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官渡風雲:雄主的興衰之路
熟讀曆史知識玩轉古代世界 作者:愛吃學習機的小霸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東漢末年,漢室衰微,綱常崩壞,四方豪傑並起,皆欲於這亂世之中成就一番霸業,中原大地遂陷入了一片血雨腥風的混戰之中。在眾多英雄豪傑裏,袁紹與曹操,猶如兩顆最為耀眼的星辰,憑借著自身卓越的實力與非凡的抱負,逐漸嶄露頭角,成為了逐鹿天下的兩大熱門勢力,他們的一舉一動,皆牽動著整個天下的局勢走向。
袁紹,出身於四世三公的名門望族,擁有著深厚的家族底蘊與廣泛的人脈資源。其憑借著家族的威望與自身的才能,先後占據了冀州、青州、幽州、並州等地,廣袤的土地為他提供了豐富的人力與物力。一時間,麾下兵多將廣,糧草堆積如山,可謂是聲勢浩大,威震四方。其帳下謀士如雲,諸如沮授、田豐、郭圖等,皆智謀超群,有經天緯地之才;猛將如雨,張合、高覽、韓猛等,個個武藝高強,能征善戰。如此雄厚的實力與人才儲備,本應使袁紹成為最有希望問鼎天下之人,成就一番帝王霸業。
然而,袁紹雖有雄圖大略之心,卻為人外寬內忌,缺乏容人之量與用人之明。盡管麾下謀士眾多,卻不能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能,常常因猜忌與剛愎自用而錯失良機。
彼時,劉備因兵敗暫居袁紹麾下,後因事離去且未歸,袁紹自覺顏麵受損,盛怒之下,欲發兵討伐劉備。謀士郭圖見狀,急忙進言勸阻:“劉備如今勢單力薄,不足為懼,曹操才是主公的心腹大患。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勢力日益壯大,若不早日除之,必成大患。江東孫策威震三江,兵強馬壯,主公可派人聯絡孫策,與其結為同盟,共擊曹操。” 袁紹聽後,覺得郭圖之言頗為有理,遂依言修書一封,遣使者送往江東。可命運弄人,使者見過孫策不久,孫策竟突染重病身亡。張昭、周瑜等一眾忠臣良將,輔佐孫策之弟孫權繼承江東大業。曹操聞得此訊,敏銳地察覺到這是一個拉攏孫權、製衡袁紹的絕佳時機,當機立斷,奏封孫權為將軍兼領會稽太守,意在向孫權示好,將其納入自己的陣營,以共同對抗袁紹這一強大的對手。
袁紹見曹操又與孫權結納,心中怒不可遏,自覺曹操此舉是對自己的公然挑釁。於是,他不再猶豫,盡起冀州、青州、幽州、並州等各處人馬,七十餘萬大軍浩浩蕩蕩地向許都進發。隻見行軍途中,旌旗蔽日,刀劍如林,喊殺之聲震天動地,其軍威之盛,令人膽寒。
袁紹大軍壓境,其謀士沮授深謀遠慮,向袁紹進諫道:“主公,我軍雖人數眾多,但論勇猛,實不及曹軍。曹軍常年征戰,兵精將勇,訓練有素;而曹軍雖兵強馬壯,然其糧草儲備卻不如我軍。曹軍缺糧,此乃其致命弱點,利於速戰速決;我軍糧草豐足,正宜采用緩守之策。若能與曹軍持久對峙,曹軍必因糧草耗盡而陷入絕境,不戰自敗。” 沮授之言,可謂是切中要害,為破曹之良策。然而,袁紹剛愎自用,自恃兵多將廣,根本聽不進沮授的良言,反而大發雷霆,認為沮授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竟下令將沮授鎖禁軍中。這一錯誤決策,無疑為日後的兵敗埋下了深深的伏筆,成為了袁紹走向失敗的關鍵轉折點。
消息傳至許都,朝野震動,人心惶惶。曹操雖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政治上占據一定優勢,然以實力相較,此時袁紹之兵力堪稱天下無雙,其勢力之強大,猶如一座巍峨的大山,壓得眾人喘不過氣來。郭嘉曾深入剖析曹操與袁紹之實力對比,提出了著名的 “十勝”“十敗” 之說。曹操外簡內明,任人唯賢,能夠廣納天下英才,使其各盡其能;袁紹則外寬內忌,任人唯親,致使許多有才能之士無法施展抱負。曹操當機立斷,善於把握戰機,決策果斷;袁紹卻多謀少斷,常常猶豫不決,錯失良機。曹操遇事分明,能明辨是非曲直,賞罰公正;袁紹好聽讒言,易被小人蒙蔽,導致決策失誤。曹操法紀嚴明,軍隊紀律井然,令行禁止;袁紹是非混淆,內部管理混亂,軍心離散。曹操用兵如神,深諳兵法之道,能以少勝多,創造奇跡;袁紹則好虛張聲勢,徒有其表,實則不懂兵法精髓,指揮作戰能力有限。謀士荀攸亦認為,袁紹兵雖多卻不足畏,因曹軍皆精銳之士,久經沙場,以一當十,士氣高昂。隻是曹軍糧草不足,此乃燃眉之急,利在速戰速決,盡快與袁紹決出勝負。曹操綜合眾議,深思熟慮後,整頓七萬兵馬,毅然起兵迎敵。雙方大軍遂於官渡對峙,一場決定天下命運的大戰即將拉開帷幕。
兩軍對壘,場麵壯觀而又緊張。袁紹頭戴金盔,身披金甲,身著錦袍玉帶,端坐在營帳之中,威風凜凜,盡顯霸主風範。帳下張合、高覽、韓猛等戰將,個個威風凜凜,氣宇軒昂,陣容嚴整,仿佛不可戰勝。曹操則率許褚、張遼、徐晃等將領出馬,直麵袁紹,質問其為何興兵反叛。袁紹聞言,怒目圓睜,厲聲喝道:“你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罪惡甚於王莽、董卓!你挾天子以令諸侯,專權跋扈,妄圖篡漢自立,我等忠義之士,豈能坐視不管!” 曹操凜然迴應:“我今奉聖旨前來討伐你!我曹某一心匡扶漢室,掃除奸佞,你卻在河北擁兵自重,心懷不軌,分明是你欲行謀反之事!” 袁紹亦高聲道:“我奉皇上衣帶詔來討賊!休要在此巧言令色!” 言罷,曹操深知今日之戰難以避免,遂派張遼、許褚出馬,袁紹手下張合、高覽亦拍馬迎戰。一時間,馬蹄揚塵,喊殺震天,雙方將士如猛虎般衝向對方,展開了一場激烈的廝殺。但袁紹畢竟人多勢眾,在混戰中,陣上萬箭齊發,曹軍難以抵擋這如蝗般的箭雨,頓時死傷慘重,大敗而迴,遂退至官渡堅守不出。
袁軍見曹軍堅守,便想出各種攻城之策。他們築土山,居高臨下向曹營射箭,試圖壓製曹軍;又挖地道,企圖從地下突襲曹營。然曹操亦非等閑之輩,他智謀過人,指揮若定,曹軍將士團結一心,皆能識破袁軍的計謀,並成功將其一一破去。曹軍堅守月餘,然糧草漸告枯竭,曹操心急如焚,深知若再無糧草接濟,大軍必將不戰自潰。於是,他急忙派人迴許昌,令荀彧火速籌集糧草。使者行至半途,未出三十裏,便被袁軍巡邏部隊擒獲,押解至許攸處。許攸得此消息,以為天賜良機,心中大喜,忙向袁紹進言:“主公,曹操糧草已盡,此時若發兵攻打,必可大破曹軍。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請主公速下決斷!” 豈料袁紹生性多疑,因許攸乃曹操故交,竟疑其與曹操暗中勾結,設下誘敵之計,不僅不聽許攸之言,反而將其大罵逐出,言稱其為叛徒,欲將其治罪。
許攸見袁紹如此不信任自己,心中憤懣不已,深感自己空有一腔抱負,卻無法施展。遂暗中下定決心,投奔曹操。曹操聞許攸前來,欣喜若狂,他深知許攸之才,若能得他相助,猶如久旱逢甘霖。於是,曹操連鞋子都來不及穿,光著腳便出帳迎接。許攸見曹操如此禮賢下士,心中亦有所感,對曹操的敬意油然而生。許攸問道:“曹公營中尚有多少軍糧?” 曹操先是迴答可支撐一年,許攸微微一笑:“恐未必如此。曹公不必欺瞞於我,我已略知一二。” 曹操又改口稱有半年之糧,許攸拂袖而起:“我以誠相待,公卻如此欺瞞,實在令我失望!我本以為曹公乃真英雄,豈料亦是如此虛偽之人!” 曹操趕忙挽留,稱軍中糧草僅夠三個月。許攸大笑:“世人皆言曹孟德乃奸雄,今日一見,果不其然!” 曹操亦笑道:“豈不聞兵不厭詐?在這亂世之中,若不如此,又怎能生存?” 說罷,曹操湊近許攸耳邊,低聲道:“實不相瞞,軍中隻有本月之糧了。此乃我軍機密,攸兄切勿外傳。” 許攸卻大聲說道:“休要瞞我,糧草已然耗盡!我雖久居袁紹帳下,但對曹軍之事亦有所耳聞,且今日使者被擒,我已盡知詳情。” 曹操大驚失色,忙問許攸如何知曉,又有何應對之策。
許攸緩緩道:“袁紹之糧草輜重,皆囤積於烏巢,由淳於瓊把守。此人嗜酒如命,每日沉醉於酒鄉之中,防備鬆懈,毫無警惕之心。公可派人假扮袁兵,前去護糧,趁機縱火焚燒糧草。烏巢乃袁紹大軍之命脈所在,一旦糧草被焚,袁軍必亂。如此一來,袁軍不出三日,必定自亂陣腳,屆時曹公便可乘勝追擊,大破袁紹。” 曹操聞言大喜,深覺此計甚妙,不禁對許攸的智謀讚歎不已。
次日,曹操精心部署,調兵遣將。令荀攸、曹洪等人堅守大寨,務必守住營寨,不得有失;夏侯惇、曹仁則各率一支人馬埋伏於左右,以防袁軍突襲,同時可在關鍵時刻出擊,配合主力作戰。曹操親自率領張遼、許褚、徐晃、於禁等將領,率五千精兵,皆打著袁軍旗號,軍士們背負薪柴等引火之物,趁著黃昏時分,天色漸暗,悄然向烏巢進發。此時,被袁紹囚禁在營中的沮授,雖身處困境,身心遭受折磨,但仍心係戰局。他夜觀天象,見北方星象有異,又結合近日曹軍的種種動態,推測曹軍極有可能前往烏巢燒糧。於是,他不顧自身安危,連夜求見袁紹,苦勸袁紹速派重兵前往烏巢防守,言辭懇切,聲淚俱下。然袁紹對沮授之言置若罔聞,認為沮授是在妖言惑眾,擾亂軍心,反而怒責沮授,將其再次囚禁,使其無法再向他人進言。
曹操大軍一路疾行,因偽裝巧妙,竟未遇絲毫阻礙,順利抵達烏巢。曹軍依計行事,迅速展開行動,四處縱火。淳於瓊當晚沉醉不醒,正做著美夢,渾然不知危險將至。待曹軍殺至,方從夢中驚醒,此時的他,頭暈目眩,酒意未消,哪裏還能組織起有效的抵抗。隻見曹軍如潮水般湧入,淳於瓊糊裏糊塗便做了俘虜。刹那間,烏巢火光衝天,濃煙滾滾,袁紹大軍的糧草瞬間化為灰燼。
袁紹在大營中望見北方火光衝天,心知烏巢有失,頓時慌亂不已。他深知糧草對於大軍的重要性,一旦糧草被焚,軍心必亂。慌亂之中,他急命張合、高覽領兵五千攻打曹軍大寨,企圖圍魏救趙,迫使曹操迴援;又令蔣奇領兵一萬,火速率軍前往烏巢救援,期望能挽迴敗局。蔣奇率軍匆忙趕路,心中焦急萬分,卻不料中了曹軍埋伏。張遼率部殺出,如神兵天降,蔣奇措手不及,被張遼斬於馬下,所率部隊亦全軍覆沒。張合、高覽領兵攻打曹營,剛一入營,兩邊伏兵齊出,喊殺聲震耳欲聾。袁軍頓時陷入混亂,不知所措,大敗而歸。袁紹不明就裏,見張合、高覽二人兵敗而歸,以為他們不肯盡力,心生猜忌,欲將他們治罪。張合、高覽滿心冤屈,他們為袁紹拚死作戰,卻換來如此下場,又恐被袁紹加害,無奈之下,隻得投降曹操。
袁軍失去糧草,軍心大亂,人人自危。士兵們得知糧草被焚,皆無心再戰,士氣低落至極點。當夜,曹操抓住戰機,分兵三路前往劫寨。曹軍如虎狼之師,氣勢洶洶地殺向袁軍營地。袁軍毫無鬥誌,麵對曹軍的攻擊,被殺得丟盔棄甲,四處逃竄,損失大半。曹操又心生一計,散布謠言,稱袁紹已被曹軍擊敗,冀州已被攻陷,諸將皆有降曹之意。袁紹聽聞謠言,心中慌亂,遂調動兵馬,試圖穩定局勢。曹操則乘亂衝殺,袁軍此時已全無還手之力,士兵們如驚弓之鳥,四散奔逃。袁紹見大勢已去,隻帶著八百騎兵,倉皇渡河逃命。
袁紹逃迴冀州後,心中不甘失敗,仍妄圖東山再起。他重新整頓兵馬,召集殘部。他的大兒子袁譚、二兒子袁熙、外甥高幹,分別從青州、幽州、並州率部前來相助。袁紹再度聚集起二三十萬大軍,欲與曹操決一死戰。兩軍在黃河邊擺開陣勢。曹操這邊,左軍排列:一隊夏侯惇,二隊張遼,三隊李典,四隊樂進,五隊夏侯淵;右軍則是:一隊曹洪,二隊張合,三隊徐晃,四隊於禁,五隊高覽;中軍由許褚擔任先鋒。十隊人馬先去埋伏妥當,隻等袁紹上鉤。至半夜,許褚依計假裝劫寨,袁紹全軍出擊。許褚且戰且退,一直退到黃河邊上。此時,曹軍已無退路。曹操見狀,振臂高唿:“前已無去路,諸軍唯有拚死一戰!今日之戰,關乎生死存亡,若能戰勝袁紹,天下可定!” 許褚聞令,熱血沸騰,掉轉馬頭,飛馬當先,如虎入羊群,手中大刀揮舞如風,連斬數將。曹軍士兵受其鼓舞,亦奮勇爭先,個個以一當十,毫不畏懼。袁軍本就心虛,見曹軍如此勇猛,頓時大亂,紛紛後退。就在此時,曹軍左右伏兵齊出,喊殺聲震耳欲聾。袁紹驚恐萬分,心膽俱裂,在三子一甥的拚死護衛下,才勉強殺出重圍。此役過後,袁紹兵馬死傷殆盡,他抱住三子,悲痛欲絕,不覺昏倒在地。眾人急忙施救,袁紹悠悠醒轉,卻已是口吐鮮血不止,仰天長歎:“我曆經大戰數十次,從未想過今日竟如此狼狽!此乃天要亡我……”
袁紹率殘部退迴冀州,從此一蹶不振。不久,便因憂憤過度,鬱鬱而終,吐血而死。他死後,三個兒子為爭奪權力,自相殘殺,曹操趁機出兵,將其一並剿滅。至此,曾經盛極一時的袁紹勢力徹底覆滅,曹操則進一步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堅實基礎,在這亂世之中,向著霸主之位又邁進了一大步,天下局勢亦因此而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曆史的車輪在官渡之戰的硝煙中,緩緩駛向了新的方向。
袁紹,出身於四世三公的名門望族,擁有著深厚的家族底蘊與廣泛的人脈資源。其憑借著家族的威望與自身的才能,先後占據了冀州、青州、幽州、並州等地,廣袤的土地為他提供了豐富的人力與物力。一時間,麾下兵多將廣,糧草堆積如山,可謂是聲勢浩大,威震四方。其帳下謀士如雲,諸如沮授、田豐、郭圖等,皆智謀超群,有經天緯地之才;猛將如雨,張合、高覽、韓猛等,個個武藝高強,能征善戰。如此雄厚的實力與人才儲備,本應使袁紹成為最有希望問鼎天下之人,成就一番帝王霸業。
然而,袁紹雖有雄圖大略之心,卻為人外寬內忌,缺乏容人之量與用人之明。盡管麾下謀士眾多,卻不能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能,常常因猜忌與剛愎自用而錯失良機。
彼時,劉備因兵敗暫居袁紹麾下,後因事離去且未歸,袁紹自覺顏麵受損,盛怒之下,欲發兵討伐劉備。謀士郭圖見狀,急忙進言勸阻:“劉備如今勢單力薄,不足為懼,曹操才是主公的心腹大患。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勢力日益壯大,若不早日除之,必成大患。江東孫策威震三江,兵強馬壯,主公可派人聯絡孫策,與其結為同盟,共擊曹操。” 袁紹聽後,覺得郭圖之言頗為有理,遂依言修書一封,遣使者送往江東。可命運弄人,使者見過孫策不久,孫策竟突染重病身亡。張昭、周瑜等一眾忠臣良將,輔佐孫策之弟孫權繼承江東大業。曹操聞得此訊,敏銳地察覺到這是一個拉攏孫權、製衡袁紹的絕佳時機,當機立斷,奏封孫權為將軍兼領會稽太守,意在向孫權示好,將其納入自己的陣營,以共同對抗袁紹這一強大的對手。
袁紹見曹操又與孫權結納,心中怒不可遏,自覺曹操此舉是對自己的公然挑釁。於是,他不再猶豫,盡起冀州、青州、幽州、並州等各處人馬,七十餘萬大軍浩浩蕩蕩地向許都進發。隻見行軍途中,旌旗蔽日,刀劍如林,喊殺之聲震天動地,其軍威之盛,令人膽寒。
袁紹大軍壓境,其謀士沮授深謀遠慮,向袁紹進諫道:“主公,我軍雖人數眾多,但論勇猛,實不及曹軍。曹軍常年征戰,兵精將勇,訓練有素;而曹軍雖兵強馬壯,然其糧草儲備卻不如我軍。曹軍缺糧,此乃其致命弱點,利於速戰速決;我軍糧草豐足,正宜采用緩守之策。若能與曹軍持久對峙,曹軍必因糧草耗盡而陷入絕境,不戰自敗。” 沮授之言,可謂是切中要害,為破曹之良策。然而,袁紹剛愎自用,自恃兵多將廣,根本聽不進沮授的良言,反而大發雷霆,認為沮授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竟下令將沮授鎖禁軍中。這一錯誤決策,無疑為日後的兵敗埋下了深深的伏筆,成為了袁紹走向失敗的關鍵轉折點。
消息傳至許都,朝野震動,人心惶惶。曹操雖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政治上占據一定優勢,然以實力相較,此時袁紹之兵力堪稱天下無雙,其勢力之強大,猶如一座巍峨的大山,壓得眾人喘不過氣來。郭嘉曾深入剖析曹操與袁紹之實力對比,提出了著名的 “十勝”“十敗” 之說。曹操外簡內明,任人唯賢,能夠廣納天下英才,使其各盡其能;袁紹則外寬內忌,任人唯親,致使許多有才能之士無法施展抱負。曹操當機立斷,善於把握戰機,決策果斷;袁紹卻多謀少斷,常常猶豫不決,錯失良機。曹操遇事分明,能明辨是非曲直,賞罰公正;袁紹好聽讒言,易被小人蒙蔽,導致決策失誤。曹操法紀嚴明,軍隊紀律井然,令行禁止;袁紹是非混淆,內部管理混亂,軍心離散。曹操用兵如神,深諳兵法之道,能以少勝多,創造奇跡;袁紹則好虛張聲勢,徒有其表,實則不懂兵法精髓,指揮作戰能力有限。謀士荀攸亦認為,袁紹兵雖多卻不足畏,因曹軍皆精銳之士,久經沙場,以一當十,士氣高昂。隻是曹軍糧草不足,此乃燃眉之急,利在速戰速決,盡快與袁紹決出勝負。曹操綜合眾議,深思熟慮後,整頓七萬兵馬,毅然起兵迎敵。雙方大軍遂於官渡對峙,一場決定天下命運的大戰即將拉開帷幕。
兩軍對壘,場麵壯觀而又緊張。袁紹頭戴金盔,身披金甲,身著錦袍玉帶,端坐在營帳之中,威風凜凜,盡顯霸主風範。帳下張合、高覽、韓猛等戰將,個個威風凜凜,氣宇軒昂,陣容嚴整,仿佛不可戰勝。曹操則率許褚、張遼、徐晃等將領出馬,直麵袁紹,質問其為何興兵反叛。袁紹聞言,怒目圓睜,厲聲喝道:“你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罪惡甚於王莽、董卓!你挾天子以令諸侯,專權跋扈,妄圖篡漢自立,我等忠義之士,豈能坐視不管!” 曹操凜然迴應:“我今奉聖旨前來討伐你!我曹某一心匡扶漢室,掃除奸佞,你卻在河北擁兵自重,心懷不軌,分明是你欲行謀反之事!” 袁紹亦高聲道:“我奉皇上衣帶詔來討賊!休要在此巧言令色!” 言罷,曹操深知今日之戰難以避免,遂派張遼、許褚出馬,袁紹手下張合、高覽亦拍馬迎戰。一時間,馬蹄揚塵,喊殺震天,雙方將士如猛虎般衝向對方,展開了一場激烈的廝殺。但袁紹畢竟人多勢眾,在混戰中,陣上萬箭齊發,曹軍難以抵擋這如蝗般的箭雨,頓時死傷慘重,大敗而迴,遂退至官渡堅守不出。
袁軍見曹軍堅守,便想出各種攻城之策。他們築土山,居高臨下向曹營射箭,試圖壓製曹軍;又挖地道,企圖從地下突襲曹營。然曹操亦非等閑之輩,他智謀過人,指揮若定,曹軍將士團結一心,皆能識破袁軍的計謀,並成功將其一一破去。曹軍堅守月餘,然糧草漸告枯竭,曹操心急如焚,深知若再無糧草接濟,大軍必將不戰自潰。於是,他急忙派人迴許昌,令荀彧火速籌集糧草。使者行至半途,未出三十裏,便被袁軍巡邏部隊擒獲,押解至許攸處。許攸得此消息,以為天賜良機,心中大喜,忙向袁紹進言:“主公,曹操糧草已盡,此時若發兵攻打,必可大破曹軍。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請主公速下決斷!” 豈料袁紹生性多疑,因許攸乃曹操故交,竟疑其與曹操暗中勾結,設下誘敵之計,不僅不聽許攸之言,反而將其大罵逐出,言稱其為叛徒,欲將其治罪。
許攸見袁紹如此不信任自己,心中憤懣不已,深感自己空有一腔抱負,卻無法施展。遂暗中下定決心,投奔曹操。曹操聞許攸前來,欣喜若狂,他深知許攸之才,若能得他相助,猶如久旱逢甘霖。於是,曹操連鞋子都來不及穿,光著腳便出帳迎接。許攸見曹操如此禮賢下士,心中亦有所感,對曹操的敬意油然而生。許攸問道:“曹公營中尚有多少軍糧?” 曹操先是迴答可支撐一年,許攸微微一笑:“恐未必如此。曹公不必欺瞞於我,我已略知一二。” 曹操又改口稱有半年之糧,許攸拂袖而起:“我以誠相待,公卻如此欺瞞,實在令我失望!我本以為曹公乃真英雄,豈料亦是如此虛偽之人!” 曹操趕忙挽留,稱軍中糧草僅夠三個月。許攸大笑:“世人皆言曹孟德乃奸雄,今日一見,果不其然!” 曹操亦笑道:“豈不聞兵不厭詐?在這亂世之中,若不如此,又怎能生存?” 說罷,曹操湊近許攸耳邊,低聲道:“實不相瞞,軍中隻有本月之糧了。此乃我軍機密,攸兄切勿外傳。” 許攸卻大聲說道:“休要瞞我,糧草已然耗盡!我雖久居袁紹帳下,但對曹軍之事亦有所耳聞,且今日使者被擒,我已盡知詳情。” 曹操大驚失色,忙問許攸如何知曉,又有何應對之策。
許攸緩緩道:“袁紹之糧草輜重,皆囤積於烏巢,由淳於瓊把守。此人嗜酒如命,每日沉醉於酒鄉之中,防備鬆懈,毫無警惕之心。公可派人假扮袁兵,前去護糧,趁機縱火焚燒糧草。烏巢乃袁紹大軍之命脈所在,一旦糧草被焚,袁軍必亂。如此一來,袁軍不出三日,必定自亂陣腳,屆時曹公便可乘勝追擊,大破袁紹。” 曹操聞言大喜,深覺此計甚妙,不禁對許攸的智謀讚歎不已。
次日,曹操精心部署,調兵遣將。令荀攸、曹洪等人堅守大寨,務必守住營寨,不得有失;夏侯惇、曹仁則各率一支人馬埋伏於左右,以防袁軍突襲,同時可在關鍵時刻出擊,配合主力作戰。曹操親自率領張遼、許褚、徐晃、於禁等將領,率五千精兵,皆打著袁軍旗號,軍士們背負薪柴等引火之物,趁著黃昏時分,天色漸暗,悄然向烏巢進發。此時,被袁紹囚禁在營中的沮授,雖身處困境,身心遭受折磨,但仍心係戰局。他夜觀天象,見北方星象有異,又結合近日曹軍的種種動態,推測曹軍極有可能前往烏巢燒糧。於是,他不顧自身安危,連夜求見袁紹,苦勸袁紹速派重兵前往烏巢防守,言辭懇切,聲淚俱下。然袁紹對沮授之言置若罔聞,認為沮授是在妖言惑眾,擾亂軍心,反而怒責沮授,將其再次囚禁,使其無法再向他人進言。
曹操大軍一路疾行,因偽裝巧妙,竟未遇絲毫阻礙,順利抵達烏巢。曹軍依計行事,迅速展開行動,四處縱火。淳於瓊當晚沉醉不醒,正做著美夢,渾然不知危險將至。待曹軍殺至,方從夢中驚醒,此時的他,頭暈目眩,酒意未消,哪裏還能組織起有效的抵抗。隻見曹軍如潮水般湧入,淳於瓊糊裏糊塗便做了俘虜。刹那間,烏巢火光衝天,濃煙滾滾,袁紹大軍的糧草瞬間化為灰燼。
袁紹在大營中望見北方火光衝天,心知烏巢有失,頓時慌亂不已。他深知糧草對於大軍的重要性,一旦糧草被焚,軍心必亂。慌亂之中,他急命張合、高覽領兵五千攻打曹軍大寨,企圖圍魏救趙,迫使曹操迴援;又令蔣奇領兵一萬,火速率軍前往烏巢救援,期望能挽迴敗局。蔣奇率軍匆忙趕路,心中焦急萬分,卻不料中了曹軍埋伏。張遼率部殺出,如神兵天降,蔣奇措手不及,被張遼斬於馬下,所率部隊亦全軍覆沒。張合、高覽領兵攻打曹營,剛一入營,兩邊伏兵齊出,喊殺聲震耳欲聾。袁軍頓時陷入混亂,不知所措,大敗而歸。袁紹不明就裏,見張合、高覽二人兵敗而歸,以為他們不肯盡力,心生猜忌,欲將他們治罪。張合、高覽滿心冤屈,他們為袁紹拚死作戰,卻換來如此下場,又恐被袁紹加害,無奈之下,隻得投降曹操。
袁軍失去糧草,軍心大亂,人人自危。士兵們得知糧草被焚,皆無心再戰,士氣低落至極點。當夜,曹操抓住戰機,分兵三路前往劫寨。曹軍如虎狼之師,氣勢洶洶地殺向袁軍營地。袁軍毫無鬥誌,麵對曹軍的攻擊,被殺得丟盔棄甲,四處逃竄,損失大半。曹操又心生一計,散布謠言,稱袁紹已被曹軍擊敗,冀州已被攻陷,諸將皆有降曹之意。袁紹聽聞謠言,心中慌亂,遂調動兵馬,試圖穩定局勢。曹操則乘亂衝殺,袁軍此時已全無還手之力,士兵們如驚弓之鳥,四散奔逃。袁紹見大勢已去,隻帶著八百騎兵,倉皇渡河逃命。
袁紹逃迴冀州後,心中不甘失敗,仍妄圖東山再起。他重新整頓兵馬,召集殘部。他的大兒子袁譚、二兒子袁熙、外甥高幹,分別從青州、幽州、並州率部前來相助。袁紹再度聚集起二三十萬大軍,欲與曹操決一死戰。兩軍在黃河邊擺開陣勢。曹操這邊,左軍排列:一隊夏侯惇,二隊張遼,三隊李典,四隊樂進,五隊夏侯淵;右軍則是:一隊曹洪,二隊張合,三隊徐晃,四隊於禁,五隊高覽;中軍由許褚擔任先鋒。十隊人馬先去埋伏妥當,隻等袁紹上鉤。至半夜,許褚依計假裝劫寨,袁紹全軍出擊。許褚且戰且退,一直退到黃河邊上。此時,曹軍已無退路。曹操見狀,振臂高唿:“前已無去路,諸軍唯有拚死一戰!今日之戰,關乎生死存亡,若能戰勝袁紹,天下可定!” 許褚聞令,熱血沸騰,掉轉馬頭,飛馬當先,如虎入羊群,手中大刀揮舞如風,連斬數將。曹軍士兵受其鼓舞,亦奮勇爭先,個個以一當十,毫不畏懼。袁軍本就心虛,見曹軍如此勇猛,頓時大亂,紛紛後退。就在此時,曹軍左右伏兵齊出,喊殺聲震耳欲聾。袁紹驚恐萬分,心膽俱裂,在三子一甥的拚死護衛下,才勉強殺出重圍。此役過後,袁紹兵馬死傷殆盡,他抱住三子,悲痛欲絕,不覺昏倒在地。眾人急忙施救,袁紹悠悠醒轉,卻已是口吐鮮血不止,仰天長歎:“我曆經大戰數十次,從未想過今日竟如此狼狽!此乃天要亡我……”
袁紹率殘部退迴冀州,從此一蹶不振。不久,便因憂憤過度,鬱鬱而終,吐血而死。他死後,三個兒子為爭奪權力,自相殘殺,曹操趁機出兵,將其一並剿滅。至此,曾經盛極一時的袁紹勢力徹底覆滅,曹操則進一步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堅實基礎,在這亂世之中,向著霸主之位又邁進了一大步,天下局勢亦因此而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曆史的車輪在官渡之戰的硝煙中,緩緩駛向了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