸葛均。我大哥諸葛瑾,如今在江東任職。” 劉備的心又沉入穀底,失望地搖了搖頭,從懷中掏出早已備好的信,鄭重交給諸葛均,囑托幾句後,便黯然起身告辭。
過了些時日,劉備仍不死心,再度決定拜訪諸葛亮。關羽眉頭緊皺,滿臉擔憂地勸道:“兄長,您兩次親自前往拜訪,禮數太過了!依我看,那諸葛亮怕是徒有虛名,並無真才實學,所以才躲著不敢見您。” 劉備搖頭,目光篤定,緩緩道:“不然。昔日齊桓公想見東郭野人,去了五次方才見上一麵,人家為求賢能如此鍥而不舍,何況我所求的是當世大賢呢!” 張飛聽了,氣得吹胡子瞪眼,嚷道:“量此村夫,何足為大賢!這次不必哥哥去,我隻用一條麻繩將他捆了來,看他還端什麽架子!” 劉備怒斥道:“你難道沒聽說過周文王求見薑子牙的典故?文王貴為一國之君,尚且如此敬賢,你怎敢這般無禮!今番不用你去,我和雲長去。” 張飛脖子一梗,大聲道:“兩位哥哥都去,小弟自然相隨,我保證不鬧便是。” 劉備再三告誡張飛不可莽撞無禮。
三人再度來到諸葛亮莊上叩門。童子開門,輕聲道:“先生雖在家,但在草堂上午睡未醒。” 劉備連忙擺手,示意不要驚動,低聲道:“既如此,且不要驚動他,我等他一會兒便是。” 說罷,讓關張二人守在門外,自己躡手躡腳進院,見諸葛亮臥於草堂之上,睡得正酣,便恭恭敬敬地在台階下靜靜等候。
張飛在門外等得不耐煩,左顧右盼不見動靜,心頭怒火 “噌” 地一下冒起,壓低聲音怒道:“這先生也太傲慢了!見我哥哥侍立階下,他竟然敢高臥不起!等我去屋後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 劉備趕忙擺手,示意他噤聲,耐心等下去。
又過了一個時辰,諸葛亮在堂上翻了個身,童子剛要通報,被劉備眼神止住。須臾,諸葛亮悠悠轉醒,隨口吟詩道:“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 吟罷,轉身問童子:“有俗客來否?” 童子忙答:“劉皇叔已在外等候多時了。” 諸葛亮神色一驚,起身埋怨道:“何不早報?” 說罷,快步入後堂整好衣冠,疾步出迎。
劉備抬眼望去,隻見諸葛亮身長八尺,麵容清秀,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仿若仙人臨世,自帶一股超凡脫俗的仙風道骨。劉備當即下拜,眼中滿是崇敬與期許,動容道:“久聞先生大名,如雷貫耳,劉備盼這一刻盼了許久……” 互相施禮畢,兩人分賓主坐下,熱茶嫋嫋升騰,劉備傾訴起胸中大誌,言辭懇切,向諸葛亮虛心求教安邦定國之策。
諸葛亮輕抿一口茶,目光深邃,徐徐開口:“自董卓造逆以來,天下大亂,豪傑並起。曹操起初勢力不及袁紹,卻能逆轉戰局,戰勝強敵,靠的絕非僅是天時之便,更在於精妙的謀略、周全的謀劃啊!如今,曹操手握百萬雄師,挾天子以令諸侯,勢頭正盛,此等強敵,確實不可與之正麵爭鋒。孫權占據江東,曆經孫堅、孫策、孫權三代苦心經營,地勢險要,百姓歸附,根基穩固,隻可與之結為外援,萬不可妄圖謀取。荊州,向來是兵家必爭的用武之地,劉表卻體弱多病,朝不保夕,恐不久於人世,此乃上天有意將荊州賜予將軍,將軍豈無占據之心?益州地勢險要,沃野千裏,堪稱天府之國,昔日漢高祖劉邦便是憑此地成就帝業。當下守臣劉璋昏庸無能,有才之士皆盼明主。將軍身為帝室之胄,信義聞名四海,廣納英雄豪傑,求賢若渴。若能橫跨荊州、益州,據守險要,對外與孫權結盟,對內修明政治,待天下局勢有變,再伺機出兵,如此一來,將軍大業可成,漢室亦有望複興。”
言罷,諸葛亮微微側身,抬手輕喚童子:“去,將那幅珍藏的西川地圖取來。” 童子聞聲,快步走入內室,不多時,雙手捧著一幅卷軸,小心翼翼地鋪展於案幾之上。那地圖色澤古樸,邊角微微泛黃,卻絲毫不掩其上山川河流的磅礴氣勢,一筆一劃勾勒精細,盡顯兵家必爭之地的機要形勢。諸葛亮修長且骨節分明的手指緩緩落下,輕點地圖,雙眸之中仿若有璀璨星河湧動,熠熠生輝,整個人散發出超凡的睿智與篤定,侃侃而談:“將軍,當下亂世紛爭,局勢詭譎,欲成就不世霸業,絕非單憑一腔熱血、匹夫之勇,巧用局勢才是破局之道。曹操,此人攜天子於許昌,政令皆可假天子之名頒行四方,占盡天時之便,麾下謀士如雲、猛將如雨,兵多將廣,勢力如日中天,實難與之正麵強攻、直接抗衡;孫權承父兄餘蔭,據江東六郡八十一州,江河縱橫仿若天然壁壘,百姓安居樂業,民心歸附,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已然牢牢把控地利優勢。”
諸葛亮說到此處,微微一頓,抬眸直視劉備,目光中滿是期許與鼓舞:“而將軍您,出身漢室皇族,血脈純正,心懷蒼生,素以仁德著稱於世。自起兵以來,所到之處,秋毫無犯,百姓夾道相迎,軍中上下一心,士卒效命,仁人誌士紛紛來投,此乃人和之優!將軍隻需善用這份人和,穩紮穩打,步步為營,大業何愁不成?” 手指沿著蜿蜒的江水,移至荊州地界,重重一點,“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乃咽喉要衝,用武之地,恰似上天饋贈的根基所在。劉表孱弱,體弱多病,無力掌控這錦繡山河,荊州內部暗流湧動,各方勢力虎視眈眈,眼下正是天賜良機。將軍宜先取荊州,屯兵積糧,廣納賢才,養精蓄銳,待羽翼豐滿,再圖西進。”
說罷,手指繼續西移,落在西川之地,“西川,四麵環山,地勢險要,又有沃野千裏,物產豐饒,自古便是天府之國。高祖劉邦借此龍興,創下大漢四百年基業,足見此地底蘊深厚。如今劉璋暗弱,守著這富庶之地卻不知經營,致使賢才埋沒,民生凋零,當地豪傑盼明主久矣。將軍若能拿下西川,憑險而守,修明政治,輕徭薄賦,安撫百姓,屆時坐擁荊州、西川兩大膏腴之地,根基穩固如泰山磐石,兵精糧足,便能與曹、孫形成鼎足之勢,三分天下有其一。待天下局勢生變,或是曹軍北有憂患,或是孫權後院起火,將軍便可率仁義之師,揮師北上,劍指中原,逐鹿天下,複興漢室,成就不世之功!”
劉備聽得熱血上湧,心跳如雷,仿若已然看到那山河一統、漢室重興的壯闊畫麵。一時間,激動之情難以自抑,猛地離席而起,雙手抱拳,高高拱起,身形微微顫抖,眼眶泛紅,朝著諸葛亮深深一拜,那謝禮飽含著敬意與折服:“先生今日這番金玉良言,真真是讓備茅塞頓開啊!往昔身處亂世,空有一腔抱負,卻如盲人摸象,四處碰壁,諸多困局百思不得其解,隻覺前路茫茫、迷霧重重。如今聽先生剖析局勢,撥雲見日,恰似暗夜中尋得熠熠明燈,此前種種困惑瞬間迎刃而解,心中豁然開朗!備感激不盡,先生真乃當世奇才,天賜良輔!”
這一番高論,諸葛亮身處隆中簡陋草廬,卻仿若能一眼看穿這亂世的風雲變幻,精準預判各方勢力的起起落落,未出茅廬便已勾勒出未來天下三分的宏偉藍圖,這般遠見卓識、運籌帷幄,當世無人能及。
劉備滿心激蕩,當下再無半分猶豫,“撲通” 一聲雙膝跪地,雙手作揖,額頭觸地,拜請諸葛亮出山相助:“先生,備求賢若渴,久慕先生大才。如今天下大亂,蒼生蒙難,漢室傾頹,朝堂之上奸佞當道,民間哀鴻遍野,百姓苦不堪言。備雖有心拯救黎民,奈何才疏學淺,缺先生這等智囊指引,屢屢受挫。萬望先生看在天下蒼生的份上,出山助備一臂之力!” 言罷,眼眶愈發滾燙,豆大的淚珠奪眶而出,簌簌灑落,打濕了袍袖,不多時,衣襟已是盡濕。悲慟之聲在屋內迴蕩:“若先生不出,這天下蒼生還要在水火中煎熬多久?漢室何日才能重見曙光?百姓何時才能安享太平?備實在不忍心,望先生憐之!”
諸葛亮見狀,心中亦是大為動容。眼前之人,位雖皇叔,卻毫無架子,屢經挫敗仍心懷壯誌,一心隻為蒼生社稷,赤誠之心可昭日月,這份執著與悲憫,深深打動了他。沉默片刻,諸葛亮終於緩緩起身,雙手扶起劉備,目光堅定,動容道:“將軍既有此等胸襟抱負,又對亮如此信任、不離不棄,亮一介書生,何德何能,承蒙將軍厚愛。既如此,亮願效犬馬之勞,傾盡所學,隨將軍投身這亂世洪流之中,謀蒼生之福祉,扶大廈於將傾!”
劉備聞聽此言,喜得險些暈厥過去,眼眶中還噙著淚花,嘴角卻已高高揚起,臉上滿是狂喜之色,雙手緊緊握住諸葛亮的手,用力搖晃,激動得語無倫次:“好好好!天助我也,得先生相助,漢室複興有望!” 諸葛亮微微頷首,轉身對著一旁侍奉的家人,和聲叮囑:“我此番隨劉將軍離去,家中諸事便托付於你們了。往後依舊躬耕田園,莫要荒廢農事,守好本分,靜待太平之日。” 家人紛紛點頭應下。
而後,諸葛亮不慌不忙地步入內室,收拾行囊。他將珍藏的兵書典籍一一整理,小心放入箱籠,又帶上常用的文房四寶,以備行軍途中隨時謀劃部署。一切妥當,諸葛亮一襲素袍,手持羽扇,邁著沉穩的步伐,隨劉備一道走出草廬。陽光灑落,映照著二人的身影,仿若為他們鍍上一層金邊。自此,諸葛亮正式踏上這波瀾壯闊、充滿變數的征程,往後數十年間,征戰殺伐,妙計頻出,為蜀漢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仿若一陣東風,吹入這亂世,攪得風雲變色,改寫了無數英雄豪傑的命運軌跡,在曆史長河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程昱在一旁,微微拱手,眼中閃過一絲狡黠,迴道:“此人真名叫徐庶,字元直,才學非凡呐!胸中韜略、智謀算計皆是上乘,實乃不可多得的賢才。” 曹操聽後,猛地一拍桌案,長歎一聲:“可惜!這般賢才竟歸了劉備,為那大耳賊所用,實乃吾心頭一大憾事!” 程昱嘴角上揚,露出一抹胸有成竹的笑意,上前一步說道:“丞相若想讓徐庶來,卻也不難。” 說罷,附耳低語,獻上一計。曹操目光漸亮,不住點頭,旋即差人快馬加鞭趕赴潁川,用盡手段騙來徐庶的老母親,又威逼利誘,模仿徐母筆跡給徐庶寫了一封家書。
徐庶為人至孝,向來把母親安危視作性命。收到信時,雙手顫抖,展開信紙,讀罷,眼眶瞬間泛紅,淚水奪眶而出,身形也微微顫抖起來。他哽咽著找到劉備,抱拳行禮,悲戚道:“劉將軍,我今日便要與您分別了。我一直隱瞞真名,實不相瞞,我姓徐,名庶。承蒙將軍如此信任,委以重任,我滿心感激,本想傾盡所能輔佐將軍成就大業,可如今老母親身陷曹營,危在旦夕,我實在別無選擇,不得不去救她。”
劉備眼眶亦是一紅,滾燙的淚水簌簌滾落,上前緊緊握住徐庶的手:“元直,母子乃天下至親,我又怎忍心阻攔?你隻管放心前去,不必牽掛於此。我劉備信命,他日蒼天垂憐,你我或許還會有相聚之時。” 孫乾見狀,心急如焚,悄悄扯了扯劉備衣角,壓低聲音道:“元直乃當世奇才,對我軍虛實了如指掌。此刻放他投曹,曹操定會重用,往後我軍危矣!主公當苦苦挽留,萬不可輕易放行。曹操見他不來,惱羞成怒之下,說不定會殺了他母親,如此一來,元直必然死心塌地報效主公。” 劉備猛地甩開孫乾的手,目光堅毅,正氣凜然道:“不可!我劉備寧死,也絕不做這等不仁不義之事,陷元直於不孝之境。”
送別那日,天色陰霾,似也在為這場分離哀傷。劉備率眾人出城,一路無言,唯有沉重的腳步聲。行至城外,徐庶勒馬迴身,眼眶濕潤:“我才微智淺,承蒙主公厚愛重用,如今卻要因老母離去,實是無奈。往後到了曹營,即便曹操威逼利誘,我徐庶發誓,終生決不獻一計,以報將軍今日之恩。” 劉備心中酸澀,眼眶泛紅,送了一程又一程,直至徐庶身影消失在遠方,仍久久佇立。
徐庶滿心焦急趕到曹營,見到母親,才驚覺受了曹操算計。徐母得知事情原委,氣得麵色鐵青,手指顫抖地指著徐庶,怒罵道:“你這沒出息的東西!劉備仁德之名傳遍四海,你不傾心輔佐,反倒輕信奸人詭計,棄明投暗,丟盡我徐家顏麵!” 言罷,徐母徑直走入後堂,尋了根麻繩,決絕地上吊自盡。徐庶目睹此景,悲痛欲絕,“撲通” 一聲跪地,雙手抱頭,哭聲震天,自責與悔恨如毒蛇啃噬著他的心。此後,徐庶身在曹營,果真信守諾言,如同一尊木雕泥塑,對曹操的軍務政務一概緘默不語。
劉備送別徐庶的次日,天還未亮,便早早起身,喚醒關羽、張飛,備好厚禮,決意前往隆中請諸葛亮出山。三人迎著凜冽寒風,策馬疾馳,不多時便尋到諸葛亮的茅廬。劉備整了整衣衫,滿懷期待地上前叩門。須臾,出來開門的小童睡眼惺忪,打了個哈欠道:“先生一早就出門去了,不知何時迴來。” 劉備滿心的期許瞬間如泡沫般破碎,失望之色溢於言表。關羽見狀,拍了拍劉備的肩膀,輕聲道:“既然不在家,哥哥,咱們隻好改日再來啦。” 劉備無奈地歎了口氣,隻得率二人先迴新野。
迴新野後,劉備哪能安下心來?日日派人打聽諸葛亮的消息,心心念念盼著能早日見到這位傳聞中的大賢。一日,派去的人興衝衝來報:“主公,臥龍先生迴來了!” 劉備聞言,瞬間兩眼放光,立即命人備馬。張飛滿臉不耐,嘟囔道:“諸葛亮不過是個村夫,何必哥哥親自去?派個人叫他來得了,何苦跑這一趟。” 劉備不悅地瞪了張飛一眼,沉聲道:“孔明是天下大賢,豈是能隨便叫來的?你休要再胡言亂語。”
彼時正值寒冬,外麵北風唿嘯,鵝毛大雪紛紛揚揚,天地間一片銀白。張飛搓著手,哈著熱氣勸道:“哥哥,雪下這麽大,路滑難行,要不咱等雪停了再走?” 劉備翻身上馬,神色決然:“頂著大雪去,正是想讓孔明知曉我的誠意,風雪何懼!” 言罷,揚鞭而去。
三人頂著風雪趕到草房,見屋內有個青年正伏案讀書。劉備大喜過望,三步並作兩步上前,躬身施禮,激動道:“今天我總算是見到先生了!” 那青年急忙起身還禮,麵帶歉意道:“您認錯人了,我是諸葛亮的弟弟,叫諸葛均。我大哥諸葛瑾,如今在江東任職。” 劉備的心又沉入穀底,失望地搖了搖頭,從懷中掏出早已備好的信,鄭重交給諸葛均,囑托幾句後,便黯然起身告辭。
過了些時日,劉備仍不死心,再度決定拜訪諸葛亮。關羽眉頭緊皺,滿臉擔憂地勸道:“兄長,您兩次親自前往拜訪,禮數太過了!依我看,那諸葛亮怕是徒有虛名,並無真才實學,所以才躲著不敢見您。” 劉備搖頭,目光篤定,緩緩道:“不然。昔日齊桓公想見東郭野人,去了五次方才見上一麵,人家為求賢能如此鍥而不舍,何況我所求的是當世大賢呢!” 張飛聽了,氣得吹胡子瞪眼,嚷道:“量此村夫,何足為大賢!這次不必哥哥去,我隻用一條麻繩將他捆了來,看他還端什麽架子!” 劉備怒斥道:“你難道沒聽說過周文王求見薑子牙的典故?文王貴為一國之君,尚且如此敬賢,你怎敢這般無禮!今番不用你去,我和雲長去。” 張飛脖子一梗,大聲道:“兩位哥哥都去,小弟自然相隨,我保證不鬧便是。” 劉備再三告誡張飛不可莽撞無禮。
三人再度來到諸葛亮莊上叩門。童子開門,輕聲道:“先生雖在家,但在草堂上午睡未醒。” 劉備連忙擺手,示意不要驚動,低聲道:“既如此,且不要驚動他,我等他一會兒便是。” 說罷,讓關張二人守在門外,自己躡手躡腳進院,見諸葛亮臥於草堂之上,睡得正酣,便恭恭敬敬地在台階下靜靜等候。
張飛在門外等得不耐煩,左顧右盼不見動靜,心頭怒火 “噌” 地一下冒起,壓低聲音怒道:“這先生也太傲慢了!見我哥哥侍立階下,他竟然敢高臥不起!等我去屋後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 劉備趕忙擺手,示意他噤聲,耐心等下去。
又過了一個時辰,諸葛亮在堂上翻了個身,童子剛要通報,被劉備眼神止住。須臾,諸葛亮悠悠轉醒,隨口吟詩道:“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 吟罷,轉身問童子:“有俗客來否?” 童子忙答:“劉皇叔已在外等候多時了。” 諸葛亮神色一驚,起身埋怨道:“何不早報?” 說罷,快步入後堂整好衣冠,疾步出迎。
劉備抬眼望去,隻見諸葛亮身長八尺,麵容清秀,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仿若仙人臨世,自帶一股超凡脫俗的仙風道骨。劉備當即下拜,眼中滿是崇敬與期許,動容道:“久聞先生大名,如雷貫耳,劉備盼這一刻盼了許久……” 互相施禮畢,兩人分賓主坐下,熱茶嫋嫋升騰,劉備傾訴起胸中大誌,言辭懇切,向諸葛亮虛心求教安邦定國之策。
諸葛亮輕抿一口茶,目光深邃,徐徐開口:“自董卓造逆以來,天下大亂,豪傑並起。曹操起初勢力不及袁紹,卻能逆轉戰局,戰勝強敵,靠的絕非僅是天時之便,更在於精妙的謀略、周全的謀劃啊!如今,曹操手握百萬雄師,挾天子以令諸侯,勢頭正盛,此等強敵,確實不可與之正麵爭鋒。孫權占據江東,曆經孫堅、孫策、孫權三代苦心經營,地勢險要,百姓歸附,根基穩固,隻可與之結為外援,萬不可妄圖謀取。荊州,向來是兵家必爭的用武之地,劉表卻體弱多病,朝不保夕,恐不久於人世,此乃上天有意將荊州賜予將軍,將軍豈無占據之心?益州地勢險要,沃野千裏,堪稱天府之國,昔日漢高祖劉邦便是憑此地成就帝業。當下守臣劉璋昏庸無能,有才之士皆盼明主。將軍身為帝室之胄,信義聞名四海,廣納英雄豪傑,求賢若渴。若能橫跨荊州、益州,據守險要,對外與孫權結盟,對內修明政治,待天下局勢有變,再伺機出兵,如此一來,將軍大業可成,漢室亦有望複興。”
言罷,諸葛亮微微側身,抬手輕喚童子:“去,將那幅珍藏的西川地圖取來。” 童子聞聲,快步走入內室,不多時,雙手捧著一幅卷軸,小心翼翼地鋪展於案幾之上。那地圖色澤古樸,邊角微微泛黃,卻絲毫不掩其上山川河流的磅礴氣勢,一筆一劃勾勒精細,盡顯兵家必爭之地的機要形勢。諸葛亮修長且骨節分明的手指緩緩落下,輕點地圖,雙眸之中仿若有璀璨星河湧動,熠熠生輝,整個人散發出超凡的睿智與篤定,侃侃而談:“將軍,當下亂世紛爭,局勢詭譎,欲成就不世霸業,絕非單憑一腔熱血、匹夫之勇,巧用局勢才是破局之道。曹操,此人攜天子於許昌,政令皆可假天子之名頒行四方,占盡天時之便,麾下謀士如雲、猛將如雨,兵多將廣,勢力如日中天,實難與之正麵強攻、直接抗衡;孫權承父兄餘蔭,據江東六郡八十一州,江河縱橫仿若天然壁壘,百姓安居樂業,民心歸附,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已然牢牢把控地利優勢。”
諸葛亮說到此處,微微一頓,抬眸直視劉備,目光中滿是期許與鼓舞:“而將軍您,出身漢室皇族,血脈純正,心懷蒼生,素以仁德著稱於世。自起兵以來,所到之處,秋毫無犯,百姓夾道相迎,軍中上下一心,士卒效命,仁人誌士紛紛來投,此乃人和之優!將軍隻需善用這份人和,穩紮穩打,步步為營,大業何愁不成?” 手指沿著蜿蜒的江水,移至荊州地界,重重一點,“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乃咽喉要衝,用武之地,恰似上天饋贈的根基所在。劉表孱弱,體弱多病,無力掌控這錦繡山河,荊州內部暗流湧動,各方勢力虎視眈眈,眼下正是天賜良機。將軍宜先取荊州,屯兵積糧,廣納賢才,養精蓄銳,待羽翼豐滿,再圖西進。”
說罷,手指繼續西移,落在西川之地,“西川,四麵環山,地勢險要,又有沃野千裏,物產豐饒,自古便是天府之國。高祖劉邦借此龍興,創下大漢四百年基業,足見此地底蘊深厚。如今劉璋暗弱,守著這富庶之地卻不知經營,致使賢才埋沒,民生凋零,當地豪傑盼明主久矣。將軍若能拿下西川,憑險而守,修明政治,輕徭薄賦,安撫百姓,屆時坐擁荊州、西川兩大膏腴之地,根基穩固如泰山磐石,兵精糧足,便能與曹、孫形成鼎足之勢,三分天下有其一。待天下局勢生變,或是曹軍北有憂患,或是孫權後院起火,將軍便可率仁義之師,揮師北上,劍指中原,逐鹿天下,複興漢室,成就不世之功!”
劉備聽得熱血上湧,心跳如雷,仿若已然看到那山河一統、漢室重興的壯闊畫麵。一時間,激動之情難以自抑,猛地離席而起,雙手抱拳,高高拱起,身形微微顫抖,眼眶泛紅,朝著諸葛亮深深一拜,那謝禮飽含著敬意與折服:“先生今日這番金玉良言,真真是讓備茅塞頓開啊!往昔身處亂世,空有一腔抱負,卻如盲人摸象,四處碰壁,諸多困局百思不得其解,隻覺前路茫茫、迷霧重重。如今聽先生剖析局勢,撥雲見日,恰似暗夜中尋得熠熠明燈,此前種種困惑瞬間迎刃而解,心中豁然開朗!備感激不盡,先生真乃當世奇才,天賜良輔!”
這一番高論,諸葛亮身處隆中簡陋草廬,卻仿若能一眼看穿這亂世的風雲變幻,精準預判各方勢力的起起落落,未出茅廬便已勾勒出未來天下三分的宏偉藍圖,這般遠見卓識、運籌帷幄,當世無人能及。
劉備滿心激蕩,當下再無半分猶豫,“撲通” 一聲雙膝跪地,雙手作揖,額頭觸地,拜請諸葛亮出山相助:“先生,備求賢若渴,久慕先生大才。如今天下大亂,蒼生蒙難,漢室傾頹,朝堂之上奸佞當道,民間哀鴻遍野,百姓苦不堪言。備雖有心拯救黎民,奈何才疏學淺,缺先生這等智囊指引,屢屢受挫。萬望先生看在天下蒼生的份上,出山助備一臂之力!” 言罷,眼眶愈發滾燙,豆大的淚珠奪眶而出,簌簌灑落,打濕了袍袖,不多時,衣襟已是盡濕。悲慟之聲在屋內迴蕩:“若先生不出,這天下蒼生還要在水火中煎熬多久?漢室何日才能重見曙光?百姓何時才能安享太平?備實在不忍心,望先生憐之!”
諸葛亮見狀,心中亦是大為動容。眼前之人,位雖皇叔,卻毫無架子,屢經挫敗仍心懷壯誌,一心隻為蒼生社稷,赤誠之心可昭日月,這份執著與悲憫,深深打動了他。沉默片刻,諸葛亮終於緩緩起身,雙手扶起劉備,目光堅定,動容道:“將軍既有此等胸襟抱負,又對亮如此信任、不離不棄,亮一介書生,何德何能,承蒙將軍厚愛。既如此,亮願效犬馬之勞,傾盡所學,隨將軍投身這亂世洪流之中,謀蒼生之福祉,扶大廈於將傾!”
劉備聞聽此言,喜得險些暈厥過去,眼眶中還噙著淚花,嘴角卻已高高揚起,臉上滿是狂喜之色,雙手緊緊握住諸葛亮的手,用力搖晃,激動得語無倫次:“好好好!天助我也,得先生相助,漢室複興有望!” 諸葛亮微微頷首,轉身對著一旁侍奉的家人,和聲叮囑:“我此番隨劉將軍離去,家中諸事便托付於你們了。往後依舊躬耕田園,莫要荒廢農事,守好本分,靜待太平之日。” 家人紛紛點頭應下。
而後,諸葛亮不慌不忙地步入內室,收拾行囊。他將珍藏的兵書典籍一一整理,小心放入箱籠,又帶上常用的文房四寶,以備行軍途中隨時謀劃部署。一切妥當,諸葛亮一襲素袍,手持羽扇,邁著沉穩的步伐,隨劉備一道走出草廬。陽光灑落,映照著二人的身影,仿若為他們鍍上一層金邊。自此,諸葛亮正式踏上這波瀾壯闊、充滿變數的征程,往後數十年間,征戰殺伐,妙計頻出,為蜀漢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仿若一陣東風,吹入這亂世,攪得風雲變色,改寫了無數英雄豪傑的命運軌跡,在曆史長河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