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林黨們對此並不在意,他們覺得這隻是一個倒黴蛋罷了。
關鍵是天幕正在講述魏忠賢。
魏忠賢能講出什麽,他的那一套,不過是取死之道而已。
如果現在不是在朝會,有些人真想說一句,天助我也。
【為什麽要講魏忠賢呢】
【那是因為他所在的朝代——明朝,距離我們更近一些,更容易讓人產生直觀的感受】
【此外,與趙高相比,魏忠賢其實還發揮了一些微小的作用,可以說有那麽一點被利用的價值】
【談到魏忠賢的權勢,那可真是令人咋舌。皇帝自稱為“萬歲”,而他自稱“九千九百歲”】
【這簡直讓人難以置信,以至於當時甚至有些百姓開始懷疑皇帝是否還姓朱】
【你或許會好奇:那時的皇帝究竟在做些什麽呢】
【當時的皇帝年號為“天啟”,正是那位被譽為天下木匠第一的皇帝】
【據傳說,每當魏忠賢去找他稟報事情時,總是選擇在他專心做木匠活兒的時候,皇帝便不耐煩地應允下來】
【這無疑也是魏忠賢權勢得以膨脹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魏忠賢與趙高有著一個明顯的不同之處——他並未篡位】
秦朝,
扶蘇靜靜地站立在原地,目光凝視著秦始皇,似乎欲言又止。
而此時,正在專注地觀看著天幕的秦始皇,仿佛感受到了扶蘇的目光,他轉頭看向扶蘇,詢問道:“何事?”
扶蘇微微頷首,然後輕聲說道:“兒臣以為,李斯大人所言甚是。上天若要使其滅亡,必先令其瘋狂。看看那趙高,不正是如此嗎?”
秦始皇聽後,臉上露出一絲讚賞之意,點頭表示認同,並迴應道:“有這樣的見解,不錯。”
一旁的李斯聽到這話,連忙上前一步,恭敬地向秦始皇行禮,並高唿道:“陛下之幸啊!陛下萬年!”
秦始皇難得地高興了起來。
【至於其中的緣由,眾說紛紜】
【個人認為,最關鍵的因素在於他沒有合適的後代來繼承他的地位】
【況且,以他現有的權勢,似乎已經到達了巔峰,再無更高的追求】
明朝,某界麵
府邸之中,魏忠賢臉色陰沉地看著自己的幾個心腹,語氣沉重道:“情況大家都知道了,這可是咱家麵臨的最大危機!那些東林黨絕對不會錯過這個機會。現在,你們說說該怎麽辦?”
眾人沉默不語,氣氛異常緊張。
這時,突然有個小太監在魏忠賢耳邊低聲說了幾句話。
魏忠賢臉色一變,喃喃自語道:“果不其然……”
旁邊的心腹小心翼翼地問道:“上公,怎麽了?”
魏忠賢陰沉著臉說道:“有人投效東林黨了。”
“啊!”
其他人心頭一驚,臉上露出驚恐之色。
魏忠賢又繼續說道:“不過,咱家相信你們不會背叛。”
幾個心腹相視苦笑,他們早已與魏忠賢綁在一起,已經沒有退路了。
沉默片刻後,其中一個心腹開口道:“其實關鍵還在於皇上,不知道陛下會如何看待此事。”
魏忠賢眼中閃過一絲精芒,點了點頭,然後起身說道:“好,咱家這就進宮麵聖。”
說完,他便匆匆離去。
【最為重要的是,魏忠賢的權勢還是皇帝賦予的】
【等到崇禎皇帝上台後,魏忠賢輕易被崇禎治罪而死】
【這件事情也被說成是崇禎皇帝的一個失誤】
明朝
崇禎皇帝一臉怒色,說道:“失誤?朕怎麽會失誤!殺魏忠賢,可謂是上正朝綱,下鎮民心,怎麽可能有問題!”
他死死地盯著天幕,眼神中透露出一種威脅的意味,仿佛在告訴天幕,如果它不能說出個一二三來,那麽今天的事情就沒完沒了。
王承恩站在一旁,手裏拿著擬好的罪己詔,默默地注視著崇禎皇帝。
他心中暗自嘀咕道:“這天幕還從未出過差錯,難道真的還有什麽不對的地方嗎?”
他轉頭看向底下的朝臣,若有所思。
【好了,魏忠賢就說到這裏】
【天幕暗了下去】
宋朝
趙佶坐在龍椅上,他看著台下的大臣們說道:“諸位愛卿,如今局勢已經明朗,有人提議立刻出兵,不知各位愛卿意下如何?”
話音剛落,一旁的官員便迫不及待地站出來道:“陛下,此時正是大好時機!臣建議由童太尉領軍出征!”
趙佶皺起眉頭,心中有些不悅,但還是問道:“童太尉?”
那官員忙不迭地點頭稱是,卻沒注意到皇帝臉上的厭煩之色。
“朕知道了。”
趙佶擺了擺手,示意對方退下。
那官員這才意識到自己似乎說錯了話,臉色變得尷尬起來,連忙退迴隊列之中。
趙佶將目光轉向蔡京,開口問道:“蔡愛卿,對此事有何看法?”
蔡京心中暗罵一聲,這些人真是會見風使舵,看到有利可圖就爭著往前衝,碰到麻煩事兒就推給自己。
不過,一想到那些即將到手的金銀財寶,那可真香啊。
蔡京清了清嗓子,迴答道:“迴陛下,臣認為此事並無不妥,畢竟這是大宋。”
趙佶點了點頭,表示認可,隨即下令道:“好,那就出兵吧。”
就在這時,大殿內突然閃過一道耀眼的光芒,緊接著傳來一個聲音:“誰要出兵啊?”
在場眾人皆是一驚,紛紛瞪大了雙眼。
三國
曹操終於迴到了許都,望著眼前“主動”出來迎接自己的天子,他心中原本的不愉快瞬間消散得無影無蹤。
劉協麵帶微笑地說道:“恭喜丞相!”
曹操拱手,表示自己身著戰甲,無法行完全之禮。
劉協關切地詢問道:“丞相辛苦了,隻是……丞相的胡須為何不見了呢?”
曹操一時語塞,不知如何迴答。
劉協也有些不耐煩地揮了揮手,身旁的人便高聲宣讀起來:“特賜丞相見君不趨,稱臣不名,劍履上殿。”
曹操說:“謝陛下,隻不過這一次沒有俘到馬超獻給陛下。”
不知道什麽意思的劉協,隨意地迴應道:“無妨,丞相請。”
曹操客氣地迴答:“陛下請。”
關鍵是天幕正在講述魏忠賢。
魏忠賢能講出什麽,他的那一套,不過是取死之道而已。
如果現在不是在朝會,有些人真想說一句,天助我也。
【為什麽要講魏忠賢呢】
【那是因為他所在的朝代——明朝,距離我們更近一些,更容易讓人產生直觀的感受】
【此外,與趙高相比,魏忠賢其實還發揮了一些微小的作用,可以說有那麽一點被利用的價值】
【談到魏忠賢的權勢,那可真是令人咋舌。皇帝自稱為“萬歲”,而他自稱“九千九百歲”】
【這簡直讓人難以置信,以至於當時甚至有些百姓開始懷疑皇帝是否還姓朱】
【你或許會好奇:那時的皇帝究竟在做些什麽呢】
【當時的皇帝年號為“天啟”,正是那位被譽為天下木匠第一的皇帝】
【據傳說,每當魏忠賢去找他稟報事情時,總是選擇在他專心做木匠活兒的時候,皇帝便不耐煩地應允下來】
【這無疑也是魏忠賢權勢得以膨脹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魏忠賢與趙高有著一個明顯的不同之處——他並未篡位】
秦朝,
扶蘇靜靜地站立在原地,目光凝視著秦始皇,似乎欲言又止。
而此時,正在專注地觀看著天幕的秦始皇,仿佛感受到了扶蘇的目光,他轉頭看向扶蘇,詢問道:“何事?”
扶蘇微微頷首,然後輕聲說道:“兒臣以為,李斯大人所言甚是。上天若要使其滅亡,必先令其瘋狂。看看那趙高,不正是如此嗎?”
秦始皇聽後,臉上露出一絲讚賞之意,點頭表示認同,並迴應道:“有這樣的見解,不錯。”
一旁的李斯聽到這話,連忙上前一步,恭敬地向秦始皇行禮,並高唿道:“陛下之幸啊!陛下萬年!”
秦始皇難得地高興了起來。
【至於其中的緣由,眾說紛紜】
【個人認為,最關鍵的因素在於他沒有合適的後代來繼承他的地位】
【況且,以他現有的權勢,似乎已經到達了巔峰,再無更高的追求】
明朝,某界麵
府邸之中,魏忠賢臉色陰沉地看著自己的幾個心腹,語氣沉重道:“情況大家都知道了,這可是咱家麵臨的最大危機!那些東林黨絕對不會錯過這個機會。現在,你們說說該怎麽辦?”
眾人沉默不語,氣氛異常緊張。
這時,突然有個小太監在魏忠賢耳邊低聲說了幾句話。
魏忠賢臉色一變,喃喃自語道:“果不其然……”
旁邊的心腹小心翼翼地問道:“上公,怎麽了?”
魏忠賢陰沉著臉說道:“有人投效東林黨了。”
“啊!”
其他人心頭一驚,臉上露出驚恐之色。
魏忠賢又繼續說道:“不過,咱家相信你們不會背叛。”
幾個心腹相視苦笑,他們早已與魏忠賢綁在一起,已經沒有退路了。
沉默片刻後,其中一個心腹開口道:“其實關鍵還在於皇上,不知道陛下會如何看待此事。”
魏忠賢眼中閃過一絲精芒,點了點頭,然後起身說道:“好,咱家這就進宮麵聖。”
說完,他便匆匆離去。
【最為重要的是,魏忠賢的權勢還是皇帝賦予的】
【等到崇禎皇帝上台後,魏忠賢輕易被崇禎治罪而死】
【這件事情也被說成是崇禎皇帝的一個失誤】
明朝
崇禎皇帝一臉怒色,說道:“失誤?朕怎麽會失誤!殺魏忠賢,可謂是上正朝綱,下鎮民心,怎麽可能有問題!”
他死死地盯著天幕,眼神中透露出一種威脅的意味,仿佛在告訴天幕,如果它不能說出個一二三來,那麽今天的事情就沒完沒了。
王承恩站在一旁,手裏拿著擬好的罪己詔,默默地注視著崇禎皇帝。
他心中暗自嘀咕道:“這天幕還從未出過差錯,難道真的還有什麽不對的地方嗎?”
他轉頭看向底下的朝臣,若有所思。
【好了,魏忠賢就說到這裏】
【天幕暗了下去】
宋朝
趙佶坐在龍椅上,他看著台下的大臣們說道:“諸位愛卿,如今局勢已經明朗,有人提議立刻出兵,不知各位愛卿意下如何?”
話音剛落,一旁的官員便迫不及待地站出來道:“陛下,此時正是大好時機!臣建議由童太尉領軍出征!”
趙佶皺起眉頭,心中有些不悅,但還是問道:“童太尉?”
那官員忙不迭地點頭稱是,卻沒注意到皇帝臉上的厭煩之色。
“朕知道了。”
趙佶擺了擺手,示意對方退下。
那官員這才意識到自己似乎說錯了話,臉色變得尷尬起來,連忙退迴隊列之中。
趙佶將目光轉向蔡京,開口問道:“蔡愛卿,對此事有何看法?”
蔡京心中暗罵一聲,這些人真是會見風使舵,看到有利可圖就爭著往前衝,碰到麻煩事兒就推給自己。
不過,一想到那些即將到手的金銀財寶,那可真香啊。
蔡京清了清嗓子,迴答道:“迴陛下,臣認為此事並無不妥,畢竟這是大宋。”
趙佶點了點頭,表示認可,隨即下令道:“好,那就出兵吧。”
就在這時,大殿內突然閃過一道耀眼的光芒,緊接著傳來一個聲音:“誰要出兵啊?”
在場眾人皆是一驚,紛紛瞪大了雙眼。
三國
曹操終於迴到了許都,望著眼前“主動”出來迎接自己的天子,他心中原本的不愉快瞬間消散得無影無蹤。
劉協麵帶微笑地說道:“恭喜丞相!”
曹操拱手,表示自己身著戰甲,無法行完全之禮。
劉協關切地詢問道:“丞相辛苦了,隻是……丞相的胡須為何不見了呢?”
曹操一時語塞,不知如何迴答。
劉協也有些不耐煩地揮了揮手,身旁的人便高聲宣讀起來:“特賜丞相見君不趨,稱臣不名,劍履上殿。”
曹操說:“謝陛下,隻不過這一次沒有俘到馬超獻給陛下。”
不知道什麽意思的劉協,隨意地迴應道:“無妨,丞相請。”
曹操客氣地迴答:“陛下請。”